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2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3-12-30
    述评
    展望2005年实现全国消除淋巴丝虫病
    伍卫平;史宗俊;孙德建
    2003, 21(6):  1-322. 
    摘要 ( )   PDF (1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肝脾Ⅰ、Ⅲ型胶原含量的变化
    陈家林;陶君;蔡卫民;张燕萍
    2003, 21(6):  2-325. 
    摘要 ( )   PDF (12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肝、脾组织Ⅰ型胶原(CⅠ)和Ⅲ型胶原(CⅢ)的含量变化。 方法 对55例晚血患者肝活检标本和脾切除标本进行常规病理检查,肝、脾纤维化程度分期,经天狼猩红染色后,于偏光显微镜观察CⅠ、CⅢ分布情况。用图像分析仪计算CⅠ、CⅢ含量。5例正常肝、脾标本作对照。 结果 患者肝组织CⅠ、CⅢ含量明显增加(P<0.01),肝窦中也明显增加(P<0.01),CⅠ/CⅢ比值明显降低(P<0.01)。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升高,肝窦CⅠ、CⅢ含量呈下降趋势,CⅠ/CⅢ比值则呈上升趋势。脾索CⅠ、CⅢ含量明显增加,CⅠ/CⅢ比值降低(P值均<0.01)。随着脾纤维化程度的升高,CⅠ、CⅢ含量呈上升趋势,CⅠ/CⅢ比值则呈下降趋势。 结论 晚血患者肝、脾组织CⅠ、CⅢ含量增加,以CⅢ增幅较大
    蒿甲醚引起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在神经毒性中的作用
    赵艳红;王京燕
    2003, 21(6):  3-329. 
    摘要 ( )   PDF (3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用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细胞)、原代培养的大鼠神经元细胞和大鼠脑线粒体作为体外模型观察线粒体跨膜电位(mitochondrialmembranepotential,MMP)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在蒿甲醚引起的神经毒性中的作用。 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蒿甲醚对线粒体跨膜电位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用分光光度法分析蒿甲醚对线粒体肿胀度的影响。 结果 蒿甲醚能够降低两种细胞的MMP,使其峰值左移,摄入的Rh123荧光强度降低,量效关系明显;能增加两种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使细胞内的PI摄入增加;能引起大鼠脑线粒体肿胀,有一定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MMP下降是蒿甲醚引起神经毒性的重要环节,可通过影响线粒体膜通透性转运孔,改变线粒体跨膜电位和线粒体肿胀度,并能增加细胞膜通透性,引起细胞能量代谢障碍,最终导致神经毒性
    日本血吸虫信号蛋白14-3-3的虫体免疫定位
    刘庆中;沈继龙;汪学龙
    2003, 21(6):  4-332. 
    摘要 ( )   PDF (4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抗重组日本血吸虫信号蛋白1433(rSj1433)单克隆抗体对天然Sjl433的结合活性,观察Sj1433在虫体内的定位。 方法 从阳性钉螺体内逸出尾蚴,感染家兔,分别于感染后15d和42d剖杀,静脉灌注法收集童虫和成虫制备冰冻切片。利用rSj1433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探讨信号蛋白1433虫体内的分布。 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rSj1433单克隆抗体可特异性地结合天然Sj1433抗原表位,背景清晰,Sj1433广泛分布在雌、雄成虫的皮层、皮下层、肌层和实质层,前三种组织中特异性荧光呈线状分布,实质中特异性荧光弥散;童虫中Sj1433也广泛的分布在皮层、皮下层、肌层和实质层。 结论 免疫荧光染色成功地确定了Sj1433蛋白在成虫和15d童虫体内的分布
    2000~2002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结果分析
    赵琦;赵根明;陈贤义;王立英;何纳;韦建国;姜庆五
    2003, 21(6):  5-337. 
    摘要 ( )   PDF (4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掌握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疫情变化规律。 方法 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方案》,对全国21个监测点20002002年的疫情进行纵向观察。 结果 在全国各血吸虫病监测点中,2个监测点的病情、螺情连续三年下降;多数监测点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8个监测点的耕牛感染率有所下降,另有2个监测点连续3年发生急性血吸虫感染。在上述监测点中,8个点的活螺密度和感染螺密度较2001年增加,其中有6个点高于建点初的水平;湖南君山监测点2002年首次在垸内查找到感染性钉螺;已宣布消灭地区的上海枫泾监测点钉螺面积有扩大趋势。结论 现有防治措施在病情控制上有一定成效,但应长期坚持,并需进一步加强对螺情的监测和控制
    日本血吸虫模拟短肽诱导小鼠的免疫保护性研究
    王敏;易新元;曾宪芳;李先平;周东明
    2003, 21(6):  6-341. 
    摘要 ( )   PDF (3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日本血吸虫模拟短肽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效果,预测其在抗血吸虫感染中的作用。 方法 用粗提纯大鼠血清IgG为配基对噬菌体肽库进行3轮免疫学筛选。随机挑取噬菌体克隆,检测其特异性并进行序列分析;用阳性克隆免疫小鼠,以4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感染后42d剖杀取虫,计算减虫率和减卵率;用ELISA测定免疫鼠抗体反应。 结果 经过3轮筛选,特异性噬菌体得到有效富集;自动测序仪测序获得2个模拟肽分子;将其用于免疫小鼠后,各免疫组与对照组相比,2个模拟肽混合免疫组的减虫率为34.9%P<0.05,肝内减卵率为67.6%(P<0.001)。 2个模拟肽分子分别免疫小鼠 ,各组的减虫率为31.0%(P<0.05)和14.5%(P>0.05)及肝内减卵率为61.2%(P<0.001)和35.7%(P<0.05)。ELISA检测其免疫组鼠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均大于1∶6 400以上。 结论 利用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获得的2个模拟肽分子均可诱导部分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免疫保护力
    应用斑点免疫金渗滤法检测旋毛虫病患者血清IgG
    刘英杰;刘云;曲耀华;郑勇;刘艳红;张永利;陈娟
    2003, 21(6):  7-344. 
    摘要 ( )   PDF (2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应用斑点免疫金渗滤法(DIGFA)快速检测旋毛虫病患者血清抗旋毛虫IgG抗体。 方法 采用旋毛虫肌肉期幼虫膜抗原,以胶体金颗粒结合的羊抗人IgG为标记抗体,以颜色深浅为判断阳性标准。 结果 纯化的旋毛虫肌肉期幼虫膜抗原与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旋毛虫IgG抗体通过渗滤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反应,10min内即可直接观察结果。在76份患者血清的检测中,阳性率为94.74%,与ELISA法的检出阳性率86.84%相比差异无显著性(χ2=2.83,P>0.05)。交叉试验与重复试验结果显示DIGFA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及稳定性。 结论 DIGFA法可快速检测旋毛虫病患者血清特异性旋毛虫IgG抗体
    日本血吸虫22.6kDa抗原T细胞表位的重组、表达及初步鉴定
    王新军;张兆松;李光富;王勇;刘丰;季旻珺;朱翔;蔡晓萍;吴观陵
    2003, 21(6):  8-348. 
    摘要 ( )   PDF (4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鉴定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22.6kDa抗原(Sj22.6)的T细胞表位。 方法 用计算机软件预测Sj22.6分子的T细胞表位,设计并合成其编码核苷酸,定向克隆入融合表达载体pET32c(+),转化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经酶切及测序鉴定出重组克隆。阳性克隆经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用NTA柱纯化。用纯化后的表位肽融合蛋白体外刺激C3H小鼠脾单个核细胞,3HTdR掺入法检测其增殖。 结果 用计算机软件预测获得Sj22.6抗原的4个候选表位肽,并成功克隆入pET32c(+)。其重组体均可表达分子量约20kDa的融合蛋白,用NTA柱纯化后经1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显示单一条带。其中P4、P5、P6融合蛋白能有效刺激小鼠脾单个核细胞增殖。 结论 从Sj22.6抗原中初步鉴定出P4、P5、P63个T细胞表位
    县级血防机构防治管理模式意向调查分析
    姜庆五;王伟炳;徐飙;陈贤义
    2003, 21(6):  9-352. 
    摘要 ( )   PDF (2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了解现有血防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适应我国血吸虫病流行规律的有效县级防治管理体系。 方法 以针对性抽样信访问卷调查方式,对血吸虫病专家、管理者和专业人员进行半定量问卷调查。用SPSS10.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疫情原因分析采用百分比和评分法。研究现有血防管理模式和人力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建议。 结果 共发调查表380份,其中专家和管理者40份,回收33份(回收率为82.5%)。专业人员,监测点及非监测点各170份,回收285份(回收率83.8%)。认为以往的血防模式发挥了有效作用。近年来国家血防经费投入不足是血吸虫病疫情徘徊、回升的最重要因素。对于血防部门纳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议存在争议。认为县级血防机构功能应坚持以血吸虫病的预防、疫情的监测、人群的化疗为主。流行区血防人力资源分布不平衡,高学历专业人员匮乏。待遇低、升职难、无成就感是重要原因。 结论 应针对血吸虫病不同疫情和发展趋势对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建立多种形式的经费补偿机制
    日本血吸虫CAI基因的亚克隆表达与免疫保护效果研究
    罗秀菊;袁仕善;易新元;曾宪芳;张顺科;唐连飞;蔡春;章洁;LarryMcReynolds
    2003, 21(6):  10-356. 
    摘要 ( )   PDF (5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和表达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japonicum,Sj)CAI基因,并对表达产物进行免疫保护效果测定,评价其作为血吸虫疫苗候选分子的潜能。 方法 将SjCAI基因亚克隆至pGEX5X3载体,转化入感受态大肠杆菌ER2566,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下进行表达,用表达产物免疫小鼠,并设分别注射等体积的弗氏完全佐剂和PBS的两组对照组,观察免疫保护效果。 结果 在IPTG诱导下,表达载体中的SjGST基因与重组的SjCAI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高效融合表达,将其免疫小鼠,诱导产生了29.87%的减虫率和63.71%的减卵率。 结论 SjCAI基因亚克隆至pGEX5X3载体后可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表达产物能诱导产生一定水平的抗Sj保护性免疫力
    泡球蚴感染BALB/c小鼠IgG亚类和细胞因子的动态观察
    李富荣;石佑恩;史大中;D.A.Vuitton;P.S.Craig
    2003, 21(6):  11-360. 
    摘要 ( )   PDF (3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小鼠感染泡球蚴后其体液免疫的动态变化。 方法 BALB/c小鼠感染泡球蚴后,分别于2、4、8、12、16、20及25wk(IgG含量达高峰)取脾脏制备淋巴细胞悬液体外培养,分别以多房棘球蚴抗原(EmAg)、伴刀豆球蛋白A(ConA)刺激诱生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IL1);以植物凝集素(PHA)刺激诱生干扰素γ(IFNγ)。检测培养上清中IL2R、TNFα、IL1及IFNγ含量。各组均设RPMI1640培养液平行对照。检测血清中一氧化氮(NO)及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IgG)亚类水平。 结果 小鼠感染泡球蚴16wk后NO水平明显升高,IgG、IgG1和IgG3水平升高,IgG2a及IgG2b呈低水平。感染后的前12wk,脾淋巴细胞以分泌IL2R和TNFα为主,12wk后以IFNγ为主、16wk后以IL1为主。 结论 小鼠感染泡球蚴后的前8wk呈Th1反应。感染后期Th2反应逐渐增强
    实验报道
    钩棘单睾吸虫形态学观察
    林金祥;陈宝建;朱凯;程由注;李友松;许龙善;张榕燕
    2003, 21(6):  12-362. 
    摘要 ( )   PDF (28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钩棘单睾吸虫(Haplorchispumilio)进行形态学观察,为与其相似吸虫的鉴别提供依据。 方法家猫感染钩棘单睾吸虫囊蚴45d后解剖,从小肠粘膜收集成虫,压片、染色、观察。收集虫卵、囊蚴、后尾蚴,观察其形态、结构等。检查麦穗鱼不同部位肌肉,分析确定钩棘单睾吸虫囊蚴寄生部位。 结果 成虫腹吸盘已退化,只有生殖吸盘,其盘上有锯齿状小钩44~48枚。虫卵大小平均31.2×16.7μm,壳光滑,肩峰不明显。囊蚴直径平均为168.5μm,囊内幼虫布满鳞状体棘。囊蚴只寄生在鱼鳍基部与鱼体连接的肌肉内。后尾蚴,大小平均为445×95μm,全身披鳞状体棘,生殖吸盘上的小钩大部分可见。 结论 囊蚴形态特征、寄生部位和成虫有无生殖吸盘及盘上的小钩数和形状,为鉴别本虫的重要依据
    综述
    棘球蚴病药物治疗现况
    包根书;史大中
    2003, 21(6):  13-365. 
    摘要 ( )   PDF (2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吸虫病家庭聚集性的研究进展
    朱蓉;郭家钢
    2003, 21(6):  14-368. 
    摘要 ( )   PDF (2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摘要
    隐孢子虫病常用病原学诊断方法的探讨
    曹建平;陈盛霞;徐会娟;帅连云;傅行礼;仇锦波;沈玉娟;刘述先
    2003, 21(6):  15-370. 
    摘要 ( )   PDF (15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蒿甲醚早期治疗实验小鼠弓形虫病的初步观察
    姚俊敏;蔡玥;施晓华;翟自立
    2003, 21(6):  16-371. 
    摘要 ( )   PDF (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性别人体蠕形螨感染的Meta分析
    许正敏;张勤国
    2003, 21(6):  17-372. 
    摘要 ( )   PDF (1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浸帐灭蚊杀虫剂的选择及成本-效果分析
    余品红;张华勋;黄光全;明桂珍
    2003, 21(6):  18-373. 
    摘要 ( )   PDF (1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报
    阿苯达唑治疗囊尾蚴病7126例临床观察
    管凤香;何振艳;赵明辉;刘德惠
    2003, 21(6):  19-375. 
    摘要 ( )   PDF (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铜陵县2000~2002年耕牛血吸虫感染调查分析
    金江
    2003, 21(6):  20-376. 
    摘要 ( )   PDF (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医学院学生蠕形螨感染情况调查
    姬云丽;周哓茵;唐小云;张红军;赵德芳;关明双
    2003, 21(6):  21-377. 
    摘要 ( )   PDF (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腾冲县2001~2002年重症疟疾情况分析
    陈树芝;张尊全;段义忠
    2003, 21(6):  22-378. 
    摘要 ( )   PDF (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棘颚口线虫致消化道出血一例
    李继红;崔茜;包磊
    2003, 21(6):  23-344. 
    摘要 ( )   PDF (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滴虫性眼病一例
    郑国庆;黄元军;刘登元
    2003, 21(6):  24-348. 
    摘要 ( )   PDF (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