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88年 第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8-05-31
    抗约氏疟原虫血清控制鼠疟感染有效成分的分析
    程勤,刘尔翔
    1988, 6(2):  81-86. 
    摘要 ( )   PDF (6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约氏疟原虫(P.y.)裂殖体、裂殖子、全虫等抗原和淆虫免疫小鼠,制备多种免疫血清。小鼠体内被动转移上述血清发现只有活虫感染或经氯喹治疗恢复后的小鼠血清可以使受者获得保护,并可在体外抑制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实验表明氯喹治疗血清中起保护作用的成分是抗体。血清中的其它因子和可能残存的氯喹没有显示控制疟原虫感染的作用。用同位素标记、免疫沉淀、SDS-PAGE和自显影技术发现氯喹治疗血清和其它几种免疫血清沉淀的抗原有明显差异。氯喹治疗血清可以特异识别245、210、190、156和130KD抗原,因此这些特异抗体很可能是氯喹治疗血清中对约氏疟原虫感染有阻断作用的成分。
    肺蛔虫肉芽肿一例报告
    魏胜利,翁景萱
    1988, 6(2):  86-86. 
    摘要 ( )   PDF (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儿,女性,9岁。因畏寒、发热、右胸痛和咳嗽5d,于1980年10月13日入院。体检:体温37.6℃,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白细胞20000,中性92%。胸部透视:左肺透明度稍低。入院后拟诊肺炎,给予静脉滴注红霉素和庆大霉素等治疗。后因吃苹果引起呕吐,呕吐物误吸入气管致窒息死亡。 尸体解剖检查肺淤血水肿,右肺中叶有一个结节性病灶,直径约2.5mm。镜下见病灶内有三个蛔虫断面,虫体壁分为角质层、角质下层和肌层,肌层较发达.断面中央为消化管。虫体宽约100μm。虫体外有纤维组织包围,周围有多量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浸润。肠腔内有蛔虫。食道中段相当于左支气管分叉处,食道壁明显增厚,外
    羊棘球蚴液抗原斑点免疫结合试验诊断包虫病的研究
    郑光宇,赵荣乐,冯新华
    1988, 6(2):  87-89. 
    摘要 ( )   PDF (2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用羊肝棘球蚴囊液抗原对包虫病人、非包虫病人和健康人血清进行斑点免疫结合试验。当受检血清稀释度为1:400时,56例包虫病人血清的阳性率为92.9%,39例其它疾病和60例健康人血清的假阳性率分别为7.7%和0。以邻苯二胺为底物时,包虫病人、非包虫病人和健康人血清的斑点免疫结合反应的消光值均数士标准差分别为:0.515±0.195、0.095±0.045、0.055±0.045。以盐酸联苯胺为底物时,目测阳性反应斑点蓝褐色沉淀的颜色深浅与以邻苯二胺为底物的定量试验结果相符合。
    中华按蚊感染马来丝虫后产卵力及存活率的变化
    黄炯烈,何桂铭
    1988, 6(2):  90-93. 
    摘要 ( )   PDF (2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实验室驯化的中华按蚊,通过人胎盘膜,吸取含马来丝虫微丝蚴的新鲜兔血而获感染.在温度为25.5±1℃,相对湿度为75~85%的实验条件下,对不同密度微丝蚴血餐感染后的中华按蚊的产卵力及存活率等方面的变化作了观察。结果表明:当感染微丝蚴密度≥5.42mf/μl和≥2.69mf/μl时,感染蚊的第1次和第2次产卵数均显著下降;后者更甚于前者。而感染蚊的存活率,则随感染微丝蚴密度的上升而下降,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感染后的第1~12d。
    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的两种剂量的疗效比较
    罗建仲 ,金介梅
    1988, 6(2):  93-93. 
    摘要 ( )   PDF (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4年12月,在四川省西昌县西部山区大兴乡将当年查出的血吸虫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两种剂量吡喹酮治疗,结果如下。 一、治疗对象本组364例均系粪便孵化阳性的慢性早期患者,无明显夹杂症。男性193例、女性171例。其中成人225例,儿童139例,年龄3~64岁.均按年龄、性别、感染程度分层随机抽样而分为两组。
    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与肝炎后肝硬化鉴别诊断指标的探讨
    曾一朗,龚生兴,叶雪花,王秀球,吴舒侬,何国朝,朱银鹰,李新民
    1988, 6(2):  94-98. 
    摘要 ( )   PDF (3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68例肝病患者检查结果发现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合并慢性肝炎感染率高达72.1%.肝炎后肝硬化的主要组织学改变为肝细胞变性坏死、纤维间隔及假小叶形成、小胆管增生伴上皮肿胀和淋巴细胞浸润。其中,地衣红染色阳性系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证据。HBsAg阴性而抗HBc—IgM阳性提示乙型肝炎新近感染:两者均阳性或伴HBeAg阳性提示病毒仍在复制。本文抗HBc—lgG阳性率特别高,可能是晚血患者乙型肝炎病程慢性化的结果。检测血清RF、ANA、AFP、CIC和MAO有助于鉴别诊断及对预后的判断。血脂HDL-C/T.ch比值0.3伴肝功能动态变化者多导致肝炎后肝硬化.
    吡喹酮治疗脑型血吸虫病四例报告
    张同延
    1988, 6(2):  98-98. 
    摘要 ( )   PDF (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3年以来,我们用吡喹酮治疗4例脑型血吸虫病,治疗效果满意。 一、一般资料.男3例,女1例。年龄13~41岁,4例均居住疫区,有疫水接触史,无治疗史,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5年。 二、症状及体征2例为癫痫大发作,反复发作性全身抽搐,口吐白沫,意识丧失:其中1例伴有言语障碍,右半身瘫痪。1例为癫痫小发作,反复
    丝虫病防治后期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传播作用的研究
    史宗俊,袁以真,孙家振,李中兴,郑学修,李国培,陈贺先,赵庆法,丁善根,施恒华,罗幸福,石福田,黄倩,蔺西萌,姚润林,王学成
    1988, 6(2):  99-102. 
    摘要 ( )   PDF (2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1~1986年的研究表明,在以中华按蚊为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和以淡色库蚊为媒介的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经过防治,当人群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以行政村为单位),微丝蚴平均密度降至5条左右/60μl时,即使停止病原治疗,残存的微丝蚴血症者也可于3~5年内陆续转阴,微丝蚴率逐年下降,蚊媒调查未发现幼丝虫,人群中未发现新感染,丝虫病的传播可能被阻断。
    长爪沙鼠抗马来丝虫抗体的动态变化
    邓珊珊,徐荣臻,赵忆
    1988, 6(2):  103-106. 
    摘要 ( )   PDF (2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马来丝虫成虫和微丝蚴可溶性粗抗原作ELISA,观察了感染马来丝虫的长爪沙鼠血清中特异抗体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感染沙鼠腹腔液中的微丝蚴阳性检出率为36.7%;抗成虫和微丝蚴抗体最早分别在感染后第2周和第3周可测得;两种抗体在第1次出现后,均持续上升,抗成虫抗体水平在感染后的第16周稍有下降,而抗微丝蚴抗体却持续在高水平上;显性感染沙鼠的抗微丝蚴抗体在腹腔出现微丝蚴后,明显高于隐性感染鼠.
    肠血吸虫病伴回盲部腺癌一例报告
    李海
    1988, 6(2):  106-106. 
    摘要 ( )   PDF (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男性,60岁,江苏省昆山县人。因右下腹痛、消瘦、食欲不振、腹泻和黑便3个月而入院。体检:右下腹可扪及一肿块,压痛明显。患者一直居住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有疫水接触史。剖腹探查见回盲部与周围组织粘连,乃切除。病理检查示回盲部明显增厚,粘膜表面隆起、轻度糜烂。切面见粘膜下有5×4cm肿块,灰白色,质硬:附近的粘膜上,有数十个粟粒至绿豆大小的结节。镜检见肿块处肿瘤组织分化较好,呈大小不等的腺样结构,浸润全层肠壁。瘤细胞为柱形或立方形,胞浆丰富,
    子宫内膜蛲虫肉芽肿一例报告
    卢建华
    1988, 6(2):  106-106. 
    摘要 ( )   PDF (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女性,32岁,农民,因婚后7年不孕、闭经2年余于1985年8月来院诊治。患者14岁月经初潮,25岁结婚,婚后性生活正常。既往无结核史。妇科检查:外阴未见异常,阴道通畅,子宫及双附件无异常发现。宫颈、阴道分泌物涂片,查见蛲虫卵和炎细胞。行诊断性刮宫,刮出物送病理切片检查,镜下见宫内膜变薄,腺体普遍减少,呈增生期改变。内膜腺体周围见成团寄生虫卵及肉芽肿。虫卵外为双层无色透明折光性较强的卵壳,有的虫卵内可见一幼虫胚胎。虫卵周围有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嗜酸粒细胞浸润,形成虫卵肉芽肿。
    滇南和湘西北间日疟原虫的实验感染比较
    杨柏林,李庆俊,唐来仪,王文俊,王子敏,庞禄林,张湘君,何元珍,黄峥
    1988, 6(2):  107-110. 
    摘要 ( )   PDF (2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湘、滇两地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间日疟原虫的蚊内期在26±1℃条件下均为9d。疟原虫出现前期滇南为8~13(9.9±1.3)d,湘西北为11~16(14.3±1.6)d,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且与子孢子接种量无明显关系。红内期的分裂时间多见于下午。无免疫力间日疟病例的热型多数不典型。自然病程短,不经治疗,约于2周内停止发作.接种子孢子后首次见虫时,对蚊媒无感染性;首次临床发作病例对蚊媒的感染率,湘、滇两地分别为95和7.9%,文中对此差异以病原生物学观点作了分析和讨论.
    穹结膜及泪小管结膜吸吮线虫四例报告
    王秉仁,张锡林,陈杰
    1988, 6(2):  110-110. 
    摘要 ( )   PDF (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院先后收治结膜及泪小管结膜吸吮线虫病患者4例。其中男1例,女3例。年龄1.5~60岁。其中1例幼儿系其母见幼儿左眼有小白虫在移动,伴有流泪和分泌物增多而就诊。其余3例均主诉眼部肿、痒或刺痛,伴有异物感,在用手指搓揉眼睑时疼痛可缓解。4例在就诊前均先后自己取出小白虫1~4条.
    乙胺嘧啶对约氏疟原虫卵囊发育的影响
    诸欣平,孔德芳,王瑞芳
    1988, 6(2):  111-114. 
    摘要 ( )   PDF (6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实验以约氏疟原虫一斯氏按蚊系统,研究了乙胺嘧啶对疟原虫卵囊发育的影响。受染斯氏按蚊叮咬喂药鼠或直接饲以含药糖水后,蚊胃卵囊感染率及感染度均低,卵囊个体小,每日平均增长率亦低。电镜和Feulgen染色观察表明:用药组卵囊胞浆空泡化、色素堆积,形成黑孢子,卵囊DNA平均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卵囊发育中未出现细胞核及成孢子细胞,提示乙胺嘧啶有抑制疟原虫卵囊DNA合成的作用。
    旋毛虫病20例临床分析
    陈建民,李广生,丁安华
    1988, 6(2):  114-114. 
    摘要 ( )   PDF (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市于1982年首次发现旋毛虫病流行。现将我院自1983年来收治的20例作一扼要分析。 临床资料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12~48岁。诊断依据:有生食或半生食未经检疫的猪肉史,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嗜酸粒细胞明显升高,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阳性。流行病史:均有生食或半生食未检疫猪肉史,有3个家庭共14例集体发病。临床表现:均有发热、面部浮肿、乏力。2例有全身浮肿。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者10例。有全身
    恶性疟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特性与其保护性水平关系的实验观察
    李纪良,李英杰
    1988, 6(2):  115-117. 
    摘要 ( )   PDF (8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IFA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疟疾研究的血清学方法,本文用抗恶性疟原虫的McAb,就疟疾抗体的免疫荧光特性与其保护性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指出,参与机体保护性反应的疟疾抗体作用的三种机制,即McAb的抑制活性、调理活性和细胞毒活性,与McAb的荧光滴度均无明显联系,荧光滴度高的McAb,其保护性不一定好,反之亦然。提示IFA滴度不能作为衡量患疟个体保护性免疫的一种指标。保护性McAb与疟原虫反应时有一定的荧光分布特点。荧光图象呈散在小点状、蜂窝状且边缘明亮的针对游离裂殖子或/和成熟裂殖体周缘膜抗原的McAb,可能具有较好的保护活性。
    阿苯达唑治疗脑囊虫病出现过敏性休克二例报告
    桂秋萍,张丽艳
    1988, 6(2):  117-117. 
    摘要 ( )   PDF (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院于1984~1985年用阿苯达唑治疗脑囊虫病168例。两例于疗程中出现过敏性休克。 例一,患者,男,22岁,军人。因头痛,呕吐,视物不清半年于1985年9月9日入院。曾在外院服吡喹酮治疗2次,均因发生昏迷而终止。体检,全身各处扪及结节45个,双眼底视乳头水肿,腰穿压力190mmH_2O,囊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1:64(+),血ELISA 1:1 600(+),确诊为脑囊虫病,
    中华按蚊唾腺多线染色体中性染色体短臂的进一步确认
    李本文,刘多,谢长松,叶炳辉,卢惠霖
    1988, 6(2):  118-120. 
    摘要 ( )   PDF (8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改进的唾腺多线染色体的制作方法,对中华按蚊多线染色体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共分析统计了527个较为满意的唾腺细胞的多线染色体标本,进一步确认了X染色体短臂。对它出现的频率及在压片标本中的表现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90%以上的唾腺细胞的多线染色体标本中可以见到清楚的X染色体短臂,出现频率与性别无关。在压片中,X染色体短臂可与其它几个臂有粘连,并进行了统计学处理,对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浙江临安县山丘地区渗水岩石壁灭螺方法的探讨
    童懋月
    1988, 6(2):  120-120. 
    摘要 ( )   PDF (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县属山丘地区,青云乡夏村水库上渗水岩石壁有螺,石壁坡度在20~80度,钉螺孳生最高处11.3m.由于泉水常年不断,杂草丛生,缝隙甚多,20余年来虽经多次药物灭螺仍不彻底。1980年春查出有螺面积500m~2,钉螺平均密度为4.03只/0.11m~2.改用了综合性灭螺措施,效果较满意。 一、灭螺措施灭螺前先架梯割除荆棘杂草,集中待干后就地火烧。开沟排水,缩小渗水面积。用
    广州市郊蛙和蟾蜍自然感染裂头蚴的调查
    沈静德,刘国章
    1988, 6(2):  120-120. 
    摘要 ( )   PDF (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广州的东北郊和南郊农贸市场,购获蛀和蟾蜍。其中蛙68只,为泽蛙和黑斑蛙。蟾蜍45只,均为黑眶蟾蜍。在68只蛙中,有62只自然感染裂头蚴,其感染率为91.2%。共检获裂头蚴532条,平均每蛙含有裂头蚴8.6条。裂头蚴主要寄生于大腿肌中,其次依次为背、前肢、小腿、腰肌和腹部。在腹膜及肠系膜内均查到3条以上寄生的裂头蚴。在45只蟾蜍中,有13只自然感染裂头蚴,其感染率为28.9%。共检获裂头蚴50条,平均每蟾蜍含有裂头蚴3.8条。裂头蚴在蟾蜍体内的寄生部位也是以大腿肌为最多,其后依次为腹、皮下、肺门和腰肌.测量472条裂头蚴的长度,其长度为0.2~9.7cm。
    猪囊尾蚴超微结构的观察
    侯云圣,李景琦,刘昱,张家驹,王国瑞,范明
    1988, 6(2):  121-122. 
    摘要 ( )   PDF (8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猪体内的猪囊尾蚴用扫描电镜观察其顶突部位,极少看到头钩。透射电镜可见颈部体壁由皮层、基底膜、皮下层和实质层组成,有发达的焰细胞、排泄管和散在的石灰小体,还可见被埋在皮层下的头钩.
    吡喹酮、阿苯达唑对华支睾吸虫体表作用的扫描电镜观察
    唐永煌,肖锡昌,梁小虹,王磊,王鸣,郭祖文,卓海江,朱师晦 ,王自能
    1988, 6(2):  123-125. 
    摘要 ( )   PDF (7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吡喹酮和阿笨达唑对大鼠体内华支睾吸虫体表所致的变化。用吡喹酮(300mg/kg)2h后虫体体表发生肿胀,出现泡状物;4~24h后泡状物破坏,体表组织溃烂;36及48h后体表剥落。用阿苯达唑(150mg/kg)24h后虫体体表亦有肿胀;36h后有突起状物;48h后体表组织出现溃烂。对两种药物引起虫体皮损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菜农钩虫感染的家庭聚集性分析
    沈毓琦
    1988, 6(2):  125-125. 
    摘要 ( )   PDF (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4年在黎阳乡黎新、黎山、茅山三个行政村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普查人群钩虫感染率为36.1(281/779)%。选择家庭人口全部送检的户,以二项分布拟合法及G检验进行家庭聚集性现象的分析,未见该乡居民钩虫感染家庭聚集性现象,G检验结果见表1。二项分布拟合所用数据同表1,并得相同
    卫氏并殖吸虫毛蚴超微结构的观察
    袁建华,刘瑞德,高俊峰
    1988, 6(2):  126-127. 
    摘要 ( )   PDF (6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SEM下,卫氏并殖吸虫(三倍体型)毛蚴体表密布细长的纤毛。TEM示纤毛的微管呈典型的“9+2”形式排列。除纤毛外,体表密布一层点线状胞质突起。体表下依次为基质、基膜和肌肉层。肌肉层下方见一含大量直径为0.15μm左右的圆形结构的囊细胞。焰细胞2个,大小为3×5.4μm,胞质内含有许多线粒体。焰细胞的纤毛束由39~45根纤毛组成。胚细胞在体后部集中成团,体前、中部亦有分布。
    阴道毛滴虫的扫描电镜观察
    杜之鸣,韩文素,周文琴,王伯霞,李向印,赵玉珍,王丽
    1988, 6(2):  128-129. 
    摘要 ( )   PDF (6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滴虫性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中分离毛滴虫,接种培养后进行扫描电镜观察。阴道毛滴虫呈梨形或卵圆形。虫体前端经鞭毛周管开口伸出4根游离前鞭毛。在虫体背侧周管开口的略后方单独伸出1根后鞭毛,其发出点与前鞭毛之间以鞭毛周管壁相隔。后鞭毛沿波动膜的左侧向虫体后端做波浪式延伸。波动膜乃虫体向外伸出的一条波浪形的膜样结构,其长度与虫体的比例关系,似乎与虫体形态变化有关。在波动膜的游离缘未见有副纤维。在虫体后端有轴柱伸出体外。
    酮替芬、赛庚啶及苯噻啶体外抗恶性疟原虫的作用
    周铭贤,潘星清,童小妹
    1988, 6(2):  130-133. 
    摘要 ( )   PDF (2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观察了酮替芬、赛庚啶及苯噻啶对恶性疟原虫的抑制作用,其中以酮替芬的效果最佳,5×10~-5M酮替芬可明显抑制疟原虫的发育,使虫数减少并不再能形成裂殖体。作者还用同步化了的疟原虫进一步研究了酮替芬对疟原虫生长环节的抑制作用.
    深圳地区疟疾暴发流行主要传播媒介的调查
    柳朝藩,钱会霖,朱泰华,郭(钅星)安,潘嘉云,郑香,顾政诚,陈甦觉,钟健明,曾冠帆,袁芝琴
    1988, 6(2):  133-133. 
    摘要 ( )   PDF (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圳地区1983年发生间日疟暴发流行,为了判定当地疟疾主要传播媒介,提供制定灭疟措施的科学依据。为此进行此项调查。 方法选择若干疟疾暴发点,包括疟疾发病率高的山坳区临时工棚、发病率低的低丘区临时工棚和农村居民点,用半通宵捕蚊方法进行按蚊调查。 结果与讨论共发现嗜人按蚊(原称雷氏按蚊嗜人亚种)、中华按蚊、微小按蚁、日月潭按蚊、嵌斑按蚊、美彩按蚊、多斑按蚊、带足按蚊和小洁按蚊
    酮替芬、赛庚啶与利福平治疗猴疟的初步研究
    黄文洲,罗曼珍,周铭贤,潘星清
    1988, 6(2):  134-135. 
    摘要 ( )   PDF (1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抗5-羟色胺类等药物经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测定与约氏鼠疟试验初步证明,对红内期无性体疟原虫有一定的对抗作用.为了解此类药物对灵长类动物疟疾感染的作用,进行了以下的研究。 材科与方法 一、实验虫种与动物食蟹猴疟原虫系本所引自越南,在猕猴中保存的虫种,对氯喹敏感。本实验的动物宿主均为在我国广西捕获的健康猕猴,实验前血检疟原虫均阴性,体重2.8~4.5kg。 二、实验感染、治疗与观察从感染食蟹猴疟原虫的种源猴抽血,经静脉接种给健康猴,接种后第3d起血检疟原虫,原虫血症达1%以上时,鼻饲
    建立抗旋毛虫单克隆抗体细胞株的初报
    张国华,严新明,陆小青,蒋维明
    1988, 6(2):  135-135. 
    摘要 ( )   PDF (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Gamble(1984)曾报道建立了抗旋毛虫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国内尚未见报道。我们于1985~1986年建立了一株分泌抗旋毛虫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简称D_6McAb)。 材料与方法 一、细胞和动物小鼠骨髓瘤细胞株为SP2/0细胞系。6~8周龄BALB/c小鼠。细胞和动物均引自中国医学科学院昆明医学生物研究所,由本室传代培养、繁殖保护。二、免疫方法旋毛虫幼虫囊包系云南省卫生防疫站提供。镜检5~10个纯的旋毛虫幼虫肌肉囊包饲喂BALB/c
    人蛔虫、猪蛔虫和犬弓蛔虫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罗仲金,王玲,刘庆,田光兆,胡孝素,黄光琦,钱方,冉瑞图,黄德淮
    1988, 6(2):  136-137. 
    摘要 ( )   PDF (2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们在成都地区采集了人肠道,人胆道和猪肠道蛔虫,用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电泳进行比较研究,同时选用形态上与其有明显区别的犬弓蛔虫进行对比,以期为了解人蛔虫和猪蛔虫是否同种提供生化依据。 材料标本来源人肠道蛔虫和人胆道蛔虫均取自手术病人。猪蛔虫和犬弓蛔虫分别来自屠宰场和我院动物饲养中心。虫体置于盛有37℃任氏溶液的保温瓶中带回实验室。
    吡喹酮一剂疗法大规模治疗血吸虫病973例
    程子云,吴贤炎,刘发祥
    1988, 6(2):  137-137. 
    摘要 ( )   PDF (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站于1985年9月用吡喹酮一剂疗法治疗3764例血吸虫病患者,现将973例治疗前粪检阳性者的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973例粪检阳性患者中,男性579例,女性394例,年龄5~78岁,晚期血吸虫病16例(巨脾型14例,侏儒型2例),伴有夹杂症者18例(肺结核、肺气肿、肾炎、甲状腺亢进各2例,支气管哮喘、消化道溃疡,癫痫、高血压心脏病及风湿性心脏病代偿
    蠕形螨病的动物感染初报
    杨莉萍,易有云
    1988, 6(2):  138-138. 
    摘要 ( )   PDF (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体蠕形螨感染非常普遍。我国近年来有关此病的发病率、病理、流行病学及治疗方面的报告日渐增多,但迄今尚未见到有关实验动物模型的报告.现将我们的研究报道于下。 一、材料与方法蠕形螨取自一位感染毛囊蠕形螨Demodex folliculorum患者,密度为5条/cm~2,先用以感染小犬。小犬发病后,从患处压刮出分泌物,经鉴定仍为毛囊蠕形螨,用以感染其它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 本院动物室繁殖的小犬1只,断奶后在本实验室内饲养至两个多月。本院动物室繁殖的白兔1只。另从民间购得的满月小猫1只。上述动物实验前均无蠕形螨接触史,皮毛光亮,外观正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的副反应综合报道
    刘云程,向德生,黄国洲,刘振维,刘德才,戴声瑒,舒若萍
    1988, 6(2):  139-140. 
    摘要 ( )   PDF (1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男,53岁,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出现呼吸困难而于1983年3月24日急诊入院。当时体检:心率94次/min,无杂音,心音较轻。心电图正常,经抗菌消炎解痉平喘等对症处理后,病情显著好转。后因血吸虫抗原皮试、间接血凝及酶联免疫试验阳性,而于5月3日上午给予吡喹酮治疗,按总量60mg/kg,分2d治疗。于5月4日上午7时20分,突感头昏、心悸、胸闷,心电图检查:心房
    黑龙江省爱辉县的孤雌生殖型卫氏并殖吸虫的发现
    黄舜毅,范树奇,赵素云,陈源,徐之杰,刘桂菊,孙秀琴
    1988, 6(2):  141-141. 
    摘要 ( )   PDF (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王致中(1963)报道黑龙江省爱辉县西岗子乡居民中有肺吸虫病流行,但对其病原尚未研究。现将我们1977~1985年调查的结果简述如下。 一、宿主调查 (一)第一中间宿主镜检当地的黑龙江短沟蜷30只,未查出肺吸虫幼虫。(二)第二中间宿主为东北喇蛄,1977年7月查200只,其中有1只查见囊蚴1个,1979年9月查130只,其中7只查见囊蚴,感染率为5.4%,感染度为1~10个/只。(三)保虫宿主在家猫27只中,查出肺吸
    洪泽湖地区无血吸虫病传播原因的调查
    周澄,王辅国,陈永林
    1988, 6(2):  142-143. 
    摘要 ( )   PDF (1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搞清洪泽湖地区是否属于无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问题,我们做了如下调查和实验。 一、洪泽湖地区血吸虫病人感染地点调查及耕牛血吸虫病检查 洪泽湖地区的血吸虫病人全部为渔船民。沿湖5个渔业乡(镇)人口为84 327人中,有去流行区捕捞史者11282人。1970~1985年12次血吸虫病检查皆以他们为对象,前10次检查方法为粪便孵化,后两次为“综合查病”,查出病人1251人。每次检查十余名无流行区捕捞史但有类似血吸虫病症状者,无一阳性.因而迄今未发现无流行区捕捞史者患病。1985年择老子山镇部分无流行区捕捞史者做对照检查,对象是随机抽病人家庭中成年成
    卫氏并殖吸虫后尾蚴经伤口感染动物的试验
    吴辛金,李理,谭初明,谭明阳,赖富才,尹哲支,方乃
    1988, 6(2):  143-143. 
    摘要 ( )   PDF (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们于1985年进行了肺吸虫囊蚴伤口感染实验。取经3次粪检肺吸虫卵均为阴性的2.5~3个月龄的健康小犬16只,其体重为4~5.5 kg,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犬后腿外侧切开一长1cm、深0.5cm切口。实验1组用吸管吸取囊蚴100个,滴入切口。实验2组将切口浸入含500个囊蚴的2000ml水中,10min,不时搅动,增加感染机会。60~123d后,解剖检查皮下、胸腹腔的病理变化和虫体。用陈翠娥(1984)报道的消化法检查肌肉内的虫体。从
    LYME病简介
    毛守白
    1988, 6(2):  143-143. 
    摘要 ( )   PDF (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1988年1月16日美国华盛顿地区热带医学会例会上,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热带公共卫生学教授A.Spielman报告了Lyme病。这是一个近来发生很快的人兽共患疾病。1962年在美国发现第一例,直至1975年才有正确的描述,常被误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心脏病或多发性硬化病。它的病原体是一种疏螺旋体,名Borrelia burgdorferi,由Ixodesdammini硬蜱的稚虫传给人。主要的表现为多发性
    豫南地区雷氏按蚊嗜人亚种地理分布与恶性疟流行关系的调查
    尤显策,沈大勇,史冬元,黄在松,陈建设,庄建安,蒋栖岗,程玉印,边长治
    1988, 6(2):  144-144. 
    摘要 ( )   PDF (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雷氏按蚊嗜人亚种是南方各省的主要传疟媒介。我省自1979年在商城首次发现,后又在固始、淮滨市等地发现此蚊种。为了解该蚊种分布与恶性疟流行的关系,于1984年7~9月进行调查。 一、调查区概况 调查范围为桐柏山,大别山及其北麓丘陵区和淮河两岸平原区,包括唐河、桐柏、信阳、确山、正阳、新蔡、淮滨、固始、息县、罗山、潢川、光山、新县、商城等14个县。在北纬31°38′~32°44′和东经112°51′~115°10′之间,地
    1299例间日疟患者间接荧光抗体消长的观察
    黄天谊,周远华,何振琚,王小力,陈志良,李廷先,王沛然
    1988, 6(2):  145-145. 
    摘要 ( )   PDF (1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进一步掌握不同情况下疟疾病人的抗体消长过程,以便为IFA现场调查结果的分析提供依据,我们于1980年6月至1981年3月,在思南县一个已开展综合性抗疟措施的间日疟暴发流行区,对1299例间日疟病人,进行了血清学与寄生虫学追踪观察。 调查方法 1980年6~10月经血检确诊为间日疟现症病例列入观察对象,经氯喹(3d总量1.5g基质)加伯喹(5d总量150mg基质)双疗程(间隔1个月)系统治疗。发病后3个月内每月追踪1次,以后每2~3个月1次,每次取厚血片及滤纸血滴标本各1
    齿龈内阿米巴致病性的探讨
    孙昌秀,王惠琴
    1988, 6(2):  146-146. 
    摘要 ( )   PDF (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过去认为齿龈内阿米巴为非病原性原虫。而我们近年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它常与牙周病共存,杀原虫药物治疗后有显效。 材料与方法一、检查对象 随机接诊口腔科初诊病人,作临床诊断的同时取样作镜检。二、方法将取得的牙龈袋(沟)内含物作生理盐水涂片,记录阿米巴感染与否及感染度。低倍镜(100×)下1~3视野发现阿米巴者为+++,4~5视野发现者为++,6视野以上发现者为+。涂片(范围为18mm~2)以火焰固定,革兰氏染色后任取4个视野(400×),每视野取一象限,四象限微生物数作为标本微生物数域指标。
    血管扩张药对血吸虫病动物肝胶原含量的影响
    罗光构,方爱珍,刘井元,鲁敏,邓爱群,黄雨英,朱凤华,王在华
    1988, 6(2):  147-147. 
    摘要 ( )   PDF (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国内应用丹参、秋水仙碱等治疗动物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获得一定疗效,汉防己甲素对动物实验性矽肺有显著降低胶原含量的效果,但未见用于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治疗。近两年我们曾用丹参合并妥拉苏林以及丹参合并妥拉苏林和汉防己甲素等方法治疗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获得良好效果。乃进行本实验以了解能否消除或减少作为胶原纤维结构蛋白的胶原含量。
    608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吡喹酮治疗前、后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的测定
    刘美智
    1988, 6(2):  148-148. 
    摘要 ( )   PDF (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简称γ-GT),为血清肽酶的一种。正常血清中γ-GT主要来自肝脏。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γ-GT的测定以及吡喹酮治疗前后该酶浓度的变化,国内报道不多。为观察其变化,我所于1985年检测了住院的急性及慢性血吸虫病患者480例的γ-GT;同时进行血清谷丙转氨酶(以下简称SGPT)的测定以资比较。 材料与方法 确诊的480 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中,男318例、女162例。年龄11~61岁。急性血吸虫病7例,慢性血吸虫病473例。所有病例无酗酒、药物性肝炎、传染性肝炎及与其接触史,入院时除
    福建福清县消灭血吸虫病考核报告
    林金祥,陈子宸,杜蔚苍,王孝志
    1988, 6(2):  149-150. 
    摘要 ( )   PDF (1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福清县的血吸虫病发现于1936年。解放以来,在共产党和各级政府领导下,通过调查先后发现16个乡(镇),141个村(场)有血吸虫病分布,占全县乡、村总数的76.2与32.3%:历史钉螺面积10210756m~2;历史病人54098人;历史病牛3055头;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为24.1%,它是福建省发现血吸虫病最早,有螺面积最大,病人病牛最多,流行程度最重的一个县。1952年该县成立防治专业机构,省、地、市的医疗、卫生防疫、畜牧兽医等部门和驻军,为了帮助该县消灭血吸虫病,先后派出大批医务人员,配合当地血防人员开展查灭螺与查治病,
    四川南坪县黑热病流行情况的调查
    兰林,许永湘
    1988, 6(2):  150-150. 
    摘要 ( )   PDF (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坪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山区,北纬33°15′,东经104°14′,海拔最低1160m,最高4764m,有大面积森林,年平均气温12.7℃,平均降雨量552.9mm~3,全县总人口49860人。1973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和甘肃省地方病防治二所的协助下,对该县所辖的18个乡进行了调查,发现12个乡有黑热病流行,黑热病病人与病犬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m以下的村寨。1972~1978年间共有病人168例。自1977年采取以捕杀家犬和治疗患
    四川广元市发现斯氏狸殖吸虫病的调查
    顾星和,黄勋,任宗明
    1988, 6(2):  151-151. 
    摘要 ( )   PDF (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们于1983~1984年在四川广元市大滩、元吉、筹笔等地进行的调查证实,当地为斯氏狸殖吸虫病疫源地。 大滩、元吉、筹笔位于川西北与川、陕、甘三省交界处,系丘状高原地区,年平均气温15.67℃,年平均降雨量115.5mm。当地山峦起伏,山间小溪,溪流纵横,居民在沿江两岸的山坡上居住,地广人稀,常有野生动物出没。 方法与结果 一、中间宿主调查 在沿嘉陵江的大滩、元吉两个乡调查溪沟2条,查获泥宁拟钉螺(Tricula humida)850只,均未查到斯氏狸殖吸
    中华按蚊对不同血型人群的吸血趋性
    陈清卫,陈永喜,孙应芝,张克仁,王恒礼,潘龙庆,郭莹玉
    1988, 6(2):  152-153. 
    摘要 ( )   PDF (1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不同血型人群对疟疾的易感因素,我们于1982~1985年在豫南遂平、正阳等县及开封市开展了中华按蚊对不同血型人群吸血趋性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一、中华按蚊对不同血型者人诱饵吸血趋性观察选蚊虫孳生地较多的村边,撑起特制的1m~3蚊帐4顶,下口距地面高约40cm,每顶间隔2m;具ABO血型的成年男性4人,先洗净四肢暴露部分,
    ABO血型对间日疟易感性的调查
    陈德仁,张生娥
    1988, 6(2):  153-153. 
    摘要 ( )   PDF (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Gupta等(1980)认为疟原虫具有血型A抗原成分,故更能耐受宿主的免疫作用,而导致其带虫率更高,陈清卫等(1983)亦报告我国豫南地区居民中的间日疟患者以A型血者著多。为了解福建地区居民不同血型者与间日疟易感性的关系,1984年12月至1986年7月间,我们对三明市郊几个间日疟局部暴发点的人群进行了调查。 方法 调查对象 选择1984~1985年三明市郊
    福建省疟疾暴发点的调查
    郑祖杰,黄柏芳,陈德仁,张生娥,郑粹荣,黄锦元,张良应,肖祖霖,陈昌平
    1988, 6(2):  154-154. 
    摘要 ( )   PDF (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福建省近年来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1984年全省发生间日疟4429例,年发病率仅1.66%∞,然而小范围内的暴发点仍频频出现,且多发生于闽西北雷氏按蚊嗜人亚种分布区,为探讨其发生规律,1984年进行了以下调查。 方法 在全省疟区对“四热”(疟疾,疑似疟疾、原因不明及感冒发热)病人进行血检,在疟原虫阳性病例较前一年有明显增加的地点,对病例周围人群访问当年疟史或血检疟原虫,以自然村或工地为单位统计发病率。凡发病率比上一年成倍增加且发病人数在10例以上者列为疟疾暴发点。同时调查外来人口籍贯,人数、移入时间及疟疾发病率等情况。
    病兔肝组织虫卵石蜡切片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诊断血吸虫病
    邱宗林,陈建勋,叶丽芳,钱晓榆
    1988, 6(2):  155-156. 
    摘要 ( )   PDF (1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1983年起,以日本血吸虫病兔肝组织虫卵石蜡切片为抗原作IFA,进行诊断血吸虫病的研究,同时与COP及间接血凝试验(IHA)作了比较。 材料与方法 一、IFA (一)肝组织虫卵石蜡切片的制备 感染1000~120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的家兔,于42~45d解剖,取含大量虫卵的兔肝,以生理盐水冲洗后,置于含10%甲醛的0.01M pH7.2磷酸缓冲溶液(PBS)内固定。按常规组织学方法作石蜡切片,切片厚度为5~10μm。镜检见每块切片含
    输血感染三日疟17例报告
    梁洪吉
    1988, 6(2):  156-156. 
    摘要 ( )   PDF (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自1960年以后就未发现自然感染三日疟者,而在1982~1985年,该县因消化道出血5例、胃切除3例、剖腹产4例及宫外孕、颅脑外伤、甲状腺摘除术子宫肌瘤和钩端螺旋体病各1例住院接受输血而感染三日疟。患者男8例,女9例。年龄23~61岁。其中农民7例,职工和居民10例。患者住院前均无发疟史。患者在发病前15~50d均接受输血。其症状为寒战发热,持续3h
    胃血吸虫病合并胃癌10例报告
    唐明清
    1988, 6(2):  157-157. 
    摘要 ( )   PDF (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院1971~1984年期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185例中,发现癌灶中心或癌灶边缘有血吸虫卵沉积者10例,占5.4%。为同期发现胃血吸虫病13例中并存癌症的70.6%。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10例中,男性9例,女性1例。年龄55~69岁。病程6个月~5年。其中9例为农民,8例曾接受过血吸虫病治疗。 临床表现为上腹痛6例,其中周期性类似溃疡病疼痛者3例,嗳气反酸8例,呕吐6例,呕血黑便7例,明显胃纳减退和消瘦5例,上腹扪及肿块2例,有移动性浊音者3例。本组中1例因上消化道出血性休克急症剖腹探查明确诊断,余9例中钡
    黑尿热11例报告
    胡岳林
    1988, 6(2):  158-158. 
    摘要 ( )   PDF (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73年1月至1982年12月,我院于云南省澜沧县收治疟疾患者559例,其中黑尿热13例,占同期住院疟疾患者的2.3%。现将资料比较完整的11例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11例中男性8例,女性3例,其中2例妇女,分别妊娠5和6个月。年龄3~60岁,其中20~30岁者7例。患者中傣族4例、景颇族2例、汉族2例以及佤族、苗族和克伦族各1例。 除1例外,患者均来自高疟区,均有疟疾反复发作史,但无血红蛋白尿史。本组5例查到疟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