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3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0-02-28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2020, 38(1):  0-0. 
    摘要 ( )   PDF (12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家视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规范疟疾诊疗流程的建议
    邹洋, 郑以山, 曹俊
    2020, 38(1):  1-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1.001
    摘要 ( )   HTML ( )   PDF (108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暴发流行,给疟疾等其他疾病的诊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果疟疾(尤其恶性疟)患者被漏诊误诊,有可能引发重症甚至危及生命。而如果防护和处置不当,不仅疟疾患者在就诊的过程中有可能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医务人员同样也面临很大的风险。因此,本文围绕当前疫情形势下如何做好疟疾诊治工作,对规范开展疟疾患者的诊疗流程提出建议,供医务工作者参考。
    论著
    2015年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分析
    陈颖丹, 周长海, 朱慧慧, 黄继磊, 段磊, 诸廷俊, 钱门宝, 李石柱, 陈红根, 蔡黎, 胡桃, 雷正龙, 李华忠, 李中杰, 汪天平, 孙军玲, 许汴利, 严俊, 杨益超, 曾小军, 王国飞, 臧炜, 王聚君, 周晓农
    2020, 38(1):  5-1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1.002
    摘要 ( )   HTML ( )   PDF (274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和分析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和态势,为制定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4-2016年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未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农村地区根据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分和各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划分(高、中、低),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每省抽取4~36个县,每县抽取2~4个自然村,共1 890个调查点,每个调查点抽样调查常住居民250人,采集粪便,应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一粪二检)检测蠕虫感染情况,生理盐水涂片法和碘液涂片法检测原虫感染情况,对3~6岁儿童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感染情况。同时,在城镇地区调查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按感染水平将全国划分为5类华支睾吸虫流行区(Ⅰ~Ⅴ),不同流行区类型的各省抽取2~37个县,在城镇地区以居委会为调查点,共抽样517个调查点, 每个调查点调查常驻居民250人,仅调查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 结果 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调查617 441人,其中农村484 210人,城镇133 231人,检出重点寄生虫感染者20 351例,检出率为3.30%;查出虫种34种,其中蠕虫23种,原虫11种。重点寄生虫加权感染率为5.96%,推算感染人数约为3 859万。其中蠕虫加权感染率为5.10%,肠道原虫加权感染率为0.99%,推算感染人数约为642万;土源性线虫加权感染率为4.49%,推算感染人数约为2 912万;3~6岁儿童蛲虫感染率为3.43%,推算感染人数约为155万;带绦虫加权感染率为0.06%,推算感染人数约为37万。全国华支睾吸虫加权感染率为0.47%,推算感染人数约为598万;农村华支睾吸虫加权感染率为0.23%,推算感染人数约为152万;城镇华支睾吸虫加权感染率为0.71%,推算感染人数约为446万。重点寄生虫感染流行呈明显区域性分布,土源性线虫中、高度流行区主要分布在四川、海南、贵州、云南、重庆、广西、广东和江西等省(直辖市、自治区)。华支睾吸虫流行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黑龙江和吉林等省(自治区);带绦虫感染仍然主要分布在西藏;3~6岁儿童蛲虫高感染地区主要集中在海南、江西、广东、广西、贵州和重庆等省(直辖市、自治区)。50%以上的肠道原虫感染者集中分布在西藏、贵州和广西等西部省(自治区)。 结论 全国重点寄生虫感染率大幅降低,尤其是土源性线虫病下降最明显,绝大部地区处于低度流行或散发状态,且流行区域也明显缩小,但仍有一些省或局部地区感染较严重。重点寄生虫感染流行呈明显区域性分布,土源性线虫中、高度流行区主要分布在西南和南部两大片区,华支睾吸虫流行区主要分布在华南和东北两大片区,带绦虫仍然主要分布在西藏,3~6岁儿童蛲虫高感染地区主要集中在华南和西南地区,肠道原虫呈现出局部地区感染率较高的特点,主要分布在西部省份。我国农村地区重点寄生虫感染人数仍然较多,防控任务仍然艰巨。
    西藏阿里地区细粒棘球蚴人体分离株nad1基因多态性分析
    魏玉环, 刘华, 李武军, 赵海, 胡媛, 曹建平
    2020, 38(1):  17-2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1.003
    摘要 ( )   HTML ( )   PDF (169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西藏阿里地区细粒棘球蚴人体分离株的优势基因型及遗传变异情况,为细粒棘球绦虫的溯源及阿里地区棘球蚴病预防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支持。 方法 收集阿里地区某医院2017年棘球蚴病患者病灶切除样品,提取DNA,PCR扩增线粒体NADH脱氢酶1(nad1)基因,扩增产物测序后用BLAST、ClustalX 1.83和MEGA 7.0软件进行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下载全国细粒棘球蚴人体分离株的nad1基因,利用DnaSP6分析单倍型;利用NetWork软件制作中国细粒棘球绦虫nad1基因的单倍型网络图。 结果 共收集80例细粒棘球蚴病患者病灶切除样品,其中38份样品PCR扩增出约550 bp的特异性条带。测序分析结果显示,4份样品为细粒棘球绦虫G6基因型,与蒙古人来源的序列(MH300971.1)一致性为99.8%;其余34份样品均为细粒棘球绦虫G1基因型,与标准序列(AF297617.1)相比,其535位的C碱基突变为G碱基,与阿尔及利亚人来源序列(MG672293.1)的一致性为100%。MEGA 7.0软件分析38份样品的序列,结果显示,T、C、A和G碱基占比依次为44.3%~46.5%、7.7%~9.1%、19.8%~21.5%和25.7%~26.0%。我国已报道的细粒棘球绦虫nad1基因共有9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47,核酸多样性为0.19。单倍型网络图显示,H4为我国细粒棘球绦虫nad1基因主要的单倍型。 结论 细粒棘球绦虫G1、G6基因型是西藏阿里地区的主要基因型,资料分析表明H4为我国流行的细粒棘球绦虫nad1基因的主要单倍型。
    新疆新源县和四川石渠县啮齿动物及家畜棘球绦虫线粒体cox1基因遗传多态性分析
    王旭, 候岩岩, 王莹, 王正寰, 薛垂召, 张尹, 刘白雪, 韩帅, 郑灿军, 伍卫平
    2020, 38(1):  22-2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1.004
    摘要 ( )   HTML ( )   PDF (17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新疆新源县和四川石渠县棘球绦虫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cox1)基因的遗传多态性,探讨棘球绦虫在我国的传播动力和传播方向。 方法 2014-2018年,在新疆新源县、四川石渠县捕捉啮齿类动物并采集其肝组织样品,收集家畜病变脏器。提取肝组织和病变脏器组织的DNA,PCR扩增棘球绦虫cox1基因片段,经分子克隆、测序后,在NCBI数据库中比对以确定所感染的虫种。使用Clustal X2 和MEGA 7剪辑序列,使用DnaSP v5和Arlequin 3.5计算核苷酸多态性和中性检验,分析新源县和石渠县棘球绦虫的遗传多样性。以石渠棘球绦虫为外群,用MrBayes 3.2.4建立基于cox1基因的贝叶斯系统进化树,总结分析虫种的基因型。采用Network 5.0绘制棘球绦虫cox1基因的单倍型网络图,分析单倍型结构。 结果 在新疆新源县捕获普通田鼠122只,收集绵羊病变脏器5个;在四川石渠县捕获青海田鼠144只、经营田鼠44只和高原鼠兔135只,收集牦牛病变脏器6个。其中从5只绵羊、4头牦牛的病变脏器样品DNA扩增获得细粒棘球绦虫cox1基因片段40条(新源县26条,石渠县14条),从8只普通田鼠、14只青海田鼠、5只经营田鼠和2只高原鼠兔获得多房棘球绦虫线粒体cox1基因59条(新源县20条,石渠县39条),扩增产物长度均为875 bp。细粒棘球绦虫在两地的遗传分化程度(Fst = 0.088 63)高于多房棘球绦虫(Fst = 0.000 88),新源县细粒棘球绦虫遗传多样性(0.002 58 ± 0.000 46)低于石渠县(0.005 88 ± 0.000 58),而其多房棘球绦虫遗传多样性(0.002 28 ± 0.000 46)高于石渠县(0.001 37 ± 0.000 30)。贝叶斯系统进化树显示,两地的细粒棘球绦虫基因型为G1型,多房棘球绦虫为亚洲型。序列比对发现25个细粒棘球绦虫cox1基因单倍型(新源县15个,石渠县9个,共同单倍型1个)和29个多房棘球绦虫cox1基因单倍型(新源县13个,石渠县15个,共同单倍型1个),两种棘球绦虫的单倍型网络图均为环绕主单倍型(共同单倍型)的辐射状结构,新源县的细粒棘球绦虫序列中有9条为主单倍型(34.6%,9/26),而石渠县仅有1条(1/14),显示出新源县在细粒棘球绦虫单倍型结构中的核心位置;石渠县的多房棘球绦虫基因序列中有23条为主单倍型(58.9%,23/39),而新源县为7条(35.0%,7/20),表明石渠县在多房棘球绦虫的单倍型结构中更具有主导地位。 结论 新源县和石渠县的棘球绦虫线粒体cox1基因型一致,但遗传多态性存在一定差异,同等空间跨度上细粒棘球绦虫的遗传分化程度要高于多房棘球绦虫,这些差异为探讨棘球绦虫传播方向和动力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多房棘球蚴感染对小鼠肝脾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影响
    章宁, 张传山, 李智德, 李亮, 王慧, 谭雅超, 尚琳琳, 温浩
    2020, 38(1):  30-3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1.005
    摘要 ( )   HTML ( )   PDF (14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多房棘球蚴感染对C57BL/6小鼠肝和脾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影响。 方法 32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对照组、低数量组(50个原头节/鼠)、中数量组(500个原头节/鼠)、高数量组(2 000个原头节/鼠),实验组取200 μl含不同数量多房棘球蚴原头节的混悬液,采用门静脉注射法建立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感染后4周,每组各取4只小鼠,取肝脏组织,常规Masson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剩余4只小鼠取肝脏和脾脏,制备肝、脾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肝、脾CD3+ T细胞、B细胞、NK细胞、NKT细胞、CD4+ T细胞、CD8+ T细胞、CD4+CD69+ T细胞、CD8+CD69+ T细胞绝对数以及初始型CD4+ T(CD4+ Tn)细胞、效应记忆性CD4+ T(CD4+ Tem)细胞、初始型CD8+ T(CD8+ Tn)细胞、效应记忆性CD8+ T(CD8+ Tem)细胞和中心记忆性CD8+ T(CD8+ Tcm)细胞比例的变化。检测数据采用Flow-Jo软件分析,并做流式图。采用Graphad Prism 7.0软件进行作图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感染后4周,对照组小鼠肝无明显变化,低、中数量组小鼠肝组织出现急性炎症反应减弱,部分病灶炎性反应逐渐转变为纤维化修复,形成小肉芽肿结节,呈点状或灶状坏死。高数量组小鼠肝内出现小囊泡,可见生发层结构,周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小鼠肝CD3+ T细胞绝对数高、中、低数量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10 ± 0.04)× 105、(3.81 ± 0.14)× 105、(3.02 ± 0.12)× 105、(2.98 ± 0.03)× 105,高数量组高于其他3组(P < 0.05或0.01)。小鼠脾CD3+ T细胞绝对数高、中、低数量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6.01 ± 0.40)× 105、(11.03 ± 1.21)× 105、(10.10 ± 1.01)× 105、(9.71 ± 0.90)× 105,高数量组高于其他3组(P < 0.01)。小鼠肝CD4+ T、CD8+ T细胞和脾B细胞、CD8+ T绝对数高数量组高于其他3组(P < 0.05或0.01)。小鼠肝CD4+CD69+ T细胞绝对数高、中、低数量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23 ± 0.10)× 104、(1.98 ± 0.11)× 104、(1.51 ± 0.26)× 104、(1.19 ± 0.21)× 104,高数量组高于其他组(P < 0.05)。小鼠脾CD4+CD69+ T细胞绝对数高、中、低数量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0.10 ± 0.41)× 104、(8.91 ± 0.80)× 104、(8.20 ± 0.41)× 104、(6.81 ± 0.50)× 104,高数量组高于对照组(P < 0.01)。肝、脾CD8+CD69+ T细胞绝对数高数量组高于其他3组(P < 0.05或0.01)。小鼠肝CD4+ Tn细胞比例高、中、低数量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5.52 ± 1.51)%、(19.3 ± 2.09)%、(20.66 ± 1.28)%、(23.62 ± 2.84)%,对照组高于其他组(P < 0.05或0.01)。肝、脾CD8+ Tn细胞比例对照组高于其他组(P < 0.05或0.01)。肝、脾CD8+ Tcm细胞比例高数量组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高数量多房棘球蚴感染C57BL/6小鼠,肝区域以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募集为主,而脾以B细胞和CD8+ T细胞募集为主。
    2017年拉萨地区人群棘球蚴病流行现状与特征
    格桑卓嘎, 汤晓佳, 王政和, 李然, 陶然, 温勃
    2020, 38(1):  36-4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1.006
    摘要 ( )   HTML ( )   PDF (125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拉萨地区人群棘球蚴病患病现状和流行特征。 方法 于2017年在拉萨地区采取普查的方式进行人群筛查,采用便携式B超仪对调查对象进行腹部B超检查,依据《包虫病诊断标准》(WS 257-2006),结合流行病学史及临床表现予以诊断。对疑似病例辅以血清学检测,ELISA检测血清中棘球蚴IgG抗体。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结果 2017年拉萨地区人群棘球蚴病总检出率为0.24%(935/392 592)。男、女性棘球蚴病检出率分别为0.20%(402/198 921)、0.28%(533/193 671)。各年龄组均有棘球蚴病检出,≥ 70岁组的人群棘球蚴病检出率最高(0.90%,106/11 769),< 10岁组人群的检出率最低(0.09%,48/54 181),50~59岁、60~69岁、≥ 70岁人群中,女性棘球蚴病检出率分别为0.51%(111/21 812)、0.93%(92/9 924)、1.06%(70/6 629),均高于男性的0.35%(73/20 853)、0.57%(51/8 988)、0.70%(36/5 140)(P < 0.05)。不同文化程度中,文盲及半文盲人群的棘球蚴病检出率最高(0.45%,369/82 206),大学及以上人群的检出率最低(0.14%,26/18 124),文盲及半文盲、小学人群中,女性棘球蚴病检出率分别为0.54%(232/43 171)、0.36%(148/40 655),均高于男性的0.35%(137/39 035)、0.28%(118/41 786)(P < 0.05)。不同职业中,半农半牧民棘球蚴病检出率最高(1.20%,59/4 923),学生的检出率最低(0.12%,79/64 398),牧民和其他职业组人群女性的棘球蚴病检出率分别为0.96%(93/9 675)、0.26%(201/77 235),高于男性的0.52%(53/10 139)、0.14%(113/79 483)(P < 0.05)。不同居住方式中,冬季定居夏季游牧人群棘球蚴病检出率最高(1.70%,26/1 529),冬季定居夏季游牧和定居的女性棘球蚴病检出率分别为2.65%(21/792)、0.28%(431/153 203),高于男性的0.68%(5/737)、0.20%(309/156 215)(P < 0.05)。不同生产类型中,牧业人群棘球蚴病检出率最高(0.57%,128/22 351),农业人群的检出率最低(0.20%,266/130 298),除半农半牧以外,城镇、牧业、农业人群中,女性棘球蚴病检出率分别为0.24%(246/104 250)、0.73%(82/11 162)、0.24%(149/62 149),均高于男性的0.19%(195/103 092)、0.41%(46/11 189)、0.17%(117/68 149)(P < 0.05);各县(区)人群棘球蚴病检出率为0.18%~0.41%,其中当雄县的最高(0.41%,102/24 588),尼木县的最低(0.18%,48/26 768)。林周县(0.28%,135/48 848)、当雄县、墨竹工卡县(0.28%,117/41 689)人群棘球蚴病检出率均高于拉萨市城关区(市区)(0.21%,378/180 594)(P < 0.05)。 结论 女性、年龄≥70岁、职业为半农半牧、居住方式为冬季定居夏季游牧、文盲及半文盲、生产方式为牧业的人群是棘球蚴病的重点感染人群。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过程中Beclin1调节线粒体功能的初步研究
    沈双, 罗军涛, 叶建平
    2020, 38(1):  41-4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1.007
    摘要 ( )   HTML ( )   PDF (211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Beclin1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中与线粒体功能的关系。 方法 将40只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每组20只。感染组小鼠采用腹部贴片法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条/鼠。感染后10周,取两组小鼠新鲜肝组织,苏木精-伊红(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变情况。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肝组织中Beclin1、p-Beclin1及电压依赖型阴离子孔道蛋白1(VDAC1)的相对表达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中胶原蛋白Col 1a1、Col 3a1,以及肝组织中参与线粒体柠檬酸循环反应的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和苹果酸脱氢酶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取两组小鼠肝组织制备切片,电镜下观察线粒体形态。提取肝组织线粒体,利用细胞能量代谢仪依次检测加入复合物Ⅴ底物二磷酸腺苷(ADP)、复合物Ⅴ抑制剂寡霉素、解偶联剂FCCP、复合物Ⅱ和Ⅲ的抑制剂抗霉素A后5 min线粒体的耗氧率。 结果 HE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感染组小鼠肝脏形成肉芽肿,肉芽肿区域发生明显纤维化。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肝组织中VDAC1表达水平未发生改变;Beclin1和p-Beclin1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65 ± 0.05、0.78 ± 0.03,均较健康对照组下降(P < 0.05)。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感染组小鼠肝组织中Col 1a1、Col 3a1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4.05 ± 0.23、2.71 ± 0.14,均较健康对照组上升(P < 0.01);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及苹果酸脱氢酶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0.61 ± 0.03、0.65 ± 0.01、0.41 ± 0.03、0.55 ± 0.01,均较健康对照组下降(P < 0.01)。电镜观察可见,感染组肝组织线粒体结构受损,嵴断裂。线粒体功能检测显示,加入复合物Ⅴ底物ADP后,健康对照组和感染组耗氧率分别为(335 ± 29)、(78 ± 23)pmo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加入复合物Ⅴ抑制剂寡霉素后,健康对照组和感染组耗氧率分别为(80 ± 2)、(31 ± 6)pmol/min,两组耗氧率差异减小但仍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加入解偶联剂FCCP后,健康对照组和感染组耗氧率分别为(159 ± 4)、(42 ± 5)pmo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加入复合物Ⅱ和Ⅲ的抑制剂抗霉素A后,两组耗氧率均降为0。 结论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过程中,Beclin1表达量下降,柠檬酸循环受到抑制,线粒体耗氧率进一步下降。线粒体复合物Ⅴ是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过程中线粒体活性调节的关键复合物。
    旋毛虫和伪旋毛虫肌幼虫时期排泄分泌产物iTRAQ法蛋白质组学分析
    张雨璐, 王洋, 白雪, 唐斌, 胡晓祥, 张春玲, 刘明远, 刘晓雷
    2020, 38(1):  47-5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1.008
    摘要 ( )   HTML ( )   PDF (141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旋毛虫和伪旋毛虫肌幼虫时期排泄分泌产物(ESP)中的差异蛋白,分析两者免疫抑制差异的原因和参与包囊形成的潜在功能蛋白。 方法 收集旋毛虫和伪旋毛虫ESP,采用二喹啉甲酸检测法测定旋毛虫、伪旋毛虫ESP蛋白浓度,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蛋白质量,对经过超滤管酶解法酶解后的ESP多肽段采用同位素相对定量和绝对定量标记技术(iTRAQ)标记,混合标记后的样品进行液相分离高pH反相色谱和液相串联质谱检测。检测完成后,搜索UniProt数据库中的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和伪旋毛虫(Trichinella pseudospiralis)数据库,在可信蛋白(得分80以上)的基础上筛选同源蛋白,比较同源蛋白的差异表达情况。利用QuickGO对差异蛋白进行标准化描述。选取9个差异明显的重要蛋白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采用ΔΔCt法验证基因表达水平。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经iTRAQ标记鉴定出旋毛虫可信蛋白492个,伪旋毛虫535个,可用于定量分析的旋毛虫蛋白193个,伪旋毛虫蛋白164个。旋毛虫/伪旋毛虫同源比对结果显示,表达蛋白上调162个,下调31个。GO分析结果显示,分子功能主要富集在离子结合功能、肽酶活性、氧化还原酶活性和核酸酶活性,分别为45、18、12和8个。在生物过程中,涉及最多的是小分子代谢过程(15个),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12个),生物合成过程(12个),DNA代谢过程过程(8个)。差异蛋白涉及的细胞组成成分主要为细胞质和含蛋白质的复合物。KEGG分析显示,与硫胺素代谢,鞘糖脂生物合成,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相关的蛋白大部分上调。plancitoxin-1(E5SXW8)、胰蛋白酶(E5SPA7)、胱抑素(E5S387)、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E5SJH4)、5'-核苷酸酶(E5S554)、烯醇酶(E5SQX1)、L-天冬酰胺酶(E5SBA6)蛋白表达和基因转录水平在旋毛虫肌幼虫时期均高于伪旋毛虫(P < 0.05);热休克蛋白β-1(E5RZQ6)、组蛋白H2B(E5S7K8)蛋白表达和基因表达水平在旋毛虫肌幼虫时期低于伪旋毛虫(P < 0.05)。 结论 旋毛虫和伪旋毛虫肌幼虫时期ESP差异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丝氨酸蛋白酶、胱抑素、plancitoxin-1和14-3-3蛋白等可能与包囊形成和免疫调节相关。
    我国赫坎按蚊种团的分子鉴别及中华按蚊的区系分布研究
    彭恒, 陈翰明, 陈辉莹, 王琰, 李翔宇, 李基旭, 杨振洲, 马雅军
    2020, 38(1):  58-6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1.009
    摘要 ( )   HTML ( )   PDF (287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改进赫坎按蚊种团部分成员种的多重PCR鉴别方法,鉴别赫坎按蚊种团中的中华按蚊,研究我国中华按蚊的区系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依据赫坎按蚊种团成员种中华按蚊、八代按蚊、雷氏按蚊、比伦按蚊和克莱按蚊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2(rDNA-ITS2)序列差异设计种特异引物,改进多重PCR分子鉴别方法。2013-2018年,在我国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18个地点,以诱虫灯和人工吸取相结合的方法采集按蚊,依据形态特征初步鉴定为赫坎按蚊种团的成员种。提取单只蚊虫基因组DNA,使用改进的多重PCR方法鉴定种类。对多重PCR法无扩增产物的个体分析rDNA-ITS2序列,在GenBank上进行BLAST比对,确定其种类。查找我国以及韩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用分子特征鉴别为中华按蚊的文献,结合本研究结果,汇总中华按蚊采集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数据,使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计算影响决定力q值,分析经度、纬度、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雨量对中华按蚊分布的影响。 结果 改进的多重PCR法一次扩增即可依据扩增片段大小鉴别赫坎按蚊种团的5个成员种:中华按蚊(490 bp)、雷氏按蚊(313 bp)、八代按蚊(216 bp)、克莱按蚊(386 bp)和比伦按蚊(165 bp)。在我国18个采集点共捕获赫坎按蚊种团按蚊365只,多重PCR鉴别为中华按蚊114只(来自陕西、安徽与山东的采集点)、八代按蚊34只、雷氏按蚊9只、克莱按蚊181只和比伦按蚊5只。22只多重PCR无扩增产物的蚊虫中,经rDNA-ITS2序列分析鉴定为贵阳按蚊2只、类中华按蚊1只、朝鲜按蚊8只、林氏按蚊7只和帕氏按蚊4只。获取用分子特征鉴别为中华按蚊的文献17篇,共汇总了101个采集地信息,其中有中华按蚊分布的采集点80个,无中华按蚊分布的21个地点。地理探测器软件计算获得的q值,从大到小依次为0.592 0(年平均气温)、0.507 2(纬度)、0.351 2(经度)和0.214 4(年平均降雨量)。中华按蚊的分布与年平均气温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纬度。综合分析分布地的纬度和年平均温度等结果显示,年平均气温10 ℃可以作为划分中华按蚊在我国分布北界线的依据。我国中华按蚊的分布范围包括云南、贵州、重庆、河南、山东、天津、江苏、安徽、湖北、浙江、上海、福建、江西、广西、广东、海南等省(直辖市、自治区)及台湾、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全境,以及西藏、四川、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北京、辽宁等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南部部分地区。 结论 改进的赫坎按蚊种团多重PCR分子鉴定方法快速简单、客观可靠。综合分析显示划分中华按蚊在我国分布北界线的依据是年平均气温10 ℃线,中华按蚊在我国的分布应小于之前记载的范围。
    云南省不同感染来源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多态和种群结构分析
    徐艳春, 董莹, 邓艳, 毛祥华, 陈梦妮, 张苍林, 江陆斌
    2020, 38(1):  67-7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1.010
    摘要 ( )   HTML ( )   PDF (133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云南省不同感染来源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Pvcsp)基因序列,揭示当地Pvcsp基因的种群结构和遗传多样性。 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2014-2017年报告的云南省本地和输入性间日疟病例流行病学资料及血样。提取血样中疟原虫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并测序。采用MEGA 5.04、Arlequin 3.5.2.2软件进行单倍型、期望杂合度(He)分析,DnaSP 5.10计算核苷酸多样性(π)、同义置换率(Ks)、错义置换率(Ka)及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 结果 共检测间日疟病例血样969份,扩增获得650~750 bp大小的目的条带759份,包括云南本地感染者血样39份、非洲16份、缅甸688份、老挝13份、柬埔寨2份、巴基斯坦1份。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759条Pvcsp基因序列存在90个单倍型,其中29个为PV-Ⅰ型温带族(类似VK210型),50个为PV-Ⅰ型热带族(类似VK210型),11个为PV-Ⅱ型(类似VK247型);3种基因型所占比例分别为51.4%(390/759)、41.1%(312/759)、7.5%(57/759),分布于云南本地感染、缅甸输入性病例中,但非洲、老挝及其他地区的输入性病例只表现为PV-Ⅰ型。PV-Ⅰ型、PV-Ⅱ型氨基酸序列突变分别发生在29、10个位点。759份病例血样的He为0.224,π为0.075,Ka/Ks为0.48。除去柬埔寨和巴基斯坦,Pvcsp基因在老挝输入性病例中的遗传多样性最高(He = 0.422, π = 0.03),云南本地与非洲输入性病例中的遗传分化最高(Fst = 0.082),与缅甸输入性病例的遗传分化最低(Fst = 0.002);Pvcsp基因在非洲与东南亚地区输入病例中属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在东南亚地区输入病例中遗传分化很小。 结论 云南省不同感染来源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存在3种基因型,以PV-Ⅰ型温带族为优势虫株,不同基因型的种群结构和遗传分化不同。
    Der p1 T细胞表位融合蛋白对哮喘小鼠的特异性免疫治疗效果
    赵亚男, 洪勇, 李朝品
    2020, 38(1):  74-7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1.011
    摘要 ( )   HTML ( )   PDF (212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重组变应原Der p1 T融合蛋白对屋尘螨粗提液诱导的哮喘小鼠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效果。 方法 将3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哮喘组和Der p1 T融合蛋白免疫治疗组(SIT组)。哮喘组和SIT组小鼠分别在第0、7、14天给予腹腔注射屋尘螨粗提液200 μl/鼠(蛋白含量10 μg/200 μl),对照组小鼠注射等量PBS。哮喘组、SIT组小鼠于第21天采用屋尘螨粗提液雾化激发(蛋白浓度为0.5 μg/ml),30 min/d,连续7 d,观察并记录小鼠哮喘发作情况,对照组使用等量PBS雾化激发。SIT组小鼠于第21天雾化前0.5 h,腹腔注射Der p1 T融合蛋白(100 μg/ml)200 μl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连续7 d,对照组、哮喘组注射等量PBS。各组小鼠于末次雾化激发后24 h内取眼球血,收集血清,气管插管收集肺泡灌洗液(BALF),ELISA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E和IgG2a抗体水平及BALF中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IL-10和IL-17A的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脾组织中Th1/Th2和Th17/Treg细胞群落的改变;HE染色镜下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形态。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各组小鼠雾化激发后,对照组小鼠仅出现短暂的轻微烦躁症状,哮喘组小鼠表现出明显的烦躁不安、喘息、呼吸加快加深,SIT组小鼠经免疫治疗后,有轻微的喘息症状,症状较哮喘组小鼠有所改善。ELISA检测结果显示,哮喘组小鼠血清中特异性IgE抗体含量为(31.49 ± 4.32)IU/ml,高于对照组的(8.53 ± 1.92)IU/ml和SIT组的(16.68 ± 2.45)IU/ml(P < 0.01);哮喘组小鼠血清中抗原特异性IgG2a抗体含量为(19.56 ± 3.89)μg/ml,低于对照组的(42.43 ± 2.07)μg/ml和SIT组的(36.96 ± 5.04)μg/ml(P < 0.01)。哮喘组小鼠IFN-γ和IL-10水平分别为(134.23 ± 22.49)和(22.43 ± 8.27)pg/ml,低于对照组的(212.36 ± 33.21)和(72.84 ± 21.42)pg/ml(P < 0.05、0.01);SIT组小鼠IFN-γ和IL-10水平分别为(183.76 ± 24.66)和(61.05 ± 7.97)pg/ml,与哮喘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0.01)。哮喘组小鼠IL-4和IL-17A水平分别为(165.45 ± 34.59)和(464.21 ± 41.36)pg/ml,高于对照组的(21.31 ± 5.26)和(115.74 ± 30.82)pg/ml(P < 0.01);SIT组小鼠IL-4和IL-17A水平分别为(64.15 ± 17.33)和(271.61 ± 27.07)pg/ml,与哮喘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哮喘组小鼠脾组织CD4+ T淋巴细胞中Th1和Treg细胞比例分别为2.8%和4.9%,较对照组的3.7%和10.3%显著降低(P < 0.05、0.01);SIT组Th1和Treg细胞比例分别为3.1%和8.8%,较哮喘组小鼠的有所升高(P < 0.05、0.01)。哮喘组Th2和Th17细胞比例分别为2.8%和2.2%,较对照组的1.0%和0.3%显著升高(P < 0.01),SIT组Th2和Th17细胞比例分别为1.7%和0.6%,较哮喘组小鼠有所降低(P < 0.01)。肺组织病理切片结果显示,哮喘组小鼠肺组织终末细支气管有明显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平滑肌纤维断裂,上皮细胞脱落;SIT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较哮喘组的有明显好转,支气管壁增厚减少,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得到改善。 结论 Der p1 T融合蛋白对哮喘小鼠的特异性免疫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基于生态位模型的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探测研究
    胡小康, 郝瑜婉, 夏尚, 郭云海, 薛靖波, 张云, 王丽芳, 董毅, 许静, 李石柱
    2020, 38(1):  80-8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1.012
    摘要 ( )   HTML ( )   PDF (509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生态位模型预测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识别高风险区分布,为制定监测与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04-2015年云南省18个血吸虫病流行县以村为单位的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和气候、地理及社会经济等13个环境变量数据,采用BIOCLIM、DOMAIN和MaxEnt等3种生态位模型构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探测模型,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精度。选择最佳模型分析环境变量的重要性,并预测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分布情况。 结果 构建的3种生态位模型均能较好地预测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的分布,其中MaxEnt模型的预测准确度最高(AUC为0.96 ± 0.01),其次为DOMAIN模型(AUC为0.93 ± 0.04),再次为BIOCLIM模型(AUC为0.88 ± 0.01),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采用MaxEnt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血吸虫病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子为年平均降水量(贡献值为1.52),其次为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口密度(贡献值分别为1.06和1.03)。采用MaxEnt模型预测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分布结果显示,传播风险区占云南省面积的3.1%,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地区,其中低风险区和中风险区占2.7%,高风险区面积占0.4%,主要分布在鹤庆县北部、洱源县东部、大理市中部、巍山彝族自治县东北部和弥渡县北部等地区。 结论 基于MaxEnt生态位模型预测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分布是可行的。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仍存在,高风险区分布较为集中,需有针对性地开展监测和防控工作。
    豫皖闽浙4省溪蟹并殖吸虫囊蚴核糖体ITS2和线粒体CO1基因序列分析
    胡坤敏, 陈韶红, 艾琳, 郑彬
    2020, 38(1):  87-9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1.013
    摘要 ( )   HTML ( )   PDF (210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我国豫皖闽浙4省5地区溪蟹并殖吸虫囊蚴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2(ITS2)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1)基因序列,鉴定并殖吸虫囊蚴虫种。 方法 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于安徽省休宁县蓝田镇、浙江省永嘉县、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福建省政和县及漳州市等5个调查点采集溪蟹,分离溪蟹中并殖吸虫,提取囊蚴基因组DNA,PCR扩增核糖体ITS2和线粒体CO1基因,测序。采用DNA Star拼接各基因测序结果,并进行各序列间的比对,同时与GenBankTM中并殖吸虫基因进行BLAST比对。基于ITS2、CO1序列,以肝片吸虫为外群,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 结果 安徽省休宁县蓝田镇、浙江省永嘉县、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福建省政和县及漳州市等5个调查点的溪蟹并殖吸虫囊蚴阳性率分别为82%(49/60)、41%(29/70)、55%(41/74)、65%(41/63)和45%(32/71)。ITS2、CO1扩增长度依次约为500 bp、450 bp。安徽省休宁县蓝田镇和浙江省永嘉县溪蟹并殖吸虫囊蚴ITS2、CO1与卫氏并殖吸虫(KC417492.1,AF219379.2)的相似性最高,分别为99%~100%、96%~99%,均与卫氏并殖吸虫聚为一支;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溪蟹并殖吸虫囊蚴ITS2、CO1与斯氏并殖吸虫(KX129924.1、MK568551.1)的相似性最高,分别为98%~100%、95%~99%,均与斯氏并殖吸虫聚为一支;福建省政和县溪蟹并殖吸虫囊蚴ITS2与斯氏并殖吸虫(KX129924.1)的相似性最高,为98%~100%,与斯氏、宫崎并殖吸虫聚为一大支(两虫种分支不明显),CO1与宫崎并殖吸虫(AY618823.1、AY618834.1)的相似性最高,为91%~94%,与宫崎并殖吸虫聚为一支,与斯氏并殖吸虫分支明显;福建省漳州市溪蟹并殖吸虫囊蚴ITS2与卫氏并殖吸虫(KC417492.1)的相似性最高,达100%,CO1与三平正并殖吸虫(AF159595.1)的相似性最高,为97%~99%,与三平正并殖吸虫聚为一支。 结论 4省5地区溪蟹并殖吸虫囊蚴PCR扩增检出CO1与卫氏、斯氏、宫崎和三平正并殖吸虫高度同源。并殖吸虫CO1可作为并殖吸虫虫种鉴别的潜在分子标记。
    腐食酪螨的形态和分子特征鉴定
    许薇, 朱志伟, 罗欣, 孙恩涛, 赵金红
    2020, 38(1):  95-10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1.014
    摘要 ( )   HTML ( )   PDF (235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形态和分子特征鉴定腐食酪螨。 方法 从储存时间超过1年的面粉样品中分离螨虫,饲养后取卵、幼螨、若螨、成螨,分别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其外部形态和超微形态并鉴定。提取螨虫DNA,PCR扩增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x1)和内转录间隔区(ITS),将PCR产物分别连接载体pMD19-T,转化至大肠埃希菌,通过蓝白斑筛选后,取阳性克隆进行双向测序。序列测定后,采用DNAMAN软件拼接,所得序列用DNAStar软件分析碱基组成,同时与GenBank上已知的粉螨亚目粉螨进行BLAST比对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 结果 光镜下可见螨体呈椭圆形,表皮光滑无色,半透明,螯肢和足略带棕色,躯体上的刚毛细长而不硬直。电镜下螨虫各发育阶段的足、刚毛和外生殖器及其附属结构的形态均清晰可辨。幼螨足3对,若螨和成螨足4对,螯肢1对,由3节构成,第Ⅳ基节之间可见扇形的生殖区,支持阳茎的侧骨片向外弯曲形成“人”字形,肛门细长,位于后半体,体末端肛后毛较长。第一背毛(d1)短,第二背毛(d2)较长,肩内毛(hi)比肩外毛(he)长,末端见明显的肛后毛(pa)超出躯体很多。前足体可见顶内毛(vi)和顶外毛(ve),胛内毛(sci)比胛外毛(sce)长,膝节上的膝外毛(o1)较膝内毛(o2)稍长。PCR扩增结果显示,cox1片段大小为469 bp,ITS片段大小为1 825 bp(MN545441)。cox1序列经BLAST比对,确定为腐食酪螨。cox1碱基序列分析结果显示,A+T含量较高,为65.7%,与GenBank上已知的粉螨亚目中7种粉螨相似。基于cox1基因的同源性分析和系统进化树显示,腐食酪螨和长食酪螨亲缘关系最近,二者序列相似性为91.5%。ITS碱基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其A+T含量为53.6%,与GenBank上已知的粉螨亚目中7种粉螨碱基组成相似。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腐食酪螨ITS序列与其他7种粉螨差距较大,序列相似性仅为37.7%~41.8%。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腐食酪螨与长毛根螨亲缘关系最近。 结论 面粉样品中的螨虫经显微形态特征和cox1序列比对确定为腐食酪螨,其ITS序列可作为分子鉴定标记。
    福建北部地区斯氏并殖吸虫疫源地宿主感染情况分析
    蔡茂荣, 罗鋆, 艾琳, 廖奇, 卓鸣莺, 陈佳, 陈锦钟, 柳建发, 程由注
    2020, 38(1):  102-10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1.015
    摘要 ( )   HTML ( )   PDF (306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考察福建北部地区斯氏并殖吸虫中间宿主螺、蟹种群及其孳生地,比较生态环境改变前后感染率,并分析其变化原因。 方法 2009-2019年,以并殖吸虫病例为线索,对福建省北部南平市的建瓯市小桥镇漈上村、东峰镇桂林村、城关镇七里街村和建阳区崇雒乡上洋村、政和县东平镇西表村、岭腰乡前溪村以及三明市的三元区居阳村等11处调查点进行现场采集螺、蟹,并考察其生态环境,设框(33 mm2)检测螺分布密度,计算螺的并殖吸虫尾蚴感染率和蟹的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感染度。囊蚴采用人工感染健康犬(2只)和PCR扩增内转录间隔区2(ITS2)序列、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1(CO1)基因进行鉴定。考察原孳生地生态环境的变化,复查螺、蟹的感染率、感染度,分析环境变化对感染率的影响。 结果 11处调查点查见唐氏拟小豆螺、建瓯拟小豆螺和小桥拟钉螺等3种螺。山涧水源小沟或渗水湿地等微型生态环境为螺的适宜孳生地,螺多栖息于沟内水线上下5 mm的潮湿环境,主要附着于沟内潮湿的陈旧落叶、枯枝,其次为石块上,泥砂中较少。唐氏拟小豆螺、建瓯拟小豆螺和小桥拟钉螺的平均分布密度分别为156/框、179~291/框和12~266/框;各调查点均有螺查出斯氏并殖吸虫尾蚴,唐氏拟小豆螺、建瓯拟小豆螺和小桥拟钉螺的感染率分别为0.22%(4/1 851)、0.38%(36/9 420)、1.10%(102/9 247)。11处调查点查见福建华溪蟹、福建博特溪蟹、角肢华南溪蟹和待定种华南溪蟹等4种溪蟹。溪蟹多栖息于水流缓慢的山涧,白天潜伏于石块下,夜间四出觅食。溪蟹的斯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38.99%~96.77%,平均感染率为80.21%(231/288),平均感染度为19.8个囊蚴/蟹。PCR结果显示,囊蚴样品扩增出的ITS2序列约500 bp,与GenBank中斯氏并殖吸虫相似性为99%;CO1基因序列约450 bp,与GenBank中宫崎并殖吸虫相似性为100%。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2只感染犬解剖后分别获得6和8条成虫,经鉴定均为斯氏并殖吸虫。孳生地环境改变有山洪暴发、垦植、干旱和人为破坏等原因,孳生地环境改变后对11处19次复查中,有10次未采集到螺,有5次未采集到蟹。5个调查点孳生地环境变化为山洪暴发所致,灾后进行7次调查均未查见螺,其中3处未查见溪蟹。11处调查点孳生地环境改变后,蟹的斯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36.11%(91/252),平均感染度为4.9个囊蚴/蟹。孳生地环境改变前后的感染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福建北部建瓯等地为斯氏并殖吸虫高度感染的自然疫源地。孳生地生态环境改变后螺、蟹斯氏并殖吸虫尾蚴/囊蚴感染率下降明显,其中山洪暴发和垦植等是影响螺、蟹感染率下降的主要因素。
    信息交流
    热带病防控人员全球卫生知识现状及培训需求调查
    李红梅, 丁玮, 黄璐璐, 马雪娇, 段磊, 钱颖骏, 王多全, 官亚宜, 肖宁, 周晓农
    2020, 38(1):  110-11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1.016
    摘要 ( )   HTML ( )   PDF (141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2016年8月至2017年4月举办的3次热带病预防控制主题会议(培训班)的参会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信息,使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共发放问卷256份,获得有效问卷241份。从未听说过全球卫生概念者占14.5%(35/241),虽听说过但不太了解者占82.6%(199/241),熟悉者仅2.9%(7/241)。调查对象对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知识的熟悉程度显著高于全球卫生(P < 0.01)。全球卫生基本概念的正确理解占比为42.7%(103/241),≤ 35岁组的正确理解占比为53.8%(56/104),> 35岁组为34.3%(47/13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97.1%(233/240)的调查对象表示有意愿参加全球卫生培训,培训内容需求排名前3的分别为疾病防控策略和技术,实验检测、诊断和研发技术,卫生管理知识;能力提升需求排名前3的分别为全球卫生视野、疾病防控经验和调查分析能力。培训方式以现场教学为主,采用教师学员互动教学模式,多聘用国外卫生系统师资。我国热带病防控人员对全球卫生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容乐观,需要加强全球卫生培训和能力建设。
    综述
    金属纳米粒子在常见感染性疾病检测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季亚楠, 廉晓丽, 朱逢龙, 杨毅梅
    2020, 38(1):  115-11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1.017
    摘要 ( )   HTML ( )   PDF (125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纳米技术发展迅速,金属纳米粒子由于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在医学领域中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并被逐步推广应用。金属纳米粒子在常见感染性疾病的检测和治疗方面较传统方法有较大的优势。本文介绍了基于纳米金的免疫标记技术在病原体检测方面的应用,主要涉及免疫层析技术、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和探针技术等,以及纳米金和纳米银在抗感染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半胱氨酸蛋白酶在棘阿米巴成囊过程中作用的研究
    李青山, 王智欣, 程训佳
    2020, 38(1):  120-12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1.018
    摘要 ( )   HTML ( )   PDF (119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棘阿米巴是一种机会性致病原虫,在环境中普遍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起人体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的感染。棘阿米巴生活史中具有致病性的滋养体期和有感染性的包囊期两个阶段。棘阿米巴成囊有两个阶段,分别是包括自溶和蛋白质降解的早期阶段和伴随着包囊特异性基因表达的晚期阶段。半胱氨酸蛋白酶在棘阿米巴成囊过程中的早期阶段起着重要作用,其成囊过程可以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E64d抑制。半胱氨酸蛋白酶是具有保守催化位点的组织蛋白L样酶,在滋养体和包囊中连续表达,分布在溶酶体内并在酸性条件下表现出最高的催化活性。与丝氨酸蛋白酶不同,半胱氨酸蛋白酶在成囊过程中水解多种蛋白质。包囊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通过介导线粒体的自噬从而在棘阿米巴的成囊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本文综述了内源性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调节成囊过程的作用。
    我国蜱媒传染病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
    姚清媚, 周素芳, 张仪, 夏尚, 薛靖波
    2020, 38(1):  123-12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1.019
    摘要 ( )   HTML ( )   PDF (124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蜱虫在吸食动物血液的同时可携带病原体传播多种人兽共患病。经蜱传播的疾病统称为蜱媒传染病。蜱媒传染病与气象因素,尤其是温度、相对湿度、降雨量、相对大气压和风速等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文对蜱媒传染病与气象因素相关性研究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建立蜱媒传染病的气象模型和早期的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用于预测疾病的发生和监测疾病的发展。
    绦虫排泄分泌物与宿主免疫效应的相关研究进展
    范贤敏, 周必英
    2020, 38(1):  128-13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1.020
    摘要 ( )   HTML ( )   PDF (130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绦虫是常见的人兽共感染寄生虫。绦虫排泄分泌物(ESP)是绦虫在感染过程中分泌/排泄并直接暴露于宿主免疫系统的产物,是最可能引起宿主免疫效应变化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该物质可诱导和调控宿主的免疫应答,与绦虫感染密切相关。绦虫ESP可诱导宿主产生正向免疫效应来控制感染,亦可诱导宿主产生负向免疫效应,从而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建立长期感染。本文对绦虫ESP与宿主免疫效应的相关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研究简报
    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术治疗终末期肝多房棘球蚴病的住院医疗费用分析
    喀斯木·艾海提, 阿卜杜萨拉木·艾尼, 吐尔干艾力·阿吉, 邵英梅, 张瑞青, 塔来提·吐尔干, 蒋铁民, 冉博, 阿卜杜艾尼·啊卜力孜, 米尔阿迪力·艾尔肯, 温浩
    2020, 38(1):  53-5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1.021
    摘要 ( )   HTML ( )   PDF (144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收集2010-2018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终末期肝多房棘球蚴病实施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术(ELRA)治疗的患者人口学信息和相关临床病历资料数据,根据ELRA术前是否接受相应的诊疗分为6个组,无相关病史(A组)、抗虫化疗史(B组)、抗虫化疗 + 药物保肝史(C组)、穿刺或内镜减黄 + 药物保肝史(D组)、肝血管介入治疗 + 抗虫化疗史(E组)、肝切除 + 抗虫化疗史(F组)。采用Mann-Whinty检验比较分析各组之间医疗费用差异。共82例患者接受ELRA手术,男、女性别比为39 ∶ 43,平均年龄(36.1 ± 11.8)岁,主要民族有藏族、哈萨克族和汉族,患者主要来自新疆、西藏和四川。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接受ELRA治疗的医疗费用主要包括西药费、检查类费、材料费、手术费和特殊材料费等。82例患者平均总费用为(241 155.0 ± 119 746.5)元,其中西药费占比最高(41.1%),其次是检查费(15.7%)、材料费(13.4%)、手术费(9.6%)、特殊材料费(7.5%)。C、D组总费用高于其他4组(P < 0.01);西药费、检查费、护理费和治疗费C、D组高于其他4组(P < 0.05);特殊材料费、血费、抢救费和床位费C、D组高于A组(P < 0.05)。术前无相关病史者总体费用和各项费用均比有其他相关病史者低;术前有黄疸/肝功能不全因素可增加总体费用及大部分子项费用。
    病例报告
    腾冲市幼儿感染犬复孔绦虫1例
    王加志, 田利光, 李新和
    2020, 38(1):  114-11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1.022
    摘要 ( )   HTML ( )   PDF (188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20年征稿启事
    2020, 38(1):  16-16. 
    摘要 ( )   PDF (8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20年中英文稿约
    2020, 38(1):  134-Ⅰ. 
    摘要 ( )   PDF (5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