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2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4-02-28
    论著
    肝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性囊壁形成机制的差异及临床意义
    吴向未;彭心宇;张示杰;牛建华;孙红;习羽
    2004, 22(1):  1-4. 
    摘要 ( )   PDF (10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性囊壁的不同形成机制。 方法 苏木素 伊红染色 ,观察 40例肝棘球蚴囊、15例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囊壁及其邻近肝、脾实质病理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Ⅳ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 (FN)、层粘连蛋白 (LN) ;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的mRNA在肝、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囊壁及其邻近肝、脾实质中的表达。 结果 肝棘球蚴囊周围纤维囊壁分两层 ,虫体侧纤维囊壁为肉芽肿样组织 ,肝实质侧纤维囊壁内可见大量受挤压的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系统 (Glisson)和肝静脉系统 ,并与Glisson鞘相延续。Ⅳ型胶原、FN、LN、TGF-β1及TNF-α在两层中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均 <0.01)。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囊壁不分层 ,为肉芽肿样组织 ,Ⅳ型胶原、FN、LN、TGF-β1及TNF-α无特异分层表达。  结论 肝、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囊壁的形成机制不同。肝棘球蚴囊周围纤维性囊壁是人体形成肉芽肿样病理改变后被周围受挤压的Glisson系统和肝静脉系统包裹 ,过度肝纤维化所致 ,肉芽肿样组织与周围纤维化的Glisson系统和肝静脉系统间有可分离间隙。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性囊壁是肉芽肿样组织包裹虫体形成 ,其与脾实质间无可分离间隙
    旋毛虫肌幼虫核酸疫苗的构建及其在小鼠体内的表达
    崔晶;张红卫;王中全;李雍龙
    2004, 22(1):  2-8. 
    摘要 ( )   PDF (11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和表达旋毛虫肌幼虫编码相对分子质量 (Mr) 31000抗原结构基因 (TspE1)的重组质粒。 方法 通过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PCR)特异性扩增TspE1基因 ,构建重组质粒 pUC18-TspE1,并将TspE1基因亚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 pcDNA3中。用基因枪免疫小鼠 ,通过苏木素 伊红 (HE)染色及免疫组化观察重组质粒在皮肤组织内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 成功构建 pcDNA3-TspE1重组质粒 ,并在小鼠体内表达。
    蝇蛆生态处理猪粪对家蝇产卵和孵化的影响
    杨鹤萍;徐大刚;吴健桦;薛纯良
    2004, 22(1):  3-10. 
    摘要 ( )   PDF (1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猪粪经蝇蛆生态处理后,家蝇孽生繁殖的变化。方法 分别以经蝇蛆处理和未处理的猪粪作为家蝇孽生繁殖场所,比较两种孽生场所家蝇产卵量和孵化率。结果处理猪粪中家蝇的产卵量仅占总产卵量的17.7%,未处理猪粪中家蝇的产卵量占总产卵量的82.3%。处理的猪粪中的蝇卵孵化率为41.4%,未处理猪粪中的蝇卵孵化率为85.1%. 结论猪粪经蝇蛆生态处理后,家蝇的产卵量和孵化率均明显降低。
    棘球蚴特异性抗原的蛋白质印迹分析
    江莉;薛海筹;裘丽姝;冯正
    2004, 22(1):  4-15. 
    摘要 ( )   PDF (3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寻找细粒棘球蚴 (Eg)和多房棘球蚴 (Em)特异性抗原组分用于免疫诊断。 方法 对Eg、Em的囊液、原头节、囊壁角质层、囊壁生发层及犬泡状带绦虫、犬豆状带绦虫、羊细颈囊尾蚴、猪囊尾蚴等 4种异源性绦虫 ,共14种粗抗原进行免疫学分析。采用蛋白质印迹试验 (Western blotting)、Genesnap和Genetool分析软件比较分析不同抗原蛋白条带分别与囊型棘球蚴病 (CE)及泡型棘球蚴病 (AE)患者血清反应的差异。 结果  14种粗抗原中与CE、AE患者血清发生交叉反应的 11条蛋白条带相对分子质量 (Mr)为 130000、100000、94000、80000、75000、66000、62000、52000、38000、32000及 24000 ;与CE患者血清有特异性反应的 5条蛋白条带Mr为 41000、40000、22000、160 00和12000 ;与AE患者血清具有特异性反应的 8条蛋白条带Mr为 120000、109000、86000、59000、43000、28000、20000及 18000。 结论 确定了Eg和Em共有的交叉反应性抗原和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的特异性抗原组分 ,为进一步分离和鉴定具有诊断价值的特异性抗原提供了基础资料
    间日疟原虫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Pvs25中国分离株高度保守
    郑丽;徐卫民;刘英杰;杨毅梅;曹雅明
    2004, 22(1):  5-19. 
    摘要 ( )   PDF (3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我国单纯间日疟流行区 3 1例患者 (湖北18例、浙江13例 )间日疟原虫分离株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Pvs2 5基因多态性 ,并与 14例孟加拉间日疟原虫株进行比较分析。 方法 从干燥滤纸血膜提取疟原虫基因组DNA ,对Pvs25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纯化和直接序列分析。 结果 与间日疟原虫标准株Sal-I相比 ,获得的 45个Pvs25全长序列中有 3处点突变 ,引起相应氨基酸的替换。并且核苷酸多态性 (π值 )检验结果显示 ,Pvs25在不同流行区或同一流行区不同分离株之间核苷酸及其相应的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 结论 与红前期和红内期候选抗原相比 ,Pvs25具有有限的抗原多态性 ,提示以Pvs25为基础构建的传播阻断疫苗在我国流行区具有普遍应用的可能性

    青蒿琥酯预防曼氏血吸虫病的实验研究
    陆绍红;严晓岚;李思温;吴玲娟;石君帆;刘旭;严啸华;杨明瑾;漏磊君;熊谷贵;闻礼永;太田伸生
    2004, 22(1):  6-23. 
    摘要 ( )   PDF (2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青蒿琥酯对小鼠曼氏血吸虫病的预防作用及优化给药方案。 方法 小鼠尾部接触感染曼氏血吸虫尾蚴后口服青蒿琥酯 ,灌注法收集计数虫体数和雌虫数 ,镜检计数肝脏和肠的虫卵 ,统计减虫率、减雌率和平均产卵量 ,分析青蒿琥酯不同给药时间、剂量、疗程的预防效果。 结果 青蒿琥酯预防小鼠曼氏血吸虫病的最佳剂量为 3 0 0mg/kg ,14、2 1d童虫对药物最为敏感 ,减虫率分别为 84%和 93 %。小鼠感染 14d后每周口服 1次青蒿琥酯3 0 0mg/kg ,连续 4wk ,减虫率达 99% ;感染 14或 2 1d后每 2wk口服 1次青蒿琥酯 3 0 0mg/kg ,连续 4wk ,减虫率达 97%或 96%。各服药组平均产卵量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结论 青蒿琥酯可杀灭曼氏血吸虫童虫 ,影响雌虫发育产卵 ,有效预防曼氏血吸虫病。建议应用青蒿琥酯预防曼氏血吸虫病的给药方案为感染 14或 2 1d后首服 ,每 1或 2周服用 1次。

    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腹部超声显像指标典型相关及冗余度分析
    周艺彪;赵根明;姜庆五;宁安;韦建国;高祖淤;吴启龙
    2004, 22(1):  7-28. 
    摘要 ( )   PDF (3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病肝、脾B超指标间以及与感染次数、感染时间和每克粪便平均虫卵数 (EPG )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典型相关方法分析肝、脾B超指标间及其与感染次数、感染时间和EPG的相关性 ,用冗余度分析方法分析肝、脾变异中有多少比例互为相关。 结果 男、女无既往感染组和既往感染组的第 1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7842、0.5483和 0.5800、0. 4220 (P值均 <0.01) ;男、女粪检阴性组和阳性组的第 1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 0.6063、0.5215和 0.6595、0.3849(P值均 <0. 01) ;男、女无既往感染组肝B超指标变异分别有 43.5 %和 17.5 %与脾B超指标变异有关 ,而既往感染组分别为 22.1%和 11.4%。而在男、女粪检阴性组分别为 26.8%和 16.8% ,粪检阳性组分别为 2 7.6%和 10.7% ;既往感染组 ,感染次数、调查时距首次感染时间和粪检阳性者的EPG与肝、脾B超指标的典型变量均无相关性 (P >0.05 )。 结论 日本血吸虫病肝、脾B超指标间具有典型相关关系 ,且男性的相关性大于女性 ;在既往感染者中感染次数、调查时距首次感染时间和粪检阳性者EPG与肝、脾B超指标的典型变量间均未发现相关性。

    干扰素-γ对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GTP酶表达的影响
    季旻珺;蔡晓萍;苏川;吴海玮;李光富;王勇;朱翔;王新军;张兆松;吴观陵
    2004, 22(1):  8-32. 
    摘要 ( )   PDF (2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干扰素 γ(IFN-γ)对小鼠抗日本血吸虫感染保护力的机制。 方法 采用高密度寡核苷酸芯片 (Affymetrix芯片 )结合半定量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PCR )方法 ,对BALB/c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过程中脾脏CD4+ T细胞进行基因转录水平分析 ,获得IFN γ诱导鸟苷三磷酸 (GTP)酶家族成员的变化图谱 ;并对其中IFN γ诱导GTP酶 (IGTP)进行分子克隆和序列测定。 结果 小鼠自然感染日本血吸虫过程中 ,IFN γ诱导GTP酶家族成员的基因表达呈现特征性变化 ,感染后 3wk ,基因表达上调或变化不显著 ;感染后 6wk至 13wk ,基因表达持续受到抑制。这种变化特征经RT PCR方法所证实。从小鼠脾脏可扩增出IGTP全长基因 ,但退火温度降低时出现IGTP基因转录缺失。 结论 小鼠急性感染日本血吸虫后 ,体内IFN-γ通路逐步受到抑制 ,针对血吸虫感染的依赖IFN-γ的抗感染保护力下降。
    叮咬不同免疫力兔后中华硬蜱中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
    刘志刚;叶炳辉;朱清仙
    2004, 22(1):  9-36. 
    摘要 ( )   PDF (3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叮咬不同免疫力兔后中华硬蜱中肠上皮细胞的病理变化。 方法 选用中华硬蜱相对分子质量 (Mr)为 10 5 0 0 0纯化抗原 ,按常规方法分别于后足掌、腹股沟以及颈背部多点皮内注射免疫新西兰兔。免疫后每只兔用 3 0只雌性中华硬蜱成虫叮咬 ,于 2 4h、48h、72h、5d及 8d ,每组各取 3只吸血中华硬蜱观察其中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结果 中华硬蜱初次叮咬兔后 ,消化细胞随叮咬时间延长而增多增大 ,微绒毛较密集 ,排列整齐 ,胞质内细胞器丰富 ,各单位膜结构清晰 ,并出现顶端小管、小泡、大量脂滴和高铁血红蛋白颗粒 ;近基膜的细胞膜内褶形成发达的基底迷路系统。叮咬经Mr 10 5 0 0 0纯化抗原免疫接种兔后 ,中华硬蜱中肠上皮细胞严重损伤和破坏 ,消化细胞数量与体积较初次叮咬组及佐剂对照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叮咬后 2 4~ 48h消化细胞表面微绒毛减少 ,变短、排列不整 ,细胞粗面内质网扩张 ,线粒体嵴减少 ,高铁血红蛋白颗粒及脂滴等均较初次叮咬组和佐剂对照组明显减少 ,基底迷路系统空泡化 ,基膜变性、松散和断裂等。叮咬后 72h~ 8d ,细胞器变性、坏死 ,细胞核固缩、碎裂以及细胞溶解、碎裂等。 结论 中华硬蜱叮咬Mr 10 5 0 0 0的纯化抗原免疫接种新西兰兔 ,能使其产生获得性免疫力。
    不同地理株杂交培育的柔嫩艾美球虫及其免疫保护率
    张伟信;张西臣;李建华;赵权;秦建华;尹继刚;杨举
    2004, 22(1):  10-41. 
    摘要 ( )   PDF (3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培育 3个不同地理株柔嫩艾美球虫 (Eimeriatenella)的杂交株 ,以探讨研制球虫疫苗的可能性。 方法 通过免疫试验 ,从 5个不同地理株中选择 3株作为杂交亲本株 ,对此 3株分别进行两次杂交 ,获得的后代混合卵囊经单卵囊分离、扩增 ,分别提取卵囊DNA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进行分析 ( 3 0条引物 ) ,分离、培育出两代杂交株。再进行免疫试验 ,比较杂交株与亲本株的免疫保护性。 结果 选择了免疫原性较好、免疫保护率较高的广州株、保定株、长春株作为杂交亲本 ,分别进行保定株×长春株、广州株×F1株两次杂交 ,获得的后代卵囊 ,提取卵囊DNA ,RAPD分析后 ,得到了保定株×长春株的杂交株F1(F1Z7)和广州株×F1株的杂交株F2 (F2Z3 )。免疫试验结果 ,杂交株F1与F2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 80 %和 84% ;亲本株广州株为 77% ,保定株为 69% ,长春株为 63 %。 结论 分离、培育出了F1、F2两代杂交虫株。其免疫保护率均高于各亲本株 ,提示杂交株获得了亲本株的部分保护性 ,其免疫的雏鸡对各虫株的攻击均有好的保护力。尤其是F2株 ,免疫保护率平均达到 84%。
    弓形虫影响前列腺素E2合成的细胞内信号调节途径
    彭碧文;郑大利;蒋雪梅;林建银;蒋明森
    2004, 22(1):  11-45. 
    摘要 ( )   PDF (3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弓形虫感染巨噬细胞过程中花生四烯酸 (AA)及前列腺素E2 (PGE2 )的产生及其相关的细胞内信号调节途径。 方法 构建刚地弓形虫 小鼠巨噬细胞侵染模型 ,应用气相色谱、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 (Westernblotting)检测钙离子调节剂乙二醇双 ( 2-氨基乙醚 )四乙酸 (EG-TA)、钙离子螯合剂 (BAPTA/AM )、钙调蛋白抑制剂三氟拉嗪 (TFP)及蛋白激酶C (PKC)抑制剂 1-( 5-磺酰基 ) 异喹啉-2-甲基-哌嗪盐酸盐 (H7)对弓形虫诱导的AA、PGE2 含量及促细胞分裂剂诱导性环加氧酶-2 (COX-2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影响。 结果 EGTA、BAPTA/AM及TFP均可抑制弓形虫诱导的巨噬细胞AA和PGE2 合成 ;PKC抑制剂H7可明显抑制弓形虫和脂多糖 (LPS)诱导的巨噬细胞PGE2 合成 ,并伴随着COX-2mRNA和蛋白质表达呈剂量依赖性减少。 结论 弓形虫侵染巨噬细胞过程可能通过钙信号转导途径调节COX-2底物AA的含量和PKC依赖的COX-2代谢途径调节PGE2 的合成。
    日本血吸虫腺苷酸激酶基因的表达及其重组蛋白免疫反应性的评价
    彭鸿娟;陈晓光;李华;王春梅
    2004, 22(1):  12-49. 
    摘要 ( )   PDF (3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将亚克隆入 pET3 2a( +)质粒的日本血吸虫腺苷酸激酶 (adenylatekinase ,AK )基因进行表达及蛋白纯化 ,并对表达产物的免疫反应性进行评价。 方法 将重组表达质粒 pET3 2a( +) AK转入宿主菌大肠埃希菌BL2 1,异丙基 β D 硫代半乳糖苷 (IPTG)诱导表达后超声裂菌 ,离心 ,取上清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 PAGE) ;将SDS PAGE后的蛋白转移至聚偏二氟乙烯 (PVDF)膜上 ,分别用 6 组氨酸 ( 6 His)抗体、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6wk的兔血清及紫外照射减毒尾蚴免疫的兔血清为一抗进行蛋白质印迹试验 (Westernblotting) ;用金属Ni螯合物亲和层析树脂 (Ni NTA)层析柱纯化目标蛋白 ;以纯化后的融合蛋白为包被抗原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检测正常兔血清和血吸虫感染兔血清。 结果 重组菌用IPTG诱导表达后进行SDS PAGE ,于相对分子质量 (Mr) 40 0 0 0处见一特异表达带 ,与预期表达的融合蛋白大小相符 ;Western印迹分析显示该重组的融合蛋白带有预期的 6 His基团 ,且能与尾蚴感染兔血清及紫外照射减毒尾蚴免疫的兔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 ;ELISA结果显示纯化的重组AK蛋白可以特异识别血吸虫感染兔血清。 结论 AK基因在工程菌中以可溶性融合蛋白的形式得到表达 ,该重组蛋白与血吸虫感染兔血清及紫外照射减毒尾蚴免疫的兔血清具有特异的免疫反应性
    酒渣鼻与蠕形螨和细菌感染的关系
    胡群;王焱;佟立
    2004, 22(1):  13-53. 
    摘要 ( )   PDF (3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酒渣鼻与人体蠕形螨感染和细菌感染的关系 ,以及治疗酒渣鼻的有效药物和方法。 方法 对确诊的 2 60例酒渣鼻患者 ,用透明胶带法检查两侧鼻沟处和面部皮损处感染的蠕形螨 ,显微镜检查蠕形螨感染情况 ,用手术刀片刮取鼻部和面部皮损处皮脂和组织进行培养 ,染色后显微镜检查细菌感染情况。洗净面部后将自制的“祛渣洗剂”药液涂于患处 ,每天早、晚各 1次 ,连用 7d为 1疗程 ,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显效、好转及无效。 结果  2 60例酒渣鼻患者中细菌感染者 2 0 9例 ,占 80.4% (其中 10 1例细菌感染者为伴随真菌感染 )。蠕形螨感染者 193例 ,占74.2 %。在 2 0 9例细菌感染者中 193例为细菌和蠕形螨混合感染 ,占细菌感染者的 92.3 %。随着蠕形螨感染阳性率的上升细菌感染阳性率也上升 ,表明蠕形螨感染与细菌感染密切相关。治疗效果 :“祛渣洗剂”的疗效指数为 <3 0 %。平均总有效率为 73.5 % ,红斑期疗效好于丘疹脓疱期和鼻赘期。 结论 蠕形螨感染后长期寄生于毛囊和皮脂腺内 ,使皮肤组织病理改变是导致酒渣鼻的主要致病原因 ,继而引起的细菌继发感染是使酒渣鼻的病程延长 ,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采取杀灭螨虫和抑制致病细菌等方法综合治疗酒渣鼻疗效较好。
    实验研究
    华支睾吸虫病患者细胞因子水平与肝功能关系的研究
    蔡连顺;肖景莹;辛华;朱丽贤;陈光;张涛;王国志
    2004, 22(1):  14-56. 
    摘要 ( )   PDF (2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华支睾吸虫病患者细胞因子水平与肝功能的关系。 方法  47例确诊、但未经药物治疗的华支睾吸虫病患者 ,参照Child Pugh肝功能分级法 ,按照评分将其分成A ( 3~ 4分 ) 2 0例、B( 5~ 6分 ) 15例、C( 7~ 9分 )12例等 3组。用放射免疫法及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法 ,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 2 (IL-2 )、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2R )、白细胞介素 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L)、血清白蛋白 (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华支睾吸虫病患者sIL-2R、IL-8、TNF-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对照组 (P <0.0 5 ,P <0.0 5 ,P <0.0 1) ,而IL 2含量明显减少 (P <0.0 1)。随着患者肝功能受累程度的加重 ,sIL-2R、IL-8、TNF-α含量依次递增 ,IL-2含量依次递减 ,A组和C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0 5 )。sIL-2R、TNF α含量与其TBL(r =0.3 3 1 P <0.0 5 ,r =0.5 18 P <0.0 1)及ALT (r =0.475 P <0.0 1,r =0.2 85 P <0.0 5 )呈正相关 ,与ALB呈负相关 (r =-0.3 19 P <0.0 5 ,r =-0.665 P <0.0 1)。 结论 华支睾吸虫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降低 ,血清IL-2、sIL-2R、TNF-α水平与肝功能状态有一定关系。
    综述
    血吸虫免疫逃避相关分子的研究进展
    童群波;刘述先;曹建平
    2004, 22(1):  15-60. 
    摘要 ( )   PDF (4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细菌等病原生物钻穿皮肤、粘膜而入侵宿主后 ,宿主的免疫系统即可产生免疫应答而最终消除病原体。但是 ,也有许多致病生物能在具有免疫能力的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 ,一些寄生虫在哺乳动物体内形成慢性感染 ,具有逃避宿主致死的免疫应答的能力[1] 。血吸虫在人和多种哺乳动物宿主体内寄生阶段包括童虫、成虫和虫卵。当血吸虫入侵宿主后 ,抗原物质即刺激宿主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 ,但宿主体内原有的成虫并不受影响 ,仍存活 ,并可对再次入侵的血吸虫尾蚴起到清除或杀伤作用 ,此乃称为伴随免疫 (concomitantimmunity)。
    论著摘要
    广西发现扇棘单睾吸虫
    黎学铭;杨益超;蓝春庚;谭裕光;黄铿凌;许洪波;林睿
    2004, 22(1):  16-61. 
    摘要 ( )   PDF (8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扇棘单睾吸虫 (Haplorchistaichui)是一种寄生于肠道的异形科单睾属的吸虫 ,成虫主要寄生于鸟类 ,也有感染人体的报道[1,2 ] ,我国未见病例报道。作者在研究华支睾吸虫病时发现一些比华支睾吸虫卵小、肩峰不明显、和异形类吸虫卵相似的虫卵。遂对其感染者进行驱虫治疗 ,检获大量虫体 ,经鉴定为扇棘单睾吸虫 ,在广西为首次发现 。
    水蛭、桃仁、黄芪及当归合剂对小鼠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影响
    易文龙;陈建明
    2004, 22(1):  17-62. 
    摘要 ( )   PDF (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蛭是中医治疗血栓及血液痹症常用的药物。本研究利用其行瘀解郁功能 ,水蛭与桃仁、黄芪及当归合剂 ,用于小鼠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治疗 ,从抗氧化能力方面观察其治疗效果 ,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简报
    北京地区15例输入性恶性疟病情及误诊分析
    杨玉英
    2004, 22(1):  18-63. 
    摘要 ( )   PDF (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恶性疟为热带地区多发的寄生虫病 ,但因近年来人口流动频繁恶性疟病例在北京时有发生。若缺乏对该病的认识 ,常会发生误诊或延误治疗而影响预后。我院于 1985年 5月~2 0 0 0年 3月收治 15例输入性恶性疟病例 ,其中 13例治愈 ,2例脑型疟因误诊死亡。
    嘉兴市阻断血吸虫病传播后监测报告
    王金荣;俞文美;沈美清;薛美娟
    2004, 22(1):  19-64. 
    摘要 ( )   PDF (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浙江省嘉兴市嘉兴、嘉善 2县 (区 )曾是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县 (区 )之一。嘉兴市历史累计有螺面积 2 0 10 0万m2 ,累计病人 12 7.3万 ,其中 ,晚期病人 4.6万。经过几十年防治工作 ,于 1994年达到阻断血吸虫病传播标准。 1995年起进行监测。
    湖沼渠网型地区不同人群血吸虫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张玉其;张娟;何庆炫;舒儒荣;胡合举;孙维山;杨晖;刘云堂
    2004, 22(1):  20-Ⅰ. 
    摘要 ( )   PDF (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和掌握湖沼渠网型地区不同人群血吸虫病流行情况 ,为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组织专业力量于化疗前、后两次对湖北省潜江市张金镇直属机关单位、镇办企业、中小学校和部分村民等不同人群 ,采用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环卵沉淀试验 (COPT )和斑点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等 3种方法进行检测。
    病例报告
    广西柳州市棘球蚴病一例报告
    卢作超;刘登宇
    2004, 22(1):  21-4. 
    摘要 ( )   PDF (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耻阴虱寄生婴幼儿眼睫毛一例
    申成华;郑善子;崔春权
    2004, 22(1):  22-8. 
    摘要 ( )   PDF (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耻阴虱 (Phthiruspubis)寄生于婴幼儿眼睑部极为罕见 ,现报告一例如下。
    结膜蝇蛆病一例
    王新彩;刘润芳;罗新萍
    2004, 22(1):  23-15. 
    摘要 ( )   PDF (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曼氏裂头蚴病一例报告
    柯遵斌;李永定;王志伟;张少雄;彭玉平
    2004, 22(1):  24-41. 
    摘要 ( )   PDF (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体蛞蝓假寄生一例报告
    张唯哲;范树奇
    2004, 22(1):  25-53. 
    摘要 ( )   PDF (8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