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作者指南
稿约
出版伦理规范
同行评议流程
网络首发出版
图表要求
参考文献要求及格式
本刊常用缩略语
退修和校样须知
版面费及发票事宜
审稿指南
审稿须知
审稿指南
审稿流程
同行评议道德规范
诚邀审稿专家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关于我们
出版道德规范
编辑人员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外审专家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部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友情链接
国内外检索库
中国知网
万方
维普
PubMed
WILEY
ELSEVIER
ScienceDirec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国内外相关刊物
贫困所致传染病(英文)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热带医学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Parasitology
Royal Soc Trop Med Hyg
Southeast A sian J TMPH
J Parasitol
Inter J Parasitol
British Med J
Parasit Immunol
J Parasitol Res
Parasitology Research
Trends Parasitol
Acta Trop
Am J Trop Med Hyg
Korean J Parasitol
Malar J
Am J Pub Hlth
相关领导机构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相关编辑协会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
中国期刊协会
上海市期刊协会
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3-12-3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报道
2012年全国疟疾疫情分析
夏志贵, 丰俊, 周水森
2013, 31(6): 1-413-418.
摘要
(
)
PDF
(12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使用《疟疾防治工作调查表》(全国疾病控制调查制度2010年版“卫统29表”),收集2012年全国疟疾疫情数据资料,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和ArcGI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012年全国31个省(市、区)共620个县(市、区)报告疟疾病例2 718例,较2011年(4 479例)下降39.3%,发病率为0.020 2/万;病例主要分布在云南(占31.4%,853/2 718)、广西(占8.1%,220/2 718)、江苏(占7.3%,198/2 718)、湖南(占5.8%,158/2 718)和四川(占5.7%,155/2 718)等5省。临床诊断病例119例(占4.4%,119/2 718),实验室确诊病例2 599例(占95.6%,2 599/2 718)。其中,间日疟病例1 080例(占39.7%,1 080/2 718),恶性疟病例1 419例(占52.2%,1 419/2 718),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感染病例44例(占1.6%,44/2 718),卵形疟和三日疟病例共56例(占2.1%,56/2 718)。本地感染病例182例(占6.7%,182/2 718),主要分布在包括云南省(20个县)、安徽省(15个县)、湖北省(4个县)、西藏区(1个县)和广西区(1个县)的5个省(区)共41个县(市、区),本地感染的恶性疟病例仅分布在云南省腾冲县(3例)、盈江县(5例)和泸水县(1例),仅西藏区墨脱县报告本地感染的疟疾发病率超过1/万。境外输入病例2 474例(占91.0%,2 474/2 718),分布在全国29个省(市、区)。境内输入病例62例(占2.3%,62/2 718),分布在全国10个省(市、区)。重症病例145例(占5.3%,145/2 718),分布在全国15个省(市、区)。死亡病例15例(占0.6%,15/2 718),分布在全国11个省(市、区)。全国消除疟疾工作进一步取得明显成效,输入性疟疾疫情更为突出。
论著
OZ78单剂口服治疗对小鼠体内日本血吸虫成虫超微结构的损害(英文)
肖树华, 孙军, 薛剑, 杜喜玲, 张皓冰
2013, 31(6): 2-419-427.
摘要
(
)
PDF
(57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合成的螺金刚烷臭氧化物OZ78对日本血吸虫成虫所引起的超微结构变化。 方法 10只小鼠每鼠感染40~6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后35 d,取8只小鼠,每鼠口服单剂OZ78 400 mg/kg,治后24 h、3 d、7 d和14 d各剖杀2只小鼠,用灌注法收集血吸虫,并按常规方法固定和处置虫体,透射电镜观察。从另2只未治疗的感染小鼠体内取虫作对照。 结果 感染鼠经OZ78治后24 h,雌、雄虫皮层的明显变化是因细胞质突起肿胀致使体表平坦、远端细胞质突起不规则膨大伴有杆状和盘状分泌体减少、皮层基质局灶性溶解、一些细胞质突起融合成大片状、基底膜破裂或消失,感觉器内部结构受损。在皮层下,肌束无或呈轻度肿胀,并查见肌束局灶性溶解,而肌层下的皮层细胞示核肿大、部分核膜模糊和染色质局灶性溶解形成小空泡,在核周胞质内出现变性线粒体。实质组织的主要变化是线粒体变性,以及一些小空泡与髓鞘样结构的形成。肠上皮细胞的明显变化是细胞核的不规则肿大、核仁轻度溶解和部分双层核膜融合、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变性和微绒毛破溃。此时雌虫卵黄细胞最明显的变化为许多卵黄滴破裂,卵黄球释出,继而溶解和融合。治后3~7 d,虫体受损的范围和程度加重。雄虫和雌虫的明显损害是细胞质突起的融合、受损细胞质突起剥落或破溃以致肌束显露、感觉器和皮层细胞的严重破坏、肌束局灶性或广泛肿胀和溶解、出现一些大片变性的实质组织和严重受损的肠上皮细胞。雌虫的卵黄细胞则示卵黄滴减少、细胞核局灶性溶解及卵黄细胞间实质组织的广泛溶解。经OZ78治后14 d,存活雌、雄虫的受损皮层和皮层下组织均有一些恢复,而大多数肠上皮细胞和卵黄细胞仍示有明显损害。 结论 OZ78对日本血吸虫成虫的皮层和皮层下组织,包括皮层细胞、实质组织、肠上皮细胞和卵黄细胞具有广泛的损害作用。
2012年基于感染性水体哨鼠监测的血吸虫病风险区域预警
郑浩, 李石柱, 曹淳力, 张利娟, 孙乐平, 杨坤, 涂祖武, 李以义, 杨卫平, 辜小南, 吴子松, 冯锡光, 朱蓉, 许静, 肖宁, 周晓农
2013, 31(6): 3-428-432.
摘要
(
)
PDF
(13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利用哨鼠监测血吸虫病高风险区域的水体感染情况,并根据监测结果作出预警。 方法 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云南和四川等7个省47个县(市、区)选择72个易感水域监测点,分别于2012年6~7月和9月投放1组小鼠,每组20只,分成2笼,固定悬浮于水面,每次测定2 d,每天4 h,现场测定后哨鼠带回实验室饲养35 d后,在实验室解剖观察血吸虫感染情况。 结果 2012年6~7月和9月在7个省47个县(市、区)设立了72个监测点,共投放哨鼠3 283只,回收并解剖哨鼠3 062只,剖检率为93.3%;共检出6个阳性点,其中2个阳性点在2次监测中均发现阳性哨鼠;阳性点总出现率为8.3%(6/72),其中6~7月份和9月份的阳性点出现率分别为8.3%(6/72)和2.8%(2/72);发现阳性哨鼠33只,哨鼠总感染率为1.08%(33/3 062),检获血吸虫成虫1 085条,阳性鼠平均虫荷为32.9条/鼠;6个阳性点主要分布在湖南(4个)和江西(2个),其中2个阳性点所在的县分别出现本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例或异地报告疑似当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例,针对6个阳性点均发出了预警并作出了现场处置。 结论 2012年全年共发现6处高风险水域,监测区域的血吸虫病感染风险范围较2010年显著缩小,但部分区域的血吸虫病感染风险程度仍然较高。
气候变化对血吸虫病与疟疾传播影响的适应政策指标的建立
钱颖骏, 李石柱, 徐俊芳, 张丽, 付青, 周晓农
2013, 31(6): 4-433-437.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以血吸虫病、疟疾为例,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防治应对策略和评价指标框架,为制定、评价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媒传疾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文献综述筛选初级指标,以血吸虫病和疟疾为例,应用德尔菲法设计问卷表,并对22名从事血吸虫病防治、19名从事疟疾防治和科研工作的专家进行了两轮问卷调查,从而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适应政策指标。计算指标统计量并归一化处理,获得各级指标权重,并计算组合权重。 结果 共发放问卷41份,有效问卷38份,应答率为92.7%。经2轮调查,建立了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指标体系,由疾病监测、科学研究、疾病干预和适应气候变化等4个一级指标,以及25个血吸虫病的、21个疟疾的二级指标构成。在一级指标中,专家一致认为疾病监测的权重最高(0.32);在二级指标中,两组调查均以媒介监测的权重最高。 结论 通过专家调查方法构建的气候变化适应政策指标,具有实用性、普遍性和可操作性,可以为卫生部门制定适应气候变化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细粒棘球蚴抗原B亚单位多表位重组抗原的血清学诊断评价
江莉, 冯正, 张耀光, 王真瑜
2013, 31(6): 5-438-442.
摘要
(
)
PDF
(14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6个细粒棘球蚴抗原B(AgB)亚单位多表位重组抗原和3个AgB亚单位抗原进行血清学平行比较分析,评价多表位抗原的诊断价值。 方法 在多表位重组抗原MEA-26中插入一段Linker序列,成为MEA-49抗原。用I-TASSER在线服务器模拟分析蛋白质三维结构,比较2个目标序列相同但三维结构不同的重组抗原(MEA-26和MEA-49)在样品检测中反应性的差异。用间接ELISA方法对6个多表位抗原(MEA-8、MEA-20、MEA-26、MEA-36、MEA-49和MEA-52)、3个亚单位抗原(AgB1、AgB2和AgB4)和2个对照抗原(Trx和Linker)平行检测232份血清样品(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112份、多房棘球蚴病患者血清35份、囊尾蚴病患者血清43份和健康人血清42份),并用ROC曲线分析不同抗原对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诊断价值。 结果 三维模型预测结果显示,MEA-26的表位区域相互靠近,呈平行排列;MEA-49表位区域相互分离形成独立的结构域。用MEA-49抗原检测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反应性(2.88±2.02)、敏感性(92%)和诊断效率(89%)等均高于MEA-26抗原(2.54±2.02,78%,82%)。ELISA结果显示,MEA-20(2.24±1.31)、MEA-26(2.54±2.02)、MEA-36(2.44±1.51)、MEA-49(2.88±2.02)和MEA-52(2.50±1.37)等5个抗原检测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反应性均高于AgB1抗原(2.15±1.26)。多表位抗原检测多房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反应性与AgB1抗原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A-52抗原检测囊尾蚴病患者血清(1.27±0.70)的反应性显著高于AgB1抗原(0.95±0.13) (P<0.01)。6个多表位抗原检测健康人血清的反应性仅MEA-8抗原的反应性(1.04±0.15)与AgB1抗原(0.89±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结果显示,3个亚单位抗原检测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敏感性以AgB1抗原最高,为77%;MEA-49(92%)、MEA-36(92%)、MEA-52(87%)和MEA-26(78%)等4个多表位抗原的检测敏感性均高于AgB1抗原。 结论 多表位抗原的总体反应性优于亚单位抗原,MEA-49抗原对不同患者血清的反应性均强于目标序列相同但三维结构不同的MEA-26抗原。
兴义维蚋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学观察
寻慧, 丁凯泽, 杨明, 陈汉彬
2013, 31(6): 6-443-447.
摘要
(
)
PDF
(21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兴义维蚋成熟幼虫、成熟蛹和新羽化成虫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解剖学结构特点。 方法 2009年8~11月在贵阳市花溪牛角岛溪流中采集蚋类幼虫,依据鳃斑、后颊裂和直肠鳃等形态学特征筛选出兴义维蚋成熟幼虫;2011年3月在贵阳大凹和青岩古镇旁小溪中采集成熟蛹,依据蛹茧和呼吸丝特征筛选出兴义维蚋成熟蛹,将蛹孵化为新羽化成虫。成熟幼虫、成熟蛹和新羽化成虫各取30只进行石蜡连续切片,经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对神经系统进行组织学观察。 结果 各个发育时期的兴义维蚋的中枢神经系统均由脑、食道下神经节和腹神经索3部分组成,止于第6腹节处。幼虫的脑分为左右2个半球,神经髓较简单,腹神经索包括3对胸神经节和8对腹神经节,第Ⅵ~Ⅷ腹神经节有愈合为复合神经节的倾向。蛹和成虫的脑部明显分化为前脑、中脑和后脑3部分,腹神经索包括3对胸神经节和5对腹神经节,及纵贯各神经节的神经索。脑和各体神经节的组织学结构相似,由外到内依次是神经鞘、神经细胞体层和髓质层。前脑叶的髓质层复杂,包括一对蕈形体、一个中央复合体和一对附叶,每侧蕈形体出现2个不发达的次生性融合的冠;视叶由视内髓、视外髓和视神经节层组成;中脑由中脑叶和触角中枢形成;后脑通过围食道神经与食道下神经节相连。 结论 兴义维蚋的中枢神经系统组成与其他蚋种相似,但在成熟幼虫腹部神经节数目上存在差异。
抗骨桥蛋白抗体对沙鼠肝多房棘球蚴组织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
荔童, 吴向未, 张永国, 高亮亮, 曹玉文, 孙红, 张示杰
2013, 31(6): 7-450-453.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抗骨桥蛋白(OPN)抗体对长爪沙鼠体内多房棘球蚴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 方法 180只沙鼠随机均分为3组,即抗OPN抗体组(A组)、兔血清对照组(B组)和模型对照组(C组),3组沙鼠均采用肝内穿刺接种,每鼠注射原头节混悬液0.1 ml(约400个原头节)。A组和B组于接种当天,分别经尾静脉注射抗OPN抗体和兔血清0.15 ml/鼠,每2天1次,7次后改为每周1次,直至处死。C组不作处理。分别于感染后20、60、100、140、180和220 d后每组各处死10只沙鼠,取肝脏多房棘球蚴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多房棘球蚴组织中MMP-2和TGF-β1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 结果 所有沙鼠肝脏中均见大小不等的团块状囊泡。多房棘球蚴组织中的MMP-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3组有阳性细胞表达的动物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而A组有TGF-β1阳性细胞表达的动物数在感染后100、140和180 d(3、2和2只)均显著少于B组(8、8和9只)和C组(8、9和9只)(
P
<0.05),其他时间点3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抗OPN抗体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减少沙鼠多房棘球蚴组织中TGF-β1的表达,但对MMP-2没有影响。
慢性弓形虫感染大鼠海马蛋白质组的研究
周永华, 范红结, 张英, 黄玉政, 许永良, 陶永辉, 高琪
2013, 31(6): 8-454-457.
摘要
(
)
PDF
(10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慢性弓形虫感染大鼠海马组织的蛋白质组的表达与变化。 方法 将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健康对照组和弓形虫感染组,每组3只。感染组每鼠腹腔注射4×107个弓形虫RH株速殖子,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感染后第5天,尾静脉采血,吉氏染色验证大鼠感染情况。感染10周后,分离大鼠海马组织,抽提蛋白,并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考马斯亮蓝染色后用PDQuest1.0软件进行图像分析,从胶中选取分离蛋白质点,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分析,获取肽质量指纹图谱(PMF),采用Mascot软件检索SwissProt数据库鉴定蛋白质。 结果 血涂片结果证实,感染组大鼠均感染成功。感染组和对照组大鼠海马组织经双向凝胶电泳分离后,分别检出蛋白斑点数(311±19)个和(327±13)个,对2张电泳图进行匹配后发现有16个蛋白斑点在2组大鼠海马组织中的含量有明显变化,其中5个蛋白斑点在感染组大鼠海马蛋白双向电泳图谱中消失,11个蛋白斑点在2组大鼠海马组织中含量发生了3倍以上的变化,其中感染组上调4个,下调7个。有差异表达的16个蛋白斑点经质谱鉴定和数据库检索,发现9个蛋白,分别为磷酸激酶1、类烯醇化酶、谷氨酰合成酶、肌酸激酶、B型肌酸激酶、ATP合酶、线粒体顺乌头酸酶、肌动蛋白和未命名蛋白,前3个蛋白在感染组上调,其余6个下调。 结论 共获得9个慢性弓形虫感染大鼠与健康大鼠海马组织差异表达蛋白。
现场研究
江西省2002-2012年血吸虫病流行动态与防治形势
陈红根, 辜小南, 曾小军, 林丹丹, 杭春琴, 吕尚标, 陈喆, 李召军
2013, 31(6): 9-458-463.
摘要
(
)
PDF
(12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02-2012年江西省血吸虫病流行动态及防治形势。 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回顾性调查和资料复习相结合的方法,以村为单位对江西省2002-2012年血吸虫病的疫情动态和防治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 2002-2012年,江西省传播阻断县由19个增至22个,传播控制县仍为8个,疫情控制县为9个。血吸虫病患者数由128 331例减少至73 102例;2002年人群血检和粪检阳性率分别为12.2%(99 708/818 704)和4.2%(862/20 443),2006年开始,人群血检和粪检阳性率逐年下降,至2012年分别降为5.2%(70 057/1 352 386)和0.4%(361/82 560)(
P
<0.01)。急性感染病例共624例,2005年后急性感染病例逐年下降,2012年降至3例(
P
<0.01)。2012年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数为7 779例,较2002年(5 463例)增加了42.4%。2012年耕牛粪检阳性率(1.3%,1 408/112 182)较2002年(4.7%,4 263/90 878)显著下降(
P
<0.01)。2005年的活螺密度和感染螺密度分别为1.441 1只/0.1 m2和0.003 6只/0.1 m2,之后均逐年下降,至2012年分别为0.083 5只/0.1 m2和0.000 037只/0.1 m2(均
P
<0.01);2012年的钉螺面积(80 988.99 ha)较2002年的(77 636.35 ha)增加了4.3%。2008年全省11个流行县达到疫情控制标准,通过考核验收。2002-2012年,血吸虫病防治力度不断增强,人群查病和化疗人数分别增加了65.2%和65.5%,耕牛查病和化疗分别增加了23.4%和251.1%,灭螺面积增加了617.8%,同时大范围推进了传染源控制的综合防治策略。 结论 2002-2012年,江西省血吸虫病各项疫情指标在2005年以后呈较快稳步的下降趋势,目前疫情已呈低度流行状态,人群和耕牛感染,以及钉螺等各项疫情指标均控制在较低水平。
福州和厦门市售螺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监测结果分析
李莉莎, 张榕燕, 方彦炎, 欧阳榕, 谢汉国, 江典伟, 谢贤良, 陈朱云, 郑国斌
2013, 31(6): 10-464-466.
摘要
(
)
PDF
(9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福州、厦门两市销售的食用螺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情况。 方法 于2009-2012年每月2次对福州、厦门菜市场各2个点和餐馆各5个点出售的生鲜食用福寿螺、铜锈环棱螺和圆田螺进行定点监测。每点每次采集福寿螺和圆田螺各50只以上,铜锈环棱螺500 g。用肺检法检查福寿螺的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匀浆法检查铜锈环棱螺和圆田螺的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 结果 采集福州、厦门两地菜市场销售的福寿螺共112份5 744只,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为13.8%(753/5 744),以2009年感染率最低,为8.4%(28/334),2011年感染率最高,为16.7%(361/2 160),感染率总体呈逐年增高趋势(
P
<0.05);采集厦门餐馆出售的福寿螺共176份6 879只,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为12.8%(877/6 879),不同年份感染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菜市场和餐馆出售的福寿螺,一年四季均可检出广州管圆线虫,不同季节的感染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采集两地菜市场销售的铜锈环棱螺共73份19 843只,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为0.2%(31/19 843),其中以2011年感染率最高,为0.3%(16/5 953),2010年感染率最低,为0.04%(2/4 706)。采集两市圆田螺共7份361只,均未检出阳性螺。 结论 福州、厦门菜市场和餐馆不同季节销售的福寿螺和铜锈环棱螺均检出广州管圆线虫,存在食品安全风险。
信息报道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9-2012年载文分析
衣凤芸, 瞿麟平, 燕贺, 盛慧锋
2013, 31(6): 11-467-470.
摘要
(
)
PDF
(9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9-2012年载文的基本情况,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该刊4年来刊载的所有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4年共载文547篇,主要载文类型中论著占45.3%(248/547)。作者总人数为2 712人,平均作者合作度为5.0,作者合著率为95.4%。作者群主要来自高等院校(51.9%,284/547),疾病防治机构(34.4%,188/547)和医疗机构(13.7%,75/547)。2009-2012年平均发表时滞分别为212、141、191和207 d。从分析结果反映出该刊的特点和学术水平,为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提供依据,客观地揭示出该刊的最新动态和走向。
综述
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3α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徐超, 徐秀来, 黄炳成
2013, 31(6): 12-473-476.
摘要
(
)
PDF
(10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3α(
Plasmodium vivax
merozoite surface protein-3α, PvMSP-3α)是红内期间日疟原虫裂殖子形态的一种表面蛋白。PvMSP-3α基因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高度基因多态性,是对间日疟原虫进行基因分型和流行病学研究较合适的分子标记物,为开发抗疟疫苗提供了重要候选抗原。本文就PvMSP-3α的分子结构、基因多态性和基因分型作一综述。
研究简报
刚地弓形虫ROP11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张晓磊, 张进顺, 贾晓晖, 徐云鹏, 张颖, 王春苗, 王燕, 卢致民, 赵建玲, 贾天军
2013, 31(6): 13-447-449.
摘要
(
)
PDF
(9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取刚地弓形虫(
Toxoplasma gondii
)RH株速殖子总RNA,根据棒状体蛋白11(ROP11)全长编码序列(登录号为DQ077905)的开放阅读框设计引物并进行逆转录PCR(RT-PCR)扩增,PCR产物经
Eco
RⅠ和
Not
Ⅰ酶切后与原核表达载体pGEX-6P-2连接,重组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
E. coli
)XL-Blue,阳性菌落经PCR和双酶切鉴定,并测序。对所得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RT-PCR扩增产物约为1 500 bp。菌落PCR及双酶切结果正确。测序结果显示,获得的ROP11基因片段为1 548 bp(登录号为KC456639),与GenBank上已有的弓形虫ROP11序列相比,序列一致性为99%。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 ROP11编码蛋白质的预期相对分子质量为
M
r
57 020,包括有12个保守结构区域,其前26个氨基酸残基构成信号肽,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催化区域位于170~511氨基酸,且有2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
人蛔虫提取物对Lewis肺癌小鼠的抑瘤作用
杨小军, 杨军平, 黄艳琴, 梁华, 袁铿
2013, 31(6): 14-470-472.
摘要
(
)
PDF
(10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人蛔虫提取物对肿瘤的作用及其免疫学机制,将45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A、B、C、D和E 等5组,每组9只,其中B、D组分别为A、C组的实验对照组,E组为阴性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A组每鼠隔天腹腔注射0.1 ml 蛔虫提取物(BEAL),10 d后每鼠右前肢腋下皮下接种0.1 ml Lewis肺癌细胞(LLC),进行肿瘤造模;B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0 d后进行肿瘤造模。C组每鼠注射0.1 ml LLC细胞悬液进行肿瘤造模,2 d后腹腔注射0.1 ml BEAL,隔天1次,共注射5次;D组小鼠肿瘤造模2 d后,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隔天1次。记录各组小鼠成瘤时间,称瘤重,计算抑瘤率。结果显示,A、B、C和D组小鼠的成瘤时间分别为(7.0±1.1)、 (6.0±0.7) 、(9.0±1.2)和(7.0±0.9)d。BEAL提前干预的A组小鼠肿瘤重量为(722.2±413.5)mg,显著重于其对照组B组[(338.9±282.2)mg](
P
<0.05)。小鼠荷瘤后BEAL干预的C组抑瘤率最强,为33.3%,其肿瘤重量[(237.8±101.8)mg]明显轻于对照组D组[(356.7±176.9)mg](
P
<0.05)。提示BEAL可影响肿瘤的形成,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明显的抑瘤作用。
大蒜素和阿奇霉素治疗隐孢子虫感染小鼠的效果观察
王东, 张媛媛
2013, 31(6): 15-477-479.
摘要
(
)
PDF
(12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70只昆明小鼠分为4组,健康对照组(10只)、感染对照组(20只)、大蒜素治疗组(20只)和阿奇霉素治疗组(20只)。两治疗组小鼠于感染隐孢子虫后分别灌胃大蒜素1.5 mg/d或阿奇霉素2 mg/d(均溶于1 ml生理盐水中),连续12 d。用药期间密切观察各组小鼠症状,每日计数粪便中卵囊数量。治疗结束后剖杀各组小鼠,测定空肠近端肠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水平,同时HE染色观察空肠近端肠黏膜病理变化。结果两治疗组小鼠卵囊排出数量,在用药后第5天明显减少并逐渐下降,与感染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小鼠肠液sIgA水平测定结果显示,大蒜素治疗组(5.16 μl/ml)和阿奇霉素治疗组(3.7 μl/ml)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治疗组较感染对照组(2.89 μl/ml)明显升高(
P
<0.05);肠黏膜病理变化观察结果显示,感染对照组小鼠病变较重,肠黏膜充血、水肿,局部可见局灶性坏死。两治疗组仅可见少量炎细胞浸润,病变较轻。可见大蒜素和阿奇霉素对治疗隐孢子虫感染小鼠均具有一定效果,大蒜素对提高肠黏膜局部防御力效果明显。
粉尘螨变应原Der f Mag 29的克隆、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孙金霞, 俞黎黎, 周鹰, 卞勇华, 杨李, 王楠, 崔玉宝
2013, 31(6): 16-480-482.
摘要
(
)
PDF
(11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取粉尘螨总RNA,根据GenBank中的序列(登录号为AY283281.1)设计并合成引物,RT-PCR扩增Mag 29全长基因,克隆至pCold TF DNA载体,转化至大肠埃希菌(
E. coli
)JM109,取阳性克隆测序鉴定。将pCold TF-Mag 29质粒转化至BL21,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验证表达产物,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ag 29的结构、理化特性和生物进化关系。RT-PCR产物电泳结果显示,在429 bp处有一条带,与 Mag 29基因大小一致,测序鉴定表明质粒构建成功。SDS-PAGE结果显示,表达产物的全细胞、上清和沉淀物中均有相对分子质量(
M
r
)为63 000的蛋白表达,与预测值一致,其中上清中蛋白表达量高于沉淀。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蛋白是由142个氨基酸组成的
M
r
15 100的分子,二级结构由α螺旋(55.63%)、延伸主链(3.52%)和无规则卷曲(40.85%)组成,是亲水性细胞质蛋白,与热休克蛋白70家族具有较高同源性。
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PCR-RFLP多态性分析
刘颖, 周瑞敏, 陈伟奇, 钱丹, 赵玉玲, 赵旭东, 许汴利, 苏云普, 张红卫
2013, 31(6): 17-483-485.
摘要
(
)
PDF
(14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集2011年河南省间日疟原虫阳性患者血样,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法分析环子孢子蛋白(circumsporozoite protein,CSP)基因型,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初步种群分布分析。共采集间日疟患者血样37份,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确定河南当地感染病例血样26份,输入性病例血样11份。37份血样均扩增出1条约750 bp的条带。PCR-RFLP结果显示,CSP基因PV-Ⅱ型1份,占2.7%,PV-Ⅰ型36份,占97.3%。26份当地病例血样CSP基因均为PV-Ⅰ型,其中PV-Ⅰ-a型占42.3%(11/26),PV-Ⅰ-b型占57.7%(15/26);11份输入病例血样中,PV-Ⅰ-a型占90.9%(10/11),PV-Ⅱ型占9.1%(1/11),未见PV-Ⅰ-b型。提示河南省当地流行的间日疟病例中,CSP基因PV-Ⅰ-b型略多于PV-Ⅰ-a型;输入性间日疟病例中PV-Ⅰ-a型占优势。
短寡核苷酸链高效转染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的研究
周洪昌, 高宇辉, 邵圣文, 张慧, 张婷
2013, 31(6): 18-487-489.
摘要
(
)
PDF
(12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5%山梨醇连续2次同步化恶性疟原虫培养物(8 h窗口),培养16 h后,直接孵育组(A组)将50 μl含寡核苷酸培养基与450 μl恶性疟原虫培养物(5%虫血率,1%血压积)混合孵育,Entranster-R试剂转染组(B组)将50 μl转染复合物(含寡核苷酸链和转染试剂)与450 μl恶性疟原虫培养物混合孵育,培养5 h后重悬,分别取出250 μl,1 500×g离心3 min,收集沉淀,进行荧光显微镜观察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效率。剩余细胞经RPMI 1640培养基洗涤1次后,加入500 μl含2%新鲜红细胞的培养基,继续培养12 h至第2个细胞周期,再次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Entranster-R试剂转染组可明显观察到感染红细胞中标记探针的绿色荧光,而直接孵育组未观察到绿色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Entranster-R试剂转染组小分子寡核苷酸转染疟原虫的效率可达(47.40±3.39)%,高于普通孵育法[(0.60±0.27)%],且该组在第2个周期中维持转染率约(26.85±2.90)%,而直接孵育组在第2个细胞周期则几乎检测不到。提示利用纳米转染试剂Entranster-R能提高寡核苷酸转染疟原虫的效率。
粉尘螨消化系统超微结构观察
王月明, 刘晓宇, 蒋聪利, 黄礼年, 孙新, 刘志刚
2013, 31(6): 19-490-492.
摘要
(
)
PDF
(16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粉尘螨50只经2.5%戊二醛前固定后,使用1%锇酸后固定,经乙醇梯度脱水、包埋、超薄切片、正染色后,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粉尘螨消化系统由前、中和后肠三部分构成,其中中肠进一步分为前中肠和后中肠。前肠和后肠内覆表皮,中肠内覆微绒毛。此外,前中肠可见多种肠壁上皮细胞,细胞顶端微绒毛较短;后中肠微绒毛极长,肠腔可见围食膜包绕的食物团块,团块内含大量细菌。粉尘螨消化系统各肠道的细胞构成不同,尤其中肠肠壁上皮细胞的形态、种类多样,中肠为粉尘螨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
病例报告
1例输入性恶性疟、间日疟、卵形疟混合感染重症病例报告
吴凯, 周水茂, 杨燕, 王重新, 徐明星
2013, 31(6): 20-485-486.
摘要
(
)
PDF
(9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蛔蚴移行症1例
邵丽丽, 王毅, 赵先进
2013, 31(6): 21-493.
摘要
(
)
PDF
(8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生三文鱼感染阔节裂头绦虫1例报告
李燕榕,李莉莎, 江典伟, 陈朱云
2013, 31(6): 22-494.
摘要
(
)
PDF
(13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婴儿感染结膜吸吮线虫1例
范巧云, 李朝品, 许礼法, 王健
2013, 31(6): 23-495.
摘要
(
)
PDF
(8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
沉痛悼念樊培方教授
2013, 31(6): 24-427.
摘要
(
)
PDF
(7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4年征稿启事
2013, 31(6): 25-482.
摘要
(
)
PDF
(1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荣获国家卫生计生委首届优秀期刊和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一等奖
2013, 31(6): 26-封二.
摘要
(
)
PDF
(9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勘误
2013, 31(6): 27-封三.
摘要
(
)
PDF
(23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刊2013年第31卷文题索引
2013, 31(6): 28-Ⅰ-Ⅲ.
摘要
(
)
PDF
(3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刊2013年第31卷作者索引
2013, 31(6): 29-Ⅳ-Ⅶ.
摘要
(
)
PDF
(4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