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2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8-12-30
    述评
    2007年全国疟疾形势
    周水森;王漪;房文;汤林华
    2008, 26(6):  1-403. 
    摘要 ( )   PDF (1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广西富川县班氏丝虫病传播阻断后残存疫点的发现
    黎学铭;杨益超;黄铿凌;许洪波;谢祖英;麦富珍;商少明;苏爱荣;李树林;区方奇;吴钦华;伍卫平;朱雪花;蒋智华
    2008, 26(6):  2-408. 
    摘要 ( )   PDF (3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阐述广西富川县班氏丝虫病残存疫点发现过程及其处理措施和效果,揭示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在广西富川县朝东镇和麦岭镇的5个行政村(长塘、黄沙、茶山、福溪和长春)开展丝虫病疫点调查。采用厚血膜双片法检测首发患者所在的疫点长塘村及其毗邻的黄沙和茶山村居民,阳性者再作个案调查。疫点长塘村外出返乡人员以及毗邻的福溪和长春村居民,先用快速免疫色谱测试卡(ICT卡)进行血清学检测,阳性者再用厚血膜双片法确诊。在疫点长塘行政村的干上和印山自然村进行人房捕蚊、解剖致倦库蚊,观察幼丝虫感染情况。查阅富川县防治丝虫病历史资料,走访村民了解20世纪70年代接受丝虫病检查和服用乙胺嗪(海群生)药盐防治丝虫病具体情况。 结果 检查富川县长塘行政村居民1 052人,微丝蚴血症者19例(干上村16例、印山村3例),微丝蚴率为1.81%(干上村为5.90%、印山村为1.42%),平均微丝蚴密度为17.4/60 μl血。对毗邻的4个行政村扩大调查4 119人,均为阴性。19例微丝蚴血症者分布于12户家庭,其中13例有亲属关系,在空间和家庭分布上有相对集中的趋势。年龄分布以20~29岁和50~59岁为主,其中50岁以上占微丝蚴血症者总数的57.9%。解剖疫点村致倦库蚊54只,未发现幼丝虫阳性蚊。长塘行政村当年丝虫病纵向或横向监测,以及干上自然村丝虫病疫情和相关的防治资料均未查到。走访长塘行政村60岁以上村民及村医27人,均未曾食用乙胺嗪(海群生)药盐。 结论 广西富川县的干上和印山自然村为班氏丝虫病残存疫点,属低度流行区,流行范围局限,中老年患者居多,平均微丝蚴密度偏低。
    血吸虫多基因非融合性膜锚定表达疫苗的研究
    唐成武;刘朔婕;马彦彬;梁靓;郭萍;王淑玉;邹镇;高红;段秋红;程继忠;戴五星
    2008, 26(6):  3-416. 
    摘要 ( )   PDF (2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日本血吸虫多基因非融合性膜锚定表达疫苗pIRES-Sj97-Sj14-Sj26,并研究其免疫原性及免疫保护作用。 方法 构建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Sj14)、谷胱甘肽-S-转移酶(Sj26)和副肌球蛋白(Sj97)的跨膜共表达质粒pIRES?鄄Sj97-Sj14-Sj26,转染HeLa细胞。通过RT?鄄PCR法检测Sj14、Sj26和Sj97 mRNA的表达,免疫荧光(IFA)检测Sj14、Sj26和Sj97蛋白的表达。用纯化的该质粒免疫BALB/c小鼠(100 μg/只),设生理盐水和空载体对照组,20只/组,每隔2周加强免疫1次,共免疫3次。末次免疫2周后,每组取10只小鼠,眼球取血并断颈处死,取脾淋巴细胞及腹腔巨噬细胞。分别检测免疫小鼠血清中总IgG抗体及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干扰素-γ(IFN-γ)水平,淋巴细胞刺激指数(SI)及 NO释放量,并分析脾淋巴细胞亚群。各组中余下小鼠每只经腹部感染40±1条尾蚴,45 d后剖杀,计数成虫数及肝卵数,计算减虫率和减卵率。结果 构建的质粒可在体外表达。疫苗组、生理盐水组和空白质粒组血清总IgG抗体含量分别为(5.62±0.64)、 (1.22±0.20)及(1.48±0.36) mg/ml,疫苗组与各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P<0.05)。疫苗组、生理盐水组和空白质粒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NO含量分别为(321.19±18.03)、 (184.12±11.05)及(213.51±15.93) nmol/ml,疫苗组与生理盐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疫苗组、生理盐水组、空白质粒组小鼠脾淋巴细胞刺激指数分别为(2.25±0.29)、(1.18±0.07)及(1.22±0.09),疫苗组显著升高(P<0.01)。疫苗组INF-γ水平与各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和CD8+T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疫苗组减虫率和肝减卵率分别为39.9%和43.94%。 结论 pIRES-Sj97-Sj14-Sj26疫苗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可对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小鼠产生一定保护作用。
    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调查黄淮流域不同媒介地区当前疟疾流行水平的研究
    郑香;房文;黄芳;沈毓祖;苏云普;黄光全;周水森
    2008, 26(6):  4-421. 
    摘要 ( )   PDF (2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对黄淮流域居民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调查,评价黄淮流域不同媒介地区疟疾流行水平。 方法 2006和2007年选择沿黄淮流域单一中华按蚊为媒介的安徽省宿州、怀远和砀山县、河南省永城县,嗜人按蚊与中华按蚊复合媒介地区的河南省桐柏县和湖北省广水县,每县分别选择2个自然村,采用重复横向调查方法,连续两年于疟疾流行季节末期对调查点居民(≥1.5岁)采制滤纸干血滴,用IFAT检测人群疟疾抗体水平,计算人群疟疾抗体阳性率与阳性几何平均滴度倒数(GMRT);分别以20岁以下年龄组的抗体阳性率通过可逆催化模型估算这些地区的疟疾感染概率,并与当年疟疾发病率进行比较。 结果 2006和2007年安徽、河南和湖北等3省6县12个自然村的平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1%(153/2 489)和12.0%(295/2 458),其中单一中华按蚊媒介地区2007年的平均抗体阳性率12.0%(194/1 624)]明显高于2006年的4.1%(69/1 670)(χ2=69.9,P<0.01);而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复合媒介地区平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3%(84/819)和12.1%(101/834),两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P>0.05)。2007年12个自然村平均阳性GMRT为26.2,略高于2006年的22.7。可逆催化模型估算结果显示,单一中华按蚊媒介地区和复合媒介地区年感染概率均明显高于当地疫情报告的疟疾发病比率,前者平均分别为后者的117.3倍和17.2倍。在抗体阳性者中,有87.8%为疟疾无症状者,表明黄淮流域地区存在一定比例的无症状潜在传染源。 结论 黄淮流域地区疟疾实际发病远较报告疫情为高,单一中华按蚊为媒介地区疟疾发病呈回升趋势,嗜人按蚊与中华按蚊复合媒介地区疟疾传播相对稳定。
    荨麻疹与螨性过敏的关系及粉尘螨注射液免疫治疗
    邢道荣;温廷桓;余扬林;魏志平;李益明;韩天
    2008, 26(6):  5-427. 
    摘要 ( )   PDF (3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检测荨麻疹和其他皮疹患者对螨的敏感性,并观察粉尘螨注射液特异性免疫治疗(SIT)荨麻疹螨敏阳性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1998-2005年对皮肤科门诊的皮疹患者采用粉尘螨(Df)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SPT)检测螨敏情况。将荨麻疹螨敏反应SPT≥++患者分成3组:A组粉尘螨注射液常规特异性免疫治疗,皮下注射1 ∶ 100 000(w/v)0.3、0.6和1.0 ml,各剂量1次/周×3周,1 ∶ 10 000和1 ∶ 5 000(w/v)的 剂量、疗程同上,即剂量递增期共9周;1 ∶ 5 000 (w/v)1.0 ml/(次·周)×6周,即维持剂量期。B组粉尘螨注射液冲击特异性免疫治疗,3个浓度各治疗1 d,各浓度的3个剂量间隔30 min,即剂量递增期共3 d;1 ∶ 5 000 (w/v)1.0 ml/(次·d)×6 d,即维持剂量期。A组和B组各1疗程后改用维持量1 ∶ 5 000(w/v)1.0 ml每2周1次,维持1年。C组为对照组,用抗组胺药物治疗,依巴斯汀10 mg/d+盐酸西替利嗪10 mg/d,7 d为1个疗程(以后需要时用)。观察各组的治疗效果。用ELISA测定20患者粉尘螨注射液特异性免疫治疗前后血清总IgE(tIgE)和粉尘螨特异性IgE(sIgE)水平的变化。 结果 2 685例皮疹患者中,荨麻疹患者螨敏阳性率为70.3%(1754/2 496),高于湿疹患者的63.5%(54/85)和过敏性紫癜患者的60.6%(63/104)(P<0.05)。248例荨麻疹螨敏SPT≥++患者接受粉尘螨注射液特异性免疫治疗,1年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1.1%(226/248),其中基本控制和显效者占66.1%(164/248),高于抗组胺药物治疗组[12.7%(20/158)](P<0.01);冲击特异性免疫治疗起效快,其最终疗效也优于常规特异性免疫治疗(基本控制+显效为76.7%>55.0%)(P<0.05)。20例荨麻疹螨敏患者tIgE水平特异性免疫治疗1年后比免疫治疗前下降,粉尘螨sIgE水平显著上升(P<0.01)。 结论 尘螨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对荨麻疹螨敏具有病因诊断价值,粉尘螨注射液特异性免疫治疗对荨麻疹螨敏者有较好的疗效。此外,冲击免疫治疗起效快且优于常规免疫治疗。
    日本血吸虫不同阶段抗原免疫抑制过敏性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实验观察
    蒋自卫;莫红梅;王磊;程喻力;王淇泓;雷家慧;刘文琪;李雍龙
    2008, 26(6):  6-431. 
    摘要 ( )   PDF (3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不同生活史阶段抗原对过敏性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 雌性BALB/c小鼠48只,随机均分8组,A组为健康对照组;B组为哮喘模型组,以鸡卵白蛋白(OVA)抗原腹腔注射致敏,OVA滴鼻诱发哮喘;C、D和E组小鼠分别用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可溶性成虫抗原(SWA)和童虫抗原(SSA)经腹部皮下免疫,共4次,每次间隔1周,末次免疫后1周再按B组方法诱发哮喘;F、G和H组分别用SEA、SWA和SSA免疫接种小鼠(免疫方法及剂量分别同C、D、E组),末次免疫后1周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OVA处理小鼠,不诱发哮喘。诱发哮喘后48 h剖杀各组小鼠,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的病理变化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相关细胞成分及细胞因子的变化。 结果 A组小鼠气道肺组织无明显炎症变化;B组小鼠气道肺组织可见明显的炎性细胞,尤其是嗜酸粒细胞的浸润;C、D和E组小鼠气道肺组织炎症明显轻于B组小鼠。B组小鼠BALF中白细胞总数[(98.4±16.1)×104/ml]、嗜酸粒细胞百分数[(17.6±4.3)×104/ml]和白细胞介素-5(IL-5)水平[(197.9±36.5)pg/ml]均明显高于A组[分别为(8.2±1.1)×104/ml、(0.02±0.01)×104/ml和(12.3±7.4)pg/ml],而IL-10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明显低于A组。C、D和E组小鼠BALF中白细胞总数、嗜酸粒细胞百分数和IL-5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而IL-10,IFN-γ水平则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日本血吸虫不同抗原免疫后能有效调节过敏性哮喘小鼠的细胞因子平衡,同时对哮喘小鼠嗜酸粒细胞在肺组织中的浸润及肺组织炎症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刚地弓形虫多表位抗原基因在转基因番茄中的表达研究
    周晓红;黄小琴;钟任佳;朱巧珍;赵莹;郭瑜琪;陈晓光
    2008, 26(6):  7-437. 
    摘要 ( )   PDF (3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获得稳定表达弓形虫多表位抗原基因(Tg-MAG)的转基因番茄植株。 方法 用植物组成型启动子E35S、番茄果实特异性E82.2启动子以及E35S-E81.1复合式启动子驱动弓形虫Tg?-MAG的植物表达载体pC35MG、pCE2MG与pC35E1MG,以农杆菌介导的T-DNA转化法转化番茄子叶和下胚轴;经芽诱导、伸长以及生根的连续性抗性筛选和培育,获得Tg-MAG转基因番茄植株,练苗后移栽花盆中培育至开花、结果。用PCR、RT-PCR、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别对Tg-MAG转基因植株进行DNA、RNA、蛋白水平的鉴定。 结果 获得的Tg-MAG转基因番茄植株经PCR和RT-PCR鉴定,得到预期360 bp的Tg-MAG片段,经Western blotting筛选获得能正确表达预期相对分子质量(Mr)为11 900 的Tg-MAG重组蛋白,且8株具有免疫反应性,其中有2株于番茄果实中所表达的重组蛋白能与抗弓形虫速殖子主要表面抗原1(SAG1)单克隆抗体K7H3发生强免疫反应。 结论 获得Tg-MAG转基因番茄株系,在其果实中成功表达具有良好免疫反应性的Tg-MAG重组蛋白。
    右旋松萝酸体外抗弓形虫速殖子的实验研究
    魏琳琳;程彦斌;司开卫;顾宁;李小其;李琛;袁育康
    2008, 26(6):  8-441. 
    摘要 ( )   PDF (2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右旋松萝酸在体外抗RH株弓形虫速殖子的效果。 方法 实验设右旋松萝酸组、乙酰螺旋霉素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前两组分别再设4个浓度组,于1 ml弓形虫速殖子悬液(1×106个/ml)中分别加入终浓度为5、10、25和50 μg/ml右旋松萝酸或乙酰螺旋霉素;后两组分别加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和1% DMSO;每组15管。作用1、2和4 h后,取弓形虫悬液涂片,台盼蓝染色,光镜观察记数。将各组作用4 h的弓形虫悬液洗涤后,接种昆明小鼠,作再转种试验,观察弓形虫速殖子复苏情况。同时将洗涤后的虫体接种于制备的SD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观察虫体侵袭力。 结果 10、25和50 μg/ml右旋松萝酸组作用4 h,弓形虫速殖子台盼蓝着色率达100%,部分虫体肿胀,两端变圆,细胞质内出现颗粒,细胞核深染。各浓度的乙酰螺旋霉素组弓形虫速殖子变化与右旋松萝酸组相似,仅50 μg/ml组作用4 h后台盼蓝着色率达100%。再转种试验结果显示右旋松萝酸组仅5 μg/ml组小鼠于接种后第8~9天死亡,腹腔液见大量弓形虫速殖子;其余各组小鼠大多存活至再次转种,且腹腔液均未见弓形虫速殖子。但乙酰螺旋霉素各浓度组小鼠均于接种后6~8 d死亡,腹腔液见大量虫体及假包囊。右旋松萝酸5 μg/ml组,弓形虫速殖子侵入大鼠心肌成纤维样细胞,会形成假包囊,其余组均为阴性。但乙酰螺旋霉素、生理盐水和DMSO组速殖子对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均有不同程度感染。 结论 右旋松萝酸在体外有较强的抗弓形虫速殖子作用。
    磷酸萘酚喹伍用青蒿素对猴疟原虫的药效学研究
    王京燕;丁德本;李国福;赵京花
    2008, 26(6):  9-444. 
    摘要 ( )   PDF (1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磷酸萘酚喹与青蒿素伍用对猴疟的治疗作用。 方法 感染诺氏疟原虫恒河猴模型随机均分为9组(3只/组),A组和B组分别灌服6和10 mg/kg磷酸萘酚喹3 d,1次/d;C组和D组分别灌服31.6和100 mg/kg青蒿素,第1天2次,第2~3天各1次;E组、F组和G组用10 mg/kg磷酸萘酚喹分别与10、20和25 mg/kg青蒿素配伍(即以1?誜1、1?誜2和1?誜2.5配伍)灌服;H组和I组分别灌服单药磷酸萘酚喹10 mg/kg和青蒿素30 mg/kg。于给药后24 h观察原虫感染率,以给药后105 d查不见原虫为治愈标准。 结果 给药后24 h,A、B、C、D组原虫下降率均超过90%。E、F和G组平均原虫转阴时间依次为(56.0±16.0)、(53.3±4.6)和(56.0±8.0)h,均较H组[(69.3±4.6)h]快。A、B、D、E、F和G组治愈猴数分别为1、3、3、2、2和3只。C、H和I组均未治愈。 结论 磷酸萘酚喹与青蒿素伍用可降低伍用单药剂量,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两药1:2.5的比例配伍治愈率达100%。
    实验研究
    母源性抗旋毛虫抗体对子鼠肠道虫荷的影响
    王燕娟;徐冬梅;崔晶;王中全
    2008, 26(6):  10-449. 
    摘要 ( )   PDF (2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母源性抗旋毛虫抗体的传递途径及其对子鼠感染旋毛虫后肠道排虫的作用。方法 98只昆明小鼠子鼠分为4组,感染母鼠所产子鼠感染母鼠哺乳组(A组)、正常母鼠所产子鼠感染母鼠哺乳组(B组)、感染母鼠所产子鼠正常母鼠哺乳组(C组)及正常母鼠所产子鼠正常母鼠哺乳组(D组)。4组子鼠分别在14、21、42日龄时尾静脉采血,用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ELISA检测血清抗体水平,然后分别经口感染200条肌幼虫,18 h后剖杀子鼠,计数肠道虫荷。 结果 A、B、C和D等4组14日龄子鼠的肠道平均虫荷分别为5、5、19及18条,21日龄子鼠分别为18、19、75及73条。14日与21日龄的A、B两组子鼠肠道虫荷均显著低于C、D两组子鼠(F14=10.056,F21=35.062,P<0.01)。14日和21日龄子鼠血清吸光度(A492),A组(0.177、0.235)与B组(0.183、0.250)均显著高于C组(0.108、0.105)与D组(0.067、 0.065) (F14=75.326,F21=60.867,P<0.01);14日和21日龄4组子鼠肠道虫荷与其血清抗体水平均呈负相关(r14=-0.621,r21=-0.756,P<0.01)。42日龄4组子鼠肠道虫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2=0.916,P>0.05),血清抗旋毛虫抗体均为阴性,肠道虫荷与其血清抗体水平无相关性(r42=-0.291,P>0.05)。 结论 母源性抗旋毛虫抗体主要经乳汁传递,可明显促进14日和21日龄子鼠感染旋毛虫后的肠道排虫反应。
    刚地弓形虫RH株速殖子在HeLa细胞系体外培养的实验观察
    吴亮;陈盛霞;李琳婕;车飞虎;邓红艳;姜旭淦
    2008, 26(6):  11-456. 
    摘要 ( )   PDF (3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稳定高效的刚地弓形虫RH株速殖子(以下简称弓形虫速殖子)体外培养模型。 方法 ①将HeLa细胞(1×104个)接种置于细胞培养皿内底部的盖玻片,12 h后将纯化的弓形虫速殖子接种于细胞培养皿(1×104个/皿),继续培养0.5~96 h,观察弓形虫速殖子在HeLa细胞内增殖情况;②将纯化的弓形虫速殖子接种于HeLa细胞后分为2组,一组于37 ℃分别培养24~120 h后,移入25 ℃培养120 h;另组于37 ℃培养48 h后,移入25 ℃分别培养72~168 h,观察不同温度和时间对弓形虫速殖子产率和活虫率的影响;③当培养的HeLa细胞80%发生细胞融合时更换速殖子培养液,同上法12 h后接种纯化的弓形虫速殖子进行培养,当80% HeLa细胞被感染增殖的弓形虫速殖子涨破时,收集、计数弓形虫速殖子,并用其感染(3×106个/瓶)新的HeLa细胞,观察其连续传代情况;④每隔5代取弓形虫速殖子,腹腔接种昆明小鼠(3×106个/只),观察小鼠存活时间、评价该体外培养条件对弓形虫速殖子毒力的影响。 结果 接种弓形虫速殖子96 h后HeLa细胞均被感染及涨破,培养弓形虫速殖子30代(3~4 d为1代)增殖稳定,每代获得弓形虫速殖子1×107~5×107个,增殖5~20倍。各代弓形虫速殖子对昆明小鼠的平均致死时间为5.80~6.40 d, 毒力未见减弱(P>0.05)。HeLa细胞接种弓形虫速殖子,于37 ℃培养72 h后,移至25 ℃培养120 h,其产率高达40倍以上,活虫率为90%以上,仅残留极少量Hela细胞。 结论 刚地弓形虫RH株速殖子可在HeLa细胞中增殖并长期稳定传代。
    阿苯达唑亚砜及其对映体体外抗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作用
    包根书;张虹;景涛;乔华;王静
    2008, 26(6):  12-461. 
    摘要 ( )   PDF (2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阿苯达唑亚砜消旋体(ASOX)、左旋体(L-ASOX)和右旋体(D-ASOX)体外抗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作用。 方法 将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随机分为8组(每组约6 000个),分别置含6 ml DMEM培养液(含15%胎牛血清,青霉素和链霉素各500 U/ml)的培养瓶中,ASOX、L-ASOX和D?鄄ASOX的各50 μg/ml和100 μg/ml组分别加入各药液150 μl和300 μl(配制液含0.1%二甲基亚砜和0.1%吐温-80的蒸馏水),DMSO组中加入等量配制液,并设空白对照组,每组设2个平行组。每隔1 d观察1次,取样滴于玻片,用0.03%美蓝染色,显微镜下计数原头蚴约400个,计算死亡率。直至其中一组的原头蚴全部死亡为止。 结果 ASOX、L-ASOX和D-ASOX两个浓度(50 μg/ml和100 μg/ml)组不同作用时间原头蚴的死亡率分别与空白对照组和溶剂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SOX组与D-ASOX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L-ASOX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SOX与L-ASOX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药物作用至第9天时,ASOX、L-ASOX、D-ASOX的50 μg/ml组原头蚴死亡率分别为(93.6±3.7)%、(56.2±3.9)%和(99.0±1.9)%,各药的100 μg/ml组死亡率分别为100%、(74.5±3.7)%和100%,对照组为(19.1±1.3)%,溶剂组为(22.5±1.9)%。 结论 ASOX、L-ASOX和D-ASOX在体外均有抗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作用,D-ASOX抗原头蚴作用较L-ASOX强。
    日本血吸虫未成熟卵可溶性抗原诱导小鼠抗雌虫生殖免疫的研究
    李翠英;李飞;贾雪梅;王红;陈连勇
    2008, 26(6):  13-465. 
    摘要 ( )   PDF (3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云南株未成熟卵可溶性抗原(SIEA)免疫小鼠产生的抗雌虫生殖效果及作用机制。 方法 3 00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经腹部皮肤感染家兔,第34天收集兔肝中的未成熟卵制备SIEA。2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免疫组(11只)每鼠背部皮下多点注射SIEA(100 μg/只),对照组(9只)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2周免疫1次,共5次。末次免疫后1周,用(30±2)条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每只鼠。第45天收集小鼠粪便,第46天剖杀小鼠,心脏灌注法收集成虫,比较成虫数及粪便、肝组织、雌虫子宫内虫卵数和肝表面虫卵结节密度;透射电镜观察雌虫卵黄腺及雄虫睾丸组织。 结果 免疫组与对照组检获成虫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小鼠每克粪便每条雌虫虫卵数、每克肝组织每条雌虫虫卵数、每条雌虫子宫内虫卵数及肝表面虫卵结节密度分别为(56.68±24.78)个、 (5 826±437)个、 (49.94±12.53)个和(10.04±1.13)个/0.25 cm2; 对照组分别为(89.93±32.18)个、 (10 016±3 541)个、(76.54±19.77)个和(19.22±2.45) 个/0.25 cm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免疫组小鼠体内雌虫卵黄腺内成熟卵黄细胞和脂滴减少,雄虫睾丸组织内支持细胞多见而精细胞较少,且卵黄细胞和支持细胞胞质内出现空泡。 结论 SIEA可能通过抑制日本血吸虫生殖细胞的成熟而产生抗雌虫生殖免疫效应。
    现场研究
    广东省输入性丝虫病病例调查
    张贤昌;黄少玉;邓卓晖;欧作炎;伍卫平;骆雄才;陈锡欣;张启明;林荣幸;阮彩文;王金龙;崔惠儿
    2008, 26(6):  14-411. 
    摘要 ( )   PDF (2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广东省输入性丝虫病病例及对周围人群的影响。 方法 对广东省输入性丝虫病病例及周围人群进行检查,应用常规厚血膜双片法检查微丝蚴,ELISA法检测丝虫IgG4抗体。 结果 2007年9月在广州南沙、番禺、汕头和中山等4市(区)共调查989人,其中47人来自广西富川县朝东镇长塘行政村的干上和印山自然村。共发现3例微丝蚴血症者,均为疫点长塘村干上、印山自然村人,微丝蚴密度分别为24、20和2 条/120 μl血,微丝蚴检出率为6.4%(3/47)。对残存疫点在粤人员、周围人群及非流行区对照人群共1 501人进行丝虫IgG4检测,丝虫IgG4阳性者15例,其中来自干上和印山村12例,阳性率为25.5%(12/47),高于其他人群(x2=295.83,P<0.01)。IgG4阳性而非微丝蚴血症者采用快速免疫色谱测试卡(ICT)复查,结果均为阴性。 结论 广东省来自广西丝虫病疫点务工人群中存在少量传染源。
    综述
    血吸虫体被的结构功能及其蛋白质组研究
    钱门宝;胡薇
    2008, 26(6):  15-471. 
    摘要 ( )   PDF (2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吸虫体表由一层合抱体细胞组成,称为体被。体被在血吸虫的营养吸收和免疫逃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被认为是诊断、疫苗和药物的潜在靶点。近年来兴起的体被蛋白质组研究,迄今已发现和鉴定了一大批体被蛋白,这将为血吸虫病的预防控制提供重要线索。
    疟疾疫苗现场试验研究进展
    曹俊;高琪
    2008, 26(6):  16-475. 
    摘要 ( )   PDF (2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全有效的疟疾疫苗可能是预防、控制疟疾的有效途径。然而,迄今为止,仍无一个安全有效的疟疾疫苗应用于现场。疟疾疫苗主要分为红前期疫苗、红内期疫苗及传播阻断疫苗,本文对这3类疫苗临床试验的进展进行综述。
    RNA干扰技术在动物寄生线虫研究中的局限性
    王子见;吴秀萍;邓洪宽;刘明远
    2008, 26(6):  17-479. 
    摘要 ( )   PDF (2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基因功能研究技术,不仅应用于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中,而且已成为鉴定基因功能高通量的筛选方法。但是,最近的研究发现,RNAi在动物寄生性线虫的应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RNAi 在不同线虫体内效果差异较大,同一种线虫不同发育时期的效果差异也较大。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有:①RNAi传送途径的效率在不同的寄生性线虫中是不同的;②RNAi机制只存在于相关的线虫中,大多寄生性线虫都存在着基因功能缺陷;③RNAi可能受线虫不同生活方式的影响。本文就RNA干扰技术在动物寄生性线虫研究中的局限性作一综述。
    研究简报
    人芽囊原虫标本染色方法的改进
    张瑞其;陈厚彪;危会萍;苏水莲
    2008, 26(6):  18-445. 
    摘要 ( )   PDF (1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芽囊原虫标本经肖氏液固定后,用改良的哈氏苏木素染色。结果表明,标本内部结构清晰,中心体明显,与传统的铁苏木素染色方法相比,染色效果好,制片时间短,操作步骤简单。
    宁波市并殖吸虫病流行现状
    许国章;钱宝珍;叶丽萍;张劼楠;鲁峰;孙亚维
    2008, 26(6):  19-451. 
    摘要 ( )   PDF (2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收集2000-2007年宁波市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门诊并殖吸虫病病例资料,调查并殖吸虫病历史流行区人群自然感染情况,以及并殖吸虫第一、第二中间宿主和保虫宿主的感染情况。从2 643份疑似患者血清中检出并殖吸虫抗体阳性417份,阳性率为15.8%,男女比例为1︰1.19,多数病例存在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历史流行区人群血清阳性率为3.1%(46/1 462),男性和女性的感染率分别为2.8%(18/649)和3.2%(26/81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83 3,P>0.05)。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阳性率为0.05%(9/19 368),第二中间宿主长江华溪蟹和浙江华溪蟹阳性率为31.1%(15 627/50 313),保虫宿主阳性率为11.9%(52/438)。宁波市部分地区仍存在并殖吸虫病的自然疫源地。
    动态窗口扫描统计量法在急性血吸虫病时间聚集性分析中的应用
    徐莉莉;陈更新;崔道永;何宗贵;周晓农
    2008, 26(6):  20-458. 
    摘要 ( )   PDF (1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使用动态窗口扫描统计量法、集中度法和圆形分布法分析2001-2006年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急性血吸虫病病例的发病时间,确定其时间聚集性。动态窗口扫描统计量法分析结果显示,贵池区急性血吸虫病病例的发病时间从2001年到2003年越来越集中,之后越来越分散,而2006年的发病时间聚集性消失(对数似然比LLR=4.14,P>0.05);分析所有病例发现,2002年8~9月是6年中发病的最大聚集期(LLR=18.5,P<0.01),与实际情况相符。而集中度和圆形分布法提供的信息较少,且2002年的分析结果与动态窗口扫描统计量法所得结果有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其他两种分析方法相比,动态窗口扫描统计量法在急性血吸虫病的时间聚集性分析中提供信息较多,结果可靠。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棘球蚴病流行现况
    刘海青;何多龙;吴献洪;王虎;马霄;赵延梅
    2008, 26(6):  21-481. 
    摘要 ( )   PDF (2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6年分别选择青海省玉树、治多和称多等3县(州)的2个镇6个乡共27个自然村,对1岁以上常住居民用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和B超进行棘球蚴病诊断检查。IHA共检2 251人,抗棘球蚴抗体IgG阳性率为9.2%(207/2 251);B超共检2 581人,患病率为4.1%(106/2 581)。女性IHA阳性率和患病水平(分别为11.3%和5.0%)均高于男性(分别为6.6%和3.0%)。IHA血清阳性者中,40岁组最高,占16.4%;患病率则随年龄增长而升高,60岁以上组最高,占15.5%。不同职业人群中IHA血清阳性率和患病率均以半农半牧为最高,分别占21.5%和11.4%。玉树州人群棘球蚴病抗体阳性率和患病率均处于较高水平。
    马来丝虫肌球蛋白部分编码基因Bm-M55的克隆与真核表达
    谢东方;方政;黄为群;沈勤;童海燕;徐邦生
    2008, 26(6):  22-484. 
    摘要 ( )   PDF (2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马来丝虫肌球蛋白部分编码基因(Bm-M55)序列设计引物,以其微丝蚴总RNA为模板,反转录PCR扩增目的基因。用TA克隆方法将目的基因克隆至载体pGEM?鄄T Easy中,经PCR和双酶切鉴定并测序后,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Bm-M55,转染COS-7细胞后进行RT-PCR验证。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电泳(SDS-PAGE)对获得重组蛋白Bm?鄄M55进行分析和鉴定。RT-PCR鉴定结果显示, 转染的COS-7细胞表达了Bm-M55基因,根据克隆的目的基因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登录号为AAA27858)中的一致,重组蛋白Bm-M55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 55 000。
    病例报告
    恶性疟合并登革热1 例
    赵国兵;易显明;胡少辉;熊小红;余元华;黄光全;刘力
    2008, 26(6):  23-408. 
    摘要 ( )   PDF (1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赣州市棘口吸虫病1 例报告
    苏水莲;危会萍;陈德兰
    2008, 26(6):  24-427. 
    摘要 ( )   PDF (1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周T细胞淋巴瘤并发内脏利什曼病1例
    唐建发;杜爱书;张会超;彭华
    2008, 26(6):  25-485. 
    摘要 ( )   PDF (1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
    2007年本刊影响因子
    2008, 26(6):  26-封二. 
    摘要 ( )   PDF (4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海市寄生虫学会全体会员大会暨2008学术年会纪要
    2008, 26(6):  27-封二. 
    摘要 ( )   PDF (4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第八届全国环境与职业医学研究生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2008, 26(6):  28-471. 
    摘要 ( )   PDF (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刊2008年第26卷文题索引
    2008, 26(6):  29-III. 
    摘要 ( )   PDF (4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刊2008年第26卷作者索引
    2008, 26(6):  30-封三. 
    摘要 ( )   PDF (1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