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3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1-12-30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2021, 39(6):  0-0. 
    摘要 ( )   PDF (38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约综述
    恶性疟原虫var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石明丽, 肖波, 江陆斌
    2021, 39(6):  719-72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6.001
    摘要 ( )   HTML ( )   PDF (98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var基因编码的红细胞膜表面蛋白1(PfEMP1)是恶性疟原虫致病过程中最主要的毒力因子,与疟原虫感染红细胞的抗原变异及细胞黏附过程密切相关。var基因表达受严格的时空调控,一般来说,单个疟原虫在红内期只表达一个var基因,遵循相互排斥的表达策略。本文综述了恶性疟原虫var基因调控的研究进展以加深人们对疟疾致病机制的理解。

    日本血吸虫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洪炀, 林矫矫
    2021, 39(6):  725-73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6.002
    摘要 ( )   HTML ( )   PDF (87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蛋白是基因功能的主要体现者和具体实施者。近年来,日本血吸虫蛋白质组学研究受到关注并取得一些进展。本文对国内外在日本血吸虫蛋白质组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阐述日本血吸虫的生长发育机制,筛选诊断抗原标识、疫苗候选分子和新治疗药物靶标等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论著
    中国消除疟疾:监测响应系统的实施与成效分析
    夏志贵, 丰俊, 张丽, 冯欣宇, 黄芳, 尹建海, 周水森, 周升, 杨恒林, 王善青, 高琪, 汤林华, 严俊
    2021, 39(6):  733-74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6.003
    摘要 ( )   HTML ( )   PDF (335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中国消除疟疾监测响应系统的实施和工作成效,为消除后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系统收集整理消除疟疾监测响应相关的方案和活动记录,以及基于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2011—2020年全国疟疾病例个案信息和监测指标数据,使用SPSS 25.0和GraphPad Prism 8.4.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1—2020年,全国共报告疟疾病例30 278例,中国籍28 448例(93.96%)。本地原发感染病例1 732例(5.72%),为2011—2016年报告;境外输入性病例28 173例(93.05%);输血感染病例9例(0.03%);长潜伏期三日疟5例(0.02%);输入继发间日疟4例(0.01%);来源不明病例355例(1.17%),为2011—2013年报告。病例以恶性疟(17 960例,59.32%)为主;主要集中在云南(5 415例,17.88%)、广西(3 193例,10.55%)、江苏(2 797例,9.24%)等省(自治区);全年均有病例报告,主要集中在5—7月(9 689例,32.00%)。输入性病例主要来自缅甸(4 856例,17.24%)、加纳(2 957例,10.50%)、尼日利亚(2 693例,9.56%)等国。被动监测、人群主动病例侦查和线索追踪病例侦查的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76‰(28 452/37 500 291)、0.03‰(35/1 215 309)和0.30‰(32/105 384)。2013—2020年,病例诊断后1日内报告率为100%(23 114 / 23 114),报告后3日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率为94.49%(21 840 / 23 114),7日内疫点调查和处置率为93.30%(20 294 / 21 751),病例发病到初诊以及初诊到确诊间隔时间中位数均为1 d(四分位距: 0~3 d)。中华按蚊分布广泛,且普遍对溴氰菊酯产生抗性。体内疗效观察双氢青蒿素哌喹片对恶性疟、氯伯喹对间日疟的治愈率分别为92.31%(36/39)和100%(21/21)。 结论 建设敏感有效的监测响应系统是中国消除疟疾的成功经验,在消除疟疾后应继续把监测响应作为核心措施,积极开展部门合作,加强能力建设,防止输入再传播,巩固消除成果。

    重组卵形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 N端的抗原性及免疫原性分析
    于嘉利, 刘蕾, 杨博, 楚瑞林, 孙毅凡, 刘耀宝, 程洋
    2021, 39(6):  746-75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6.004
    摘要 ( )   HTML ( )   PDF (92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表达卵形疟原虫柯氏亚种(Plasmodium ovale curtisi)和沃氏亚种(P. ovale wallikeri)裂殖子表面蛋白1(merozoite surface protein 1,MSP1)N端重组蛋白,并进行抗原性及免疫原性分析,以探究其作为卵形疟候选疫苗的潜力。 方法 PCR扩增卵形疟原虫基因组DNA Pomsp1 N端基因。将纯化后的Pocmsp1 N端、Powmsp1 N端分别与pET30a、pET32a载体连接,并转化至DH5α感受态细胞中,经BamHⅠ和XhoⅠ双酶切验证且测序无误后,转入大肠埃希菌BL21(DE3)pLysS中。0.1 mmol/L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后纯化蛋白,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表达情况。15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rPocMSP1 N端组、rPowMSP1 N端组和阴性对照组,每组5只,分别腹腔注射50 μg与弗氏完全佐剂混合的rPocMSP1和rPowMSP1 N端蛋白和等量的PBS,初次免疫后第21天和第42天使用弗氏不完全佐剂加强免疫,初次免疫后第0、7、28和49天采集小鼠尾静脉血,制备血清。ELISA、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血清中特异性IgG、分析抗体滴度及抗体亲和指数,评估纯化后的rPocMSP1和rPowMSP1 N端蛋白的免疫原性。Western blotting检测rPocMSP1和rPowMSP1 N端蛋白的交叉反应,并用蛋白芯片分析重组蛋白在卵形疟原虫感染者血清中的抗原反应性。采用GraphPad Prism 5.0软件和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结果 PCR扩增结果显示,Pocmsp1 N端和Powmsp1 N端片段大小均为1 068 bp,与预期大小一致。PCR产物经克隆、诱导并纯化后,所获rPocMSP1和rPowMSP1 N端蛋白浓度分别为0.5 mg/ml和1.0 mg/ml。SDS-PAGE结果显示,rPocMSP1和rPowMSP1 N端的相对分子质量(Mr)分别约为46 000和59 000,Western blotting结果证实蛋白成功表达。免疫组小鼠血清均可特异性识别相应抗原。ELISA结果显示,在免疫后第7天检测到特异性IgG抗体,纯化的rPocMSP1 N端蛋白和rPowMSP1 N端蛋白均与IgG发生特异性反应,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5.824、25.98,P < 0.01);初次免疫后第28天,rPocMSP1 N端和rPowMSP1 N端蛋白免疫组小鼠血清A450值分别为1.043 ± 0.390和1.923 ± 1.373;IgG抗体水平持续上升至免疫后第49天,rPocMSP1 N端和rPowMSP1 N端蛋白免疫组小鼠血清A450值分别为1.217 ± 0.365和2.463 ± 0.983。rPoMSP1 N端在小鼠体内中诱导了较高的抗体应答,抗体滴度为1 ∶ 640 000至1 ∶ 1 280 000。ELISA结果表明,用rPoMSP1 N端蛋白免疫的小鼠均诱导出高亲和力的IgG抗体,rPocMSP1 N端和rPowMSP1 N端免疫小鼠血清抗体亲和指数分别为97.11%和75.72%。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rPocMSP1 N端免疫组小鼠血清中IgG抗体可以识别rPowMSP1 N端蛋白,rPowMSP1 N端免疫组小鼠血清中IgG抗体可以识别rPocMSP1 N端蛋白,两者存在交叉反应。蛋白芯片分析结果显示,rPocMSP1 N端蛋白识别卵形疟原虫感染者血清的敏感性为83.33%、特异性为57.14%,rPowMSP1 N端识别感染者血清的敏感性为97.62%、特异性为54.76%。rPocMSP1 N端、rPowMSP1 N端均与卵形疟原虫感染者血清有反应,与健康人血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5.896、10.42,P < 0.01)。 结论 rPoMSP 1 N端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诱导小鼠产生体液免疫应答,与卵形疟原虫感染者血清抗体反应上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后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
    郭苏影, 祝红庆, 曹淳力, 邓王平, 鲍子平, 贾铁武, 李银龙, 吕超, 秦志强, 张利娟, 冯婷, 杨帆, 吕山, 许静, 李石柱
    2021, 39(6):  753-75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6.005
    摘要 ( )   HTML ( )   PDF (84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 方法 于2020年10月对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江苏等5省开展钉螺血吸虫感染情况和钉螺孳生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根据历史疫情和受灾情况,每省抽取2个县(市、区)开展调查,分别为湖南省南县、华容县,湖北省汉川市、黄石市阳新县,江西省庐山市、九江市濂溪区,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枞阳县,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扬州市邗江区。每县(市、区)抽取2个乡(镇),每个乡(镇)抽取1个行政村作为调查村。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对2017—2019年查出人、畜活动频繁的有螺环境及本次受洪灾波及的历史无螺环境或达到无螺状态20年以上的环境开展钉螺调查。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对捕获的钉螺进行血吸虫感染情况检测。在开展钉螺调查的环境中同时开展野外粪便(简称野粪)的调查,采集全部野粪并用毛蚴孵化法进行检测(一粪三检)。对钉螺和野粪的分布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计算活螺框出现率(活螺框数/调查框数)、活螺平均密度(系统抽样活螺数/系统抽样调查框数)。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现有钉螺孳生环境中环境抽查和系统抽样法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活螺框出现率的差异。 结果 共调查64处现有钉螺孳生环境,捕获钉螺8 904只,其中活螺7 918只。总活螺框出现率为11.7%(1 813/15 464),其中环境抽查活螺框出现率为10.5%(679/6 441),系统抽样活螺框出现率为12.6%(1 134/9 02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4.91,P < 0.01)。安徽枞阳县和贵池区系统抽样活螺框出现率分别为60.2%(607/1 008)和28.4%(251/882),均较其他县高(P < 0.01)。安徽省枞阳县和贵池区的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2.177只/0.1 m2和3.323只/0.1 m2,约为其他调查点10倍以上。LAMP法检测到1份采自安徽省贵池区钉螺的血吸虫阳性样品。在47处钉螺孳生环境中共检获野粪100份,其中血吸虫毛蚴孵化阳性野粪3份,均为牛粪,分布于江西省庐山市的2个环境和安徽省贵池区的1个环境。共调查44处本次洪灾波及的历史无螺环境或达到无螺状态20年以上的环境,采集钉螺572只,其中活螺550只。安徽贵池区(1处环境)和江西庐山市(2处环境)在潜在扩散区中发现钉螺,系统抽样活螺框出现率分别为21.2%和4.5%,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1.254只/0.1 m2和0.081只/0.1 m2。LAMP法检测到2份采自江西省庐山市的钉螺血吸虫阳性样品。 结论 2020年洪涝灾害可能增大长江中下游地区血吸虫病的传播范围,安徽省及江西省的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较前一年有所升高。

    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湖北钉螺视觉智能识别模型效能评价
    施亮, 熊春蓉, 刘毛毛, 魏秀参, 张键锋, 王鑫瑶, 王涛, 杭德荣, 羊海涛, 杨坤
    2021, 39(6):  764-77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6.006
    摘要 ( )   HTML ( )   PDF (173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建立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湖北钉螺视觉智能识别模型并评价其分类识别效能。 方法 2019年3月—2020年10月,根据江苏省湖沼型、山丘型和水网型地区钉螺分布规律,选择南京、镇江、扬州、苏州、常州、无锡和盐城等7个地区为样品采集现场,每个地区随机选择3个钉螺孳生环境采集螺样及螺样图像,由6名血吸虫病防治专家根据图像质量与螺类特征进行筛选、分类后建立螺类图像分类标准数据集,并将该结果作为金标准,建立的数据集按照7 ∶ 3原则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分内部和外部测试集)。采用MobilenetV2、ResNet50、Inception-ResNet-V2等3种主流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在训练集完成模型训练;以分类标准数据集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3种模型在内部测试集上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诊断一致率(Kappa值)和约登指数;选出最优识别模型再与20名查螺工作人员对外部测试集判断结果进行对比, 评价模型在内部测试集和外部测试集中识别钉螺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共采集钉螺和方格短沟蜷、细钻螺、真管螺、拟钉螺等4种与钉螺相似的螺类图像3 224幅,经过筛选后,螺类图像分类标准数据集共纳入2 719幅图像,涵盖钉螺图像774幅和4种相似螺类的非钉螺图像1 945幅。其中,训练集占70.2%(1 910/2 719),测试集占29.8%(749/2 719)。内部测试中,MobilenetV2、ResNet50和Inception-ResNet-V2模型识别钉螺与金标准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78、0.83、0.88;Inception-ResNet-V2模型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约登指数和ROC曲线下面积(AUC)均最高,分别为92.00%、97.16%、96.13%、0.89、0.95;3种模型识别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3.892、4.948,P > 0.05),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607,P < 0.05)。外部测试中,最优模型Inception-ResNet-V2模型识别和工作人员鉴别与金标准一致性较好,Kappa值分别为0.80和0.83,AUC分别为0.88和0.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钉螺视觉智能识别模型具有良好的准确性。

    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脾脏巨噬细胞亚群及其极化表型的变化
    侯娇, 温浩, 王明坤, 李文定, 李亮, 李静, 张传山, 王慧
    2021, 39(6):  771-77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6.007
    摘要 ( )   HTML ( )   PDF (169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不同数量多房棘球蚴原头节感染小鼠脾巨噬细胞亚群及其极化表型的变化。 方法 6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低、中、高感染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低、中、高感染组每只小鼠分别经肝门静脉穿刺接种50、500和2 000个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感染后2、12和24周,各组随机选5只小鼠摘取脾脏,称量后计算脾脏系数;分离脾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脾巨噬细胞不同亚群比例和数量;提取小鼠脾淋巴细胞总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巨噬细胞M1和M2极化相关基因的mRNA相对转录水平,其中M1型极化相关基因为白细胞介素-1β(IL-1β)、γ干扰素(IFN-γ)、趋化因子(C-X-C基序)配体11(CXCL11)、趋化因子(C-C基序)受体7(CCR7)和CD86,M2型极化相关基因为甘露糖受体C-1型(MRC1)、抵抗素样分子α(Retnla)和精氨酸酶1(ARG1),以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为内参。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不同时间点多组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同一感染时间点的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检验。 结果 感染后2周,高感染组小鼠脾脏质量、脾脏系数、脾淋巴细胞数量、脾巨噬细胞比例、脾巨噬细胞数量和Ly-6C高表达(Ly-6Chigh)巨噬细胞的比例分别为(157.2 ± 22.8)mg、(0.8 ± 0.1)%、(10.3 ± 2.9)× 107、(9.2 ± 6.4)%、(48.9 ± 32.7)× 105和(75.8 ± 4.6)%,均高于对照组[(75.0 ± 18.3)mg、(0.4 ± 0.1)%、(3.1 ± 1.3)× 107、(4.3 ± 0.7)%、(7.7 ± 4.1)× 105、(52.1 ± 8.4)%]、低感染组[(89.2 ± 7.4)mg、(0.4 ± 0.0)%、(5.4 ± 2.3)× 107、(3.0 ± 0.9)%、(9.3 ± 6.9)× 105、(50.1 ± 8.8)%]和中感染组[(102.6 ± 15.2)mg、(0.5 ± 0.1)%、(7.0 ± 2.1)× 107、(3.5 ± 0.3)%、(13.7 ± 3.9)× 105、(60.3 ± 8.7)%](F = 22.744、23.542、9.318、3.935、6.617、11.197,P < 0.05或P < 0.01);Ly-6C低表达(Ly-6Clow)巨噬细胞比例(20.3 ± 4.2)%低于对照组(39.0 ± 7.1)%、低感染组(41.2 ± 8.6)%和中感染组(34.2 ± 7.1)%(F = 9.157,P < 0.01)。感染后12周,高感染组小鼠脾脏质量、脾脏系数、脾巨噬细胞比例、巨噬细胞数量以及Ly-6Chigh巨噬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低感染组和中感染组(F = 12.730、14.173、20.380、7.943和25.838,P < 0.01);Ly-6Clow巨噬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低感染组和中感染组(F = 27.668,P < 0.01)。感染后24周,高感染组小鼠脾脏质量、脾脏系数、脾淋巴细胞数量、脾巨噬细胞比例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低感染组和中感染组(F = 8.664、7.318、13.047、3.315、6.007,P < 0.05或P < 0.01);Ly-6Chigh和Ly-6Clow巨噬细胞比例与对照组、低感染组和中感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3.177、2.709,P > 0.05),且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Ly-6Chigh巨噬细胞比例逐渐降低(F = 30.649,P < 0.01),Ly-6Clow巨噬细胞比例逐渐升高(F = 32.407,P < 0.01)。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后24周,高感染组M1型极化基因CXCL11的mRNA相对转录水平(28.2 ± 36.3)高于对照组(1.9 ± 2.7)(t = 2.243,P < 0.05),CD86(0.2 ± 0.1)低于对照组(0.5 ± 0.3)(t = -2.255,P < 0.05);M2型极化基因MRC1、Retnla和ARG1的mRNA相对转录水平(5.2 ± 2.9、201.8 ± 176.4、51.2 ± 69.6)均高于对照组(1.8 ± 1.5、0.8 ± 0.8、1.2 ± 0.8)(t = 2.313、3.470、2.185,P < 0.05)。 结论 感染后2周,多房棘球蚴原头节高感染组小鼠脾脏募集大量Ly-6C阳性单核来源的巨噬细胞,感染进程中Ly-6Chigh巨噬细胞逐渐向Ly-6Clow转变,且在感染后12周和24周脾巨噬细胞以M2型为主,诱导小鼠免疫耐受,利于多房棘球蚴的慢性寄生。

    核因子-κB/髓样分化分子88在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马文梅, 桑伟, 艾麦提·牙森, 佐力克, 付莉, 苗娜
    2021, 39(6):  779-78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6.008
    摘要 ( )   HTML ( )   PDF (504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髓样分化分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在细粒棘球蚴病(cystic echinococcosis,CE)患者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CE患者手术切除的病灶肝组织,取距病灶近端(距病灶外囊壁0.5 cm内)和远端健康肝组织(距病灶外囊壁2 cm),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Masson染色观察胶原沉积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检测肝星状细胞活化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NF-κB p65和MyD88在CE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两组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NF-κB p65、MyD88表达水平与患者肝组织胶原沉积阳性区域面积、α-SMA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 共收集40份CE患者手术切除的肝组织病灶样品,其中CE1型8份、CE2型10份、CE3型7份、CE4型9份、CE5型6份。手术患者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20~45岁,平均(38.2 ± 12.9)岁。所取样品HE染色结果显示,CE病灶与近端肝组织间形成炎症微环境,呈现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伴不同程度的粒细胞增多。Masson染色结果显示,胶原主要沉积在病灶近端炎性细胞带、汇管区、胆管和血管周围,病灶近端肝组织的胶原沉积阳性区域面积为(20.29 ± 3.96)%,高于远端健康肝组织的(2.87 ± 1.74)%(t = 13.640,P < 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α-SMA、NF-κB p65及MyD88阳性细胞主要在CE患者病灶周围炎性细胞带中高表达,分别为(13.47 ± 3.47)%、(7.30 ± 1.40)%、(7.47 ± 1.86)%),在远端健康肝组织中仅少量表达,分别为(3.43 ± 0.56)%、(1.08 ± 0.29)%、(0.36 ± 0.0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682、18.530、5.087,P < 0.01)。qRT-PCR结果显示,在病灶近端肝组织中α-SMA、NF-κB p65和MyD88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5.05 ± 0.42、3.71 ± 0.33、7.11 ± 0.50,远端健康肝组织分别为1.07 ± 0.01、1.02 ± 0.03、1.07 ± 0.02,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39.750、34.130、50.960,P < 0.01)。NF-κB p65、MyD88的表达水平与胶原沉积阳性区域面积、α-SM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 = 0.98、0.97、0.98,P < 0.01)。 结论 NF-κB/MyD88在CE患者病灶近端肝组织的表达较远端健康肝组织明显升高,并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

    2011—2019年河北省疟疾疫情分析
    冯宁宁, 陶薇, 冯彤, 甄素娟, 李军, 刘洪斌
    2021, 39(6):  786-79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6.009
    摘要 ( )   HTML ( )   PDF (133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2011—2019年河北省疟疾流行病学特征,为河北省疟疾消除后输入性疟疾的监测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1—2019年河北省疟疾疫情资料及疟疾病例个案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疟疾疫情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 2011—2019年河北省共报告疟疾病例611例,无本地和境内其他省份输入病例,全部为境外输入病例,无输入继发病例发生。其中自非洲34个国家输入571例(93.5%,571/611),以恶性疟为主(75.0%,428/571),输入病例数居前3位的国家是安哥拉(104例)、尼日利亚(76例)、赤道几内亚(60例);自亚洲6个国家输入34例(5.6%,34/611),以间日疟为主(70.6%,24/34),输入病例数居前3位的国家是巴基斯坦(14例)、缅甸(12例)、柬埔寨(4例);此外,自大洋洲输入3例,自南美洲输入2例。报告病例分布在全省11个地市的129个县(市、区),病例数居前4位的分别为保定市160例(26.2%)、石家庄市121例(19.8%)、邯郸市89例(14.6%)、衡水市58例(9.5%),占全省报告输入疟疾病例总数的70.0%(428/611)。输入病例以男性为主,为598例,女性13例;以20~49岁年龄段为主,病例数占86.1%(526/611);职业以农民为主(282例,46.2%),其次为民工/工人(163例,26.7%)。2011—2019年共报告疟疾死亡病例5例。9年间分别有43.9%(268/611)、20.9%(128/611)、6.5%(40/611)的患者就诊于石家庄、北京、邯郸等3个地区,占输入病例总数的71.4%(436/611)。2016年以后,山东省德州市报告的现住址隶属河北省的疟疾病例明显增多,其中84.4%(27/32)的患者现住址为衡水市故城县。病例从发病到确诊的时间间隔均数为5.4 d,中位数为3.4 d,最短的为0 d,最长的为70 d,其中3 d以内的占50.2%(307例),4~10 d的占38.0%(232例),10 d以上的占11.8%(72例)。2011—2019年不同年份间发病3 d内的确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0.902,P < 0.01),发病10 d内的确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2011—2019年河北省报告的疟疾病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无输入继发病例发生。

    2016—2020年江苏省农村地区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效果评估
    丁昕, 金小林, 茅范贞, 张强, 徐祥珍, 戴洋, 曹俊
    2021, 39(6):  794-79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6.010
    摘要 ( )   HTML ( )   PDF (69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2016—2020年江苏省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的效果。 方法 从江苏省13个设区市各随机选取1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选择2个村,每个村随机选择10户及以上于2016—2020年完成户厕改建的农户,开展入户调查,了解户厕改造的一般情况、化粪池类型、有效容积和第3池粪液去向,采集第1池、第3池粪液样品,检测粪液中粪大肠菌值、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化学需氧量(COD)、氨氮(AN)和寄生虫虫卵等。对调查户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居民对改厕结果的满意度和正确使用粪肥情况。统计2016—2020年评估村当地街道(镇)卫生院所上报的总肠道传染病发病率,收集评估村2015和2020年因肠道传染病所造成的经济支出。第1池和第3池粪大肠菌值、COD、BOD5和AN等指标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 累计调查26个行政村共367户农户。化粪池类型以砖砌式和水泥预制式为主,分别占42.7%(157/367)和24.5%(90/367);化粪池有效容积达1.5 m3的占93.0%(279/300);第3池粪液的去向主要为田间施肥(212/290);第1池、第3池粪液中粪大肠菌值分别为(119.8 ± 33.4)、(42.0 ± 18.5)个/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6.534,P < 0.01);第1池粪液BOD5、COD和AN的浓度分别为(354.7 ± 124.8)、(1 021.8 ± 352.5)、(119.2 ± 64.3)mg/L,第3池分别为(138.6 ± 62.4)、(531.1 ± 229.6)、(96.3 ± 42.7)mg/L,第1池第3池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5.042、9.631、2.455,P < 0.01);所有粪液样品均未检获人体寄生虫虫卵。2016—2020年,评估村当地街道(镇)总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由2016年的24.6/10万下降至2020年的4.3/10万。累计完成入户问卷调查305份,居民对改厕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为95.1%(290/305),对改厕工作的支持率为100%(303/303),满意率为96.7%(291/301),家中可查阅到宣传资料的占88.5%(270/305),知道使用第3池粪液作肥料的占96.1%(293/305)。2020年评估村由肠道传染病所支出的费用为8.1万元,较2015年的17.6万元下降了53.9%。 结论 2016—2020年,江苏省完成改造的户厕达到农村地区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标准,有助于控制肠道寄生虫病等粪-口感染性疾病传播,改善卫生条件和保障群众健康。

    2016—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监测结果
    万孝玲, 吕国丽, 蒋智华, 区方奇, 韦海艳, 唐雯茜, 林源, 张伟尉, 黄铿凌, 石云良, 刘多, 刘健, 孟军, 杨益超
    2021, 39(6):  800-80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6.011
    摘要 ( )   HTML ( )   PDF (86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和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广西)土源性线虫病的流行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制定土源性线虫病防治策略与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6—2020年,将全区按GDP分为高、中、低GDP地区,从中随机抽取39个县(市、区)设立监测点。监测点以县为单位,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个片区随机抽取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开展监测,每个行政村整群抽取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不少于200人。收集监测对象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土源性线虫卵并计数,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3~9岁儿童蛲虫卵。采用卡方检验和趋势卡方检验分析比较不同地区、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等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 结果 39个监测点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饮用水以自来水和井水为主。2016—2020年监测点无害化厕所覆盖率分别为77.39%(36 403/47 040)、94.19%(47 120/50 026)、94.47%(55 499/58 750)、86.72%(68 913/79 467)和94.99%(56 188/59 154),各年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2813.53,P < 0.05)。2016—2020年共调查监测点66 355人,土源性线虫(钩虫、蛔虫、鞭虫)总感染率分别为4.20%(533/12 699)、2.98%(312/10 458)、2.21%(276/12 485)、1.75%(285/16 329)和1.54%(222/14 3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60.67,P < 0.05),且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 = 316.05,P < 0.05)。高、中、低GDP地区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分别为1.11%(244/22 049)、2.65%(722/27 273)和3.89%(662/17 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17.57,P < 0.05)。女性钩虫感染率为2.68%(900/33 548),高于男性的1.40%(458/32 807)(χ2 = 136.98,P < 0.05);男性、女性鞭虫感染率分别为0.29%(95/32 807)和0.32%(108/33 548),蛔虫感染率分别为0.11%(37/32 807)和0.13%(43/33 548),男、女童蛲虫感染率分别为11.69%(274/2 343)和12.17%(257/2 112),不同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0.569、0.326、0.24,P > 0.05)。≥ 80岁年龄组钩虫感染率最高,为4.93%(69/1 399);3~9岁年龄组蛔虫感染率最高,为0.28%(31/11 183);70~79岁年龄组鞭虫感染率最高,为0.62%(31/4 961)。壮族人群的钩虫感染率最高,为2.77%(870/31 352),其他民族人群的蛔虫、鞭虫感染率最高,分别为0.60%(18/2 976)、0.60%(18/2 976)。文盲人群的钩虫、鞭虫感染率最高,分别为5.36%(195/3 635)和0.61%(22/3 635);学龄前儿童的蛔虫感染率最高,为0.35%(20/5 674)。农民的钩虫感染率最高,为2.80%(1 285/45 943);散居儿童的蛔虫感染率最高,为0.71%(10/1 399);事业单位人员的鞭虫感染率最高,为0.45%(5/1 105)。2016—2020年3~9岁儿童蛲虫感染率分别为8.45%(24/284)、17.99%(86/478)、15.66%(155/990)、11.48%(182/1 586)和7.52%(84/1 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4.10,P < 0.05),且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χ2 = 21.07,P < 0.05)。 结论 广西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逐年下降,呈低度流行趋势。但儿童蛲虫感染率仍较高,应加强对儿童土源性线虫感染的综合防治。

    云南省奶牛芽囊原虫的感染情况及其基因亚型分析
    普丽花, 张兴泽, 关少君, 程文杰, 邹丰才, 毛华明, 杨建发
    2021, 39(6):  809-81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6.012
    摘要 ( )   HTML ( )   PDF (103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云南省部分地区奶牛芽囊原虫感染情况及其基因亚型,为该病的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于2019年6月—2020年8月从昆明、大理、保山地区采集荷斯坦奶牛和奶水牛粪样,提取粪样DNA,巢式PCR扩增芽囊原虫小亚基(SSU)rRNA基因,测序后在NCBI上进行BLAST比对,用MEGA 6.0软件以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采用SPSS 20.0与SAS 9.1软件对不同地区、季节、养殖方式、品种、性别和发育阶段奶牛感染率进行统计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共采集奶牛粪样841份,其中65份SSU rRNA基因扩增阳性,扩增片段长1 100 bp。奶牛芽囊原虫总感染率为7.7%(65/841,95%CI:5.92%~9.53%),其中,昆明、保山、大理地区的感染率分别为12.9%(32/248,95%CI:8.73%~17.08%)、8.1%(19/236,95%CI:4.58%~11.52%)和3.9%(14/357,95%CI:1.91%~5.94%),不同地区之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6.601,P < 0.01);夏、秋、冬季的感染率分别为9.4%(56/599,95%CI:7.86%~37.30%)、8.3%(8/96,95%CI:2.80%~13.86%)和0.7%(1/146,95%CI:0~2.02%),不同季节之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2.411,P < 0.05);圈养、放养的感染率分别为8.3%(58/702,95%CI:6.23%~10.30%)、5.0%(7/139,95%CI:1.40%~8.67%),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693, P > 0.05);荷斯坦奶牛、奶水牛的感染率分别为8.4%(41/490,95%CI:5.92%~10.82%)、6.8%(24/351,95%CI:4.20%~9.48%),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671,P > 0.05);公牛、母牛的感染率分别为11.1%(10/90,95%CI:4.62%~17.60%)、7.3%(55/751,95%CI:5.46%~9.19%),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617,P > 0.05);断奶前犊牛、断奶后犊牛、育成牛、成年牛的感染率分别为2/18(95%CI:0~25.63%)、26.2%(11/42,95%CI:12.89%~39.49%)、15.1%(11/73,95%CI:6.86%~23.28%)、5.8%(41/708,95%CI:4.07%~7.51%),不同阶段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9.604,P < 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季节(P < 0.05)和发育阶段(P < 0.01)是奶牛感染芽囊原虫的独立影响因素。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1份粪样的SSU 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登录号KX618192(ST3亚型)的序列一致性为96.3%,35份与MH104059、KC148207、MH358363(ST10亚型)的序列一致性为97.3%~99.7%,23份与MT453998、MT453999(ST12亚型)的序列一致性为98.7%~100%,6份与MH358361、MH358362、KC148205、KC148206(ST14亚型)的序列一致性为98.7%~100%。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中的芽囊原虫分别汇聚在ST3、ST10、ST12和ST14亚型分支上,各亚型的构成比分别为1.5%(1/65)、53.9%(35/65)、35.4%(23/65)和9.2%(6/65)。 结论 云南省奶牛存在芽囊原虫感染,ST3和ST12基因亚型具有人兽共患风险,应该加强对该病原体的防控。

    孔雀源异刺线虫的形态学特征及分子鉴定
    刘路瑶, 杨聪山, 章翔, 程蓉蓉, 洪宇航, 吴成龙, 孙萌, 陈木新, 艾琳, 徐前明
    2021, 39(6):  816-82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6.013
    摘要 ( )   HTML ( )   PDF (156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用形态学和分子鉴定方法分析采自合肥市野生动物园孔雀的异刺线虫的特征。方法 从孔雀盲肠内分离虫体并鉴定虫体形态学特征。提取虫体基因组DNA,PCR扩增28S rRNA D2-D3基因和第二内转录间隔区(ITS2),测序后在GenBank上进行BLAST比对,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 结果 共分离获得48条线虫。雌虫体长7.30~10.28 mm,雄虫体长5.34~7.38 mm,雌虫较雄虫长2~5 mm;雄虫交合刺长80.00~322.73 μm,雌虫阴门靠近虫体的尾端;雄虫与雌虫头部均含有3片唇,口腔短,食道前部圆柱状,末端膨大为食道球;雄虫尾端含有两根不等长的交合刺,雌虫尾部尖细光滑;虫卵呈椭圆形,灰褐色,含两层卵壳,卵壳较厚,壳面光滑,内含有单个胚细胞。PCR结果显示,28S rRNA D2-D3基因和ITS-2扩增产物分别为750 bp和1 053 bp。BLAST比对结果显示,其28S rRNA D2-D3基因序列与圆线虫(GenBank登录号LC133189.1、LC133188.1)和异刺线虫(GenBank登录号LC185992.1、LC185989.1、LC186015.1、LC186006.1)的序列一致性分别为84.59%和84.46%;其ITS-2序列与贝拉异刺线虫(GenBank登录号KU529974、LC592732、LC592731)、鸡异刺线虫(GenBank登录号LC59279、LC5928003、LC592805、LC592797)和印度异刺线虫(GenBank登录号LC592808、LC592809、LC592807)的序列一致性分别为85.29%、80.32%和79.85%。基于28S rRNA D2-D3基因的系统进化树显示,本研究分离的线虫与圆线虫和异刺线虫较近,但不在同一分支上;基于ITS-2基因系统进化树显示,其与贝拉异刺线虫、鸡异刺线虫和印度异刺线虫较为接近,但不在同一分支上。 结论 从孔雀分离的异刺线虫与已报道的异刺线虫在形态学上高度一致,初步判断其为异刺属线虫,但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其与已报道的异刺线虫存在一定的差异。

    信息交流
    远程影像及多学科协作团队在青海省肝棘球蚴病诊疗中的价值探讨
    常艺雪, 鲍海华, 李伟霞, 熊道斌, 温生宝
    2021, 39(6):  821-82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6.014
    摘要 ( )   HTML ( )   PDF (99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索远程影像联合多学科协作团队(MDT)在青海省肝棘球蚴病诊疗中的价值,对2019年4月—2020年2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影像中心远程会诊的经基层医院由熙康会诊平台传入的100例拟手术的肝棘球蚴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集病例的临床、影像等资料,分析肝棘球蚴病的分型、分期,以及经过MDT后患者诊疗方案的改变情况等。结果显示,100例肝棘球蚴病病例经过远程影像及MDT后,混合棘球蚴病患者1例,转诊至上级医院行手术治疗;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44例,其中34例在当地医院行属地化手术治疗,6例转诊至上级医院行手术治疗,4例进行药物治疗;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55例,其中30例在当地行属地化手术治疗,10例转诊至上级医院行手术治疗,15例进行药物治疗。有48例病例经远程影像会诊后更改了筛查初诊分期并调整了诊疗方案。提示远程影像及棘球蚴病MDT的开展,在提升青海省牧区基层医院肝棘球蚴病诊断及治疗水平中具有巨大的价值,为属地化手术的顺利开展及青海地区的棘球蚴病手术病例清零提供重要保障,节省了医疗资源及费用。

    综述
    顶复门原虫感染与宿主细胞自噬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鲁飞, 卓洵辉, 陆绍红
    2021, 39(6):  826-83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6.015
    摘要 ( )   HTML ( )   PDF (90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细胞自噬是一种保守的、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溶酶体依赖性的降解系统,细胞内物质通过该机制运送至溶酶体内进行降解,对处于饥饿、缺氧等应激条件下的细胞生存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细胞也可以通过自噬的清除作用消灭外来病原体如寄生虫、病毒等。顶复门原虫是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多为人兽共患病病原,对社会公共卫生带来较大的威胁。近年来关于细胞自噬和顶复门原虫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弓形虫和疟原虫。本文对自噬机制、自噬与重要顶复门原虫感染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弓形虫类锥体结构、功能及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小涵, 冯颖, 陈冉, 桑晓宇, 杨娜
    2021, 39(6):  832-83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6.016
    摘要 ( )   HTML ( )   PDF (48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顶复合体是顶复门原虫特有的结构,由分泌型细胞器和细胞骨架元素件构成,其显著特征是具有一个由微管蛋白纤维组成的类锥体。弓形虫由于具备相对完整的类锥体,为剖析类锥体结构、组成和功能提供了一个成功模型。类锥体的稳定性和相关活动与弓形虫滑行运动、微线体蛋白分泌等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对弓形虫入侵宿主细胞至关重要。本文针对类锥体的结构稳定性、相关的蛋白功能以及调控机制展开综述。

    疟疾控制与消除中血清学监测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崔延雯, 黄芳, 尹建海, 夏志贵
    2021, 39(6):  836-84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6.017
    摘要 ( )   HTML ( )   PDF (79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确的监测数据对开展疟疾控制、消除和消除后防止再传播工作至关重要。近年来高灵敏度的血清学监测方法不断发展和优化,特别是基于磁珠和蛋白质芯片的多重免疫分析技术,使得评估低流行区疟疾暴露风险、分析暴露的相关因素和空间异质性等成为可能。本文综述了血清学监测方法在疟疾控制与消除中的研究和应用进展,以为疟疾消除和消除后监测提供更适合的方法学工具。

    耶氏肺孢子菌基因分型研究进展
    薛婷, 杜伟勤
    2021, 39(6):  842-84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6.018
    摘要 ( )   HTML ( )   PDF (65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耶氏肺孢子菌是一种可感染人的机会致病性真菌,可致严重的肺孢子菌肺炎,尤其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肺孢子菌最初被认为是一种原虫,命名为卡氏肺孢子虫。20世纪80年代末,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基因序列进行检测分析,证实肺孢子虫是一种非典型真菌。由于缺乏有效的体外培养体系,很难清楚地了解肺孢子菌的病原生物学特性和流行病学特征。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耶氏肺孢子菌分子分型的方法近年来得到了全面发展和研究,然而其基因分型方案缺乏国际标准化和全球共识,致使耶氏肺孢子菌临床分离株的流行病学及种群结构、传染源追溯、传播特性以及肺孢子菌肺炎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等研究受到阻碍。为纪念耶氏肺孢子菌更名20周年,本文就其基因分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研究简报
    2015年黑龙江省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状况调查
    唐磊, 袁爽, 尹世辉, 葛涛, 葛晶雪, 邢智锋
    2021, 39(6):  741-74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6.019
    摘要 ( )   HTML ( )   PDF (82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黑龙江省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现状。于2015年4—6月,按照《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调查方案》要求,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省范围内抽取104个农村地区和15个城镇地区调查点,将农村地区划分为长白山-千山山地、东北平原东部、三江平原、小兴安岭山地针阔混交林等4个生态区,每个调查点调查人数不少于250人。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检测被调查者粪样,镜检华支睾吸虫虫卵并计数。结果显示,共调查30 280人,感染者747例,感染率为2.47%。农村地区、城镇地区人群感染率分别为2.77%(734/26 456)和0.34%(13/3 824),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2.295,P < 0.05)。感染者以轻度感染为主(82.33%,615/747),男、女性感染率分别为3.05%(462/15 171)和1.89%(285/15 109),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2.261,P < 0.05);30~39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3.32%,147/4 430),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22.182,P < 0.05);农(牧、渔)民感染率最高(3.16%,692/21 914),职业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64.846,P < 0.05);初中文化程度组感染率最高(3.46%,499/14 425),文化程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24.596,P < 0.05);汉族人群感染率最高(2.51%,739/29 487),各民族人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395,P < 0.05)。农村地区感染者以轻度感染为主(82.56%,606/734),男、女性感染率分别为3.39%(454/13 378)、2.14%(280/13 078),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8.468,P < 0.05);30~39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3.78%,145/3 841),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11.315,P < 0.05);干部、企事业职员感染率最高(5.05%,10/198),职业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03.863,P < 0.05);初中文化程度组感染率最高(3.88%,496/12 792),文化程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27.308,P < 0.05);汉族人群感染率最高(2.82%,726/25 734),各民族人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903,P < 0.05);三江平原生态区感染率最高(8.75%,575/6 574),生态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 177.510,P < 0.05)。城镇地区感染者以轻度感染为主9/13,男、女性感染率分别为0.45%(8/1 793)、0.25%(5/2 031),50~59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0.79%,5/636),干部、企事业职员感染率最高(0.97%,4/411),文盲文化程度组感染率最高(1.14%,2/176),仅在汉族人群中检出华支睾吸虫感染者,感染率为0.35%(13/3 753)。黑龙江省华支睾吸虫以轻度感染为主,三江平原生态区感染率最高,今后应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切合地区实际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2015—2019年上海市常见致腹泻性寄生原虫感染调查分析
    王真瑜, 张耀光, 马晓疆, 江莉, 何艳燕, 朱倩, 潘浩
    2021, 39(6):  759-76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6.020
    摘要 ( )   HTML ( )   PDF (82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上海市人体常见致腹泻性寄生原虫的感染情况,根据市、郊结合的原则,2015—2019年选择上海市长宁、虹口、闵行、嘉定和浦东新区等5个区各1~2家综合性医院,采集监测点医院就诊的腹泻患者(24 h内大便次数3次以上,粪便性状改变者)粪样,分别采用生理盐水涂片法、碘液染色法和抗酸染色法,以及粪抗原免疫层析法检测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分析原虫感染情况。结果显示,2015—2019年共采集并检测腹泻患者粪样6 984份,病原学检测检出寄生原虫阳性9份,总阳性率为0.13%(9/6 984)。其中检出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阳性分别为4、2和3例。各年度阳性率分别为0.08%(1/1 207)、0.40%(5/1 254)、0.13%(2/1 506)、0(0/1 509)和0.07%(1/1 508)。6 984名腹泻患者中,以30~40岁年龄组较多,检出4例;男性和女性分别检出4例和5例;长宁区、虹口区、闵行区、嘉定区分别检出2、2、2、3例,浦东新区未检出阳性者。采用原虫粪抗原快速检测试剂检出阳性31份,总阳性率为0.44%(31/6 984),与病原学检测方法检出的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2.13,P < 0.01)。提示上海市寄生原虫阳性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处于低感染或零星散在感染状态。应继续开展健康宣教,加强连续有效的监测;并采用病原、免疫和分子生物学联合检测方法提高检出率。

    2015年云南省滇桂粤南部生态区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蔡璇, 杨亚明, 李奔福, 严信留, 彭佳, 字金荣, 吴方伟
    2021, 39(6):  848-85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6.021
    摘要 ( )   HTML ( )   PDF (60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5年按照《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方案及实施细则》的要求,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云南省滇桂粤南部生态区3个县(市)共5个调查点进行调查,每个调查点调查3周岁以上居民不少于250人。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检测肠道蠕虫卵,试管滤纸培养法鉴别钩虫虫种,3~6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卵,采用生理盐水和碘液直接涂片法检测肠道原虫滋养体或包囊,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5个调查点共调查1 278人,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者350例,总感染率为27.4%。共检出寄生虫10种,蠕虫、原虫各5种,其中土源性线虫感染者302例,感染率为23.6%;原虫感染者64例,感染率为5.0%。带绦虫感染者5例,感染率为0.4%。不同肠道寄生虫虫种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64.56,P < 0.01)。男性和女性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26.5%(165/622)和28.2%(185/656),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45,P > 0.05)。不同性别人群肠道寄生虫、土源性线虫和肠道原虫感染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450、0.510、0.001,P > 0.05)。不同民族、文化程度、年龄组间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最高的为苗族45.3%(115/254)、文盲组33.2%(92/277)和60~69岁年龄组42.4%(56/132)。不同民族、文化程度和年龄组间人群肠道寄生虫和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72.75、78.01,15.74、18.60,50.74、55.57,P < 0.01),肠道原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5.54、1.93、12.78,P > 0.05)。土源性线虫感染主要以轻度感染为主,蛔虫、鞭虫和钩虫轻度感染者分别占66.7%(42/63)、98.3%(58/59)和96.8%(212/219)。3县均检出肠道寄生虫感染者,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河口县32.0%(160/516)(χ2 = 32.38,P < 0.05)。肠道原虫感染率依次为麻栗坡县5.7%(29/505)、河口县4.7%(24/516)和盈江县4.3%(11/257),各调查县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997,P > 0.05)。云南省滇桂粤南部生态区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尤高,钩虫感染率高,肠道原虫感染率低。

    病例报告
    贝氏等孢球虫感染1例
    陈宗波, 赵红英, 袁育林, 梁亮, 张文华
    2021, 39(6):  731-73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6.022
    摘要 ( )   HTML ( )   PDF (58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粪类圆线虫重症肺炎1例
    刘久江, 郑瑞强
    2021, 39(6):  784-78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6.023
    摘要 ( )   HTML ( )   PDF (88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多房棘球蚴病误诊为脑梗死1例
    李文登, 冯浩杰, 张占红, 陈屹冲, 徐凯, 乜茹, 庞明泉, 刘处处, 樊海宁
    2021, 39(6):  798-79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6.024
    摘要 ( )   HTML ( )   PDF (50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奥硝唑治愈泛发性人蠕形螨病1例
    周楠, 雒雪, 吴岚曦, 栾秀丽, 张剑虹, 罗洋
    2021, 39(6):  807-80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6.025
    摘要 ( )   HTML ( )   PDF (264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入选《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1)》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2021, 39(6):  0-封二. 
    摘要 ( )   PDF (11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22年征稿启事
    2021, 39(6):  745-745. 
    摘要 ( )   PDF (3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