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作者指南
稿约
出版伦理规范
同行评议流程
网络首发出版
图表要求
参考文献要求及格式
本刊常用缩略语
退修和校样须知
版面费及发票事宜
审稿指南
审稿须知
审稿指南
审稿流程
同行评议道德规范
诚邀审稿专家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关于我们
出版道德规范
编辑人员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外审专家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部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友情链接
国内外检索库
中国知网
万方
维普
PubMed
WILEY
ELSEVIER
ScienceDirec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国内外相关刊物
贫困所致传染病(英文)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热带医学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Parasitology
Royal Soc Trop Med Hyg
Southeast A sian J TMPH
J Parasitol
Inter J Parasitol
British Med J
Parasit Immunol
J Parasitol Res
Parasitology Research
Trends Parasitol
Acta Trop
Am J Trop Med Hyg
Korean J Parasitol
Malar J
Am J Pub Hlth
相关领导机构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相关编辑协会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
中国期刊协会
上海市期刊协会
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1998年 第1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1998-12-31
上一期
下一期
论著
日本血吸虫及其中间宿主原肌球蛋白免疫小鼠的保护作用
曹建平;刘述先
1998, 16(6): 401-405.
摘要
(
)
PDF
(2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从日本血吸虫大陆株成虫及其中间宿主湖北钉螺头足部分离的天然原肌球蛋白(分别称为SjcTM和OhTM)免疫小鼠后对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的保护作用。方法:参照Cote和Smilie文献改进的方法从日本血吸虫大陆株成虫及其中间宿主湖北钉螺头足部分别提取天然原肌球蛋白(TM)抗原,用SDS-PAGE分析其纯度和分子量,并以所提纯之TM抗原加福氏佐剂皮下多点注射免疫C57BL/6雌性小鼠,共免疫3次,攻击感染后6wk解剖小鼠,门脉灌注收集成虫,并分类计数小鼠肝脏和肠组织内的未成熟和成熟虫卵。同时设立佐剂对照组。结果:日本血吸虫大陆株成虫和湖北钉螺TM分子量相似约40kDa。与佐剂对照组相比,日本血吸虫和湖北钉螺TM 免疫组: 减虫率分别为21.1% 和28.2%; 平均每对成虫肝脏减卵率分别为20.1%和52.2% , 肠组织减卵率分别为32.8% 和28.1%; 肝脏成熟虫卵减少率分别为25.9% 和46.8% ,在肠组织的减少率分别为39.7% 和66.8%。结论: 日本血吸虫和湖北钉螺TM 抗原具明显的免疫原性, 免疫小鼠后具有抗感染和抗血吸虫病免疫的作用。可作为血吸虫病候选疫苗分子作进一步研究。
病例报告
上海发现曼氏裂头蚴病2例
朱道韫;沈爱华;朱以楣;徐文成
1998, 16(6): 405-405.
摘要
(
)
PDF
(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曼氏裂头蚴病分布于各大洲,其中以亚洲国家多见。国内分布于21个省、市和自治区,以广东、海南、吉林和福建等省为多见,上海则罕见。1997年末和1998年年初,1个月内连续发现2例,实属少见,故报道如下
论著
恶性疟原虫有性期特异抗原Pfs48/45基因的克隆与部分序列分析
罗树红;余新炳;刘彦文;方建民;徐劲;李学荣
1998, 16(6): 406-410.
摘要
(
)
PDF
(4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构建恶性疟原虫海南FCC1/HN分离株有性期特异抗原Pfs48/45,为研制恶性疟原虫传播阻断疫苗提供抗原。方法:根据Pfs48/45基因编码区序列设计引物,用PCR扩增DNA,并进行序列分析,双酶切后,定向克隆入pcDNA3载体,转化大肠杆菌TG1,随机取出氨苄青霉素抗性菌落进行PCR扩增,用碱裂解法抽提阳性的重组子DNA,双酶切鉴定。结果:特异扩增了编码Pfs48/45全基因序列(1363bp);用5端寡核苷酸引物测定了450个碱基,结果表明FCC1/HN分离株Pfs48/455端基因序列与NF54株相应基因基本一致,仅在第307(T→C)和372(T→C)位碱基存在置换;第372位碱基置换产生新的酶切位点TaqI,进一步用TaqI消化PCR扩增产物,产生两个大小分别为984bp和379bp的酶切片段,测序和酶切结果均证实扩增的目的基因确为fs48/45 基因; 将纯化的目的基因片段正向插入pcDNA 3 质粒的BamHI 和EcoRI 位点。结论: 我国海南FCC1/ HN 分离株Pfs48/45 抗原基因序列与NF54 株相应基因高度同源; 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cDNA 3-Pfs48/45
旋毛虫机蚴抗原诱导小鼠抗日本血吸虫保护性免疫的研究
田明礼;易新元;曾宪芳;曾庆仁;彭先楚
1998, 16(6): 411-414.
摘要
(
)
PDF
(2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旋毛虫幼虫抗原免疫小鼠对日本血吸虫攻击感染的交叉保护作用。方法:用4种不同的旋毛虫幼虫抗原制剂经颈部皮下多点免疫小鼠,然后用日本血吸虫尾蚴30条或100条攻击感染,攻击后45d剖杀小鼠,收集成虫、肝组织和粪便中的虫卵,并计数。结果:4种不同制剂均可诱导不同程度的保护性免疫效应,以旋毛虫幼虫匀浆上清可溶性抗原(TsSA)效果较好,减虫率为21.3%,加用福氏佐剂时,其减虫率为29.3%,肝组织和粪便中的虫卵减少率分别达48%和58.5%,平均每鼠肝组织和粪便中的虫卵EPG减少率分别为41.7%和48.9%;当抗原剂量为10000条旋毛虫并加用福氏佐剂时,其减虫率达39.6%。结论:旋毛虫抗原免疫小鼠能诱导抗日本血吸虫攻击感染的免疫效应。
病例报告
眼眶包虫病一例报告
张唯伟;陈名敦
1998, 16(6): 414-414.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日本血吸虫卵壳蛋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刘兰英;余新炳
1998, 16(6): 415-420.
摘要
(
)
PDF
(3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在体外高效表达具有生物学和免疫学活性的日本血吸虫卵壳蛋白,探讨其作为抗卵免疫靶抗原的可能性。方法:采用PCR技术扩增日本血吸虫卵壳蛋白基因,将其克隆到pcDNA3质粒,在HeLa细胞中高效表达,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和免疫原性研究。结果:特异扩增日本血吸虫卵壳蛋白基因编码序列(618bp),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cDNA3/ESG,在HeLa细胞中高效表达卵壳蛋白,其表达量高达24.4%,分子量约为22kDa,dot-ELISA和Westernblot分析显示,表达蛋白能与感染兔血清及虫卵免疫血清产生较强的免疫反应;此外,表达蛋白还能特异刺激经虫卵免疫后的BALB/c小鼠脾细胞增殖,其转化率达44.57%。结论:成功地构建重组质粒pcDNA3/ESG, 并在HeLa 细胞中高效表达卵壳蛋白基因, 表达的重组蛋白具有较强的免疫活性。
双氢青蒿对约氏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的影响
陈佩惠;屠呦呦;王凤芸;李凤舞;杨岚
1998, 16(6): 421-424.
摘要
(
)
PDF
(2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观察双氢青蒿素(dihydroqinghaosu,DQHS)对约氏疟原虫在斯氏按蚊体内发育的影响。方法:受染疟原虫小鼠一次性经口灌喂不同浓度DQHS药液后,供蚊虫吸血,应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对照组和用药组的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情况。结果:DQHS对疟原虫配子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作用强度与配子体成熟程度和用药剂量不同有关。未成熟配子体对药物较敏感;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卵囊和子孢子的阳性率和密度随之逐渐下降;但180mg或240mg/kg用药组对子孢子密度的影响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电镜观察60mg/kg作用16h后,用药组的蚊胃上卵囊(12d-13d解剖蚊),出现膜受损,甚至胞质空泡化。120mg/kg药量对蚊体内3日龄卵囊作用16h,卵囊仍继续发育,比较对照组和用药组的卵囊和子孢子密度, 两组间差别无显著意义(P > 0. 05) ; 两组卵囊超微结构形态亦无明显差异。结论: DQHS 影响约氏疟原虫配子体感染性而减少蚊媒传播, 但对蚊体内子孢子增殖期不起直接的抑制作用。
中国利什曼原虫分离株分子核型分析
吴波;瞿靖琦
1998, 16(6): 425-431.
摘要
(
)
PDF
(3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通过核型分析探讨中国利什曼原虫分离株遗传变异情况。方法:应用脉冲电泳技术对16株中国利什曼原虫分离株基因组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被测分离株分有14条-26条染色体(低于2200kb)被区分,核型差异大多集中于225kb-850kb染色体区域,较大染色体相对保守。其中14株属于杜氏利什曼原虫复合体的分离株存在明显的种内核型差异,但来自同一流行区的分离株核型显示差异较小。所有杜氏利什曼原虫复合体的分离株均含有11条相似染色体带:320kb,350kb,380kb,870kb,910kb,1070kb, 200 kb, 1 250 kb, 1 350 kb, 1 600 kb 和1 900 kb。其中, 从白蛉体内分离出的771 分离株核型显示较为独特, 共分离出26 条染色体带。另两株从大沙鼠体内分离的、先前已分被命名为沙鼠利什曼原虫和都兰利什曼原虫的R12 和R20 分离株显示相近核型。结论: 中国杜氏利什曼原虫复合体内存在明显种内遗传变异, 但亲缘关系越近的分离株核型也越相近。地理环境与媒介白蛉均对杜氏利什曼原虫复合体内遗传变异起一定作用。R12 和R 20 分离株倾向于属于同一个种或两个亲缘关系极近的种。同时, 可见寄生的哺乳动物宿主不同可能与利什曼原虫遗传关系密切。
我国山丘疫区和平原疫区利什曼原虫分离株基因组DNA基因型分析
吕芳丽;胡孝素;敬保迁;马莹
1998, 16(6): 432-435.
摘要
(
)
PDF
(3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分析我国山丘和平原疫区利什曼原虫分离株基因组DNA(nDNA)的多态性。方法:对基因组DNA进行内切酶酶切、Southern杂交、染色体定位。探针采用地高辛标记。结果:采用gp63探针,显示杜氏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donovani,L.d.
)江苏人株和
L.d.
Jeddah nDNA之间有相似的染色体杂交带,
L.d.
四川人株和
L.
i
nfantum
nDNA之间有相似的染色体杂交带;采用β-tubulin探针,显示
L.d.
江苏人株与
L.d.
Jeddah nDNA之间有两条相似的染色体杂交带,
L.d.
四川犬株与
L.d.
甘肃犬株nDNA之间有三条相似的染色体杂交带、与
L.d.
汶川人株nDNA之间有两条相似的染色体杂交带。结论:提示平原疫区的江苏人株与
L. d.
J eddah 之间存在同源性, 山丘疫区的
L. d.
四川人株与
L. infantum
之间存在同源性,
L. d.
四川犬株与L. d. 甘肃犬株之间存在同源性、与
L. d.
汶川人株之间既存在同源性又存在差异, 山丘疫区与平原疫区分离株之间存在异源性。
IFN-γ活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抗弓形虫作用的剂量相关性及其与TNF-α的协同作用
张爱民;杨惠珍;杨杨;钱宗立
1998, 16(6): 436-440.
摘要
(
)
PDF
(3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揭示IFN-γ抗弓形虫作用的剂量相关性及TNF-α对IFN-γ是否存在协同作用。方法:本实验体外以不同剂量IFN-γ单独或与TNF-α联合刺激昆明鼠腹腔巨噬细胞,观察其对入侵的RH株速殖子的作用及培养上清中NO的水平。结果:随着IFN-γ剂量的增大,巨噬细胞抗虫作用增强,培养上清中NO水平增高;虫体入侵后24hNO水平与细胞内虫体数呈显著负相关。结论:IFN-γ可激活巨噬细胞抑制和杀灭入侵的弓形虫,并与剂量有关,TNF-α对此有协同作用,NO是抗虫作用中重要的效应因子。
原位分子杂交检测上海真厉螨与柏氏禽刺螨体内肾综合症出血热病毒的研究
吴建伟;孟阳春;李允鹤;周洪福;诸葛洪祥;赖培新;王建明
1998, 16(6): 441-444.
摘要
(
)
PDF
(2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提供革螨传播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的分子生物学证据。方法:用上海真厉螨与柏氏禽刺螨叮咬HFRSV接种乳小鼠,取叮咬后d10及d100以上的上海真厉螨与柏氏禽刺螨冰冻切片,用地高辛标记HFRSVcDNA核酸探针原位分子杂交检测其体内病毒RNA。结果:叮咬野鼠型(76-118株)接种乳小鼠后d10上海真厉螨检出病毒RNA,在细胞浆、细胞核中及核膜上呈细密颗粒状或全浆阳性,见于生殖器官细胞、胃及支囊上皮细胞及脑皮质细胞;叮咬家鼠型(UR株)病毒接种乳小鼠后d12螨亦检出病毒RNA,病毒的细胞组织分布与野鼠型相同;分别检测野鼠型螨31 只和家鼠型23 只, 其中阳性分别为17 只和10 只; 叮咬野鼠型病毒接种乳小鼠后d132, 家鼠型d102螨仍能检出病毒RNA。柏氏禽刺螨叮咬野鼠型病毒接种乳小鼠d10, 检测螨20只, 其中阳性12 只, 病毒RNA 主要分布于生殖器官细胞内。结论: 上海真厉螨与柏氏禽刺螨均可经叮咬获得HFRSV , 上海真厉螨可分别感染野鼠型和家鼠型HFRSV , 野鼠型在螨群体内至少可维持132 d, 家鼠型102 d, 具有贮存两型病毒的作用, 是HFRSV 的适宜媒介和贮存宿主, 在动物宿主间交叉传播两型HFRSV 中起重要作用。
柏氏禽刺螨传播家鼠型汉坦病毒的研究
诸葛洪祥;孟阳春;吴建伟;朱智勇;梁伟峰;姚萍萍
1998, 16(6): 445-448.
摘要
(
)
PDF
(3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研究柏氏禽刺螨在传播家鼠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中的作用。方法:每罐放柏氏禽刺螨100只,于室温为23±1℃环境下饥饿4d,分别叮刺感染汉坦病毒(Hantaanvirus)或浙45株(Z45)大鼠乳小鼠2只或感染汉城病毒(Seoulvirus)UR株大鼠乳小鼠2只各12h,为感染螨,用感染后d15的螨叮刺正常大鼠乳小鼠9只,d30取感染鼠的肺和血清,用间接免疫荧光测试。于d15和d23取感染螨用聚合酶链反应测试其体内病毒RNA。结果:柏氏禽刺螨分别叮刺感染汉坦病毒Z45株和感染汉城病毒UR株大鼠乳小鼠后, 再分别叮刺正常大鼠乳小鼠5 只和4 只。IFAT 检测结果汉坦病毒Z45 株组的鼠全部阳性, 汉城病毒UR 株组的4 只鼠中3 只阳性, 其抗体滴度, 前者为10- 40, 后者为20- 40, 病毒在螨体内可保存22 d 以上。阻断试验显示, 病毒免疫血清1∶20 作用肺切片标本后, 部分阻断荧光抗体反应, 与未经稀释的血清作用后全部阻断特异性荧光反应。对照组正常鼠肺片和血清经IFA T 检测均阴性。结论: 柏氏禽刺螨可作为家鼠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应用减寿分析评价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死因对人群寿命的影响
黄德生;马杏宝;蔡黎
1998, 16(6): 449-453.
摘要
(
)
PDF
(2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应用减寿年数(PYLL)和减寿率(PYLLR)计算指标评价分析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死因对血吸虫病已完全控制地区人群寿命的影响。方法:对上海市郊经历年随访的3个原重流行乡于1955-1995年发生的晚血死亡患者487例的死亡原因按PYLL计算公式,分析其总PYLL、PYLLR、各种死亡原因的PYLLR及逐年的演变。结果:3个乡晚血患者的全死因PYLLR为256.3‰,主要死亡原因为肝功能衰竭(100.3‰)、肝癌(43.4‰)和其他器官恶性肿瘤(24.8‰),其中晚血并发肝功能衰竭和上消化道出血的PYLLR,60年代分别为222.2‰和34.5‰,肝硬化并发症的PYLLR占总PYLLR的67.5%。未切脾组明显高于切脾组。血吸虫病控制后,全死因及晚血并发症死因的PYLLR均呈线性下降, 90 年代全死因和晚血并发症死因的PYLLR 较60 年代分别下降62.9% 和83.2% , 上消化道出血的PYLLR, 近5 年仅0.3‰。结论:PYLL 及PYLLR 分析能定量表达晚血并发症及其他死亡原因对人群寿命的影响程度。
简报
湖南省永兴县1988-1997年疟疾监测结果
何德彪;黄晓毛;廖国乐
1998, 16(6): 453-453.
摘要
(
)
PDF
(1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湖南省永兴县历史上是高疟区,中华按蚊是主要传疟媒介(梁炯明,等.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7;5∶57)。经过多年的防治工作,至1987年已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但近年来输入性疟疾不断增多,本地病例仍然存在。为了解其发病特点,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我们于1988- 1996 年对本县疟疾发病情况进行监测, 其结果见表1。
实验报道
应用斑点金免疫渗滤法诊断日本血吸虫病
张恩英;吴琛耘;沈大康
1998, 16(6): 454-456.
摘要
(
)
PDF
(1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索一种便捷的血吸虫病诊断方法。方法:在原已建立的ELISA法的基础上,应用3个针对日本血吸虫抗原的不同表位的单克隆抗体标记胶体金,建立检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血吸虫抗原的斑点金免疫渗滤法。抗原与抗体通过渗滤在硝酸纤维薄膜上进行反应,数分钟用肉眼观察结果。结果:本法检测SEA的敏感度为16ng/ml,在69例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的检测中,阳性率为60.8%,特异性为95.2%;同时用dot-ELISA检测137例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阳性率为54.7%、特异性为94.6%;夹心ELISA检测118例
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阳性率为61.9%、特异性为95.7%。结论:经数理统计G检验证实斑点金免疫渗滤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同ELISA 相近, 且操作更简便且快速。
防治经验
全国血吸虫病抽样调查居民感染度计算方法的探讨
王延安;华政辉;伍卫平;郭家钢;吴晓华;郑江
1998, 16(6): 457-459.
摘要
(
)
PDF
(1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为全国血吸虫病抽样调查居民血吸虫感染度的总体参数建立统计学方法。方法:应用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的实践经验,结合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的实际,对未控制流行地区居民血吸虫感染度的计算方法进行理论推导。结果与结论:推导并给出居民血吸虫感染度的算术均数和几何均数的理论公式。理论公式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病例报告
重庆市黑热病一例报告
银代淑
1998, 16(6): 459-459.
摘要
(
)
PDF
(1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防治经验
云南省玉溪地区恶性疟原虫对四种抗疟药敏感性的体外测定
范波;赵微;马信文;黄正美;温润生;杨继青;杨忠祥
1998, 16(6): 460-462.
摘要
(
)
PDF
(42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了解云南省玉溪地区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的敏感性。方法:采用WHO标准体外微量法。结果:测定21例恶性疟患者对氯喹、哌喹、咯萘啶和青蒿琥酯的抗性率分别为85.7%、66.7%、38.1%和5.0%。结论:当地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和哌喹普遍产生了抗性,且抗性呈上升趋势,部分病例对咯萘啶敏感性下降,多数病例对青蒿琥酯较敏感。
病例报告
阿苯达唑治愈脑囊虫病一例
曹明德;刘进玉
1998, 16(6): 462-462.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抗氯喹恶性疟研究的现状
韩祥录
1998, 16(6): 463-467.
摘要
(
)
PDF
(2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57年在泰国与柬埔寨边境的拜林地区首次报道了抗氯喹恶性疟
[1
]
。
40年后的今天,抗氯喹恶性疟的地理分布几乎与恶性疟原虫的地理分布等同(巴拿马运河以北的中美洲、亚洲西南部和北非少数地区除外)
[2,3]
。而且,在东南亚许多国家,包括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 出现了多药物抗性恶性疟[3 ], 使人们在药物治疗方面不得不开辟新途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使用。尽管如此, 人们对抗氯喹恶性疟的抗性机制仍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认识。氯喹抗性如此惊人的传播致使WHO 预言: 在新的抗疟药仍未产生的情况下, 到2010 年受疟疾侵害的人口可能会增加一倍
[4 ]
关于卫氏并殖吸虫尾蚴生态的两个问题的研讨
刘锐
1998, 16(6): 468-470.
摘要
(
)
PDF
(2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并殖吸虫的虫种繁多,考其原因,乃是各虫种的生活史所处及的生态环境不同,而各自选择适应自身生长发育中各阶段中所需的不同宿主所致
[1-3]
。学者们对卫氏并殖吸虫生活中的某些细节迄今仍有不同意见
[2,4,5]
。就此,本文参照文献,阐述个人的研究与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