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2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8-08-30
    述评
    棘球蚴病防治研究的国际现状和对我们的启示
    余森海
    2008, 26(4):  1-244. 
    摘要 ( )   PDF (2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概述了两种主要棘球蚴病的全球流行状况、研究进展,以及多个国家开展防治工作的措施与成效。就我国已经启动的试点防治规划的策略、主要措施及相关的研究课题进行了讨论。
    论著
    四川省藏族牧区家犬棘球绦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英文)
    黄燕;HeathDDavid;杨文;邱加闽;陈兴旺;杨筠;王谦;李调英;肖永富;邱东川;肖宁;陈发喜;格桑;色多
    2008, 26(4):  2-252. 
    摘要 ( )   PDF (2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四川省甘孜县达通玛藏族牧区家犬感染细粒棘球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棘球绦虫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评价感染风险因素。 方法 分别对甘孜县达通玛藏族牧区查龙、卡龙、大德和查扎等4乡的犬主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家犬感染棘球绦虫的相关因素。剖检流浪犬,检测棘球绦虫感染率,并用此结果评价粪抗原?鄄ELISA方法。用该方法检测家犬感染棘球绦虫的阳性率,评价犬驱虫效果。用χ2 检验和方差分析对结果进行统计。 结果 2000年流浪犬棘球绦虫感染率为60.9%(14/23),其中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率为26.1%(6/23),多房棘球绦虫感染率为34.8%(8/23)。粪抗原?鄄ELISA特异性为80.0%,敏感性为92.3%。家犬粪抗原?鄄ELISA阳性率平均为50%(290/580)。从2003年起,经每半年1次吡喹酮犬驱虫(5 mg/kg),2005年同一犬群粪抗原阳性率降为17.0%(99/580)。犬感染风险因素调查发现敞放犬粪抗原阳性率[40.4%(65/161)]明显高于半栓养犬[白天拴养夜晚放养的犬32.3%(109/337);夜晚拴养白天放养的犬29.2%(21/72)]及一直栓养的犬[20%(2/10)] (P<0.01);主人缺乏防治相关知识的犬[38.1%(121/318)]和不进行驱虫的犬[47.7%(92/193)],阳性率明显高于主人具有相关知识[28.6%(75/262)]和驱虫犬[20.4%(79/387)] (P<0.05 和P<0.01)。粪抗原?鄄ELISA阳性率与犬的年龄、性别和饲养家畜的种类无关。 结论 四川省甘孜县达通玛藏族牧区是家犬两种棘球绦虫病流行区。粪抗原?鄄ELISA法可用于检测犬棘球蚴病。犬敞放和不对犬驱虫,以及牧民缺乏相关知识是造成家犬棘球蚴病传播、流行的重要原因。
    以家犬驱虫为中心的棘球蚴病控制措施在新疆两县的应用
    张壮志;石保新;王进成;吐尔洪·依米提;哈斯也提;哈江;胡端铭;李伯樵;肉孜艾山;吴平;王文明;彭政;康强;艾尔肯;俞进;张文宝
    2008, 26(4):  3-257. 
    摘要 ( )   PDF (3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新疆呼图壁县和温宿县区域试验,验证以家犬(包括牧犬)驱虫为中心的棘球蚴病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控制效果。 方法 1987-1990年在新疆呼图壁县和1990-1994年在新疆温宿县分别建立棘球蚴病控制试验区,采用消灭病原以阻断循环链的控制策略,即“犬犬驱虫、 月月投药”的措施,对试验区所有家犬用吡喹酮药饵剂型进行预防性驱虫。实施控制措施后,每年在试验区检测犬的细粒棘球绦虫和绵羊的棘球蚴感染率,以评价驱虫效果。 结果 经过连续3~4年实施“犬犬驱虫、月月投药”措施,呼图壁县和温宿县的家犬细粒棘球绦虫平均感染率分别从实施前的18.5%和14.7%降为0;两县新生绵羊的棘球蚴平均感染率比控制模式实施前降低了85%以上。 结论 以家犬驱虫为中心的策略,即“犬犬驱虫,月月投药”的措施对控制家犬的棘球绦虫病和绵羊的棘球蚴病是有效可行的。
    吡喹酮处理日本血吸虫成虫蛋白质组学分析
    张玲;刘峰;崔书健;徐斌;周晓农;胡薇
    2008, 26(4):  4-262. 
    摘要 ( )   PDF (2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利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鉴定吡喹酮处理前后日本血吸虫成虫蛋白质组,比较处理前后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探讨吡喹酮抗血吸虫机制。 方法 日本血吸虫合抱成虫分别暴露于吡喹酮(处理组,30 μg/ml)和二甲基亚砜(对照组)中,18 h后收集虫体,提取总蛋白。采用二维-纳喷雾-液相色谱联合串联质谱(2D-nano-LC-MS/MS)鉴定吡喹酮处理组与对照组的蛋白质。数据库查询确定蛋白质的功能,统计分析其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 结果 吡喹酮处理后明显上调的血吸虫成虫蛋白为12个,明显下调4个。上调蛋白中有10个功能明确,分别归属于细胞骨架蛋白家族的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副肌球蛋白、微管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膜联蛋白,应激蛋白家族的热休克蛋白70、热休克蛋白60和硫氧还原蛋白过氧化物酶和信号转导蛋白14-3-3。下调蛋白为参与转录调控的蛋白,即多聚合蛋白和髓磷脂基因表达因子。 结论 吡喹酮处理后日本血吸虫成虫蛋白质组具有差异,提示吡喹酮处理后促进或抑制了特定基因的表达。
    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C末端基因导入烟草叶绿体的研究
    陈勤;梁婉琪;钱炳俊;申慧峰;曹建平;徐馀信;张大兵;汤林华
    2008, 26(4):  5-267. 
    摘要 ( )   PDF (2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将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 C末端msp1-42基因(3D7株)导入烟草叶绿体基因组中并进行同质化筛选,为利用叶绿体表达系统生产MSP1-42蛋白提供基础材料。 方法  利用烟草偏爱密码子设计克隆恶性疟原虫(3D7株)msp1-42基因的引物,从含msp1-42基因的pBluntmsp质粒中扩增出msp1-42,构建烟草叶绿体表达载体LRrrmsp。通过基因枪转化法转化烟草叶片,在500 mg/L壮观霉素的选择压力下筛选抗性植株,采用PCR鉴定抗性植株的msp1-42基因及aadA基因,对鉴定阳性植株进行同质化筛选(叶片切碎、在含500 mg/L壮观霉素分化培养基上分化出新的植株)3轮以上,并采用多重PCR分析其同质化情况。 结果  构建了恶性疟原虫msp1-42基因的叶绿体表达载体LRrrmsp。基因枪转化后获得6个转化子,转化频率为0.6个/枪。转化3~5 d后,小块叶片开始增大增厚,并逐渐由绿色变为黄绿色,7~10 d后黄化或白化,再经约30 d的筛选培养,叶片上出现绿色小芽。PCR检测抗性植株的msp1-42及aadA基因,分别扩增出约900 bp与500 bp的条带,与预期相符。多重PCR分析从经过3轮同质化筛选植株的叶绿体基因中扩增出与未转基因烟草对照大小一致的弱条带,表明经过3轮同质化筛选的转基因植株仍含有未插入外源基因的叶绿体基因组。 结论 获得含恶性疟原虫msp1-42的烟草叶绿体表达载体,并将恶性疟原虫msp1-42基因导入烟草叶绿体基因组中,获得尚未完全同质化的转基因烟草。
    牛带绦虫亚洲亚种乳酸脱氢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
    黄江;胡旭初;吴璇;徐劲;余新炳;包怀恩;郎书源;廖兴江
    2008, 26(4):  6-271. 
    摘要 ( )   PDF (2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牛带绦虫亚洲亚种成虫乳酸脱氢酶基因(LDH)进行克隆、表达和免疫原性分析。 方法 将牛带绦虫亚洲亚种成虫TaLDH克隆到原核表达质粒pET-30a(+)中,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进行鉴定,用镍离子金属螯合剂亲和层析柱进行纯化,纯化的重组蛋白pET-30a(+)-TaLDH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其免疫原性。 结果 PCR、双酶切及DNA测序结果均显示重组质粒pET-30a(+)-TaLDH构建成功。SDS-PAGE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获得高效表达,经亲和层析获得了高纯度蛋白,浓度为0.9 mg/ml。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重组蛋白pET-30a(+)-TaLDH能识别感染牛带绦虫亚洲亚种的猪血清和患者血清,在相对分子质量(Mr)35 000处有一清晰条带,表明其具有免疫反应性。 结论 牛带绦虫亚洲亚种成虫乳酸脱氢酶基因可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获得具有免疫学活性的高效表达。
    RNA原位杂交法动态观察弓形虫速殖子对BALB/c小鼠小肠黏膜的黏附及侵入
    马晓明;孟晓丽;殷国荣;刘红丽;申金雁
    2008, 26(4):  7-276. 
    摘要 ( )   PDF (3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RNA原位杂交法观察弓形虫速殖子黏附和侵入小肠黏膜的部位及时间。 方法 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4只)每鼠灌胃感染2×104个弓形虫速殖子(悬于0.2 ml PBS),对照组(6只)给予等量PBS。分别于感染后15 min、30 min、1 h、2 h、4 h和8 h各处死实验组小鼠4只和对照组小鼠1只,取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标本制备石蜡切片,并作RNA原位杂交。光学显微镜观察原位杂交切片,随机选取50个视野,计数所有观察视野内的虫体总数并计算平均数。 结果 侵入的弓形虫速殖子可位于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的纹状缘、吸收细胞胞浆内或相邻吸收细胞间及固有层内。感染后15 min,黏附于空肠的速殖子数量(4.93±3.949)显著高于回肠(3.78±3.102) (P<0.05);侵入空肠的速殖子数量(4.92±4.164)显著高于十二指肠(4.10±3.532)和回肠(3.68±3.301) (P<0.05)。随着感染后时间的延长,黏附于各肠段的速殖子数量逐渐减少,而侵入的数量逐渐増多。与感染后15 min相比,感染后8 h,黏附于十二指肠(2.32±3.039)、空肠(3.15±3.241)和回肠黏膜(2.59±3.028)的速殖子数量均显著减少(P<0.05),而侵入十二指肠(8.92±8.955)、空肠(9.11±6.667)和回肠黏膜(9.15±10.192)的速殖子数量均显著增加(P<0.05)。 结论 弓形虫速殖子对其所黏附的小肠上皮细胞无严格的选择性,但其侵入小肠的部位具有选择性,空肠为速殖子侵入的易感部位。
    套式/多重PCR方法应用于疟疾诊断与监测的初步评价
    郭传坤;黎学铭;林珍;王光泽;杨亚明;李锦辉;蒋智华;黄天谊
    2008, 26(4):  8-280. 
    摘要 ( )   PDF (2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与镜检法比较评价标签引物-套式/多重PCR(UT-PCR)在疟疾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在海南、云南省恶性疟和间日疟混合流行区和广西疟疾控制区的疟疾监测中,采集初诊为疟疾或疑似疟疾的发热患者的血片与滤纸血样400份,在双盲条件下比较镜检法与UT-PCR的初检结果,对结果不一致的血片再次镜检复查,同时对其滤纸血样重复PCR 2~3次;评估UT-PCR与镜检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 400例发热患者血样中,镜检法初检检出疟原虫阳性234例,其中恶性疟125例,间日疟109例;UT-PCR检出疟原虫阳性235例,其中恶性疟124例,间日疟109例;恶性疟和间日疟混合感染2例。两法初检结果一致的血样占92.5%(370/400),其中阴性154例,阳性216例(间日疟117例,恶性疟99例)。复查25份初检结果不一致的血样,包括镜检阴性PCR阳性11例,镜检阳性PCR阴性10例,镜检为恶性疟PCR为间日疟3例,镜检为间日疟而PCR为混合感染1例,其中15份与UT-PCR的初检结果一致,7份“假阳性”原因不明,仅3份为PCR的假阴性。根据复查结果评估PCR的敏感性为99.6%,特异性为98.8%。 结论 采用更敏感的UT?鄄PCR疟疾诊断方法有助于解决疟疾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疑难问题,提高疟疾监测的质量和效率。
    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传疟媒介调查研究
    潘嘉云;武松;王学忠;蒋伟康;卓玛央金;胡永红;周水森;次仁曲珍;桑丹拉姆;汤林华
    2008, 26(4):  9-285. 
    摘要 ( )   PDF (3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传疟媒介,为制定针对性防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2007年7~8月在墨脱县选择3个疟疾发病率较高的自然村,采用通宵/半通宵室内、外人/牛饵帐诱捕法、通宵人/牛房诱蚊灯诱捕法和清晨人房搜捕法捕蚊,对捕获的按蚊进行形态学鉴定,并进行种群组成、密度、叮人率、吸血习性、栖息习性和经产蚊比率等观察;在不同的水体捞取按蚊幼虫,进行蚊种鉴定,调查按蚊幼虫孳生环境。 结果 共捕获按蚊5 345只,经形态鉴定,只发现伪威氏按蚊、威氏按蚊和带足按蚊等3种,其中伪威氏按蚊占94.71%(5 062/5 345),威氏按蚊与带足按蚊分别为2.39%(128/5 345)和2.90%(155/5 345)。伪威氏按蚊室内和室外的半通宵诱捕平均密度分别为17只/人和105只/人;全通宵室内和室外的人饵帐诱平均叮人率分别为15.80只/(人·夜)(79/5)和326.22只/(人·夜)(1 468/4.5);全通宵室外人、牛饵诱捕及人、牛房诱蚊灯灯诱,伪威氏按蚊趋吸人血与牛血的比率分别为30.51%(714/2 340)和69.49%(1 626/2 340)及32.02%(57/178)和67.98%(121/178),表明伪威氏按蚊偏吸牛血并兼吸人血;清晨人房搜捕,共捕获伪威氏按蚊7只,均为胃血未消化的饱血蚊;共捞获按蚊幼虫106条,其中伪威氏按蚊和威氏按蚊幼虫62条,带足按蚊幼虫44条,按蚊幼虫孳生的水体类型仅限于稻田。 结论 伪威氏按蚊具备在当地传播疟疾的媒介生物学条件。
    现场研究
    日本血吸虫血清学阳性率时空分布格局的初步研究
    王显红;周晓农;吴晓华;杨坤;吕山
    2008, 26(4):  10-294、. 
    摘要 ( )   PDF (3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和比较我国湖区和山区以县为单位的人群血吸虫感染血清学阳性率时空分布格局。 方法 采用贝叶斯时空模型,对2002-2005年全国以县为单位的血吸虫病年报资料中血清学检查数据、中分辨率成像光谱辐射计(MODIS)数据、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地表温度(LST)和土地覆盖类型以及经济水平指标进行分析。 结果 在湖区,人群血吸虫血清学阳性率与7~8月NDVI均值、水体比例和草地等比例呈正相关(回归系数分别为0.650、0.662和0.832);在山区,人群血吸虫血清学阳性率与1~2月NDVI均值和草地等比例呈正相关(回归系数分别为2.631和0.400),与7~8月NDVI均值呈负相关(回归系数为-0.288)。湖区人群血吸虫血清学阳性率每年空间相关系数位于0.868~0.945之间,山区的多数年份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湖区和山区,自然环境因素对血吸虫病的影响有所不同;湖区人群血吸虫血清学阳性率存在很强的空间相关性且每年略有差异,而山区的空间相关性不强。
    实验研究
    西藏墨脱县疟疾流行区多斑按蚊复合体种型鉴定
    武松;潘嘉云;王学忠;周水森;张国庆;汤林华
    2008, 26(4):  11-289. 
    摘要 ( )   PDF (2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鉴定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疟疾流行区多斑按蚊复合体的种型。 方法 墨脱县捕获的5 190只按蚊经形态学鉴定为多斑按蚊复合体后,随机取575只,酚-氯仿法提取单蚊DNA作为模板,根据伪威氏按蚊、多斑按蚊、威氏按蚊、达罗毗按蚊和塞沃按蚊分别设计5对特异性引物,PCR扩增rDNA第二转录间隔区(ITS2)片段,进行种型鉴别。对目标片段进行测序、同源性比对,并运用MEGA(3.1)软件构建多斑按蚊复合体的系统进化树。 结果 575份DNA样本中有11份扩增出约231 bp的条带,即威氏按蚊(1.9%);564份扩增出约119 bp的条带,为伪威氏按蚊(98.1%)。 PCR种型鉴定结果与同源性比对及系统进化树的结果一致。 结论 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疟疾流行区多斑按蚊复合体由伪威氏按蚊和威氏按蚊构成,伪威氏按蚊为优势蚊种。
    5-羟色胺体外对日本血吸虫母胞蚴
    周响玲;董惠芬;蒋明森;李霞;黄晶晶
    2008, 26(4):  12-298. 
    摘要 ( )   PDF (2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5-羟色胺(5-HT)体外对日本血吸虫母胞蚴运动性和体长的影响,并筛选5-HT作用的最适浓度与时间。 方法 取感染6~8周日本血吸虫的小鼠肝脏,碾磨后沉淀,孵化收集毛蚴,于1/2 RPMI 1640培养基(含10%小牛血清和常量抗生素)中培养48 h。待毛蚴转化为母胞蚴后,将一部分母胞蚴分别培养于浓度为0、0.1、1、10、100和1 000 μmol/L的5-HT培养基中48 h,另一部分母胞蚴用10 μmol/L 5-HT分别培养0.16、6、24和48 h,测定母胞蚴的活动率、体长与琥珀酸脱氢酶活力。 结果 用不同浓度5-HT培养母胞蚴48 h,随着5-HT浓度的增加,母胞蚴的活动率及体长均逐渐增加,浓度为10 μmol/L时两者均达到最大,分别为(65.6±1.5)%和(131.4±9.2) μm。用10 μmol/L 5-HT培养时,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母胞蚴的活动率、体长、琥珀酸脱氢酶活力均逐渐增加,24 h时活动率达最大,48 h时体长最长和琥珀酸脱氢酶活力最强。 结论 5-HT能显著影响体外培养的日本血吸虫母胞蚴的运动性和体长,其作用的适合浓度为10 μmol/L。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日本血吸虫
    周立;梁冰;赵友云;黄露;王业富
    2008, 26(4):  13-303. 
    摘要 ( )   PDF (3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日本血吸虫。 方法 根据日本血吸虫18 S小亚基单位核糖体核酸(18S rRNA)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出1 450 bp序列,经TA克隆后转入大肠埃希菌DH5α,提取重组质粒,鉴定后作为模板制作荧光定量PCR 标准曲线。方法重现性评价,用初始循环数(Ct,拷贝/反应)进行标准差分析,并计算变异系数(CV)。 结果 制作的标准曲线循环阈值与模板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 7。方法重现性评价,在1.05×107~1.05×103个拷贝范围内,对应的Ct平均值分别为17.55、20.93、24.32、27.59和30.95;CV值分别为1.31%、1.53%、0.90%、1.85%及0.90%,在重复性试验中试验间数据平均变异系数为1.27%,无非特异性扩增。 在试验检测范围内(Ct≤30.95),可检测的日本血吸虫基因组浓度为6.15 pg,3 h内完成。 结论 运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日本血吸虫DNA,快速、灵敏、特异性高。
    应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弓形虫
    杨秋林;张如胜;伍和平;张愉快;王可耕
    2008, 26(4):  14-306. 
    摘要 ( )   PDF (2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检测弓形虫。 方法  用酚-氯仿法提取弓形虫速殖子基因组 DNA,设计两对扩增弓形虫 B1基因的 LAMP 引物。以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卡氏肺孢子虫、日本血吸虫及小鼠白细胞作对照,进行LAMP反应,产物经 SYBR Green I显色及电泳后观察结果,绿色判为阳性,棕色判为阴性。将弓形虫速殖子经倍比稀释为(2~3)×106个/ml至(2~3)×10-1个/ml 等8个浓度,进行LAMP反应,验证该方法的敏感性。 结果 LAMP反应结果显示,弓形虫速殖子检测管经显色后呈绿色,对照组均呈棕色。弓形虫的LAMP产物经电泳后呈LAMP特征性梯状条带,对照组均无扩增产物。LAMP技术可检测到的弓形虫速殖子最低浓度为2~3个/ml。 结论 LAMP技术在弓形虫检测中显示出较好的特异性与敏感性。
    综述
    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发现的新种: 石渠棘球绦虫的生物学特征
    肖宁;邱加闽;NakaoM;李调英;陈兴旺;SchantzPM;CraigPS;ItoA
    2008, 26(4):  15-312. 
    摘要 ( )   PDF (3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藏高原东部是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的混合流行区,诸多的家畜和野生动物参与了棘球绦虫的传播。近年来,一种未知的棘球绦虫先后从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和藏狐(Vulpes ferrilata)中被分离出来。由于其特有的形态学、分子遗传学、寄生宿主和地理分布特征,而被作为新种 ——— 石渠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shiquicus,Xiao et al,2005)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对该虫种的生物遗传学和流行病学特征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理论上的假设来解释一些仍不十分清楚的现象。
    医学吸虫抗氧化酶家族的研究进展
    蔡国斌综述;董惠芬;蒋明森审校
    2008, 26(4):  16-317. 
    摘要 ( )   PDF (2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需氧生物体在正常生理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活性氧族(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但过多的ROS可引起体内多种氧化损伤,因此这类生物体都具备一套完善的防御体系,抗氧化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医学吸虫,不仅需要抗氧化酶清除正常生理代谢中产生的ROS,还要抵抗宿主免疫系统来源的ROS引起的损伤。了解医学吸虫抗氧化酶家族的结构和特性,有助于对其生殖生理的研究,以及新型药物和疫苗的开发。本文综述近年来对医学吸虫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及抗氧化蛋白(peroxire-doxin,PRx)等抗氧化酶家族的研究进展。
    研究简报
    应用双向电泳及蛋白质印迹分析弓形虫特异性抗原
    李林杰;包怀恩;潘卫
    2008, 26(4):  17-320. 
    摘要 ( )   PDF (2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感染弓形虫速殖子的SD大鼠血清和健康大鼠血清作为一抗进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比较杂交蛋白点的差异,分析弓形虫速殖子特异性抗原。弓形虫速殖子总蛋白双向电泳考马斯亮蓝染色图谱(7 cm×8 cm, pH 3~10)共检测到209个蛋白质斑点。Western blotting显示实验组抗原抗体反应点17个,对照组仅2个非特异性的蛋白结合点。
    喀什市某乡居民健康教育前后内脏利什曼病知晓率的改变
    伊斯拉音·乌斯曼;斯康德尔;朱常忠;童苏祥;伍卫平;
    2008, 26(4):  18-封三. 
    摘要 ( )   PDF (2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4-2006年在新疆喀什市伯什克然木乡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的1、4、18和20村,通过发放宣传材料,张贴宣传画,开设健康教育课等方式,开展防治内脏利什曼病基本健康知识教育活动,使居民和中小学生对内脏利什曼病及其防治知识的知晓程度,由健康教育前的0.7%和0提高到健康教育后的54.2%和70.7%。通过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了人群自觉防病的知识水平。
    病例报告
    HIV感染者检出粪类圆线虫幼虫1例
    刘杰;王北宁;孙天胜;樊卫红;周海峰
    2008, 26(4):  19-280. 
    摘要 ( )   PDF (1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疟疾并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
    陈仕祥;陈玺卿;江军;范平
    2008, 26(4):  20-289. 
    摘要 ( )   PDF (1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幼儿眼眶软组织寄生裂头蚴1例
    李燕榕;林金祥;李莉莎;林开铅
    2008, 26(4):  21-312. 
    摘要 ( )   PDF (1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读者与作者
    对天津报道的耻阴虱形态结构的更正
    裘明华
    2008, 26(4):  22-252. 
    摘要 ( )   PDF (1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
    食源性寄生虫病及其诊断技术与治疗学习班通知
    2008, 26(4):  23-244. 
    摘要 ( )   PDF (1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促进食源性寄生虫病诊断技术与治疗的学术交流,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将于2008年10月17日至19日在北京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食源性寄生虫病及其诊断技术与治疗”学习班,学习期满将授予国家继续教育Ⅰ类学分6分。
    本学习班将邀请国内相关知名专家作有关食源性寄生虫的专题报告。介绍食源性寄生虫病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相关新理论和新诊疗技术。探讨交流各种常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的诊断技术和治疗经验。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本次学习班将会为各位学员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机会,诚挚地欢迎您参加!

    关于授予本刊论文作者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的通知
    2008, 26(4):  24-298. 
    摘要 ( )   PDF (1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中华预防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与管理办法》,从2008年8月1日起,在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可授予作者II类学分,学分的具体授予标准可登录本刊网站(www.jsczz.cn)的“新闻公告栏”查看。
    本刊在每期刊发后,在纸质版印刷的同时,电子版已上传至本刊网站,当期论文作者根据需要务必在单月的15日前提出申请,登录本刊网站下载‘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申请表’填写(包括序号、姓名、邮编、单位、联系电话、文章题目、作者排序和学分) 后,通过E?鄄mail发送至当期责任编辑的邮箱,逾期不候。‘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申请表’由编辑部汇总审核后统一提交给中华预防医学会申请。工本费10元/本由编辑部统一代缴,为免于邮寄将从稿费中扣除。特此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