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作者指南
稿约
出版伦理规范
同行评议流程
网络首发出版
图表要求
参考文献要求及格式
本刊常用缩略语
退修和校样须知
版面费及发票事宜
审稿指南
审稿须知
审稿指南
审稿流程
同行评议道德规范
诚邀审稿专家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关于我们
出版道德规范
编辑人员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外审专家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部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友情链接
国内外检索库
中国知网
万方
维普
PubMed
WILEY
ELSEVIER
ScienceDirec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国内外相关刊物
贫困所致传染病(英文)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热带医学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Parasitology
Royal Soc Trop Med Hyg
Southeast A sian J TMPH
J Parasitol
Inter J Parasitol
British Med J
Parasit Immunol
J Parasitol Res
Parasitology Research
Trends Parasitol
Acta Trop
Am J Trop Med Hyg
Korean J Parasitol
Malar J
Am J Pub Hlth
相关领导机构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相关编辑协会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
中国期刊协会
上海市期刊协会
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3-04-3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著
甲氟喹对感染小鼠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形成影响的初步观察
肖树华*,张超威
2013, 31(2): 1-81-86.
摘要
(
)
PDF
(22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甲氟喹对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形成的影响。 方法 28只雌性昆明小鼠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条,其中17只小鼠于感染后35 d,用甲氟喹单剂200 mg/kg口服治疗,治疗后3、7、14、21、28和35 d(感染后38、42、49、56、63和70 d),各剖杀2~3只鼠,取肝脏,10%甲醛固定;余11鼠分别于上述时间同时剖杀1~2只,取其肝脏为治疗组的相应对照组。计数各组小鼠肝脏中单个中心含有成熟虫卵的肉芽肿,接目测微计测定其直径,并计算各组肉芽肿平均直径。肝脏切片用苏木素-伊红(HE)、Foot法和Mallory法染色,分别观察虫卵肉芽肿的病理变化、网状纤维和胶原纤维情况。 结果 感染小鼠口服甲氟喹后3、7、14、21、28和35 d,肝脏单个虫卵肉芽肿平均直径分别为(161±19)、(175±13)、(195±9)、(171±40)、(180±13)和(145±25)?滋m,均小于各相应对照组[(189±18)、(197±11)、(211±12)、(208±19)、(203±16)和(207±36) ?滋m](P<0.01或P<0.05)。HE染色结果显示,感染小鼠经甲氟喹治疗后,虫卵周围聚集以嗜酸粒细胞为主的炎细胞,可延续至治疗后14~21 d(感染后49~56 d),而对照组的虫卵肉芽肿在感染后42 d已成为纤维性的虫卵肉芽肿;治疗后28~35 d(感染后63~70 d),虫卵肉芽肿均为纤维性,但其边缘较相应对照组的规整。Foot法和Mallory法染色观察可见,经甲氟喹治疗后的14 d内,网状纤维和胶原纤维在虫卵肉芽肿中出现的时间均迟于相应对照组的,纤维量亦明显少于相应对照组;治疗后21 d(感染后56 d),部分虫卵肉芽肿的2种纤维增生情况与相应对照组的无明显差别;但治疗后28~35 d(感染后63~70 d),则鲜见此2种纤维进一步增多和向外延伸。相应对照组的2种纤维则因持续增长而粗密,且向肉芽肿边缘伸展与邻近肉芽肿的纤维相互连接,并分隔肝组织形成网格化。 结论 甲氟喹对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
Smad蛋白在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形成肝纤维化过程中的表达
张彬彬1 *,蔡卫民2,陶君3,郑敏2,刘荣华2
2013, 31(2): 2-89-94.
摘要
(
)
PDF
(12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参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1,TGF-β1)信号传导的Smad蛋白在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表达。 方法 34只6~8周龄的健康BALB/c小鼠(SPF级),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1)条,分别于感染8、12、16和24周后,麻醉处死小鼠8、8、8 和10只,取肝组织,用10%甲醛固定。10只未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的健康小鼠为对照组,分别于上述时间取肝组织。肝组织切片后,经苏木素-伊红(HE)染色,低倍镜下(×100)用测微量器测定单个虫卵肉芽肿面积。天狼猩红染色观察感染小鼠的肝纤维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mad2/3、Smad4和Smad7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 小鼠肝组织中虫卵肉芽肿面积在感染8周后达到峰值,为(5.33±1.03)mm2;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虫卵肉芽肿面积缩小;至感染24周后仅为(2.94±1.69)mm2,不同感染时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天狼猩红染色结果可见,小鼠感染8周后,虫卵肉芽肿周围出现胶原纤维沉积,沉积量为(2.03±0.52);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胶原纤维沉积量增加,并向肝小叶内延伸;感染24周后,胶原纤维沉积量达到峰值(6.90±1.57),不同感染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健康小鼠肝组织的肝窦区可见Smad2/3和Smad7呈低水平表达,而Smad4表达不明显。小鼠感染8周后,Smad2/3主要表达在虫卵肉芽肿周围细胞的胞浆和胞核内,其阳性面积为(7.24±1.64)%;感染12周后,Smad2/3在虫卵肉芽肿周围和肝窦区表达增强[(10.01±1.07)%],各感染组与对照组[(2.13±0.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12周组与感染8周组和感染16周组之间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感染8周后,Smad4表达水平[(8.81±1.13)%]高于对照组[(4.83±1.15)%](P<0.05),但随感染时间延长,其表达量与其他3个感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感染8周后,Smad7主要表达在虫卵肉芽肿周围细胞的胞浆内,其阳性面积为(4.15±1.26)%,肝窦区表达不明显;感染12周后,Smad7的表达所有增加[(6.34±1.5)%],随着感染时间延长,Smad7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但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形成肝纤维化的过程中,Smad2/3和Smad7表达水平较高,Smad4表达不明显。
弓形虫ESA诱导小鼠产生的CD8+ T细胞对早期黑色素瘤生长的影响
焦玉萌1,方强1 *,夏惠1,王雪梅1,陶志勇1,陈兴智1,沈继龙2
2013, 31(2): 3-95-98.
摘要
(
)
PDF
(10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弓形虫排泄分泌抗原(TgESA)对B16F10黑色素瘤接种小鼠CD8+ T细胞的影响,以及CD8+ T细胞对B16F10黑色素瘤的作用。 方法 取RH株弓形虫速殖子体外培养12 h后,收集培养液,离心取上清,获得弓形虫ESA。15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A、B和C三组(每组5只)。B组和C组每鼠右腋窝皮下接种B16F10黑色素瘤细胞2×105个,A组注射等量无菌PBS。接种后第7天,C组每只小鼠腹腔注射TgESA 100 μl。接种后第13天,处死小鼠,无菌取脾。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小鼠CD3+CD8+ T细胞所占脾细胞比例;采用免疫磁珠分选B组和C组脾细胞中的CD8+ T细胞,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两组CD8+ T细胞对B16F10细胞的杀伤作用,分别设效靶细胞比为2.5 ∶ 1、5 ∶ 1和10 ∶ 1。另取3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E、F和G三组(每组10只),每鼠接种B16F10细胞2×105个。接种同时,F组和G组小鼠分别尾静脉注射分离自B组和C组的CD8+ T细胞(2×105个/鼠)。观察小鼠瘤体生长情况,记录各组小鼠死亡数和死亡时间,共观察35 d。 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A、B和C组脾脏CD3+CD8+ T细胞占脾细胞的比例分别为(13.86±0.13)%、(14.18±0.27)%和(15.74±0.28)%,C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LDH释放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效靶细胞比时,C组的CD8+ T细胞杀伤活性均显著高于B组(均P<0.05)。G组的平均出瘤时间[(14.9±1.2)d]晚于F组[(11.9±0.7)d]和E组[(9.4±1.2)d](P<0.05)。3组小鼠自出瘤后瘤体均不断增长,但增长速度无明显差异,G组的瘤体面积始终小于其他两组(均P<0.05)。E、F和G组小鼠分别于B16F10细胞接种后第26、29和30天开始出现死亡,至观察终点(第35天),3组小鼠存活的数量分别为3、5和7只。 结论 TgESA可上调B16F10黑色素瘤小鼠CD8+ T细胞的数量和杀伤功能,上调的CD8+ T细胞具有早期延缓肿瘤生长的作用。
西咪替丁伍用弓形虫ROP2蛋白免疫小鼠诱导免疫反应的初步研究
陈兴智1,2 *,杨小迪1,杨雯1,陈勇1,刘丽丽2,沈继龙2,孙新1
2013, 31(2): 4-99-103.
摘要
(
)
PDF
(23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西咪替丁伍用弓形虫棒状体蛋白2(ROP2)免疫小鼠诱导的免疫反应。 方法 8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各组分别经皮下注射PBS、弓形虫ROP2蛋白+PBS、弓形虫ROP2蛋白+福氏佐剂和弓形虫ROP2蛋白+西咪替丁[200 mg/(kg·d)]免疫BALB/c小鼠,每次ROP2蛋白免疫剂量为100 μg/只(200 μl),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2周。于首次免疫前和每次免疫后2周,采血分离血清。末次免疫后2周,每组小鼠随机处死8只,无菌分离脾细胞,CCK-8法测定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全血T细胞亚群。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gG抗体和γ干扰素(IFN?鄄γ)水平。各组剩余12只小鼠经腹腔感染弓形虫RH株速殖子(5×104个/鼠),观察攻击感染后小鼠生存时间。 结果 末次免疫后2周,A、B、C和D组小鼠的血清IFN-γ水平分别为(659.750±239.962)、(872.750±197.011)、(1600.750±480.680)和(1 494.375±451.655)pg/ml,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分别为0.504±0.078、0.592±0.160、1.068±0.111和1.046±0.147,脾细胞增殖活性分别为0.504±0.078、0.592±0.160、0.831±0.130和0.762±0.089,外周血CD4+/CD8+比值分别为0.504±0.078、0.592±0.160、0.831±0.130和0.762±0.089,C和D组均显著高于A和B组(前3个指标,均P<0.01;后者,均P<0.05),D组与C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免疫组弓形虫攻击感染后,A、B、C 和D 组小鼠的生存时间中位数分别为96、108、132和132 h,C组和D组小鼠平均存活时间显著长于A组和B组(P<0.05),D组与C组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西咪替丁可增强ROP2蛋白诱导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
孕晚期鼠感染弓形虫Prugniaud株对子一代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王正蓉1,包怀恩2 *
2013, 31(2): 5-104-109.
摘要
(
)
PDF
(11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孕晚期鼠感染弓形虫prugniaud(PRU)株对其生殖毒性及子一代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方法 受孕15 d(孕晚期)的25只 ICR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3只)灌胃含弓形虫包囊的小鼠脑组织匀浆液(10个包囊/鼠),对照组(12只)灌胃等量生理盐水,记录孕鼠产子时间和数量。实验组和对照组于受孕20 d后分别处死3只,取胎盘组织和产出死胎的胎盘组织制作切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同时提取胎盘组织DNA,进行PCR扩增弓形虫B1基因。实验组和对照组子代进行水迷宫实验,观测两组子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差异。 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分别于受孕后(19.2±1.751)d和(21.0±1.732)d产子(P<0.05),产子数分别为70只和85只(P>0.05)。实验组胎盘组织,HE染色后镜下见,绒毛间呈现多灶弓形虫,绒毛周围霍夫包尔细胞增多,血窦扩张充血,可见有核红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胎盘组织中有弓形虫抗原颗粒;PCR可在胎盘组织中扩增出弓形虫特异性DNA片段(194 bp)。水迷宫测试结果显示,学习第3天和第4天,实验组子鼠的逃避潜伏期时间分别为(29.92±4.28)s和(27.69±6.23)s,对照组的分别为(24.07±5.32)s和(22.25±7.94)s,前者长于后者(均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子鼠的目标象限寻找路程分别为(384.66±41.33)cm和(426.12±46.4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孕晚期鼠感染弓形虫PRU株后,可导致生殖毒性,并影响子一代的学习记忆能力。
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CG-EgG1Y162菌株的构建和表达
祖力皮也·吐尔逊1,德力夏提·依米提2,曹春宝2,马海梅2,李玉娇1,周晓涛2,朱明2,马秀敏1,温浩1,丁剑冰1,2 *
2013, 31(2): 6-110-113.
摘要
(
)
PDF
(10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和表达细粒棘球绦虫重组卡介苗(BCG)菌株rBCG-EgG1Y162。 方法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细粒棘球绦虫抗原EgG1Y162的编码基因与大肠埃希菌(E. coli)-分枝杆菌穿梭表达质粒载体pMV361重组,并转化E. coli后进行扩增。重组质粒pMV-EgG1Y162经PCR和双酶切鉴定后,进行测序。将鉴定正确的rpMV-EgG1Y162通过电穿孔技术转化至感受态BCG菌株中,构建rBCG-EgG1Y162。经PCR和双酶切鉴定正确后,扩增培养2周,并于45 ℃放置30 min,诱导目的蛋白表达,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蛋白表达情况,并以兔抗原核表达重组蛋白EgG1Y162血清为一抗进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 结果 重组质粒rpMV-EgG1Y162经PCR扩增和双酶切后,均获得约360 bp的EgG1Y162目的基因片段,与预期片段长度一致,测序结果表明插入序列正确。将其通过电穿孔转化BCG菌株后,rBCG-EgG1Y162生长良好,经酶切和PCR鉴定正确。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目的表达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71 000。 结论 构建和表达了细粒棘球绦虫rBCG-EgG1Y162菌株。
中华按蚊幼虫肠道细菌宏基因组的组成研究
南春燕1,2,马雅军2 * ,徐建农3,梁健1
2013, 31(2): 7-114-119.
摘要
(
)
PDF
(13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野外采集的中华按蚊幼虫肠道细菌的多样性。 方法 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采自上海嘉定稻田(分成两组,即L1和L2)和海南文昌渗出小积水(AS)的中华按蚊幼虫肠道细菌16S rDNA V4变异区序列,应用Qiime和Mothur等软件整理和统计样品序列数目和操作分类单元(OTUs)数量,分析物种的丰度、分布和Alpha多样性,以及物种丰度的差异性。 结果 本研究获得用于分析的序列和OTU数为253 724/3 930(L1)、225 203/4 312(L2)和73 990/2 380(AS);稀疏曲线表明测序深度充分,OTU的数量接近实际情况。L1、L2和AS等3个样品的丰富度指数分别为5 942.61/6 534.88、6 328.17/7 235.89和4 228.66/5 651.20,多样性指数分别为4.63/0.03、5.10/0.02和0.14/3.94。中华按蚊幼虫肠道优势菌种均隶属变形菌门,分别占87%(AS)和90%(L),除此之外,共有的优势门还有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比较样品L与AS的细菌丰度,发现除变形菌门和异常球菌-栖热菌门外,其余18门均差异显著;样品L1和L2相比,仅9个门差异显著。 结论 获得了稻田和海边渗出水环境中华按蚊幼虫肠道细菌的均匀度、丰富度和菌群结构。
白纹伊蚊唾液腺黏蛋白相关蛋白基因1的克隆、表达分析
刘鉴1,程金芝1,孙宇2,朱儒芳3,张亮4,吴家红1 *
2013, 31(2): 8-120-123.
摘要
(
)
PDF
(10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白纹伊蚊唾液腺黏蛋白相关蛋白基因1(Aamucin1)的全长cDNA序列,并分析白纹伊蚊吸血前后基因表达的差异。 方法 根据白纹伊蚊罗马株Aamucin1基因序列(GenBank序列号为AY826068)设计特异引物,提取白纹伊蚊广州株唾液腺总RNA,PCR扩增Aamucin1全长基因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实时荧光定量RT-PCR分析白纹伊蚊吸血前后Aamucin1基因表达差异。 结果 成功克隆白纹伊蚊广州株基因,并获得全长为849 bp的基因序列,编码283个氨基酸。白纹伊蚊广州株与罗马株Aamucin1基因序列比对在C端少了13个氨基酸。与罗马伊蚊同源序列的一致性为58%;该基因具有1个可变剪接子;Protscan分析示有苏氨酸丰富区,可变剪接子恰位于此区;饱血零时(吸血2 h,腹部饱胀者,为BSG_0组),Aamucin1基因表达显著下调,是吸血前(SG组)的0.39倍(P<0.01);饱血24 h(饱血后24 h,为BSG_24组),Aamucin1基因表达较饱血零时有回升,是吸血前(SG组)的0.61倍(P>0.05)。 结论 获得白纹伊蚊广州株Aamucin1基因全长序列,并证实其在mRNA水平受到吸血调控。
不同组织源食物对丝光绿蝇生长发育的影响
王尧,万立华*,李学博
2013, 31(2): 9-124-126,130.
摘要
(
)
PDF
(10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猪的不同脏器组织来源食物对丝光绿蝇(Lucilia sericata)生长发育的影响。 方法 在25 ℃恒温条件下,分别利用猪的脑组织、肝脏组织、肌肉组织,以及肌肉与脂肪的混合物(6 ∶ 4)各250 g饲养丝光绿蝇幼虫,约200只/组。幼虫孵化后16 h,每12 h测量幼虫的体长和体重,并测各组蛹长和蛹重,每次取样10只。推算各组幼虫总发育历期,统计各组幼虫及蛹的死亡率和成虫的性别比,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 结果 混合食物组和肝脏组幼虫生长均较缓慢,与其他两组比较达到最大平均体长和体重的时间延迟12~24 h。肝脏组的总发育历期为(284.0±12.6) h,显著长于脑组[(257.0±11.9) h]、肌肉组[(258.0±10.2) h]和混合食物组[(260.0±9.8) h](P<0.05)。混合食物组和肝脏组幼虫的最大平均体长分别为(11.85±0.36) mm和(12.01±0.43) mm,最大平均体重分别为(40.4±0.2) mg和(42.8±0.4) mg,均显著小于其他两组(均P<0.05)。混合食物组的蛹长和蛹重分别为(7.81±0.60) mm和(38.4±2.4) mg,均显著小于其他三组(均P<0.05),该组幼虫和蛹的死亡率分别为(9.8±2.4)%和(10.3±1.8)%,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各组成虫的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取食肝脏组织的丝光绿蝇幼虫发育历期较长,体长和体重较小;取食肌肉和脂肪(6 ∶ 4)混合食物的幼虫和蛹的体长和体重均较小,死亡率亦较高。
实验研究
2例输入性卵形疟的实验室检测
周瑞敏,张红卫*,邓艳,钱丹,刘颖,陈伟奇,颜秋叶,苏云普,赵旭东,许汴利
2013, 31(2): 10-127-130.
摘要
(
)
PDF
(10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输入性卵形疟实验室检测方法,分析他们的基因特征。方法 分别用吉氏染色镜检、CareStartTM疟疾快速诊断试剂盒和巢式PCR等3种方法。对2例河南省自刚果(布)务工归来的输入性卵形疟病例进行检测,并比较检测结果。对2例外周血中疟原虫的18S rRNA基因进行测序、基因特征和同源性分析。 结果 2例患者均通过吉氏染色镜检观察到典型的卵形疟原虫形态,巢氏PCR均扩增出与卵形疟预期一致的特异性条带,但CareStartTM疟疾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对2例外周血中疟原虫的18S rRNA基因测序,获得一条长度均为906 bp的序列,GC含量为35.4%,与已知卵形疟18S rRNA的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AB182492)同源性为99%。 结论 巢式PCR检测与吉氏染色镜检结果一致,CareStartTM疟疾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阴性则不能排除卵形疟原虫感染。
现场研究
2012年全国寄生虫病防治技术竞赛成绩分析报告:Ⅰ. 疟原虫检测能力考评结果分析
张少森,夏志贵 *,尹建海,燕贺,周水森,李石柱,郑香,黄芳,李美,陈海棠,王强,张丽,柳伟,肖宁,周晓农
2013, 31(2): 11-131-134.
摘要
(
)
PDF
(12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2012年全国寄生虫病防治技术竞赛疟原虫检测能力考评成绩进行分析,了解防治专业人员的疟原虫检测能力。 方法 2012年5月,以省(市、区)为单位,每省选送各级疾控机构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4名(年龄≤45周岁,县级不少于2名)参赛。竞赛内容包括疟原虫厚、薄血片制作(每参赛选手30 min内制作完成3张血片,并做吉氏染色;计满分为10分,6分为及格)和疟原虫虫种鉴别、计数(每选手镜检5张血片,每张8 min,其中定性5分,定量1分,共计6分;计满分为30分,18分为及格)。用SPSS 11.6软件分别从参赛选手的性别、年龄、职称、单位级别、所在省份疟疾流行程度、经济发展状况和地理方位等方面对参赛选手疟原虫检测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本次竞赛共来自全国30个省(市、区)120名选手参加。血片制作平均成绩为8.7分,最高者为10分、最低者为5.8分,及格人数为118人,占98.3%;疟原虫镜检平均成绩为16.0分,最高者为29分,最低者为0分,及格人数为52人,占43.3%。疟原虫平均检出符合率为65.4%,17人(14.2%)达到100%,39人(32.5%)低于60%。间日疟和恶性疟的检出符合率分别为62.6%和67.8%,阴性标本的符合率为40.0%。不同性别、年龄、职称、单位级别参赛选手之间的成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疟疾流行程度、地理方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省份间选手成绩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片制片和镜检读片成绩,疟疾流行一类(9.29±0.41和18.17±6.42)、二类(8.92±0.79和18.31±6.94)和三类省(8.61±0.89和15.63±7.52)的参赛选手均高于非疟疾流行省份(7.95±1.00和10.19±7.01)(P<0.01);南方省份参赛选手(9.16±0.61和18.82±6.78)均显著高于北方省份(8.30±0.99和13.23±7.45)(P<0.01)。东部省份参赛选手的镜检读片成绩(18.20±6.88)显著优于西部省份(13.39±7.60)(P<0.05),两者血片制片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各省疟原虫检测能力总体水平尚不均衡。
临床研究
137例内脏利什曼病患者临床分析
高芹,刘焱斌,钟册俊,吕晓菊*
2013, 31(2): 12-135-139,142.
摘要
(
)
PDF
(9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近十几年四川地区内脏利什曼病住院患者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收集2000年1月至2012年4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内脏利什曼病患者137例的资料,回顾性分析流行病学、临床特点、治疗和转归。 结果 137例患者中,64.2%(88/137)居住在四川及周边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35.8%(49/137)有流行区逗留史。137例中,农村占84.7%(116/137),城镇占15.3%(21/137)。临床表现以发热,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和球蛋白明显增高为主。137例患者利什曼原虫rk39抗体试纸条检测均为阳性。诊断明确者用葡萄糖酸锑钠治疗,治愈118例(86.1%),脾切除4例(2.9%),复发9例(6.6%)。137例中首诊疑诊为内脏利什曼病者105例,误诊率为23.4%(32/137)。 结论 关注流行病学史、检测rk39抗体,以及尽早骨髓涂片或组织活检有助于早期诊治,葡萄糖酸锑钠疗效较好。
胶囊内镜诊断小肠钩虫感染55例报告
王璞1,李荣智2,黄志寅1,唐承薇1 *
2013, 31(2): 13-140-142.
摘要
(
)
PDF
(12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对小肠钩虫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6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55例经胶囊内镜确诊的小肠钩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胶囊内镜图像,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55例患者中消化道出血者40例,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者7例,慢性腹痛者6例,腹胀不适等症状者2例;2例粪便虫卵阳性,6例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增高;46例大便隐血阳性;44例贫血,其中重度贫血11例,中度贫血26例,轻度贫血7例。所有患者均经胶囊内镜明确诊断为钩虫感染,镜下可见虫体半透明,吸血后充血呈红色线状,长度约5~10 mm。多数为散发寄生,12例钩虫聚集成团。钩虫多寄生于上段小肠,6例寄生于下段小肠。部分患者尚可见虫体周围黏膜损伤、糜烂。 结论 胶囊内镜对小肠钩虫病的诊断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
综述
棘球蚴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齐颜凤,伍卫平*
2013, 31(2): 14-143-150.
摘要
(
)
PDF
(10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棘球蚴病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该类疾病是多个国家和地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开展棘球蚴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有助于遏制和消除该类疾病。本文主要概述了该病在国内外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及进展。
旋毛虫对宿主免疫应答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赵葛,杨文涛,王春凤,杨桂连*
2013, 31(2): 15-151-154.
摘要
(
)
PDF
(9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旋毛虫病是由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引起的一种呈世界性分布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和食品安全,从而威胁人类健康。旋毛虫具有逃避宿主免疫应答进而在宿主体内形成长期感染的能力。研究认为,旋毛虫改变宿主免疫状态是其逃避免疫应答的重要原因,其中细胞因子、树突状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在其调节宿主免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信息报道
重要蠕虫病控制与消除进程中的研究重点
钱门宝,陈颖丹,周晓农*
2013, 31(2): 16-155-159.
摘要
(
)
PDF
(12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热带病研究和培训特别规划署(TDR)成立了蠕虫病专家组(DRG4),以总结和评价当前主要蠕虫病(盘尾丝虫病、淋巴丝虫病、土源性蠕虫病、血吸虫病、食源性吸虫病和囊尾蚴病/带绦虫病)的研究现状和不足,以及为达到控制和消除目标所需开展的研究重点。专家组从蠕虫病的影响、控制与消除、干预、诊断、社会生态学及卫生体系、模型、基础研究和研究能力建设等方面作了系统的阐述,并集辑发表在2012年的《科学图书馆——被忽视的热带病》(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上。本文概括介绍其内容,并简要分析其对中国主要蠕虫病研究的启示。
研究简报
细粒棘球蚴感染大鼠过敏反应中IL-10水平的初步研究
安然,黄谋,张秦,郑宏*
2013, 31(2): 17-86-88.
摘要
(
)
PDF
(10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A、B、C和D 4组(每组10只),A组为健康对照组,B、C和D组分别腹腔注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5×104/只。感染后6个月,D组大鼠腹腔注射白细胞介素10(IL-10)抗体每鼠2.0 μg/次, 2次/d,连续2 d。2 d后,C组和D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羊源细粒棘球蚴囊液每鼠5 ml,激发过敏。观察各组大鼠的过敏反应。30 min后,剖杀大鼠,观察各组大鼠感染情况,腹主动脉取血,制备血清。ELISA检测各组血清中IL-10、免疫球蛋白E(IgE)和组胺水平。结果显示,B、C和D组大鼠分别有5、6和5只感染成功,A组有2只死亡。C组和D组大鼠均出现了抓鼻、喷嚏和活动力下降等过敏症状。在激发过敏后30 min,C组大鼠过敏症状均好转,D组大鼠仍对刺激反应较弱,活动力下降。C组和D组大鼠血清的IL-10和IgE水平均显著高于未激发过敏的B组(P<0.05),其中D组的IL-10和IgE水平分别为(142.61±43.58)pg/ml和(20.67±1.58)μg/ml,显著低于C组(P<0.05),D组的组胺水平为(17.69±3.90)ng/ml,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重庆沙坪坝区土源性线虫感染现况调查
刘虹宏1 *,杨连建1,陈敏1,李廷荣1,陈音汁2
2013, 31(2): 18-107-109.
摘要
(
)
PDF
(9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9年12月~2010年2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按重庆沙坪坝区东南西北4个方位,随机抽取2个街道和2个乡镇,按《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开展调查。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12周岁以上常住居民肠道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以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12周岁及以下儿童蛲虫感染情况。共检查2 121人,感染率为9.6%(203/2 121),其中钩虫、蛔虫和鞭虫的感染率分别为9.3%(197/2 121)、0.4%(8/2 121)和0.1%(2/2 121),均以轻度感染为主;年龄组50岁以上感染率最高,为15.5%(160/1 030);职业以农民感染率最高,为22.3%(113/506);文化程度越高,感染率越低(P<0.01)。城市人口感染率(2.1%)远低于农村人口感染率(17.3%)(χ2=140.443 5,P<0.01)。提示重庆市沙坪坝区人群中土源性线虫的感染率远低于Ⅱ类地区标准,且以钩虫感染为主。
人芽囊原虫滋养体的形态及其与致病的关系
申继清1,田春林1,卢作超1,万孝玲2,刘登宇1,刘晓泉1,王静1、黎学铭2 *
2013, 31(2): 19-137-139,142.
摘要
(
)
PDF
(11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人芽囊原虫滋养体的形态及其与致病关系,于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采集就诊患者新鲜粪便686份(无症状者粪便标本663份,有症状者粪便标本23份),直接涂片法和碘染色法制作玻片标本,光镜下观察人芽囊原虫感染情况和形态。从阳性的无症状者粪便中分离人芽囊原虫,分别接种到洛克氏液-鸡蛋-血清培养基(LES培养基)和10只6~8周龄雌性昆明小鼠腹腔中,观察体内外不同环境中人芽囊原虫滋养体的形态变化。结果显示,686份粪便标本中阳性者103份,其中无症状者粪便标本阳性80份,有症状者粪便标本阳性23份。光镜下可见,无症状者粪便标本人芽囊原虫的颗粒型和空泡型滋养体较小,呈卵圆形,内含多个颗粒,平均直径为(13.2±0.2)μm;有症状者粪便标本人芽囊原虫的颗粒型与空泡型滋养体较大,易见分裂相虫体,可查见阿米巴型滋养体,外形多样,颗粒数十个,体积较大,平均直径为(28.0±0.3)μm。无症状者粪便标本人芽囊原虫经体外培养后,颗粒型和空泡型滋养体形态变化不大;而接种于小鼠腹腔后,两型滋养体的形态结构发生改变,虫体增大,颗粒变多,外形多样,其形态与有症状者粪便标本的人芽囊原虫相似。
间日疟原虫安徽地域株乳酸脱氢酶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
胡明洁1,方强2 *,吴守伟1,汤必奎1,张静1,焦玉萌2,夏惠2,沈继龙3
2013, 31(2): 20-148-150.
摘要
(
)
PDF
(10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集安徽省蚌埠市区、五河县、怀远县、蒙城县和利辛县2009-2010年的39例间日疟患者血样,分别提取DNA,PCR扩增间日疟原虫乳酸脱氢酶(PvLDH)基因,并克隆测序,以及Blast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克隆的PvLDH基因片段为951 bp。序列分析发现,采自安徽地区的39例间日疟患者血样的PvLDH基因序列之间无差异(登录号为GU078391),与GenBank中其他地域株的PvLDH基因序列同源性均>99%,氨基酸序列仅分别与EJEU60134株和MIA061251株存在1个氨基酸的差异。
SD
BIOLIN
E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抗原快速检测试剂盒现场应用效果评价
刘慧1 *,李习荣2,李春富1,李兴亮1,王恒业1,聂仁华1
2013, 31(2): 21-160-封三.
摘要
(
)
PDF
(1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1年6月至12月在云南中缅边境,采用双盲法对475例48 h内有发热史的门诊患者进行疟原虫检测。结果表明,使用SDBIOLINE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抗原快速检测试剂盒共检出疟原虫阳性202例,其中恶性疟原虫98例,间日疟原虫104例。镜检结果显示,疟原虫阳性共206例,其中恶性疟99例,间日疟107例。以镜检法为金标准,SDBIOLINE试剂盒检测疟原虫总体敏感性为98.1%(202/206),特异性为97.8%(263/269),与镜检符合率为97.9%(465/475);检测恶性疟原虫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9.0%(98/99)和97.8%(263/269),与镜检符合率为98.1%(361/368);检测间日疟原虫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2%(104/107)和100%(269/269),与镜检符合率为99.2%(373/376)。提示SDBIOLINE疟疾快速诊断盒检测结果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并可区分虫种。
病例报告
三氯苯哒唑驱除人体巨片形吸虫1例报告
方文, 陈凤, 杨琼, 刘榆华, 刘宏坤
2013, 31(2): 22-封二.
摘要
(
)
PDF
(1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