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作者指南
稿约
出版伦理规范
同行评议流程
网络首发出版
图表要求
参考文献要求及格式
本刊常用缩略语
退修和校样须知
版面费及发票事宜
审稿指南
审稿须知
审稿指南
审稿流程
同行评议道德规范
诚邀审稿专家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关于我们
出版道德规范
编辑人员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外审专家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部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友情链接
国内外检索库
中国知网
万方
维普
PubMed
WILEY
ELSEVIER
ScienceDirec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国内外相关刊物
贫困所致传染病(英文)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热带医学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Parasitology
Royal Soc Trop Med Hyg
Southeast A sian J TMPH
J Parasitol
Inter J Parasitol
British Med J
Parasit Immunol
J Parasitol Res
Parasitology Research
Trends Parasitol
Acta Trop
Am J Trop Med Hyg
Korean J Parasitol
Malar J
Am J Pub Hlth
相关领导机构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相关编辑协会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
中国期刊协会
上海市期刊协会
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1998年 第1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8-04-3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著
云南南部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敏感性的纵向监测
杨恒林;刘德全;黄开国;张春勇;李春富;
1998, 16(2): 1-83.
摘要
(
)
PDF
(2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了解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敏感性的变化,以指导合理用药。方法:采用WHO体内四周法及体外微量测定法,在云南南部勐腊县进行敏感性纵向监测。结果:1984-1985年和1995年体内观察分别为36例和39例,其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32.7h±16.0h和56.2h±27.4h。无性体转阴时间分别为64.2h±22.9h及55.3h±11.8h。复燃率分别为15.2%(5/33)和37.5%(9/24)。1988、1990、1992和1995年体外测得ID50分别为13.0nmol/L、20.0nmol/L、32.0nmol/L和40.0nmol/L。ID95依次为48.0nmol/L、136.0nmol/L、325.0nmol/L和330.0nmol/L。抗性率分别为0、8.8%、13.8%及36.4%。结论:当地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的敏感性呈下降趋势。
全国血吸虫病抽样调查
卫生部全国地方病防治办公室;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
1998, 16(2): 2-88.
摘要
(
)
PDF
(3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为了解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和评价1990-1995年的血吸虫病防治效果,于1995年9-11月开展了全国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进行调查。在未控制流行地区,对居民血吸虫感染,采用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和改良加藤法检查粪便,对耕牛等家畜,采用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检查粪便。同时,对部分居民询检症状、体征;并调查晚期血吸虫病。在已控制流行地区,先以环卵沉淀试验或间接血凝试验检查初筛,阳性者再以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和改良加藤法粪检。结果:在未控制流行地区,样本村195个,检查224819人,居民粪检阳性率为4.9%,耕牛粪检阳性率为9.06%。在已控制流行县中,样本村169个,检查18302人,在湖北和四川两省查出粪检阳性者17例。推算感染者为865084例,推算病牛为100251头。结论:推算感染者例数较1989年的下降47.2%,病牛头数约50%。
微小按蚊和溪流按蚊翅斑形态的比较
许锦江;罗幸福;汤林华
1998, 16(2): 3-93.
摘要
(
)
PDF
(3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比较微小按蚊和溪流按蚊翅斑的形态,了解它们的变异情况,寻找可靠的鉴别特征。方法:微小按蚊采自云南省景洪县基诺乡,溪流按蚊采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将母蚊产的卵,在实验室饲养至成蚊,再将成蚊的翅制成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测量标本的翅长和部分翅斑的长度。结果:共检查微小按蚊雌蚊翅52个,雄蚊翅60个,溪流按蚊雌蚊翅40个,雄蚊翅60个。认为翅前缘脉上分脉前白斑(PSP)的有无和分脉白斑与分脉暗斑比例(SP/SDratio)的大小,是鉴别微小按蚊和溪流按蚊的重要依据。结论:无论是雌蚊还是雄蚊,微小按蚊的翅斑形态与溪流按蚊的翅斑形态均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快速免疫色谱测试法诊断恶性疟的初步观察
祝卫东;汤林华;郑香;罗曼珍;顾政诚;钱会霖;瞿靖琦
1998, 16(2): 4-96.
摘要
(
)
PDF
(1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评价快速免疫色谱测试法(ICT)在我国疟区门诊疟疾的适用性。方法:以镜检结果为对照,用ICT方法检测门诊“四热”病人中的恶性疟。结果:ICT检测恶性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7%和90.3%,与间日疟无交叉,检测不同性别和民族人群阳性率间的差别无显著意义。结论:ICT较镜检诊断恶性疟更为快速且简便,更适于在疟区门诊应用。
论文
疟疾监测效果评价的新方法──综合指标的建立及其应用
周水森;汤林华;钱会霖;郑香;罗曼珍
1998, 16(2): 5-100.
摘要
(
)
PDF
(1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建立评价疟疾监测效果的综合指标。方法:用德尔菲(Delphi)法由专家对常用效果评价指标进行筛选,以确定主要效果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而建立疟疾监测效果指数的计算式。结果:通过专家咨询方式确定主要效果指标的权重(W),分别为:当地感染的发病率为0.36、病人检出比例为0.31和输入继发病例/输入病例为0.33。得出疟疾监测效果指数(MSEI)=Σni=1Xi·Wi。按此式对甲、乙两种方案监测试点进行费用-效果分析,计算所得的得分分别为48.56和45.93,以致甲方案每取得1分约需乙方案所需费用的4倍。结论:此疟疾监测效果指数较为实际地反映疟疾监测方案的总体效果,适合于不同监测方案费用-效果评价。
论著
日本血吸虫组织蛋白酶的研究
李雍龙;冯友仁;ConorCaffrey;AndreasRuppel
1998, 16(2): 6-104.
摘要
(
)
PDF
(2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鉴别日本血吸虫组织蛋白酶类型及其水解蛋白活性。方法:收集日本血吸虫成虫肠道排出物,用含精氨酰键的特异性人工合成底物识别排出物中组织蛋白酶的类型及活性。结果:成虫肠道排出物能降解组织蛋白酶B的特异性底物7-氨基-4-甲基香豆素(Z-Arg-Arg-AMC)和组织蛋白酶B及L的共同底物Z-Phe-Arg-AMC。组织蛋白酶L的抑制剂Z-Phe-Phe-CHN2能部分抑制排出物对Z-phe-Arg-AMC的降解作用。日本血吸虫组织蛋白酶B/L的最适pH为5.0-5.5。结论:日本血吸虫成虫排出物具有组织蛋白酶B和L样活性。
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基因重组抗原
Sj
22.6kDa的核苷酸序列分析*
张桂筠;张兆松;陈淑贞;沈一平;吴海玮;苏川;王荣芝;吴观陵
1998, 16(2): 7-108.
摘要
(
)
PDF
(2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对pGSj24克隆化基因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了解其编码蛋白的属性。方法:常规制备pGSj24克隆化基因并重组入测序载体M13mp19,以DYEPRIMER荧光测序试剂盒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分别以DNASIS和GOLDKEY软件对序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pGSj24克隆化基因长840bp,含一开放阅读框,可编码一分子量为22.6kDa的蛋白质。开读框上游和下游均有终止密码子。该基因与已发表的日本血吸虫22.6kDa蛋白的编码基因同源性达95%,编码区同源性达99.7%。在该基因内有一段典型的EF-Hand钙结合区序列,并有内质网导肽、微体导向信号等功能位点。预测该蛋白质内可能的抗原决定簇位置为第29-32、63-68和87-101等氨基酸片段。结论:pGSj24克隆化基因为日本血吸虫22.6kDa抗原编码基因。
抗咯萘啶的伯氏疟原虫感染红细胞多胺量的测定
施晓华;叶秀玉;哈淑华;姚俊敏
1998, 16(2): 8-112.
摘要
(
)
PDF
(2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了解疟原虫的多胺代谢与咯萘啶(PND)抗药性的关系。方法:感染伯氏疟原虫ANKA株(PS)和由该株培育的中抗PND品系(PRA)及高抗PND品系(PRB)的昆明株小鼠于腹腔接种(ip)后d7取血,经薄层层析后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正常RBC、PS、PRA和PRB感染RBC的丁二胺(PTC)、精脒(SPD)和精胺(SPM)量。另有感染PS和PRB的小鼠于ip后d6分别1次灌胃(ig)PND5mg/kg和10mg/kg,d7取血,按上述方法测定给药后感染RBC的多胺量,并与不给药组比较。结果:PS感染RBC的多胺量均明显高于未感染疟原虫的正常RBC,而感染PRA和PRB的RBC多胺量又显著高于PS感染RBC,且多胺量的增高与抗性程度有关。经PND治疗后PS感染RBC的SPD和SPM较未治疗组显著下降,而PRB感染RBC则未见明显变化。结论:伯氏疟原虫对PND的抗药性与其多胺代谢有关。
雷丸蛋白酶体外抗猪囊尾蚴组织学变化的观察
赵冠宏;许炽标;冯曼玲;尤金英;郭毛娣;李焕娄
1998, 16(2): 9-116.
摘要
(
)
PDF
(2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寻找一种高效、低毒和价廉的杀虫药物,特别是在中草药中发掘有效杀囊虫药。方法:采用人工发酵雷丸菌( OmphalialapidescensSchroeter)蛋白酶进行体外杀囊虫试验,并制成石蜡切片,H.E.染色后,作镜检,观察其组织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雷丸蛋白酶对猪囊尾蚴大体形态、组织结构均有明显的破坏作用,可侵入实质细胞层。结论:证实了雷丸蛋白酶是杀囊虫的有效成分。
中华按蚊对马来丝虫微丝蚴易感性的观察
徐大刚;万启惠;李杰;聂文清
1998, 16(2): 10-119.
摘要
(
)
PDF
(2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研究中华按蚊对不同密度马来丝虫微丝蚴以及贵州和浙江两地虫源的易感性。方法:观察中华按蚊感染不同密度马来丝虫微丝蚴(mf)后蚊虫的存活率、蚊虫体内微丝蚴发育至感染期蚴(L3)率和感染蚊体内L3平均条数,同时观察浙江虫源(6代)和贵州虫源(31代),微丝蚴发育至L3率。结果:感染微丝蚴密度为32.5mf/μl和141. 5mf/μl组的微丝蚴发育至L3率分别为36.2%和8.7%,感染蚊体内L3平均条数分别为8.24和0.3条。中华按蚊感染浙江虫源(6代)和贵州虫源(31代),微丝蚴发育至L3率分别是45.1%和26.8%。结论:中华按蚊对感染密度为32.5mf/μl-66.4mf/μl时较易感,其对浙江虫源(6代)较贵州虫源(31代)易感。
环孢素A体外抗曼氏血吸虫雄虫的时间生物学研究
柳建发
1998, 16(2): 11-123.
摘要
(
)
PDF
(2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环孢素A体外抗曼氏血吸虫的作用。方法:MF1小鼠实验感染曼氏血吸虫6wk后,经主动脉和门静脉灌注收虫。将雄虫放入含有1μg/ml、10μg/ml、15μg/ml、20μg/ml和25μg/ml环孢素A的199培养液中体外培养。用扫描电镜对药物所致的虫体皮层损害作时间生物学观察。结果:在体外,雄虫经1μg/ml环孢素A作用后,体嵴的结构疏松;经10μg/ml环孢素A作用24h后,雄虫皮层肿胀;雄虫经15μg/ml环孢素A作用8h-24h后,虫体皮层破溃;虫体经20μg/ml药物作用24h后,雄虫皮层明显破溃;雄虫经25μg/ml环孢素A作用8h后,皮层褶嵴受损;作用16h后,皮层肿胀;作用24h后,皮层极度破溃,皮棘脱落。药物所致的虫体皮层损害与剂量和时间呈依赖关系。结论:环孢素A具有直接杀曼氏血吸虫的作用。
人芽囊原虫形态学的观察
乔继英;薛弘燮;吐尔逊艾
1998, 16(2): 12-125.
摘要
(
)
PDF
(1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观察人芽囊原虫的不同形态。方法:用生理盐水涂片、碘液染色和苏木素染色法对西藏阿里地区和新疆地区的小学生与腹泻病人肠道内人芽囊原虫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人芽囊原虫形态多变,有空泡型、颗粒型、变形型和二分裂法生殖。结论:人芽囊原虫在肠道中可出现多种形态,但以空泡型为最常见占84%,易与结肠内阿米巴和其它非致病阿米巴合并感染,且与患者的腹泻有一定关系。
实验报道
异盘并殖吸虫在大鼠体内发育的实验研究
严涛;李国良;董苌安
1998, 16(2): 13-129.
摘要
(
)
PDF
(1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异盘并殖吸虫在大鼠体内发育的多态性及其主要寄生部位,确定大鼠的宿主性质。方法:囊蚴经口感染大鼠后,用生理盐水逸出法,分离组织中童虫或直接从肺和肝脏虫囊内取虫,测量虫体大小,染色并摄影。结果:异盘并殖吸虫感染大鼠14d时,虫体侵入肝脏、肌肉和腹腔;30d时,发育出现分化。体腔中虫体发育迅速,成为具有生殖器官雏形的大型童虫,肌肉中虫体发育迟缓;感染70d以后,大鼠的肺、肝和胸壁有虫囊形成,囊内虫体发育成熟且产卵。9只大鼠感染70d后,其中7只在肝脏检获多个虫囊,最多达11个虫囊。囊内虫体发育良好,成熟率为78.6%-100%,最大虫体为16mm×8mm。肝脏严重受损,表面凹凸不平,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肝细胞变性坏死。分布于肌肉中的虫体占32.6%-82.4%,始终保持小型童虫状态。感染后156d,虫体仍无发育,其大小为914.87μm±78.21μm×525.34μm±76.26μm,排泄囊内充满黑色颗粒。结论:异盘并殖吸虫在大鼠体内发育呈多态性且多部位寄生,大鼠为其终宿主及其转续宿主。
灰仓鼠和子午砂土鼠实验感染多房棘球蚴的比较观察
伊斯拉音·乌斯曼;焦伟;廖力夫;柴君杰
1998, 16(2): 14-132.
摘要
(
)
PDF
(1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寻求一种对多房棘球蚴易感和实验周期短的动物模型。方法:3种动物在实验感染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后不同时期剖检,观察多房棘球蚴在其体内的发育状况。结果:在感染后第91d剖检的3种动物平均湿囊重和囊重占体重的百分比分别为:灰仓鼠15.0±2.1g和32.3%;子午砂土鼠3.3±1.1g和6.9%;NIH小鼠0.6±0.6g和2.4%。第188d时各为11.8±2.7g和21.7%;8.1±5.1g和15.4%;8.4±8.3g和26.7%。灰仓鼠和子午砂土鼠在第91d时,原头节已发育成熟。而NIH小鼠在188d原头节才发育成熟。结论:灰仓鼠感染多房棘球蚴的易感性高于其他两种动物,其感染率高,囊泡发育佳,生长速度快。该鼠是感染多房棘球蚴的一种比较理想的实验动物。
综述
核酸免疫及其在寄生虫学领域中的应用
陈志辉;管惟滨;张龙兴
1998, 16(2): 15-137.
摘要
(
)
PDF
(2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和裂殖子表面抗原的多态性
严继舟;张绍清;管惟滨
1998, 16(2): 15-142.
摘要
(
)
PDF
(2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吸虫病血清循环免疫物质检测的研究进展
周晓红;刘国章;陈晓光
1998, 16(2): 17-148.
摘要
(
)
PDF
(3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摘要
日本血吸虫循环阳极抗原(CAA)和循环阴极抗原(CCA)的纯化
裘丽姝;陆萍;钱宗立;张永红;李浩;钱嵩林;薛海筹;陈名刚;冯正
1998, 16(2): 18-150.
摘要
(
)
PDF
(2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旋毛虫感染期幼虫抗原的特异性分析
徐建余;程道新
1998, 16(2): 19-152.
摘要
(
)
PDF
(1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贵州省荔波县稻田内三带喙库蚊自然感染郴州罗索线虫情况的调查
罗幸福;许锦江
1998, 16(2): 20-154.
摘要
(
)
PDF
(1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检测的血清预处理方法比较
刘世国;史明珠;石佑恩;韩家俊
1998, 16(2): 21-156.
摘要
(
)
PDF
(2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报
江苏省大丰县沟渠内钉螺分布情况的调查
沈礼卿
1998, 16(2): 22-188.
摘要
(
)
PDF
(1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吸虫感染度几何均数的换算公式
王延安;伍卫平;华政辉;郭家钢;吴晓华;郑江
1998, 16(2): 23-116.
摘要
(
)
PDF
(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间日疟原虫感染血的保存和运送
罗树红;舒衡平;付冉定;刘多
1998, 16(2): 24-132.
摘要
(
)
PDF
(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福建省安溪县一起输入性间日疟局部暴发流行的调查
汪忠土;李清山;蔡本国
1998, 16(2): 25-156.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