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7-06-30
    述评
    “传统”寄生虫学的传承与发展
    余森海
    2007, 25(3):  1-162. 
    摘要 ( )   PDF (1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安氏隐孢子虫热休克蛋白编码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分析
    刘海鹏;曹建平;李小红;卢潍媛;沈玉娟;徐馀信;臧炜;刘述先
    2007, 25(3):  2-170. 
    摘要 ( )   PDF (1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表达和分析安氏隐孢子虫Mr 70 000热休克蛋白(CaHSP70) 的部分编码基因。 方法 依据公布的CaHSP70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江苏徐州安氏隐孢子虫(XZ-BOV)总RNA为模板,反转录PCR(RT-PCR)扩增目的编码基因。PCR产物经TA克隆后,亚克隆入pET28a原核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ET28a-CaHSP70,转化感受态大肠埃希菌BL21(DE3),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并获得纯化的重组蛋白(简称为rCaHSP70)。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和ELISA对该重组蛋白进行分析和鉴定。采用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序列进行分析。 结果 根据克隆的目的基因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登录的CaHSP70一致。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重组蛋白(rCaHSP70) Mr约为43 000(含6个组氨酸),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可被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组氨酸抗体、安氏隐孢子虫感染的小鼠血清、微小隐孢子虫感染的儿童血清和rCaHSP70免疫小鼠血清识别。rCaHSP70存在多个功能位点和潜在的抗原决定簇。种系发生分析表明XZ-BOV与安氏隐孢子虫进化关系最近。ELISA检测结果表明,rCaHSP70免疫的C57BL/6小鼠与BALB/c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均显著高于免疫前。 结论 XZ-BOV HSP70部分编码基因的克隆获得成功,研究获得的重组蛋白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实验感染小鼠肉汁中抗旋毛虫抗体水平的研究
    王中全;来利红;崔晶
    2007, 25(3):  3-174. 
    摘要 ( )   PDF (2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观察小鼠感染旋毛虫后不同时间肉汁中抗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血清抗体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 将288只昆明小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96只): 轻度(A组)、 中度(B组)及重度(C组)感染组,每鼠分别经口感染100、300、500条旋毛虫幼虫,感染后各组每周或隔周随机剖杀8只小鼠,收集血清和肉汁,用旋毛虫肌幼虫排泄物分泌抗原(ES抗原)ELISA检测血清及肉汁中抗体水平;另取30只小鼠,每鼠感染500条旋毛虫幼虫,感染后6周剖杀,制备肉样,用ELISA检测4 ℃及-20 ℃保存不同时间后的肉汁中抗体动态水平。 结果 轻度、中度和重度感染组小鼠分别在感染后4、3和3周开始从肉汁中检出抗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7.5%、50%和87.5%;3组小鼠的肉汁抗体阳性率均随感染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分别在感染后6、4和4周达100%,抗体水平均在感染后8周达高峰,吸光度(A490值)分别为0.43、0.49及0.52,之后肉汁中抗体水平稍有下降,但感染后第18周抗体阳性率仍均为100%,A490值分别为0.35、0.41及0.46。3组小鼠感染后不同时间肉汁与血清抗体水平均具有相关性(r100=0.940,r300=0.970,r500=0.983,P<0.05)。感染旋毛虫小鼠肉样在4 ℃保存7 d和1 d的抗体水平A490值均为0.53(F=0.250,P>0.05)。在-20 ℃保存8周和1周的肉汁抗体水平A490值分别是0.46和0.50,保存8周的肉汁抗体水平与1周的相比无明显下降(F=2.273, P>0.05);虽然保存10周的肉汁A490值已降至0.43,与保存1周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675, P<0.05),但抗体阳性率仍为100%并持续至实验结束时(保存20周)。 结论 动物死亡或屠宰后不能采集血清时,可从新鲜、冷藏及冷冻胴体采集肉汁代替血清进行抗旋毛虫抗体的检测。
    日本血吸虫病常用诊断方法现场查病效果的评估
    许静;陈年高;冯婷;王恩木;吴晓华;陈红根;汪天平;周晓农;郑江
    2007, 25(3):  4-179. 
    摘要 ( )   PDF (2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评估几种常用血吸虫病诊断方法现场查病的效果。 方法 2005年11月,选取江西省鄱阳湖沿岸3个血吸虫病流行村的6~65岁居民为调查对象,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 3张涂片)和尼龙绢集卵孵化法进行病原学检测的同时,分别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快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F-ELISA)及2种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A和IHA-B)进行血清学检测,以评价该几种检测方法的效果。 结果 3村共检测居民1 864人,平均粪检阳性率为9.7%。改良加藤法在血吸虫病中度、重度流行区的漏检率相对稳定,为20.0%~27.8%;尼龙绢集卵孵化法的漏检率在每克粪便虫卵数(EPG)>100时相对稳定(约25%)。DDIA、F?鄄ELISA、IHA?鄄A和IHA?鄄B的平均阳性率分别为47.8%、50.0%、66.3%和40.1%。以病原学检测结果为金标准,DDIA、F?鄄ELISA、IHA-A和IHA-B的敏感性分别为75.3%、65.8%、85.6%和76.0%;特异性为55.1%、51.7%、35.7%和63.6%。与其他几种免疫血清学诊断方法相比,IHA?鄄B试剂的特异性、Youden指数、阳性似然比及粪检符合率最高。DDIA法与IHA-B法的符合率最高(77.3%),而F-ELISA和IHA-A的符合率最低(61.5%)。 结论 在血吸虫病中、重度流行区,改良加藤法虫卵检出率和稳定性均优于尼龙绢集卵孵化法;IHA-A的敏感性最高,IHA-B的4个指标最高,具有较高的现场使用价值,但需进一步提高其敏感性。
    上海市流动人口对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危险性研究
    周晓农;蔡黎;张小萍;盛慧锋;马杏宝;靳艳军;吴晓华;王显红;王龙英;林涛;申卫国;陆敬青;戴菁
    2007, 25(3):  5-184. 
    摘要 ( )   PDF (2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掌握流动人口对上海市血吸虫病传播可能造成的潜在危险性。 方法 2004年在上海市城郊结合部流动人口较多的闵行区和浦东新区,根据整群随机抽样原则两区各抽取3乡(镇)、每乡(镇)各抽取1行政村作为调查点,居住满1个月以上、≥1周岁的外来流动人口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IHA阳性者再以尼龙绢集卵孵化法进行粪检。 结果 共调查流动人口2 931人,其中男性1 575人(占53.74%),女性1 356人(占46.26%)。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为4.71%(138/2 931)。来自血吸虫病流行省的流动人口共1 938人(占66.12%),其中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为5.99%,显著高于来自传播阻断省的2.60%(χ2=10.28, P<0.01)和非流行省的1.68%(χ2=12.86, P<0.01)。对138例血清学检测阳性者进行集卵法粪检,均为阴性。根据2004年全国未控制和控制血吸虫病的地区人群感染和发病情况,推算上海市来自未控制地区和控制地区的流动人口中血清学检测阳性数约为15 055例(分别为13 356和1 699例),发病人数约为2 423例(分别为2 168和255例),其中来自安徽省的流动人口的血清学检测阳性数及发病人数均占首位。 结论 流动人口为上海市血吸虫病潜在流行的主要隐患因素。

    弓形虫诱导人白血病细胞K562凋亡的实验观察
    张秀昌;蔡念光;孙黎;罗强;安芳
    2007, 25(3):  6-188. 
    摘要 ( )   PDF (2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探讨弓形虫对体外培养的人白血病细胞K562(简称K562细胞)有无抑制作用和诱导细胞凋亡作用。方法 取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的K562细胞(浓度为5×10-4/ml和1×10-6/ml)分别接种于96孔培养板(100 μl/孔)及50 ml培养瓶(1.5 ml/瓶)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弓形虫速殖子(1×104、2×104、4×104、8×104及16×104个/ml),作用48 h, 用四甲基氮噻唑蓝(MTT)法检测其对K56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荧光显微镜、琼脂糖凝胶电泳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结果 上述不同浓度弓形虫速殖子作用48 h,对K562细胞增殖的抑制率依次为17%、28%、48%、50%及55%。各实验组吸光度(A49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06及5.918, P<0.05; t=9.171、7.841、7.067, P<0.01)。荧光显微镜观察实验组培养的K562细胞,出现细胞核固缩及凋亡小体。琼脂糖凝胶电泳见DNA梯形条带。流式细胞仪检测到细胞凋亡峰(48 h),上述不同浓度弓形虫速殖子诱导K562细胞凋亡数分别占总数的5.53%、7.12%、10.34%、21.14% 及29.68%。对照组未出现凋亡小体。 结论 弓形虫速殖子对体外培养K562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诱导K562细胞凋亡。
    感染弓形虫小鼠脾脏CD4+CD25+ T细胞的变化
    葛以跃;张改;吴江平;王勇;胡伟;谭明娟
    2007, 25(3):  7-192. 
    摘要 ( )   PDF (2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观察小鼠感染刚地弓形虫后脾脏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动态变化。 方法 将28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其中3组每鼠腹腔接种弓形虫速殖子悬液200 μl(含弓形虫速殖子5×104个/ml),对照组腹腔接种灭菌PBS 200 μl。分别于弓形虫感染后第2、4和6天取脾,制成单个核细胞,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脾CD4+ T细胞Foxp3基因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脾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 T细胞的比例,并对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CD4+ T细胞进行绝对计数。 结果 感染后第4和6天,小鼠脾脏CD4+ T细胞Foxp3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 1.89±0.23和1.79±0.24, 均显著高于正常水平(1.00±0.12)(P<0.01);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 T细胞的比例从感染后第2天(15.07%±2.73%)开始上调(P<0.05),至感染后第4 和6天分别为24.29%±3.19%和19.80%±2.66%,均明显高于正常水平(11.58%±2.04%) (P<0.01);脾脏CD4+ T细胞占脾细胞的比例及其绝对数量均从感染后第2 天开始降低,至感染后第6 天分别降至5.49%±1.71%和(1.71±0.44)×106 P<0.01)。 结论 弓形虫感染导致小鼠脾脏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 T细胞的比例上调,而脾脏CD4+ T细胞的显著减少是促成比例上调的主要原因。
    抗日本血吸虫SEA鸡卵黄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王成祖;莫红梅;程喻力;王磊;蒋自卫;刘文琪;李雍龙
    2007, 25(3):  8-197. 
    摘要 ( )   PDF (3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制备特异性抗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的鸡卵黄免疫球蛋白(IgY)并检测其特异性、敏感性。 方法 用日本血吸虫SEA经翅膀下静脉和皮下免疫25周龄海兰母鸡4次(首次剂量为60 μg/只,加强剂量为30 μg/只),每次间隔10 d。取免疫前和首次免疫后35 d的鸡蛋卵黄,分别用水稀释法提取IgY,BCA法测定蛋白含量,并进行十二烷基磺酸钠?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ELISA检测纯化后IgY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提取免疫后不同时间的卵黄抗体,观察抗体效价的变化。 结果 海兰母鸡经SEA首次免疫后35 d,每枚蛋经提纯后可得到约61 mg抗体,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纯化的IgY有1条主要蛋白带,相对分子质量(Mr)为130 000,并可被SEA识别。母鸡初次免疫后第10天,经SDS-PAGE和ELISA分析,鸡蛋卵黄内即有抗体产生,初次免疫后31 d效价可达1∶1 600。双抗体夹心ELISA结果显示纯化后的IgY有较高的敏感性,可检测到的SEA达2.4 ng/ml。 结论 制备的抗SEA鸡卵黄抗体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
    密达利对湖北钉螺酶组织化学作用的观察
    朱丹;李红军;刘和香;张仪;郭俭;梁幼生;周晓农
    2007, 25(3):  9-201. 
    摘要 ( )   PDF (3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观察经密达利(40% 四聚乙醛水剂)处理的钉螺组织酶活性变化,探讨密达利杀螺机制。 方法 取湖北钉螺60只, 均分2组。实验组用100 mg/L密达利浸泡2 d,取存活的钉螺, 分离完整的软体组织,制作冷冻切片,用酶组织化学方法对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一氧化氮合酶(NOS)进行染色,用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测定其平均灰度值, 每种酶均取10只钉螺组织切片测定其灰度值。同时设未经药物处理的湖北钉螺对照组。 结果 钉螺肝组织、口囊组织的CCO灰度值, 实验组分别为0.2042±0.0463和0.1695±0.0526,分别低于对照组的0.5556±0.0878和0.6082±0.072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6, P<0.01);神经节的AChE灰度值, 实验组为0.2618±0.0330,低于对照组的0.5100±0.02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2, P<0.01)。口囊、肌纤维中的LDH灰度值, 实验组分别为0.5801±0.0982和0.4043±0.1091,分别高于对照组的0.1798±0.0476和0.0624±0.0342;咽管的NOS灰度值, 实验组为0.3502±0.1310,高于对照组的0.2139±0.06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 P<0.01)。肌纤维和口囊的SDH灰度值, 实验组分别为0.1835±0.0771和0.4649±0.1039,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 P>0.05)。 结论 密达利能抑制钉螺神经传导和能量代谢酶活性。
    实验研究
    日本血吸虫乳酸脱氢酶(SjLDH)结构与功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吕刚;余新炳;黄灿;徐劲;吴忠道;陈守义;胡旭初
    2007, 25(3):  10-205. 
    摘要 ( )   PDF (2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预测日本血吸虫乳酸脱氢酶(SjLDH)氨基酸序列的结构与功能。 方法 应用NCBI、Expasy等在线生物信息学网站及Vector NTI、PCgene等软件包分析SjLDH与其他物种的同源序列,进行多序列同源比对,分析相同的保守位点及催化活性位点,构建分子进化树;预测二级结构、拓扑结构;同源模建预测三级结构;预测主要抗原表位等。 结果 SjLDH与其他物种的同源序列含相同的保守位点及催化活性位点,与华支睾吸虫LDH(CsLDH)同源性最高为75%,与阴道毛滴虫LDH(TvLDH)同源性最低为17%,与人LDH(HsLDH-A,-B,-C)的同源性为58%~60%; SjLDH与果蝇(DmLDH)的进化距离较秀丽隐杆线虫(CeLDH)为近,3种人LDH中与HsLDH-B、-C的进化距离较HsLDH-A为近;该蛋白具有3个跨膜区域,3个高亲水性区域,主要的线性表位98aa~106aa位于膜外,与原虫LDH相同区域差异显著,而与其他LDH有1~3个氨基酸的差异,关键催化位点之一及底物丙酮酸结合区域位于该区域,蛋白质同源模建分析表明该区域位于蛋白表面形成环状结构,3个关键催化位点位于该区域或在其附近。 结论 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提示LDH是研究物种分子进化理想的分子;SjLDH可能是免疫诊断、药物作用及疫苗潜在的靶分子。
    体外观察一氧化氮对约氏疟原虫雄配子形成的影响
    刘英杰;王继春;冯辉;朱晓彤;安春丽;曹雅明
    2007, 25(3):  11-208. 
    摘要 ( )   PDF (2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体外观察一氧化氮(NO)对疟原虫雄配子形成的影响。 方法 约氏疟原虫感染DBA/2小鼠,制备薄血膜吉氏(Giemsa)染色观察小鼠原虫血症和配子体血症水平。并通过Griess反应检测脾细胞产生的NO水平。感染第4天,实验组小鼠注射不同剂量的一氧化氮发生剂(NOC5),对照组小鼠注射NOC5前体物质,分别采集其注射前、注射后30 min和60 min的尾静脉血;感染第6天,实验组小鼠注射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MMA),对照组小鼠分别注射D-NMMA和PBS,分别采集其注射前、注射后4 h和8 h的尾静脉血。体外培养采集的血液,观察雄配子形成。 结果 感染后第4天和第6天,小鼠脾细胞合成NO水平分别为16.5 mmol/L和30.4 mmol/L,而雄配子形成数分别为11.33和0.66;感染第4 天小鼠注射1 mg NOC5 后30 min和60 min的雄配子形成数分别为5.33和2.66,显著低于其对照组(P<0.01);感染第6 天小鼠注射L-NMMA后8 h的雄配子形成数为1.83,显著高于其对照组(P<0.01)。 结论 NO可直接抑制疟原虫雄配子形成,是导致疟疾自然传播阻断现象发生的主要效应分子。
    细粒棘球蚴病患者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变化的初步观察
    张琰;温浩;林仁勇;卢晓梅;张雪;冯晓辉;赵晋明;张静萍
    2007, 25(3):  12-212. 
    摘要 ( )   PDF (2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探讨细粒棘球蚴感染后机体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变化。 方法 细粒棘球蚴病患者第1次手术组80例(汉族60,维族20例),第2次手术组37例(汉族24,维族13例),分别于术前采集外周血进行荧光抗体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及胞浆内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选取179名健康成人为对照组。 结果 汉族患者第1次手术组的总T细胞(CD3+)低于对照组(P<0.05),第2次手术组的CD3+水平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性T细胞(CD3+/CD4+)、 NK细胞(CD3+/CD16,56+)和B细胞(CD3-/CD19+)水平,第1次手术组和第2次手术组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细胞毒性T细胞(CD3+/CD8+)高于对照组(P<0.05)。维族患者第1次手术组的B细胞低于对照组(P<0.05);NK细胞水平第1次手术组和第2次手术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和P<0.05);3组间Th0和Th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1次手术组Th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 感染细粒棘球蚴的患者机体免疫呈抑制状态;Th1、Th2水平在1次手术组合2次手术组间有所不同。
    套式/多重PCR诊断疟疾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稳定性初探
    郭传坤;黎学铭;李锦辉;毛玮;林珍;杜进发;黄天谊
    2007, 25(3):  13-216. 
    摘要 ( )   PDF (2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提高标签引物?鄄套式/多重PCR诊断疟疾的敏感性、特异性与稳定性。 方法 用滤纸法采集非疟疾发热病人血样30份及其他传染病(感冒, 流感, 伤寒, 肝炎等)患者血样20份;抽取恶性疟和间日疟各1例患者血4 m1,进行系列稀释制备不同疟原虫含量的感染血样;健康者血样作对照。用热裂解法制备DNA模板,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作为靶基因,应用相关软件和网络资源(Primer Premier 5.0, PUBMED, NCBI-BLAST和Mfold服务器)设计和优化标签引物?鄄套式/多重PCR,并用于检测所采集制备的各种血样。 结果 间日疟与恶性疟患者血系列稀释为含 1 000、100、10和1个虫/μl后经标签引物?鄄套式/多重PCR检测,恶性疟和间日疟患者各稀释含虫血样分别在611 bp和255 bp出现1条带,能检测到原虫密度均为1个虫/μl血;非疟疾发热病人血样30份及其他传染病患者血样均为阴性;健康者血样未出现扩增条带,每种血样反复测试3次以上均获得同样结果。 结论 经优化的标签引物-套式/多重PCR在疟疾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稳定性。
    弓形虫GRA4和SAG2基因重组BCG疫苗免疫保护性的比较研究
    李俊华;吴少庭;翁亚彪;甘燕;刘洪波;刘茂玲;张仁利;高世同;黄达娜;耿艺介
    2007, 25(3):  14-221. 
    摘要 ( )   PDF (2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比较弓形虫致密颗粒蛋白4(GRA4)基因和表面抗原2(SAG2)基因的重组卡介苗(BCG)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效果。 方法 108只SPF级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6组:PBS组、BCG空白菌组、BCG?鄄空白载体组、BCG?鄄SAG2组、BCG-GRA4组和BCG-SAG2+GRA4组,每组18只。每鼠分别注射对应液体/疫苗100 μl,共2次,间隔2周。接种前尾静脉采血,接种后4、6、8周每组分别剖杀3只,取脾和眼眶血检测细胞因子、IgG与IgM抗体,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淋巴细胞转化率等。末次免疫后3周,每组剩余小鼠分别腹腔接种RH株弓形虫速殖子50个进行攻击感染,观察各组小鼠存活时间。 结果 弓形虫SAG2和GRA4重组BCG疫苗均能诱导小鼠产生免疫应答。第4周时,BCG-GRA4+SAG2免疫组小鼠的CD3+CD4+/CD3+CD8+ 的比值最高,为14.06%±1.17%。第6周时,BCG-GRA4+SAG2免疫组小鼠的IgG抗体水平最高, 为0.18±0.02。第8周时,BCG-SAG2免疫组小鼠的IgM抗体水平最高,为0.82±0.05;弓形虫速殖子攻击后,BCG-SAG2组平均存活8.61 d,PBS对照组平均存活7.33 d,3个免疫组小鼠比其他3组的平均存活时间长1 d。 结论 弓形虫重组BCG疫苗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性。
    广西两地旋毛虫分离株5S rDNA序列分析
    杨益超;黎学铭;欧阳颐;谢祖英
    2007, 25(3):  15-224. 
    摘要 ( )   PDF (1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应用5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广西德保、南丹两地旋毛虫分离株。 方法 PCR扩增2个分离株5S rDNA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用相关软件分析序列的同源性、遗传距离,同时构建系统发生树,并与GenBank中旋毛虫相应基因序列进行比较。 结果 广西德保、南丹2地旋毛虫分离株和GenBank中Trichinella spiralis的5S rDNA碱基序列长度相同,为695 bp;变异位点4个,与T. spiralis的相似度分别为99.0%和99.1%,与GenBank中其他相应基因的相似度低于94.2%,2个分离株之间的相似度为98.8%。2个分离株之间及与T. spiralis间的遗传距离最小,均为0.014;而与其他旋毛虫的遗传距离均大于0.056;用邻接法(N-J法)和最大简约法(MP法)构建的2个系统发生树中,2个分离株与T.spiralis位于同一分支,自引导值分别为96及99。 结论 初步鉴定广西德保和南丹旋毛虫分离株均为T.spiralis
    现场研究
    贵州省从江县疟疾局部暴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盛慧锋;郑香;施文琦;徐建军;蒋伟康;王多全;汤林华
    2007, 25(3):  16-229. 
    摘要 ( )   PDF (2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为确定2006年7月贵州省从江县局部疟疾暴发的影响因素。 方法 在疟疾暴发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495名常住居民采集滤纸干血滴,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检测人群抗体水平。对其中423人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两年内疟史、疟防知识知晓情况、蚊帐使用情况、露宿习惯等。收集乡卫生院门诊发热病人登记资料,分析发热病人就医行为。复查上报的42例疟疾病例阳性血片和同期普查的部分阴性血片。按蚊调查仅做半通宵人饵诱捕和人、牛房密度调查,分析该地传播媒介组成和叮人率等。 结果 42张阳性血片经复查确定12张阳性均为间日疟原虫,18 d的疟疾罹患率为2.1%(16/753,包括4例临床诊断病例)。居民平均荧光抗体阳性率为8.7%(43/495),阳性几何平均滴度倒数(GMRT)为20.6,总的GMRT为10.6,其中5岁以下组抗体阳性率为7.5%(3/40),阳性GMRT为25.1。发热病人就诊率为81.3%(118/145),平均发热后3.9 d就诊。疟防知识知晓率平均为25.5%(108/423),文盲组、小学组和中学组分别为17.1%、29.2%和4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蚊帐使用率平均为31.0%(131/423),露宿率平均为40.7%(172/423)。2004和2005年休根治疗率分别为68.2%(15/22)和48.3%(14/29)。当地传疟媒介除中华按蚊外还存在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人房帐内捕获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叮人率分别为0.0566和0.0755。 结论 当地存在我国重要传疟媒介,因灾后居民居住条件简陋,自我保护意识薄弱,且有露宿习惯,疟疾病例的发现和治疗均不及时等,是促成了该起疟疾暴发的主要原因。
    非稳定性疟区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疟疾发病率的可行性研究
    朱继民;汤林华;周水森;黄芳
    2007, 25(3):  17-236. 
    摘要 ( )   PDF (2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季节性时间序列ARIMA模型预测非稳定性疟区疟疾发病率的可行性。 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对淮河流域河南省桐柏县及安徽省怀远县1998-2005年逐月发病率进行ARIMA建模拟合;按照残差不相关和简洁的原则确定模型结构,依据赤池信息准则(AIC)与贝叶斯信息准则(BIC)确定模型的优度。用所得模型预测2006年两县的月发病率,比较预测值与实际值,检验预测效果;再以1998-2006年的发病率数据构建ARIMA模型,预测2007年疟疾发病率。 结果  模型ARIMA(1,0,0)(0,1,1)12的自回归参数(AR1=0.512)与季节平均移动参数(SMA1=0.609)均通过了统计学检验(P<0.01),AIC=67.01,BIC=71.87,模型残差为白噪声(P>0.05);该模型很好地拟合了既往时段上的发病率序列,2006年各月疟疾发病率预测值符合实际发病率的变动趋势。预测2007年的疟疾发病率为106.50/10万,发病高峰在7~10月份(占总发病的74.81%)。 结论 ARIMA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疟疾发病率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动趋势,可用于预测未来的疟疾发病率进行,是一种短期预测精度较高的预测模型。
    综述
    血吸虫反向疫苗学理论与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冯新港;隋传宇;苑纯秀;邵东华;陈进新;林矫矫
    2007, 25(3):  18-247. 
    摘要 ( )   PDF (3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要】 近年发展起来的反向疫苗学,以“序列-结构-功能”思想为依据,以免疫信息学、计算机预测设计以及高通量的各种组学(包括基因组学、 转录本组学、 蛋白质组学等)综合集成技术为核心,可能为血吸虫疫苗候选分子的发现提供一条新途径。本文简要介绍了反向疫苗学常用的理论预测和实验方法;概述了应用反向疫苗学理论与技术筛选和鉴定血吸虫候选疫苗分子(保护性抗原或表位)的进展情况;最后,讨论了通过模拟辐照致弱血吸虫疫苗或人群获得性免疫的效应机制等来发展血吸虫反向疫苗学的可能的研究方向。
    信息报道
    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2002-2006年发表论文统计分析
    张敏琦
    2007, 25(3):  19-250. 
    摘要 ( )   PDF (2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通过论文分析,从一个侧面看该所的科技活动。 方法 收集2002年组建中国CDC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5年来发表的所有论文信息,检索web of knowledge,以2002年为基线,进行数量、类型及其被引频次分布的纵、横向分析。 结果 2002-2006年,在国内外48种杂志发表论文共272篇,其中2003-2006年发表论文数、在核心期刊和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数均呈增长态势。研究性、论述性和报告性论文分别占54.8%、36.0%和9.2%;研究的内容覆盖血吸虫病、疟疾、棘球蚴病、丝虫病、内脏利什曼病、食源性与土源性寄生虫病以及新发寄生虫病,由于防治工作现状与储备的需求,其中血吸虫病、疟疾分别占44.5%和15.4%;论文投向保持全国期刊>国外期刊>地方性期刊的模式,分别占87.9%、11.0%和1.1%;论文态势平衡度2002年为6.5%,2003-2006年为10.2%~15.4%;272篇论文中被SCI收录的期刊34篇,经检索web of knowledge,被SCI论文引用187篇次,平均被引5.5次/篇;被引9次以上的论文6篇,占被引总篇数的27.3%,最高被引频次为84;在各业务科室间论文的分布存在不均衡性。 结论 研究方向、内容符合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的职能与疾病预防控制的科技需求,研究水平在提高,一些论文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简报
    青海省治多县棘球蚴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吴献洪;王虎;张静宵;马霄;刘玉芳;韩秀敏;刘海清;蔡辉霞;赵延梅;马俊英;刘培运;曾诚
    2007, 25(3):  20-231. 
    摘要 ( )   PDF (2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要】 2006年7月在青海省治多县对1岁以上人群进行调查,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检测棘球蚴抗体阳性率为4.5%(42/933)、ELISA的阳性率为8.2%(76/931),B超检查(结合血清学检测和临床表现判断)患病率为3.4%(33/979),其中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患病率分别为3.2%(31/979)和0.2%(2/979)。用剖检法检测高原鼠兔棘球蚴感染率为15.1%(14/93),其中1例病变脏器经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为石渠棘球蚴病。用ELISA检测粪便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犬粪为6.2%(12/193),狼粪为35.7%(5/14)。认为治多县为多种棘球蚴病混合流行区。
    周期型马来丝虫副肌球蛋白基因真核表达重组质粒构建
    陈阳, 方政, 黄为群, 谢东方, 姜声扬, 吴建军
    2007, 25(3):  21-252. 
    摘要 ( )   PDF (2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要】 提取周期型马来丝虫总RNA。根据已知的马来丝虫副肌球蛋白(BmPmy)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并引入HindⅢ和BamHⅠ酶切位点,应用RT?鄄PCR技术,扩增BmPmy基因片段,克隆至载体pGEM?鄄T中,经PCR和双酶切鉴定后,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BmPmy,并转染COS-7细胞后进行RT-PCR分析。转染的COS-7细胞高水平表达周期型马来丝虫副肌球蛋白mRNA,结果与预期相符。
    五条蚋两地理株多线染色体比较研究
    温小军;韦静;陈汉彬
    2007, 25(3):  22-255. 
    摘要 ( )   PDF (2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要】 对五条蚋贵州株和江西株多线染色体进行描述和比较,并绘制模式图。分别取成熟幼虫分离出唾液腺,经苯酚品红染液染色、压片,镜检、摄影和测量,作统计学处理。发现两地理株多线染色体数目为3条,主要特征性结构高度一致,唯ⅡL带型分布有显著差异。
    Dot-ELISA检测人芽囊原虫血清抗体的研究
    苏水莲;严宜明;廖华;陈桂凤;张瑞其;谢琼君;黎晓;胡雅琼;曾雪英;兰海英;谢瑞莲;黄真
    2007, 25(3):  23-258. 
    摘要 ( )   PDF (2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要】 分别收集本院大学生322份血清和粪便,将粪便用体外培养法作为金标准检测出人芽囊原虫阳性178例,阴性144例。用dot-ELISA分别对体外培养法阳性者和阴性者血清进行检测,敏感度为92.13%(164/178),特异度为97.92%(141/144)。表明dot-ELISA用于检测人芽囊原虫血清抗体较敏感、特异。
    江苏省2006年疟疾疫情分析
    王伟明;高琪;金小林;周华云
    2007, 25(3):  25-封三. 
    摘要 ( )   PDF (1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要】 2006年江苏省报告疟疾病例767例,发病率为0.107/万,比2005年上升了16.57%;本地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为0.08%(293/361 896),外地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为1.23%(251/204 4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省复发病例占发病总数的9.00%(69/767)。清晨50顶蚊帐内捕获的中华按蚊平均密度为0.61只/顶,较2005年(0.29只/顶)上升110%。提示中华按蚊数量明显增高是江苏省淮北地区出现疟疾疫情反复的主要自然因素。
    病例报告
    疟疾合并HIV/AIDS 9例报告
    王家翠;杨琳琳;江涛;李艳玲
    2007, 25(3):  26-236. 
    摘要 ( )   PDF (1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肺炎患者痰中检出纤毛虫1例
    陈志敏
    2007, 25(3):  26-197. 
    摘要 ( )   PDF (1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产两性霉素B治愈抗锑性内脏利什曼病1例
    陈生邦;杨成明;张丑吉;杜关宝
    2007, 25(3):  27-封二.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