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作者指南
稿约
出版伦理规范
同行评议流程
网络首发出版
图表要求
参考文献要求及格式
本刊常用缩略语
退修和校样须知
版面费及发票事宜
审稿指南
审稿须知
审稿指南
审稿流程
同行评议道德规范
诚邀审稿专家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关于我们
出版道德规范
编辑人员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外审专家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部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友情链接
国内外检索库
中国知网
万方
维普
PubMed
WILEY
ELSEVIER
ScienceDirec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国内外相关刊物
贫困所致传染病(英文)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热带医学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Parasitology
Royal Soc Trop Med Hyg
Southeast A sian J TMPH
J Parasitol
Inter J Parasitol
British Med J
Parasit Immunol
J Parasitol Res
Parasitology Research
Trends Parasitol
Acta Trop
Am J Trop Med Hyg
Korean J Parasitol
Malar J
Am J Pub Hlth
相关领导机构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相关编辑协会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
中国期刊协会
上海市期刊协会
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1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3-10-3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著
可诱导共刺激分子信号介导的免疫应答对血吸虫性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
王瑜1,蔡茹1,王波2,夏超明2 *
2013, 31(5): 1-329-336.
摘要
(
)
PDF
(112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nducible co-stimulator,ICOS)信号介导的Th2极化对日本血吸虫所致肝纤维化的影响。 方法 建立ICOS转基因(ICOS-Tg)小鼠及野生型FVB/NJ小鼠日本血吸虫病模型,分别于感染前(0周)和感染后4、7、12、16和20周采集小鼠血清、脾淋巴细胞和肝脏。脾淋巴细胞用可溶性虫卵抗原(SEA)诱导培养72 h后,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2(IL-12)、IL-4和IL-13水平,血清中SEA特异性抗体IgG及其亚类IgG1和IgG2a的水平,以及血清中透明质酸(HA)和羟脯氨酸(HYP)的含量。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期感染小鼠肝脏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移生长因子β1(TGF-β1)和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Ⅰ)水平。分别应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和胶原纤维Masson染色法动态观察感染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病变及纤维化程度。 结果 ICOS-Tg小鼠Th2细胞因子IL-4和IL-13水平自感染后7~20周均显著高于野生型小鼠(P<0.05),Th1细胞因子IFN-γ和IL-12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COS-Tg小鼠的Th2分化指数亦高于野生型小鼠,在感染后7~20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ICOS-Tg小鼠的SEA特异性抗体IgG、IgG1和IgG2a水平均显著高于野生型小鼠(P<0.05或P<0.01,感染后4~7周IgG水平除外),IgG1/IgG2a比值均高于野生型小鼠,其中感染后12和16周(ICOS-Tg小鼠为5.75±0.94和4.96±0.98,野生型小鼠为4.31±0.81和3.41±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OS-Tg小鼠血清中HA和HYP的水平均高于野生型小鼠,分别在感染后7~20周及12~20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COS-Tg小鼠于感染后7~20周肝脏α-SMA和TGF-β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野生型小鼠(P<0.05或P<0.01);collagen-Ⅰ的表达水平亦高于野生型小鼠,但仅在感染后20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ICOS-Tg小鼠于感染后7、12和16周的单卵肉芽肿体积[分别为(28.72±6.68)×106、(20.47±5.09)×106和(12.77±4.86)×106 μm3],均显著大于同期野生型小鼠[分别为(18.04±6.21)×106、(15.28±4.87)×106和(11.24±4.38)×106 μm3](P<0.05)。Masson染色结果显示,ICOS-Tg小鼠的肝脏纤维化程度较高,但两组的纤维化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感染日本血吸虫ICOS-Tg小鼠的Th2免疫应答显著上调,且其肝纤维化程度和相关指标均增强,表明ICOS信号介导的Th2极化与感染日本血吸虫导致的肝纤维化有关。
白藜芦醇及其伍用吡喹酮对小鼠日本血吸虫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
陈艳*,肖政
2013, 31(5): 2-337-341.
摘要
(
)
PDF
(64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及其伍用吡喹酮防治小鼠血吸虫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80只昆明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5条/鼠)6周后,随机均分为4组。A组小鼠灌胃吡喹酮500 mg/(kg·d)×2 d,B组小鼠灌胃白藜芦醇20 mg/(kg·d)×6周,C组小鼠灌胃吡喹酮500 mg/(kg·d)×2 d后以白藜芦醇20 mg/(kg·d)灌胃6周。D组感染小鼠不作任何治疗。另取20只小鼠为健康对照组(E组)。感染后第12周末处死各组小鼠,取肝组织,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RT-PCR检测肝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相对含量,ELISA测定肝脏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免疫组化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Ⅰ、Ⅲ型胶原的表达情况。 结果 A、B和C组小鼠经治疗后肝纤维化程度减轻。小鼠肝组织中VEGF mRNA相对含量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A组(0.37±0.06、0.69±0.42)、B组(0.23±0.01、0.38±0.42)、C组(0.11±0.00、0.12±0.17)和E组(0.06±0.03、0.04±0.02)均低于D组(0.60±0.03、0.97±0.36)(P<0.01),A组和B组均低于C组(P<0.01或P<0.05),A组低于B组(P<0.05)。小鼠肝组织中SOD活性和MDA含量,A组(13.56±2.56、7.62±2.30)与B组(14.28±1.56、6.63±2.31)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肝组织中SOD活性,C组(22.36±1.55)高于A组和B组(P<0.05),A、B和C组均高于D组(P<0.05或P<0.01)。MDA含量,C组(2.31±1.31)低于A组和B组(P<0.05),A、B和C组均低于D组(P<0.05或P<0.01)。 结论 白藜芦醇可抑制血吸虫肝纤维化组织VEGF表达,与吡喹酮伍用可发挥增效作用。
湖南省2011年新增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现状调查及救治
陈武朝1,徐慧兰1 *,刘兆春1,2,朱金华2
2013, 31(5): 3-342-345.
摘要
(
)
PDF
(37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湖南省2011年新增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情特点。 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检,了解全省2011年新增晚血患者的基本情况、既往史、现病史、救治情况和转归。 结果 2011年湖南省新增晚血患者620例,其中病例最多的3个地区分别是岳阳市(300例,占48.4%)、常德市(193例,占31.1%)和益阳市(123例,占19.8%)。男女比为1.4 ∶ 1,平均年龄为(60.4±12.4)岁,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432例(占69.7%),主要职业为农民,占90.3%(560/620)。劳动能力丧失者162例(占26.1%),减弱者442例(占71.3%)。从发现感染到确诊为晚期血吸虫病的平均时间为(24.9±14.3)年。620例患者中,腹水型占67.4%(418/620),巨脾型占32.4%(201/620),结肠增厚型占0.2%(1/620),无侏儒型。查体发现,腹壁静脉显露者172例(占27.7%),肝质地硬者144例(占23.2%),脾质地硬者21例(占3.4%)。B超显示,肝实质纤维化Ⅲ级的患者368例(占59.4%)。620例患者中,接受内科医疗救助者577例(占93.1%),接受外科医疗救助者43例(占6.9%)。经过救治,410例(占66.1%)患者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210例(占33.9%)患者未见明显好转。 结论 湖南省新增晚血患者主要分布于历史重度流行区,且以中老年农民为主,确诊时健康状况普遍较差。
弓形虫感染间接免疫荧光检测试剂盒的检测效果评价
卢致民1,王燕1,张子扬2,唐宏炜1,索勋3 *
2013, 31(5): 4-346-351.
摘要
(
)
PDF
(47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制检测弓形虫IgG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试剂盒。 方法 在成功建立弓形虫感染IFA检测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人弓形虫感染IFA检测试剂盒。对弓形虫阳性血清、羊抗人FITC-IgG的最佳稀释浓度进行优化。对试剂盒的敏感性、特异性、稳定性和保存期等进行评价,并与国外同类试剂盒比较。 结果 弓形虫阳性血清、羊抗人FITC-IgG的最佳稀释浓度分别为1 ∶ 40和1 ∶ 100。该试剂盒可检测到弓形虫阳性血清的最大稀释倍数为1 ∶ 640,与恶性疟、间日疟、血吸虫病、棘球蚴病和囊尾蚴病患者血清均无交叉反应,但与类风湿因子阳性患者血清有交叉反应。该试剂盒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和Youden指数分别为90.9%、100%、100%、96.2%和97.2%和0.91,而国外同类试剂盒分别为100%、98%、95.7%、100%和98.6%和0.98,两种试剂盒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该试剂盒检测弓形虫IgG抗体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刚地弓形虫肌动蛋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李润花1,2,郝海霞2,王海龙2,孟晓丽2,申金雁2,殷国荣2 *
2013, 31(5): 5-352-356.
摘要
(
)
PDF
(37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和表达刚地弓形虫肌动蛋白(TgACT)基因,并分析其免疫反应性。 方法 提取弓形虫RH株速殖子的总RNA。根据TgACT基因编码序列(登录号为XM_002369622.1)设计合成引物,进行逆转录PCR(RT-PCR)扩增,扩增产物经双酶切后连接入pET-30a(+)载体。将重组质粒pET30a-TgACT转化至大肠埃希菌(E. coli)DH5α,阳性菌落经PCR和双酶切鉴定,并测序。pET30a-TgACT在E. coli BL21(DE3)中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鉴定。分别用抗多聚组氨酸标签(Anti-His)抗体和兔抗弓形虫血清为一抗进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 结果 RT-PCR扩增产物约为1 100 bp。菌落PCR、双酶切及测序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ET30a-TgACT构建成功。SDS-PAGE结果表明,目的蛋白在E. coli BL21(DE3)中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49 000。通过蛋白的变性和复性处理及纯化,获得可溶性纯化蛋白。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重组TgACT蛋白能被Anti-His抗体和兔抗弓形虫血清识别。 结论 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30a-TgACT,获得刚地弓形虫重组肌动蛋白,且具有免疫反应性。
细粒棘球绦虫5种天然抗原制剂诊断效能的初步评价
焦伟*,付承,刘万里,柴君杰
2013, 31(5): 6-357-362.
摘要
(
)
PDF
(64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细粒棘球绦虫5种天然抗原制剂的诊断效能进行评价。 方法 从绵羊肝棘球蚴囊中收集囊液和原头节,制备细粒棘球蚴原头节虫体可溶性抗原(EgPS)、囊液部分纯化抗原(EgBu)、囊液粗制抗原(EgHF)和天然抗原B(EgAgB)。从实验感染的家犬肠道中收集细粒棘球绦虫成虫,制备成虫虫体可溶性抗原(EgAS)。对369例细粒棘球蚴病患者,99例其他寄生虫病患者和366名健康体检者共834份血清样品,用间接ELISA技术检测抗体。检测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后进行综合性分析和评价。 结果 5种天然抗原中,EgPS抗原的ROC曲线下面积、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诊断效率和诊断优势比最高,分别为0.958±0.067、88.7%、0.96、16.61、91.7%和138.475。特异性以EgBu抗原最高(96.1%)、余下依次为EgAgB(95.7%)、EgPS(94.7%)、EgAS(89.0%)和EgHF(80.4%)。约登指数的排序则为EgPS>EgBu>EgHF>EgAS>EgAgB。抗体反应强度以EgBu-ELISA最高(4.055±1.365),EgAS-ELISA最低(2.947±1.276),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5种天然抗原与多房棘球蚴病患者血清有高度交叉反应(9/14~12/14),与囊尾蚴病患者血清的交叉反应阳性率也达8/20~16/20。 结论 不同抗原ELISA检测结果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以EgPS抗原的诊断效能最佳,其次为EgBu和EgAgB抗原。
粉尘螨第7类变应原(Der f 7)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免疫学特性鉴定
郑蔓茵,邬玉兰,闫浩,吉坤美,刘志刚*
2013, 31(5): 7-363-366.
摘要
(
)
PDF
(36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和表达粉尘螨第7类变应原基因,并鉴定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 方法 提取粉尘螨总RNA,根据GenBank提供的Der f 7 编码区(CDS)(登录号为AY 283292)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逆转录PCR(RT-PCR)克隆Der f 7基因。将测序正确的目的片段克隆至pET-32a表达载体,得到的重组质粒pET-32a-Der f 7在大肠埃希菌(E. coli)BL21(DE3)中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通过镍离子亲和层析纯化目的蛋白。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目的蛋白表达和纯化结果,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 结果 RT-PCR结果显示,Der f 7基因片段大小约为650 bp。测序结果表明,Der f 7基因片段与已发表的粉尘螨Der f 7基因(登录号为FJ436108)同源性为99%。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ET32a-Der f 7在BL21(DE3)中高效表达,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23 000。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表明,Der f 7重组蛋白可被尘螨过敏患者血清识别。 结论 成功构建了粉尘螨第7类变应原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获得具有免疫原性的Der f 7重组蛋白。
云南省安宁市鼠类感染肝毛细线虫情况调查和实验动物宿主的研究
郭艳梅1,2,胡俊杰2 *,杨艳芬2,杨艳2,左薇薇3,周本江1
2013, 31(5): 8-367-371.
摘要
(
)
PDF
(68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云南省安宁市农田鼠类肝毛细线虫(Capillaria hepatica)的感染情况,并观察其对SD大鼠和昆明小鼠的易感性。 方法 于2010年3月~2012年3月,在云南省安宁市温泉镇农田中布放鼠夹捕鼠。捕获的鼠经实验室鉴定鼠种后,剖检肝脏,压片镜检虫卵形态,统计肝毛细线虫的自然感染率。分离肝毛细线虫虫卵,体外培养后,经口感染SD大鼠和昆明小鼠各4只,每只感染约1 000个虫卵,相应对照组(各4只)则灌喂生理盐水。分别于感染后30 d和80 d各剖杀SD大鼠和昆明小鼠2只,观察肝脏病变情况,HE染色观察肝组织切片。 结果 捕获鼠类8属10种共115只,肝毛细线虫总感染率为22.6%(26/115),雌鼠肝毛细线虫感染率(22.5%,18/80)与雄鼠(22.9%,8/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褐家鼠的感染率最高,捕获的11只中有10只感染。剖检感染鼠肝脏,肉眼可见其表面有颗粒状白色或淡黄色小结节,大小为0.1~0.2 cm。结节压片后镜下见大量肝毛细线虫虫卵,呈椭圆形,大小为(50~65)μm×(25~30)μm。感染小鼠肝组织中的结节压片镜检和HE染色结果显示,感染后30 d,SD大鼠肝脏内发现被纤维包裹的肝毛细线虫成虫和虫卵,肝小叶间间质纤维形成;昆明小鼠肝脏内未发现肝毛细线虫成虫和虫卵,但有炎症细胞浸润。感染后80 d,SD大鼠肝脏内有大量虫卵,结节内出现钙化的成虫残体;昆明小鼠肝脏内发现成虫和虫卵,但未发现间质纤维发生。 结论 云南省安宁市野生鼠类中褐家鼠的肝毛细线虫感染率较高。SD大鼠和昆明小鼠均为肝毛细线虫的易感宿主。
猪带绦虫TSO45W-4B基因的克隆、表达和抗体制备
周必英1 *,周泠2,刘美辰1,刘晖1,张曦1
2013, 31(5): 9-372-375.
摘要
(
)
PDF
(35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表达猪带绦虫TSO45W-4B基因,以重组蛋白TSO45W-4B免疫兔制备抗体。 方法 全基因合成猪带绦虫TSO45W-4B抗原编码基因,定向克隆至pGEX-1λT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GEX-TSO45W-4B。转化至大肠埃希菌ArcticExpress(DE3)后,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表达情况。表达产物经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亲和层析柱纯化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抗血清。GST亲和层析柱纯化获得血清中抗体后,ELISA测定抗体效价,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鉴定抗体特异性。 结果 酶切和测序结果表明,重组质粒pGEX-TSO45W-4B构建成功。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40 000,经GST亲和层析后可获得纯度为90%以上的重组蛋白。ELISA结果显示,抗体的效价为1 ∶ 512 000。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该抗体能与纯化的重组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在约Mr 40 000处出现一条带,与预期大小一致。 结论 猪带绦虫TSO45W-4B基因能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制备了TSO45W-4B重组蛋白和兔抗血清。
广东珠三角地区胆囊结石患者的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及其胆汁成分分析
罗小兵,乔铁*,马瑞红,郑培明,罗振亮,杨柳青,蔡洪英
2013, 31(5): 10-376-381.
摘要
(
)
PDF
(43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广东珠三角地区胆囊结石患者的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和胆汁成分。 方法 采集2011年6月至2012年11月广州市南沙区第六人民医院普外科诊断的406例胆囊结石患者的粪便、血液、胆汁和胆囊结石标本。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检查有无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虫卵。血样采用胶体金免疫法检测华支睾吸虫抗体情况。胆汁离心后,取沉淀涂片,于显微镜下观察有无虫卵。胆囊结石采用研碎镜检法观察有无华支睾吸虫卵。取胆汁上清测定总钙(TCa)、离子钙(iCa)、HCO3-、Mg2+、pH、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总胆固醇(CHO)、谷氨酰转肽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含量。 结果 406例胆囊结石患者的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52.2%(212/406),其中男性患者的华支睾吸虫感染阳性率为64.7%(130/201),高于女性患者(40.0%,82/205) (P<0.05)。胆汁上清检测结果显示,≤30岁的华支睾吸虫阳性患者胆汁中TBIL[(1 458.0±681.0)μmol/L]、CHO[(4.1±1.3)mmol/L]和Mg2+含量[(4.8±1.8)mmol/L],31~40岁阳性患者的TCa[(3.0±1.3)mmol/ L]、iCa[(1.5±0.7)mmol/L]、TBA[(114.6±54.5)mmol/L]、CHO[(5.1±1.7)mmol/L]、TBIL[(1 396.0±615.0)μmol/L]、GGT[(1 562.0±583.0)U/L]和ALP含量[(263.0±94.0)U/L]以及41~50岁阳性患者的CHO含量[(5.4±2.2)mmol/L]均低于对应阴性组[(2 759.0±969.0)μmol/L,(7.5±2.5)和(7.5±2.2)mmol/L;(3.8±1.6)、(1.9±1.0)、(144.1±63.4)和(9.9±2.5)mmol/L,(1 892.0±584.0)μmol/L,(2 457.0±988.0)和(535.0±196.0)U/L;(7.9±2.3)mmol/L](P<0.05);31~40岁阳性患者的HCO3-[(22.7±5.1)mmol/L]和pH(7.6±0.4)以及>50岁的pH(7.6±0.4)均高于对应阴性组[(17.3±6.9)mmol/L和7.4±0.2,7.5±0.3](P<0.05);其余各年龄段阳性患者的胆汁成分与阴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广东珠三角地区胆囊结石患者中华支睾吸虫感染率较高,且胆囊结石患者中,华支睾吸虫感染者与非感染者的胆汁成分有差别。
实验研究
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中细胞间黏附分子水平及对肝功能的影响
蔡连顺1 *,王树清2,罗兰3,代月1,祝丽玲4,毕胜3,车世伟1
2013, 31(5): 11-382-384.
摘要
(
)
PDF
(43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华支睾吸虫病患者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肝功能的关系。 方法 分别采集50例未经治疗的华支睾吸虫病患者和20位健康献血者(对照组)静脉血5 ml,检测血浆中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和谷氨酸转氨酶(ALT)含量,参照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法,根据肝功能受损程度,将华支睾吸虫病患者分成Ⅰ、Ⅱ和Ⅲ 3组。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可溶性ICAM-1(sICAM-1)水平。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采用鲎三肽基质染色定量法检测血浆细菌脂多糖(LPS)水平。 结果 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或血浆中sICAM-1、LPS、IL-4、IL-6、TNF-α、TBIL和ALT的含量[分别为(729.34±75.67)μg/ml、(0.18±0.08)Eu/ml、(3.46±0.38)ng/ml、(223.48±46.90)pg/ml、(1.39±0.62)ng/ml、(15.45±10.81)μmol/L和(39.25±8.82)IU/L]明显高于对照组[(269.15±38.21)μg/ml、(0.07±0.03)Eu/ml、(0.74±0.22)ng/ml、(106.06±32.96)pg/ml、(0.56±0.14)ng/ml、(6.31±4.70)μmol/L和(18.43±9.81)IU/L](P<0.05或P<0.01),ALB含量[(28.35±5.38)g/L]明显低于对照组[39.43±7.91)g/L](P<0.05)。经相关性检验,患者血清sICAM-1含量与TBIL、ALT和LPS均呈正相关(r=0.662,P<0.01;r=0.514,P<0.01和r=0.499,P<0.01),与ALB呈负相关(r=-0.423,P<0.01)。而IL-4与肝功能参数无相关性(P>0.05)。按Child-Pugh分级,随肝功能受损程度加重,患者血清sICAM-1、LPS、IL-6 和TNF-α含量依次递增,Ⅲ级组与Ⅰ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中sICAM-1、LPS、IL-6和TNF-α含量较高,共同参与介导了华支睾吸虫病肝损伤过程。
匹多莫德抑制地塞米松诱导的小鼠隐性弓形虫感染的活化
王为为,霍星星,孔兰婷,张倩,陈鹤,李敏,沈继龙*
2013, 31(5): 12-385-389.
摘要
(
)
PDF
(52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匹多莫德(PT)对经地塞米松(Dem)诱导小鼠隐性弓形虫感染活化的抑制作用。 方法 96只BALB/c小鼠每鼠灌胃感染弓形虫TgCtwh6株包囊30个,感染后4周随机均分为3组:Dem组(A组)腹腔注射地塞米松 6 mg/(kg·d),同时灌胃生理盐水200 μl;Dem+PT组(B组)腹腔注射地塞米松 6 mg/(kg·d),同时灌胃匹多莫德100 mg/(kg·d);对照组(C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00 μl,同时灌胃生理盐水200 μl。上述药物使用时均溶于200 μl生理盐水中。3组小鼠均连续注射和灌胃5周。自治疗开始后每周各组随机处死3只小鼠,取小鼠眼窦血、脑组织和脾组织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虫血症出现时间,以及脑组织虫荷和弓形虫DNA拷贝数。流式细胞术(FCM)对小鼠脾单个核细胞Th1、Th2和调节性T细胞(Treg)进行检测。使用微量样本多指标流式蛋白定量术试剂盒(CBA)检测小鼠血清中Th1和Th2类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 结果 A组小鼠在受治第2周时,虫血症再次出现,5周内有50%小鼠出现虫血症,死亡17只。而B组小鼠在受治第3周时,虫血症再次出现,5周内有25%小鼠出现虫血症,死亡7只。 C组小鼠未见虫血症出现,生存状态良好。A组小鼠连续给予Dem 21 d后,脑组织中弓形虫DNA拷贝数为(209±12)×109,而B组接受PT治疗后弓形虫DNA拷贝数为(62±10)×109,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1);FCM检测显示,小鼠给予Dem 21 d后,小鼠脾脏Th1、Th2和Treg细胞占CD4+细胞百分比,A组的分别为(4.0±1.5)%、(0.6±0.1)%和(5.0±0.9)%,B组分别为(6.1±1.0)%、(0.5±0.2)%和(7.0±1.2)%,A组和B组小鼠Th1和Treg细胞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小鼠血清Th1型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A组的[(2.2±0.7)pg/ml、(20.1±5.0)pg/ml]均低于B组的[(3.6±0.6)pg/ml、(32.0±8.0)pg/ml](P<0.01)。Th2型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和IL-10,A组的[(2.6±0.4)pg/ml、(39.0±6.0)pg/ml]与B组的[(2.7±0.7)pg/ml、(40.0±8.0)pg/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匹多莫德能够显著激活地塞米松诱导的免疫抑制,抑制地塞米松诱导的小鼠弓形虫隐性感染活化,其免疫调节机制有Th1和Treg细胞的参与。
现场研究
基于KAP综合评价方法的鄱阳湖易感地带小学生血吸虫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估
朱静1,3,赵安1,2 *,汪立伟4,张文馨1,黄潮清1,唐启强1
2013, 31(5): 13-390-394.
摘要
(
)
PDF
(44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定量评价小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KAP)健康教育的干预效果。 方法 设计血防健康教育KAP问卷,于2010年6月对南昌市五星农场3所小学(梅池小学、鲤鱼洲小学和中心小学)三、四年级学生进行基线调查,选择中心小学(84人)作为实验组,其他2所学校(62人)为对照组。2010年9月~2011年10月对实验组开展了血防健康教育干预活动(知识讲座、信息传播和强化教育等),最后对实验组进行了KAP终期干预效果问卷检查。采用KAP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干预前、后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KAP得分,定量评价干预效果。 结果 实验组教育干预后血防KAP得分9.36分,高于干预前的8.40分(t=2.994 4,P<0.01)和对照组的8.53分(t=5.335 5, P<0.01)。其中,血防知识由干预前的6.16分提高到8.12分(t=5.716 8,P<0.01),血防态度由干预前的9.10分提高到9.86分(t=3.276 4,P<0.01),血防行为由干预前的8.67分提高到9.45分(t=2.485 4,P<0.05)。与实验组相比,对照组干预后的血防知识(6.34,t=3.517 5,P<0.01)、态度(9.43,t=2.311 9,P<0.05)]得分较低,但血防行为差异不明显(从9.57提高到9.65)。30个调查指标中有26个指标实验组干预后得分高于对照组和干预前。 结论 五星农场中心小学血防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较好。
云南省黄胸鼠体表恙螨地域分布分析
朱琼蕊,郭宪国*,黄辉,董文鸽,赵南
2013, 31(5): 14-395-399.
摘要
(
)
PDF
(46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云南省不同地理区域黄胸鼠体表寄生恙螨差异。 方法 汇总2001-2012年来自云南省25个县(市)的现场调查资料,对云南省5个动物地理小区(横断山中部小区、横断山南部小区、滇东高原小区、滇西高原小区和滇南山地小区)中黄胸鼠体表恙螨的构成比(Dr)、染螨率(RM)、平均多度或螨指数(MA)、感染度(MI)、物种丰富度指数(S)和多样性指数(H′)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运用系统聚类方法比较5个动物地理小区黄胸鼠体表恙螨群落之间的相似性。 结果 共捕获黄胸鼠2 118只,采集体表恙螨11 040只,分类鉴定为3亚科17属114种,总染螨率为19.6%(416/2 118),平均多度为5.2只螨/鼠,感染度为26.5只螨/鼠。不同动物地理小区的黄胸鼠体表恙螨的种类数、种类构成和优势螨种不一致,其中,滇南山地小区的恙螨感染率、平均多度和感染度最高,分别为28.9%(179/620)、10.6只螨/鼠和36.6只螨/鼠。黄胸鼠个体数量与恙螨种类数之间存在明显直线正相关关系(r=0.942,P<0.05)。地处低海拔地段的滇西高原小区和滇南山地小区的黄胸鼠体表恙螨群落相似性最高,主要优势螨种为地里纤恙螨(Leptotrombidium deliense);横断山中部小区、横断山南部小区和滇东高原小区主要优势螨种为印度囊棒恙螨 (Ascoschoengastia indica)和舌盾棒六恙螨(Schoengastiella ligula)等。 结论 云南省黄胸鼠体表恙螨感染普遍,物种多样性高,不同地域的黄胸鼠体表恙螨构成差异较大。
综述
转化生长因子β1 RⅡ和白细胞介素13 Rα2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周超群1,王永阳1,汪学龙2 *
2013, 31(5): 15-400-405.
摘要
(
)
PDF
(59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是由被激活的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生成大量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在肝组织间质中过度沉积所致。研究发现,细胞因子网络紊乱是导致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发生发展最根本的原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白细胞介素13(IL-13)都通过肝星状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来介导纤维化的发生。本文就上述因子作用的诱饵受体TGF-β1 RⅡ(TGF-β1 type Ⅱ receptor)和IL-13 Rα2(IL-13 receptor α2)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寄生性蠕虫组织蛋白酶F研究进展
曲自刚,付宝权*
2013, 31(5): 16-406-409.
摘要
(
)
PDF
(45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蛋白酶F(cathepsin F)是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木瓜蛋白酶亚家族的重要成员。寄生性蠕虫组织蛋白酶F可水解半胱氨酸蛋白酶特异性底物,降解血红蛋白等宿主蛋白作为营养物质,参与虫体入侵,且具有免疫反应性,可作为寄生虫病免疫诊断、疫苗研制和抗寄生虫药物筛选的潜在靶点,对寄生虫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组织蛋白酶F的结构特征、作用机制及寄生性蠕虫组织蛋白酶F的研究进展。
研究简报
江苏省句容市幼儿园儿童蛲虫感染状况调查
江成功,李水明
2013, 31(5): 17-355-356.
摘要
(
)
PDF
(17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江苏省句容市幼儿园儿童蛲虫感染情况,于2011年9月至2012年10月采用透明胶纸肛周粘贴法对句容市25个乡镇幼儿园儿童进行蛲虫感染状况调查。共检查1 088名儿童,蛲虫感染率为1.1%(12/1 088)。其中男童感染率为1.3%(7/551),女童感染率为0.9%(5/537);大班儿童感染率最高,为1.4%(5/370),不同性别和不同班级间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句容市幼儿园儿童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
温州首例输入性卵形疟病例的诊断分析
张孝和1,倪庆翔1,陈祎1,姚立农2,陆巧绎2,余向华1,朱善冰3,车志教4,潘琼娇1
2013, 31(5): 18-380-381.
摘要
(
)
PDF
(18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温州首次发现1例输入性卵形疟病例,该患者曾在非洲刚果人民共和国务工2年。回国后3个月余后,出现发热等症状,经外周血涂片镜检和PCR检测诊断为卵形疟。随后给予“氯喹+伯氨喹”8日疗法治疗后,症状好转。
云南HIV阳性患者感染弓形虫基因型的初步分析
聂大平1,2,贾玉玺1,陈凌娟1,尤英霞1,李伟1,申丽洁3 *
2013, 31(5): 19-410-411.
摘要
(
)
PDF
(21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收集云南省西部地区HIV阳性患者全血样品150份,利用巢氏PCR技术对血样进行弓形虫B1基因的扩增,扩增产物经限制性内切酶Pm1Ⅰ和XhoⅠ酶切,进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自B1基因扩增阳性的血样中取5份扩增产物测序,结果与标准基因Ⅰ型株B1基因序列(登录号为AF179871)进行比对分析。在150份HIV阳性患者血样中,13份扩增出弓形虫B1基因,约530 bp。PCR产物酶切结果显示,13份血样均得到1个片段,约为500 bp,与标准基因Ⅰ型株的条带一致。测序结果显示,4份血样的扩增产物完全一致,与基因Ⅰ型株的B1基因序列仅有3个碱基的差异;余1份血样的扩增产物在第230对碱基处G→A。因此初步确定此次研究中的云南省西部地区HIV阳性患者感染弓形虫基因型为Ⅰ型。
2008-2012年广州市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刘小宁,任文锋,钟斐,张豪,许聪辉,陈守义
2013, 31(5): 20-412.
摘要
(
)
PDF
(2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2008-2012年广州市298例输入性疟疾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298例病例中,恶性疟169例(56.7%)、间日疟106例(35.6%)、未分型疟疾23例(7.7%),恶性疟病例的构成有逐年上升趋势。病例中男女比例为6.6 ∶ 1。感染来源地主要是非洲和东南亚等疟疾流行区。在298例中,主要为商业服务者(53.7%,160/298)、外派务工人员(26.2%,78/298)、农民(6.7%,20/398)和自由职业者(6.0%,18/398)等。
病例报告
辽宁省锦州市输入性恶性疟2例
王红梅
2013, 31(5): 21-345.
摘要
(
)
PDF
(12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苯达唑治疗肝细粒棘球蚴病1例
唐群科,张瑛,李永寿,李人立,冯霖,苏宏,李兰
2013, 31(5): 22-封二.
摘要
(
)
PDF
(72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