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作者指南
稿约
出版伦理规范
同行评议流程
网络首发出版
图表要求
参考文献要求及格式
本刊常用缩略语
退修和校样须知
版面费及发票事宜
审稿指南
审稿须知
审稿指南
审稿流程
同行评议道德规范
诚邀审稿专家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关于我们
出版道德规范
编辑人员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外审专家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部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友情链接
国内外检索库
中国知网
万方
维普
PubMed
WILEY
ELSEVIER
ScienceDirec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国内外相关刊物
贫困所致传染病(英文)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热带医学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Parasitology
Royal Soc Trop Med Hyg
Southeast A sian J TMPH
J Parasitol
Inter J Parasitol
British Med J
Parasit Immunol
J Parasitol Res
Parasitology Research
Trends Parasitol
Acta Trop
Am J Trop Med Hyg
Korean J Parasitol
Malar J
Am J Pub Hlth
相关领导机构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相关编辑协会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
中国期刊协会
上海市期刊协会
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6-06-30
上一期
下一期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2016, 34(3): 0.
摘要
(
)
PDF
(12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刚地弓形虫排泄-分泌抗原体外诱导的IFN-γ促CD4+CD25+调节性T细胞凋亡作用
葛可1,仇晓艳2,王丽娟1,陈慧3,张璐彦3,邱竞帆1,王勇1*
2016, 34(3): 1-183-188.
摘要
(
)
PDF
(5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RH株和TgCtwh3株排泄-分泌抗原(ESA)体外诱导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凋亡和IFN-γ分泌方面的差异。 方法 分别制备刚地弓形虫RH株和TgCtwh3株的ESA。将分离的野生型C57BL/6小鼠脾单个核细胞随机分为3组(每孔2×106细胞),分别加入RH株ESA、TgCtwh3株ESA(均为10 μg/ml )和鸡卵清蛋白(OVA)进行诱导刺激,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诱导刺激48 h和72 h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早期凋亡情况,ELISA检测各组诱导刺激72 h细胞培养上清中的γ干扰素(IFN-γ)分泌水平。另外,将分离的野生型C57BL/6小鼠脾单个核细胞随机分为2大组(每孔2×106细胞),其中一大组在分别加入两株ESA(10 μg/ml)和OVA的同时加入抗IFN-γ中和抗体(10 μg/ml)进行诱导刺激72 h,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CD4+CD25+调节性T细胞早期凋亡情况。用两虫株 ESA(10 μg/ml)及OVA分别诱导刺激IFN-γ基因敲除型和野生型C57BL/6小鼠的脾单个核细胞(每孔2×106细胞)72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CD4+CD25+调节性T细胞早期凋亡情况。 结果 制备的刚地弓形虫RH株和TgCtwh3株ESA抗原蛋白浓度分别为0.54 mg/ml和2.14 mg/ml。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RH株和TgCtwh3株ESA组诱导刺激48 h后,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分别为(12.90±1.26)%和(9.71±1.04)%,均显著高于OVA对照组(4.48±0.48)%(P<0.01);诱导刺激72 h后,RH株ESA组诱导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凋亡率为(15.21±1.11)%,仍明显高于TgCtwh3株ESA组(11.02±0.92)%(P<0.05)和OVA对照组(10.10±1.49)%(P<0.01)。ELISA检测结果显示,RH株和TgCtwh3株ESA组诱导刺激脾单个核细胞72 h的培养上清中分泌的IFN-γ水平分别为(4 764.0±118.7)pg/ml和(3 629.0±33.6)pg/ml(P<0.01),均显著高于OVA对照组的(679.4±30.6)pg/ml(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RH株ESA加抗IFN-γ中和抗体组诱导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早期凋亡率为(10.44±1.44)%,明显低于未加抗IFN-γ中和抗体组(14.96±0.83)%(P<0.05);但TgCtwh3株ESA加抗IFN-γ中和抗体与否诱导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变化不大(P>0.05)。RH株ESA诱导IFN-γ基因敲除小鼠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凋亡率为(10.64±0.55)%,明显低于野生型小鼠的(15.21±1.11)%(P<0.01);TgCtwh3株ESA诱导两组小鼠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凋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刚地弓形虫RH株ESA在体外诱导CD4+CD25+调节性T细胞凋亡及促IFN-γ分泌强于TgCtwh3株ESA。弓形虫ESA诱导机体产生IFN-γ可通过介导调节性T细胞凋亡来促进弓形虫感染早期抗感染免疫力的形成。
刚地弓形虫入侵宿主细胞过程中棒状体蛋白16的分泌与分布
姜诗晨,魏海霞,何成,邓胜群,夏菁,彭鸿娟*
2016, 34(3): 2-189-197.
摘要
(
)
PDF
(10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不同毒力株的棒状体蛋白16(ROP16)在入侵宿主细胞过程中的分泌及分布。 方法 以刚地弓形虫RH株速殖子cDNA为模板,PCR扩增Tgrop16基因,克隆至pET-32a(+)载体,在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中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TgROP16经纯化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抗TgROP16多克隆抗体,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ELISA检测抗TgROP16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刚地弓形虫RH株和Pru株速殖子Tgrop16基因的转录水平,Western blotting分析RH株和Pru株TgROP16蛋白的表达量。用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弓形虫RH株和Pru株速殖子在入侵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FFs细胞)过程中,TgROP16蛋白在宿主细胞中的分泌与分布。 结果 制备的抗TgROP16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能与重组蛋白TgROP16结合,在相对分子质量(Mr)约 100 000处有一特异性条带;间接ELISA检测结果显示,抗体效价为1 ∶ 25 600。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Pru株Tgrop16基因表达量(7.786±0.206)是RH株(1.000±0.110)的7倍(P<0.05)。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RH株中TgROP16蛋白表达量(TgROP16与其内参TgTubulin的灰度比值为0.373)较高于Pru株(TgROP16与其内参TgTubulin的灰度比值为0.232)。IFA检测结果显示,RH株和Pru株速殖子在入侵HFFs细胞前,TgROP16蛋白定位于速殖子的顶端复合体,速殖子入侵HFFs细胞后,TgROP16蛋白显示在虫体外。 结论 制备的抗TgROP16多克隆抗体特异性和敏感性高;刚地弓形虫RH株速殖子的TgROP16蛋白表达量高于Pru株的;两株速殖子在入侵HFFs细胞前,TgROP16蛋白分布于速殖子顶端复合体,在入侵宿主细胞过程中被分泌出虫体。
刚地弓形虫微线蛋白16基因片段原核表达、纯化及免疫反应性分析
李瑾,崔勇,尹昆,刘功振,肖婷,徐超,魏庆宽,黄炳成,孙慧*
2016, 34(3): 3-198-202.
摘要
(
)
PDF
(7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原核表达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微线蛋白16(micronemal protein 16,TgMIC16)的3个基因片段,并分析3个重组蛋白的免疫反应性。 方法 参照GenBank中TgMIC16基因序列,根据功能活性区将其分为3个片段(M16D1、M16D2、M16D3),分别设计引物,以刚地弓形虫RH株速殖子RNA为模板,通过RT-PCR扩增,获得预期的3个DNA片段,双酶切后连接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将重组质粒转化入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TOP10,经PCR、双酶切筛选阳性质粒,测序确认后转化至E. coli Rosetta,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表达产物。重组蛋白经镍柱纯化后,分别以抗组氨酸(His)单抗和弓形虫感染兔血清为一抗,Western blotting分析其免疫反应性。 结果 TgMIC16 3个基因片段的RT-PCR扩增产物分别为1 806、1 290、855 bp。双酶切和测序结果显示,3个TgMIC16片段的重组表达质粒构建成功。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3个重组蛋白成功表达,且均为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相对分子质量(Mr)分别为88 000、68 000、52 000。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3个纯化的表达蛋白均能被抗His单抗和弓形虫感染兔血清识别。 结论 成功构建并表达TgMIC16的3个功能活性区,且3个重组蛋白均表现出良好的免疫反应性。
金丝桃素体外抗刚地弓形虫速殖子效果的观察
杨小迪1,孙希萌2,王旗1,崔洁1,计永胜3,薛洪宝4,胡守锋1,苏胖胖1,李江艳1,孟令文1,乔继琛1,丁忆晗1,宋迪1,吴琦1,方强1,陈兴智1*
2016, 34(3): 4-203-207.
摘要
(
)
PDF
(6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金丝桃素对体外培养的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RH株速殖子的杀伤作用,探讨金丝桃素抗弓形虫的效果。 方法 将生理盐水(A组)和终浓度为5 μg/ml(B组)、50 μg/ml(C组)、500 μg/ml(D组)的金丝桃素分别加入含弓形虫速殖子1×106个/孔的24孔培养板中,于2、4、6 h后收集虫体,台盼蓝染色检测速殖子着色率,吉氏染色观察速殖子形态和结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速殖子超微结构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相同处理的携带黄色荧光蛋白的弓形虫的存活情况。 结果 弓形虫速殖子经不同浓度金丝桃素作用2 h后,B组、C组和D组虫体的台盼蓝着色率分别为(11.0±3.6)%、(25.0±6.3)%和(40.0±2.7)%,D组着色率高于C组和B组(P<0.01),3组均高于A组(6.0±3.0)%,但B组和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作用4 h后,D组着色率为(97.0±2.0)%,高于C组(30.0±7.2)%、B组(20. 0±3.0)%和A组(10.0±1.0)%(P<0.01);作用6 h后,D组着色率为(98.0±1.7)%,亦高于C组(42.7±5.5)%、B组(34.0±6.6)%和A组(19.3±4.9)%,两两比较,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吉氏染色观察发现,随时间的延长和剂量的增高,虫体两端逐渐变圆、肿胀、坏死。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随金丝桃素作用时间延长,虫体逐渐肿胀,胞膜与基质间出现明显空隙,虫体内空泡增多、变大,胞膜破裂,内部结构溶解。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弓形虫速殖子存活率在金丝桃素作用后的各时间段内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金丝桃素作用2 h后,D组无弓形虫存活,C组弓形虫存活率为(7.9±1.9)%,低于B组(38.1±5.5)%和A组(81.8±6.0)%(P<0.01);作用4 h后,C组无弓形虫存活;B组在作用4 h和6 h后,弓形虫存活率分别为(14.3±7.9)%和(1.4±1.8)%,均低于A组的(73.8±11.3)%和(64.1±14.4)%(P<0.01)。 结论 金丝桃素具有较强的体外抗弓形虫速殖子效果,且随剂量增高和作用时间延长抗虫效果更明显。
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抗原分子Eg-01883的克隆、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
赵殷奇1,2,3,李子华1,2,3,王浩2,4,朱明星1,2,3,牛楠2,3,5,王娅娜6,赵嘉庆2,4,李娜2,3,5,佟雪琪2,3,5,宋佳卉1,2,3,赵
2016, 34(3): 5-208-214.
摘要
(
)
PDF
(6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筛选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抗原分子Eg-01883,并进行克隆、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为寻找棘球蚴病特异性诊断抗原提供依据。 方法 分析已发表的细粒棘球绦虫mRNA测序数据,筛选六钩蚴中不表达、原头节中高表达的抗原分子Eg-01883。提取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总RNA,用RT-PCR对目的基因Eg-01883进行克隆,重组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Eg-01883,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并纯化目的重组蛋白rEg-01883。ICR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免疫组小鼠的背部皮下多点注射rEg-01883,2周后加强免疫1次(剂量均为10 μg,100 μl/只);佐剂组注射福氏佐剂和PBS,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分别于免疫前,首次免疫后1、2、4周每组小鼠尾静脉采血,免疫后6周进行去眼球采血。用ELISA检测3组小鼠免疫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及细胞因子白介素4(IL-4)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重组蛋白rEg-01883的免疫原性。 结果 筛选出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中高表达的抗原分子Eg-01883,克隆、表达和纯化后获得重组蛋白rEg-01883,该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ELISA检测结果显示,用纯化后的重组蛋白rEg-01883免疫小鼠,可诱导产生特异性IgG抗体,免疫组小鼠的血清IgG抗体水平自首次免疫后1周开始上升,6周时达到最高水平(2.344±0.153),显著高于佐剂组(0.206 1±0.006)和空白对照组(0.241±0.01)(P<0.01)。首次免疫后6周,血清中的细胞因子IFN-γ和IL-4水平,免疫组分别为43.23 pg/ml和24.88 pg/ml,均显著高于佐剂组(21.77 pg/ml,13.27 pg/ml)和空白对照组(17.40 pg/ml,12.25 pg/ml)(P<0.05)。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该重组蛋白rEg-01883抗原可被His-Tag标签抗体、免疫组小鼠血清、原头节继发感染的小鼠血清识别。 结论 筛选获得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中高表达的抗原分子Eg-01883,克隆、表达、纯化后的重组蛋白rEg-01883免疫ICR小鼠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
屋尘螨1类变应原T细胞表位融合肽对过敏性哮喘小鼠的免疫治疗效果
李朝品*,赵蓓蓓,湛孝东
2016, 34(3): 6-214-219.
摘要
(
)
PDF
(13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以屋尘螨(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1类变应原T细胞表位融合肽(TAT-IhC-DPTCE)为疫苗,评价其对过敏性哮喘小鼠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效果。 方法 120只SPF级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PBS组(阴性对照,A组)、ProDer p 1变应原致敏组(B组)、ProDer p 1变应原免疫治疗组(C组)、DPTCE蛋白免疫治疗组(D组)、TAT-DPTCE蛋白免疫治疗组(E组)和TAT-IhC-DPTCE蛋白免疫治疗组(F组),每组20只。分别于第0、7、14天,A组小鼠腹腔注射PBS,B~F组小鼠均腹腔注射屋尘螨变应原提取液10 μg。第21天起,A组小鼠雾化吸入PBS,B~F组小鼠均吸入0.5 μg/ml屋尘螨变应原提取液,1次/d×30 min,连续7 d。C~F组小鼠于第25~27天雾化前30 min分别腹腔注射100 μg/ml ProDer p 1、DPTCE、TAT-DPTCE和TAT-IhC-DPTCE溶液各200 μl,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A、B组小鼠分别注射200 μl PBS。最后1次雾化后24 h,处死各组小鼠。HE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分别收集各组20只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ELISA检测BALF中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3(IL-13)、IL-10和β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水平,并计数嗜酸粒细胞数量(EOS)。分别取各组5只小鼠眼眶血,ELISA检测血清中变应原特异性IgE、IgG1和IgG2a的抗体水平。结果 HE染色镜检结果显示,与B组比较,F组小鼠支气管周围嗜酸粒细胞增多、上皮细胞脱落和支气管上皮细胞肥大等肺部炎症明显减轻。小鼠BALF中,F组的IFN-γ水平为(298.75±26.09)pg/ml,高于B组(158.71±20.89)pg/ml、C组(210.38±18.92)pg/ml、D组(229.44±13.00)pg/ml和E组(233.24±20.39)pg/ml(P<0.01);IL-10和TGF-β水平与IFN-γ相似,F组IL-10和TGF-β水平分别为(105.32±7.24)和(119±9.33)pg/ml,均高于B组(23.29±3.18)和(41.19±4.63)pg/ml、C组(43.54±4.28)和(60.19±6.47)pg/ml、D组(51.33±6.19)和(69.34±8.27)pg/ml、E组(52.78±7.83)和(71.22±7.94)pg/ml(P<0.01);而C、D、E和F组的IL-13水平分别为(47.35±4.71)、 (41.90±4.28)、 (41.05±6.50)和(18.53±5.67)pg/ml,均低于B组(66.68±6.63)pg/ml(P<0.01),其中F组IL-13水平最低。B组小鼠BALF中的EOS数量为(5.65±0.91)×105/ml,高于A组(0.45±0.39)×105/ml(P<0.01),而C、D、E和F组的嗜酸粒细胞数量均显著下降,分别为(4.00±0.59)×105/ml、(3.39±0.63)×105/ml、(3.24±0.69)×105/ml和(1.42±0.49)×105/ml(P<0.01)。血清中抗体水平的ELISA检测结果显示,F组小鼠血清IgE水平为(5.26±1.72)ng/ml,低于B组(32.81±2.98)ng/ml、C组(20.06±3.17)ng/ml、D组(17.06±3.18)ng/ml和E组(16.23±3.61)ng/ml(P<0.01);F组中血清IgG1水平为(9.85±1.42)ng/ml,亦低于B组(43.72±3.05)ng/ml、C组(31.54±4.25)ng/ml、D组(25.20±2.91)ng/ml和E组(23.96±4.12)ng/ml(P<0.01或P<0.05);F组中血清IgG2a水平为(43.10±1.34)ng/ml,高于B组(12.61±1.87)ng/ml、C组(23.37±2.67)ng/ml、D组(25.60±2.10)ng/ml和E组(25.91±1.33)ng/ml(P<0.01)。 结论 通过TAT-IhC-DPTCE免疫治疗小鼠哮喘,可有效改善小鼠变态反应性气道及肺部炎症。
云南省边境地区疟原虫18S rRNA基因种类鉴定与序列分析
张苍林,周红宁,聂仁华,刘慧,王剑,李春富,杨亚明*
2016, 34(3): 7-220-226.
摘要
(
)
PDF
(6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使用基于18S rRNA基因的巢式PCR方法对云南省边境地区镜检为恶性疟和间日疟的患者血样进行鉴定,分析该地区疟原虫18S rRNA基因序列之间的差异。 方法 2004-2011年在云南省边境地区西双版纳勐腊、保山腾冲和德宏盈江,及缅甸那威、南卡江、芒东和拉咱等7个县(市)收集镜检为单一感染恶性疟原虫或间日疟原虫的全血或滤纸血样品。采用基于18S rRNA基因的巢式PCR方法对所有血样进行鉴定,阳性PCR产物进行测序。所获序列进行Blastn比对。应用MEGA 6.06软件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 结果 475份镜检为恶性疟原虫(256份)和间日疟原虫(219份)感染的血样中,经18S rRNA基因检测为恶性疟原虫感染的有242例,间日疟原虫感染176例和混合感染57例。镜检法和巢式PCR法检测结果一致的血样占81.7%(388/475)。两法检测不一致的血样发生频率与其原虫密度显著相关(Spearman’s r=-0.408,P<0.05)。多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共计得到11条、10条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18S rRNA基因同源序列,变异位点分别占2.9%(6/205)和22.5%(27/120)。所获恶性疟原虫18S rRNA基因序列与来自喀麦隆(GenBank登录号KC428742)等基因序列聚在一个大的分支,与来自荷兰和巴西的3个恶性疟原虫S型18S rRNA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U36465、U36466和U36467)的亲缘关系较远。所获间日疟原虫序列与来自泰国的间日疟原虫A型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SSU rRNA)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U07367)等聚在一支,与来自泰国的间日疟原虫C型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U07368)等参考序列亲缘关系较远。 结论 镜检为单一感染的血样中,巢式PCR检出57例混合感染。云南省边境地区7个县(市)疟原虫18S rRNA基因序列之间无明显差异。
云南省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exon2区72~76编码序列多态性的分析
朱垚吉1,陈梦妮2,徐艳春2,毛祥华2,邓艳2,董莹2 *
2016, 34(3): 8-227-234.
摘要
(
)
PDF
(6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云南省恶性疟病例中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转运蛋白(Plasmodium falciparum chloroquine resistant transporter, Pfcrt)基因exon2区72~76 编码(简称72~76编码)序列的多态性,为了解云南省抗氯喹恶性疟的流行现状提供依据。 方法 2012年8月至2015年9月,从云南省除迪庆、文山、昭通以外的13个州(市)收集恶性疟病例的滤纸血样和相关信息,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判定感染来源地,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疫情登记确认病例发现地。用巢式PCR扩增患者血样中的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exon2区并测序,用MEGA 5.04分析72~76编码序列的多态性,计算变异位点、序列间遗传距离等。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软件对分类变量72~76编码多态在各人群中的构成比进行分析。 结果 从2012年8月至2015年9月,共收集恶性疟病例血样232份,病例感染来源地有云南、非洲、缅甸等流行区。其中210份血样巢式PCR扩增阳性,序列分析显示,72~76编码序列存在CVMNK氯喹敏感型和CVIET、SVMNT、CVMNT氯喹抗性型,所占比例分别为15.2%(32/210)、76.2%(160/210)、6.7%(14/210)和1.9%(4/210)。氯喹敏感性型CVMNK在19~55岁、农民、感染地为东南亚(缅甸161例、柬埔寨1例)等病例中检出的比例分别为100%(32/32)、46.9%(15/32)和59.4%(19/32),高于同组其它病例的0、31.3%(10/32)和37.5%(12/32)(χ2=13.674,8.478,6.292,P<0.05); 氯喹抗性型CVIET、SVMNT在感染地为缅甸和柬埔寨的病例中的比例分别为81.3%(130/160)和78.6%(11/14),高于云南感染病例的6.3%(10/160)和21.4%(3/14)(χ2=6.519,6.620,P<0.05);非洲感染病例中的CVIET比例为12.5%(20/160),未检测到SVMNT型。210条Pfcrt基因exon2区DNA序列的同源位点为145 bp,保守位点占95.2%(138/145),变异位点占4.8%(7/145),序列间遗传距离为0.000~0.036,平均为(0.012±0.005),3种氯喹抗性型CVIET、SVMNT、CVMNT与敏感型CVMNK的遗传距离平均分别为(0.029±0.015)、(0.021±0.013)和(0.014±0.001);检出氯喹抗性型疟原虫的178例病例分布在云南的13个州(市),其中,与缅甸接壤的德宏、保山、临沧3个州(市)以及云南中部的昆明市,检出氯喹抗性型的比例分别为51.7%(92/178)、24.7%(44/178)、5.6%(10/178)和4.5%(8/178),居全省前4位。 结论 云南省恶性疟病例感染恶性疟原虫的Pfcrt基因exon2区72~76编码序列存在3种氯喹抗性型,氯喹抗性型恶性疟原虫的病例分布在全省81.3%(13/16)的州(市)。
氯代水杨胺缓释颗粒剂的制备及其杀螺效果
覃杰1,魏凤华2,唐乾1,元艺2,李桂玲1,徐兴建2,刘敏1*
2016, 34(3): 9-235-238.
摘要
(
)
PDF
(5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5%和10%氯代水杨胺缓释颗粒剂(LDS-SRG)的制备方法及其杀螺效果。 方法 筛选载体、表面活性剂、黏合剂、消泡剂、润滑剂,制备5%和10%的LDS-SRG。对其堆密度、水分含量、休止角、临界相对湿度、热贮稳定性和释放速度进行测定。在实验室条件下以剂量1.6 g/m2(喷撒法)测试LDS-SRG的杀螺效果,设置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WPN)1.0 g/m2药物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脱氯水),分别计算施药后3、7、14 d钉螺的死亡率。 结果 制备的5%和10%的LDS-SRG均为红褐色,流动性良好;其堆密度分别为0.655 g/ml和0.594 g/ml;水分含量分别为1.15%和1.28%;休止角分别为39.8°和39.7°;临界相对湿度分别为64.98%和61.63%;热贮稳定性均良好。释放曲线表明,5%、10%的LDS-SRG第1~9天均平稳释放,5% LDS-SRG释放速度大于10% LDS-SRG;药物快速释放分别出现在第10天和第15天;并分别在第14天和第20天逐步趋于平稳。实验室喷撒结果显示,5% LDS-SRG 1.6 g/m2施药后7 d、10% LDS-SRG 1.6 g/m2施药后14 d,钉螺的死亡率均>95%,且均高于50% WPN 1.0 g/m2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5%和10%的LDS-SRG经实验室测试达到缓释效果,采用喷撒法灭螺,均达到农药登记用杀钉螺剂药效评价指标要求。
华支睾吸虫病合并胆管癌的影像学分析
徐世昌1,2,温志波3*
2016, 34(3): 10-239-244.
摘要
(
)
PDF
(41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华支睾吸虫病合并胆管癌的CT、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2005年7月-2015年6月在广东省两个医院60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胆管癌患者的CT、MRI(包括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影像学资料,其中华支睾吸虫病合并胆管癌26例(A组),单纯性胆管癌34例(B组)。分析A、B两组患者肿瘤的发生部位,肿瘤病理类型,影像密度及信号特点、强化方式和胆管扩张方式。 结果 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A组患者的肿瘤好发部位为肝右叶(占46.2%,12/26),B组则好发于左肝管及肝总管(占61.8%,21/34)(P<0.05)。A组患者的肿瘤病理类型,结节/肿块型占73.1%(19/26)、浸润型占15.4%(4/26)、腔内生长型占11.5%(3/26),B组则分别占52.9%(18/34)、23.5%(8/34)和23.5%(8/34)(P>0.05)。CT、MRI平扫和增强平扫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肿瘤密度、信号特点及强化方式等没有太多差异。MRCP 检查结果显示,A组患者中,肝内末梢胆管囊状扩张、肝内胆管软藤状扩张、肿瘤病灶内及肿瘤周围胆管扩张分别占61.5%(16/26)、19.2%(5/26)、50%(13/26)和7.7%(2/26),B组则分别占8.8%(3/34)、64.8%(22/34)、20.6%(7/34)和38.2%(13/34),两组胆管的4种扩张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华支睾吸虫病合并胆管癌的影像学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肿瘤好发部位和肝内胆管扩张形态特征与单纯性胆管癌的均有所不同。
氨基醇咔唑化合物BTB3体外抗细粒棘球蚴的效果评价
刘丛珊1,张皓冰1,薛剑1,陶奕1,胡薇1,2*
2016, 34(3): 11-245-248.
摘要
(
)
PDF
(10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氨基醇咔唑化合物BTB3体外抗细粒棘球蚴的效果。 方法 体外培养羊源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和继发感染小鼠来源的生发层细胞,用浓度为1、2、4、8、10和20 μg/ml的BTB3作用3 d后,分别采用美兰染色法和CCK-8法检测原头节和生发层细胞的活性。用扫描电镜观察10 μg/ml BTB3对生发层细胞造成的损伤。体外培养细粒棘球蚴囊,用浓度为1、5和10 μg/ml的BTB3作用2周后,观察其对囊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囊内部结构的变化。 结果 10 μg/ml和20 μg/ml BTB3组原头节的死亡率分别为(100.0±0.0)%和(85.2±7.2)%。但当浓度降低后,原头节死亡率均低于10%。生发层细胞经8、10和20 μg/ml BTB3作用后,其细胞活性抑制率均达100%,其余低浓度BTB3组的抑制率随浓度的降低而降低。扫描电镜观察发现,BTB3可使生发层细胞发生脱落、皱缩以及空腔化。10 μg/ml BTB3作用于棘球蚴囊14 d后,全部囊均出现塌陷。其超微结构显示,BTB3作用后棘球蚴内囊中出现了细胞脱落和不均匀的现象。 结论 BTB3对体外培养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生发层细胞和棘球蚴囊均有较强的作用,是一种潜在的抗棘球蚴药物。
201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群棘球蚴病流行病学调查
买买提江·吾买尔1,2,阿迪力·司马义1,伊斯拉音·乌斯曼1,
2016, 34(3): 12-249-254.
摘要
(
)
PDF
(5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棘球蚴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人群的流行情况,为实行分类指导、制定适合新疆特点的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12年3-10月以新疆14地(州)的92个县(市、区)为调查单位,每个调查单位选择农业、牧业、半农牧业和城镇4个乡(镇、场)为调查点,在每个乡(镇、场)调查全年龄组人群800人,每县共调查3 200人。采用腹部B超检查进行诊断,对疑似病例辅以血清学抗体检测。 结果 全区共调查293 140人,棘球蚴病患病率为0.14%(407/293 140)。其中,北疆地区患病率为0.18%(290/158 985),占总病例数的71.25%(290/407),南疆地区患病率为0.09%(117/134 155)占总病例数的28.75%(117/407),两个地区的患病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市(19.90%,81/407)、塔城地区(13.27%,54/407例)、伊犁哈萨克自治州(13.02%,53/407)和昌吉回族自治州(9.83%,40/407),占病例总数的56.02%(228/407)。蒙古族和柯尔克孜族患病率较高,分别为0.42%(21/5 045)和0.35%(32/9 045),均高于其他民族(0.07%~0.22%)(P<0.05)。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分别为0.13%(195/144 715)和0.14%(212/148 42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9岁年龄组患病率最低,为0.07%(7/10 754),70~79岁和80~99岁年龄组患病率较高,分别为0.27%(33/12 310)和0.28%(7/2 461),患病率随年龄增大呈上升趋势;在年龄构成上,以30~49岁人群为多(43%,175/407)。文盲人群的患病率最高,为0.25%(39/15 470),高于其他人群(0.06%~0.14%)(P<0.05)。牧民患病率最高,为0.29%(63/22 074)高于其他职业人群(0.00%~0.13%)(P<0.05)。牧区、农区、半农半牧区和城镇的患病率分别为0.16%(70/44 247)、0.16%(181/113 016)、0.12%(88/70 610)和0.10%(68/65 267),其中城镇患病率最低,与牧区和农区患病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新疆人群棘球蚴病流行范围广,主要分布在北疆地区。
云南省边境地区疟疾传播风险评估
尹授钦1,2,夏尚2,周兴武3,杨亚明3,夏志贵2,张丽2,丰俊2,周晓农2*
2016, 34(3): 13-255-260.
摘要
(
)
PDF
(15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云南省边境地区疟疾传播风险,为边境地区调整疟疾防控措施和消除疟疾行动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根据已经建立的疟疾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框架,收集云南省2012-2014年边境地区20个县197个乡(镇)的疟疾疫情、传疟媒介分布和机构工作能力等数据资料。经专家会商确定评价指标赋值标准,并对197个乡(镇)的各评价指标按照赋值标准进行评分,计算疟疾传播潜能指数(TPI)、消除疟疾防控能力指数(ICI)和疟疾传播风险指数(MRI),用离差法对各指数进行等级划分,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绘制乡(镇)的疟疾传播风险等级分类地图。 结果 按TPI划分等级,197个乡(镇)中,Ⅰ级(高传播潜能)乡(镇)共2个,分别是盈江县的那邦镇和沧源县的班老乡;Ⅱ级(中传播潜能)乡(镇)共11个,Ⅲ级(低传播潜能)乡(镇)共184个,在各县均有分布。按ICI划分等级,197个乡(镇)中,Ⅲ级(疟防能力弱)乡(镇)共4个,分别是西盟县的中课乡、腾冲市的中和镇和滇滩镇、景洪县的勐罕镇;Ⅱ级(疟防能力中等)乡(镇)共20个;Ⅰ级(疟防能力强)乡(镇)共173个,在各县均有分布。根据MRI分级, 197个乡(镇)划分为3个风险等级,Ⅰ类(高传播风险)乡(镇)共2个,分别为盈江县的那邦镇和沧源县的班老乡;Ⅱ类(中等传播风险)乡(镇)共12个;Ⅲ类(低传播风险)乡(镇)共183个,分布于20个边境县。 结论 云南省边境地区20个县197个乡(镇)中,疟疾传播风险中等以上的Ⅰ、Ⅱ类乡(镇)所占比例小于5%,大部分乡(镇)的疟疾传播风险相对较低。
基于微卫星DNA标记的山东微山湖区放养钉螺遗传结构分析
何健1,缪峰2,杨坤1,赵长磊2,刘新2*
2016, 34(3): 14-261-265.
摘要
(
)
PDF
(6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在山东微山湖地区长期放养的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群体与其来源地江苏省长江江滩钉螺群体之间的基因差异。 方法 收集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仪征市和丹阳市、南京市六合区的长江钉螺以及山东省济宁市微山湖独山岛的钉螺。微山湖区放养的钉螺来自于扬州市江都区,放养时间为10年(至2014年)。选择A18、C22、T4-33、T6-17等4对微卫星位点对钉螺群体进行PCR扩增,分析各钉螺群体的等位基因数(Na)、期望杂合度(He)、观察杂合度(Ho)和群体间遗传差异平均数等指标,并进行分子变异方差分析(AMOVA),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和邻接法(NJ)构建系统进化树描述群体遗传分化及聚类情况。使用Mantel检验探讨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 结果 本研究收集5个钉螺群体共103只钉螺。江都、仪征、丹阳、六合、微山湖群体的Na分别为7.50、12.50、10.00、11.50和12.75;Ho分别为0.16、0.27、0.17、0.30和0.22;He分别为0.81、0.91、0.84、0.90和0.92。微山湖群体的3个遗传多样性指标均在较高水平,提示有较好的遗传多样性,但与其他群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山湖与江都钉螺群体间遗传差异平均数最小(0.79),丹阳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差异较大,为0.87~0.97。AMOVA分析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钉螺个体间(占92.50%)。NJ和UPGMA系统进化树显示,江都和微山湖的钉螺群体聚为一支,仪征和六合的钉螺群体聚为一支,丹阳钉螺群体与其他4个群体聚为一支。Mantel检验显示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没有相关性。 结论 江苏省长江钉螺群体与微山湖钉螺群体基因多样性均较高,微山湖地区放养的钉螺与来源地的长江钉螺群体尚未出现明显遗传分化。
大叶桉桉叶提取物对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的体外杀虫作用
赵宇宁,张皓冰*
2016, 34(3): 15-266-271.
摘要
(
)
PDF
(7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大叶桉(Eucalyptus robusta)桉叶提取物体外抗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的活性。 方法 2012年1-12月每月24日收集大叶桉成熟叶片,室内自然风干。用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和无水乙醇等4种不同极性的溶剂进行超声提取。将不同浓度的提取物与原头节孵育72 h,计算虫体死亡率,计算半数致死浓度(LC50)。 结果 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性状和产率均不同,石油醚提取物为棕黑色油膏状,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无水乙醇提取物分别为墨绿色、乳粉色和乳白色粉末状。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无水乙醇提取物的平均产率分别为4.4%、2.1%、2.3%和2.3%,石油醚提取物的产率最高,其5月份的产率为5.4%。作用浓度为100 μg/ml时,各月份桉叶的石油醚与二氯甲烷提取物对原头节的杀灭作用均达到100%;50 μg/ml时,石油醚提取物的杀灭作用也基本达到100%,二氯甲烷提取物次之,强于乙酸乙酯和无水乙醇提取物。对石油醚和二氯甲烷提取物作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各月份石油醚提取物对原头节的杀灭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6>3>11>4>2>5>10>8>12>7>1>9,其中6月份提取物的作用最强,LC50为2.577 μg/ml,95%置信区间为0.85~6.22 μg/ml;各月份二氯甲烷提取物的杀灭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11>5>10>4>7>12>6>9>8>2>3>1,其中11月份的作用最强,LC50为21.85 μg/ml,95%置信区间为12.38~36.28 μg/ml。 结论 大叶桉桉叶中含有抗细粒棘球蚴的活性成分,值得做进一步的分离、分析和鉴定。
皖浙两省部分地区宠物犬芽囊原虫的感染情况
李文超,汪凯,秦勉,刘宗华,袁敢,刘德义,顾有方*
2016, 34(3): 16-272-276.
摘要
(
)
PDF
(6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安徽省和浙江省部分地区宠物犬感染芽囊原虫的情况。 方法 2013年4-12月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宣城市宣州区、滁州市凤阳县和明光市、蚌埠市龙子湖区、宿州市泗县,以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宠物门诊采集新鲜宠物犬粪样。采用镜检法和基于芽囊原虫SSU rDNA基因的巢式PCR和单步PCR法分别进行检测,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分析,确定芽囊原虫的基因型。 结果 共采集315份粪样,镜检、巢式PCR和单步PCR检测,芽囊原虫的感染率分别为1.3%(4/315)、1.9%(6/315)和1.9%(6/315)。两种PCR法均显示仅滁州市和合肥市的宠物犬中检出芽囊原虫,两地的感染率分别为3.4%(1/29)和5.6%(4/72)。滁州有ST1和ST2两种基因型,合肥仅存在ST1基因型。成年犬和幼龄犬之间,雄性犬和雌性犬之间芽囊原虫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安徽省滁州市和合肥市的宠物犬粪中检测出芽囊原虫。
综述
非编码小RNA在血吸虫感染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
杨杰1,秦志强2 *,许静2,钱颖骏2,周东明3
2016, 34(3): 17-277-281.
摘要
(
)
PDF
(4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编码小RNA能调控靶基因的表达,与mRNA降解、染色质修饰、基因组的稳定等相关。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非编码小RNA既与血吸虫病的发病相关,又可作为一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本文对非编码小RNA在血吸虫病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在血吸虫发育和致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做一综述,为发展血吸虫病新的检测方法、疫苗及新药物研发提供新线索。
白纹伊蚊滞育及其分子机制
夏丹,滕萍英,陈晓光,周晓红*
2016, 34(3): 18-282-289.
摘要
(
)
PDF
(7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纹伊蚊是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虫媒疾病的重要传病媒介,亦是最具生物入侵能力的蚊媒,其在全球的快速播散和定殖,为登革病毒等的迅速扩延提供了必要条件,而白纹伊蚊的滞育为其适应不同气候地理条件提供了重要生物学基础,本文综述了白纹伊蚊滞育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研究简报
贵州省荔波县疟疾流行风险评估调查
周雪梅,莫海亮,梁启敏
2016, 34(3): 19-195-197.
摘要
(
)
PDF
(4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收集2006-2012年疟疾疫情及2010-2012年疟疾传播风险、消除疟疾能力等相关数据,对疟疾传播风险进行评估。结果显示,2006-2012年荔波县疟疾流行以间日疟为主,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分别为3.72/万、3.56/万、5.76/万、4.34/万、2.54/万、1.14/万和0。2010-2012年,调查乡镇居民血检率>2%,患者规范治疗率为82.9%(29/35),居民防虫设施使用率为93.3%(651/698),疟疾病例发现及时、治疗规范;培训医务人员440人次,居民知晓率为92.3%(738/800)。按蚊传疟风险指数为2,地区风险值为10,疟疾传播风险指数为20,流行风险级别为中低级。
一个红细胞内同时寄生不同期间日疟原虫输入性病例1例
王加志1,尹雪梅1,李希尚1,尹授钦1,丰俊2*
2016, 34(3): 20-290-292.
摘要
(
)
PDF
(7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2年对云南省腾冲市1例间日疟患者血样采用CareStartTM疟疾快速诊断试剂盒、吉氏染色镜检和巢式PCR方法进行鉴定。CareStartTM疟疾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结果判定为除恶性疟原虫以外的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或卵形疟原虫感染。镜检结果显示,患者血样厚、薄血片中可见间日疟原虫环状体多核、多重感染现象,1个环状体有2个及以上核的占14.68%(188/1 280);同时寄生2个及以上环状体的红细胞占22.50%(288/1 280);1个红细胞内同时寄生环状体和滋养体、环状体和配子体。巢式PCR结果显示,患者血样为间日疟原虫特异性DNA片段阳性。结合检测结果、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确诊该患者为输入性间日疟原虫感染病例,且一个红细胞内同时寄生不同期间日疟原虫。
47例宁波地区儿童并殖吸虫病回顾性分析
许会卿1*,张新钢2
2016, 34(3): 21-293-294.
摘要
(
)
PDF
(3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4年12月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儿科临床诊断的47例儿童并殖吸虫病例临床资料。结果显示,47例患儿中,男童32例,占68.1%,女童15例,占31.9%。城区患儿24例,发病率为51.1%,农村患儿23例,发病率为48.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0年后学龄前儿童病例有增多趋势。43例有食生或半生溪蟹史,4例有饮生溪水史。2例为并殖吸虫脑病,1例伴有皮下结节。39例患儿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数及百分比均升高,29例患儿血清总IgE数值升高。47例患儿痰液和粪便中均未检出并殖吸虫卵;经斑点免疫金渗滤法(DIGFA)和ELISA检测,并殖吸虫抗体阳性率均为100%。47例患儿均在确诊后经吡喹酮治疗,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一例输入性皮肤利什曼病病原体的鉴定
赖德华1,吴娜1,谢祎婷1,洪晓昆1,陈允甫1,廖力夫2,伦照荣1*
2016, 34(3): 22-295-296,封三.
摘要
(
)
PDF
(8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广州一例未知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皮肤病患者血样进行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确定其病原体。取静脉血,用Leish rK39 dipstick金标试纸检测利什曼原虫抗体情况。取皮损处组织,75%乙醇固定后,提取基因组DNA。用两对利什曼原虫种特异性引物LITSR-L5.8S和NAGTL1-NAGTL4分别PCR扩增利什曼原虫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1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转移酶的基因片段,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BLAST序列分析。Leish rK39 dipstick金标试纸检测结果呈弱阳性。PCR结果显示,引物LITSR-L5.8S和NAGTL1-NAGTL4分别扩增出约404 bp和1 405 bp的片段,两片段序列与硕大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major)相应序列的相似性均为99.7%。其序列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KU975160和KX150476。确诊该皮肤病患者为输入性皮肤利什曼病病例,病原体为硕大利什曼原虫。
病例报告
结肠癌患者合并粪类圆线虫感染1例
范久波1,李保安2,刘海菊3 *
2016, 34(3): 23-281.
摘要
(
)
PDF
(3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书评
《非洲血吸虫病学》读后
陈名刚
2016, 34(3): 24-233-234.
摘要
(
)
PDF
(2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
深切缅怀著名寄生虫学家林宇光教授
2016, 34(3): 25-封二.
摘要
(
)
PDF
(2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6年征稿启事
2016, 34(3): 26-213.
摘要
(
)
PDF
(1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6年全国医学寄生虫学学术研讨会的通知
2016, 34(3): 27-226.
摘要
(
)
PDF
(1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