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作者指南
稿约
出版伦理规范
同行评议流程
网络首发出版
图表要求
参考文献要求及格式
本刊常用缩略语
退修和校样须知
版面费及发票事宜
审稿指南
审稿须知
审稿指南
审稿流程
同行评议道德规范
诚邀审稿专家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关于我们
出版道德规范
编辑人员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外审专家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部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友情链接
国内外检索库
中国知网
万方
维普
PubMed
WILEY
ELSEVIER
ScienceDirec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国内外相关刊物
贫困所致传染病(英文)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热带医学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Parasitology
Royal Soc Trop Med Hyg
Southeast A sian J TMPH
J Parasitol
Inter J Parasitol
British Med J
Parasit Immunol
J Parasitol Res
Parasitology Research
Trends Parasitol
Acta Trop
Am J Trop Med Hyg
Korean J Parasitol
Malar J
Am J Pub Hlth
相关领导机构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相关编辑协会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
中国期刊协会
上海市期刊协会
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1983年 第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3-05-31
上一期
下一期
1960年来我国黑热病防治研究工作的进展
王兆俊,吴征鉴,何凯增
1983, 1(2): 65-73.
摘要
(
)
PDF
(7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叙述了1960年以来我国黑热病的状况及防治研究工作的进展。建国后,经采取消灭传染源及媒介的综合措施,山东、江苏、安徽、河北、河南以及陕西关中等广大平原地区的黑热病在50年代后期即达到了基本消灭。此后由于继续不懈地防治,发病人数不断地下降,自1972年以来均未有新病例出现,媒介白蛉也近绝迹。近三年仅在西北的荒漠和山丘地区有少数散发病例的报告。在20多年的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中又取得了不少成就,特别对我国黑热病流行病学分型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最后,为了加速全面消灭黑热病的步伐,针对我国黑热病现存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和防治的意见。
肠滴虫病253例临床分析
张长,郑彩芹
1983, 1(2): 73-73.
摘要
(
)
PDF
(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们对1978年5月~1979年12月所见毛滴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将资料较完整的253例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病例选择均按下列标准:有腹泻及粪检查到人毛滴虫;粪检或培养排除阿米巴、痢疾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及沙门氏菌等肠道感染;灭滴灵治疗有显效。
吡喹酮治疗日本血吸虫病25,693例中出现较严重副作用的调查分析
陈名刚,符遂,华湘津,吴惠敏
1983, 1(2): 74-77.
摘要
(
)
PDF
(3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用吡喹酮治疗的血吸虫病患者25,693例作了回顾性调查,治疗方法主要用总剂量60mg/kg二天疗法。调查结果认为,吡喹酮疗效佳、毒性低,优于其他抗血吸虫病药物;但也出现一些较严重的副作用,计有昏厥14例,精神失常5例,精神病复发6例,癌症发作3例,癫痫发作8例,下肢弛缓性瘫痪8例,共济失调1例,频繁早搏22例,心房纤维颤动3例,心率低于50次/分4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心绞痛发作1例,黄疸2例,诱发肝昏迷2例,严重皮疹18例,延迟反应29例。发生时间大多不长,并为可逆的。
新生儿裂头蚴病一例
1983, 1(2): 77-77.
摘要
(
)
PDF
(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名初生男婴,足月顺产,发育正常,娩出时其左耳发际表皮有一隆起伤口,用镊子从中拉出一条白色扁平带状活虫,长475mm,宽2~3mm,经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特异性IgG、IgM和IgE在日本血吸虫病诊断中的意义
傅奇,杨佩珍,沈雪芳,徐肇玥,戴自英,宋惕仁
1983, 1(2): 78-82.
摘要
(
)
PDF
(3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研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特异性IgG、IgM和IgE在日本血吸虫病诊断和疗效考核中的意义。发现在207例确诊的血吸虫病患者中,ELISA的阳性率为97.6%,65例非血吸虫病患者无1例呈假阳性反应。吡喹酮治疗后6~8个月随访,在117倒粪检阴转者中,ELISA-IgM的阴转率为80.3%。就这点而论,血吸虫病化疗后IgM阴性值可能意味着有效治疗。50例同时进行微量采血法和静脉采血法,其中48例的结果相符,可以说明微量采血法是现场试验选用的一种方法。
吡喹酮治疗华支睾吸虫病931例初步临床观察
1983, 1(2): 82-82.
摘要
(
)
PDF
(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治疗分3组:Ⅰ组为轻度感染者663例,吡喹酮总剂量为75mg/kg;Ⅱ组为中度感染者180例,总剂量为100mg/kg;Ⅲ组为重度感染者88例,总剂量为120mg/kg。Ⅰ、Ⅱ组为一天疗法,分3次服,Ⅲ组第1、2天分服75mg与45mg/kg。三组的最大总剂量
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对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易感性的实验研究
何登贤,许政拱,叶奕英,龙祖培
1983, 1(2): 83-87.
摘要
(
)
PDF
(3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4例恶性疟患者血分别感染4批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3批感染成功,平均胃感染率分别为66.0%和65.7%;卵囊指数分别为8.8和10.3;平均腺感染率分别为49.0%和54.6%;平均阳性腺指数分别为2.31和2.46。结果表明两种按蚊对恶性疟原虫的易感性无明显差异。 以11例间日疟患者血分别感染11批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前者10批受染,平均胃感染率83.5%,腺感染率81.3%,平均阳性腺指数为3.70;后者各批都受染,平均胃感染率88.2%,腺感染率81.6%,平均阳性腺指数为2.98。表明两种按蚊对间日疟原虫均高度易感。本实验结果证明微小按歧不仅为我国南方山区恶性疟的主要传播媒介,而且也是
喹哌及羟基喹哌对抗氯喹恶性疟原虫的药效测定
管惟滨,黄文锦,周元昌,潘卫庆
1983, 1(2): 88-90.
摘要
(
)
PDF
(2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敏感株及抗氯喹株测试喹派及羟基喹哌的药效,并以氯喹为对照。原虫培养用Trager和Jensen氏法;药效用体外微量法测定,观察48小时后的减虫率,求得氯喹、喹哌、羟基喹哌对敏感株恶性疟原虫的ED_(50)为81、59及56nM,对抗性株的为563、61及60nM。实验未发现抗氯喹株恶性疟原虫对喹哌及羟基喹哌有明显的交叉抗性。抗氯喹株体外连续培养17天,不加氯喹刺激,抗药性从7倍降至3.4倍。
五氯酚灭螺缓释剂的研究
1983, 1(2): 90-90.
摘要
(
)
PDF
(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验结果,0.25、0.5、1.0g/l五氯酚缓释剂浸泡灭螺24、48小时,钉螺死亡100%,按50g/m~2施缓释剂,于1、3、6、9、12月定期观察,人工放螺死亡率99.7~100%;一年后活螺平均密度下降97.2
不同地区中华按蚊四龄幼虫唾腺染色体的比较观察
徐秀芬,王仲文,苏寿汦
1983, 1(2): 91-94.
摘要
(
)
PDF
(11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讨我国中华按蚊种下分型的问题,我们于1979~1982年对郑州、上海和福建尤溪地区的中华按蚊唾腺染色体进行了观察。3个地区的中华接蚊四龄幼虫唾腺染色体,除了各臂上有若干细节不同外,以2R游离端的差异为明显。 3个地区中福建尤溪的唾腺染色体特征与上海地区中华按蚊特征的相符点比与郑州地区相符的为多,推想与地理差异有关。3个地区中华按蚊的X染色体基本相似。但泡的位置、大小和组成上存有差异。尤以泡在X染色体上的位置差异最为明显。根据与南京地区中华按蚊的比较结果,认为这些地区中华按蚊四龄幼虫唾腺染色体带型等的差异,可能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多态现象的反映。
人蛔虫感觉乳突的扫描电镜观察
孟宪钦,王松山,周文琴,王伯霞,应国华,李向印,赵玉珍,张玉英
1983, 1(2): 95-98.
摘要
(
)
PDF
(13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人蛔虫的头端及尾端的感觉乳突。背乳突为腹宽背窄的椭圆形丘状隆起,表面光滑,顶部有一凹陷和一小的岗状突起;腹乳突大小及外形均与背乳突相似。在腹乳突的前背侧有侧乳突及头感器,三者间距之比为2~3:1。背乳突及腹乳突均为双乳突,侧乳突及头感器为单乳突。 肛殖腔前乳突两列,每列开始为4~5个,以后再分成两列,均为单乳突;肛殖腔前中央乳突位于肛殖腔前唇缘正中线上,为一典型的双乳突;肛殖腔后乳突两列,每侧前两个均为双乳突,后两个为单乳突,在第二个双乳突的后外侧,有一个圆孔形的尾感器。
食甘蔗引起蛔虫性肺炎暴发
1983, 1(2): 98-98.
摘要
(
)
PDF
(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福建农学院于1965年3月上旬突然发生大批咳嗽、咯痰和哮喘患者,血检嗜酸粒细胞增多、胸透肺部浸润性阴影。在调查的617人中,有419人(67.9%)发病,患者为学生、教职员及托儿所幼儿,均有食甘蔗史,未食甘蔗的51人中,无1人发病。检查甘蔗
末梢血薄膜过滤法与厚血膜法检查微丝蚴的比较
1983, 1(2): 98-98.
摘要
(
)
PDF
(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薄膜过滤法的微丝蚴检出率比厚血膜法提高5.9%。微丝蚴的密度,两法的比例为1.7:1,说明前
福氏纳格勒阿米巴原发性脑膜脑炎小鼠模型的建立
易有云,程眉荪,邹万忠
1983, 1(2): 99-101.
摘要
(
)
PDF
(23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Chang氏培养基繁殖福氏纳格勒阿米巴滋养体,经鼻腔接种3只小鼠,1鼠不接种作为对照。观察4周,其中2只接种鼠分别于第13、19天发病,1只接种鼠未发病。于第14天剖杀2只实验鼠和1只对照鼠,取脑作病理及病原学检查,发现接种鼠均有典型的病变,涂片及切片中均有大量吞噬红细胞的滋养体。对照鼠无何异常发现。本文从病理及病原学等结果证实本实验接种的小鼠可作为福氏纳格勒阿米巴原发性脑膜脑炎的动物模型。
河沟钉螺检出情况与螺口关系的研究
何尚英,单敦昌,刘惠生,许正元,秦时君
1983, 1(2): 102-105.
摘要
(
)
PDF
(2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在吴县陆墓公社32段有钉螺的河、沟中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河、沟钉螺的检出情况与螺口多少有关,第1次查螺检出的活螺密度与实际活螺密度之间呈线性正相关;在4、5月份作一次全面细查后,一般第1次的检出情况能反映出当时被查河、沟的螺口多少;但螺口密度很低的河、沟(实际活螺密度在每平方市尺0.7只以下)在第1次查螺时可能检不出。又发现螺卵密度与实际活螺密度之间也呈线性正相关。
吡喹酮治疗贾第虫病一例
王崇功,朱逸文,杭盘宇
1983, 1(2): 105-105.
摘要
(
)
PDF
(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男性,45岁,医生。拟诊为血吸虫病性结肠炎,于1979年9月4日入院。近6年多来经常腹泻,每日3~4次,带脓性粘液,伴里急后重,左下腹疼痛.食欲减退,食后上腹饱胀.10年前因血吸虫病接受过锑273治疗2次,均按期足量完成.体检:心肺无
甲苯咪唑驱治绦虫病15例的初步观察
侯云圣,孔祥进
1983, 1(2): 105-105.
摘要
(
)
PDF
(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甲苯咪唑为广谱抗蠕虫药。为了观察甲苯咪唑驱除绦虫的效果,我们用南京制药厂生产的片剂(每片50mg)治疗绦虫病15例. 猪带绦虫病患者13例,男7例,女6例;15岁以下4例,成人9例;病程1个月至3年,治前均在粪便中检获节片。2.盛氏许壳绦虫(Hsuolepis
间接炭粒凝集试验诊断肺吸虫病的研究
鲍行豪,刘燕
1983, 1(2): 106-109.
摘要
(
)
PDF
(3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观察了肺吸虫炭粒抗原用于诊断肺吸虫病的结果。抗原制备以10~12mg研磨、超声粉碎、浸渍的成虫全抗原致敏100mg活性炭的效果为最适宜。炭粒抗原的特异性较高。 对现症肺吸虫病人、正常人及其他疾病患者的血清作微量间接炭粒凝集试验的结果表明,以≥1:32作为诊断标准,对肺吸虫病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7.3%,而与正常人及其他疾病患者的交叉反应仅2.4%。 本法的敏感性不亚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100%)和间接血凝试验(96.9%),而高于对流免疫电泳(84.1%)和琼脂凝胶扩散试验(73.4%),对近期(2~7个月)疗效的考核尚欠理想,而对一年后的疗效考核可能有一定意义。
吡喹酮治疗卫氏肺吸虫病20例临床疗效观察
1983, 1(2): 109-109.
摘要
(
)
PDF
(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共治20例,有17例临床治愈。其中总剂量100mg/kg,分一日3次,连服3天组的12例中8例治愈;总剂量100~120mg/kg,分一日2次连服2天组的8例有
吡喹酮治疗华支睾吸虫病409例临床观察
1983, 1(2): 109-109.
摘要
(
)
PDF
(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共治409例,采用总剂量75mg/kg的疗效,与六氯对二甲苯(846)的(68.6%)有同等效果,剂量增至100或120mg/kg的疗效达92.3%与97.8%。患者服
华支睾吸虫的扫描电镜观察
冯兰湘,丁绍铎,黄立,夏明玉,周熥,卢勤,吴昌言
1983, 1(2): 110-112.
摘要
(
)
PDF
(12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扫描电镜对华支睾吸虫成虫进行了观察。在低倍镜下,见体表有许多不规则的横行嵴。高倍镜下,体表布满结节状突起。口吸盘比腹吸盘大,与腹面略是110°角度。排泄孔位于虫体的末端。 口、腹吸盘的唇上及其周围体表及排泄孔的周围均有感觉乳头分布,以口、腹吸盘的周围及腹吸盘的唇上最为密集,位于虫体其他部位者则呈无规律的零星分布。体表的感觉乳头分为5个类型:1.有纤毛的花朵型,位于口吸盘周围;2.有纤毛的螺旋型,位于排泄孔周围;3.无纤毛的圆丘型,位于口、腹吸盘的唇上及口吸盘周围;4。无纤毛的螺旋型和5.无纤毛的钮扣型均分布于口吸盘周围。
上海市南张实验区防治血吸虫病的纵向观察
郁维,路增印,蔡纯勇
1983, 1(2): 113-117.
摘要
(
)
PDF
(3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总结了南张实验区防治血吸虫病的经验,包括不同阶段的防治措施,各阶段考核效果的方法,达到基本控制指标后的有关监测工作。认为防治初期病人多、螺情重,防治对策采取全面的查治病、查灭螺措施,能使当地病情和螺情迅速减轻。在病人和钉螺减少以后,采取重点灭螺和治病措施以巩固成果,控制流行。当病人、钉螺很少时,要长期坚持监测,治完病人,灭净钉螺。实验区经过“准备”、“战斗”、“巩固和扫尾”,完成了防治任务。
凯里等八县疟疾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治策略的探讨
1983, 1(2): 117-117.
摘要
(
)
PDF
(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凯里等八个县1957年和1979年的疟疾发病中,分别为万分之240和5.1;1957~1979年八个县的抗疟治疗人次为883.4万,滞留喷洒面积为4,662.1万/m~2。1957年和1979年小学生血检疟原虫人数,分别为10,332和14,828人,原虫率分别为13.1%和0.2%,配子体指数分别为15.7和46.6,1957年和1979年的脾肿检查人数分别为6,367和3,260人,脾肿率
多斑按蚊对间日疟原虫的敏感性实验
1983, 1(2): 117-117.
摘要
(
)
PDF
(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胎膜饲血器对按蚊的饲血法进行了4次实验,结果第一次抽样剖检蚊胃21只,卵囊感染率为29.1%;第2次抽样剖检蚊胃11只,感染率为90.9%;第3次仅剖检蚊的涎腺16只,有3只(18.8%)子孢子阳性;第4次剖检第7天存活的2只按蚊,有1只查见6个卵囊。作者认为各次实验蚊虫感染率的差异与
吡喹酮对体外培养的姜片虫的作用
吴德恒,胡文英,徐亚雄,沈志芳
1983, 1(2): 118-120.
摘要
(
)
PDF
(14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喹吡酮对体外培养的姜片虫有较强的作用,接触药液3.9μg/ml1′内腹吸盘即迅速松弛扩大。虫体的反应与药物剂量有关。剂量在250μg/ml以上时,虫体明显挛缩。经低浓度药物(3.9μg/ml和15.6μg/ml)作用3′或10′的虫可于30′内恢复其体态和活动,并在24、48、72小时常规培养中存活和产卵。药物浓度在62.5μg/ml以上时,虫的体表出现泡状隆起,在以后的常规培养中排卵量显著减少,24小时内全部死亡。但从培养液中收集的虫卵,于30℃恒温培育12~15天仍可孵出毛蚴。 接触吡喹酮3′或10′的姜片虫,其体壁、肠道和生殖器官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化。
福建发现蛆症金蝇所致外阴部蝇蛆症
胡丽玲,马炎辉,陈桂光,郭延飞
1983, 1(2): 120-120.
摘要
(
)
PDF
(11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一例蛆症金蝇(Chrysomyia bezzianaVill,1914)所致的外阴部蝇蛆症,属于偶然性皮肤蝇蛆症的一种。鉴于本病罕见,特报道如下。 林某,女,49岁,福建泉州市城东公社人。1981年8月8日(月经净后第1天)无明显诱因感外阴部疼痛伴搔痒,当地门诊按外阴炎治疗,给阴道栓药无效。3天后发现蛆虫钻出,伴流黄水,因肿痛剧烈于同月13日住本校泉州附属第一医院。检查:体温37.4℃,发育营养中等,痛苦面容,步履迟缓。白细胞10,300/mm~3,中性68%,嗜酸8%和淋巴24%。妇科检查左大小阴唇呈红肿硬结,达9×6×4.5cm~3,触痛明显。在阴蒂下方、左大阴唇下段及阴唇后联
咯萘啶对雄性小鼠的显性致死试验
邵葆若,湛崇清,哈淑华,倪奕昌
1983, 1(2): 121-123.
摘要
(
)
PDF
(2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雄性小鼠每组10只,磷酸咯萘啶灌胃组的每日剂量(盐基)依次为小鼠LD_(50)的1/4(343mg/kg)、1/8(171.5mg/kg)与1/16(86mg/kg),连续给药3天。1/4 LD_(50)组中1只鼠中毒死亡。给药毕,每只雄鼠与2只雌鼠同笼交配1周,每周更换1批正常雌鼠,共交配5批。雌鼠于起始交配后15天剖杀,计算各组雌鼠的受孕率、平均着床数、平均活胎数与着床后致死率。结果未见咯萘啶对精子的成熟与活力有明显影响。
班氏丝虫实验感染恒河猴的初步观察
陶增厚,郑惠君,程文芳,王世海,陈宪,孙廷贵
1983, 1(2): 123-123.
摘要
(
)
PDF
(11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74年来,国外已有班氏丝虫实验感染台湾猴、长尾猕猴及恒河猴成功的报告。我们于1981年11月17日第1次以398条班氏丝虫感染期幼虫,经睾丸、腹股沟皮下和腹腔途径接种1只雄性恒河猴,接种前多次采猴血未查见微丝蚴.感染期幼虫取自东乡伊蚊,该蚊曾通过胎盘膜吸食四川省酉阳县班氏微
沙鼠利什曼原虫在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的发现
许永湘,金长发,管立人,霍守樑,康明祥
1983, 1(2): 123-123.
摘要
(
)
PDF
(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查明内蒙古除额济纳旗外的其他荒漠地区是否也存在大沙鼠利什曼病,1981年7月我们在乌拉特后旗荒漠作了调查,当地人口稀少,以牧为主,植物主要有梭梭(Haloxylon sp),并伴生有盐爪爪(Kalidium sp)及白茨(Nitraria sp)等.在梭梭林内捕集鼠龄1年以上的大沙鼠42只,经耳组织涂片检
急性肺吸虫病三例报告
李友松
1983, 1(2): 124-124.
摘要
(
)
PDF
(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例1 男,23岁。1979年11月24日因发热20余天、咳血丝痰6~7天住本省闽清县医院。患者于20多天前吃热水烫的蟹腿后,全身出现荨麻疹、搔痒、腹痛及腹泻,继之持续发热,用抗菌素等无效。入院前一周咳嗽、痰带血丝,伴胸痛、食欲减退,同时头部、左肩、肘部、腹部陆续出现黄豆至蚕豆大小可活动的结节。入院时体温38.1℃。急性病容,眼眶凹陷。左腋下闻及湿性罗音。肝肋下2cm,轻
疟原虫与宿主细胞的相互关系
Aikawa M ,徐麟鹤
1983, 1(2): 125-126.
摘要
(
)
PDF
(2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疟原虫裂殖子侵入红细胞是红内期发育阶段的开始。近年的研究表明,裂殖子侵入红细胞须经历一定的过程:①裂殖子对红细胞膜的识别和粘附;②裂殖子顶端与红细胞膜之间形成连接;③裂殖子的侵入导致红细胞膜的内陷;④裂殖子侵入后,红细胞膜及带虫泡膜的封口。 在本报告中,作者重点阐述裂殖子如何侵入红细胞及有关侵入过程中红细胞膜超微结构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