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7-04-30
    论著
    隐孢子虫牛源分离株的分离和鉴定
    刘海鹏;曹建平;沈玉娟;陈有贵;李小红;卢潍媛;徐馀信;刘宜升;刘述先;周晓农;汤林华
    2007, 25(2):  1-86. 
    摘要 ( )   PDF (3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分离和鉴定采自徐州自然感染奶牛粪便中的隐孢子虫卵囊。 方法 在徐州某奶牛场采集经改良抗酸染色镜检确认为隐孢子虫感染的奶牛粪便,用不连续Sheather′s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卵囊。采用Chelex-100方法提取卵囊基因组DNA,设计引物扩增小亚基核糖体RNA(SSU rRNA)基因和卵囊囊壁蛋白(COWP)基因,分别克隆到pGEM-T和pGEM-T Easy载体,测定核苷酸序列,运用BLAST和MEGA软件进行序列同源性和种系发生分析。 结果 分离的隐孢子虫卵囊个体大小为(7.4±0.32) μm×(5.4±0.21) μm,长宽比为1.37±0.07(n=20)。徐州牛源隐孢子虫与Gen-Bank公布的安氏隐孢子虫比较,SSU rRNA和COWP基因序列同源性分别为100%和99%。种系发生分析显示该株隐孢子虫与安氏隐孢子虫处于同一分支。 结论 由徐州自然感染奶牛粪便中分离获得的隐孢子虫是安氏隐孢子虫。
    家蝇幼虫分泌物抗菌肽的分离及其部分特性
    国果;吴建伟;付萍;覃容贵;张勇;宋智魁
    2007, 25(2):  2-92. 
    摘要 ( )   PDF (3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分离家蝇(Musca domestica)幼虫分泌物抗菌肽并研究其部分理化特性。 方法 用超滤、固相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分离纯化家蝇幼虫分泌物抗菌肽;测定抗菌肽对多株革兰氏阴性菌及革兰氏阳性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比较其在不同pH值(pH 6.0~9.0)、不同阳离子浓度(Mg2+ :(0.5×10-3~10.0×10-3)mol/L,Na+、K+:(10×10-3~100×10-3)mol/L)及不同小鼠血清浓度(12.5%~75%)环境中抗菌活性的变化。 结果 超滤分离获得的活性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Mr 3 000~30 000,该蛋白经20%、30%、70%及80%乙腈洗脱,其组分均有活性,其中以70%乙腈洗脱组分活性较强且稳定。进一步用RP?鄄HPLC从70%洗脱组分中纯化出两个抗菌活性肽。抗菌肽对大肠埃希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枯草芽孢杆菌的MIC值分别为32.738、16.369、65.475 及32.738 μg/ml 。在培养基pH值为6~9、不同阳离子浓度及不同小鼠血清浓度的环境中,各实验组的A 570增加量均小于0.05,而对照组的A570增加量多为0.3以上,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结论 用固相萃取等方法从家蝇幼虫分泌物中可快速分离出具有较强活性的抗菌肽。该抗菌肽在不同条件下均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
    泡球蚴组织体外培养的生长发育观察
    张亚楼;王婷婷;周晓涛;江涛;齐新伟;刘辉;刘涛;林仁勇;温浩
    2007, 25(2):  3-96. 
    摘要 ( )   PDF (3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体外培养泡球蚴的生长发育特性。 方法 在肝癌细胞系条件下体外培养泡球蚴,用光学显微镜定期观察其数量、大小及形态变化,并绘制囊泡生长曲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囊泡形态结构。 结果 体外培养后泡球蚴增多,至22 d其数量相当于开始培养第3~4天的6~7倍;囊泡具有出芽生殖能力。起初均为小囊泡,随时间增加,囊泡的直径也增加,在第22天时约30%为大的囊泡,70%为小的囊泡。发现介于原头蚴与囊泡之间的形态。 结论 肝癌细胞系体外培养的泡球蚴,生长发育较好且数量增加,可获得纯度较高的分泌或排泄抗原,该方法可为泡球蚴生物学及相关实验研究提供充分实验材料。
    抗阴道毛滴虫AP33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功能初探
    黄慧聪;俞石芳;蔡敏;谭峰;郑晓云;潘长旺
    2007, 25(2):  4-100. 
    摘要 ( )   PDF (1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制备阴道毛滴虫(T.υ317株)黏附蛋白抗原(AP33)单克隆抗体并初步分析鉴定其功能。 方法 将制备和纯化的融合黏附蛋白33(rAP33)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共免疫3次(抗原含量分别为100、50和100 μg),每次间隔2周,末次免疫后3 d取小鼠脾细胞及SP2/0骨髓瘤细胞在聚乙二醇(PEG1500)作用下进行细胞融合,筛选出高滴度分泌的McAb 杂交瘤细胞株,测定其免疫球蛋白亚类及其效价,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其特异性,间接免疫荧光实验(IFAT)进行定位,并初步探讨其体外对阴道毛滴虫黏附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 结果 经筛选获得能稳定分泌抗AP33单克隆抗体的5株(4A2, 4F11, 4F8, 4E7和4H11)杂交瘤细胞株,经免疫球蛋白类型和亚型鉴定为IgG1; ELISA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5 株单抗均能与重组阴道毛滴虫AP33发生特异性结合;IFAT显示其中4株(4F11, 4F8, 4E7, 4H11)可识别培养的阴道毛滴虫,体外滴虫黏附抑制实验显示终浓度分别为200、200、400和200 μg/ml,该4株单抗体外对滴虫黏附HeLa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50.08%、65.03%、50.70%和49.08%。 结论 制备的抗重组AP33单克隆抗体,体外对阴道毛滴虫黏附有较好的抑制功能。
    不同佐剂对旋毛虫Ts87重组蛋白免疫小鼠保护性的影响
    李强;杨静;杨雅平;顾园;刘智英;黄松;诸欣平
    2007, 25(2):  5-105. 
    摘要 ( )   PDF (2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福氏完全佐剂(CFA)等6种佐剂对于旋毛虫Ts87重组蛋白(rTs87)免疫保护性的影响。 方法 经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鉴定的rTs87分别与上述各种佐剂免疫ICR小鼠,每间隔2周免疫1次,共免疫3次。ELISA检测免疫小鼠血中抗原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攻击感染45 d后剖杀小鼠取肌幼虫(ML)并计数,计算肌幼虫减虫率。 结果 rTs87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40 000,可被旋毛虫感染鼠血清和rTs87免疫鼠血清识别,分别与佐剂CFA(或IFA)、IMS 1312、ISA720、Quil-A及氢氧化铝免疫后均引起较强的IgG抗体反应,各佐剂免疫组减虫率分别为49.4%、49.2%、63.5%、65.1%和70.8%,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单纯抗原rTs87免疫组获得了23.7%的减虫率,与对照组及各佐剂免疫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佐剂CFA(或IFA)、IMS1312、ISA720、Quil-A及氢氧化铝均能不同程度增强rTs87对小鼠的保护性免疫力,其中佐剂ISA720、Quil-A和氢氧化铝的保护效果更好。
    海南恶性疟原虫pfcrt等位基因多态性的单体型研究
    王安平;高琪;顾亚萍;王善青;王光泽;林世干;蒙锋
    2007, 25(2):  6-108. 
    摘要 ( )   PDF (1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恶性疟原虫pfcrt(Plasmodium falciparum chloroquine resistant transporter)等位基因多态性的单体型的研究方法,比较我国海南省与东南亚及非洲地区恶性疟原虫的pfcrt等位基因多态性的单体型的特征。 方法 来自海南省19份恶性疟滤纸血样提取DNA,通过巢式PCR反应,扩增出包含第72~76、97位密码子的基因片段,根据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结果,各选取6份突变型和野生型PCR产物进行DNA测序,检测第72~76、97位密码子序列,从而建立并分析我国海南省恶性疟pfcrt等位基因的单体型。 结果 19份滤纸血样本提取的DNA全部扩增出1条195 bp的片段,酶切消化后,有11份出现1条100 bp左右的酶切片段,为野生型pfcrt等位基因,其余8份为1条195 bp的片段,为突变型。基因序列分析发现,野生型pfcrt等位基因的第72~76位密码子单体型为CVMNK,突变型为CVIET,第97位密码子未发现突变。 结论 我国海南省氯喹抗药性恶性疟原虫pfcrt等位基因第72~76位密码子的单体型与东南亚和非洲地区抗氯喹恶性疟原虫相应单体型一致。
    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CG-Eg95疫苗诱导小鼠脾细胞淋巴因子变化的研究
    李文桂;王鸿;朱佑明
    2007, 25(2):  7-113. 
    摘要 ( )   PDF (2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细粒棘球绦虫(Eg)重组BCG-Eg95疫苗免疫后对受攻击小鼠的包囊减重率及脾细胞淋巴因子的影响。方法 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CG-Eg95疫苗分别采用皮下注射、鼻腔内接种、口服灌胃和肌肉注射4种途径免疫BALB/C小鼠,免疫后8周用Eg原头节攻击感染,50个Eg原头节/每只小鼠,感染后18周剖杀小鼠,分离并称重细粒棘球蚴,计算包囊减重率;取脾,分离脾细胞,用Eg粗抗原(EgAg)或伴刀豆球蛋白A(ConA)刺激培养,收集脾细胞培养上清液,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液的白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4(IL-4)水平。同时设卡介苗(BCG)和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 结果 以上4种疫苗接种组的包囊减重率分别为45.77%、18.20%、88.05%和92.46%;疫苗肌肉接种组的IL-2、IFN-γ和TNF-α均较PBS对照为高,分别为(30.0±0)pg/ml、(65.0±0)pg/ml和(425.0±10.7) pg/ml, IL-4低于PBS对照组, 为(10.0±0) pg/ml。 结论 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CG-Eg95疫苗诱导小鼠产生辅助性T细胞1型(Th1)反应,从而对抗Eg原头节攻击感染。
    江汉平原三峡建坝后应对生态环境变化的血防干预措施效果评价
    王文梁;张汉忠;蔡宗大;秦琴;刘凤春;徐兴建;魏风华;郑江
    2007, 25(2):  8-119. 
    摘要 ( )   PDF (3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湖北省江汉平原三峡建坝后应对钉螺生态环境变化的血防干预措施的效果。 方法 1987-2005年, 选择垸内型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潜江市熊口管理区、积玉口镇、浩口镇和张金镇等4个区(镇),分别采取水旱轮种、稻虾连作、治水改土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造渍害低产田及钉螺孳生环境等4种措施。观察钉螺孳生面积、活螺平均密度及人畜感染率变化情况,并与对照组(龙湾镇竺场村)比较。人畜感染率调查分别采用大粪量尼龙绢集卵孵化法和塑料顶管法。 结果 上述4村,钉螺孳生面积分别下降100%、51.35%、62.16% 和87.88%;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下降100%、69.41%、52.30% 和75.77%。人群感染率,2005年稻虾连作试验区与对照区比较,下降幅度显著(x2=39.84, P<0.01); 治水改土工程试验区,1990年比1987年下降73.10%(x2=236.10, P<0.01)。 结论 4种干预措施对改造钉螺孳生环境、控制钉螺孳生面积效果显著,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实验研究
    德国小蠊主要变应原Bla g 2在毕赤酵母菌中的表达
    刘志刚;何毅华
    2007, 25(2):  9-123. 
    摘要 ( )   PDF (2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在毕赤酵母菌(Pichia pastoris)中表达德国小蠊主要变应原 Bla g 2,以获得其可溶性蛋白。 方法 根据已知的Bla g 2基因序列设计带有酶切位点的引物,PCR扩增德国小蠊变应原Bla g 2基因,经酶切后将该基因连接到毕赤酵母真核表达载体pGAPZaA,获重组质粒pGAPZaA-Bla g 2,该重组质粒线性化后,经电转化法转化毕赤酵母GS115,用PCR筛选出重组子并在YPD培养基中表达。用Ni2+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蛋白Bla g2,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其免疫学活性。 结果 重组质粒pGAPZaA-Bla g 2转化毕赤酵母GS115后进行表达,十二烷基磺酸钠?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显示,重组蛋白Bla g 2表达产物以可溶性分子形式存在,相对分子质量(Mr)为45 000。培养3 d的表达量占上清总蛋白的50 %。表达产物重组蛋白Bla g 2经Ni2+亲和层析纯化后,Western blotting分析,在约Mr 45 000处有1条明显的特异性条带,该蛋白具有免疫学活性。 结论 获得了真核表达的德国小蠊主要变应原重组蛋白Bla g 2,该蛋白以可溶性蛋白的形式分泌到培养液中,避免了原核表达的变复性过程。
    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分离株无鞭毛体蛋白基因的克隆及真核表达
    李金福;陈建平;田玉;杨志伟;马莹;胡孝素
    2007, 25(2):  10-128. 
    摘要 ( )   PDF (3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真核表达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株的无鞭毛体蛋白(amastin)编码基因。 方法 PCR扩增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汶川人株L.d.SC10H2与四川南坪犬株L.d.SC7的无鞭毛体蛋白基因,将该基因导入pcDNA3.1(+),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转染NIH3T3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法鉴定重组质粒的瞬时表达;RT-PCR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稳定表达。 结果 2株杜氏利什曼原虫均扩增出552 bp的无鞭毛体蛋白基因,同源性为86%。转染后在NIH3T3细胞膜和细胞内观察到较强的绿色荧光,表明无鞭毛体蛋白基因在NIH3T3细胞中获得短暂表达。细胞裂解产物经Western blotting,在相对分子质量(Mr)约20 000处检测到阳性杂交信号,表明无鞭毛体蛋白基因在NIH3T3细胞内获得了稳定表达。 结论 获得了我国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分离株L.d.SC10H2和L.d.SC7的无鞭毛体蛋白基因序列,并在NIH3T3细胞中稳定表达。
    从大鼠肺灌洗液中分离纯化培养卡氏肺孢子虫
    黄敏君;安亦军;李淑珍;卢思奇;郭增柱
    2007, 25(2):  11-132. 
    摘要 ( )   PDF (3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卡氏肺孢子虫(Pneumocystis carinii, P.c)纯培养株。 方法  从肺孢子虫肺炎(PCP)大鼠模型离体肺脏的灌洗液中分离P.c,用改良IMDM培养基进行体外培养;以四胺银染色计数法观察虫体增殖情况;用PCR扩增培养物中P.c线粒体大亚基rRNA基因,进行基因鉴定;用透射电镜观察培养虫体的超微结构。 结果 用添加s-腺苷甲硫氨酸(SAM)等辅助剂的IMDM培养基从8只PCP大鼠的肺灌洗液中分离出5个P.c纯培养株(P.c Rat1~5)。分离培养的P.c可进行冷冻保存和复苏培养。培养72 h的P.c包囊可增殖19~22倍。形态、超微结构及基因序列分析证实从大鼠肺灌洗液中分离出的培养物是大鼠源性肺孢子虫。 结论 从大鼠肺灌洗液中分离培养出5株大鼠源卡氏肺孢子虫。
    蒲公英提取物体外抗毛囊蠕形螨活性及皮肤安全性的实验研究
    田晔;李朝品;邓云
    2007, 25(2):  12-136. 
    摘要 ( )   PDF (2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蒲公英治疗蠕形螨病的应用价值。 方法 将粉碎的蒲公英浸泡于80%乙醇中12 h,然后85 ℃回流提取蒲公英提取液,同法制备百部提取液。取蠕形螨感染者面部皮脂,分离并鉴定蠕形螨备用。设蒲公英实验组,百部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蠕形螨15只,进行体外抗螨实验。pH仪测定蒲公英提取物pH值。设蒲公英试验组和75%乙醇对照组,应用健康家兔进行皮肤刺激实验和急性皮肤毒性试验。 结果 蒲公英提取物的体外杀螨时间为(1.50±0.65) min,显著短于百部提取物的体外杀螨时间(3.53±1.04) min(P<0.01),生理盐水组螨死亡时间大于120 min。蒲公英提取物的pH值为5.00±0.28,对家兔完整皮肤的刺激评分为0,破损皮肤的刺激评分为0.3,无明显毒性。 结论 蒲公英提取物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毛囊蠕形螨活性且具有皮肤安全性。
    N-乙酰半胱氨酸对早期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的影响
    范志刚;张玲敏;李凯杰;李薇;朱佩娴;杨光
    2007, 25(2):  13-140. 
    摘要 ( )   PDF (2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早期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的影响。 方法  将36只健康小鼠随机分为NAC组、正常对照组、感染对照组。NAC组和感染对照组小鼠每只经腹部皮肤感染25±2条日本血吸虫尾蚴,于感染当天起给NAC组小鼠200 mg/kg NAC灌胃,2次/d,共42 d;正常对照组和感染对照组每只小鼠2 ml蒸馏水灌胃,2次/d,共42 d。感染第42天,各组小鼠全部处死后取血清和肝脏。对肝脏进行病理学观察,测定血清及肝组织的生化指标。 结果 NAC组小鼠的肝组织“+、++、+++”3级单个虫卵肉芽肿个数分别为1.80±0.25、1.37±0.23、0.53±0.15, 均显著低于感染对照组(P<0.05)。NAC组小鼠血清中NO水平、GSH水平分别为0.53±0.17、229.66±9.47,相对感染对照组均有所下降(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为1101.99±140.81, 相对感染对照组有所升高(P<0.05);肝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NO水平、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及GSH-PX活性分别为6.85±0.30、13.44±0.40、358.40±19.15、110.84±10.93,均显著低于感染对照组(P<0.05)。 结论 N-乙酰半胱氨酸可以减缓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
    钉螺血淋巴细胞及其功能的研究
    张红梅;诸葛洪祥;王玉芳;龚唯;陆祥彬;黄利红
    2007, 25(2):  14-145. 
    摘要 ( )   PDF (3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获取钉螺血淋巴细胞的方法, 观察其形态结构, 研究其免疫等相关功能。 方法 参照外周淋巴器官中淋巴细胞的悬浮收集法, 获取钉螺血淋巴细胞, 经Giemsa染色后显微镜观察其形态。 血淋巴细胞经结晶紫染色后分别计数悬浮法、传统压片法及针刺法获取的血淋巴细胞数, 并进行方差分析和Dunnett?鄄t检验。取冻融的血淋巴细胞上清进行免疫沉淀、抑菌、吞噬杀菌实验。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血淋巴细胞蛋白组份相对分子质量(Mr)。 结果 钉螺血淋巴细胞分为圆形有丝状伪足、嗜酸性圆形无丝状伪足、嗜碱性圆形无丝状伪足和梭形细胞4种形态, 平均直径依次约为 10.93、6.13、6.08及11.06 μm, 各约占细胞总数的 50%、 30%、 5% 及15%。每只钉螺悬浮法、传统压片法及针刺法获取的血淋巴细胞均数分别为1.50、0.66及0.03万/ml。悬浮法与传统压片法、与针刺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1.47, P<0.01)。进一步Dunnett-t检验, 悬浮法与压片法、与针刺法的血淋巴细胞总体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67, t2=24.50, 两组P<0.01)。血淋巴上清与日本血吸虫虫卵可溶性抗原(SEA)反应出现絮状沉淀, 抑菌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出现明显的抑菌圈, 血淋巴细胞对白色念珠菌的吞噬率和杀菌率分别为86%和46%。血淋巴细胞蛋白组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Mr 112 300、 107 100、 97 200、 73 500、 60 000及12 000。 结论 悬浮法可获得大量钉螺血淋巴细胞, 其具有沉淀SEA、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生长, 以及吞噬杀灭白色念珠菌等免疫功能。
    现场研究
    移民新建镇人群血吸虫抗体水平变化的观察
    闻礼永;陆绍红;陈军虎;张剑锋;俞丽玲;丁建祖;严晓岚;沈丽英;郑伟;高璐璐;汪天平;张世清;陈更新;叶昀;周晓农;郑江
    2007, 25(2):  15-149. 
    摘要 ( )   PDF (2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血清学方法观察移民新建镇人群血吸虫抗体水平的变化。 方法 2002-2005年选择长江安徽段血吸虫病流行区退人又退耕的双退点、退人不退耕的单退点和未退人退耕的对照点各1个为试点,采用斑点金免疫渗滤法(DIGFA)与ELISA法纵向平行检测各试点人群血吸虫抗体水平。 结果 双退点DIGFA、ELISA测得的人群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分别从2002年的6.63%、7.26%下降到2005年的3.52%和3.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625,P<0.05;χ2=6.3296,P<0.05);单退点和对照点人群的血吸虫抗体阳性率无显著变化。ELISA纵向检测3个试点人群血清血吸虫抗体的吸光度(A450值)水平,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单退点2005年A450均值为0.147,较2003年的0.182有显著下降(P<0.01)。双退点、对照点人群的血吸虫抗体均值无显著变化。 结论 移民新建镇人群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及抗体水平呈不同程度的下降。
    综述
    疟疾及其蚊媒的预测方法研究进展
    朱继民;综述;汤林华审校
    2007, 25(2):  16-153. 
    摘要 ( )   PDF (2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影响疟疾流行的因素复杂,对疟疾进行有效监测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GIS/RS技术的出现为疟疾的监测和预测提供了新的手段。该文综述了疟疾的监测和预测方法以及GIS/RS技术在当前疟疾监测和预测中的应用现状。
    弓形虫侵入宿主细胞的研究进展
    李学瑞;王艳华;赵象忠;张德林
    2007, 25(2):  17-157. 
    摘要 ( )   PDF (2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弓形虫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中,弓形虫表面抗原(surface antigen,SAG)、微线体蛋白(micronemes,MIC)、棒状体蛋白(rhoptry protein,ROP)、致密颗粒抗原(dense granules antigen,GRA)及钙离子起着重要的作用,蛋白激酶则对弓形虫侵入宿主细胞过程所必需的蛋白质的正确折叠及加工起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简单综述。
    研究简报
    杭州市3~6岁儿童常见肠道线虫感染现状
    叶环;章志量;罗冬娇;张仁;杨军;何桂坤
    2007, 25(2):  18-159. 
    摘要 ( )   PDF (1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于2006年4~6月对杭州市14所幼儿园按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调查1 667例3~6岁学龄前儿童的肠道线虫感染情况。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和饱和盐水浮聚法检查蛔虫卵、钩虫卵、鞭虫卵。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卵。肠道线虫总感染率为12.96%,其中蛲虫4.44%、蛔虫8.28%、鞭虫0.54%、钩虫0.24%;肠道线虫感染率的高低与幼儿园环境和卫生设施的水平成反比。
    灯诱法监测白蛉的初步试验
    顾灯安;金长发;兰勤娴;张丑吉;李凡;张仪
    2007, 25(2):  19-封三. 
    摘要 ( )   PDF (1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场观察了3种诱蚊灯诱白蛉的效果,并试验了无光源灯诱和以葡萄糖水作引诱剂的效果。结果表明,本文试用的3种诱蚊灯所诱的虫种较杂,分拣鉴定的难度较大;无光源诱蚊灯在白蛉栖息地可以捕获少量白蛉,而且标本较为纯净,葡萄糖水没有明显的诱蛉作用。目前用于诱蚊的3种诱蚊灯不适合直接用于白蛉监测,建议试用更有效的白蛉诱引剂。
    病例报告
    脑裂头蚴病1例报告
    宫玉香
    2007, 25(2):  20-92. 
    摘要 ( )   PDF (1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体蛞蝓假寄生1例
    李懿宏;董洪伟;舒晶
    2007, 25(2):  21-96. 
    摘要 ( )   PDF (1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山西垣曲小儿并殖吸虫病14例报告
    姚泽俊;蒋雨润
    2007, 25(2):  22-149. 
    摘要 ( )   PDF (1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羊狂蝇幼虫所致上腭窦及鼻腔蝇蛆病1例
    张秀昌;刘向东;卢致民
    2007, 25(2):  23-封二. 
    摘要 ( )   PDF (1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