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 2025, Vol. 43 ›› Issue (3): 329-334.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3.004
柳润春1,2,3()(
), 邹伟浩1,2,3, 郑书雨1,2,3, 吴蔚玲1,2,3, 彭鸿娟1,2,3,*(
)(
)
LIU Runchun1,2,3()(
), ZOU Weihao1,2,3, ZHENG Shuyu1,2,3, WU Weiling1,2,3, PENG Hongjuan1,2,3,*(
)(
)
摘要:
目的 探讨穿心莲内酯(AG)对刚地弓形虫的抑制作用及作用靶点。 方法 在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FF)中加入0、5、10、20、40、80、120、160、320 μmol/L AG和10 μl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溶液,检测各组细胞的吸光度(A450值),绘制增殖曲线,筛选对细胞无明显毒性的浓度用于后续研究。将弓形虫感染的HFF细胞分为二甲基亚砜(DMSO)组、AG组和乙胺嘧啶(PYR)组,分别加入兔源抗弓形虫表面抗原1抗体,绿色荧光标记的羊抗兔IgG抗体(1:1 000),红色荧光标记的羊抗兔IgG抗体(1:1 000),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弓形虫入侵情况,并计算入侵率。将HFF细胞分为DMSO组和AG组,加入绿色荧光标记的羊抗鼠IgG抗体(1:1 000),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弓形虫增殖情况。将HFF细胞分为DMSO组、AG组,分别加入100 μl DMSO、40 μmol/L AG,显微镜下观察HFF细胞形成的空斑面积。采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SPRi)技术筛选互作蛋白,药物亲和响应靶标稳定性实验验证异戊烯基焦磷酸合成酶(IspG)蛋白与AG的互作,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IspG蛋白变化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互作蛋白基因mRNA相对转录水平。使用GraphPad Prism 8.0.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增殖实验结果显示,在0、5、10、20、40 μmol/L AG中HFF细胞相对活力分别为100.00%、107.45%、100.66%、109.21%和90.94%,细胞活力维持在较高水平,无明显毒性;在80、120、160、320 μmol/L AG中相对活力分别为57.83%、34.16%、48.25%和30.75%,毒性明显(F = 14.96,P < 0.01)。选择40 μmol/L浓度用于后续研究。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AG组和PYR组弓形虫入侵率分别为(8.06 ± 2.40)%和(6.36 ± 1.79)%,均低于DMSO组的(42.49 ± 9.75)%(F = 35.88,P < 0.01)。DMSO组平均每个纳虫泡的弓形虫数量约为(5.78 ± 0.94)个,高于AG组的(1.40 ± 0.12)个(t = 7.98,P < 0.01)。空斑实验结果显示,AG组和DMSO组的空斑形成面积分别为0 μm²和(3 210 ± 1 840)μm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9.03,P < 0.01)。SPRi鉴定AG与弓形虫的互作蛋白结果显示,蛋白质谱评分较高的弓形虫蛋白分子为核糖体RNA加工蛋白、ATP合酶α亚基、IspG蛋白和START结构域蛋白,分别为2.19、4.01、4.01和2.12分,分子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药物亲和响应靶标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10 μmol/L AG组的IspG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为0.25 ± 0.01,高于对照组的0.12 ± 0.01(F = 294.2,P < 0.01)。qPCR结果显示,40 μmol/L AG组IspG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为4.903 ± 1.546,高于DMSO组的1.19 ± 0.20(t = 4.123,P < 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IspG蛋白在0、10、20和40 μmol/L AG组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57 ± 0.01、0.52 ± 0.02、0.24 ± 0.05和0.03 ± 0.01,呈现明显的浓度依赖性下降趋势(F = 313.4,P < 0.01)。 结论 AG通过靶向IspG蛋白,抑制弓形虫的入侵和增殖,具有显著的抗弓形虫活性。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