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作者指南
稿约
出版伦理规范
同行评议流程
网络首发出版
图表要求
参考文献要求及格式
本刊常用缩略语
退修和校样须知
版面费及发票事宜
审稿指南
审稿须知
审稿指南
审稿流程
同行评议道德规范
诚邀审稿专家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关于我们
出版道德规范
编辑人员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外审专家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部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友情链接
国内外检索库
中国知网
万方
维普
PubMed
WILEY
ELSEVIER
ScienceDirec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国内外相关刊物
贫困所致传染病(英文)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热带医学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Parasitology
Royal Soc Trop Med Hyg
Southeast A sian J TMPH
J Parasitol
Inter J Parasitol
British Med J
Parasit Immunol
J Parasitol Res
Parasitology Research
Trends Parasitol
Acta Trop
Am J Trop Med Hyg
Korean J Parasitol
Malar J
Am J Pub Hlth
相关领导机构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相关编辑协会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
中国期刊协会
上海市期刊协会
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6-04-3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著
猪带绦虫胰岛素受体TsIR-1316的鉴定及其配体结合结构域的表达
魏艳玲1,郭爱疆1,2,张少华1,刘光学1,侯俊玲1,骆学农1,2 *
2016, 34(2): 1-93-98.
摘要
(
)
PDF
(20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鉴定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胰岛素受体TsIR-1316的结构特征,并对其配体结合结构域(LBD)进行表达。 方法 参考GeneDB数据库猪带绦虫基因组注释信息,设计特异性引物,克隆获得TsIR-1316基因,用BLASTN和BLASTP分别对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并用在线软件对该蛋白的信号肽和结构域进行预测分析。将其LBD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表达、纯化后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用猪囊尾蚴阳性血清和TsIR-LBD免疫兔血清进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鉴定。 结果 TsIR-1316的开放阅读框为5 196 bp,编码1 732个氨基酸,与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的同源性为84%,具有典型的酪氨酸激酶家族的结构特征和“V”型三级结构。SDS-PAGE结果显示,所表达的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为59 000,与预期一致。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重组蛋白可与猪囊尾蚴阳性血清及TsIR-LBD免疫兔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在Mr 59 000处出现特异条带。 结论 克隆并鉴定了猪带绦虫TsIR-1316基因,其LBD的表达产物可被猪囊尾蚴阳性血清所识别,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
吡喹酮治疗后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滤泡辅助性T细胞及其表面分子的研究
张玉梅1,2,王燕娟1 *,刘华1,姜岩岩1,徐馀信1,郑力1,3,胡媛1,沈玉娟1,曹建平1
2016, 34(2): 2-99-104.
摘要
(
)
PDF
(20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感染小鼠肝脏、脾脏的病变情况及经吡喹酮治疗后小鼠外周血及脾脏中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及其表面分子的变化。 方法 将15只6~8周龄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吡喹酮治疗感染组(治疗组)、未治疗感染组(未治疗组)和未感染组,每组5只。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每只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条;治疗组小鼠于感染后6周给予200 mg/(kg·d)吡喹酮灌胃治疗,连续3 d;未感染组和未治疗组不治疗。于治疗后4周解剖各组小鼠,观察小鼠肝脏和脾脏病变情况,计算减虫率和肝脏减卵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和脾脏Tfh占CD4+ T细胞的比例,检测其表面分子可诱导T细胞共刺激分子(ICOS)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的表达情况。采用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可溶性虫卵抗原(SEA)特异性IgG抗体水平。 结果 与未治疗组比较,治疗组小鼠的肝脏和脾脏病变明显较轻,减虫率和肝脏减卵率分别为84.1%和69.1%(P<0.01)。治疗组、未治疗组和未感染组外周血和脾脏Tfh细胞的比例分别是14.7%~18.0%和15.6%~25.0%、13.7%~16.7%和12.4%~18.2%、2.5%~6.8%和4.9%~8.0%,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明显高于未感染组(P<0.01),治疗组和未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治疗组和未感染组外周血和脾脏中ICOS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7%~1.1%和1.8%~6.8%、1.3%~3.2%和4.1%~7.0%、0.2%~0.3%和0.5%~0.8%,未治疗组高于治疗组和未感染组(P<0.01);治疗组脾脏ICOS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未感染组(P<0.01),而外周血的表达水平与未感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治疗组和未感染组外周血和脾脏中Tfh细胞PD-1水平分别为0.5%~1.5%和4.5%~8.9%、0.8%~1.9%和4.1%~10.7%、0.4%~0.8%和1.2%~1.8%,未治疗组明显高于未感染组(P<0.01),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吡喹酮治疗后4周,治疗组、未治疗组和未感染组的SEA特异性IgG水平(A450值)分别为2.015±0.061、1.969±0.038和0.139±0.128,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吡喹酮治疗后,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脏、脾脏组织病变明显减轻,外周血和脾脏Tfh细胞ICOS的表达比未治疗组显著降低。
旋毛虫感染小鼠树突状细胞相关C型凝集素-2动态变化
刘博宇,王丞,邢鑫,陈宏亮,姜晶,蔡亚南,王春凤,杨桂连*
2016, 34(2): 3-105-108.
摘要
(
)
PDF
(13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感染小鼠树突状细胞(DC)的C型凝集素-2(dectin-2)的变化情况。 方法 72只雌性BABL/c小鼠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每鼠灌服200条旋毛虫肌幼虫,分别于感染后7、14、21、28、35和42 d各取小鼠6只,分离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MLN),制备单细胞悬液,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和MLN内DC上dectin-2的表达情况;对照组不感染旋毛虫肌幼虫。取C57BL/6小鼠骨髓,体外条件下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培养髓源树突状细胞(BMDC)。培养成熟后加入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抗原(ES)100 μg/ml,同时设PBS对照组,分别于第6、12、24、36和48小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ectin-2的表达量。 结果 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BABL/c小鼠感染旋毛虫肌幼虫后7 d,脾脏中DC的dectin-2表达量为(7.0±0.7)%,对照组为(15.1±1.6)%,实验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小鼠感染旋毛虫肌幼虫后7、21和28 d MLNDC的dectin-2表达量分别为(11.1±3.5)%、(12.4±1.4)%和(6.9±1.0)%,对照组分别为(6.6±0.4)%、(4.9±0.4)%和(4.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实验结果显示,ES抗原刺激BMDC后,第6、12、24、36、48小时dectin-2的表达量分别为(9.4±2.2)%、(6.9±1.8)%、(6.9±0.7)%、(9.1±1.9)%和(15.9±1.9)%。PBS组为(21.3±6.3)%。第6、12、24、36小时组与PBS组比较表达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旋毛虫感染可以引起小鼠树突状细胞上的dectin-2受体表达量发生改变。
源于长颈鹿毛首线虫的形态特征及分子鉴定
徐前明*,赵长城,方芬,徐晓佩,刘文阁,张钦, 王桂军
2016, 34(2): 4-109-112.
摘要
(
)
PDF
(8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以合肥野生动物园长颈鹿体内分离出的毛首线虫(Trichuris)为研究对象,分析感染长颈鹿毛首线虫的形态特征并对其作分子鉴定。方法 对长颈鹿体内分离出的毛首线虫进行形态学特征分析,采用PCR扩增其内转录间隔区1(ITS-1),构建克隆载体并送测序,所获得的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分析,利用最大简约法构建系统进化树。 结果 雄虫总长35.89~58.56 mm;食道占体长比例为0.29~0.40,交合刺长1.96~3.89 mm,粗部长7.02~23.45 mm,细部长28.05~40.05 mm,与已报道的感染长颈鹿的毛首线虫呈不同程度的差异。PCR扩增片段为491 bp,包含部分18S rRNA和全长ITS-1,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其与野牛毛首线虫西班牙株(T. bos taurus,HE608848)、捷克狍毛首线虫(T. capreolus,JX218218)、日本瞪羚毛首线虫(T. japanese,AB367795)的同源性最高,为98.6%;与异色首线虫(T. discolor,AB367794)同源性仅为46.0%。在系统进化树上它与异色毛首线虫、绵羊毛首线虫(T. ovis)和野牛毛首线虫西班牙株等均不在同一分枝上。 结论 从长颈鹿分离的毛首线虫与已报道的毛首线虫在形态学和ITS-1基因序列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是否为毛首线虫新种有待进一步研究。
致人体呼吸道感染的似棘阿米巴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乔岩1,2,彭恒2,朱淮民2 *,严继舟1
2016, 34(2): 5-113-117.
摘要
(
)
PDF
(9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鉴定某反复咳嗽患者痰液样本中形态学似棘阿米巴的寄生虫种属。 方法 分离患者痰液中原虫进行体外培养,显微镜观察原虫滋养体和包囊形态,并提取原虫DNA,采用阿米巴科18S rRNA通用引物Ami6F1和Ami9R、棘阿米巴属18S rRNA通用引物JDP1和JDP2、葛氏棘阿米巴(Acanthamoeba griffini)S-7 ATCC 18S rRNA全长序列引物AacGF和AacGR进行PCR扩增鉴定。以样本的18S rRNA基因为分子标志,与GenBank中各棘阿米巴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筛选相关物种序列,采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亲缘关系。 结果 镜下可见,患者痰样中的滋养体具有棘阿米巴特征性的棘状伪足凸起,并呈无规则的变形虫状;包囊为两层膜结构,内膜具有棘阿米巴特征性的星状突起。PCR检测结果显示,采用3组引物分别扩增出830、479和1 954 bp的条带,与预期片段大小一致。经BLAST比对后,3个扩增产物序列与棘阿米巴S-7 ATCC相似度分别达99%、99%、100%。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样本棘阿米巴与引起角膜炎的卡氏棘阿米巴(A. castellanii)、多噬棘阿米巴(A. polyphaga)、柯氏棘阿米巴(A. cullbertsoni)和条脊棘阿米巴(A. rhysodes)同源性较高,分别为91.4%、99.6%、94.5%和91.8%。 结论 该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液样本中的寄生虫鉴定为葛氏棘阿米巴。
四川地区脑囊尾蚴病94例临床分析
刘颖,胡田雨,钟册俊,吕晓菊*
2016, 34(2): 6-118-122.
摘要
(
)
PDF
(5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四川地区脑囊尾蚴病(neurocysticercosis,NCC)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相关依据。 方法 收集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符合NCC诊断标准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治疗及转归等情况。 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NCC患者94例,其中67.0%(63/94)为男性,59.6%(56/94)为30~55岁年龄段,73.4%(69/94)有阿坝、甘孜、凉山州等少数民族聚居地旅居史,80.9%(76/94)居住在农村。NCC的临床表现以癫痫、头痛、颅内压增高为主,ELISA检测囊尾蚴抗体阳性率为96.8%(91/94),头部影像学检查(CT及MRI)95.7%出现有异常信号(90/94)。94例患者中有73例首诊疑诊为NCC,误诊率为22.3%(21/94)。诊断明确后,79例服用阿苯达唑,剂量为20 mg/(kg·d),分2次口服,疗程10 d;11例使用吡喹酮治疗,总剂量为120~180 mg/kg,3次/d × 3 d;4例使用阿苯达唑联合吡喹酮治疗。77例(81.9%)好转,其中12例(15.6%)复发。阿苯达唑治疗组出院时好转率为84.8%(6/11),高于吡喹酮组的54.6%(P<0.05)。 结论 NCC患者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多发于少数民族地区,临床表现特异性不高,诊断需结合头部CT或MRI、囊尾蚴抗体检查,阿苯达唑治疗效果优于吡喹酮。
河南省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后医疗机构在输入性疟疾防控中的作用
杨成运,钱丹,张雅兰,陈伟奇,刘颖,周瑞敏,鲁德领,张红卫*,赵玉玲
2016, 34(2): 7-123-127.
摘要
(
)
PDF
(4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回顾分析2010-2014年河南省报告的疟疾病例诊断和救治情况,了解医疗机构在输入性疟疾防控中的作用。 方法 通过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0-2014年河南省疟疾疫情数据和病例诊治信息,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医疗机构在疟疾病例的报告、确诊和治疗中的作用。 结果 2010-2014年河南省共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821例,其中死亡12例,均为恶性疟,输入来源地为非洲,病死率为1.7%。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分别报告病例432例(占52.6%)和389例(占47.4%)。在569例有诊断记录的输入性疟疾病例中,380例首诊为疟疾,诊断正确率为66.8%(380/569)。医疗机构的首诊正确率(49.2%,178/362)明显低于疾控机构(97.6%,202/207)(χ2=139.147,P<0.01)。乡镇级及以下、县级、地市级和省级医疗机构的首诊正确率分别为14.2%(18/127)、43.4%(23/53)、73.6%(67/97)和76.9%(70/91),各级医疗机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764,P<0.01),而各级疾控机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0,P>0.05)。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确诊的病例比例分别为48.9%(278/569)和51.1%(291/569),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94,P>0.05)。乡镇级及以下、县级、地市级和省级医疗机构的确诊比例分别为1.2%(7/569)、3.7%(21/569)、12.5%(71/569)和31.5%(179/569),各级医疗机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9.143,P<0.01),各级疾控机构间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1.569,P<0.01)。 结论 各级医疗机构间的首诊准确率和确诊率差异较明显,基层医疗单位主要根据镜检疟原虫来确诊疟疾病例,其诊断准确率明显低于同级疾控机构。
2004-2015年新疆输入性疟疾疫情分析
买买提江·吾买尔1,2,伊斯拉音·乌斯曼1,阿迪力·司马义1,童苏祥1,候岩岩1,亚力昆·买买提依明1,肖宁2 *
2016, 34(2): 8-128-132.
摘要
(
)
PDF
(4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分析2004-2015年新疆输入性疟疾疫情,掌握其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收集2004-2015年新疆报告的疟疾病例个案调查表信息和各类疫情报告资料,分析疟疾疫情和病例特征。 结果 2004-2015年,新疆共报告疟疾病例77例,均为输入性病例。2004-2009年42例,占54.5%(42/77),其中实验室确诊24例,临床诊断18例。2010-2015年35例,占45.5%(35/77),其中实验室确诊27例,临床诊断8例。77例中,51例为实验室确诊,26例为临床诊断病例。在实验室确诊的51例中,恶性疟18例,间日疟31例,未分型2例。病例中男女比例为6.7 ∶ 1,男性高于女性(P<0.05)。患者年龄为14~75岁,平均(39.7±13.3)岁。31~40岁年龄组占26.0%(20/77),41~50岁年龄组占24.7%(19/77),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输入来源地分析,非洲输入28例,占总病例数的36.4%(28/77);亚洲(含中国其他省份)输入49例,占63.6%(49/77)。患者自发病到确诊的时间为1~320 d,其中,发病24 h内确诊的仅3例(3.9%),1周以上的59例(76.6%)。自治区级医疗机构报告28例(36.4%),地(州、市)级医疗机构报告例15例(19.5%),疾控机构报告5例(6.5%),其余29例(37.7%)由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报告。所有输入病例均未引起继发二代病例。 结论 2004-2015年间新疆输入性疟疾病例多为实验室确诊病例,且主要由医疗机构报告,主要输入源为非洲和亚洲。
福建省漳州市鼠类宿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调查
林国华1,颜翠兰1,蔡茂荣2,黄明松1,周耀雄1,方彦炎3,程由注3 *
2016, 34(2): 9-133-136.
摘要
(
)
PDF
(4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漳州市鼠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的情况,为预防控制广州管圆线虫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3-2015年,按鼠类孳生环境选取漳州沿海(平原和丘陵组)和山区(丘陵和山地组)的4个县18个村,采用笼捕法捕鼠,鉴定鼠种、性别后,解剖心、肺,查找广州管圆线虫成虫,计算鼠类感染率,分析捕鼠点的不同自然生态环境与鼠类感染率的相关性。 结果 共捕获鼠类动物1 551只,分属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褐家鼠(R. norvegicus)、臭鼩鼱(Sorex araneus)、小家鼠(Mus musculus)和黄毛鼠(R. lossea),其中黄胸鼠最多,占41.8%(649/1 551),其次为褐家鼠和臭鼩鼱,分别占28.4%(441/1 551)和20.9%(324/1 551)。广州管圆线虫总感染率为9.2%(142/1 551),其中褐家鼠和黄胸鼠的感染率分别为13.2%(58/441)和11.4%(74/649),与臭鼩鼱[1.5%(5/323)]、小家鼠[1.4%(1/74)]和黄毛鼠[6.3%(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沿海地区鼠类感染率为12.4%(83/668),明显高于山区的6.68%(59/883)(χ2=15.083,P<0.05)。其中沿海平原组与沿海丘陵组感染率分别为12.7%(53/416)和11.9%(30/2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山区丘陵组与山区山地组感染率分别为9.2%(46/499)和3.4%(13/3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90,P<0.05)。142只感染鼠共检获成虫696条,成虫主要寄生于肺动脉,占总虫数94.3%;其次为心脏,占总虫数5.7%。雄性与雌性鼠感染率分别为9.2%(73/795)和 9.1%(69/7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黄胸鼠和褐家鼠为漳州市广州管圆线虫重要保虫宿主。各类生态环境鼠类的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有一定的差异。
2015年西藏措美县野外棘球绦虫犬粪污染调查
牛彦麟1,伍卫平1*,官亚宜1,王立英1,韩帅1,贡桑曲珍2,刚珠3,次仁旺旦3,益西丹增4,次仁曲珍5,格桑次仁4,吉米曲珠5
2016, 34(2): 10-137-143.
摘要
(
)
PDF
(7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西藏山南地区野外棘球绦虫犬粪污染情况,为制定相关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5年5月在西藏山南地区措美县哲古镇哲古村周边按机械抽样法选取调查点,记录调查点坐标、犬粪数量、营地类型、牧场类型、地形分类、植被类型、地表覆盖类型、有无生活垃圾等信息,并计算调查点距村中心直线距离。采集调查点内犬粪样并应用粪抗原ELISA检测粪便的感染情况,应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法、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和Nemenyi多重比较法分析粪便污染分布特征。 结果 共选取79个调查点,有粪便分布的37个,共采集犬粪226份。ELISA检测结果显示,犬粪抗原阳性率为23.9%(54/226),粪便密度和阳性粪便密度均数分别为0.317 9个/100 m2和0.075 9个/100 m2,最大值分别为2.555 6个/100 m2和0.555 6个/100 m2。夏营地的粪便密度和阳性粪便密度分别为0.601 9个/100 m2和0.157 4个/100 m2,均高于非营地(0.170 2个/100 m2和0.033 1个/100 m2)(χ2=18.248 4,P<0.01;χ2=15.274 3,P<0.01);有生活垃圾的调查点的粪便密度和阳性粪便密度分别为0.679 0个/100 m2和0.177 0个/100 m2,高于无生活垃圾的调查点(0.130 3个/100 m2和0.023 5个/100 m2)(χ2=34.634 7,P<0.01;χ2=26.109 1,P<0.01);距村中心直线距离≥10 km的调查点的粪便密度和阳性粪便密度分别为0.403 7个/100 m2和0.107 4个/100 m2,高于距村中心直线距离<10 km的调查点(0.265 3个/100 m2和0.056 7个/100 m2)(χ2=4.432 7,P<0.05;χ2=4.045 5,P<0.05)。 结论 西藏山南地区措美县野外棘球绦虫阳性犬粪污染严重,夏营地、有生活垃圾的区域、距村中心直线距离≥10 km的区域可作为今后棘球蚴病的防治重点范围。
四川省道孚县棘球蚴病防治中犬驱虫成本分析
朱曜宇1,伍卫平1 *,官亚宜1,王立英1,韩帅1,牛彦麟1,丹增2,降央曲珍2,白雪飞1
2016, 34(2): 11-144-149.
摘要
(
)
PDF
(5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测算四川省道孚县犬驱虫工作的成本,分析犬驱虫成本的影响因素,为棘球蚴病防治经费的投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15年11月在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按照农区和牧区等比例分层随机抽取30个村,收集犬驱虫工作各环节的成本数据。通过分摊测算单位成本,描述各环节、各要素和各级机构的成本构成,并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犬驱虫成本差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30个行政村的犬驱虫工作总成本平均为3.76元/犬次,其中药物成本为0.38元/犬次,饵料成本为0.37元/犬次,药物分发成本为0.09元/犬次,驱虫动员成本为0.19元/犬次,逐户驱虫成本为2.05元/犬次,犬粪处理成本为0.35元/犬次,驱虫培训成本为0.29元/犬次,驱虫督导成本为0.04元/犬次。在驱虫各环节中,逐户驱虫的成本占比最高,占总成本的 54.54%;在各项成本要素中,人力成本占比最高,为2.55元/犬次,占总成本的67.82%;在各级机构中,乡村级机构付出的成本最多,为2.82元/犬次,占总成本的74.96%。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生产类型和户均距离是各村犬驱虫成本差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劳动力价格是犬驱虫成本的敏感性因素。 结论 犬驱虫工作人力成本较高,各地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加大经费投入。
上海市一例三日疟病例的溯源调查
曹慎1,王琳1,朱民2,蔡黎2 *
2016, 34(2): 12-150-153.
摘要
(
)
PDF
(5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上海市1例三日疟病例进行溯源调查,以明确其传染来源。 方法 收集该病例的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资料,并对病例所在居民点进行相关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快速诊断试纸条(RDT)检测,以及环境生物媒介调查。 结果 临床血涂片查见三日疟原虫;骨髓穿刺显示,骨髓增生活跃,粒细胞、红细胞、巨核细胞增生活跃。RDT检测结果为疟原虫阳性;巢式PCR结果显示,患者血样扩增出144 bp特异性条带,与三日疟原虫阳性对照条带大小一致。患者确诊后,服用双氢青蒿素哌喹片2片/次×bid×2 d进行治疗。流行病学溯源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发病前3年内无手术史,无输血史,2005年和2013年曾有海南、海门旅行史;患者居住地(上海杨浦区)5年内无本地感染病例。对居民点人群调查结果显示,共调查25户居民,计35人,RDT检测结果均显示阴性,35人在2周内均未出现发热。环境病媒生物调查未查见蚊幼虫孳生。 结论 患者为长潜伏期三日疟病例,其传染源为外省疫区。
2015年湖北省寄生虫病防治技术竞赛结果分析
吴家利,涂祖武,裴速建,张华勋,朱红,蔡顺祥,唐丽*
2016, 34(2): 13-154-160.
摘要
(
)
PDF
(3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对2015年湖北省寄生虫病防治技术竞赛成绩的分析,了解湖北省寄生虫病防治专业人员的业务能力。 方法 2015年5月,组织全省17个市(州)68名寄生虫病防治专业人员参加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两个方面的竞赛,收集整理各项成绩数据,导入SPSS18.0软件,对得分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做分组比较。 结果 68名参赛选手理论知识平均成绩为77.6分,及格率为76.5%;血片制作平均成绩为9.3分,及格率为98.5%;疟原虫检测平均成绩为14.2分,及格率为32.4%;加藤片制作平均成绩为8.6分,及格率为98.5%;蠕虫卵检测平均成绩为22.6分,及格率为27.9%。女选手的理论知识成绩(84.5±17.3)和血片制作成绩(9.4±0.4)均高于男选手(70.7±21.1和9.1±0.9)(P<0.05);县(市、区)级选手的疟原虫检测(16.3±8.0)和蠕虫卵检测成绩(25.8±12.0)均优于市(州)级选手(12.5±6.5和20.0±10.8)(P<0.05);有血防任务地区的选手理论知识成绩(84.4±18.4)和蠕虫卵检测成绩(25.4±11.0)均高于无血防任务地区的选手(61.1±14.7和16.0±10.8)(P<0.05);不同年龄和职称的选手,各项成绩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湖北省2015年寄生虫病防治技术竞赛中参赛选手的整体成绩良好,但存在地区间检测技术能力不均衡的问题,镜检阅片能力也有待提高。
综述
血吸虫成虫抗宿主凝血机制研究进展
宫庆龙,王春凤,杨桂连*
2016, 34(2): 14-157-160.
摘要
(
)
PDF
(4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吸虫对宿主初级凝血、次级凝血、血管内皮功能存在干扰作用,对纤维蛋白溶解存在刺激活化作用,说明血吸虫的寄生伴随着复杂的抗凝血机制。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有关血吸虫抗宿主凝血机制研究方面的进展,为血吸虫抗体药物及新型生物学抗血栓药物或溶栓药物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猪带绦虫基因组学及猪囊尾蚴病候选疫苗的研究进展
马承旭1,2 *,王宏伟1,2,杨艺萱1,2
2016, 34(2): 15-161-165.
摘要
(
)
PDF
(4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以及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新技术的出现推动了猪囊尾蚴病的研究。本文就猪带绦虫基因组学的研究近况及猪囊尾蚴病的候选疫苗和抗原等进行综述,旨在为猪带绦虫基因组学研究及猪囊尾蚴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为开发新型、高效抗猪囊尾蚴病疫苗或筛选诊断用抗原分子提供有益的资料。
纳米金在生物医学技术应用的研究现状
李家萌,曹颖,赵媛,杨毅梅*
2016, 34(2): 16-166-170.
摘要
(
)
PDF
(5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纳米金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生物学性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并逐渐被当作光学探针和生物相容性材料来使用。随着纳米金标记技术向医学领域的不断渗透,以纳米金为免疫标记物的检测技术将成为现代重要标记技术,也将会在未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纳米金在病原体、核酸蛋白质检测和生物传感器制备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桉树提取物及其化学成分的抗原虫作用
赵宇宁,张皓冰*
2016, 34(2): 17-171-178.
摘要
(
)
PDF
(7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桉树(eucalyptus)是一类活性丰富的速生类植物,其根、茎、叶均具有药用价值。各种桉树的各部位提取物具有抗多种寄生虫作用,不仅对蜱、螨等体表寄生虫有趋避和杀灭作用,对体内寄生的蠕虫和原虫也有抗虫作用。本文就桉树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对鞭毛虫、孢子虫、纤毛虫等寄生原虫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研究简报
江苏省宝应县2005-2014年疟疾疫情及防治情况分析
鲁加香*,刘广新
2016, 34(2): 18-179-181.
摘要
(
)
PDF
(5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收集宝应县2005-2014年疟疾网络疫情报告数据和抗疟措施执行情况,描述性分析疟疾疫情及防治效果。宝应县2005-2014年共累计报告疟疾175例,无死亡病例。2005-2008年间日疟病例占86.4%(19/22),均为本地感染,发病集中于5~11月份。2009-2014年恶性疟病例占82.4%(126/153),均为境外感染,无明显的季节高峰。输入性病例呈上升趋势,从2007年的1例增至2009年的22例。2010-2014年报告的均为输入性病例。患者规范治疗率为100%,休止期根治195人,血检发热病人52 827人,疟原虫阳性率为0.3%(149/52 827)。宝应县自2010年以来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但输入性疟疾形势依然需要重视。
40例蠕形螨睑缘炎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宁晓玲*,马骎
2016, 34(2): 19-182-封三.
摘要
(
)
PDF
(4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55例睑缘炎患者进行结膜刮片细胞学检查及蠕形螨检查,40例检出蠕形螨(Demodex),检出率为72.7%。40例蠕形螨睑缘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结膜充血(37例),睑缘充血肥厚(40例),睫毛脱失乱生(39例),睫毛根部袖套样鳞屑(33例),结膜病变(37例),角膜病变(21例),睑板腺开口阻塞(18例),伴有面部痤疮、酒糟鼻等皮肤病变(19例),麦粒肿及霰粒肿(15例)。细胞学检查,27例可观察到炎性细胞以中小淋巴细胞浸润为主,提示为长期慢性炎症所致结膜改变。
病例报告
肾病综合征患者感染粪类圆线虫1例
李燕,王佐兵*,王静,李晓琴,蔡振璇,潘细祥,黄咸新
2016, 34(2): 20-98,104.
摘要
(
)
PDF
(9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症疟疾合并登革热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
涂波,秦恩强
2016, 34(2): 21-117,122.
摘要
(
)
PDF
(3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肺螨病误诊1例
秦瀚霄1,袁冬梅1,廖琳1,陈静先1,李益民1,吕晓菊2,陈建平1 *
2016, 34(2): 22-封二.
摘要
(
)
PDF
(4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