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2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8-10-31
    论著
    三苯双脒、青蒿琥酯、蒿甲醚和吡喹酮单剂、多剂或联合用药治疗大鼠华支睾吸虫感染的实验研究
    肖树华;薛剑;MarcelTANNER;张永年;JenniferKEISER;JürgUTZINGER;强慧琴;刘晓云
    2008, 26(5):  1-326. 
    摘要 ( )   PDF (2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三苯双脒、青蒿琥酯、蒿甲醚、或吡喹酮单剂、多剂给药,及其伍用治疗感染华支睾吸虫大鼠的疗效。 方法 147只SD大鼠各感染50个华支睾吸虫囊蚴,于感染后42~44 d分组治疗。各药物采用灌胃给药。①60只感染大鼠随机分为11组(每组4~5只),分别为三苯双脒150 mg/kg(顿服)、75 mg/(kg·d)×2 d、50 mg/(kg·d)×3 d和25 mg/kg(tid)×2 d组;吡喹酮150 mg/kg(顿服)、75 mg/(kg·d)×2 d和25 mg/kg(tid)×2 d;青蒿琥酯或蒿甲醚75 mg/kg(顿服)和37.5 mg/(kg·d)×2 d组。②另87只感染大鼠随机分为15组(每组4~6只),用青蒿琥酯或蒿甲醚(30 mg/kg)分别与吡喹酮(150 mg/kg)、三苯双脒(50 mg/kg和75 mg/kg)伍用组;三苯双脒(50 mg/kg)与吡喹酮(150 mg/kg)伍用组;三苯双脒(75 mg/kg)与吡喹酮(187.5 mg/kg)伍用组,及各药的单用组。并设同批感染未治疗对照组。受治鼠于治疗后2周剖杀,收集胆管和肝组织内的残留华支睾吸虫,计算各组的平均虫数和减虫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Mann-Whitney秩和检验)对相应组间的平均虫数进行分析。 结果 感染华支睾吸虫的大鼠口服单剂三苯双脒或吡喹酮(150 mg/kg)的减虫率分别为57.2%和63.8%。三苯双脒各小剂量多次给药组的减虫率稍高,达77.1%~79.4%,而吡喹酮小剂量多次给药组的减虫率则为50.6%~54.2%。但两种药物各组间的平均虫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青蒿琥酯和蒿甲醚各单剂给药组与小剂量多次给药组的减虫率均较高,分别为90.4%~98.5%和100%。三苯双脒小剂量(50或75 mg/kg)与吡喹酮(150 mg/kg 或187.5 mg/kg)伍用治疗,减虫率为74.9%~100%,高于其各单药组的减虫率(26.9%~79.6%)。青蒿琥酯或蒿甲醚小剂量(30 mg/kg)与吡喹酮(150 mg/kg)或三苯双脒(50或75 mg/kg)伍用治疗,减虫率为74.9%~97.9%,亦高于其各药组的减虫率(24.8%~79.6%)。 结论 青蒿琥酯、蒿甲醚、吡喹酮和三苯双脒均为有效的抗华支睾吸虫药物,各药物小剂量伍用具有增效作用。
    伯氏疟原虫红内期融合抗原的构建、表达及其免疫原性研究
    曹毅;张冬梅;潘卫庆
    2008, 26(5):  2-331. 
    摘要 ( )   PDF (2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合成伯氏疟原虫红内期融合抗原基因PbCP-2.9,在毕赤酵母真核系统中表达其产物,并进行免疫原性分析。 方法 选取与恶性疟原虫红内期融合抗原基因PfCP-2.9具有同源性的伯氏疟原虫AMA1(Ⅲ)和MSP1-19序列,融合形成PbCP-2.9基因。基因序列经密码子优化,在毕赤酵母中分泌表达。60只BABL/c小鼠均分为6组,其中蛋白免疫组3组,分别用PbCP-2.9蛋白与福氏佐剂、ISA206和IMS1312佐剂乳化后,皮下注射免疫小鼠,抗原免疫剂量20 μg/只·次,注射体积200 μl,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2周。佐剂对照组3组,以 PBS代替免疫抗原同法免疫。免疫前及每次免疫后1周鼠尾取血,分离血清。用ELISA和IFAT方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滴度及其与天然抗原的反应结果。 结果 PbCP-2.9基因在毕赤酵母中分泌表达出Mr约26 400的 PbCP-2.9蛋白,其与抗伯氏疟原虫红内期原虫的血清能进行特异性反应;ELISA检测PbCP-2.9蛋白免疫组结果表明,福氏佐剂组第2次免疫后特异性抗体滴度为(52.62±11.26), 第3次免疫后为( 94.50±52.84); ISA206 组第2次免疫后为(7.59±5.61), 第3次免疫后为( 25.60±16.92) ; IMS1312组第2次免疫后为(9.41±8.86), 第3次免疫后为( 28.92±12.98)。福氏佐剂组第2次免疫后特异性抗体滴度分别为ISA206 组的6.9和IMS1312组的5.6倍(F=81.06,P<0.01),第3次免疫后分别为ISA206 组的3.7和IMS1312组的3.3倍(F=13.29,P<0.01)。IFAT检测结果显示,经PbCP-2.9免疫的鼠血清与Pb ANKA株虫体表面抗原有阳性反应。 结论 PbCP-2.9基因在毕赤酵母中高效表达,重组抗原免疫原性强,其免疫血清能识别伯氏疟原虫天然抗原。
    过氧化氢体外诱导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细胞凋亡的实验观察
    康金凤;胡汉华;白山别克;陈蓉;阿不力孜
    2008, 26(5):  3-337. 
    摘要 ( )   PDF (3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过氧化氢(H2O2)体外诱导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细胞凋亡。 方法 体外培养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实验分为2组,即RPMI 1640组及RPMI 1640添加谷氨酰胺组。分别用不同浓度的H2O2诱导,使其发生细胞凋亡。用原位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 法)检测凋亡细胞;用过氧化物酶标记链酶卵白素(SP)染色-免疫组化法检测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以及FAS基因蛋白(跨膜蛋白Fas)表达情况。表达产物用二氨基联苯胺(DAB)显色,苏木素复染。TUNEL反应以细胞核黄染者为阳性细胞,caspase-1和caspase-3以细胞浆被染成棕黄色为阳性细胞,Fas以细胞膜和细胞浆被染成棕黄色为阳性细胞,无黄染者为阴性细胞。根据每个原头节中阳性细胞数所占百分比,对原头节阳性表达程度分为4个级别,即原头节中阳性细胞数<5% 为“-”,5%~25% 为“+”,26%~50%为“++”,>50%为“+++”。实验重复2次。各组均设空白对照组。 结果 RPMI 1640组,1 mmol/L H2O2诱导12 h,查见典型的TUNEL反应阳性细胞;诱导4 h,caspase-1表达86.6%为 “+ ~ ++”,caspase-3 表达77.8%为 “+ ~ ++”;诱导8 h,caspase-1表达 86.6%为 “+ ~ ++”,caspase-3表达 80.0%为 “+ ~ ++”。均比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而5 mmol/L H2O2 诱导4 h,caspase-1表达93.0%为 “++ ~ +++”,caspase-3表达 89.5%为 “+ ~ ++”;诱导8 h,caspase-1表达“++ ~ +++”降为53.2%,caspase-3 表达“+ ~ ++”降为48.4% 且阴性表达为46.8%,降低显著(P<0.01)。添加谷氨酰胺(终浓度为2 mmol/L)组,5 mmol/L H2O2 诱导8 h,caspase-3 100%为 “++ ~ +++” 高度阳性表达。与平行的RPMI 1640组(caspase-3 表达“++ ~ +++”为32.2%, 且阴性表达为46.8%)相比,变化明显。原头节在对照组和诱导组均可见Fas阳性表达细胞,RPMI 1640组5 mmol/L H2O2诱导4 h,“+ ~ ++”表达为53.0%,对照组为20.0%;RPMI 1640添加谷氨酰胺组5 mmol/L H2O2诱导8 h,“+ ~ ++”表达为88.7%,对照组为71.4%,诱导后均有所增加(P<0.05)。 结论 H2O2可诱导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细胞凋亡。
    酮替芬和赛庚啶增强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株对氯喹反应性的研究
    权红;汤林华
    2008, 26(5):  4-342. 
    摘要 ( )   PDF (2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酮替芬和赛庚啶增强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株对氯喹反应性,及其增效机制。 方法 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株(Fcc SM1/yN株)取自云南省思茅地区恶性疟患者静脉血,经同步化处理,用新鲜血将红细胞感染率调至0.5%~1.0%,红细胞压积与培养基体积比(红细胞比容)为1 ∶ 9,混匀。制备氯喹药板及氯喹/酮替芬(或氯喹/赛庚啶)组合药板。氯喹药板自上而下每行氯喹终浓度依次为0.312 5~2 560 nmol/L,呈2倍递增。氯喹/酮替芬(或氯喹/赛庚啶)组合药板,是在氯喹药板基础上加入酮替芬(或赛庚啶),每行10孔自左至右终浓度依次为9.77~5 000 nmol/L,呈2倍递增, 每块药板均设A行空白对照。每孔加混匀血样 50 μl,37 ℃ 培养 34 h,镜检计数每200个疟原虫中含3个核以上裂殖体数,计算氯喹单药及各配伍组对恶性疟原虫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以及酮替芬(或赛庚啶)提高氯喹活性的指数(AEI)。选择AEI值较高的配伍组,进行增效时序性研究。当氯喹对虫体作用 0~10 h 分别加入酮替芬(或赛庚啶),34 h后检测和计算各时间段IC50及AEI。选择氯喹/酮替芬(或氯喹/赛庚啶)最佳配伍剂量,培养恶性疟原虫 20 h,提取总RNA,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分析药物作用前后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转移基因(pfcrt)和多药抗性基因(pfmdr1)表达水平。 结果 0.312 5~2 560 nmol/L氯喹与625 nmol/L 酮替芬(或赛庚啶)配伍,增效作用显著,氯喹/酮替芬的IC50为74.53 nmol/L,AEI为0.42;氯喹/赛庚啶的IC50为89.70 nmol/L、AEI为0.30。5 nmol/L氯喹作用 6~7 h 加入625 nmol/L酮替芬(或赛庚啶),增效作用显著,氯喹/酮替芬的IC50为 67.70 nmol/L、AEI为0.47;氯喹/赛庚啶的IC50为81.53 nmol/L、AEI为0.37。5 nmol/L氯喹与625 nmol/L酮替芬(或赛庚啶)配伍,作用20 h,氯喹/酮替芬可使pfcrt基因表达水平升高91%,而氯喹/赛庚啶可使pfmdr1 基因表达水平下降14%。 结论 体外氯喹与适量的酮替芬(或赛庚啶)配伍,能增强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株对氯喹的反应性。氯喹对虫体作用 6~7 h 加入酮替芬(或赛庚啶)增效作用显著。该增效作用与pfcrt基因和pfmdr1 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关。
    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疟疾流行情况调查
    张再兴;周红宁;赵晓涛;常富兴;王洪举;李晓菊;卓玛央金;次仁曲珍;边玛卓玛;桑丹拉姆;张伟;永建;徐惠梅;边疆;王立英
    2008, 26(5):  5-348. 
    摘要 ( )   PDF (3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疟疾流行情况。 方法 2006年7月选择墨脱县的墨脱、德兴和背崩等3个重点乡(镇)各2自然村进行居民2年内疟史调查,采耳垂血制厚薄血片和滤纸血滴进行血检、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的检测;用疟疾快速诊断卡对发热病人进行检测。夜间人和畜房诱蚊灯诱捕、白天在按蚊栖息场所诱捕和半通宵室内外人饵诱捕进行媒介按蚊调查,捕获的蚊虫经分类鉴定后,计算蚊虫种类构成比和叮人率;并用ELISA检测部分按蚊唾液腺子孢子感染情况。 结果 调查点居民2年内有疟史率平均为8.98%(118/1 314);居民血检阳性率为3.13%(38/1 216),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为7.14%(3/42),均为间日疟原虫感染;IFAT抗体阳性率为40.24%(472/1 173);G6PD缺乏检出率为1.74%(21/1 208)。共捕获4种按蚊513只,分别为多斑按蚊(474只)、带足按蚊(35只)、可赫按蚊(3只)和中华按蚊(1只),其中多斑按蚊为优势蚊种,占92.40%(474/513)。多斑按蚊的人房和畜房平均密度分别为4.75和69.5只/夜,室外半通宵叮人率为22.75只/人,多斑按蚊唾液腺子孢子阳性率为0。 结论 墨脱县存在间日疟流行。
    青蒿琥酯阻断恶性疟传播的研究
    陈沛泉;徐颖;陈东;何坤荣;欧凤珍;符崇威;符林春;李国桥
    2008, 26(5):  6-352. 
    摘要 ( )   PDF (1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青蒿琥酯(ATS)对恶性疟原虫配子体的作用。 方法 31例外周血含恶性疟原虫无性体和配子体的志愿者分为ATS组(15例)、奎宁(QN)组(10例)和安慰剂组(6例)。ATS组于第0、6和24 h口服青蒿琥酯片各200 mg,第3~6天100 mg/d;QN组口服硫酸奎宁片,每天3次,500 mg/次,连服7 d;安慰剂组口服复合维生素B片,每天3次,2片/次,连服7 d。每例患者每天检查外周血恶性疟原虫配子体密度,并于服药后第1、7、14、21和28天抽取静脉血人工感染大劣按蚊,检测其感染恶性疟原虫子孢子情况。 结果 服药后ATS组恶性疟原虫配子体相对密度迅速下降,第7、14和21天分别为(12.5±3.3)%、(1.2±0.4)%和(0.3± 0.1)%,转阴时间为(22.0±1.4) d;QN组第7、14和21天恶性疟原虫配子体相对密度分别为(173.9±47.0)%、(112.5±45.4)%和(32.5±17.8)%,转阴时间为(32.5±2.1)d,两组间转阴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31,P<0.01);安慰剂组住院后恶性疟原虫配子体相对密度有所下降。患者血液人工感染大劣按蚊试验显示,服药第14天,ATS组、QN组和安慰剂组的子孢子阳性率分别为0、35.0%和48.7%。子孢子相对感染强度, ATS组第7和14天分别为18.2%和0;QN组第7、14和21天分别为142.0%、98.6%和20.3%。安慰剂组第1、7、14、21和28天子孢子感染强度较稳定, 均为100%(6/6)。 结论 口服ATS 6 d总量1 000 mg对阻断恶性疟传播有良好的作用。
    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小鼠脑组织的病理变化观察
    郭鹏娟;詹希美;甘明;潘智华;于彦杰;张美春;曲振宇;李卓雅;何蔼
    2008, 26(5):  7-355. 
    摘要 ( )   PDF (2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小鼠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脑组织的病理学改变。 方法 以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人工感染BALB/c小鼠48只,每鼠经口感染40条幼虫,在感染后第7、10、13、16、19、22、25和28天分别解剖6只小鼠。取脑组织,切片后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计数脑组织内虫体。各组均设平行对照健康小鼠1只。 结果 小鼠感染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后,第10 天肉眼下可从小鼠脑组织中检获虫体,但数量较少,平均为(7±1.73)条;感染后第16天,检获虫体最多,平均为(23.66±4.93)条;随后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小鼠感染第15天时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多数小鼠在感染后第22天死亡。病理切片观察可见脑组织有机械性损伤,脑实质中可见空洞及炎症反应。脑膜及蛛网膜下腔可见虫体,第13天即可见脑膜炎症反应,并随感染时间延长而加重。 结论 小鼠感染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可引起脑组织病理改变,并随感染时间延长逐步加重。
    美洲大蠊精氨酸激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变应原活性测定
    陈家杰;夏立新;刘志刚;刘雯;吉坤美
    2008, 26(5):  8-360. 
    摘要 ( )   PDF (3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精氨酸激酶(arginine kinase,AK)基因并表达、纯化具有变应原活性的重组AK。 方法 提取美洲大蠊总RNA,设计特异引物,通过RT-PCR克隆美洲大蠊AK基因目的片段,测序后将该片段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转化至大肠埃希菌(E. coli) BL21(DE3),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获重组AK。用镍离子(Ni2+)亲和层析柱纯化,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重组AK表达情况。用蛋白质印迹分析(Western blotting)(变性条件)和ELISA(非变性条件)检测重组AK变应原与过敏患者血清IgE结合活性,并以健康人血清为对照。 结果 测序结果表明,AK基因含有1 068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56个氨基酸(登录号为EU429466)。与GenBank公布的序列(登录号为AY563004)比较同源性达99.9%。SDS-PAGE分析表明, 该变应原基因在E. coli中主要以可溶形式高水平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为Mr 45 000。重组变应原AK在变性与非变性条件下,与过敏患者血清IgE均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与健康人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获得了具有变应原活性的重组美洲大蠊精氨酸激酶。
    实验研究
    阿苯达唑脂质体及槐耳浸膏对小鼠肝细粒棘球蚴感染率影响的实验观察
    吕海龙;彭心宇;张士杰;阿杜瓦一;杨宏强;孙红;杨军;李炳军;刘远坤
    2008, 26(5):  9-365. 
    摘要 ( )   PDF (2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阿苯达唑脂质体(L-ABZ)及槐耳浸膏(HEF)对小鼠肝细粒棘球蚴病术后感染的抑制作用,了解增强宿主免疫功能对本病术后复发的影响。 方法 雌性昆明小鼠,腹腔注射人肝细粒棘球蚴囊液,3周后取外周血IgG抗体阳性鼠,分为药物治疗组(A、B、C组)和模型对照组(D组), 每组40只。A 组灌胃L-ABZ(75 mg/kg)、B组灌胃HEF(15 000 mg/kg)、C 组两药联用(阿75 mg/kg+槐15 000 mg/kg)。隔天1次,共 3 次。麻醉各组小鼠,打开腹腔,肝脏注射经PBS浸泡20 min的原头节(0.3 ml/只,约含原头节6 000个,下同),模拟开放式外膜内外囊完整摘除术术中外溢原头节再感染。缝合关闭腹腔,72 h后药物治疗组同法继续治疗1个月,D组灌服蒸馏水0.3 ml/只。E组(8只正常小鼠) 为空白对照。各组小鼠均于3个月后解剖。评价药物疗效(包括肝棘球蚴复发率、组织学观察、测定脾脏指数(SI)及IgG、IgE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8+ T淋巴细胞百分率)。另取上述外周血IgG抗体阳性鼠分为F、G、H和I 4组,每组约30只, 分别同上述A、B、C和D组同法灌胃治疗, 于肝脏分别注射经20% NaCl、75%乙醇、L-ABZ及PBS浸泡20 min的原头节, 观察其感染率。 结果 C组肝棘球蚴复发率为5.7%,低于A组(17.1%)和B组(24.2%);棘球蚴色泽发白呈结节状,生发层和角质层破坏严重。脾脏指数(A组为3.84±0.86、B组为3.95±1.01、C组为3.27±0.52)和IgE水平(A组为0.06±0.08、B组为0.07±0.08、C组为0.03±0.03)均明显低于D组(分别为5.46±0.52及0.20±0.02)(P<0.05),其中C组降低最为明显。CD8+水平,A组为16.61±3.89、B组为18.18±3.90、C组为15.38±2.63,均明显低于D组的32.90±4.71(P<0.05)。CD4+/CD8,A组为3.21±0.70、B组为3.05±0.66、C组为3.53±0.57,均明显高于D组的1.57±0.26(P<0.05)。C组CD8+降低、CD4+/CD8+升高最为明显。F、G和H组肝棘球蚴感染率分别为0、0及23.1%,与I 组(31.2%)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HEF可明显增强小鼠免疫功能,与L-ABZ联用可抑制棘球蚴生长,降低术后复发率。L-ABZ在术中对于原头节的杀灭作用不及20% NaCl和75%乙醇。
    中性粒细胞杀灭阴道毛滴虫作用的研究
    赵建玲;高兴政;屈明
    2008, 26(5):  10-369. 
    摘要 ( )   PDF (2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中性粒细胞对阴道毛滴虫的杀灭作用。 方法 将滴虫性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接种于肝浸汤培养基,获阴道毛滴虫。取患者静脉血分离血清,取其1 ml 于56 ℃ 30 min获补体失活血清。另取1 ml患者血清于0 ℃以阴道毛滴虫吸附3次,获去除抗体血清。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聚合物加速沉降法分离、纯化患者静脉血中性粒细胞。用氮蓝四唑(NBT)和沙黄O(safranin O)染色,显微镜观察中性粒细胞与阴道毛滴虫相互作用及甲臢(NBT还原产物)颗粒(formazan)沉积。取300个阴道毛滴虫和3×104个中性粒细胞,分别在有氧或厌氧、有或无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及过氧化氢酶(CAT)、有或无补体等不同条件下,培养10、20、30、40、50及60 min,再接种于固态琼脂培养基,在37 ℃厌氧条件下继续培养5 d。观察计数阴道毛滴虫存活率。 结果 显微镜下可见几个中性粒细胞同时围攻杀灭1个阴道毛滴虫。含有中性粒细胞时培养的虫体存活率,厌氧条件下为85%,有氧条件为3%(P﹤0.01)。SOD及CAT可明显降低其杀虫作用,培养60 min虫体存活率分别为98%及94%,而无SOD及CAT时虫体存活率为2%(P值均<0.05)。加入去除抗体血清,可将虫体全部杀灭。加入补体失活血清则无杀虫作用。 结论 中性粒细胞杀灭阴道毛滴虫作用依赖于氧及患者血清中补体的存在。
    现场研究
    广东省江门市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张赟;黄迪;谭启明;陈代雄;詹希美
    2008, 26(5):  11-373. 
    摘要 ( )   PDF (2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广东省江门市广州管圆线虫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方法 2006-2007年在广东省江门市礼乐镇和五邑大学及新会市三江镇和双水镇, 调查广州管圆线虫不同宿主感染情况和特征,包括用消化法检测褐云玛瑙螺(Achatina fulica?和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感染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Ⅲ期幼虫情况;解剖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板齿鼠(Bandicota indica)和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心、肺,检查心肺血管中广州管圆线虫成虫感染率;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当地居民广州管圆线虫病史及饮食习惯等。ELISA检测300份居民血清广州管圆线虫特异性IgG和IgM抗体阳性率。 结果 检查褐云玛瑙螺695只,福寿螺720只,其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阳性率分别为45.0%和1.8%;平均感染度分别为53.74±147.30条/只和 5.23±8.51条/只。检查鼠类229只,广州管圆线虫成虫感染率为4.4%。问卷调查300人, 其中11.3%有食生或半生鱼、虾史, 5.3%在劳动中直接或间接接触过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 检查300份居民血清,IgG抗体阳性42份,阳性率为14.0%,其中IgM抗体阳性5份,阳性率为1.7%。 结论  江门市为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区,居民受到该病的威胁。
    防治研究
    广西贵港市2 175例华支睾吸虫病住院病例分析
    梁树德;吴艳蓉;潘宇岚
    2008, 26(5):  12-375. 
    摘要 ( )   PDF (1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广西贵港市华支睾吸虫病住院病例流行病学分布特点,为控制该病流行提供参考。 方法 1985-2007年采集每例患者新鲜粪便30~50 g, 用水洗自然沉淀集卵法检查虫卵确诊。在虫卵阳性者中随机抽取61例,用Stoll法计数克粪虫卵数(EPG), 划分感染度。EPG≤500为轻度感染,501~5 000为中度感染,>5 000为重度感染。 结果 确诊华支睾吸虫病患者2 175例, 其中有合并症者1 244例占57.2%。中、重度感染占55.7%(34/61)。EPG平均为3 055。农村1 430例,其中890例(占62.2%)分布在23乡(镇)(主要在三里镇、石卡镇)及1个农场[占总乡(镇)和农场数的80%(24/30)]。患者年龄为3~76岁,其中以20~49岁青壮年为主。男女比例为3.6 ∶ 1, 农民990例占45.5%, 壮族1 308例占60.1%。患者就医人数各阶段年度构成比呈逐渐上升趋势。有明确食鱼生史者1 435例占66.0%。 结论 贵港市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广泛,就医人数年度构成比呈上升趋势。
    综述
    艾滋病患者几种易被忽视的肠道寄生虫感染
    田利光;周晓农
    2008, 26(5):  13-381. 
    摘要 ( )   PDF (2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提高临床医生对艾滋病合并肠道寄生虫感染的认识,本文从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方法、治疗和预防措施等方面对艾滋病患者混合感染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如隐孢子虫、微孢子虫、蓝氏贾第鞭毛虫和粪类圆线虫等进行综述。
    Th17 细胞在寄生虫感染免疫中的作用
    刘凡;尹慧彬;苏川
    2008, 26(5):  14-386. 
    摘要 ( )   PDF (2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h17细胞是一种新发现的CD4+效应性T细胞亚群。最新研究表明, Th17细胞通过其主要表达产物白细胞介素-17(IL-17),在寄生虫感染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Th17细胞的诱导及其发挥免疫效应也受到多种细胞因子的调节。目前发现,在抗寄生虫感染过程中,根据宿主自身的免疫状态、感染的严重程度、以及疾病的治疗情况,Th17发挥着保护或促炎的作用。
    研究简报
    中药全蝎对体外培养犬钩口线虫钩蚴作用的观察
    许正敏;李智山;温茂兴;彭荣越;孙莉;武小樱;周乐翔;陶永平;杨雷
    2008, 26(5):  15-388. 
    摘要 ( )   PDF (2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中药全蝎(scorpion)对犬钩口线虫(Ancylostoma caninum)钩蚴的作用,取感染钩口线虫犬粪便(含钩虫卵)5 g,均匀平铺于紧贴细菌干粉固体培养基的滤纸上,轻压使其紧密接触滤纸,置平皿中,盖上平皿盖,并用湿毛巾保持湿度,35 ℃ 培养24 h。水洗沉淀,分离钩蚴,分装3瓶[2 ml/瓶(低倍镜每个视野1~3个钩蚴)]。实验组分别加入中药全蝎(2 ml)、阿苯达唑(10 mg),对照组加2 ml生理盐水。同上法继续培养24 h。显微镜观察钩蚴生长发育情况。结果显示,中药全蝎组虫体明显缩小,停止发育,内部结构模糊不清,呈粒沙状。阿苯达唑组虫体僵直、萎缩,体表不光滑、无蛋白质折光性,内部结构不清,团块状,凸凹不一。表明中药全蝎、阿苯达唑对钩蚴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后者更为明显。
    微小牛蜱唾液腺cDNA文库的构建
    田占成;刘光远;谢俊仁;龚真莉
    2008, 26(5):  16-391. 
    摘要 ( )   PDF (2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微小牛蜱唾液腺中提取RNA,纯化mRNA,合成双链cDNA,定向克隆到λSCREEN载体的两臂之间。用噬菌体蛋白包装产物对以上连接产物进行体外包装以形成完整的噬菌体,转染大肠埃希菌ER1647,构建成微小牛蜱唾液腺的cDNA表达文库。经测定,文库的库容量约为1.38×106 PFU,重组率为100%,扩增后文库的滴度为2×109 PFU/ml。用兔抗微小牛蜱唾液腺蛋白阳性血清,对文库进行初步免疫学筛选,获得一个细胞色素氧化酶第2亚基cDNA序列。将该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发现与已知的其他物种细胞色素氧化酶第2亚基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60%~77%。微小牛蜱唾液腺cDNA表达文库构建成功。

    日本血吸虫成虫生殖系统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形态学观察
    张薇娜;黄大可;张鹏;任翠平;王晓楠;张云霞;沈际佳
    2008, 26(5):  17-394. 
    摘要 ( )   PDF (4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ALB/c小鼠经皮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2条/只)35 d后剖杀,获取成虫,经固定、染色、脱色、脱水、透明和封片等处理制成整装玻片标本,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微镜下日本血吸虫的整体形态以及雄虫生殖系统中的睾丸、贮精囊和生殖孔,雌虫生殖系统中的卵巢、卵黄腺、输卵管、卵黄管、受精囊、卵模、梅氏腺、子宫、雌性生殖孔以及虫卵等形态结构清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可较好地观察日本血吸虫虫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结构。

    3 种常见尘螨分子进化关系的初步探讨
    崔玉宝;;高璀乡;周鹰;彭江龙;刘良
    2008, 26(5):  18-396. 
    摘要 ( )   PDF (1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粉尘螨(Dermatophagoides farinae)、屋尘螨(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和梅氏嗜霉螨(Euroglyphus maynei)的分类,采用PCR扩增获得粉尘螨1类(Der f 1)和2类变应原(Der f 2)的cDNA片段,经测序后推导氨基酸序列, 与GenBank中的屋尘螨Der p 1、Der p 2和梅氏嗜霉螨Eur m 1、Eur m 2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别构建1类和2类变应原分子进化树。结果显示变应原之间相似度,Der p 1与Eur m 1为86%,Der p 1与Der f 1为83%;Der p 2与Eur m 2为87%,Der p 2与Der f 2为67%。用变应原氨基酸序列构建分子进化树,1类变应原Der p 1与Eur m 1聚成一簇,2类变应原Der p 2与Eur m 2聚成一簇。结果表明屋尘螨和梅氏嗜霉螨亲缘关系较近,而与粉尘螨较远。

    改良吉氏染色法观察体外培养的阴道毛滴虫分裂繁殖
    方正明;邓伟文;朱红刚;杨振德;刘建军
    2008, 26(5):  19-398. 
    摘要 ( )   PDF (1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改良吉氏染色法观察体外培养的阴道毛滴虫分裂相。结果显示,分裂间期为66.5%,二分裂期为24.1%,多分裂期为9.4%。二分裂虫体可划分为前有丝分裂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多分裂虫体可见含3~7或8个子体,其中含3和4个子体的分别占69.1%和24.5%。还可见一些形态异常虫体。

    病例报告
    输入性间日疟2例
    熊斌;王芳
    2008, 26(5):  20-373. 
    摘要 ( )   PDF (1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型并殖吸虫病1例
    胡赟赟;曾丽莉;王瑛
    2008, 26(5):  21-399. 
    摘要 ( )   PDF (1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治疗盆腔棘球蚴并发尿道瘘1例
    张林;付振超;梁东;林海;努尔兰;徐遵理;窦唯龙;杜马灵
    2008, 26(5):  22-400. 
    摘要 ( )   PDF (1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发现人体感染毛蛉属幼虫2例
    周本江;杨立军;向征
    2008, 26(5):  23-封三. 
    摘要 ( )   PDF (1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
    《实用肺吸虫病学》(第2版)出版消息
    2008, 26(5):  24-326. 
    摘要 ( )   PDF (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范秉真教授的生平与学术记要
    2008, 26(5):  25-封二. 
    摘要 ( )   PDF (1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