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3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0-04-30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2020, 38(2):  0-0. 
    摘要 ( )   PDF (12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报道
    2019年全国疟疾疫情特征分析及消除工作进展
    张丽, 丰俊, 夏志贵, 周水森
    2020, 38(2):  133-13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2.001
    摘要 ( )   HTML ( )   PDF (1938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收集整理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2019年全国31个省(市、区,未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疟疾疫情资料,对疟疾疫情特征和消除工作进展等进行统计分析。2019年全国779个机构累计报告疟疾病例2 674例,较2018年(2 678例)减少了4例;其中境外输入性病例2 673例,三日疟长潜伏期病例1例,无本土原发蚊传疟疾病例报告;中国籍2 487例(93.0%,2 487/2 674),外国籍187例(3.0%,187/2 674);男女性别比为14.9 ∶ 1,主要集中在30~49岁年龄组(60.3%,1 613/2 674);间日疟289例(10.8%,289/2 674),恶性疟1 950例(72.9%,1 950/2 674),三日疟97例(3.6%,97/2 674),卵形疟298例(11.1%,298/2 674),混合感染35例(1.3%,35/2 674);临床诊断病例5例(0.2%,5/2 674)。29个省(市、区)有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位居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江苏(9.1%,244/2 674)、山东(8.5%,228/2 674)、河南(8.5%,227/2 674)、广东(7.7%,206/2 674)和四川(7.4%,199/2 674),其中4个边境省份(云南、广西、辽宁和新疆)共报告疟疾病例433例(16.2%,433/2 674)。11个省(市、区)共报告疟疾死亡病例19例(0.3%,19/2 674),较2018年的7例(0.3%,9/2 678)上升了171.4%。所有病例均在24 h内完成上报,3 d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完成率为97.9%(2 619/2 674),7 d内调查并处置疫点2 326个。我国已连续3年无本土原发蚊传疟疾病例报告,今后应继续加强输入性疟疾和边境疟疾的监测和管理,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发生,减少疟疾死亡风险,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论著
    青蒿琥酯与重组蛋白IL-33联合调控小鼠脑型疟免疫相关指标研究
    杜云婷, 赵薇, 曹雅明, 徐兰
    2020, 38(2):  139-14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2.002
    摘要 ( )   HTML ( )   PDF (1789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青蒿琥酯(ART)和重组白细胞介素-33(rIL-33)联合治疗伯氏疟原虫ANKA(PbA)感染小鼠脑型疟的效果及其对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40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PbA感染未治疗组(PbA组),PbA感染治疗组(PbA+rIL-33组、PbA+ART组、PbA+rIL-33+ART组)和健康对照组,每组8只。PbA组及各治疗组小鼠经腹膜内注射1 × 10 6PbA感染的红细胞;感染后第2~4天,PbA+rIL-33组小鼠经腹膜内注射rIL-33(0.2 μg/鼠,连续3 d),PbA+ART组灌胃ART[40 mg/(kg·d),连续3 d],PbA+rIL-33+ART组灌胃ART[40 mg/(kg·d)]并经腹膜内注射rIL-33(0.2 μg/鼠,连续3 d);PbA组不作处理;健康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注射等体积的PBS。感染后第3天起每隔1天采尾静脉血制作血涂片,吉氏染色后计数感染红细胞并计算感染率,记录小鼠死亡情况和生存期。感染后第5天各组取1只小鼠,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溶液,根据脑组织上清液的吸光度(A630值)检测通过血脑屏障的伊文思蓝含量,评估血脑屏障完整性。感染后第5天每组各处死4只小鼠,取脾组织,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中的Th1/Th2、调节性T细胞(Treg)、巨噬细胞和Toll样受体4(TLR4)细胞的百分率和绝对数。 结果 PbA组小鼠在感染后第6天出现神经症状,死亡发生在感染后第6天至第13天;PbA+rIL-33组和PbA+ART组死亡均发生于感染后第8天;PbA+rIL-33+ART组小鼠神经系统的症状发生明显被抑制,在感染后第12天开始死亡,第23天2/7的小鼠死于贫血。感染后第3~13天,PbA+rIL-33+ART组的红细胞感染率从0.30%升至19.67%,均低于PbA组(0.93%~20.00%)和PbA+rIL-33组(0.46%~19.67%)(P < 0.05)。血脑屏障完整性检测结果显示,PbA+rIL-33+ART组小鼠脑组织上清液的A630值为(0.11 ± 0.01),低于PbA组(0.44 ± 0.01)(P < 0.01)、PbA+rIL-33组(0.19 ± 0.01)(P < 0.05)和PbA+ART组(0.27 ± 0.02)(P < 0.01)。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PbA+rIL-33+ART组脾细胞中Th1细胞百分率为(7.51 ± 0.26)%,低于PbA组[(14.27 ± 0.91)%](P < 0.01),但与PbA+ART组[(9.56 ± 1.75)%]、PbA+rIL-33组[(8.67 ± 0.2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PbA+rIL-33+ART组Th2细胞百分率为(2.63 ± 0.27)%,高于PbA组[(0.80 ± 0.13)%](P < 0.01)和PbA+ART组[(0.88 ± 0.12)%](P < 0.01),但与PbA+rIL-33组[(1.70 ± 0.54)%]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PbA+rIL-33+ART组巨噬细胞百分率为(3.85 ± 0.32)%,高于PbA组[(2.89 ± 0.89)%](P < 0.05),但与PbA+ART组[(3.15 ± 0.46)%]和PbA + rIL-33组[(4.11 ± 0.6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PbA+rIL-33+ART组Treg细胞百分率为(11.05 ± 1.50)%,高于PbA组[(6.44 ± 0.09)%](P < 0.05)和PbA+ART组[(6.27 ± 0.39)%](P < 0.01),但与PbA+rIL-33组[(9.34 ± 0.6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PbA+rIL-33+ART组TLR4细胞百分率为(1.43 ± 0.21)%,高于PbA组[(3.76 ± 0.41)%](P < 0.01),但与PbA+ART组[(1.69 ± 0.26)%]和PbA+rIL-33组[(1.61 ± 0.1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rIL-33联合ART治疗可保护鼠疟模型的脑组织,通过平衡Th1/Th2免疫应答进而改善ART治疗脑型疟的结局及免疫效应。

    云南省间日疟患者G6PD基因编码区的突变分析
    刘淑萍, 董莹, 徐艳春, 刘言, 邓艳, 张苍林, 陈梦妮
    2020, 38(2):  146-15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2.003
    摘要 ( )   HTML ( )   PDF (1630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云南省间日疟患者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基因编码区突变多态及其与伯氨喹性溶血现象易发的规律。方法 收集云南省2018年经“氯喹/伯氨喹八日疗法”治疗的间日疟病例血样。以服用伯氨喹期间患者出现“茶色”尿液体征、G6PD酶活性下降判断为伯氨喹诱发急性溶血。提取血样的人基因组DNA,PCR分别扩增含G6PD基因的12个外显子片段并测序。与G6PD基因非突变型序列比对,用DNAStar 11.0、BioEdit 7.2.5等软件整理、拼接测序序列获得G6PD基因的cDNA序列。用MEGA 5.04、DnaSP 5.10软件分析cDNA序列的突变多态、选择效应等。计算突变多态与伯氨喹诱发性溶血发生的相关性系数(r)和比值比(OR)。结果 共收集间日疟患者血样184份,获得44份血样的G6PD基因完整cDNA链(长度为1 545 bp),其中1条来自溶血病例的基因组。44条cDNA链与非突变型序列比对的突变位点包括c.461 T > A、c.574 C > T、c.786 C > T、c.1059 C > T、c.1311 T > C和c.1376 G > T,频率分别为1.5/10万、1.5/10万、1.5/10万、1.5/10万、45.6/10万和1.5/10万。c.1311和c.1376的双位点突变连锁仅存在于溶血病例的基因组,且c.1376位点突变与伯氨喹性溶血的发生为正相关关系(r = 1.000,P > 0.05)。44条cDNA链定义为6种单倍型(Hap_1~Hap_6),单倍型期望杂合度(He)、核酸多样性指数(π)、Ka/Ks比值分别为0.493、0.001和0.062;c.1311单点突变的Hap_2占比最多,为68.2%(30/44),高频率突变位点c.1311的等位组成亦最复杂,出现非突变半合(9/44,20.4%)、突变半合(16/44,36.4%)、非突变纯合(5/44,11.5%)、突变杂合(10/44,22.7%)、突变纯合(4/44,9.1%)等5种合子。c.1311位点突变与伯氨喹性溶血发生的OR值为0.6879(P > 0.05),未显示关联性。Tjima’s中性检验D值为-1.414(P > 0.05),且全段的D值均< 1,表明研究序列检出的突变不属于定向选择压力下的非中性突变,Ka/Ks比值为0.062,说明研究序列非常保守、错义突变率低于同义突变率。结论 云南省间日疟患者中,常见的G6PD基因编码区突变为c.1311位点的T > C碱基替换,但仅c.1376 位点的G > T突变与氧化剂突变诱发性溶血的发生呈正相关性。

    3种检测方法在中缅边境疟疾无症状感染者筛查中的比较
    王笑笑, 肖回回, 黄芳, 周水森
    2020, 38(2):  152-15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2.004
    摘要 ( )   HTML ( )   PDF (1594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3种不同检测方法对疟疾无症状感染者的检出能力,并了解中缅边境地区的疟疾无症状感染水平。方法 2014年7月在中缅边境地区云南省盈江县选择那邦镇、支那乡和缅甸拉咱安置点等3个调查点,采集调查对象血样,制作厚薄血膜和滤纸血标本,分别采用显微镜观察、荧光定量PCR和超敏PCR检测疟原虫感染情况。结果 共采集387份血样,显微镜观察检出6例无症状感染者(间日疟5例、恶性疟1例),感染检出率为1.6%;荧光定量PCR检出13例无症状感染者(间日疟12例、恶性疟1例),感染检出率为3.4%;超敏PCR检出38例无症状感染者(间日疟29例、恶性疟9例),感染检出率为9.8%。以显微镜观察为疟原虫感染诊断的金标准,荧光定量PCR检测无症状感染者的灵敏度为100%,特异性为98.2%;超敏PCR检测无症状感染者的灵敏度为100%,特异性91.6%。超敏PCR结果显示,那邦镇的无症状感染检出率最高,为17.1%(22/129),其次为缅甸拉咱难民安置点,为10.0%(11/110),支那乡最低,为3.4%(5/148),3个调查点的感染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检出虫种以间日疟原虫为主,占76.3%,恶性疟原虫占23.7%;女性无症状感染检出率为10.7%(23/215),高于男性的8.7%(15/17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年龄组以15~29岁的无症状感染检出率最高,为17.5%(10/57),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超敏PCR对疟疾无症状感染者的检出率高于荧光定量PCR和显微镜观察。中缅边境地区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疟疾无症状感染者。

    伯氏疟原虫静息巯基氧化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体外酶活检测
    郑文琪, 冯学敏, 曹雅明, 韩艳秋, 王俊瑞
    2020, 38(2):  159-16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2.005
    摘要 ( )   HTML ( )   PDF (1571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表达伯氏疟原虫静息巯基氧化酶(PbQSOX)基因,纯化重组PbQSOX蛋白(rPbQSOX),并对其生物信息学特点和酶活性进行分析。方法 分别采用BLAST、SMART、ClustalW对PbQSOX蛋白的信号肽、蛋白结构域、活性位点、同源性进行分析;通过BLAST和MAGA5构建PbQSOX的系统进化树;应用SWISS-MODEL对PbQSOX蛋白的三级结构进行预测。BALB/c雌性小鼠经腹腔感染伯氏疟原虫(1 × 10 7/鼠),于感染后第4天提取疟原虫基因组DNA。PCR扩增PbQSOX基因,经测序正确后,将目的片段连接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构建重组质粒pET30a(+)-PbQSOX。将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中,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后,取菌液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应用镍氨三乙酸琼脂糖柱纯化可溶性的rPbQSOX,并以三(2-羧乙基)膦(TCEP)或二硫苏糖醇(DTT)为酶反应底物分析rPbQSOX的酶活性。 结果 BLAST分析结果鉴定出了PbQSOX大部分其他物种的同源基因。多序列蛋白比对与蛋白结构域分析结果显示,PbQSOX蛋白含1个信号肽,存在Trx1、ψErv和Erv/ALR结构域,但完全缺失了Trx2结构域。PbQSOX蛋白含3个关键的CXXC活化基序(C为半胱氨酸Cys,X为任意氨基酸),即CPAC、CRNC和CNYC;采用MAGA5邻接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PbQSOX与约氏疟原虫QSOX(PyQSOX)的亲缘关系最近;SWISS-MODEL同源建模法分析结果显示,用已知的布氏锥虫QSOX(TbQSOX)可预测PbQSOX蛋白的三级结构。PCR扩增PbQSOX基因,获得1 486 bp目的条带,经测序为PbQSOX基因序列;pET30a(+)-PbQSOX质粒经 Nde Ⅰ、Hind Ⅲ双酶切与测序鉴定正确。SDS-PAGE和Western bloting分析结果显示,rPbQSOX重组蛋白主要以可溶形式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59 000。纯化后的rPbQSOX对TCEP的催化活性为0.84 ± 0.18,DTT的催化活性为0.78 ± 0.14(P < 0.01)。结论 PbQSOX蛋白为单Trx1结构域的伯氏疟原虫静息巯基氧化酶,构建、表达的rPbQSOX蛋白为可溶性蛋白,具有一定的静息巯基氧化酶催化活性。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结合电化学DNA传感器检测日本血吸虫方法的建立
    邓王平, 徐斌, 洪清华, 王盛琳, 吕超, 李银龙, 宋世平, 陈军虎, 许静, 李石柱, 胡薇, 周晓农
    2020, 38(2):  168-17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2.006
    摘要 ( )   HTML ( )   PDF (1502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联合重组酶聚合酶扩增及电化学DNA传感器检测技术,建立一种敏感、特异且简单的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核酸检测方法。方法 提取日本血吸虫基因组DNA,以SjR2基因片段为靶序列,设计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引物与探针,与电化学DNA传感器(EC)检测技术联合,将探针固定于多通道电极芯片进行界面RPA扩增及电化学检测,建立日本血吸虫核酸等温检测方法。优化RPA反应条件,通过检测10 -4、10 -5、10 -6、10 -7、10 -8 ng日本血吸虫基因组DNA,评价RPA-EC方法的敏感性;通过检测10 ng日本血吸虫、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大片吸虫及华支睾吸虫的基因组DNA,评价RPA-EC方法的特异性。取10只6~8周龄C57成年小鼠,每鼠经腹部贴片感染4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分别于感染前(0 d)和感染后7、21、35 d收集尾静脉血清,验证RPA-EC方法检测感染动物动态血清DNA中SjR2基因片段的可行性。 结果 RPA-EC联合检测方法可在37 ℃、30 min内完成SjR2基因片段的界面快速扩增及检测,成虫基因组DNA的最低检出限可达10 -8 ng,与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大片吸虫及华支睾吸虫基因组DNA无交叉反应,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实验结果显示,RPA-EC联合检测方法可高敏感检出感染后7、21、35 d等不同感染期小鼠血清中的SjR2基因片段。 结论 本研究所建立的RPA-EC联合检测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好、操作简便,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2018年全国内脏利什曼病疫情分析
    周正斌, 李元元, 张仪, 李石柱
    2020, 38(2):  175-18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2.007
    摘要 ( )   HTML ( )   PDF (1429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2018年全国内脏利什曼病的疫情状况。方法 收集2018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全国内脏利什曼病病例信息,剔除疑似病例、重复病例以及皮肤利什曼病病例,建立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对内脏利什曼病病例的三间分布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8年全国11个省份的78个县共报告内脏利什曼病180例,病例主要分布于甘肃(66例)、山西(38例)和陕西(27例)等3个省。其中40个县属于流行区,共报告本地感染病例134例,其余38个县属于非流行区,共报告输入性病例46例。其中甘肃省舟曲县(22例)、宕昌县(18例)和武都区(10例)为主要流行县,报告病例占全国总报告病例数的27.8%(50/180)。陕西省渭南市化州区和临渭区再现本地感染病例,为内脏利什曼病复燃流行县。内脏利什曼病发病高峰为4-6月,男女病例比为1 ∶ 0.7。农民和儿童是我国内脏利什曼病高风险人群,分别占全部病例数的42.2%(76/180)和34.5%(55/180)。内脏利什曼病病例主要分布于≥ 15岁年龄组,不同流行类型病例年龄分布明显不同,野生动物源型病例主要分布于0~2岁婴幼儿,人源型与犬源型病例主要分布于≥ 15岁农民。结论 我国内脏利什曼病呈低度流行态势,但流行区范围逐渐蔓延。

    利什曼原虫K26序列应用于我国利什曼原虫分离株鉴定的价值分析
    刘建秀, 高春花, 杨玥涛, 郑彬, 汪俊云
    2020, 38(2):  181-18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2.008
    摘要 ( )   HTML ( )   PDF (1386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利什曼原虫K26序列应用于我国利什曼原虫分离株鉴定的价值。方法 收集我国不同流行区的利什曼原虫16个分离株和6个国际参照株,培养后收集前鞭毛体,提取DNA,扩增K26序列并测序,应用ClustalX2进行序列比对,从GenBank下载同源性较高的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K26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我国不同流行区的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亲缘关系。结果 我国16个利什曼原虫分离株和国际参照株DD8均扩增出单一条带,而5个非杜氏利什曼原虫复合体虫株均未扩增出任何条带。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人源型利什曼病流行区的3个分离株801、KS-2和KS-6均扩增出920 bp片段,自然疫源型利什曼病流行区的4个分离株XJ771、JIASHI-1、JIASHI-2和JIASHI-5均扩增出491 bp片段,人犬共患型利什曼病流行区4个分离株Cy、SC6、Hebei-Lv和Shanxi-Yang均扩增出404 bp片段,皮肤利什曼病流行区的5个分离株KXG-Xu、KXG-Liu、KXG-65、KXG-918和KXG-927均扩增出449 bp片段,且各流行区内虫株间的序列一致性均为100%。各流行区之间的虫株间的序列一致性较低,为40.2%~91.4%。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我国16个利什曼原虫分离株聚集成2个群3个亚群,其中KXG-Xu、KXG-Liu、KXG-65、KXG-918、KXG-927、XJ771、JIASHI-1、JIASHI-2、JIASHI-5分离株聚集为A亚群,Cy、SC6、Hebei-Lv、Shanxi-Yang与婴儿利什曼原虫聚集为B亚群,A亚群和B亚群聚集为Ⅰ群;801、KS-2和KS-6分离株与杜氏利什曼原虫聚集为C亚群,进一步与国际参照株DD8聚集为Ⅱ群。结论 利什曼原虫K26序列可应用于我国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鉴定。

    细粒棘球蚴原头节miR-71的分泌表达特征分析
    颜鲁军, 李雅婷, 丁军军, 杨静, 郑亚东, 陈轶霞
    2020, 38(2):  188-19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2.009
    摘要 ( )   HTML ( )   PDF (1325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在胰岛素、阿苯达唑和人工胃液刺激下,细粒棘球蚴原头节miR-71的分泌表达特征。方法 从新疆屠宰场采集绵羊肝、肺细粒棘球蚴包囊,经固定、包埋及切片后,用miR-71探针进行杂交。与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抗Digoxin抗体(Anti-Digoxin-FITC)作用,经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核酸染料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miR-71在包囊壁和原头节中的定位,分析miR-71在原头节中的分布,确定miR-71在原头节中的表达情况。在人工胃液(人工胃液组)、胰岛素(胰岛素组)或阿苯达唑(阿苯达唑组)等不同条件下培养原头节,收集上清并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外泌体,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结构,利用纳米粒径分析仪测定外泌体的粒径分布;利用外泌体生物标志分子烯醇化酶和14-3-3蛋白的抗体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鉴定外泌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外泌体中miR-71的丰度。结果 原位杂交结果显示,miR-71在囊壁生发层和原头节中均有表达。人工胃液组、胰岛素组和阿苯达唑组原头节分泌的外泌体粒径分别为48.9、49.7和65.4 nm,均在40~120 nm内;外泌体形态呈由膜包裹的球形。Western blotting从外泌体中检出烯醇化酶和14-3-3蛋白,表明外泌体提取成功。qPCR结果显示,人工胃液组、胰岛素组和阿苯达唑组原头节分泌的外泌体中,miR-71的表达量分别是其对照组的1.84、1.87和2.38倍(t = 12.8、26.7、29.3,均P < 0.01)。结论 miR-71在细粒棘球蚴囊壁和原头节中广泛表达,且可以通过外泌体进行分泌;经胰岛素、人工胃液和阿苯达唑刺激后其分泌表达水平升高。

    细粒棘球绦虫磷酸甘油酸变位酶的表达、定位和诊断价值的初步评价
    宋宏宇, 梁雨晴, 华瑞其, 史媛, 阳爱国, 郭莉, 袁东波, 谢跃, 杨光友
    2020, 38(2):  194-20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2.010
    摘要 ( )   HTML ( )   PDF (1176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表达细粒棘球绦虫磷酸甘油酸变位酶(EgPGAM),分析其免疫反应性及其在原头节、包囊及成虫中的分布情况,对EgPGAM的诊断价值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提取细粒棘球蚴原头节RNA,逆转录为cDNA,PCR扩增EgPGAM基因,测序。通过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EgPGAM的理化性质、保守结构域、抗原表位和同源性等。利用Mega 5.0软件进行序列特征分析,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将EgPGAM基因连接至pET32a表达载体,转入大肠埃希菌(E. coli)BL21(DE3)中进行诱导表达,镍柱纯化,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其表达情况并进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免疫荧光定位分析EgPGAM在原头节、包囊及成虫中的分布。采用ELISA评价EgPGAM的诊断价值。结果 EgPGAM长756 bp,共编码251个氨基酸,编码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Mr)约28 000,等电点为8.29,不含信号肽,无跨膜区。EgPGAM含有12个高保守的氨基酸位点、3个保守的催化活性位点、1个底物结合位点和7个B抗原表位。EgPGAM的氨基酸序列与多房棘球绦虫、猪带绦虫、华支睾吸虫、秀丽隐杆线虫、人和羊的PGAM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9%、94%、78%、45%、57%和4%。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EgPGAM在E. coli BL21(DE3)中大量表达,主要以可溶形式存在;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EgPGAM可与感染细粒棘球蚴的绵羊血清发生反应。免疫荧光定位显示,EgPGAM主要分布在原头节表皮层和顶突沟,包囊生发层和成虫薄壁组织。建立的间接ELISA敏感性为55.6%(15/27),特异性为86.4%(89/103)。结论 EgPGAM广泛分布于细粒棘球蚴和细粒棘球绦虫中,具有较好免疫反应性,但敏感性较低,不适合作为细粒棘球蚴病的候选诊断抗原。

    LncRNA 017418及细胞因子在细粒棘球蚴rP29免疫小鼠中的表达分析
    王婵, 杨松昊, 董飞, 杜先才, 杨继辉, 牛楠, 朱明星, 王浩, 王娅娜, 赵巍
    2020, 38(2):  201-20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2.011
    摘要 ( )   HTML ( )   PDF (1094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初步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017418(lncRNA 017418)和细胞因子在细粒棘球蚴重组蛋白P29(rP29)诱导小鼠产生免疫反应中的表达。方法 重组融合表达菌株pET28a-P29/BL21与LB液体培养基混合孵育,加入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纯化rP29。36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佐剂组和免疫组,每组12只,免疫组将纯化的10 μg rP29与等体积弗氏完全佐剂混合乳化后,腹部皮下3点注射,总剂量100 μl/鼠,佐剂组注射等体积弗氏完全佐剂,对照组不作处理;首次免疫后2周,相同剂量加强免疫1次,加强免疫采用弗氏不完全佐剂。加强免疫后2周,无菌环境下制备脾细胞悬液,分离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分选淋巴细胞亚群CD4 + T、CD8 + T和B淋巴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lncRNA 017418、Notch1、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IL-10在淋巴细胞中的表达量;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和GraphPad Prism6.0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经IPTG诱导表达、亲和层析法纯化,rP29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31 000。qRT-PCR检测lncRNA 017418在脾淋巴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免疫组为2.25 ± 0.10,高于对照组(0.81 ± 0.05)和佐剂组(0.99 ± 0.13)(P < 0.01)。流式细胞术分析的CD4 + T、CD8 + T和B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分别为:对照组22.0%、9.2%和59.8%,佐剂组22.8%、7.6%和60.7%,免疫组22.1%、9.7%和60.4%。LncRNA 017418在免疫组CD4 + T淋巴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为1.49 ± 0.03,高于对照组(0.97 ± 0.02)和佐剂组(1.06 ± 0.10)(P < 0.01),LncRNA 017418在免疫组CD8 + T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为1.87 ± 0.12,与对照组(2.06 ± 0.14)和佐剂组(2.00 ± 0.0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LncRNA 017418在免疫组B淋巴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为1.03 ± 0.03,与对照组(0.97 ± 0.07)和佐剂组(1.08 ± 0.1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Notch1在免疫组CD4 + T淋巴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为1.92 ± 0.04,高于对照组(1.10 ± 0.10)和佐剂组(1.20 ± 0.08)(P < 0.01),IL-2的相对表达量为1.45 ± 0.07,高于对照组(1.07 ± 0.08)和佐剂组(1.09 ± 0.11)(P < 0.05);IFN-γ的相对表达量为1.51 ± 0.11,高于对照组(0.92 ± 0.05)和佐剂组(1.03 ± 0.14)(P < 0.01、 0.05);IL-10的相对表达量为0.52 ± 0.01,低于对照组(0.95 ± 0.04)和佐剂组(1.05 ± 0.10)(P < 0.01);对照组和佐剂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lncRNA 017418与Notch1、IL-2、IFN-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 = 0.824 4、0.590 2、0.841 5,均P < 0.01),与IL-10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 = -0.443 2,P < 0.05)。 结论 LncRNA 017418在细粒棘球蚴rP29诱导的小鼠中表达上调,Notch1、IL-2、IFN-γ在CD4 + T淋巴细胞中表达上调,IL-10在CD4 + T淋巴细胞中表达下调。

    生长素诱导的蛋白敲减系统在刚地弓形虫Chinese 1虫株中的应用及验证
    闫爱霞, 贾永根, 邹洋, 李晶晶, 黄敏君, 谷俊朝
    2020, 38(2):  207-21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2.012
    摘要 ( )   HTML ( )   PDF (1022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应用生长素诱导的蛋白敲减(AID)系统调控刚地弓形虫Chinese 1虫株中荧光蛋白的表达。方法 人工合成3′端融合有标签FLAG的植物生长素受体——运输抑制剂响应蛋白1(TIR1)的核苷酸序列TIR1-FLAG,将其连接至pTub-eGFP-CAT载体中,构建pTub-TIR1-FLAG-CAT表达质粒;表达质粒经电穿孔转染至弓形虫Chinese 1虫株TgCtwh3,经氯霉素筛选和极限稀释后筛选单克隆虫株。PCR扩增及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单克隆虫株中TIR1基因的插入和相应蛋白的表达,将验证正确的阳性克隆命名为TIR1虫株。构建表达荧光蛋白mCherry-Ty-AID报告基因的表达质粒pTub-mCherry-Ty-AID-DHFR,并通过电穿孔转染将其整合至TIR1虫株基因组中,乙胺嘧啶筛选后极限稀释筛选获得稳定表达mCherry-AID的虫株,命名为TIR1:mCherry-AID虫株。将TIR1:mCherry-AID虫株的虫体分为吲哚乙酸(IAA)调控组和对照组,IAA调控组加IAA至终浓度500 μmol/L,对照组加等量乙醇,培养3 h后,分别以抗TgGAP45和抗Ty-1抗体为一抗,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IAA调控下mCherry荧光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PCR扩增结果显示,在1 816 bp处有一条特异性扩增条带。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抗FLAG-Tag抗体可识别TIR1虫株中相对分子质量(Mr)约70 000的蛋白;Ty-1抗体可在TIR1:mCherry-AID虫株的对照组中检测到约Mr 58 000的特异性条带,与理论上C端融合了AID的mCherry-Ty蛋白大小相同;在IAA调控组中未检测到特异性条带。IFA结果显示,TIR1:mCherry-AID虫株对照组可见红色荧光蛋白,IAA调控组未检测到mCherry蛋白。结论 应用AID系统可成功调控弓形虫Chinses 1虫株中mCherry荧光蛋白的表达。

    半乳糖凝集素-1抑制过敏性哮喘小鼠Th2型炎症反应的研究
    智敏, 周粉璇, 官鑫, 钟建文, 罗向前
    2020, 38(2):  213-21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2.013
    摘要 ( )   HTML ( )   PDF (901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半乳糖凝集素-1(galectin-1)抑制过敏性哮喘小鼠模型Th2型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 54只BALB/c雌性小鼠随机均分为健康对照组、卵清蛋白(OVA)组和治疗组。在第0、3、7天,OVA组和治疗组小鼠分别皮下注射致敏液[含100 μg OVA混合相同体积10% Al(OH)3佐剂],健康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最后1次注射后7 d,OVA组和治疗组小鼠分别进行滴鼻激发(50 μg OVA),健康对照组使用50 μl生理盐水,每天激发1次。治疗组在激发2 h后,给予galectin-1(1 μg/ml)进行滴鼻治疗,健康对照组和OVA组使用生理盐水(10 μl),连续7 d。第22天,检测3组小鼠气道高反应;收集肺泡灌洗液(BALF),吉氏染色后,对炎症细胞进行分类并计数;肺组织切片用HE染色后,镜下观察肺组织炎症病理变化;取眼球血,ELISA检测血清中过敏原特异性IgE和Th2型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IL-5、IL-13,以及γ干扰素(IFN-γ)、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水平。取脾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调节性T细胞(Treg)的比例。结果 气道高反应性结果显示,治疗组小鼠的气道高反应性(Penh值为2.08 ± 0.17)较OVA组(Penh值为5.77 ± 0.64)降低(P < 0.05)。治疗组小鼠BALF中的嗜酸粒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分别为(1.33 ± 0.52)×10 4/ml、(1.16 ± 0.41)×10 4/ml、(1.33 ± 0.52)×10 4/ml,与OVA组的[(7.00 ± 1.41)×10 4/ml、(5.00 ± 0.63)×10 4/ml、(5.50 ± 0.84)×10 4/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肺组织HE染色切片镜检显示,OVA组小鼠支气管周围出现炎症细胞浸润和气道壁增厚;治疗组小鼠的肺部炎症较OVA组改善,且与健康对照组相似。血清ELISA检测结果显示,治疗组血清中过敏原特异性IgE为0.24 ± 0.06,IL-4、IL-5、IL-13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04.49 ± 20.76)pg/ml、(82.82 ± 7.71)pg/ml和(31.59 ± 9.78)pg/ml,均较OVA组的[0.87 ± 0.10,(442.72 ± 14.97)、(445.18 ± 35.60)和(434.67 ± 9.78)pg/ml]降低(P < 0.05)。治疗组血清中的IFN-γ、IL-10、TGF-β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20.80 ± 9.71)、(63.05 ± 6.05)、(67.89 ± 6.64)pg/ml,均较OVA组的[(47.28 ± 5.01)、(23.89 ± 2.98)、(15.49 ± 3.75)pg/ml]提高(P < 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治疗组的Treg比例为(9.64 ± 0.41)%,较OVA组的(1.81 ± 0.48)%增加(P < 0.05)。 结论 Galectin-1通过促进机体调节性T细胞和调节性细胞因子IFN-γ、IL-10、TGF-β的生成抑制小鼠过敏性哮喘Th2型炎症反应。

    红带锥蝽实验条件下发育特征研究
    肖丽贞, 谢汉国, 陈朱云, 欧阳榕, 江典伟
    2020, 38(2):  219-22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2.014
    摘要 ( )   HTML ( )   PDF (684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红带锥蝽的发育历程,为其调查和防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湖坪村采集的红带锥蝽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5月-2019年9月在温度26 ℃、相对湿度60%的实验室环境条件下进行饲养。以ICR小鼠为唯一供血源(供血3 d),观察并记录红带锥蝽各个发育阶段的孵化、吸血、蜕皮等情况。结果 在设定的实验条件下,红带锥蝽可完成整个生活史,包括卵、Ⅰ~Ⅴ龄若虫和成虫等7个阶段,平均历时117.7 d。卵的孵化率为92.2%(391/424)。若虫和成虫均吸血,且每一龄若虫均需饱血才能蜕皮,雌性成虫需吸血才能产卵。Ⅰ~Ⅴ龄若虫的吸血率和蜕皮率分别为86.4%(338/391)和72.4%(283/391)、76.7%(217/283)和58.3%(165/283)、71.5%(118/165)和52.1%(86/165)、91.9%(79/86)和64.0%(55/86)、96.4%(53/55)和56.4%(31/55)。若虫的吸血量随龄期增长而逐渐增大,Ⅰ~Ⅴ龄若虫的平均吸血量分别为(2.9 ± 11.0)、(8.0 ± 3.0)、(14.9 ± 8.8)、(85.4 ± 17.8)、(101.6 ± 54.2)mg,吸血后的平均体质量增重倍数分别为5.4 ± 1.8、3.8 ± 1.2、2.8 ± 1.1、5.1 ± 1.4、2.6 ± 1.1。Ⅴ龄若虫平均吸血量最大,Ⅰ龄若虫吸血后平均体质量增重倍数最大。结论 红带锥蝽在实验条件下通过动物饲血能完成生活史,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实验平台。

    信息交流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国家认证认可实验室寄生虫(病)检测能力的现状分析
    江莉, 黄浦雁, 吴寰宇, 王真瑜, 郑彬, 郭常义
    2020, 38(2):  224-23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2.015
    摘要 ( )   HTML ( )   PDF (647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我国政府各管理部门官方网站获取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实验室认可及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和检测标准等相关信息,用Excel数据透视表对国家认证认可实验室寄生虫和寄生虫病检测能力的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截至2019年6月底,在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3 457个机构中,同时通过资质认定(CMA)和实验室认可(CNAS)的82个(2.4%);82个认证认可实验室开展寄生虫/寄生虫病检测的有47个(57.3%),获批的寄生虫检测项目/参数共607项,室均检测项目数7.4项。以检测对象分,疾病控制类463项(76.3%)、生活饮用水51项(8.4%)、食品47项(7.7%)和实验动物46项(7.6%)。同时具有与人体寄生虫病直接相关的疾病控制类、生活饮用水和食品等3类样品检测能力的实验室只有7个(14.9%,7/47);以检测方法分,病原学方法检查的有403项(66.4%),免疫学方法检测的有178项(29.3%),分子生物学检测的26项(4.3%)。同时具有病原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能力的实验室有11个(23.4%,11/47);607个检测项目中,在用的检测依据共计75个。使用国标和行标的项目数为437项(72.0%),使用非标的项目数为170项(28.0%);非标项目中,有可用标准但未使用的为89项(52.4%)。提示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内获得认证认可的实验室数量较少,室均检测项目数尚不足以覆盖常见寄生虫,有可用标准但未使用的检测项目较多。有必要加强认证认可实验室的建立和能力提升的指导、培训和能力验证等方面工作,进一步提升国家认证认可实验室的寄生虫(病)检测能力。

    多形式混合教学法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的实践探索
    马茜, 孙晓敬, 姚佳, 徐文, 李薇, 刘丽君, 汪洋
    2020, 38(2):  234-23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2.016
    摘要 ( )   HTML ( )   PDF (552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适应当前社会寄生虫病的流行趋势及临床需求,提高人体寄生虫学的教学质量,本教研室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对寄生虫学理论课教学进行了优化和改革。以西安医学院2016级本科临床医学专业2个大班为研究对象,分为教改组(176人)和对照组(非教改组,172人)。基于新兴教学模式,探索了适用于大班教学的多形式混合教学法,包括应用微课翻转课堂、引入互联网资源讨论、分析热点时事及文献报道应用于教改组;非教改组按常规方式上课。通过课堂效果、成绩评估、学生评价和问卷调查4个方面评估教学改革实施效果。结果显示,教改组学生课堂效果测验的满分率(49.4%)高于对照组(27.9%)。期末考试成绩评估中,教改组学生平均分(81.1 ± 8.4)明显高于对照组(73.1 ± 9.0);教改组学生及格率(97.7%)与对照组及格率(9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优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0.8%和2.9%,P < 0.01)。教改组学生对教师的综合评价分为97.5,高于对照组的94.4(P < 0.01)。问卷调查回收率为92%(162/176),其中,90.2%(146/162)的学生喜欢多形式混合教学法;57.4%(93/162)的学生认为多形式混合教学法对寄生虫学的学习有很大帮助,36.4%(59/162)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帮助;多形式混合教学法还对提高学习兴趣(43.2%,70/162)、培养临床思维(35.8%,58/162)、促进师生关系(19.1%,31/162)等方面有较大改善。研究结果提示,相比于传统教学,多形式混合教学法可提升学生对寄生虫学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性,提高学习成绩,有利于拓宽知识面,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述
    生态位模型及其在寄生虫病传播风险研究中的应用
    胡小康, 夏尚, 郭云海, 郝瑜婉, 薛靖波, 吕山, 许静, 李石柱
    2020, 38(2):  238-24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2.017
    摘要 ( )   HTML ( )   PDF (539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位模型是利用物种分布数据和相关环境变量,根据一定的算法建模分析物种生态需求,以预测不同时空下物种的实际分布和潜在分布。生态位建模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传染病传播风险的预测研究,然而对其准确合理地运用需建立在理解生态位建模基本原理和特点的基础上。本文基于寄生虫病传播风险研究的角度,从生态位概念出发介绍了生态位模型的理论基础、数据获取与变量选择、模型算法、模型性能的评价手段及其在寄生虫病传播风险研究中的应用。

    内脏利什曼病合并HIV感染患者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
    何小庆, 刘敏, 周璐, 陈耀凯
    2020, 38(2):  245-24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2.018
    摘要 ( )   HTML ( )   PDF (518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脏利什曼病是全球被忽视的传染病之一,危害严重。而利什曼原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合并感染对流行地区造成的威胁更甚。利什曼原虫与HIV存在相互作用,合并感染者在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特殊性,其病死率及复发率均高于HIV阴性的内脏利什曼病患者。本文对利什曼原虫-HIV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华支睾吸虫致胆管癌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李潇, 王江畅, 管磊, 顾畦, 董纪泽, 吴琛耘, 严敏, 王兆军
    2020, 38(2):  250-25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2.019
    摘要 ( )   HTML ( )   PDF (503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支睾吸虫是一种食源性寄生虫,其感染可导致宿主肝胆管病变,甚至诱发胆管癌。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从虫体的毒性作用、宿主的异常免疫反应以及其他病原体共感染等方面对华支睾吸虫导致胆管癌发生发展的致病机制进行阐述。

    研究简报
    2015-2018年贵州省都匀地区孕产妇弓形虫感染情况调查
    徐晓青, 廖德君, 冯霞, 肖汝凤, 蒋剑
    2020, 38(2):  165-16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2.020
    摘要 ( )   HTML ( )   PDF (1513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调查贵州省都匀地区孕产妇弓形虫感染情况,收集2015-2018年就诊于贵州省都匀地区黔南州人民医院进行孕期、产前检查的妇女及曾出现过流产、死胎、畸形等病理妊娠的孕产妇血清,进行弓形虫特异性抗体IgM及IgG的ELISA检测。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弓形虫抗体阳性率采用χ 2检验进行比较。共征集6 931例孕产妇,包括6 825例正常孕产妇和106例病理妊娠孕产妇。年龄为18~45岁,以汉族、布依族、苗族等为主。孕产妇弓形虫总抗体阳性率为6.1%(424/6 931),其中正常孕产妇弓形虫抗体阳性率为5.9%(403/6 825),病理妊娠孕产妇弓形虫抗体阳性率为19.8%(21/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汉族、布依族、苗族、水族、土家族、侗族的孕产妇弓形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5%(215/2 886)、5.4%(132/2 453)、5.5%(71/1 300)、2.3%(3/131)、2.0%(2/100)、1.6%(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职业为干部、教师、农村劳作、其他的孕产妇弓形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3%(22/1 714)、1.8%(22/1 216)、13.2%(320/2 418)、3.8%(60/1 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有、无动物接触史的孕产妇弓形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6.2%(361/1 379)和1.1%(63/5 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提示贵州省都匀地区孕产妇弓形虫抗体阳性者以有病理妊娠反应、汉族、主要从事农村劳作、有动物接触史等为主。

    伯氏疟原虫对小鼠脾B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及其表面分子的影响
    张杰森, 张梦欣, 韩孟伊, 陈冰霞, 李勇森, 金晨曦, 齐艳伟
    2020, 38(2):  255-25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2.021
    摘要 ( )   HTML ( )   PDF (413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伯氏疟原虫对小鼠脾B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及其表面分子的影响,将10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和感染组,每组5只。感染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伯氏疟原虫(10 6个/鼠)进行感染,健康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感染后6 d,取小鼠脾,制备单细胞悬液,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B细胞和NK细胞的含量及其表面分子CD62L、CXCR3、CD69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感染组小鼠脾B细胞百分比含量为(79.2 ± 3.6)%,高于健康对照组的(54.3 ± 4.4)%(P < 0.01);感染组脾NK细胞百分比为(2.2 ± 0.7)%,低于健康对照组的(4.6 ± 0.8)%(P < 0.01)。CD62L在感染组B细胞中的百分比为(77.7 ± 4.4)%,高于健康对照组的(72.8 ± 7.1)%,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D62L在感染组NK细胞中的百分比为(61.9 ± 4.8)%,低于健康对照组的(86.6 ± 4.2)%(P < 0.01)。CXCR3在感染组B细胞中的百分比为(4.1 ± 0.1)%,高于健康对照组的(3.0 ± 0.2)%(P < 0.01);CXCR3在感染组NK细胞中的百分比为(2.1 ± 0.9)%,低于健康对照组的(2.3 ± 0.4)%,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D69在感染组B细胞和NK细胞中的百分比分别为(54.3 ± 4.7)%、(22.2 ± 1.6)%,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9 ± 0.4)%、(1.3 ± 0.3)%(P < 0.01)。提示感染疟原虫的小鼠可能通过增加B细胞的数量以及上调其表面分子CXCR3和CD69及NK细胞表面分子CD69的表达水平发挥抗疟作用。

    消息
    寻找最美“逆行者”公益宣传活动启动
    2020, 38(2):  259-259. 
    摘要 ( )   PDF (26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20年征稿启事
    2020, 38(2):  260-260. 
    摘要 ( )   PDF (44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