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作者指南
稿约
出版伦理规范
同行评议流程
网络首发出版
图表要求
参考文献要求及格式
本刊常用缩略语
退修和校样须知
版面费及发票事宜
审稿指南
审稿须知
审稿指南
审稿流程
同行评议道德规范
诚邀审稿专家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关于我们
出版道德规范
编辑人员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外审专家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部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友情链接
国内外检索库
中国知网
万方
维普
PubMed
WILEY
ELSEVIER
ScienceDirec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国内外相关刊物
贫困所致传染病(英文)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热带医学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Parasitology
Royal Soc Trop Med Hyg
Southeast A sian J TMPH
J Parasitol
Inter J Parasitol
British Med J
Parasit Immunol
J Parasitol Res
Parasitology Research
Trends Parasitol
Acta Trop
Am J Trop Med Hyg
Korean J Parasitol
Malar J
Am J Pub Hlth
相关领导机构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相关编辑协会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
中国期刊协会
上海市期刊协会
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7-02-28
上一期
下一期
论著
伯氏疟原虫顶端膜抗原1胞外区及其亚区的表达与免疫保护作用分析
李树玲;张冬梅;曹毅;潘卫庆
2007, 25(1): 1-5.
摘要
(
)
PDF
(2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表达伯氏疟原虫顶端膜抗原1(PbAMA-1)胞外区E及其各亚区,分析其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作用。 方法 抽提伯氏疟原虫基因组,对PbAMA-1基因测序,依据该序列采用毕赤酵母密码子使用频率重新设计PbA-MA-1基因序列。将其胞外区E分为3个彼此重叠的基因片段DⅠ、DⅡ和 DⅢ并进行优化,人工合成后在大肠埃希菌中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纯化和重折叠,分别与福氏佐剂乳化后免疫小鼠和家兔, 均免疫3次, 间隔2周。每次免疫剂量, 小鼠为20μg, 家兔为100 μg。ELISA检测抗体效价,并以疟原虫攻击实验确定各抗原的免疫保护效果。 结果 测得的PbAMA-1基因序列与Sanger测序中心公布的序列完全一致。密码子优化并人工合成的DⅠ、DⅡ、DⅢ 和E目的基因片段在大肠埃希菌表达载体pET32a均获得诱导表达,经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各目的基因表达产物大小与预计的相对分子质量
M
r 44 300、
M
r 33 300、
M
r 29 900和
M
r 67 200相一致。表达产物经镍离子螯合柱(Ni-NTA柱)纯化和谷胱甘肽(GSH)氧化还原法体外重折叠,蛋白纯度达90%以上, 各纯化的重组蛋白在小鼠体内均激发产生高滴度抗体。其中,完整的胞外区E第3次免疫后抗体滴度为(34.4±0.15)×10
-4
,与其他组相比,免疫原性较其他各亚区更强(
t
=5.66,
P
<0.01;
t
=2.27,
P
<0.05和
t
=5.05,
P
<0.01)。取家兔免疫血清与感染伯氏疟原虫ANKA株的小鼠血膜抗原片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均为阳性,其中抗E的抗血清免疫荧光强度最高,与ELISA检测的抗体水平一致。取家兔抗血清对小鼠伯氏疟原虫粗提抗原进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分析,产生特异性反应条带,表明能够识别天然的PbAMA-1蛋白。免疫小鼠在以伯氏疟原虫攻击实验中得到部分保护,DⅠ、DⅡ、DⅢ 和E各免疫组小鼠与佐剂对照组相比,存活时间明显延长(
t
=2.78,
P
<0.05;
t
=2.67,
P
<0.05;
t
=3.46,
P
<0.01和
t
=3.50,
P
<0.01)。 结论 人工合成的PbAMA-1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作用,完整的胞外区E较其各亚区表现出更好的免疫原性。
日本血吸虫腺苷脱氨酶基因的克隆和融合表达
杨忠;徐斌;王玮;冯正;魏东芝;胡薇
2007, 25(1): 2-11.
摘要
(
)
PDF
(3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和表达日本血吸虫(Sj)腺苷脱氨酶(ADA)编码基因,分析该基因的系统发育及预测其编码蛋白的空间结构。 方法 根据表达序列标签(EST)测序的结果设计引物,PCR法从含有SjADA基因的cDNA克隆中扩增得到该编码基因片段,亚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中表达,表达的融合蛋白用螯合琼脂糖凝胶FF亲和层析纯化。采用 MrBayes算法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用自动蛋白注释工具(DS GeneAtlas)软件模拟SjADA的蛋白空间结构。结果 获得SjADA基因全长为1 059 bp的编码序列,并克隆、表达和纯化了重组蛋白(SjADA)。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基因与曼氏血吸虫的同源基因之间的序列一致性仅25%,属于不同的亚家族。其空间结构与PDB模板1A4M的一致性为41%,具有相似的二级结构和相应的活性位点残基。 结论 获得了SjADA重组蛋白。提示日本血吸虫嘌呤补救合成代谢途径与曼氏血吸虫有差异。
日本血吸虫信号蛋白14-3-3在毕赤酵母菌中的分泌表达及其抗原性分析
郑美娟;李敏;王志成;罗飞;罗庆礼;储德勇;李丛磊;沈继龙
2007, 25(1): 3-16.
摘要
(
)
PDF
(3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在毕赤酵母菌(
Pichia pastoris
)表达系统中表达日本血吸虫信号蛋白14-3-3(Sj14-3-3),并与原核表达rSj14-3-3比较其抗原性。 方法 以重组质粒pET28a-rSj14-3-3为模板,PCR扩增Sj14-3-3基因,将特异片段连接到pMD18-T载体, DNA序列分析后,亚克隆目的片段Sj14-3-3至酵母菌分泌表达载体pPICZαB。测序正确后,重组质粒经电转化转染至毕赤酵母菌X-33菌株,经抗生素Zeocin筛选得到高拷贝转化子。经甲醇诱导表达,取诱导上清进行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 分析。 用间接ELISA法比较毕赤酵母菌表达的rSj14-3-3和原核表达rSj14-3-3检测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抗体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结果 目的基因已在酵母菌基因组中得到整合, PCR扩增得到约1 300 bp的片段。 经甲醇诱导,Sj14-3-3表达并分泌到培养上清中。 表达产物经SDS-PAGE 测定为
M
r 35 000。Western blotting 结果显示,
M
r 35 000 蛋白可被Sj14-3-3单克隆抗体识别,表明该真核表达产物具有免疫反应性。间接ELISA检测结果表明,该重组蛋白检测36份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rSj14-3-3抗体,阳性率为81%。与12份华支睪吸虫感染者血清未见交叉反应, 32份健康人血清假阳性反应率为9.3%。以原核表达的rSj14-3-3为抗原,间接ELISA检测,36份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的 rSj14-3-3 抗体阳性率为88.9%;与12份华支睪吸虫感染者的交叉反应率为16.7%, 32份健康人血清假阳性反应率为12.5%,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在毕赤酵母菌中成功表达了Sj14-3-3,培养上清中产物丰度较高,且免疫反应性良好。
Sj26基因转染的树突状细胞对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免疫保护机制研究
沈定文;罗金萍;李雍龙;刘文琪;龙小纯
2007, 25(1): 4-21.
摘要
(
)
PDF
(3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Sj26基因转染的树突状细胞(DC)对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作用机制。 方法 BALB/c小鼠48只随机均分4组, 于小鼠耳廓分别注射细胞悬液(浓度1×10
6
/ml)0.2 ml, A组注射Sj26基因转染的DC、B组注射质粒pcDNA3转染的DC、 C组注射未处理的DC, D组注射RPMI-1640。共免疫3次,间隔2周。末次免疫后2周,每鼠经皮肤感染40±2条尾蚴。分别于免疫前、末次免疫后第 2 周以及攻击感染后第 6 周采血, ELISA法检测血清IgG抗体、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血清特异性抗Sj26 IgG抗体,双夹心ELISA法检测脾淋巴细胞经伴刀豆球蛋白A(ConA)和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刺激后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4含量。噻唑蓝法(MTT)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情况。 结果 A组血清IgG抗体水平(吸光度
A
491
值),免疫后(
A
491
=0.117)显著高于免疫前(
A
491
=0.049)(
t
=2.73,
P
<0.05),也显著高于B组(
A
491
=0.061)和C组(
A
491
=0.058)(
t
值为2.48和2.56,
P
<0.05)。A组血清能特异识别血吸虫成虫抗原
M
r 26 000蛋白。血清IL-4水平,各组免疫前、后均无明显变化。 IFN-γ水平,A组血清免疫后为(101.4±4.9)pg/ml, 明显高于免疫前的(15.0±1.9) pg/ml(
t
=5.80,
P
<0.01),亦高于免疫后的B组(40.1±3.1) pg/ml和C组(35.6±1.2) pg/ml (
t
值为3.98和4.13,
P
<0.01)。脾淋巴细胞经ConA刺激诱生的IFN-γ, A组(171.2 pg/ml)显著高于 D组(91.0 pg/ml)(
t
=4.25,
P
<0.01)。 经SEA刺激诱生的IFN-γ, A组(70.8 pg/ml)显著高于D组(49.7 pg/ml)(
t
=2.83,
P
<0.01)。经ConA刺激诱生的IL-4水平,A组(79.7 pg/ml)明显低于D组(125.2 pg/ml)(
t
=4.40,
P
<0.01)。经SEA刺激诱生的IL-4,A组(50.7 pg/ml)明显低于D组(70.5 pg/ml)(
t
=2.62,
P
<0.05)。A组脾淋巴细胞经ConA和SEA刺激后的刺激指数分别为4.1和2.82,均高于其他各组(与D组比较,
t
=3.20,
P
<0.01和
t
=2.15,
P
<0.05)。 结论 Sj26基因转染的树突状细胞免疫小鼠主要诱导Th1型免疫应答。
粉尘螨3类变应原基因的克隆、表达、纯化与变应原性鉴定
蔡成郁;白羽;刘志刚;吉坤美
2007, 25(1): 5-26.
摘要
(
)
PDF
(3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表达粉尘螨3类变应原(Der f 3)基因,并鉴定纯化蛋白的变应原性。 方法 取华南地区采集经实验室培养的粉尘螨(约500只)提取总RNA,经RT-PCR扩增Der f 3基因。将目的基因克隆到pET-His表达载体上得到重组质粒pET-Der f 3。大肠埃希菌(
E.coli
)BL21(DE3)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培养,表达Der f 3目的蛋白。重组rDer f 3蛋白经6His-tag蛋白纯化系统进行分离、纯化,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分析该纯化Der f 3蛋白与粉尘螨过敏患者血清IgE反应性,以鉴定重组Der f 3的变应原性。 结果 以粉尘螨总RNA为模板克隆出Der f 3基因,该基因与GenBank(D63858)公布的Der f 3比较有4个核苷酸差异,但同源性为99.5%。
E.coli
BL21(DE3) 经IPTG诱导后高效表达Der f 3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经Western blotting分析该重组蛋白Der f 3能与粉尘螨过敏患者血清的IgE反应,而不与健康者血清IgE反应。 结论 构建了华南地区粉尘螨3类变应原的原核表达载体,并高效表达和纯化出具变应原性的Der f 3重组蛋白。
感染卡氏肺孢子虫大鼠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变化的研究
刘克芹;尹卫东;薛贵平;张进顺
2007, 25(1): 6-31.
摘要
(
)
PDF
(4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检测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大鼠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 以及经复方磺胺甲噁唑(TMP-SMZ)治疗后对sICAM-1含量的影响。 方法 纯系Wistar大鼠50只, 随机分为 PCP模型组(P组18只)、TMP?鄄SMZ治疗组(S组18只)及正常对照组(N组14只)。P组及S组于大鼠后腿肌肉注射地塞米松(1 mg/只,每周2次、间隔3 d),诱导建立PCP大鼠模型。N组同法注射生理盐水。镜检确认PCP诱导成功后,S组从第3周起灌胃TMP-SMZ[每天1次, 250 mg/(kg·d)],5 d为1 疗程,间隔2周,共3个疗程。分别于第0、3、6、9及12周取血, 检测血清中sICAM-1水平,观察肺脏、肝脏病理及病原学变化。 结果 血清sICAM-1水平,P组第3周的(1.847±0.50)ng/ml显著低于第0周的(2.407±0.81) ng/ml(
P
<0.05); S组第3周的(1.787±0.59) ng/ml显著低于第0周的(2.478±0.59) ng/ml(
P
<0.01), 以后逐渐上升。P组第9周的(3.233±0.83) ng/ml、 12周(3.984±0.87) ng/ml显著高于第0周的(2.407±0.81) ng/ml(分别为
P
<0.05,
P
<0.01); S组第12周的(3.621±1.62) ng/ml显著高于第0周的(2.478±0.59) ng/ml(
P
<0.05)。P组与S组第9、12周[分别为(2.697±0.78) ng/ml及(3.621±1.62) ng/ml] 均显著高于N组(分别为
P
<0.05、
P
<0.01)。S组与P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大鼠血清中sICAM-1含量较低,但在诱导PCP后其含量显著增高。
我国西部4地牛带绦虫成虫的形态学观察
牟荣;包怀恩;裘学丽;陈艳;郎书源;黄江;李建华;朱武军;张科;令狐艳
2007, 25(1): 7-35.
摘要
(
)
PDF
(2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观察贵州省都匀、从江新疆乌什和西藏拉萨等4地牛带绦虫成虫的形态学特征。 方法 分别测量采自都匀(42条)、从江(41条)、乌什(7条)和拉萨(18条)等4地完整牛带绦虫成虫的长度,计数链体节片数,并采用整体染色封制法观察头节、成节和孕节的形态结构,进行显微测量、计数和摄影。结果 都匀的成虫平均长为(1.81±0.69)m,显著短于从江的(3.84±1.32)m、乌什的(2.76±0.86) m和拉萨的(3.72±1.12)m成虫(
P
<0.05)。都匀成虫的链体平均节片数为(574.64±189.33),也显著少于从江的(913.84±317.41)、乌什的(971.29±168.30)和拉萨的(940.38±368.26) (
P
<0.05)。都匀牛带绦虫成节的排泄管间距与卵黄腺长度比值平均为(1.71±0.13), 明显小于从江的(2.23±0.06)、乌什的(2.03±0.21)和拉萨的(2.31±0.15)比值(
P
<0.05)。染色观察都匀牛带绦虫10个头节中有3个明显可见发育不良的顶突。 结论 都匀的牛带绦虫成虫形态特征与牛带绦虫亚洲亚种相似,而从江、乌什和拉萨等3地的牛带绦虫成虫形态特征与牛带绦虫指名亚种相似。
实验研究
犬贾第虫病毒转染载体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在犬贾第虫体内的表达
陈丽凤;李建华;刘全;赵月平;曹利利;张西臣
2007, 25(1): 8-40.
摘要
(
)
PDF
(3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犬贾第虫病毒(
Giardia canis
virus,GCV)转染载体。 方法 根据GCV基因组(DQ238861)的转录起始位点、复制起始位点及包装位点的序列特征和表达外源基因的顺式作用元件,将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替换GCV基因部分编码区,构建GCV基因与 GFP基因的嵌合体,并置T7启动子之下。用T7 RNA聚合酶体外转录后经电穿孔转染犬贾第虫滋养体,并用荧光显微镜检测GFP表达情况,间接ELISA测定转染后GFP的表达量。 结果 构建了犬贾第虫病毒重组质粒pGCV634/GFP/GCV2174, 经SacⅠ和NotⅠ双酶切得到约2.0和3.5 kb两条带,与预计值相符。由其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在犬贾第虫体内得到了高效表达,其表达量在转染后第1天达高峰(
A
490
=1.8);以后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14 d后绿色荧光信号基本消失。 结论 成功构建了犬贾第虫病毒转染载体,为贾第虫细胞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提供了方法。
双氢青蒿素对体外培养阴道毛滴虫作用的电镜观察
汤自豪;周小鸥;高兴政
2007, 25(1): 9-44.
摘要
(
)
PDF
(5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双氢青蒿素(DHA)对阴道毛滴虫超微结构的影响。 方法 在2.5×10
6
个/ml滴虫培养液中加入双氢青蒿素1 mg/ml。 37 ℃ 培养3 和3.5 h, 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培养2.5和4 h进行透射电镜观察。 结果 双氢青蒿素作用滴虫后,虫体细胞膜受损明显,表面皱褶加深、表膜凹陷,并出现裂隙。细胞核膜破损,细胞核和细胞质均出现裂隙。内质网呈囊状肿胀,氢化酶体受损、变形。细胞质从细胞膜破裂处溢出。 细胞膜剥脱后细胞核、氢化酶体和盾等结构裸露。最后虫体变性、坏死。 结论 双氢青蒿素能破坏阴道毛滴虫膜系结构并导致虫体裂解死亡。
银杏外种皮提取物杀灭钉螺效果的研究
陈盛霞;杨小明;吴亮;李龙根;张蓉仙;夏磊;邵世和
2007, 25(1): 10-48.
摘要
(
)
PDF
(2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银杏外种皮石油醚提取物(主要成分为银杏酸,含量为64%)、槟榔碱及两药伍用杀灭钉螺效果及对斑马鱼急性毒性。 方法 取7~8螺层、活力强的钉螺,用银杏外种皮干粉、水提取物和石油醚提取物3种制剂以及银杏外种皮石油醚提取物与槟榔碱伍用,采用WHO“杀螺剂实验室终筛方法”中的浸泡法,进行浸杀钉螺试验、钉螺上爬试验以及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 3项试验均以氯硝柳胺为对照。 结果 银杏外种皮3种制剂随浸泡时间延长浸杀效果明显提高。 其中,石油醚提取物浸杀效果较好, 浸泡24 h
LC
50
和
LC
90
分别为0.65 mg/L和5.50 mg/L,48 h 分别为0.07 mg/L和0.85 mg/L; 72 h钉螺死亡率近100%。与槟榔碱伍用, 浸杀效果明显提高, 浸泡24 h 银杏外种皮石油醚提取物
LC
50
和
LC
90
分别为0.26 mg/L 和0.56 mg/L,较银杏外种皮石油醚提取物单药
LC
50
降低60%,
LC
90
降低90%(
P
值均<0.05)。2.50 mg/L银杏外种皮石油醚提取物24 h总上爬率为10%;两药伍用,其银杏外种皮石油醚提取物0.16 mg/L上爬率仅为8%,提高了其抑制钉螺上爬效果。1倍
LC
90
和2倍
LC
90
浓度的银杏外种皮石油醚提取物,斑马鱼存活时间分别为24 h和10 h;伍用后,24 h斑马鱼在2倍
LC
90
浓度中未见死亡,48 h内死亡率为50%,伍用对斑马鱼急性毒性较低。 结论 银杏外种皮石油醚提取物有较好的灭螺效果,是具有研究价值的灭螺植物。
粉尘螨2型变应原抗原定位的研究
李盟;包莹;刘志刚
2007, 25(1): 11-52.
摘要
(
)
PDF
(3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粉尘螨主要变应原Der f 2在螨体内的定位。 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抗原定位观察。先制备Der f 2单克隆抗体,再制作粉尘螨石蜡切片。切片经二甲苯脱蜡及梯度乙醇脱水,入3% H
2
O
2
孵育10 min,PBS漂洗后依次加入单克隆抗体血清 37 ℃ 孵育1 h、生物素标记的羊抗鼠IgG抗体(1 ∶ 100)室温孵育60 min、 抗生物素蛋白?鄄生物素过氧化物酶?鄄异硫氰酸荧光素复合物(SABC-FITC)(1 ∶ 100)室温孵育60 min。PBS漂洗,伊文氏蓝处理切片5 min,最后丙三醇封片。用抗重组Der f 2单克隆抗体作一抗孵育,再选用抗鼠IgG荧光抗体为二抗,经荧光染色,观察Der f 2在螨体内的位置。用正常小鼠血清(1 ∶ 100)代替小鼠单克隆抗体血清作为阴性对照。 结果 粉尘螨Der f 2在中肠组织(包括中肠和后肠)和肠内容物均显示较强阳性,特别是肠内容物更明显。 结论 Der f 2分布于粉尘螨的中肠组织及其肠内容物。
三种方法检测福寿螺肺囊内广州管圆线虫效果的比较研究
刘和香;张仪;吕山;朱丹;王显红;胡铃;周晓农
2007, 25(1): 12-56.
摘要
(
)
PDF
(2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肺检法、匀浆法和酶消化法检测福寿螺肺囊内广州管圆线虫的效果,以寻找快捷检测方法。 方法 将60只实验室人工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福寿螺均分2组,分别解剖成螺肺囊与肌肉两部分。镜检两组螺肺囊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结节数,用匀浆法和酶消化法分别检测螺肺囊中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比较不同检测方法的效果。酶消化法同时检测福寿螺肌肉内幼虫数,分析螺肺囊与肌肉内幼虫数的相关关系。 结果 肺检法、匀浆法和酶消化法等3种方法检测螺肺囊内幼虫的灵敏度依次为96.7%、93.4%和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
=2.069,
P
>0.05)。肺检法的检测速度明显快于匀浆法与酶消化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
=4.782,
P
<0.01);螺肺囊与肌肉组织内的幼虫数呈正相关(
r
=0.847,
P
<0.01)。 结论 肺检法的检测效果与匀浆法和酶消化法相似,但其检测速度更快,适合现场大规模螺体广州管圆线虫的定性筛查。
人芽囊原虫保存方法的初步研究
田春林;万孝玲;刘登宇;何登贤
2007, 25(1): 13-60.
摘要
(
)
PDF
(2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冻存剂、温度等因素对人芽囊原虫活力的影响,探索理想的人芽囊原虫保存方法。 方法 从患者阳性粪便中分离人芽囊原虫,分装到2 ml无菌冻存管内,分别加入10%二甲基亚砜(dimethylsulfoxide, DMSO)、40%丙三醇(GL)和15%乙二醇(EG)作冻存剂,放置于不同的温度下保存,用台盼蓝染色法和原虫培养法测定细胞的活力和增殖能力。 结果 虫体在室温(18 ℃~20 ℃)下可存活3周,在4 ℃~6 ℃存活不到1周。加入冻存剂后,置-20 ℃和液氮(-196 ℃)下可存活3个月以上。用40% GL作冻存剂,于液氮低温下冻存的虫体保存半年后复苏, 活力仍达41.7%,培养72 h后多见分裂相细胞。 结论 应用40% GL作为冻存剂, 在液氮中低温保存人芽囊原虫效果较佳。 4 ℃不适于保存人芽囊原虫。
人芽囊原虫保存方法的初步研究
田春林;万孝玲;刘登宇;何登贤
2007, 25(1): 13-60.
摘要
(
)
PDF
(2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冻存剂、温度等因素对人芽囊原虫活力的影响,探索理想的人芽囊原虫保存方法。 方法 从患者阳性粪便中分离人芽囊原虫,分装到2 ml无菌冻存管内,分别加入10%二甲基亚砜(dimethylsulfoxide, DMSO)、40%丙三醇(GL)和15%乙二醇(EG)作冻存剂,放置于不同的温度下保存,用台盼蓝染色法和原虫培养法测定细胞的活力和增殖能力。 结果 虫体在室温(18 ℃~20 ℃)下可存活3周,在4 ℃~6 ℃存活不到1周。加入冻存剂后,置-20 ℃和液氮(-196 ℃)下可存活3个月以上。用40% GL作冻存剂,于液氮低温下冻存的虫体保存半年后复苏, 活力仍达41.7%,培养72 h后多见分裂相细胞。 结论 应用40% GL作为冻存剂, 在液氮中低温保存人芽囊原虫效果较佳。 4 ℃不适于保存人芽囊原虫。
防治研究
甘肃省文县流行区人群婴儿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现状
汪俊云;冯宇;高春花;金长发;陈生邦;张丑吉;何金萍;杨成明;杨玥涛;包意芳
2007, 25(1): 14-64.
摘要
(
)
PDF
(2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甘肃省文县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人群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现状,评价PCR、ELISA和rK39免疫层析试条法检测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的潜能。 方法 2004年10月在甘肃文县对269例无内脏利什曼病现症及病史的人群采取随机取样法采集静脉血,分别用RV1?鄄RV2和K13A-K13B两组PCR引物检测血样中的利什曼原虫特异DNA,以利什曼原虫可溶性抗原为包被抗原的ELISA法和rK39免疫层析试条法分别检测利什曼原虫特异性抗体,并比较几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 结果 PCR、ELISA和rK39免疫层析试条法检测人群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30.9%(83/269)、24.2%(65/269)和0(0/269)。 结论 甘肃省文县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人群存在大量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者,PCR是检测无症状感染较敏感、特异的方法。
金标免疫渗滤法诊断疑似并殖吸虫病及考核疗效的观察
王越;施晓华;干小仙
2007, 25(1): 15-68.
摘要
(
)
PDF
(2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金标免疫渗滤法(DIGFA)检测并殖吸虫抗体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2003-2006年由浙江省有关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转诊的疑似并殖吸虫病患者72例,用并殖吸虫抗体金标快速检测法(Pw-DIGFA)检测患者血清抗体阳性者,综合其饮食史及相关临床表现,拟诊为并殖吸虫病,给予吡喹酮治疗,并于治疗后3及6个月随访、复查,分别用Pw-DIGFA和ELISA检测患者治疗前、后配对血清抗体水平。 结果 Pw-DIGFA和ELISA 法检测结果一致,72例中抗体阳性28例,阴性44例。在28例阳性者均有生食或半生食淡水蟹或蝲蛄史,以及饮用生溪水史;21例有低热、咳嗽及胸肺部影像学改变等并殖吸虫病相关临床征状和体征,7例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异常增高(15%~70%)。用ELISA 检测阳性者、阴性者、健康人血清抗体水平(吸光度
A
450
值)分别为1.7361、0.2973、0.2657;经t检验,阳性者与阴性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
=12.047,
P
< 0.01),阴性者与健康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1.919,
P
>0.05)。治疗后3个月复查,ELISA检测6例中有5例血清效价下降2~5个滴度,Pw?鄄DIGFA检测抗体反应斑点色泽变淡;ELISA检测1例治疗后复发患者抗体效价升高1个滴度,Pw-DIGFA检测抗体反应斑点色泽变化不明显。治疗后6个月复查7例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者, ELISA检测抗体效价下降3~6个滴度, Pw-DIGFA检测抗体反应斑点色泽较治疗前明显减弱。 结论 Pw-DIGFA检测疑似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清抗体有较好的临床辅助诊断价值, 治疗前、后配对血清平行检测有较好疗效考核价值。Pw-DIGFA法操作简易快速,适用于并殖吸虫病较少见地区的诊断和疗效评估。
专家论坛
内脏利什曼病、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及马内菲青霉菌病的诊断和鉴别
桂希恩;管立人
2007, 25(1): 16-72.
摘要
(
)
PDF
(3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 VL)、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progressive disseminated histoplasmosis,PDH)和马内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 PMAR) 均为人兽共患的感染性疾病, 其临床表现以及骨髓或淋巴结等穿刺物涂片镜检的病原体形态相似, 故易造成误诊,并常导致严重后果。为此,本文对上述3种疾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其处理原则等进行简要介绍。
综述
囊性棘球蚴病免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朱佑明;李文桂
2007, 25(1): 17-76.
摘要
(
)
PDF
(3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从宿主对棘球蚴感染的先天性抵抗、早期免疫、包囊形成期免疫、影响CD4
+
T细胞分化因素、细胞因子在细粒棘球绦虫(Eg)感染中的作用、Eg感染与变态反应、Eg感染的逃避机制等7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研究简报
淮南地区毛毕属吸虫自然疫源地调查
郭家;李朝品;王克霞
2007, 25(1): 18-61.
摘要
(
)
PDF
(2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毛毕属吸虫(
Trichobilharzia
)可在耳萝卜螺、 家鸭或野鸭体内完成其生活史, 人群接触疫水可引起毛毕属吸虫尾蚴性皮炎。淮南地区存在毛毕属吸虫自然疫源地。
歌乐山司蛉生态习性的记述
王捷;管立人;刘丕宗
2007, 25(1): 19-78.
摘要
(
)
PDF
(1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甘肃省文县和四川省南坪县对歌乐山司蛉的生态进行调查时发现,该蛉于5月下旬至10月上旬均可查见,以8月中旬为密度高峰,季节全长逾4.5个月。该蛉为野栖型,垂直分布, 最高为1 640 m。白天的栖息场所主要是山洞及河岸的巨石基部,居民点内难以查见,夜间在栖息场所附近活动,未发现对人刺叮吸血。分析已有的区系资料,指出歌乐山司蛉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亚热带自然区域内,在暖温带和边缘热带,该蛉的分布区域都很小。
先天感染弓形虫胎儿、儿童发育及干预研究
苑文英;吴艳萍;耿仙;耿德海;赵盛;薛娟
2007, 25(1): 20-80.
摘要
(
)
PDF
(1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孕期活动性弓形虫感染,可导致流产、 早产、 死胎、 畸形等异常妊娠结局, 以及胎儿、 儿童身体及智力发育障碍。 本研究对保定市1990年2月-1996年2月孕妇感染弓形虫后妊娠结局、 子代生长发育情况及乙胺嘧啶干预效果进行了追踪观察。
阴道毛滴虫标本染色方法的改进
苏水莲;张瑞其;陈桂凤
2007, 25(1): 21-II.
摘要
(
)
PDF
(1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在制作阴道毛滴虫染色标本中, 采用盖玻片推片, 在染液的配制、比例、 浓度、 pH值上作了适当的调整, 使虫体各部位着色清晰。此法简便、 快速、 染色效果好, 保存时间长。
病例报告
伴有核间性眼肌麻痹的脑囊尾蚴病1例
刘晓团;郑娴;闫也
2007, 25(1): 22-52.
摘要
(
)
PDF
(2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安哥拉感染埃及血吸虫的输入性病例1例
雷俊川;刘忠湘;黄豫晓
2007, 25(1): 23-I.
摘要
(
)
PDF
(1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