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2-10-30
    封面和目录
    2022, 40(5):  0-0. 
    摘要 ( )   PDF (12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家视角
    寄生虫虫源性成分对宿主的毒理与药理效应
    徐志鹏, 季旻珺, 吴观陵
    2022, 40(5):  561-57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01
    摘要 ( )   HTML ( )   PDF (151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一个新的转化医学命题——寄生虫虫源性成分对宿主的毒理与药理效应受到业内的广泛关注。从寄生虫-宿主长期进化过程形成的共适应角度深入理解寄生虫虫源分子对宿主产生的毒理与药理效应,不仅能加深从致病角度理解寄生虫的致病机制,而且有利于从治病角度研发基于虫源性成分的转化应用,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寄生虫学研究领域最热门的研究任务之一。本文回顾近年来几种重要的引起人兽共患病的寄生虫及其虫源性成分诱导及调节宿主免疫代谢相关疾病的毒理与药理效应,并就寄生虫学的研究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基于全健康理念的新发传染病综合监测预警体系:结构与创新
    李慧敏, 刘婧姝, 王希涵, 赵翰卿, 解艺, 尹静娴, 吕超, 周楠, 蒋天哥, 谷思雨, 殷堃, 周晓农, 郭晓奎, 胡沁沁
    2022, 40(5):  572-57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02
    摘要 ( )   HTML ( )   PDF (176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健康(One Health)是对健康概念的升级和优化,全健康理念强调人-动物-环境三者的共同健康,提倡使用跨学科协作、多部门协调和多组织协同的全健康研究方法解决科学问题。监测预警体系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基础,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全球大流行和新发传染病(EID)的不断出现,世界各国现有的监测预警体系面临新的挑战。本文从全健康理念出发,通过阐述全健康理念基础下的组织架构、人兽共患病和环境科学等监测网络、EID报告流程、教育和政策等层面的支持与保障,构建新型EID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并对构建的EID综合监测预警体系提出实践和应用前景,以便为COVID-19和今后可能出现的EID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指导性建议。

    论著
    刚地弓形虫ROP16蛋白对MH-S细胞极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
    李佳铭, 王艺璇, 杨宁爱, 马慧慧, 兰敏, 刘春兰, 赵志军
    2022, 40(5):  579-58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03
    摘要 ( )   HTML ( )   PDF (145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刚地弓形虫棒状体蛋白16(ROP16)在小鼠肺泡巨噬细胞(MH-S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极化和凋亡的影响和相关机制。 方法 利用携带绿色荧光标签的ROP16过表达慢病毒转染MH-S细胞,构建稳定表达ROP16的ROP16-MH-S细胞株(过表达组),同时设空载体慢病毒转染对照组(空载体组)和无转染对照组(对照组)。转染72 h后免疫荧光法检测ROP16-MH-S中ROP16的表达及其在细胞中的定位。以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基因的转录水平为内参照,RT-qPCR检测ROP16-MH-S细胞中促炎(M1)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8、IL-6、IL-12和抗炎(M2)因子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以及抑凋亡基因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和促凋亡基因Bcl-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 3)、Caspase 9等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ROP16-MH-S细胞中极化蛋白精氨酸酶1(Arg-1)、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705位点磷酸化(pTyr705)-STAT3、STAT6、pTyr641-STAT6和凋亡蛋白Caspase 9、Caspase 3、Bcl-2、Bax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ROP16-MH-S细胞的凋亡情况。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转染后72 h,空载体组和过表达组90%以上的细胞可见较强的绿色荧光,过表达组细胞中可见明显红色荧光聚集在ROP16-MH-S细胞核及其周围。RT-qPCR结果显示,过表达组ROP16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为8 023.459 ± 39.325,高于空载体组(5.540 ± 0.001)(F = 83 188,P < 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组ROP16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为16.349 ± 0.746,高于空载体组(1.291 ± 0.333)(F = 831.7,P < 0.01)。RT-qPCR结果显示,过表达组促炎(M1)因子IL-1β、TNF-α、IL-18、IL-6、IL-12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0.495 ± 0.002、0.337 ± 0.007、0.378 ± 0.014、0.474 ± 0.035和0.730 ± 0.021,均低于空载体组(0.994 ± 0.043、1.165 ± 0.034、0.943 ± 0.005、1.153 ± 0.028、0.926 ± 0.031)(F = 261.7、536.5、1 682.0、225.0、78.5,P < 0.01);抗炎(M2)因子IL-10、TGF-β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7.013 ± 0.032和1.608 ± 0.024,均高于空载体组(0.790 ± 0.031、1.091 ± 0.027)(F = 23 835.0、200.1,P < 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组Arg-1、pTyr705-STAT3、pTyr641-STAT6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2.337 ± 0.089、3.471 ± 0.046、3.905 ± 0.045,均高于空载体组(0.871 ± 0.014、1.482 ± 0.071、1.514 ± 0.050)(F = 640.8、1 608.0、3 528.0,P < 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组细胞凋亡率为(2.990 ± 0.042)%,低于对照组(6.480 ± 0.071)%和空载体组(5.655 ± 0.290)%(F = 219.7,P < 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组促凋亡蛋白Bax、Caspase 3、Caspase 9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558 ± 0.005、0.640 ± 0.011、0.593 ± 0.026,Bax/Bcl-2为0.453 ± 0.011,均低于空载体组(0.991 ± 0.010、0.926 ± 0.006、0.963 ± 0.012、0.834 ± 0.008)(F = 2 850.0、1 200.0、359.3、2 337.0,P < 0.01)。RT-qPCR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组促凋亡基因Bax、Caspase 3、Caspase 9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0.588 ± 0.086、0.563 ± 0.025和0.403 ± 0.014,Bax/Bcl-2为0.158 ± 0.008,均低于空载体组(0.924 ± 0.016、0.937 ± 0.041、0.807 ± 0.032、0.779 ± 0.014)(F = 24.7、78.6、154.9、265.5,P < 0.01);过表达组抑凋亡基因Bcl-2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为3.702 ± 0.362,高于空载体组(1.186 ± 0.006)(F = 104.1,P < 0.01)。 结论 ROP16蛋白在ROP16-MH-S细胞中(主要位于细胞核及其周围)稳定表达,可激活STAT3、STAT6,磷酸化Tyr705-STAT3、Tyr641-STAT6,进而调控细胞向M2极化,抑制细胞凋亡。

    刚地弓形虫抗缓殖子期抗原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应用
    邹伟浩, 吴蔚玲, 廖远鹏, 陈敏, 彭鸿娟
    2022, 40(5):  587-59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04
    摘要 ( )   HTML ( )   PDF (377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制备弓形虫抗缓殖子期抗原1(BAG1)的单克隆抗体,探究其在弓形虫缓殖子鉴定上的应用。 方法 分别收集碱性培养基(pH 8.2)诱导5 d后的弓形虫ME49虫株(体外诱导)和慢性感染后2个月的小鼠脑组织匀浆中的ME49虫株(体内形成)。提取体外诱导的弓形虫ME49虫株缓殖子总RNA,RT-PCR扩增bag1开放读码框片段,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转化至BL21(DE3)大肠埃希菌,用1 mmol/L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BAG1,采用Ni-NTA柱纯化重组蛋白,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重组蛋白BAG1表达情况。取6只BALB/c小鼠,皮下注射纯化的重组BAG1蛋白(20 μg/鼠)3次后(首次免疫用弗氏完全佐剂,后两次免疫用等量弗氏不完全佐剂,每隔2周免疫1次),选择血清抗体效价高的小鼠,取脾组织分离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后,用纯化的BAG1蛋白经间接ELISA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经多次亚克隆筛选稳定分泌抗BAG1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收集培养上清,间接ELISA法检测抗体效价和抗体亚型。取BALB/c小鼠4只,液体石蜡腹腔注射(0.5 ml/鼠)1周后,腹腔注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106个/鼠,2周后收集腹水,亲和色谱法纯化抗BAG1的单克隆抗体。制备体外诱导和体内形成的弓形虫裂解蛋白,以纯化后的抗BAG1单克隆抗体为一抗,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ME49虫株中BAG1蛋白的表达情况,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ME49虫株缓殖子情况。 结果 RT-PCR扩增获得bag1的开放读码框片段,长690 bp,编码229个氨基酸。重组质粒pET-28a(+)-bag1经菌落PCR和测序后鉴定正确。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BAG1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27 000,以可溶性蛋白和包涵体形式表达。间接ELISA检测结果显示,纯化的BAG1蛋白免疫小鼠3次后,血清抗体平均效价可达1 ∶ 102 400。融合筛选获得4株阳性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分别为mAb1H03、mAb4B04、mAb5H07、mAb8B12,以mAb4B04单克隆抗体效价最高,达1 ∶ 25 600,该抗体亚型为IgG1型。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mAb4B04单克隆抗体可识别体外诱导和体内形成的ME49虫株BAG1蛋白。IFA结果显示,mAb4B04单克隆抗体可检测到体外诱导和体内形成的ME49虫株缓殖子。 结论 制备了抗弓形虫BAG1的单克隆抗体,其中效价最高的mAb4B04单克隆抗体能特异性识别弓形虫ME49虫株的BAG1蛋白和缓殖子。

    浣熊贝氏蛔虫核糖体基因和线粒体基因分析
    韦开文, 曾红霞, 何牧, 胡俊杰
    2022, 40(5):  594-60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05
    摘要 ( )   HTML ( )   PDF (132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浣熊贝氏蛔虫(Baylisascaris procyonis)核糖体基因和线粒体基因的特征及其与其他贝氏蛔虫的系统进化关系。 方法 从昆明动物园1头病死的浣熊肠道收集浣熊贝氏蛔虫成虫,形态学初步鉴定后挑取20条(雌虫、雄虫各10条)进行形态特征测量和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浣熊贝氏蛔虫DNA,PCR扩增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cox1)、cox2cox3、细胞色素氧化酶b(cytb)、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亚基1(nad1)、tRNA-nad2-tRNA和nad5,测序后与GenBank中的序列进行BLAST比对,使用MEGA X软件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分析,采用最大似然法分别构建基于ITS、cox1cox2序列的系统进化树。 结果 浣熊贝氏蛔虫成虫呈乳白色,雌、雄虫大小分别为(9.15~14.50)cm ×(0.20~0.32)cm和(6.45~8.70)cm ×(0.15~0.20)cm,雄虫尾端有交合刺。浣熊贝氏蛔虫的8个遗传标志均被成功测序并提交至GenBank,分别为ITS(MZ092850~MZ092855)、cox1(MZ164969)、cox2(MZ172987)、cox3(MZ172988)、cytb(MZ172982~MZ172986)、nad1(MZ172989)、nad5(MZ172981)和tRNA-nad2-tRNA(MZ172980)序列与GenBank中已有的浣熊贝氏蛔虫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98.6%~100%、98.5%~99.5%、99.4%~99.7%、98.3%、98.8%~99.0%、98.2%、97.8%和99.2%;与GenBank中已有的柱状贝氏蛔虫ITS、cox1cox2和tRNA-nad2-tRNA序列的相似度分别为98.6%~100%、99.2%~100%、99.4%~100%和99.6%~99.9%。SNP位点分析结果发现,ITS、cox1cox2和tRNA-nad2-tRNA与GenBank中已有的浣熊贝氏蛔虫和柱状贝氏蛔虫相应序列分别有8、28、7和12个SNP位点,但这些位点并不能对这2个物种进行有效区分;新测序的ITS序列中包含有7~9个GA串联重复序列,其中7和8个GA串联重复为本研究发现。在基于ITS、cox1cox2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上,浣熊贝氏蛔虫和柱状贝氏蛔虫均形成一个独立的分支,该分支中不同地理来源的浣熊贝氏蛔虫和柱状贝氏蛔虫完全聚合在一起,且该分支与德氏贝氏蛔虫聚合在一起。 结论 浣熊贝氏蛔虫的标记序列、SNP位点特征与柱状贝氏蛔虫均高度相似,基于系统进化分析不能有效区分浣熊贝氏蛔虫和柱状贝氏蛔虫。

    新疆部分地区牛、羊细粒棘球蚴感染情况调查及基因多态性分析
    郭璐, 吴小霞, 段兰利, 王冰洁, 徐宁, 阿热艾·阿哈太, 乌云花, 赵莉, 班万里, 陈云英, 余婉蓉, 刘帅, 潘星羽, 吾力江·卡马力, 徐晶, 穆尼拉·特列吾汗, 张壮志
    2022, 40(5):  603-60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06
    摘要 ( )   HTML ( )   PDF (1171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部分地区牛、羊细粒棘球蚴感染情况和基因多态性,为该地区细粒棘球蚴病的防治提供数据参考。 方法 于2020—2021年从伊宁市、阿勒泰市、塔城市、昭苏县、特克斯县、额敏县、博乐市的定点屠宰场采集屠宰后牛、羊的肝脏和肺脏,通过肉眼观察与触摸初步判定感染情况,采集疑似细粒棘球蚴包囊并提取DNA,PCR扩增细粒棘球绦虫细胞色素氧化酶1(cox1)基因并测序。从GenBank中下载细粒棘球绦虫cox1基因G1、G3、G4、G5、G6型序列,与测定的序列行BLAST比对。利用MEGA 7.0软件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用Popart软件构建cox1基因单倍型网络图,用DnaSPv5软件分析cox1基因多态性位点。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不同地区牛、羊及不同脏器感染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新疆7个县(市)共调查4 977头(只)牛、羊(牛563头、羊4 414只),采集到疑似细粒棘球蚴包囊141份,其中121份扩增出850 bp的条带并测序成功。牛、羊总感染率为2.07%(103/4 977),其中博乐市牛、羊的感染率最高(6.50%,32/492),与伊宁市(1.80%,38/2 108)、塔城市(1.14%,9/790)、特克斯县(1.06%,2/189)、额敏县(0.72%,7/970)相比,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9.873、33.682、8.762、28.666,均P < 0.05)。牛、羊的感染率分别为3.02%(17/563)、1.95%(86/4 41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4.296,P < 0.05)。共采集羊肝、肺包囊101份,其中肝包囊占42.57%(43/101),肺包囊占27.72%(28/101),肝、肺合并感染包囊占29.70%(30/101)。共采集牛肝、肺包囊20份,其中肝包囊占25.00%(5/20),肺包囊占45.00%(9/20),肝、肺合并感染包囊占30.00%(6/20)。BLAST比对结果显示,121条序列中120条(99.2%)与细粒棘球绦虫G1基因型序列(MN886258.1、MG280957.1、KX020359.1和MG672143.1)的同源性为98%~100%,在系统进化树上聚为一支;1条(0.8%)与G3基因型序列(MG682532.1)的同源性为100%,在系统进化树上聚为一支。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cox1基因序列共有18个单倍型,Hap 1~Hap 17为G1型,Hap 18为G3型,其中Hap 1为最大的单倍型群体;18个单倍型间共有20个变异位点。序列比对结果显示,121条序列中有52条出现了碱基的转换和颠换。 结论 新疆7个县(市)牛、羊细粒棘球蚴感染率存在明显差异,感染细粒棘球蚴的基因型为G1(99.2%)、G3(0.8%),有18个单倍型,Hap 1为主要致病单倍型。

    青海人源两型棘球绦虫(棘球蚴)遗传多样性及分化时间研究
    毋德芳, 付永, 任宾, 张耀刚, 许晓磊, 庞明泉, 樊海宁
    2022, 40(5):  610-61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07
    摘要 ( )   HTML ( )   PDF (341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青海人源细粒棘球绦虫(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绦虫(多房棘球蚴)遗传多样性、群体间遗传差异及分化时间,为青海省棘球绦虫溯源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6—2021年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棘球蚴病患者肝病灶样品50份,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线粒体脱氢酶1(nad1)基因,采用Clustal X v2.0软件对序列进行多重比对,应用ArcGIS软件进行患者居住地的地理信息学构图,应用DnaSP v6软件对序列单倍型进行分析,应用Modeltest 3.7软件及PAUP*4.0B10软件运行计算最小最适核酸进化模型,用MrBayes-3.2.7软件构建贝叶斯系统进化树,通过BEAST v2.6.3软件用贝叶斯方法估算系统进化树各节点的分化时间。 结果 成功鉴定出48份棘球蚴病灶样品,获得长度为894 bp的nad1完整基因序列。其中13份样品被鉴定为细粒棘球绦虫G1基因型,35份样品被鉴定为多房棘球绦虫。所有序列均与GenBank中的序列具有大于99%的相似度。两种棘球绦虫分别鉴定出4个单倍型H1~H4:细粒棘球绦虫以H3为主导单倍型(占10/13),分布在西宁、果洛、玉树、海东、海北和黄南等地;多房棘球绦虫以H2为优势单倍型(占51.4%,18/35),分布在西宁、果洛、玉树、海东等地。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细粒棘球绦虫与G1基因型聚为一支,多房棘球绦虫与亚洲株聚为一支。分化时间分析结果显示,棘球属中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福氏棘球绦虫、少节棘球绦虫最近共同祖先存在大约5.5百万年前(millions of years ago,Mya)(95%置信区间4.5~6.5 Mya),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分化的时间大约为2.5 Mya(95%置信区间2.3~4.1 Mya)。 结论 青海省人源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均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细粒棘球绦虫为G1基因型,以H3为主导单倍型,多房棘球绦虫以H2为优势单倍型,二者均广泛分布于青海各地。棘球属中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的亲缘关系较近且分化时间也较近。

    1例罕见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病例的实验室诊断
    陈睿, 袁琼辉, 夏万宝
    2022, 40(5):  616-62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08
    摘要 ( )   HTML ( )   PDF (230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1例罕见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病例进行实验室诊断。 方法 收集患者病例资料,采集患者脑脊液,采用直接涂片和瑞氏-姬姆萨染色后镜检,提取患者脑脊液基因组DNA,采用耐格里属特异性引物和耐格里阿米巴种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内转录间隔区1(ITS1)-5.8S-ITS2序列,测序后在GenBank中进行BLAST比对,使用MEGA5软件以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患者脑脊液送杭州金域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进行DNA-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检测。 结果 患者,男,42岁,宁波象山人,全身严重烧伤卧床20年。2022年7月21日因发热、寒战、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等至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就诊,查体:体质量45 kg,体温40.5 ℃,神志不清,双眼上翻,结膜充血,两侧瞳孔直径3 mm,等大等圆,牙关紧闭,颈部强直,鼾声呼吸,四肢抽搐,肌肉痉挛,小便失禁,皮肤、黏膜潮红等多种临床症状。头颅和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为39 cmH2O(1 cmH2O = 0.098 kPa)。脑脊液检测结果,直接涂片镜检可见快速连续呈阿米巴样运动的阿米巴滋养体,瑞氏-姬姆萨染色涂片镜检可见阿米巴滋养体;属和种特异性引物分别扩增出183 bp和311 bp的片段;DNA-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检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序列21 534条,相对丰度为99.8%,未检出其他病原微生物的序列。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扩增获得的ITS1-5.8S-ITS2序列与福氏耐格里阿米巴Na 420c株(GenBank登录号为AJ132028)的一致性为99%,在系统进化树上与耐格里属阿米巴聚在同一支上。确诊该病例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感染。给予美罗培南抗感染、甲硝唑抗阿米巴、氟康唑抗真菌治疗,20%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治疗,但因患者病情急剧恶化引起呼吸及心力衰竭,于2022年7月23日抢救无效死亡。 结论 综合该患者的临床症状、脑脊液的病原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确诊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感染。

    晚期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焦虑样行为学研究
    汤宪时, 季文翔, 熊春蓉, 周永华, 许永良, 仝德胜
    2022, 40(5):  622-62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09
    摘要 ( )   HTML ( )   PDF (231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为观察晚期日本血吸虫感染(简称晚血)小鼠的行为学特征,探讨晚期血吸虫病与焦虑症程度的关系。 方法 取30只6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2组:感染组小鼠(16只)经腹壁皮肤接触感染雌雄尾蚴20条/鼠,未感染组(14只)用不含尾蚴的去氯水处理,两组小鼠于感染后第8周灌服吡喹酮(300 mg/kg)。另设7只6周龄雄性APP/PS1双转基因小鼠(阿尔兹海默症模型小鼠)为阳性对照(转基因组),不作任何处理。3组小鼠于相同环境饲养至10月龄,观察各组小鼠在旷场试验(OFT)和高架十字迷宫试验(EPM)中的行为变化,以OFT的总路程、中央区路程、中央路程百分比、活动次数、活动时间、中央时间百分比、平均速度、中央平均速度和EPM中的开臂、闭臂和中央区的运动路程、停留时间和进入次数以及开臂内运动路程、停留时间和进入次数的百分比,评价各组小鼠的焦虑样行为。各组小鼠安乐死后,取肝脏,观察肝脏大体形态;肝组织切片经HE和Masson染色后,镜下观察肝脏病理变化和胶原纤维增生情况;测定肝脏胶原纤维特有的羟脯氨酸含量;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Ⅰ型胶原(ColⅠ)、ColⅢ mRNA相对转录水平。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与未感染组比较,感染组小鼠肝脏颜色发暗,肝组织内有大量虫卵沉积,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和胶原纤维增生。感染组小鼠的肝脏羟脯氨酸含量为(0.194 ± 0.040)μg/mg,高于未感染组的(0.122 ± 0.016)μg/mg和转基因组的(0.124 ± 0.004)μg/mg(t = 0.79、0.86,均P < 0.05)。感染组小鼠肝脏ColⅠ、α-SMA、TGF-β1、ColⅢ 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3.55 ± 1.76、2.01 ± 0.66、2.21 ± 0.64、4.51 ± 2.32,与未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76、0.59、0.17、0.40,均P > 0.05)。感染组小鼠OFT中的活动时间(346.77 ± 181.03)s和 EPM中的开臂内运动路程(206.31 ± 282.52)mm、开臂内运动路程百分比(7.51 ± 9.90)%,以及开臂、闭臂和中央进入次数(1.32 ± 1.51)次、(3.44 ± 3.10)次、(4.53 ± 4.21)次均高于未感染组(t = 1.61、2.24、1.66、1.83、2.35、2.22,P < 0.05或P < 0.01),两组小鼠的其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感染组小鼠OFT中的活动次数为(123.68 ± 50.23)次,少于转基因组的(147.90 ± 41.17)次(t = -1.92,P < 0.05),其他OFT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感染组小鼠EPM中的闭臂内停留时间为(232.85 ± 88.82)s,短于转基因组的(295.38 ± 9.88)s(t = -2.81,P < 0.01),其他EPM指标均高于转基因组(P < 0.05或P < 0.01)。 结论 晚血小鼠未表现出比未感染组小鼠更严重的焦虑水平,相反呈现出焦虑程度显著减轻的趋势,提示日本血吸虫感染的病理过程可能与焦虑症发生发展无直接相关。

    2016—2020年广东省华支睾吸虫病高流行地区人群感染监测分析
    王可艺, 舒黄芳, 方悦怡, 曾庆生, 宋铁
    2022, 40(5):  629-63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10
    摘要 ( )   HTML ( )   PDF (63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2016—2020年广东省华支睾吸虫病高流行地区的人群感染状况,为制订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2016—2020年,将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个片区随机选择1个乡(镇)(大鳌镇、三江镇、沙堆镇、司前镇、崖门镇)为固定监测点,每年每个乡(镇)整群抽取一个行政村中的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200人以上,采集人群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华支睾吸虫虫卵(一粪两检)。采用χ2检验比较组间率的差异。 结果 2016—2020年,新会区5个监测点共检测人群粪样5 116份,总感染率为14.6%(749/5 116)。2016—2020年监测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分别为23.1%(237/1 025)、15.5%(156/1 005)、13.1%(134/1 021)、13.8%(142/1 031)、7.7%(80/1 034),年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不同年份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01.56,P < 0.01)。5个固定监测点的人群感染率分别为大鳌38.7%(404/1 045),司前13.9%(142/1 025),三江10.5%(105/1 003),沙堆6.0%(61/1 017)和崖门3.6%(37/1 026),不同地区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57.67,P < 0.01)。感染者平均年龄为43.1岁,< 18岁组感染率最低,为5.6%(79/1 415);61~70岁组感染率最高,为20.6%(97/470);不同年龄组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7.0, P < 0.01)。不同职业人群以公职人员感染率最高,为24.7%(36/146),不同职业人群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56.44, P < 0.01)。不同文化程度人群以文盲、半文盲人群感染率最高,为16.8%(17/101),不同文化程度人群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9.33,P > 0.05)。男性感染率为16.5%(412/2 492),高于女性的12.8%(337/2 624)(χ2 = 13.93,P < 0.01)。感染者中,轻度占97.2%(728/749)、中度占2.8%(21/749),无重度感染。 结论 2016—2020年广东省华支睾吸虫病高流行地区监测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仍然较高,但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以轻度感染为主,今后需要重点监测18岁以上的男性人群。

    教学研究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新时代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谭百宏, 王艳玲, 郑敬彤
    2022, 40(5):  635-64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11
    摘要 ( )   HTML ( )   PDF (102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全球气候变暖、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以及国内外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社会和自然因素发生显著变化。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人体寄生虫感染相关的疾病谱随着时代变迁出现的变化以及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为人体寄生虫学学科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期待医学院校人体寄生虫学教学能够与时俱进,真正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职能,为我国新时代寄生虫病的防控和诊治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综述
    刚地弓形虫诱导宿主精神行为障碍的研究进展
    代莉莎, 张丽新, 尹昆
    2022, 40(5):  642-64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12
    摘要 ( )   HTML ( )   PDF (65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刚地弓形虫可引起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弓形虫组织包囊引起的慢性感染可导致宿主神经系统功能异常,诱发宿主行为改变或精神障碍,如导致寄生动物宿主降低对捕食者的恐惧等,人类宿主的多种精神障碍也与慢性感染显著相关。目前已知介导该过程可能的机制,包括脑包囊感染、中枢神经递质失衡,以及表观遗传调控“行为操纵”等,但确切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就刚地弓形虫感染导致宿主精神行为异常的相关研究,以及目前研究较为深入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阿苯达唑联合药物治疗棘球蚴病的研究进展
    秦敏, 王立英
    2022, 40(5):  647-65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13
    摘要 ( )   HTML ( )   PDF (107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棘球蚴病是严重危害农牧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种寄生虫病,临床治疗药物以阿苯达唑为主。但阿苯达唑的生物利用度低,需要患者加大药量且长期服用,这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并可能出现耐药性。为了提高阿苯达唑的疗效,减少药物对机体的损害,关注阿苯达唑联合用药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重点对其他药物联合阿苯达唑治疗棘球蚴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棘球蚴病患者药物治疗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棘球蚴感染致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蒋小凤, 沈玉娟
    2022, 40(5):  656-66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14
    摘要 ( )   HTML ( )   PDF (57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棘球蚴感染会对人肝细胞造成损伤。肝纤维化是肝脏发生损伤后,结缔组织过度增生的过程。在肝脏自我修复的动态过程中肝星状细胞激活、细胞外基质生成增加而消耗减少,引起肝纤维化。本文就棘球蚴感染所致肝纤维化中肝星状细胞、多种细胞因子和微小核糖核酸的调控机制作一综述。

    刚地弓形虫病多表位疫苗的研究进展
    李润花, 殷国荣
    2022, 40(5):  661-66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15
    摘要 ( )   HTML ( )   PDF (163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刚地弓形虫可感染几乎所有温血动物,引起人兽共患弓形虫病。尽管弓形虫病疫苗的研发已取得很大进展,但目前仍无预防人类弓形虫病的疫苗。研究发现,只用一种或几种候选抗原仅能诱导对弓形虫的部分保护性免疫,这限制了它们的应用。因此,利用速殖子、缓殖子和子孢子的多种抗原表位,开发由寄生虫生活史各个阶段组成的多价疫苗可能是完全保护性免疫所必需的。选用寄生虫生活史不同阶段的多表位组合已成为获得安全和有效疫苗的最佳策略。基于多表位的疫苗因其诱导保护性免疫应答能力强而作为新的疫苗候选物受到关注。本文概述了多表位疫苗的免疫学基础、设计与构建策略,总结了弓形虫多表位疫苗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多表位疫苗作为一种新的疫苗开发和评估策略的应用前景。

    研究简报
    12例儿童广州管圆线虫病临床分析
    潘火云, 谭丽梅, 徐翼, 李旭芳, 叶家卫, 房春晓, 杨峰霞, 陈敏霞, 杨花梅, 曾凡森
    2022, 40(5):  668-67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16
    摘要 ( )   HTML ( )   PDF (103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12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患儿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资料。患儿中广东9例、广西2例、云南1例,男女比例1 ∶ 1,年龄范围1岁3月~12岁,有流行病学史4例(食生田螺、进食蜗牛、接触福寿螺、接触蛞蝓各1例)。主要临床症状依次为发热(12例,幼儿均为高热)、呕吐(9例)、精神疲倦(7例)等。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升高12例[(18.4 ± 4.1)× 109/L],嗜酸粒细胞百分比(EOS%)升高12例[(26.9 ± 10.5)%],嗜酸粒细胞绝对值(EOS#)升高12例[(3.4 ± 2.0)× 109/L];脑脊液白细胞升高12例[(656 ± 424)× 106/L],蛋白升高12例[(1.1 ± 0.59)g/L],脑脊液EOS%升高12例[(25.7 ± 15.5)%],其中8例脑脊液EOS%高于外周血。9例行广州管圆线虫IgG抗体检测,7例阳性;9例行脑脊液广州管圆线虫IgG抗体检测,3例阳性;11例行脑脊液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mNGS),10例检出广州管圆线虫DNA序列。12例行头颅MRI,8例异常,表现为软脑膜强化及脑实质多发结节状强化;9例行胸部CT,均异常,表现为胸膜下磨玻璃影或多发小结节状影。1例患儿入院时昏迷,最终死亡;余11例接受阿苯达唑治疗(疗程为10~14 d),10例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后均治愈,随访2个月至半年均未见后遗症。儿童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不典型,应结合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等资料综合判断,高通量测序技术可帮助早诊断。

    2016—2019年广西灵山县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分析
    黄光华, 张波, 赖海涛, 吕国丽, 林源, 唐雯茜, 万孝玲, 蒋智华, 刘健
    2022, 40(5):  673-67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17
    摘要 ( )   HTML ( )   PDF (49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广西)灵山县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2016—2019年在灵山县东、西、南、北、中等5个片区各随机抽取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开展调查,每个行政村整群抽样法抽取≥ 3岁的常住居民200人。每年共调查1 000人以上,往年已参加过调查的人不再纳入。采集调查对象粪样,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 法,一粪二检)检查华支睾吸虫虫卵并计数。结果显示,2016—2019年灵山县共调查4 363人,华支睾吸虫总感染率为4.86%(212/4 363),以轻度感染为主,占总感染数的93.87%(199/212),无重度感染者。2016—2019年感染率分别为3.59%(42/1 170)、5.03%(51/1 014)、7.58%(79/1 042)和3.52%(40/1 137),不同年度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5.271,P < 0.01)。5个调查点中,感染率最高的为烟墩镇长麓村(13.12%,124/945),最低的为那隆镇陈垌村(0.37%,3/821),不同调查点人群感染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11.912,P < 0.01)。男性感染率为7.43%(167/2 248),高于女性的2.13%(45/2 115)(χ2 = 66.244,P < 0.01);50~59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10.4%,62/596),各年龄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42.690,P < 0.01);教师及其他职业感染率最高(9.33%,7/75),不同职业中人群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1.314,P < 0.01);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人群感染率最高(8.00%,2/25),不同文化水平人群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0.237,P < 0.01)。2016—2019年广西灵山县华支睾吸虫感染处于中度流行水平,各乡(镇)的感染率存在差异。

    云南微小扇头蜱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与分析
    刘雅芳, 陈彬, 芦新焱, 李光华, 杜春红, 姜丹丹, 杨兴
    2022, 40(5):  677-68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18
    摘要 ( )   HTML ( )   PDF (70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7年9月采用布旗法在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采集游离的微小扇头蜱,提取蜱DNA,采用通用引物PCR扩增微小扇头蜱的16S rRNA、12S rRNA、nad1cox3基因片段,采用长PCR扩增上述4个基因区的长片段,产物纯化后采用步移法测序,拼接获得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结果显示,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4 763 bp,包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rRNA基因、22个tRNA和1个长度为264 bp的非编码区(D-Loop区),碱基组成为A 38.66%、G 9.02%、C 11.46%、T 40.87%,(A + T)79.53%。蛋白质编码基因起始密码子均为ATN;除COX2、cox3、NAD5使用不完整T作为终止密码子外,其余基因终止密码子均为TAA或TAG;基因重叠区有12处共95 bp,长度在1~24 bp;基因间隔区有18处共433 bp,长度在1~311 bp。22个tRNA中,除tRNACys、tRNAPhe、tRNASer以外均能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

    基于18S rRNA的胎毛滴虫感染PCR诊断方法的建立
    刘继兵, 赵洪喜
    2022, 40(5):  682-68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19
    摘要 ( )   HTML ( )   PDF (77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GenBank已发表的胎毛滴虫18S rRNA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建立胎毛滴虫PCR检测方法。以胎毛滴虫阳性重组质粒pUCm-T-TF18S为模板,以猫贾第虫基因组DNA、猫球虫基因组DNA、猫细小病毒基因组DNA、猫冠状病毒基因组cDNA为对照进行PCR检测,分析该方法的特异性。将胎毛滴虫阳性重组质粒以10倍为梯度稀释成8个不同浓度,进行PCR检测,分析该方法的敏感性。取分别置于-20 ℃ 3、6、9、12个月的pUCm-T-TF18S质粒进行PCR检测,分析该方法的稳定性。用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对20份猫粪样进行检测,并与镜检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UCm-T-TF18S PCR扩增后出现特异性条带。测序结果表明,产物序列长度为1 264 bp,经BLAST序列比对分析,与猫源胎毛滴虫(GenBank登录号M81842.1)序列一致性为99.53%。建立的胎毛滴虫PCR检测方法与猫球虫、猫贾第虫、猫冠状病毒、猫细小病毒均无交叉反应;可检测的最低模板浓度为4.52 × 105 拷贝/μl;胎毛滴虫pUCm-T-TF18S质粒在-20 ℃冰箱放置12个月后仍可检测出目的条带。该方法从20份猫粪样中检出16份胎毛滴虫核酸阳性,较传统显微镜检查结果(13份)更为准确、敏感。提示建立的胎毛滴虫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稳定性强,可用于临床上胎毛滴虫的检测与流行病学的调查。

    病例报告
    肺部粪类圆线虫合并嗜肺军团菌感染1例
    符沙沙, 韩昌育, 王心晓, 曾慈梅, 王小强, 欧宗兴
    2022, 40(5):  686-68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20
    摘要 ( )   HTML ( )   PDF (86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口市人民医院于2021年6月收治1例78岁男性因“反复咳嗽、咳痰、气促9 d,加重1 d”入院的患者。患者为农民,有常接触土壤史。入院后查体,双肺可闻及散在湿啰音;C反应蛋白97.61 mg/L;痰培养及血培养阴性;胸部CT示两肺多发团片影及渗出,右侧胸腔少量积液;床旁支气管镜检查示双肺上叶可见少量活动性出血,可见少许血块。按“肺部感染”予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肺泡灌洗液检出粪类圆线虫,粪检可见大量粪类圆线虫,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出嗜肺军团菌序列587条、粪类圆线虫序列155条。诊断为肺部粪类圆线虫病并嗜肺军团菌肺炎,予阿苯达唑片(0.4 g,1次/d,7 d;0.4 g,2次/d,21 d)、左旋咪唑片(100 mg,1次/d,14 d)及阿奇霉素(0.5 g,1次/d,12 d)治疗。治疗45 d后患者病情好转,粪检粪类圆线虫阴性,胸部CT肺部炎性病灶明显吸收好转。1个月后门诊复查,未见复发。

    新冠肺炎流行期间新疆报告输入性卵形疟1例
    史光忠, 张海亭, 王蒴, 何海波, 程侠, 买买提江·吾买尔, 于琳, 阿衣夏木·克尤木, 赵江山
    2022, 40(5):  689-69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21
    摘要 ( )   HTML ( )   PDF (75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人民医院于2020年12月13日收治1例境外输入疟疾病例。患者自2020年1月至9月有喀麦隆雅温得工作和居住史,曾于3月和5月在当地2次患疟疾,随行医生予抗疟治疗,每次治疗2~3 d后症状好转后停药。9月16日回国,12月13日因高热至39 ℃和上呼吸道症状就诊入院后,进行数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取患者外周血行疟原虫检测试剂(RDT)为阳性,提示非恶性疟原虫感染;血涂片镜检可见卵形疟原虫环状体,巢式PCR检测结果显示卵形疟原虫阳性,诊断为境外输入卵形疟。予口服双氢青蒿素哌喹片4片/d、磷酸伯氨喹片3片/d,治疗8 d后复查镜检疟原虫阴性。治愈出院后随访3个月,患者无发冷、发热等不适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