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4-10-30
    上一期   
    封面和目录
    第42卷第5期封面和目录
    2024, 42(5):  0-0. 
    摘要 ( )   PDF (29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报道
    2023年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疫情分析
    周正斌, 李元元, 李中秋, 杨丽敏, 刘琴, 张仪, 陈军虎, 李石柱
    2024, 42(5):  559-56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5.001
    摘要 ( )   HTML ( )   PDF (149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2023年全国内脏利什曼病疫情状况,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2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全国内脏利什曼病病例信息,剔除疑似病例、重复病例和皮肤利什曼病病例,建立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对内脏利什曼病三间分布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23年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5个县共报告内脏利什曼病病例299例,发病率为0.02/10万,较2022年上升25.1%;其中犬源型(山丘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237例,野生动物源型(荒漠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7例,人源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1例,非流行区输入性病例54例。报告病例主要分布于山西(114例)、河南(54例)和陕西(38例)等3个省,合计占全国报告病例总数的68.9%(206/299)。125个县中,74个县属于流行区,共报告本地感染病例245例;其余51个县属于非流行区,共报告输入性病例54例。74个流行县中,山西省平定县、阳泉市郊区、襄汾县,河北省井陉县,陕西省华州区,河南省林州市和新安县等7个县为内脏利什曼病主要流行县,分别报告病例24、16、10、13、12、12和10例,合计报告病例占全国总病例数的32.4%(97/299)。山西省洪洞、黎城、临县、石楼、五台,河北省曲阳、阜平、涞源、平山、涉县、唐县、易县,河南省嵩县、禹州,甘肃省成县、康县,北京市延庆和陕西省澄城等18个县为内脏利什曼病复燃流行县,共报告本地感染病例23例。内脏利什曼病发病高峰为3月。男女病例比为1:0.4。农民占全部病例数的57.2%(171/299)。病例主要分布于45~74岁年龄段 (占64.5%)。 结论 我国内脏利什曼病呈低度流行态势,但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流行区范围逐渐扩大,农民是我国内脏利什曼病高风险人群,应加强对内脏利什曼病的监测和防控。

    论著
    细粒棘球蚴抗原B和钙结合蛋白1调节小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机制研究
    杨雪花, 宋海辰, 焦红杰, 程永凤, 岳迎宾, 宋传龙, 何白奇枫, 严媚
    2024, 42(5):  566-57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5.002
    摘要 ( )   HTML ( )   PDF (201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细粒棘球蚴抗原B(AgB)和钙结合蛋白1(CBP1)在小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模型中基于TLR4/NF-κB/NLRP3信号通路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 42只健康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ITP组、AgB组、AgB + ITP组、CBP1组、CBP1 + ITP组,每组7只。AgB组和AgB + ITP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AgB 100 μg(200 μl),CBP1组和CBP1 + ITP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CBP1 100 μg(200 μl),对照组和ITP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PBS 200 μl;均连续5 d。随后ITP组、AgB + ITP组、CBP1 + ITP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抗CD41单克隆抗体3 μg(200 μl)进行ITP造模,对照组、AgB组、CBP1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PBS 200 μl;均连续注射5 d。检测造模前1天(D0)、造模期间(D1~D5)、造模结束次日(D6)小鼠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的变化;造模结束次日安乐死处死小鼠,取脾脏和肝脏,称重并计算脏器指数;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小鼠脾组织Toll样受体4(TLR4)、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蛋白3(NLRP3)、凋亡点状蛋白(ASC)、IL-1β mRNA相对转录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脾脏TLR4、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核因子κB(NF-κB)、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的相对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结果 ITP组小鼠D1~D6的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02.1 ± 6.8)× 109/L、(234.7 ± 18.1)× 109/L、(229.7 ± 45.8)× 109/L、(316.7 ± 26.8)× 109/L、(320.6 ± 60.5)× 109/L、(179.1 ± 22.2)× 109/L,均低于对照组的(526.6 ± 90.4)× 109/L、(679.3 ± 58.5)× 109/L、(828.0 ± 61.0)× 109/L、(855.3 ± 101.9)× 109/L、(784.1 ± 177.7)× 109/L、(877.4 ± 107.5)× 109/L(LSD-t = -4.2、-5.5、-6.9、-6.3、-3.9、-4.8,均P < 0.05);AgB + ITP组和CBP1 + ITP组D6的血小板计数为(512.6 ± 100.5)× 109/L、(511.1 ± 114.8)× 109/L,均高于ITP组(LSD-t = 2.3、2.3,均P < 0.05)。ITP组小鼠脾脏指数为12.1 ± 1.2,高于对照组的6.3 ± 0.4(LSD-t = 6.8,P < 0.01);AgB + ITP组脾脏指数为9.0 ± 0.3,较ITP组下降(LSD-t = -3.6,P < 0.01)。qRT-PCR结果显示,ITP组脾组织TLR4、NLRP3、ASC、IL-1β 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7.5 ± 2.1、5.3 ± 1.5、3.6 ± 0.7、4.0 ± 0.9,均高于对照组的1.3 ± 0.3、1.2 ± 0.2、1.2 ± 0.3、1.0 ± 0.1(LSD-t = 4.8、4.5、4.2、5.2,均P < 0.01);AgB + ITP组的相对转录水平为1.7 ± 0.3、0.6 ± 0.1、1.0 ± 0.3、0.7 ± 0.1,CBP1 + ITP组为1.7 ± 0.1、1.0 ± 0.3、1.1 ± 0.4、0.4 ± 0.1,均较ITP组下降(LSD-t = -4.6、-5.1、-4.5、-5.9, -4.5、-4.7、-4.4、-6.3,均P < 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ITP组脾组织TLR4、iNOS、NF-κB p65、caspase-1的相对表达水平为0.7 ± 0.1、0.5 ± 0.0、1.4 ± 0.2、1.5 ± 0.2,均高于对照组的0.2 ± 0.0、0.3 ± 0.0、0.9 ± 0.2、0.8 ± 0.2(LSD-t = 8.6、6.5、3.1、3.5,均P < 0.01);AgB + ITP组相对表达水平为0.4 ± 0.0、0.4 ± 0.0、0.9 ± 0.1、1.0 ± 0.1,CBP1 + ITP组为0.2 ± 0.1、0.2 ± 0.0、0.6 ± 0.1、0.7 ± 0.1,均较ITP组下降(LSD-t = -6.1、-2.8、-3.1、-2.3,-8.9、 -7.1、-4.9、-4.2,均P < 0.05)。 结论 AgB和CBP1对小鼠ITP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TLR4/NF-κB/NLRP3通路的调节有关。

    壮药鸡骨草制剂治疗多房棘球蚴感染诱导的肝纤维化效果
    李嘉静, 黄文君, 曹得萍
    2024, 42(5):  573-58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5.003
    摘要 ( )   HTML ( )   PDF (264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体内和体外壮药鸡骨草制剂(HaF)治疗多房棘球蚴感染诱导的肝纤维化效果。 方法 取鸡骨草胶囊制备25、50、100、200 µg/ml HaF溶液,分别体外处理人肝星状细胞LX2(HSC-LX2)72、96、120 h后,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在HSC-LX2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Ⅰ)的相对表达量。取0.1 mg/ml多房棘球蚴虫体蛋白刺激HSC-LX2 24 h,加入100 µg/ml HaF溶液处理24、48、72 h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HSC-LX2中α-SMA和collagen Ⅰ相对表达量。将36只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4只)、感染组(4只)、0.5 g/(kg•d)HaF治疗组(5只)、1.0 g/(kg•d)HaF治疗组(5只)、2.0 g/(kg•d)HaF治疗组(6只)、阿苯达唑(ABZ)治疗组(6只)、ABZ + HaF联合治疗组(6只)等7个组,感染组和各治疗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2 000个原头节,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感染后60 d,治疗组小鼠灌胃相应药物,1次/d。治疗60 d后,取小鼠肝、脾组织称重,计算小鼠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碱水解法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比色法测定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α-SMA和collagen Ⅰ相对表达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肝、脾组织病理变化。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100 µg/ml HaF溶液干预96 h后,HSC-LX2中α-SMA和collagen Ⅰ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01 ± 0.218、0.352 ± 0.058,均低于对照组(1.435 ± 0.297、1.340 ± 0.416)(t = 2.755、11.120,均P < 0.05);其他浓度和作用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经多房棘球蚴虫体蛋白刺激的HSC-LX2在HaF处理48 h后的α-SMA和collagen Ⅰ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26 ± 0.106和0.315 ± 0.076,均低于对照组(0.895 ± 0.417、1.009 ± 0.378)(t = 6.359、9.059,均P < 0.05)。体内实验结果显示,感染组小鼠的肝脏指数、脾脏指数、血清AST水平和肝组织HYP含量分别为(4.366 ± 0.284)%、(5.129 ± 1.114)mg/g、(22.194 ± 1.509)U/L和(21.743 ± 2.503)× 10-2 μg/mg,均高于对照组的(3.389 ± 0.045)%、(2.031 ± 0.165)mg/g、(17.355 ± 0.574)U/L和(9.330 ± 1.519)× 10-2 μg/mg(t = 3.393、2.752、2.616、4.549,均P < 0.05)。0.5 g/(kg•d)治疗组、1.0 g/(kg•d)治疗组、2.0 g/(kg•d)HaF治疗组、ABZ治疗组、ABZ + HaF联合治疗组小鼠血清AST水平分别为(17.375 ± 0.746)、(15.411 ± 1.338)、(17.057 ± 1.066)、(16.190 ± 1.559)、(14.637 ± 1.888)U/L,均低于感染组(t = 2.863、3.362、2.838、2.717、3.002,均P < 0.05),其中1.0 g/(kg•d)HaF治疗组降低最明显;5个治疗组小鼠肝脏指数、脾脏指数、肝组织HYP含量与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1.0 g/(kg•d)HaF治疗组小鼠肝组织中α-SMA相对表达量为0.818 ± 0.195,ABZ + HaF联合治疗组小鼠肝组织collagen Ⅰ相对表达量为0.799 ± 0.167,均低于感染组(1.668 ± 0.131、1.341 ± 0.141)(t = 3.619、2.486,均P < 0.05)。HE染色和Masson染色表明,ABZ + HaF联合治疗组小鼠肝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肝组织中纤维组织面积为(6.184 ± 1.951)%,低于感染组的(19.916 ± 2.046)%(t = 4.703,P < 0.01)。 结论 壮药鸡骨草制剂在体内和体外均可明显减轻多房棘球蚴感染诱导的肝纤维化,为鸡骨草胶囊作为多房棘球蚴病的新型治疗制剂提供了实验依据。

    基于影像组学及临床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鉴别肝细粒棘球蚴病病灶活性的研究
    汪占金, 陈志恒, 李富源, 蔡俊杰, 薛张佗, 周瀛, 曹云太, 王展
    2024, 42(5):  582-59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5.004
    摘要 ( )   HTML ( )   PDF (240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开发影像组学和临床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以精准鉴别肝细粒棘球蚴病(HCE)病灶的生物活性。 方法 收集2018—2022年就诊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的521例HCE患者和就诊于果洛州人民医院普外科和玉树州人民医院普外科的236例HCE患者的CT图像及临床资料,提取影像特征并进行筛选。对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构建模型的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LR)、支持向量机(SVM)、K-近邻算法(KNN)、随机森林(RandomForest)、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轻量级梯度提升机(LightGBM)、极端随机树(ExtraTrees)等7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模型,结合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模型的预测结果,基于软投票法构建联合模型,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模型和临床-影像联合模型的性能,并通过外部验证评估模型性能。 结果 共430例患者被纳入进行模型开发训练,171例患者作为外部验证,筛选出51个影像特征及5个临床特征用于构建模型。7种机器学习模型中,以XGBoost算法性能表现最佳,其构建的临床模型在训练集和外部验证集上的AUC值均最大,分别为0.977[95%置信区间(95% CI):0.964~0.990]和0.839(95% CI:0.776~0.901);其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AUC值均最大,分别为0.998(95% CI:0.997~1.000和0.874(95% CI:0.822~0.927);其构建的联合模型AUC值均最大,分别为1.000(95% CI:0.999~1.000)和0.931(95% CI:0.894~0.968)。DeLong检验结果表明,联合模型在训练集上的性能优于临床模型(Z = 2.154,P < 0.05),与影像组学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0.562,P > 0.05);在外部验证集上的性能优于临床模型和影像组学模型(Z = 3.338、3.331,P < 0.05)。校准曲线和决策分析(DCA)曲线表明,联合模型在训练集和外部验证集的校准性能最佳、净收益最高,在不同数据集上性能稳定,在外部验证中展现了良好的泛化能力和可靠性。 结论 基于影像组学以及临床数据开发的机器学习模型能够精准鉴别肝细粒棘球蚴病病灶的生物活性,联合模型具更高的诊断精度和临床应用潜力,可为HCE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多房棘球蚴感染晚期小鼠肝脏中NK1.1的表达对T细胞功能的影响
    赵涵玥, 李锦田, 薛俊隆, 卡力比夏提·艾木拉江, 林仁勇, 吐尔干艾力·阿吉
    2024, 42(5):  594-60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5.005
    摘要 ( )   HTML ( )   PDF (478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多房棘球蚴感染晚期小鼠肝T细胞的NK1.1表达变化,分析NK1.1表达对T细胞功能的影响。 方法 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感染组。感染组小鼠经肝门静脉注射2 000个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感染后36周取肝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天狼星红和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纤维化情况。收集肝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肝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占比,并检测不同T细胞的NK1.1、颗粒酶B(GrB)、穿孔素、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17(IL-17)表达变化。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感染多房棘球蚴36周后,HE染色显示感染组小鼠肝组织内可见具有生发层结构的病灶,周围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Masson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显示感染组小鼠肝组织纤维化明显。流式结果显示,感染组小鼠肝脏的CD4+ T和CD8+ T细胞的占比分别为(32.0 ± 6.0)%、(42.0 ± 13.9)%,与对照组的(36.6 ± 9.0)%、(50.2 ± 5.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1.068、1.446,均P > 0.05)。感染组NK1.1+CD4+ T细胞占CD4+ T细胞的(30.0 ± 14.5)%,低于对照组NK1.1+CD4+ T细胞的(69.0 ± 10.7)%(t = 5.573,P < 0.01)和感染组NK1.1-CD4+ T细胞的(51.6 ± 10.8)%(t = 2.920,P < 0.05)。感染组NK1.1+CD8+ T细胞占CD8+ T细胞的(22.0 ± 12.9)%,低于对照组NK1.1+CD8+ T细胞的(43.6 ± 5.9)%(t = 3.999,P < 0.01)和感染组NK1.1-CD8+ T细胞的(64.0 ± 13.6)%(t = 5.496,P < 0.01)。感染组小鼠分泌GrB、IFN-γ和IL-17的NK1.1+CD4+ T细胞占比分别为(4.8 ± 2.8)%、(6.8 ± 6.0)%和(6.9 ± 5.2)%,均低于对照组的(12.6 ± 4.8)%、(23.6 ± 7.3)%和(22.1 ± 7.1)%(t = 3.462、4.171、4.124,均P < 0.01);分泌GrB、IFN-γ和IL-17的NK1.1+CD8+ T细胞占比分别为(1.5 ± 0.9)%、(5.3 ± 2.7)%和(3.7 ± 2.3)%,均低于对照组的(6.0 ± 2.7)%、(18.1 ± 9.5)%和(16.9 ± 9.3)%(t = 3.861、3.196、3.361,P < 0.01、0.05、0.01)。感染组分泌穿孔素的NK1.1+CD4+ T和NK1.1+CD8+ T细胞占比分别为(3.0 ± 1.3)%和(2.7 ± 1.2)%,与对照组的(2.3 ± 1.2)%和(2.1 ± 1.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1.027、0.717,均P > 0.05)。感染组分泌GrB的NK1.1-CD4+ T细胞占比为(6.7 ± 2.1)%,高于NK1.1+CD4+ T细胞(t = 2.629,P < 0.05);分泌IFN-γ的NK1.1-CD8+ T细胞占比为(13.7 ± 9.2)%,高于NK1.1+CD8+ T细胞(t = 2.609,P < 0.05);分泌IL-17的NK1.1-CD8+ T细胞占比为(1.0 ± 0.4)%,低于NK1.1+CD8+ T细胞(t = 2.740,P < 0.05)。 结论 多房棘球蚴感染晚期小鼠肝组织中NK1.1+CD4+ T细胞、NK1.1+CD8+ T细胞数量均减少,分泌的GrB、IFN-γ、IL-17降低,导致NK1.1+ T细胞呈现免疫耗竭状态。

    血吸虫病消除五省消除复核后疫情监测结果分析
    何君逸, 李仕祯, 杨帆, 李银龙, 郭苏影, 张利娟, 曹淳力, 许静, 李石柱
    2024, 42(5):  601-60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5.006
    摘要 ( )   HTML ( )   PDF (140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截至2023年底已达血吸虫病消除标准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等5省(直辖市、自治区)(简称消除五省)消除复核后血吸虫病疫情概况,为进一步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并分析2015—2023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等消除五省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的人群查病、家畜查病、查螺灭螺等血吸虫病防治相关数据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监测报告管理系统中的血吸虫病病例报告信息。 结果 2015—2023年消除五省共报告血吸虫病例64例,其中国内其他省份输入日本血吸虫病病例50例,其他国家输入非洲血吸虫病病例14例。消除五省历史血吸虫病流行县112个,血吸虫病患者数由2015年的1 038例降至2023年的780例,下降了24.86%。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现存血吸虫病患者为本地晚期血吸虫病病例(1 028例)和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10例),且均集中分布于浙江省。人群血检阳性率由2015年的0.59%(827/141 204)降至2023年的0.17%(228/136 002),其中以浙江常山的平均血检阳性率最高(1.87%,1 469/78 484)。耕牛存栏数从2015年的125 362头降至2023年的60 267头,下降了51.93%;血检查病耕牛29 298头次,仅2015年查出血检阳性耕牛8头;粪检查病耕牛4 284头次,未检出阳性耕牛。2015—2023年,38个县有钉螺分布报告;实有钉螺面积呈波动上升趋势,从2015年的75.26 hm2(1 hm2 = 10 000 m2)增加至2023年的86.35 hm2;山丘型和水网型为钉螺分布主要环境类型。2015—2018年,消除五省新发钉螺面积逐年增加,至2018年为12.57 hm2;2019—2023年新发钉螺面积呈波动趋势,至2023年降至0.56 hm2。2015—2023年消除五省药物灭螺面积为2 076.95~2 307.35 hm2,累计药物灭螺面积19 735.08 hm2;环境改造灭螺面积110.63 hm2,其中广东省灭螺面积最大,为58.53 hm2(占52.91%)。 结论 消除五省持续巩固血吸虫病消除成果,建议消除五省今后坚持查灭残存钉螺和防控外源性传染源为主的防治理念,重视钉螺新发问题,继续强化相关风险监测与疫情信息管理,巩固血吸虫病消除成果。

    基于RPA-CRISPR/Cas12a技术的日本血吸虫特异性核酸片段快速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评估
    徐国磊, 冯延叶, 胡薇
    2024, 42(5):  608-61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5.007
    摘要 ( )   HTML ( )   PDF (205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技术和簇状规则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12a(CRISPR/Cas12a)技术,建立日本血吸虫特异性核酸片段的快速可视化检测方法,并初步评价其应用价值。 方法 以SjCHGCS20(GenBank:FN356222.1)为靶标序列,设计RPA引物、单链DNA(ssDNA)报告探针和CRISPR RNA(crRNA)序列,优化RPA反应体系中T4重组酶Y、T4重组酶X、T4单链结合蛋白和肌酸激酶的浓度以及RPA反应的温度和时间。建立RPA-CRISPR/Cas12a一管式方法:将优化的RPA反应体系、矿物油和Cas12a切割反应体系放入反应管中,采用优化的反应条件进行RPA扩增后,混合RPA反应产物和Cas12a切割反应体系,Cas12a切割反应后在蓝光割胶仪照射下观察结果,能观察到明亮的绿色荧光则反应产物呈阳性。以100、10-1、10-2、10-3、10-4、10-5和10-6 ng的日本血吸虫成虫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RPA-CRISPR/Cas12a检测,评价该方法的敏感性;以1 ng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华支睾吸虫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RPA-CRISPR/Cas12a检测,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取日本血吸虫DNA终浓度为0.2、2、20、200 ng/ml的模拟阳性血清和感染日本血吸虫后第3、7、14、21、28、35和42天小鼠的血清,提取DNA后进行RPA-CRISPR/Cas12a检测,评价该方法的检测效果。 结果 优化的RPA反应体系中,T4重组酶Y、T4重组酶X、T4单链结合蛋白和肌酸激酶的终浓度分别为50、440、200和120 ng/μl;优化的RPA反应条件为40 ℃ 30 min。建立的RPA-CRISPR/Cas12a方法敏感性评价结果显示,当日本血吸虫成虫基因组DNA含量≥ 10-5 ng时反应产物呈阳性;特异性评价结果显示,仅以日本血吸虫成虫基因组DNA为模板的反应产物呈阳性,以曼氏血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华支睾吸虫基因组DNA为模板的反应产物均呈阴性。日本血吸虫DNA终浓度为2、20、200 ng/ml的模拟阳性血清反应产物呈阳性,终浓度为0.2 ng/ml的模拟阳性血清反应产物呈弱阳性。血吸虫感染后第28和42天的小鼠血清反应产物呈阳性、第35天的呈弱阳性。 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检测SjCHGCS20序列的RPA-CRISPR/Cas12a一管式方法,最低检出限为10-5 ng DNA,且与卫氏并殖吸虫、华支睾吸虫、曼氏血吸虫等基因组DNA均无交叉反应,操作简单、反应迅速、特异性高、可借助蓝光激发裸眼观察结果,具有较好的现场检测潜力。

    云南大理人群带绦虫感染和血清囊尾蚴抗体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王文雅, 刘剑峰, 张米禛, 钱沛君, 刘柳, 赵陆源, 李科荣, 张冬琦, 刘瑜华, 刘宏坤, 陈绍荣, 周长海, 钱门宝, 李石柱
    2024, 42(5):  615-62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5.008
    摘要 ( )   HTML ( )   PDF (130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云南大理地区人群带绦虫感染和囊尾蚴抗体的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带绦虫和囊尾蚴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3年10—11月,在大理州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历史流行区选择大把关村、伙山村、金刚村和清水沟村开展调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村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是否有排节片史、皮下结节、癫痫和剧烈头痛等症状以及饮食习惯、卫生行为和居住环境等信息;采集究对象粪样进行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一粪两检)检测,对粪检阳性或近一年有排节片史者采用槟榔南瓜子法进行药物诊断性驱虫。以粪检阳性或驱出虫体者为阳性感染者,计算带绦虫感染率。用囊尾蚴(猪带绦虫)IgG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清囊尾蚴特异性抗体。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人群带绦虫感染和血清囊尾蚴抗体阳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4个村共1 842人参与问卷调查,近一年排节片者39人(占2.1%)。粪检1 533人,粪检阳性者25人(占1.6%)。共38人接受诊断性驱虫,33人驱出完整虫体(1名粪检阳性者未驱出虫体),人群带绦虫感染率为1.8%(34/1 842)。金刚、伙山、大把关和清水沟村人群带绦虫感染率分别为2.1%(10/475)、1.3%(6/450)、2.7%(12/450)、1.3%(6/4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3.31,P > 0.05)。男性感染率为2.6%(22/848),女性为1.2%(12/994)(χ2 = 4.90,P < 0.05);30~59岁年龄组(2.8%,24/862)、苗族(1/2)和农牧民(3.0%,28/944)等人群的感染率在各组中均为最高(χ2 = 10.10,P < 0.01;Fisher = 26.04,P < 0.01;χ2 = 13.47,P < 0.01)。人群血清囊尾蚴抗体阳性率为9.2%(82/887)。清水沟、大把关、伙山和金刚村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2.7%(20/157)、4.7%(11/236)、10.4%(26/251)、10.3%(25/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88,P < 0.05)。男性阳性率为9.2%(36/393),女性为9.3%(46/494)(χ2 = 0.01,P > 0.05)。60岁以上年龄组(2.8%,24/862)、农牧民(11.2%,61/546)和文盲(15.0%,35/234)等人群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在各组内均为最高(χ2 = 8.66、12.37、6.47,P < 0.05 或 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和食用生猪制品(生猪皮、猪肉、猪肝)是带绦虫感染的影响因素(χ2 = 4.86、10.10、26.04、13.48、5.72,均为P < 0.05)。每月食用生猪制品的次数与带绦虫感染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OR = 1.135,95% CI:(1.023,1.259)];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是否使用自来水及食用生猪制品是血清囊尾蚴抗体阳性率的影响因素(χ2 = 8.66、12.37、6.47、3.58、2.20,均为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 = 2.047,95% CI:(1.001,4.189)]、食用生猪制品[OR = 4.986,95% CI:(1.166,21.321)]是人群感染带绦虫的危险因素,低文化程度[OR = 2.051,95% CI:(1.183,3.557)]是人群血清囊尾蚴抗体阳性的危险因素,使用自来水[OR = 0.320,95% CI:(0.124,0.824)]是人群血清囊尾蚴抗体阳性的保护因素。 结论 云南大理地区人群带绦虫感染率和血清囊尾蚴抗体阳性率较高,食用生猪制品和男性是带绦虫感染的危险因素;自来水的使用和高文化程度是血清囊尾蚴抗体阳性的保护因素。

    云南省布朗族聚居地区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陈萌, 陶洪, 李彦忠, 张娟, 周晓梅
    2024, 42(5):  623-62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5.009
    摘要 ( )   HTML ( )   PDF (135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云南省布朗族聚居地区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现状,为制定后续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分别于2015和2023年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山乡开展调查,调查对象为居住6个月以上的各年龄层常住居民。收集调查对象的粪样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资料。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一粪两检)检查肠道蠕虫卵并计数,同时每份粪样均用试管滤纸法进行钩蚴培养;采用碘液直接涂片法检查肠道原虫。检出虫卵、包囊或钩蚴则判定为肠道寄生虫感染者,并计算土源性线虫感染度。将两次调查的人口数据合并作为标准人口对感染率进行标化,标化感染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2015年云南省布朗族聚居地区共调查800人,检出寄生虫感染阳性者564例,标化感染率为71.09%;2023年共调查1 128人,检出寄生虫感染阳性者203例,标化感染率为17.84%。2023年的寄生虫标化感染率低于2015年(χ2 = 1 107.636,P < 0.01)。2015和2023年肠道蠕虫标化感染率分别为69.36%和12.17%,2023年低于2015年(χ2 = 1 304.222,P < 0.01),其中2023年蛔虫、钩虫、鞭虫的标化感染率(2.78%、6.76%、3.13%)均低于2015年(54.67%、25.86%、30.22%)(χ2 = 1 266.428、258.666、510.527,均P < 0.01)。2015和2023年蛔虫、钩虫、鞭虫的感染均以轻度感染为主。2015和2023年肠道原虫标化感染率分别为5.21%和6.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2.518,P > 0.05),其中2023年人芽囊原虫标化感染率(3.11%)高于2015年(1.04%)(χ2 = 20.424,P < 0.01)。2015年,女性和男性的标化感染率分别为75.47%和66.18%;2023年,女性和男性的肠道寄生虫标化感染率分别为20.53%和14.92%。2015和2023年,女性标化感染率均高于男性(χ2 = 20.035、10.416,均P < 0.01)。2015年各年龄组间肠道寄生虫标化感染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3.211,P > 0.05),2023年标化感染率最高的为20~29岁年龄组(23.53%),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4.683,P < 0.05)。2015年不同文化程度肠道寄生虫标化感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1.108,P < 0.01),2023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2.007,P > 0.05)。2015年布朗族的肠道寄生虫标化感染率为71.03%,高于其他民族的1.39%(χ2 = 155.480,P < 0.01);2023年布朗族的肠道寄生虫标化感染率(17.73%)与其他民族(20.8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456,P > 0.05)。 结论 2023年云南省布朗族聚居地区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较2015年大幅下降,肠道蠕虫感染率下降明显,肠道原虫感染率有所上升。

    2019—2023年山西省土源性线虫感染监测结果分析
    王晶莹, 帖萍, 郑玉华, 白永飞, 王婷, 王三桃
    2024, 42(5):  629-63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5.010
    摘要 ( )   HTML ( )   PDF (151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9—2023年山西省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了解其流行现状和趋势,为制定土源性线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9—2023年,按照《全国肝吸虫病和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试行)》的要求,山西省分别选取14、18、15、18、18个监测县(共79个不同的县,2021—2023年各有2个固定监测县),每个监测县按照东、南、西、北、中5个地理方位划片,每片区随机抽取1个乡(镇、街道)的1个行政村开展监测工作,每个行政村以3周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整群抽取人数不少于200人。采集调查对象粪样不少于30 g,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一粪两检)镜检土源性线虫虫卵,计算感染率。对钩虫阳性的粪样采用试管滤纸培养法进行虫种鉴定。对3~9周岁儿童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加做蛲虫虫卵镜检。感染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2019—2023年,山西省监测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0.05%(7/14 189)、0.05%(9/18 019)、0.12%(18/15 024)、0(0/18 109)、0.11%(21/18 383),不同年份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6.464,P < 0.01)。2019—2023年,蛔虫感染率分别为0.02%(3/14 189)、0.01%(1/18 019)、0(0/15 024)、0(0/18 109)、0.04%(8/18 383);蛲虫感染率分别为0.02%(3/14 189)、0.04%(8/18 019)、0.12%(18/15 024)、0(0/18 109)、0.07%(13/18 383)。蛔虫、蛲虫不同年份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586、27.674,均P < 0.01)。2019年鞭虫感染率为0.007%(1/14 189),其余年份感染率均为0。2019—2023年,均未查出钩虫感染。2019—2023年,男、女性土源性线虫平均感染率分别为0.07%(30/40 707)、0.06%(25/43 0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773,P > 0.05);各年龄组中土源性线虫平均感染率最高的为3~9岁组(0.30%,30/9 913),其次为50~59岁组(0.05%,8/14 828)和20~29岁组(0.05%,3/5 938),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98.579,P < 0.01);不同职业人群中散居儿童土源性线虫平均感染率最高(0.90%,6/665),幼托儿童次之(0.36%,17/4 707),不同职业人群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4.542,P < 0.01);不同文化程度人群中,学龄前儿童的土源性线虫平均感染率最高(0.42%,23/5 433),小学的次之(0.07%,16/24 103),不同文化程度人群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7.218,P < 0.01)。2019—2023年,山西省11个市79个不同的监测县(区)中,17个县出现阳性感染者。其中运城市夏县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1.00%(10/1 000);吕梁市文水县和晋中市灵石县次之,均为0.60%(6/1 003)和0.60%(6/1 003)。不同监测县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9.741,P < 0.05)。 结论 2019—2023年山西省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呈低水平流行趋势,感染虫种以蛲虫为主,需进一步加强儿童、老人等重点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的综合防治工作。

    2014—2023年福建省输入性疟疾疫情特征分析
    肖丽贞, 欧阳榕, 陈朱云, 林耀莹, 郑丹, 谢汉国
    2024, 42(5):  635-64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5.011
    摘要 ( )   HTML ( )   PDF (128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4—2023年福建省输入性疟疾病例的疫情特征,为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2014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福建省报告的疟疾病例信息,对报告病例的感染虫种、感染来源地、三间分布、就诊和诊断情况等进行统计,采用卡方检验或方差分析比较差异。 结果 2014—2023年福建省共报告疟疾病例825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且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中恶性疟607例、间日疟129例、卵形疟62例、三日疟23例、恶性疟和卵形疟混合感染4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疫情前后(2014—2019年及2023年)恶性疟病例占比为74.7%(567/759),其他病例(间日疟、卵形疟、三日疟和混合感染)占比为25.3%(192/759);新冠疫情期间(2020—2022年)恶性疟病例占比为60.6%(40/66),其他病例占比为39.4%(26/66);新冠疫情期间与新冠疫情前后报告病例的诊断分类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207,P < 0.05)。报告病例的感染来源地分布在4个洲的42个国家,其中非洲32个国家输入748例、亚洲7个国家输入51例,大洋洲1个国家输入24例,南美洲2个国家输入2例。各地市均有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其中福州市占75.2%(620/825);全省共56.0%(47/84)的县(市、区)有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福州市鼓楼区报告病例数最多(占71.1%,587/825)。每个月均有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月平均报告病例数为6.88例;新冠疫情期间的月平均报告病例数为1.83例,低于新冠疫情发生前后(9.04例)(t = 12.229,P < 0.05)。报告病例中男性占90.1%(743/825),女性占9.9%(82/825),男女性别比为9.1:1;年龄主要集中在30~39岁、40~49岁组(共60.4%,498/825)。病例共由89家机构报告,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间隔中位数为2 d;74.3%(613/825)的病例在发病3 d内就诊,4.9%(40/825)的病例发病超过7 d才就诊;恶性疟病例发病3 d内就诊比例(77.3%,469/607)高于其他诊断分类病例(66.0%,144/218)(χ2 = 10.547,P < 0.05)。从就诊到确诊的时间间隔中位数为0 d;83.4%(688/825)的病例在就诊3 d内确诊,5.5%(45/825)的病例在就诊7 d后确诊;恶性疟病例3 d内确诊的比例(86.3%,524/607)高于其他诊断分类病例(75.2%,164/218)(χ2 = 14.262,P < 0.05)。2014—2023年共报告重症疟疾病例43例,占疟疾报告病例总数的5.2%(43/825);其中1例为恶性疟和卵形疟混合感染病例,其余42例均为恶性疟病例。 结论 2014—2023年福建省报告疟疾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输入性疟疾是福建省今后防控工作的重点,应加强出入境人员的健康教育和医务人员的诊断能力,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

    综述
    肠道线虫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张芷兰, 尹思萱, 吕芳丽
    2024, 42(5):  642-64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5.012
    摘要 ( )   HTML ( )   PDF (121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消化吸收、营养代谢、抵御病原体感染和调节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寄生于宿主肠道的寄生虫与宿主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影响着宿主肠道的健康和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对宿主肠道线虫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深入理解相关疾病的致病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蠕虫感染影响宿主胆汁酸代谢的研究进展
    张莹, 王玉桂, 时志琪, 王帅
    2024, 42(5):  648-65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5.013
    摘要 ( )   HTML ( )   PDF (114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寄生蠕虫在全球广泛分布,对畜牧业和公共卫生均有较大影响。蠕虫感染可影响宿主的代谢、免疫等过程,最新研究表明蠕虫感染后会显著改变宿主的胆汁酸代谢,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宿主健康和免疫稳态。本文就线虫、绦虫和吸虫对宿主胆汁酸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宿主细胞自主免疫抗弓形虫的研究进展
    李仕毓, 李静, 陆绍红, 郑斌
    2024, 42(5):  653-65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5.014
    摘要 ( )   HTML ( )   PDF (128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刚地弓形虫是人类和动物最常见的感染性病原体之一,可引起人兽共患弓形虫病。该病可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细胞自主免疫是单个细胞内部发生的固有免疫应答,旨在限制入侵细胞内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的复制与传播。弓形虫感染宿主细胞后,细胞自主免疫主要由干扰素诱导的吲哚胺2,3-二氧化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三磷酸鸟苷酶家族、自噬相关蛋白和泛素化产物进行调控,在宿主细胞抗弓形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宿主细胞自主免疫抗弓形虫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弓形虫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研究简报
    2020—2022年江西省信丰县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现状分析
    兰炜明, 曾玉凤, 邱婷婷, 周长海, 陈喆, 葛军, 曾小军, 诸廷俊
    2024, 42(5):  659-66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5.015
    摘要 ( )   HTML ( )   PDF (124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江西省信丰县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现状,将信丰县按地理方位分为东、南、西、北、中5个片区,每个片区选择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为调查点,每年各调查点整群随机抽取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不少于200人。收集调查者粪样,以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检查华支睾吸虫卵并计数,感染者给予吡喹酮治疗(75 mg/kg,分2 d服用),1个月后复查华支睾吸虫虫卵。感染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2020—2022年信丰县华支睾吸虫总感染率为6.43%(202/3 142),各年度分别为6.09%(61/1 002)、5.11%(52/1 017)和7.93%(89/1 123)(χ2 = 7.30,P < 0.05)。男性华支睾吸虫感染率(8.30%,134/1 614)高于女性(4.45%,68/1 528)(χ2 = 19.36,P < 0.01)。40岁及以上年龄组龄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7.87%,168/2 134)高于40岁以下人群(3.37%,34/1 008)(χ2 = 23.04,P < 0.01)。2020年大专及以上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最高(1/8),2021年初中人群感染率最高(6.02%,15/249),2022年文盲人群感染率最高(11.36%,30/264)。感染者共分布于176户,感染1、2和4人的户数分别占87.50%(154/176)、11.36%(20/176)和1.14%(2/176)。经驱虫治疗粪检转阴的感染者197例,其中2例1年后粪检转阳、10例2年后转阳,再感染率为6.09%(12/197)。本调查结果提示,江西省信丰县华支睾吸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部分行政村人群感染率较高,存在家庭多成员感染和再感染情况。

    河南省2020年输入性恶性疟原虫Pfhrp2基因多态性分析
    李素华, 纪鹏慧, 王丹, 王昊, 周瑞敏
    2024, 42(5):  664-66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5.016
    摘要 ( )   HTML ( )   PDF (128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河南省2020年确诊的输入性恶性疟病例血样的恶性疟原虫富组氨酸蛋白2(Pfhrp2)基因的缺失情况和外显子2区多态性。收集2020年河南省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确诊的输入性恶性疟病例信息和血样,血样DNA进行巢式PCR扩增Pfhrp2基因外显子2区,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共收集确诊的输入性恶性疟病例血样37份,Pfhrp2基因外显子2区巢式PCR扩增阳性35份,阳性率94.59%(35/37)。35份扩增阳性产物中有28份测序成功,序列平均长度为822 bp。Pfhrp2基因外显子2区序列编码的氨基酸链共包含12种重复类型,均以1型(AHHAHHVAD)作为起始、12型(AHHAA)作为结束。28条氨基酸链均含有1型、2型、4型、11型和12型重复。其他重复类型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13型(96.43%,27/28),3型(92.86%,26/28),7型(82.14%,23/28),8型(64.29%,18/28),6型(60.71%,17/28),5型(46.43%,13/28)和9型(32.14%,9/28)。本研究结果显示,2020年河南省输入性恶性疟原虫虫株的Pfhrp2基因外显子2区片段存在高度多样性,可能会造成快速诊断检测结果的差异。

    不同地域株东方次睾吸虫线粒体nad1基因序列分析及种系发育研究
    陈云虹, 谢贤良, 李燕榕, 陈宝建, 林耀莹, 余文武, 余海峰
    2024, 42(5):  668-67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5.017
    摘要 ( )   HTML ( )   PDF (128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不同地区东方次睾吸虫线粒体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亚单位Ⅰ基因(nad1)的部分序列(pnad1)遗传差异及种系发育情况,取福建、江西麦穗鱼中分离出的东方次睾吸虫囊蚴分别感染鹌鹑30 d后,收集成虫,各取3条成虫分别抽提线粒体基因组DNA,PCR扩增pnad1基因并测序。采用BioEdit软件将获得的序列与GenBank中来自黑龙江的东方次睾吸虫(GenBank:KY232061、KY232066、KY232071)和同属相关吸虫线粒体pnad1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其序列的种内差异和种间差异。采用MEGA 11.0软件计算不同地区序列遗传距离,用邻接法构建基于线粒体pnad1序列的后睾科吸虫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来自福建、江西的东方次睾吸虫样品均扩增出500 bp条带,测序结果为523 bp线粒体pnad1基因。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pnad1序列种内遗传变异率为0~0.8%,种间遗传变异率为 12.6%~13.9%。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来自福建、江西与黑龙江株东方次睾吸虫聚于同一分支上,再与胆囊次睾吸虫(GenBank:KT740986)和黄体次睾吸虫(GenBank:KT40991)聚为一个分支。提示线粒体pnad1序列种内相对保守,种间差异较大,可作为种间遗传变异研究的标记。

    2023年山东省人体肠道蠕虫感染监测分析
    吕文祥, 卜灿灿, 李曰进, 王龙江, 王用斌, 孔祥礼, 张本光, 闫歌, 许艳
    2024, 42(5):  672-67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5.018
    摘要 ( )   HTML ( )   PDF (116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山东省人体肠道蠕虫感染情况,为寄生虫防治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按照《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监测方案》要求开展调查,选取济南、青岛、潍坊、济宁、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等9个地级市共14个调查点,每个调查点以地理方位划分东、南、西、北、中5个片区,每个片区选取1个街道的1个行政村开展监测,每个调查村选择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至少200人。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两检)检查肠道蠕虫虫卵,每个调查村3~9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卵。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感染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共调查14 507人,检出人体肠道蠕虫感染者45人,总感染率为0.31%(45/14 507),其中蛔虫、鞭虫、华支睾吸虫等3种肠道蠕虫的感染率分别为0.01%(2/14 507)、0.30%(43/14 507)、0.01%(2/14 507),蛲虫的感染率为0.82%(15/1 832)。临沂的肠道蠕虫感染率最高,为4.16%(42/1 010);其次为济宁,感染率为0.10%(1/1 014);青岛和潍坊的感染率均为0.05%(1/2 050,1/2 115);4个市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96.906,P < 0.01)。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的蛲虫感染率分别为0.96%(2/208)、3.00%(3/100)、1.57%(6/382)、2.78%(4/1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2.536,P > 0.05)。男性和女性的肠道蠕虫感染率分别为0.28%(19/6 805)、0.36%(28/7 702);19~40岁组人群的肠道蠕虫感染率最高,为0.40%(12/2 988)(χ2 = 2.837,P > 0.05);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人群的肠道蠕虫感染率最高,均为0.41%(18/4 427,16/3 933)。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蠕虫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0.796、2.837、5.251,P > 0.05)。职业为学生的人群肠道蠕虫感染率最高,为0.56%(11/1 970),不同职业人群肠道蠕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3.847,P < 0.01)。山东省人体肠道蠕虫的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但部分地区仍存在传播风险,需继续开展监测防控工作。

    云南省2例婴幼儿输入性内脏利什曼病病例临床分析
    世淑兰, 李翠英, 张倩, 李荣杰, 奎莉越, 樊茂
    2024, 42(5):  676-67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5.019
    摘要 ( )   HTML ( )   PDF (337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昆明市儿童医院收治的2例内脏利什曼病患儿的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病历资料。2例均为云南女性患儿,年龄分别为9个月和2岁,均有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分别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市)居住史和白蛉叮咬史。2例患儿均有长期不规则发热,体温39.7~40 ℃,有皮疹,面色苍白。血常规示白细胞(病例1、病例2分别为3.92 × 109/L、3.34 × 109/L)、血红蛋白(98 g/L、79 g/L)、血小板(49 × 109/L、57 × 109/L)减少;超敏C反应蛋白(200 mg/L、58.19 mg/L)、降钙素原(2.29 ng/ml、1.38 ng/ml)、铁蛋白(69 445 μg/L、2 800 μg/L)升高。rK39抗体均为阳性。骨髓穿刺涂片均检出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病例2外周血经全套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检出杜氏利什曼原虫序列32 026条。腹部B超示2例患儿均有肝脏、脾脏肿大。确诊为内脏利什曼病后给予葡萄糖酸锑钠240 mg/kg(均分为6剂),每日静脉注射1次,一个疗程6 d,共3个疗程。2例患儿均治愈,随访半年、1年均未见异常。儿童内脏利什曼病临床症状不典型,若长期不规则发热,临床医师应详细询问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病学史,结合实验室检查及骨髓穿刺涂片寻找病原体,若骨髓中未找到病原体时,应及时行病原体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等检查,以减少误诊或漏诊。

    福建省人居环境常见吸血库蠓调查
    陈朱云, 肖丽贞, 欧阳榕, 谢汉国
    2024, 42(5):  679-68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5.020
    摘要 ( )   HTML ( )   PDF (143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调查福建省人居环境中常见吸血库蠓的种群分布,2022年6月—2023年9月在福建省9个地市人居环境的不同生境(人房、田野、畜舍和民居附近的红树林)设置19个监测点,采用灯诱法进行蠓虫收集。收集到的蠓虫通过形态学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cox1)基因鉴定判定蠓种。使用Microsoft Excel 2007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气象条件与库蠓捕获数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共捕获库蠓7 862只,隶属于6亚属13种。其中经形态学鉴定有12种,1种库蠓经分子鉴定为环基库蠓。荒川库蠓分布最广,在19个监测点均被捕获。人房、田野、畜舍和红树林捕获的库蠓分别占捕获库蠓总数的7.10%(558/7 862)、12.79%(1 006/7 862)、30.44%(2 393/7 862)和49.67%(3 905/7 862)。人房、田野和畜舍的优势种是荒川库蠓,分别占该生境捕获库蠓总数的85.84%(479/558)、84.00%(845/1 006)和87.67%(2 098/2 393);红树林的优势种是环基库蠓,占该生境捕获库蠓总数的99.74%(3 895/3 905)。红树林每个月均可捕获环基库蠓,其中7月份捕获数量最多,占全年捕获总数的52.32%(2 038/3 895)。环基库蠓的捕获数量与月平均温度呈正相关(r = 0.628,P < 0.05),与平均风速和降雨量无相关性(r = -0.316、-0.073,均P > 0.05)。本研究结果显示,福建省人居环境中吸血库蠓的种类多、数量大,其中荒川库蠓分布最广,是人房、田野、畜舍生境的优势种;环基库蠓是红树林生境的优势种。

    病例报告
    内脏利什曼病继发骨髓纤维化1例
    杨梅, 向保云, 魏涛, 池永娥, 李娟
    2024, 42(5):  684-68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5.021
    摘要 ( )   HTML ( )   PDF (436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男,15岁,学生,河南林州人。2021年3月3日因“间断发热半月余”至当地市级医院就诊,血常规示白细胞2.60 × 109/L、血小板65 × 109/L、血红蛋白113 g/L,诊断为感染性发热并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脾大,予抗感染治疗后好转出院。后患者病情时有反复,于2022年4月19日以“反复发热、乏力,发现全血细胞少1年余”入住省级医院血液科,入院血常规示白细胞1.79 × 109/L,血小板54 × 109/L,血红蛋白73 g/L;彩超示双侧颈部、腋窝肿大淋巴结,肝大脾大并脾静脉增宽;骨髓涂片示增生活跃,粒系减低,红系增生明显活跃,成熟红细胞轻度缗钱状排列,巨核细胞0个/片,血小板少见;骨髓活检示骨髓广泛纤维化,红系比例增高,巨核细胞无明显减少,T细胞较易见,散在个别大细胞;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示脾大代谢弥漫性较活跃,肝大代谢未见异常。综合考虑脾淋巴瘤转外科行脾切除 + 腹腔淋巴结清扫手术,脾脏病理示脾脏组织内见中等量组织细胞增生,胞质内见病原体感染,基因测序提示杜氏利什曼原虫,伴髓外造血样改变,确诊内脏利什曼病。患者有犬只接触史,居住城市有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报告。2022年6月27日转入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开始葡萄糖酸锑钠治疗。入院查体:消瘦,营养不良,腹部饱满,肝脏触诊右锁骨中线肋下10 cm,质中等,无触痛。血常规示白细胞11.17 × 109/L,血红蛋白104 g/L,血小板245 × 109/L;rK39黑热病抗体快速检测阳性;腹部CT示肝脏明显增大。予葡萄糖酸锑钠静脉输注1疗程(0.6 g/d,9 d),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一般情况好转,复查骨髓涂片,可见利杜体,继续输注葡萄糖酸锑钠1疗程,复查骨髓未见利杜体,痊愈出院。约10个月后随访,患者无不适,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大致正常,未见利杜体,骨髓活检纤维化消失,腹部CT肝脏有所缩小。

    消息
    健康心理 快乐人生
    2024, 42(5):  0-封二. 
    摘要 ( )   PDF (24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