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3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9-08-30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2019, 37(4):  0-0. 
    摘要 ( )   PDF (12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约专稿
    寄生虫病防治成就昭示了我国现行体制的强大生命力
    余森海
    2019, 37(4):  381-38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4.001
    摘要 ( )   HTML ( )   PDF (2676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简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寄生虫病防治战线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全国范围内,血吸虫病的传播已得到有效控制,疟疾已无本地感染病例,淋巴丝虫病已于2006年宣布消除。西北地区尚有内脏利什曼病的局部暴发或散在病例,但东部平原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已无新发病例。土源性线虫感染在大部分地区已降得很低,对人群不构成威胁。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我国社会主义体制下坚定的政治承诺、科技队伍的奉献精神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在继续努力以最终消除上述寄生虫病的同时,我们仍面临棘球蚴病、华支睾吸虫病等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挑战,任重而道远。

    我国消除淋巴丝虫病的历史见证
    孙德建
    2019, 37(4):  383-38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4.002
    摘要 ( )   HTML ( )   PDF (2636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曾是世界上淋巴丝虫病(以下简称“丝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丝虫病的防治,将其列入重点疾病防治规划,系统和全面地组织开展了调查、防治和科研工作,至2006年实现了全国消除丝虫病的目标。笔者为我国消除丝虫病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之一,本文就实现消除丝虫病的几个重要时间节点作一记实性的历史回顾。

    中国棘球蚴病防诊治体系建设与创新实践
    阿卜杜萨拉木·艾尼, 邵英梅, 吐尔干艾力·阿吉, 张文宝, 林仁勇, 侯岩岩, 张壮志, 温浩
    2019, 37(4):  388-39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4.003
    摘要 ( )   HTML ( )   PDF (2565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属于被忽视的热带病,呈全球性分布。在中国,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流行情况均居全球首位,对公共卫生构成威胁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我国西部地区多房棘球蚴病的疾病负担占全球90%以上。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棘球蚴病的防治取得了巨大成就,临床治愈率得到显著提高,并发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人群及动物宿主的感染率降低。21世纪以来,我国在棘球绦虫的遗传学、基因组学、分子流行病学和免疫学,棘球蚴病的诊断措施、治疗技术、防控策略以及疫苗研发等方面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成就。本文着重提出并阐述棘球蚴病防诊治体系的建设与创新实践,主要包括:科学防控体系、规范诊断体系、创新术式与药物治疗体系以及创新研究与转化应用。

    我国土源性线虫从高感染到低感染水平的防治历程
    陈颖丹, 黄继磊, 朱慧慧, 诸廷俊, 钱门宝, 李石柱, 周晓农, 张米禛, 周长海
    2019, 37(4):  395-39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4.004
    摘要 ( )   HTML ( )   PDF (2404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从高感染到低感染水平的防治历程,综述了根据1988-1992年全国人体寄生虫病分布调查(第一次寄调)、2001-2004年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第二次寄调)和2014-2016年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第三次寄调)的结果开展的各项防治策略和措施,阐述了相关防治策略和措施等在控制感染率中的作用,并对今后防控工作提出要求。

    论著
    云南省1例伯氨喹诱发溶血患者的G6PD基因编码区突变分析及酶蛋白空间结构预测
    董莹, 刘淑萍, 徐艳春, 刘言, 邓艳, 陈梦妮
    2019, 37(4):  399-40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4.005
    摘要 ( )   HTML ( )   PDF (2344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伯氨喹诱发溶血患者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基因突变对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方法 于2018年5月18日采集1例因服用伯氨喹出现溶血反应、G6PD酶活性下降75%的间日疟病例血样。提取血样的人基因组DNA,通过PCR分别扩增含G6PD基因exon2、exon3~7、exon8~9和exon10~13等12个外显子的片段并测序。整理获得的DNA序列与G6PD基因野生型、突变型序列比对,以确认12个外显子分别的起止点并拼接成exon2~13外显子的cDNA序列。用MEGA5.04软件分析cDNA序列的错义突变、同义突变和进行氨基酸链转换。采用SWISS-MODEL预测氨基酸链空间结构(www.swissmodel.expasy.org/interactive),PyMOL 2.2.0软件修饰空间结构预测图。结果 间日疟患者血样基因组经4个PCR反应体系扩增,分别获得含G6PD基因exon2、exon3~7、exon8~9、exon10~13外显子的336、2 277、976和1 421 bp等4种目标产物。由测序结果整理获得12个外显子的cDNA链为1 545 bp,与野生型序列比对的同义突变、错义突变位点分别为c.1311T > C和c.1376G > T,导致437、459氨基酸呈Y/Y不变和R/L变异,空间位置均未在G6PD与NADP+、乙醇酸配体的结合区。515 aa氨基酸链的二聚体空间结构模型GMQE、QMEAN分别为0.97和0.66,建模质量高,与野生型模型(6e07.1.A)比对,459氨基酸均处于模型表面,与NADP+配体的结合区均包括238、357等16个残基;四聚体的建模质量略差,乙醇酸的配体结合区仅为47等6个残基,少于野生型的11个。结论 G6PD基因编码区c.1311T > C同义突变与c.1376G > T错义突变同时存在,可能不影响该患者G6PD二个亚基的聚合及其与NADP+配体的结合,但四聚体的形成受到干扰。

    云南省边境地区景洪市疟疾媒介调查
    杨锐, 郑宇婷, 杨晓羽, 董利民, 林祖锐, 周耀武, 曾旭灿, 李鸿斌, 姜进勇
    2019, 37(4):  406-41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4.006
    摘要 ( )   HTML ( )   PDF (2031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云南省边境地区景洪市疟疾重要传播媒介的按蚊种类、生态习性及其疟原虫子孢子感染情况。方法 于2015年在景洪市选取1个历史上疟疾流行高发村曼辉龙村为调查点,6-10月每月捕蚊3 d。在调查点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各选择1户人房和畜房,采用灯诱法通宵捕捉按蚊,调查按蚊种群密度;多重PCR检测按蚊胃血,观察其嗜血习性。选择村内和村外各1处采用帐诱法捕捉按蚊,观察按蚊夜间活动规律;采用巢式PCR检测按蚊疟原虫子孢子感染情况。结果 共捕获1 286只按蚊,属13种,其中中华按蚊936只(占72.8%),微小按蚊188只(占14.6%),为当地按蚊优势蚊种。按蚊的捕获来源地主要为畜房,占85.6%(1 101只)。125份中华按蚊胃血多重PCR检测结果显示,人血指数为0,猪血指数为100。中华按蚊村内叮人率为0.6只/(人·h),村外的叮人率为0.2只/(人·h),夜间活动高峰期为20 : 00-22 : 00。101只微小按蚊、517只中华按蚊和40只多斑按蚊巢式PCR检测,均未发现疟原虫子孢子感染。结论 景洪市按蚊媒介种群以中华按蚊为主,其次为微小按蚊。中华按蚊以嗜家畜血为主。捕获的按蚊中未检测到疟原虫子孢子感染。

    2015年四川省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现状调查
    罗静雯, 田洪春, 谢红, 刘阳, 钟波, 吴子松, 陈琳, 张骥, 陈漪澜, 李黎, 龚希, 张丽萍
    2019, 37(4):  411-41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4.007
    摘要 ( )   HTML ( )   PDF (76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四川省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现状。方法 2015年4-6月,按照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方案和实施细则,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四川省5个生态区的15个调查县(市、区)45个调查点。调查对象为各调查点0岁以上农村常住居民,每个调查点调查人数不少于250人。采集受检对象粪样,通过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检测肠道蠕虫卵,通过卢戈氏碘液染色法和生理盐水涂片法检测肠道原虫包囊、滋养体,通过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3~6岁儿童蛲虫卵。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感染率通过χ2检验进行比较。采用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重点寄生虫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11 403人,总感染率为15.5%(1 762/11 403),检出蛔虫、钩虫、鞭虫、蛲虫、粪类圆线虫等5种线虫,感染率分别为4.7%(540/11 403)、7.1%(811/11 403)、3.2%(360/11 403)、0.1%(10/11 403)和0.1%(6/11 403);带绦虫、缩小膜壳绦虫、曼氏迭宫绦虫等3种绦虫,感染例数分别为55、3和1例;溶组织内阿米巴、结肠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人芽囊原虫、微小内蜒阿米巴、哈门氏内阿米巴、结肠小袋纤毛虫、布氏嗜碘阿米巴、肠内滴虫等9种原虫的总感染率为2.0%(223/11 403)。川西南-滇中北山地生态区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率最高,为24.9%(563/2 257),藏东-川西生态区感染率最低,为8.2%(186/2 273),不同生态区人群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雷波县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率最高,为53.9%(407/755),若尔盖县感染率最低,为1.9%(10/522),不同县(市、区)人群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男、女性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14.6%(768/5 247)和16.2%(994/6 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70~79岁和≥ 80岁人群重点寄生虫感染率最高,均为21.4%(221/1 034、46/215),20~29岁和40~49岁感染率最低,均为12.3%(100/813、273/2 217),不同年龄组人群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小学文化程度人群重点寄生虫感染率最高,为17.4%(931/5 338),高中、中专文化程度人群感染率最低,为5.5%(19/346),不同文化程度人群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农民重点寄生虫感染率最高,为16.5%(1 397/8 475),学生感染率次之,为12.7%(190/1 491),不同职业人群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彝族人群重点寄生虫感染率最高,为65.0%(253/389),汉族人群感染率次之,为16.0%(1 255/7 857),不同民族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年龄较大者、彝族人群、文化程度较低者是重点寄生虫的易感人群。结论 四川省调查人群的主要感染虫种为蛔虫、钩虫、鞭虫等土源性线虫。川西南-滇中北山地生态区、四川盆地生态区感染率较高,是重点防治地区。女性、年龄较大者、彝族人群、文化程度较低者感染率较高,是重点防治人群。

    福建省沿海鱼类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情况调查及虫种鉴定
    林陈鑫, 黄姝玲, 林诗涵, 江典伟, 谢汉国
    2019, 37(4):  417-42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4.008
    摘要 ( )   HTML ( )   PDF (1869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福建省沿海鱼类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情况。方法 于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福建省沿海3大渔场(闽东、闽中和闽南)随机采购海鱼,鉴定鱼种后,解剖镜下分离海鱼内脏和肌肉内的异尖线虫幼虫,光学显微镜下鉴定虫种。统计不同鱼种、不同脏器中异尖线虫幼虫分布情况。结果 共解剖海鱼32种810尾,检出异尖线虫幼虫感染19种277尾,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率为34.2%,平均感染度为11.2条/尾。带鱼、马鲛鱼、海鲫鱼和包公鱼等4个鱼种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率较高,分别为85.6%(95/111)、63.5%(47/74)、36.7%(67/162)和36.7%(18/49),平均感染度分别为23.1、7.6、4.5和4.2条/尾。不同鱼种体内异尖线虫幼虫的分布不同,多数寄生于海鱼的肠系膜及肠壁、体腔和胃壁,其次是肝、胰脏器、生殖器,肌肉中极少发现。检获的异尖线虫鉴定出4种异尖线虫幼虫,分别是异尖属Ⅰ型幼虫(Anisakis typeⅠ)、异尖属Ⅱ型幼虫(Anisakis typeⅡ)、厦门宫脂线虫(Hysterothylacium amoyense)幼虫和宫脂线虫(Hysterothylacium sp.)幼虫。结论 福建省沿海海鱼类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率较高,应加强防控。

    四川省奶牛犊牛隐孢子虫流行情况及其分子特性分析
    贾丁, 但佳明, 孙燕, 罗静怡, 朱子琦, 张雪萍, 刘海峰, 周紫峣, 马晓平, 彭广能, 钟志军
    2019, 37(4):  422-42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4.009
    摘要 ( )   HTML ( )   PDF (1761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四川部分地区断奶前奶牛犊隐孢子虫感染情况及其分子特征。方法 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在四川省10个地区的11个奶牛场(规模化养殖7个,散养4个)采集1月龄内断奶前牛犊的新鲜粪样。采用改良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处理粪样,提取粪样DNA,巢式PCR扩增隐孢子虫小亚基核糖体核苷酸(SSU rRNA)基因,以扩增阳性数计算隐孢子虫感染率,分析不同养殖模式感染率差异。感染率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SSU rRNA基因测序后提交GenBank中进行BLAST比对,鉴定扩增序列所属的虫种,采用MEGA 7邻接法构建基于SSU rRNA基因的系统发育树。对SSU rRNA序列比对确定为微小隐孢子虫的样品,扩增相对分子质量(Mr)为60 000的糖蛋白基因(gp60),鉴定基因亚型。结果 共调查牛犊278头,采集粪样278份。SSU rRNA基因检测隐孢子虫阳性40份,总感染率为14.4%。11个养殖场中10个存在隐孢子虫感染,其中感染率最高为绵阳1场,为35.7%(10/28),其次为阿坝(35%,7/20)和资阳(30.8%,8/26),最低为眉山(0)。10个检测阳性的养殖场牛犊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规模化和散养养殖场的牛犊感染率分别为17.4%(34/195)和7.2%(6/83)(P < 0.05)。隐孢子虫感染阳性的共40头牛犊中,感染牛隐孢子虫、微小隐孢子虫、瑞氏隐孢子虫分别为28、7、5头。40条隐孢子虫序列剔除相同的序列后共获得10条序列(ABC881、AYC6953、AYC6969、CDC16111、CDC16117、DYC014、MYC116、MYC117、MYC126、ZYC6874,GenBank登录号:MF671870至MF671879)。序列比对结果显示,AYC6953、AYC6969、CDC16117、ZYC6874序列与牛隐孢子虫(JX515546)一致性均为99%;DYC014序列与瑞氏隐孢子虫(HQ179574)一致性为99%;MYC126与牛隐孢子虫(JX416366)一致性为99%;ABC881与微小隐孢子虫(AH006572),CDC16111与瑞氏隐孢子虫(HQ179574),MYC116与牛隐孢子虫(HQ179573),MYC117与牛隐孢子虫(MH166335)的一致性均为100%,在系统进化树上显示为同一分支。7份鉴定为微小隐孢子虫样品的gp60基因亚型分析结果均为ⅡdA15G1,与已报道的宁夏分离株(KM067092)一致性为100% 结论 四川省部分地区断奶前牛犊存在隐孢子虫感染,感染虫种为牛隐孢子虫、微小隐孢子虫、瑞氏隐孢子虫。

    四川省石渠县棘球蚴病流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何伟, 王谦, 黄燕, 喻文杰, 张光葭, 廖沙, 王奇, 杨柳, 陈凡, 李汭芮, 钟波
    2019, 37(4):  428-43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4.010
    摘要 ( )   HTML ( )   PDF (1670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人群棘球蚴病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棘球蚴病的流行与多种影响因素的关系,为开展棘球蚴病防治工作和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从2015年11月-2017年6月在四川省石渠县开展的棘球蚴病流行情况调查的数据中提取对棘球蚴病流行可能有影响的因素作为自变量,以人群患病率作为因变量,进行直线回归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多重线性回归模型。结果 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户均犬数、犬感染率、户均羊数、户均牛数、牛患病率、年户均自宰牛羊数、小型哺乳类动物密度、防治棘球蚴病知识知晓率均是人群患病的影响因素(P < 0.05),回归系数分别为 5.278、0.818、0.183、0.274、0.234、3.035、0.038、-0.539,其中户均犬数的影响最大,户均犬数每增加1条犬,人群患病率增加5.278倍。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防治知识知晓率(X9)、户均犬数(X1)、犬感染率(X2)和小型哺乳类动物密度(X7)对人群患病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方程为Y = 11.213 - 0.146X9 + 2.184X1 + 0.231X2 + 0.009X7。其中,户均犬数对人群患病率的影响最大。结论 户均犬数、犬感染率、小型哺乳类动物密度、防治棘球蚴病知识知晓率等因素与人群患棘球蚴病有关。

    2017年宁夏棘球蚴病监测结果分析
    段红菊, 吴向林, 齐蓉婷, 付益仁, 马荣
    2019, 37(4):  433-43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4.011
    摘要 ( )   HTML ( )   PDF (1607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宁夏棘球蚴病监测结果及流行特点,为棘球蚴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7年选择宁夏贺兰、平罗、同心、西吉、盐池、原州、中宁及海原等8个县(区)各1个行政村作为监测点,对3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腹部B超检查棘球蚴病患病情况。采集各监测点家犬粪样,ELISA检测棘球绦虫抗原。采用内脏剖检法检查家畜棘球蚴感染情况。结果 B超共检查16 058人,检出棘球蚴病患者53例,人群棘球蚴病检出率为0.33%。其中肝棘球蚴病患者最多,占94.3%(50/53)。不同监测点中,中宁县人群棘球蚴病检出率最高,为1.40%(28/2 002),平罗县与盐池县未检出患者,各县(区)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女性棘球蚴病检出率为0.34%(29/8 434),高于男性的0.31%(24/7 624)(P < 0.05)。年龄分布以≥60岁年龄组人群检出率最高,为0.81%(29/3 574),不同年龄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ELISA共检测犬粪1 134份,检出犬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12份,阳性率为1.06%。检查羊内脏6 226份,检出棘球蚴感染87份,感染率为1.40%。不同监测点的犬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和羊棘球蚴感染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宁夏部分县区人群棘球蚴病检出率、犬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和羊棘球蚴感染率仍较高。

    前纤维蛋白多克隆抗体对刚地弓形虫在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中增殖的影响
    杨瑞, 熊乙丁, 郭珊珊, 廖业, 夏嫱, 郭锦锦, 杜联峰
    2019, 37(4):  437-44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4.012
    摘要 ( )   HTML ( )   PDF (1551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制备抗刚地弓形虫前纤维蛋白(TgPRF)的多克隆抗体,初步研究其对刚地弓形虫在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中增殖的影响。方法 提取刚地弓形虫RH株RNA、扩增TgPRF基因,并构建pET-30a(+)-TgPRF重组质粒,将其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鉴定蛋白表达情况。目的蛋白经AKTA系统进行亲和层析纯化和超滤浓缩后进行蛋白质印迹分析(Western blotting)。将2 mg纯化的重组蛋白TgPRF与等体积弗氏完全佐剂混合乳化后,背部皮下多点注射免疫新西兰兔2只,首次免疫后每隔2周,用1 mg纯化的重组蛋白TgPRF与等体积弗氏不完全佐剂加强免疫3次,末次免疫后10 d心脏采血。免疫后血清进行Western blotting鉴定及ELISA抗体效价检测。将胚胎成纤维细胞接种于96孔板中(4 × 103个细胞/孔),并加入104个刚地弓形虫速殖子(RH-GFP)。设空白对照组(A组),抗体干预组(B1、B2和B3组),阴性血清组(C组)。B1、B2和B3组分别加入1 : 20、1 : 80、1 : 200稀释的抗TgPRF兔血清100 μl;C组加入1 : 20稀释的免疫前兔血清100 μl,每组均设3个复孔。培养72 h后荧光显微镜观察,通过Image pro 6.0软件分析虫体增殖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CR扩增TgPRF基因片段为510 bp,pET-30a(+)-TgPRF经测序与目的序列完全一致。经IPTG诱导表达,TgPRF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25 000,且高表达条带主要存在于上清中。TgPRF蛋白经纯化浓缩后浓度为4 mg/ml,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在Mr 25 000处出现特异性条带。经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抗TgPRF血清对胚胎成纤维细胞未见毒性损伤。ELISA检测抗TgPRF血清抗体效价 > 1 : 105;各实验组细胞于感染24 h时,A组(0.62 ± 0.23)及C组(0.74 ± 0.25)相对虫体数量高于B1组(0.35 ± 0.16)(P < 0.05),但与B2和B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B1~B3组虫体增殖抑制率分别为43.5%、11.4%、3.6%。感染48 h时,A组(3.61 ± 0.66)与C组(3.38 ± 0.78)相对虫体数量明显高于B1~B3组(P < 0.01),而B1组(1.09 ± 0.58)与B2组(1.92 ± 0.73)低于B3组(2.47 ± 0.84)(P < 0.05),B1~B3组虫体增殖抑制率分别增高至69.9%、46.9%、31.7%;感染72 h时,A组(19.90 ± 3.92)与C组(20.61 ± 4.07)相对虫体数量高于B1组(5.58 ± 2.43)与B2组(8.06 ± 2.66)(P < 0.01),B3组(16.02 ± 6.46)明显升高。B1~B3组抑制率分别为72.0%、59.5%、19.5%。结论 弓形虫TgPRF蛋白能有效刺激新西兰兔产生抗体,且TgPRF兔血清抗体在体外能有效抑制弓形虫速殖子在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中的增殖并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但并不能完全消除虫体。

    刚地弓形虫排泄分泌抗原刺激NK细胞过继转输对小鼠B16F10黑色素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焦玉萌, 夏惠, 王雪梅, 陶志勇, 朱琳, 方强
    2019, 37(4):  444-44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4.013
    摘要 ( )   HTML ( )   PDF (1379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刚地弓形虫排泄分泌抗原(TgESA)刺激后的NK细胞对小鼠B16F10黑色素瘤生长的作用。方法 取弓形虫RH株体外培养12 h后,从培养上清收集获得弓形虫ESA。取1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5只,每只小鼠右腋窝皮下接种B16F10黑素瘤细胞2 × 105个。接种后第7天,随机取1组小鼠腹腔注射100 μl TgESA,另1组注射等量的PBS。接种后第14天,无痛处死小鼠,无菌条件下制备小鼠脾细胞悬液,分离2组荷瘤鼠的NK细胞,分别记为NKB16F10和NKESA,用于后续过继转输实验。取3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KB16F10组和NKESA组,每组10只。3组小鼠均右腋窝皮下接种B16F10细胞2 × 105个/鼠。其中NKB16F10组和NKESA组小鼠同时分别尾静脉注射2 × 105个NKB16F10和NKESA。观察瘤体生长情况以及各组小鼠死亡数和死亡时间,共观察35 d。结果 NK细胞过继转输后,NKESA组和NKB16F10组小鼠平均出瘤时间分别为(14.70 ± 0.95)、(12.60 ± 0.70)d,均晚于对照组的(8.50 ± 0.85)d(P < 0.05)。3组小鼠出瘤后,瘤体均不断增长,至第35天,NKB16F10组和NKESA组的平均瘤体面积分别为(686.53 ± 17.84)和(577.79 ± 49.70)mm2,均小于对照组的(787.84 ± 19.94)mm2P < 0.05)。对照组、NKB16F10组和NKESA组小鼠分别于接种B16F10细胞后第24、27和30天开始出现死亡,至第35天,存活的小鼠数分别为3、4和6只。结论 弓形虫ESA刺激的NK细胞过继转输小鼠后可较为明显地抑制B16F10黑色素瘤瘤体的生长。

    湖南省不同种类蛇源裂头蚴线粒体pnad1基因序列多态性研究
    谭磊, 王爱兵, 孔小鲜, 梁轩, 贺峻琳, 李洁, 胡丹, 刘伟
    2019, 37(4):  448-45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4.014
    摘要 ( )   HTML ( )   PDF (1303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湖南省不同种类蛇源裂头蚴进行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分析其线粒体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第1亚基基因部分序列(pnad1)多态性。方法 对从湖南永州、郴州、岳阳等地区6种常见的野生蛇体内获得的11条裂头蚴(来自大王蛇3条、乌梢蛇2条、眼镜蛇1条、灰鼠蛇2条、滑鼠蛇2条和银环蛇1条)进行形态学鉴定,PCR扩增其线粒体pnad1,并测序,分析其核苷酸序列种内差异,并与已报道的迭宫属绦虫和其他属绦虫的相应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以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为外群,用软件MEGA7.0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从不同蛇类分离的11条虫体经形态学鉴定为裂头蚴。PCR扩增出11条裂头蚴分离株的nad1序列,片段大小为648 bp,种内遗传差异分别为0~1.4%。与GenBank中收录的欧猬迭宫绦虫分离株序列相似性为97.8%~99.3%,与其它绦虫的序列相似性均低于74.3%。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本研究分离的不同蛇源裂头蚴分离株与已知欧猬迭宫绦虫聚为一支,与微小膜壳绦虫和阔节裂头绦虫亲缘关系较近,与其它绦虫分支相隔较远。结论 湖南省不同蛇源裂头蚴分离株均为欧猬迭宫绦虫,但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且线粒体pnad1基因适合作为分子标记对蛇源裂头蚴进行遗传变异研究。

    淡色库蚊与骚扰库蚊触角嗅觉基因表达分析
    周洁, 李春晓, 兰策介, 高剑, 刘钦梅, 孙爱娟, 赵彤言
    2019, 37(4):  453-45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4.015
    摘要 ( )   HTML ( )   PDF (1138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淡色库蚊与骚扰库蚊触角中差异性表达的嗅觉基因,为揭示二者遗传分化特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别设置淡色库蚊吸血前、后,骚扰库蚊吸血前、后等4个实验组。每组共设4个生物学重复样品,每个样品取20只蚊虫触角。采用TRIzol法提取各组样品总RNA,采用NEBNext UltraTM RNA® 文库构建试剂盒构建文库。对转录组基因进行测序,通过FPKM值差异性分析,筛选淡色库蚊与骚扰库蚊分别在吸血前、后表达差异显著的嗅觉基因,并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结果 淡色库蚊吸血前、后触角转录组共注释了50个气味结合蛋白(OBP)和31个气味受体(OR)基因,骚扰库蚊吸血前、后触角转录组共注释了36个OBP和12个OR。淡色库蚊吸血后较吸血前显著上调的OBP有4个,无显著下调的OBP。骚扰库蚊吸血后较吸血前显著上调和下调的OBP分别有3个。淡色库蚊吸血后较吸血前无显著上调的OR,显著下调的OR有3个。骚扰库蚊吸血后较吸血前无显著上调的OR,显著下调的OR有1个。qRT-PCR验证结果显示,淡色库蚊吸血后OBP17显著上调;骚扰库蚊吸血后OBP31、OBP44表达量显著上调,其中OBP44与测序结果一致,OBP31与测序结果相反。吸血前,骚扰库蚊OBP17显著高于淡色库蚊;吸血后,骚扰库蚊OBP31、OBP44显著高于淡色库蚊,OBP99a显著低于淡色库蚊。骚扰库蚊吸血后OR31、OR65、CPIJ001069表达量均显著上调,其中OR65和CPIJ001069表达量显著高于淡色库蚊(P < 0.05)。淡色库蚊吸血后无显著变化的OR基因。结论 淡色库蚊与骚扰库蚊的嗅觉基因OBP和OR表现出了进化分化,OBP17、OBP44可能参与调控骚扰库蚊吸血后行为。OR31、OR65、CPIJ001069可能参与调控骚扰库蚊吸血后行为。

    信息报道
    2009-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寄生虫学相关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分析
    羊正纲, 翟爱霞, 窦豆, 张建业, 漆智, 季晶, 闫章才
    2019, 37(4):  458-46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4.016
    摘要 ( )   HTML ( )   PDF (1059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综述了2009-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病原生物与感染(H19)领域寄生虫学相关项目的申请和资助情况。对资助的寄生虫学相关项目从寄生虫种类、科学问题、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并分析总结了近10年来寄生虫学相关研究项目呈现的特点和趋势。分析结果显示,期间虽然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但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综述
    疟疾病例复核确认过程中检测结果不一致常见问题分析
    李美, 夏志贵, 周水森
    2019, 37(4):  464-47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4.017
    摘要 ( )   HTML ( )   PDF (985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显微镜检查、PCR和疟疾快速诊断试剂盒(RDT)是当前普遍采用的疟原虫检测方法。国家和省级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在疟疾病例的复核确认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同一份血样3种检测方法的结果不一致的情况,有时甚至会影响病例阴阳性的最终判定。为此,本文收集了与3种检测方法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的可能相关的文献资料,并结合实践经验,期望通过分析,为各相关机构在遇到类似问题时了解其中的原因和解决该问题时提供参考资料。

    免疫检查点分子调控在疟原虫感染与免疫中的研究进展
    王军, 沈燕, 李悦, 赵亚
    2019, 37(4):  472-48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4.018
    摘要 ( )   HTML ( )   PDF (858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疟疾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虫媒传染病。宿主促炎和抑炎反应需要精细调控,以达到在快速清除病原体的同时避免免疫病理损伤的目的。近年来免疫检查点分子(ICM)在抗肿瘤、抗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给疟疾抗感染免疫研究,包括疟疾慢性感染和重症疟疾的免疫辅助治疗带来了新的启示。研究表明,在疟原虫慢性感染过程中,阻断ICM信号有助于恢复宿主免疫应答,加速清除疟原虫;在疟原虫急性感染导致的重症疟疾中,适度强化ICM信号,可降低宿主免疫应答,有助于缓解宿主体内免疫病理损伤。本文就ICM调控在不同原虫虫感染中的作用做一简要综述。

    细粒棘球绦虫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魏玉环, 胡媛, 曹建平
    2019, 37(4):  481-48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4.019
    摘要 ( )   HTML ( )   PDF (749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中间宿主(人、牛、羊等)肝、肺等脏器后发展成包囊,压迫、刺激宿主脏器,引起细粒棘球蚴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畜牧业发展。全球患细粒棘球蚴病的人数超过100万,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要求重点关注的热带病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目前把细粒棘球绦虫分为9个基因型(G1、G3~G8、G10和狮株),每种基因型的地区分布、宿主种类、致病性等不尽相同。该综述主要对全球细粒棘球绦虫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为进一步开展细粒棘球蚴病防治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研究简报
    犬弓首蛔虫卵体外发育的形态观察
    张艺琳, 张森棹, 古小彬, 杨光友, 谢跃
    2019, 37(4):  486-48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4.020
    摘要 ( )   HTML ( )   PDF (691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究犬弓首蛔虫卵的体外发育形态学变化,采用显微自动拍照系统对体外培养的犬弓首蛔虫卵进行了连续21 d观察和记录。结果表明,犬弓首蛔虫卵存在12个体外发育阶段,即1细胞期、2细胞期、3细胞期、4细胞期、早期桑葚期、晚期桑葚期、囊胚期、肠胚期、1期幼虫前期、1期幼虫期、2期幼虫前期和2期幼虫期。观察发现,虫卵在培养24 h后开始出现卵裂,形成2细胞期虫卵;虫卵第3~6天陆续发育形成3~4细胞期、桑葚期、囊胚期以及肠胚期虫卵;第7天,22.5%虫卵发育形成1期幼虫,并表现出一定趋光特性;第8天,10.67%虫卵发育形成感染性2期幼虫;第17天,感染性2期幼虫从虫卵孵出,卵壳塌陷。这些结果补充和完善了犬弓首蛔虫卵的体外发育形态变化资料。

    2014-2018年山东省淄博市疟疾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许进, 刘超, 朱海宁, 王延东, 王勤, 张本光
    2019, 37(4):  490-49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4.021
    摘要 ( )   HTML ( )   PDF (365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2014-2018年山东省淄博市疟疾流行病学特征,为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收集2014-2018年山东省淄博市疟疾病例有关资料,运用Microsoft Excel 2007对疫情概况、感染来源、虫种、三间分布及诊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淄博市共报告疟疾病例30例,平均年发病率为0.6/10万,疫情较为平稳。所有病例均自非洲输入,以恶性疟为主(26例,86.7%),主要来自尼日利亚(12例,40.0%)和莫桑比克(6例,20.0%)等11个非洲国家。所有病例均为成年男性;年龄集中在20~50岁(27例,90.0%),最小年龄为23岁,最大年龄为60岁,平均年龄为38岁;职业分布中以劳务输出人员(包括工人和农民工)为主(28例,93.3%)。地区分布中,8个县(区)均有疟疾病例报告,张店区病例数最多(12例,40.0%),高青县和沂源县病例数最少(1例,3.3%)。月份分布中,病例数较多的月份依次为10月(7例)、1月(5例)、9月(5例)和11月(3例),5月无病例报告,分布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病例发病-就诊的最短时间是0 d,最长时间是16 d,平均时间是3.1 d。29例患者(96.7%)就诊24 h内即被确诊为疟疾,1例患者(3.3%)就诊7 d后最终被确诊为疟疾。患者发病后首选的就诊单位以医疗机构为主(22例,73.3%),仅8例患者(26.7%)首选疾控机构作为就诊单位。各首诊单位对疟疾病例的诊断能力较强,25例患者被确诊为疟疾病例,准确率为83.3%。

    广西某猴场诺氏疟原虫和田鼠巴贝虫感染情况调查
    王子玥, 杨益超, 陈智平, 石云良
    2019, 37(4):  494-49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4.022
    摘要 ( )   HTML ( )   PDF (280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了解广西猴类诺氏疟原虫和田鼠巴贝虫感染情况,为诺氏疟原虫和田鼠巴贝虫的防控提供依据。采集广西某猴养殖场猴血样600份,其中食蟹猴330份,猕猴270份,巢式PCR扩增田鼠巴贝虫、诺氏疟原虫的18S rRNA基因,检测感染情况。测序PCR扩增阳性产物,BLAST比对分析,鉴定虫种。结果显示,共16份血样田鼠巴贝虫扩增阳性,感染率为2.7%(16/600),其中食蟹猴13份,感染率为3.9%(13/330);猕猴3份,感染率为1.1%(3/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4份阳性PCR产物序列与田鼠巴贝虫序列(GenBank登录号:KC904078.1)一致性最高,为99.9%。未检测到诺氏疟原虫阳性血样。广西的猴中输入性诺氏疟原虫的定殖风险较低,田鼠巴贝虫的感染率较高。

    2009-2018年抚顺市输入性疟疾疫情分析
    邓小强, 丁敬华
    2019, 37(4):  497-50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4.023
    摘要 ( )   HTML ( )   PDF (232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2009-2018年抚顺市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收集2009-2018年抚顺市疟疾疫情资料及疟疾病例个案调查资料,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疫情概况、感染来源国、地区分布、性别分布、年龄分布、职业分布、月份分布、病例诊断情况和传播媒介。结果显示,2009-2018年抚顺市共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33例,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中恶性疟29例(87.9%)、间日疟2例(6.1%)、未分型疟疾2例(6.1%)。所有病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其中31例(93.9%)由非洲输入,主要来自安哥拉(12例);2例(6.1%)由亚洲输入,分别来自巴基斯坦(1例)和马来西亚(1例)。抚顺市7个县(区)中,新宾县病例数最多(14例),抚顺县无疟疾病例报告。病例以男性为主(29例,87.9%),女性病例4例(12.1%)。年龄最小的病例是24岁,年龄最大的病例是58岁,40~49岁人群病例数较多(15例,45.5%)。职业分布中,病例以农民为主,有12例(36.4%)。月份分布中,春、夏、秋季的病例数均为8例(24.2%),冬季为9例(27.3%),发病季节不明显。县、市、省级卫生医疗机构的首诊符合率分别为1/6、12/14和1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发病-首诊的最长时间是51 d,最短时间是1 d,平均时间是5 d;首诊-确诊的最长时间是31 d,最短时间是1 d,平均时间是2 d;发病-确诊的最长时间是57 d,最短时间是1 d,平均时间是8 d。抚顺市区未发现传播媒介中华按蚊;县区中华按蚊主要分布在牲畜棚,其按蚊密度与居民区、公园、医院和农户等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输入性疟疾仍是抚顺市的公共卫生问题。县级卫生医疗机构的疟疾诊断能力较低,需加强疟疾诊治技能培训。

    病例报告
    巨大细粒棘球蚴病合并原发性肝癌1例
    潘思宇, 王志鑫, 郭新建, 许晓磊, 王晶晶, 樊海宁
    2019, 37(4):  501-50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4.024
    摘要 ( )   HTML ( )   PDF (171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恶性疟继发溶血尿毒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
    杨旻, 邹洋洋, 华天凤, 叶珺
    2019, 37(4):  503-50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4.025
    摘要 ( )   HTML ( )   PDF (62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9年征稿启事
    2019, 37(4):  471-471. 
    摘要 ( )   PDF (3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贝等发表于本刊2019年37卷第3期第279-285页一文的勘误
    2019, 37(4):  480-480. 
    摘要 ( )   PDF (75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喜获2017-2018年度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期刊优秀期刊奖
    2019, 37(4):  504-封二. 
    摘要 ( )   PDF (14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积极参与健康中国行动的倡议
    2019, 37(4):  505-封三. 
    摘要 ( )   PDF (13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