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3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9-10-30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2019, 37(5):  0-0. 
    摘要 ( )   PDF (12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约专稿
    从控制走向消除:我国疟疾防控的历史回顾
    丰俊, 周水森
    2019, 37(5):  505-51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5.001
    摘要 ( )   HTML ( )   PDF (2962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疟疾曾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寄生虫病。经过近70年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我国疟疾防治工作成绩显著,有效地控制了疟疾流行,保障了人民健康、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2017年全国首次实现了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2018年继续维持全国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本文就我国疟疾控制和消除的疫情特征及变化趋势、疟疾防控取得的进展、疟疾防治和消除的经验、面临的挑战及展望等方面作一综述。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70年历程与经验
    吕山, 许静, 曹淳力, 张利娟, 李石柱, 周晓农
    2019, 37(5):  514-51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5.002
    摘要 ( )   HTML ( )   PDF (2921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简称血防)工作至今已有70年的历程,历经准备、群众性防治、巩固推进、群体化疗、传染源控制等5个阶段。血吸虫病患者数量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57年)的949万下降至2018年的3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得益于党政领导、综合治理、科学防治、专业队伍。中国消除血吸虫病必须依靠党政领导,在健全血防机制、强化领导意识的基础上,尊重疾病规律,科学制定规划,完善监测体系,突出预防理念,优化科学管理,推行精准防控,才能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

    论著
    伯氏疟原虫推测分泌动合子蛋白7截短片段传播阻断功能的研究
    郑文琪, 王俊瑞, 王华, 刘飞, 罗恩杰, 曹雅明, 韩艳秋
    2019, 37(5):  520-52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5.003
    摘要 ( )   HTML ( )   PDF (2872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体外阻断实验与蚊虫直接喂养实验对截短的重组伯氏疟原虫推测分泌动合子蛋白7(rPbPSOP7)31~210氨基酸(aa)片段的传播阻断能力进行研究。方法 体外阻断实验,雌性BALB/c小鼠经腹腔注射5 × 106伯氏疟原虫感染红细胞(PbRBC),感染后第3天,尾静脉收集血液,与rPbPSOP7免疫小鼠血清(大肠埃希菌表达并纯化,与弗氏佐剂混合后免疫BALB/c小鼠)进行混合培养,观察不同稀释倍数(1 : 5、1 : 10、1 : 50)免疫血清培养15 min后疟原虫配子体出丝数及培养24 h后动合子形成数的变化,以同样稀释倍数的His标签蛋白免疫血清为对照。蚊虫直接喂养实验,rPbPSOP7(实验组)或His标签蛋白(对照组)与弗氏佐剂混合后各免疫5只雌性BALB/c小鼠,于末次免疫后第10天,用苯肼处理并经腹腔注射5 × 106 PbRBC,感染后第3天,每组小鼠用至少50只雌性按蚊直接吸食小鼠血液,吸血后第10天解剖按蚊,计数蚊胃壁上的囊合子数,计算蚊虫感染率。实验重复3次。结果 体外阻断实验中,与His标签蛋白免疫血清对照组相比,rPbPSOP7免疫血清1 : 5、1 : 10和1 : 50稀释培养的配子体出丝数分别减少了22.0%、8.0%和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对照组相比,培养24 h后,1 : 5、1 : 10与1 : 50稀释培养的动合子形成数分别减少了69.2%、56.4%和48.6%(P < 0.01),呈抗体剂量依赖关系。3次独立的蚊虫直接喂养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每只蚊胃壁上的平均囊合子数分别为(31.1 ± 34.9)、(30.2 ± 32.3)和(29.1 ± 35.1)个,较对照组的(87.1 ± 69.3)、(96.4 ± 82.9)和(85.3 ± 69.1)个分别减少了64.2%、68.6%和65.8%(P < 0.01)。按蚊感染率由对照组的96.4%(27/28)、89.3%(25/28)和89.3%(25/28),降至实验组的78.6%(22/28)、78.6%(22/28)和75%(21/28),分别降低了17.8%、10.7%与14.3%(P > 0.05)。结论 rPbPSOP7免疫血清可明显减少动合子及囊合子的形成,抗rPbPSOP7血清具有一定的传播阻断能力。

    青蒿琥酯与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使用对小鼠脑型疟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杜云婷, 赵薇, 徐兰, 张学星
    2019, 37(5):  525-53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5.004
    摘要 ( )   HTML ( )   PDF (2739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青蒿琥酯(ART)和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联合使用对小鼠脑型疟疾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免疫机制。方法 40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其中4组小鼠通过腹膜内注射伯氏疟原虫ANKA虫株感染的红细胞(PbA)1 × 106个。感染后第2~4天,感染对照组小鼠不作处理;ART治疗组小鼠连续3 d灌胃ART 200 μl/鼠,剂量为40 mg/(kg·d);rhEPO治疗组小鼠连续3 d尾静脉注射rhEPO 50 U/鼠;ART+rhEPO联合治疗组小鼠连续3 d灌胃ART 200 μl/鼠,剂量为40 mg/(kg·d),并尾静脉注射rhEPO 50 U/鼠;空白对照组小鼠注射等量PBS。于感染后第4天每隔1天采用吉氏染色的薄(尾)血涂片观察原虫血症,每天监测死亡情况。于感染后第5天采集各组小鼠眼球血,ELISA检测血清中促炎/抗炎因子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水平。脱颈处死各组4只小鼠,取脑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小鼠脑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颗粒酶B(granzyme B)、IFN-γ、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和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mRNA相对转录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脑组织中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的百分比。结果 感染对照组小鼠在第6天开始出现死亡,至第12天全部死亡;rhEPO治疗组、ART治疗组分别于第8、10天开始出现死亡,至第26天全部死亡;ART+rhEPO联合治疗组小鼠死亡发生于第12天,至第26天死亡率为50%。血涂片观察原虫血症结果显示,感染后第6~12天,ART+rhEPO联合治疗组的原虫血症从3.14%升至7.10%,但均低于感染对照组(4.98%~19.90%)和rhEPO治疗组(4.96%~15.50%)。ELISA结果显示,ART+rhEPO联合治疗组小鼠血清中的促炎因子IFN-γ和TNF-α水平分别为(378.94 ± 145.18)和(109.89 ± 27.05)pg/ml,低于感染对照组的(726.09 ± 35.40)和(345.97 ± 42.70)pg/ml(P < 0.05或P < 0.01),IFN-γ水平亦低于ART治疗组的(795.45 ± 64.48)pg/ml(P < 0.01);抗炎因子IL-10为(224.18 ± 22.93)pg/ml,高于感染对照组的(90.72 ± 6.30)pg/ml(P < 0.01)和ART治疗组的(103.99 ± 18.04)pg/ml(P < 0.01)。qRT-PCR检测结果显示,ART+rhEPO联合治疗组小鼠脑组织中NF-κB、granzyme B、VCAM-1、ICAM-1和IFN-γ的mRNA相对转录水平为0.89 ± 0.59、17.23 ± 4.39、1.63 ± 0.21、1.48 ± 0.16、11.68 ± 2.63,均低于感染对照组的3.62 ± 0.36、88.54 ± 21.13、2.65 ± 0.50、3.13 ± 0.62、60.56 ± 4.19(P < 0.05或P < 0.01);其中NF-κB、granzyme B、ICAM-1和IFN-γ的mRNA相对转录水平亦低于rhEPO治疗组的2.00 ± 0.59,58.55 ± 1.11、2.68 ± 0.29、44.69 ± 1.17(P < 0.05或P < 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ART+rhEPO联合治疗组小鼠脑部浸润的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29 ± 0.06)%和(1.68 ± 0.28)%,低于感染对照组的(2.77 ± 0.26)%和(5.30 ± 0.35)%、ART治疗组的(2.04 ± 0.66)%和(3.65 ± 0.14)%(P < 0.01)。结论 ART联合rhEPO治疗可以显著减轻小鼠脑型疟疾相关因子的表达,其机制与其平衡脑部促炎/抗炎因子的表达,以及抑制CD4+ T和CD8+ T细胞在脑部的浸润密切相关。

    消除疟疾的挑战:2011-2018年全国间日疟疫情分析
    张丽, 丰俊, 涂宏, 夏志贵, 周水森
    2019, 37(5):  532-53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5.005
    摘要 ( )   HTML ( )   PDF (2406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1-2018年全国间日疟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疟疾策略和措施的有效实施和指导今后消除疟疾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18年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的间日疟疫情数据资料,对疫情概况、地区分布、感染来源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2011-2018年全国除青海省外,其余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报告间日疟病例7 768例,占报告总病例数的30.0%(7 768/25 874)。自2011年起,全国间日疟报告病例数呈持续下降趋势,从2011年的2 634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58.6%)下降至2018年的352例(占总报告病例的14.0%)。报告的间日疟病例主要分布在云南(48.6%,3 772/7 768)、安徽(7.9%,612/7 768)、四川(7.8%,604/7 768)、湖南(4.6%,354/7 768)和河南(3.9%,303/7 768)。2011-2018年全国本地感染间日疟1 541例(占19.8%)。2016年全国共报告3例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2017、2018年无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2011-2018年全国共报告境外输入性间日疟病例6 227例,主要分布在云南(50.7%,3 160/6 227)、四川(9.4%,585/6 227)、湖南(5.6%,349/6 227)、河南(4.8%,297/6 227)和广西(4.4%,271/6 227)等省(自治区)。境外输入性间日疟病例来源于4大洲的65个国家,其中,亚洲国家15个,输入间日疟病例4 232例(68.0%,4 232/6 227),主要来自缅甸(54.9%,3 419/6 227)、印度尼西亚(4.2%,264/6 227)、巴基斯坦(2.9%,182/6 227)等;非洲国家44个,输入间日疟病例1 556例(25.0%,1 556/6 227),主要来自埃塞俄比亚(9.3%,580/6 227)、加纳(2.5%,155/6 227)、赤道几内亚(1.5%,96/6 227)等;南美洲国家4个,输入间日疟病例17例(0.3%,17/6 227);大洋洲国家2个,输入间日疟病例60例(1.0%,60/6 227)。结论 2011-2018年,全国报告的间日疟病例数呈持续下降趋势,2017、2018年无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报告。境外输入性间日疟病例来源于非洲、亚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的65个国家,建议全国应继续加强消除或开展消除后防止再传播工作,防止引起输入继发传播。

    广西上林县赴非回国人员疟疾感染因素分析
    林康明, 王多全, 李石柱, 钱颖骏, 汪俊云, 陈军虎, 徐斌, 覃剑, 陈建丰, 马安翔, 罗飞, 李卫东, 张滔, 黎军, 杨益超, 周晓农
    2019, 37(5):  539-54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5.006
    摘要 ( )   HTML ( )   PDF (2385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广西上林县赴非务工回国人员的疟疾感染危险因素。方法 2018年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疟疾感染因素进行调查,将上林县赴非回国人员中镜检或PCR检测阳性者纳入病例组,阴性者纳入对照组。对病例组和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和治疗史、境外工作居住情况、疟疾防控知识及行为认知等。对病例组和对照组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然后以病例组作结果变量,其他因素作解释变量,对疟疾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2018年共调查上林县非洲务工回国人员465人,其中病例组149例,对照组31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共5个变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分别是年龄(< 30:17.5%、7.6%,30~39:40.3%、40.8%,40~49:24.2%、32.6%,≥ 50:18.1%、19.0%),居住点周边主要生态环境(森林:41.6%、43.4%,丛林:41.6%、26.3%,草地:5.4%、3.5%,荒地:10.7%、22.8%,综合生境:0.7%、4.1%),当地农作物类型(水稻:95.3%、89.9%,其他:4.7%、10.1%),傍晚是否经常在户外活动(是:56.4%、62.0%,否:43.6%、38.0%)和户外活动时间(无外出:43.6%、38.0%;有外出,1~30 min:8.1%、17.4%,31 min~1 h:1.3%、2.9%,1~2 h:0.7%、1.6%,≥ 2 h:46.3%、40.8%)。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对照组(依次)国外居住地类型(城市:4.0%、2.2%,农村:7.4%、3.5%,野外:87.3%、91.8%,综合类型:1.3%、2.5%)的OR值为1.8(1.1~2.8),所住房屋安装纱门纱窗情况(有:7.4%、12.0%;无:92.6%、88.0%)的OR值为 0.2(0.1~0.8)。结论 广西上林县赴非人群在非洲居住房屋无纱门纱窗、傍晚经常到户外活动及户外活动时间长是患疟疾的重要危险因素;居住地类型影响患疟疾感染危险程度的大小,与居住在野外相比,居住在综合生境的疟疾感染风险较高。

    2005-2018年连云港市输入性疟疾疫情与防控策略分析
    王金玲, 吴周伟, 赵思琪, 赵忠顺, 毛艳敏
    2019, 37(5):  545-55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5.007
    摘要 ( )   HTML ( )   PDF (2361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05-2018年连云港市输入性疟疾疫情趋势,探讨适合连云港市的输入性疟疾防控策略。方法 收集2005-2018年全市网报疟疾疫情、个案调查资料、健康干预等其他工作资料,用Epidata3.0录入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对资料数据和防控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8年全市共报告输入性疟疾324例,期间有两个发病高峰,分别为2008年(30例)和2013-2015年(54例、42例、59例),2016-2018年逐年下降(36例、22例、20例);其中境外输入321例(99.1%),省外输入3例(0.9%);96.9%(314/324)的病例由非洲输入,主要来自赤道几内亚(123例,39.2%),安哥拉(54例,17.2%);所有病例皆为男性,年龄主要集中在40~49岁(45.1%,146/324); 职业以务工人员为主(295例,91.0%);一年四季皆有病例报告;其中恶性疟245例(75.6%)、间日疟14例(4.3%)、卵形疟47例(14.5%)、三日疟15例(4.6%),混合感染3例(0.9%)。病例主要分布在东海县(152例,46.9%)和赣榆区(107例,33.0%)。初诊单位为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的病例数相同,均为156例(48.1%)。确诊单位以疾控机构为主,为201例(62.0%)。重症恶性疟病例12例,痊愈10例,死亡2例。对东海县、赣榆区等地615位赴境外高疟区务工人员和家属进行疟疾健康干预前后知识、态度及行为(KAP)调查,干预前后疟疾知识知晓率、态度正确率和行为良好率分别从19.7%、36.9%和76.6%上升至84.4%、88.0%和95.8%。结论 连云港市输入性疟疾疫情近年呈下降趋势。规范传染源管理,提高疟疾诊治能力,完善监测体系,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是今后输入性疟疾防控的重点。

    东方田鼠HSP90α和KPNA2基因表达及体内抗日本血吸虫效果比较观察
    成钢, 王芊薄, 龚强, 熊德慧
    2019, 37(5):  552-55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5.008
    摘要 ( )   HTML ( )   PDF (2317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基因HSP90α和KPNA2的表达差异及体内抗虫效果差异。方法 RT-PCR扩增并比较健康东方田鼠新分离的心、肝、脾、肺、肾、脑、肌肉、皮肤、骨髓组织中HSP90α和KPNA2的表达情况。4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DMEM培养基)、阴性对照组(pLXSN质粒转染病毒)、pLXSN-HSP90α组和pLXSN-KPNA2组等4组,每组10只,各组分别于第1、3、7 d每鼠尾静脉注射重组质粒转染病毒(2×106 cfu/ml)或培养基0.2 ml。注射后第2天,各组小鼠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30 ± 2)尾/鼠。感染后第42天,剖杀小鼠,门脉灌注检获成虫,测量死亡后合抱及单性虫体长度,计算虫荷、减虫率、每克肝虫卵数(LEPG)、肝脏减卵率,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观察比较HSP90α和KPNA2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的保护效果。结果 RT-PCR结果显示,HSP90α在东方田鼠脑、骨髓中高表达,而KPNA2在心、肾和肌肉中高表达。体内实验结果显示,pLXSN-HSP90α组和pLXSN-KPNA2组小鼠的肝脏颜色分别呈灰黄色和灰黑色,虫荷分别为(11.3 ± 1.1)、(11.6 ± 1.3)条,血吸虫成虫体长分别为(1.19 ± 0.04)、(1.21 ± 0.05)cm,LEPG分别为1 852.0 ± 392.4、1 035 ± 485.4,与阴性对照组[(16.7 ± 1.3)条、(1.39 ± 0.06)cm、3 644.0 ± 523.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个实验组的虫荷、成虫体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LEPG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减虫率分别为40.8%和39.4%(P > 0.05),肝减卵率分别为57.9%和76.5%(P < 0.05),与阴性对照组(12.6%、17.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肝组织切片HE染色镜下观察显示,pLXSN-HSP90α组和pLXSN-KPNA2组小鼠的肝脏虫卵结节数量均远少于阴性对照。结论 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基因HSP90α和KPNA2在脑、骨髓、心脏、肾脏和肌肉组织中表达存在差异;两者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保护效果在减卵率和LEPG存在差异。

    安徽省现症血吸虫病病例分布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高风华, 何家昶, 张世清, 汪天平, 李婷婷, 薛靖波, 李石柱
    2019, 37(5):  556-56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5.009
    摘要 ( )   HTML ( )   PDF (2106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描述和分析安徽省现症血吸虫病病例空间分布状况和特征,为血吸虫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安徽省2017年1月-2018年10月报告的现症血吸虫病病例进行调查,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被录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动态数据采集平台(EDDC)-“地方病调查系统”,病例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现住址、病例分类、贫困情况、参加农合或医保、治疗与手术等情况。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建立血吸虫病个案数据库,统计各乡(镇)的慢性血吸虫病和晚期血吸虫病的病例数,并与全国第六次人口调查数据相连接,获得乡(镇)级血吸虫病病情属性数据库。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描述分析血吸虫病病例的人群分布特征;使用ArcGIS 10.2的聚类分布模块,分别对乡(镇)级的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其中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全局Moran’s I 指数,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局部Getis-Ord G系数。结果 全省共报告现症血吸虫病病例20 345例,其中慢性15 080例(均为临床病例)、晚期5 265例,无急性感染病例报告。男性11 319例,女性9 026例,男女性别比为1.25 : 1。病例平均年龄(57.8 ± 12.2)岁,其中慢性(54.8 ± 11.2)岁,晚期(66.4 ± 10.7)岁。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病例的职业均以农民为主,分别占96.4%(14 540/15 080)和93.8%(4 936/5 265)。慢性血吸虫病病例文化程度构成比的前3位依次为小学(51.9%,7 830/15 080)、初中(23.0%,3 467/15 080)和文盲(21.8%,3 288/15 080);晚期血吸虫病病例文化程度构成比的前3位依次为文盲(43.6%,2 296/5 265)、小学(38.1%,2 008/5 265)和初中(15.2%,798/5 265)。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病例中,来自于贫困户的病例分别占4.9%(736/15 080)和10.0%(528/5 265)。慢性血吸虫病病例主要分布于9个市的42个县(市、区)的249个乡(镇),大部份沿长江流域分布,呈连续的片状,患病率 > 0.5%的乡(镇)共38个;晚期血吸虫病病例分布于8个市的45个县(市、区)的340个乡(镇),这些乡(镇)绝大多数为血吸虫病流行区,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新安江流域,也呈连续的片状分布,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 > 0.5%的乡(镇)共3个。乡(镇)级的全局自相关分析显示,慢期血吸虫病患病率(Moran’s I = 0.202 5,P < 0.01)和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Moran’s I = 0.183 4,P < 0.01)在安徽省区域存在空间自相关。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慢性血吸虫病患病率在安徽省的长江上中游段流域的乡(镇)聚集范围较大,而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主要在长江上中游段和新安江流域的乡(镇)聚集。结论 安徽省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病例分布存在空间聚集现象,主要分布于长江安徽段上中段流域,提示该地区仍是该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区域。

    刚地弓形虫滑行相关蛋白45的克隆、表达与免疫反应性检测
    李润花, 关丽, 殷国荣
    2019, 37(5):  563-56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5.010
    摘要 ( )   HTML ( )   PDF (897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原核表达刚地弓形虫滑行相关蛋白45(TgGAP45)基因,检测重组蛋白rTgGAP45的免疫反应性。方法 提取刚地弓形虫RH株速殖子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根据TgGAP45基因全长编码序列的开放阅读框设计引物,PCR扩增TgGAP45基因。扩增产物经双酶切后连接入pET30a(+)载体,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埃希菌(E. coli)DH5α,阳性菌落经PCR、双酶切和测序鉴定。将重组质粒pET-30a(+)-TgGAP45转化至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以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合考马斯亮蓝染色检测表达产物,分别以抗His标签抗体、人抗弓形虫血清或小鼠抗弓形虫可溶性速殖子抗原(STAg)血清为一抗,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鉴定重组蛋白免疫反应性。结果 刚地弓形虫GAP45基因的cDNA开放式阅读框全长为738 bp,PCR扩增结果显示,在750 bp处有一条特异性扩增条带(带His标签),与预期大小相符。菌落PCR、双酶切以及测序结果均表明重组质粒pET-30a(+)-TgGAP45构建成功。SDS-PAGE结果表明,经IPTG诱导获得相对分子质量(Mr)约35 000的可溶性重组蛋白。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诱导表达的蛋白为带His标签的重组蛋白,可分别被His标签抗体、人抗弓形虫血清和小鼠抗弓形虫STAg血清识别。结论 刚地弓形虫RH株TgGAP45基因片段可在原核表达系统中高效可溶性表达,该重组蛋白rTgGAP45具有免疫反应性。

    阿霉素体外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作用研究
    田春艳, 陈蓓, 卢帅, 文丽梅, 赵军, 郑璇, 库尔班泥沙·阿马洪, 高旖, 王建华
    2019, 37(5):  571-57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5.011
    摘要 ( )   HTML ( )   PDF (846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阿霉素(Dox)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 4 800个原头节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 DMSO组、Dox组(25、50、100、200、400、600 μmol/L),每组200个原头节,设3个平行组,体外干预24 h。伊红拒染实验检测Dox干预后原头节活力,统计存活率。扫描电镜观察Dox干预后原头节表面超微结构变化。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检测Dox干预后原头节DNA损伤程度。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Dox干预后DNA损伤相关基因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突变激酶(ATM)、p53、DNA拓扑异构酶2A(Topo2a)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伊红拒染实验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1% DMSO组、25、50、100、200、400、600 μmol/L Dox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存活率分别为(99.0 ± 0.5)%、(98.6 ± 0.3)%、(96.0 ± 1.4)%、(80.3 ± 4.8)%、(75.6 ± 6.2)%、(53.2 ± 3.0)%、(26.4 ± 8.1)%和0,IC50为(267.9 ± 7.1)μmol/L。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 DMSO组、25 μmol/L Dox组原头节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50、100、200、400、600 μmol/L Dox组原头节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扫描电镜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1% DMSO组原头节表面光滑,头节呈球形或椭圆形,顶突完整,微毛清晰可见;400 μmol/L Dox组原头节吸盘变形,体部塌陷严重,顶突轻微变形,微毛明显脱落,虫体表层发生皱缩。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结果显示,100 μmol/L Dox组原头节出现拖尾现象,彗星尾距(OTM)为16.6 ± 1.7,与空白对照组(0.1 ± 0.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qRT-PCR结果显示,1% DMSO组原头节ATM、p53和Topo2a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 ± 0.1、1.1 ± 0.1、1.3 ± 0.9,与空白对照组(1.0 ± 0.1、1.0 ± 0.4、1.0 ± 0.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100 μmol/L Dox组原头节ATM、p53和Topo2a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8.6 ± 3.5、10.0 ± 2.5、54.0 ± 0.8,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Dox具有体外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作用,可引起虫体DNA损伤,可能与ATM、p53、Topo2a的mRNA相对表达量变化相关。

    2012-2017年云南省棘球蚴病流行病学分析
    李奔福, 吴方伟, 严信留, 字金荣, 彭佳, 保雪莹, 蔡璇, 杨亚明
    2019, 37(5):  576-58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5.012
    摘要 ( )   HTML ( )   PDF (720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云南省棘球蚴病流行状况,为制定棘球蚴病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2-2017年按照《全国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要求,2012-2015年调查德钦县、洱源县、维西县和香格里拉等4个县。2016-2017年调查宾川县、大关县、大姚县、德钦县、洱源县、福贡县、贡山县、古城区、鹤庆县、会泽县、剑川县、兰坪县、隆阳区、泸水县、牟定县、石林县、腾冲市、维西县、香格里拉、宣威市、漾濞县、玉龙县、云龙县、昭阳区等24个县(市、区)。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每个县抽取3个乡(镇),每个乡(镇)抽取4个村。2012、2016和2017年对1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腹部B超检查,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对调查对象予以诊断,疑似病例辅助血清学检查。2013-2015年在调查点抽取1岁以上常住居民,每个县再随机抽取1所完全小学12岁以下的学生,ELISA检测血清抗棘球蚴IgG抗体,对血清学阳性者进行腹部B超检查。同时对调查者进行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每村随机抽取20个养犬户,每户仅采集1份犬粪样,ELISA检测犬粪棘球绦虫抗原。每个调查县随机抽取当地繁育、宰杀的羊(猪)100只或牛500头,采用内脏剖解法检查家畜棘球蚴感染情况。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2-2015年共调查4个县192个村,2016-2017年共调查24个县576个村,合计768个村。2012、2016和2017年B超共调查105 555人,检出棘球蚴病病例67例,总患病检出率为0.06%,均为细粒棘球蚴病。2012、2016和2017年的患病检出率分别为0.05%(4/7 512)、0.05%(32/61 110)、0.08%(31/36 933),2013-2015年未发现病例。患病检出率> 0.10%的县有鹤庆县(0.19%,7/3 779)、石林县(0.17%,8/4 799)、昭阳区(0.16%,4/2 520)、大姚县(0.12%,4/3 378)、洱源县(0.11%,11/9 738)、云龙县(0.11%,5/4 465)和剑川县(0.11%,5/4 595)。男性和女性的患病检出率分别为0.05%(23/46 179)和0.07%(44/59 376)(P > 0.05)。各年龄组均有病例检出,60~79岁年龄组患病检出率最高,为0.12%(26/21 227),其次为≥ 80岁年龄组(0.08%,2/2 414),患病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P < 0.05)。农牧民患病检出率(0.08%,64/82 978)高于其他职业人群(P < 0.05)。文盲人群患病检出率(0.11%,26/22 724)高于其他文化人群(P < 0.05)。犬粪棘球绦虫抗原总阳性率为4.87%(965/19 812),阳性率> 5.00%以上的有隆阳区(8.41%,28/333)、香格里拉市(8.13%,263/3 234)、泸水县(7.21%,22/305)、洱源县(7.15%,263/3 677)、福贡县(6.54%,20/306)和牟定县(5.18%,16/309),各县之间犬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012-2017年犬粪抗原阳性率分别为1.24%(16/1 293)、13.41%(483/3 601)、5.10%(95/1 862)、3.01%(72/2 389)、1.56%(103/6 588)和4.81%(196/4 079)。家畜棘球蚴感染检出率为0.12%(32/27 502),2015-2017年家畜感染检出率分别为1.49%(2/134)、0.21%(8/3 871)和0.10%(22/21 125)。人群棘球蚴病防治知识平均知晓率为52.39%(9 974/19 039),2012-2017年分别为47.72%(607/1 272)、51.77%(789/1 524)、61.00%(549/900)、77.20%(772/1 000)、43.50%(5 075/11 668)和81.57%(2 182/2 675)。结论 云南省棘球蚴病呈中低度流行,均为细粒棘球蚴病。牧民、年龄60岁以上、文化水平较低者患病检出率较高。

    2015年四川省人体肠道原虫感染现状调查
    罗静雯, 田洪春, 谢红, 钟波, 刘阳, 陈漪澜, 李黎
    2019, 37(5):  583-58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5.013
    摘要 ( )   HTML ( )   PDF (697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四川省人体肠道原虫感染现状。方法 根据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方案和实施细则,于2015年4-6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四川省5个生态区的15个调查县(市、区)45个调查点。调查对象为各调查点0岁以上的农村常住居民,每个调查点调查人数不少于250人。采集受检对象粪样,采用卢戈氏碘液染色法(一粪一检)检查粪样原虫包囊,采用生理盐水涂片法(一粪一检)检查新鲜稀粪或脓血便的滋养体。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感染率通过χ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共调查11 403人,肠道原虫感染率为2.0%(223/11 403)。共发现9种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结肠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人芽囊原虫、微小内蜒阿米巴、哈门氏内阿米巴的感染率分别为0.2%(22/11 403)、0.7%(78/11 403)、0.1%(9/11 403)、0.5%(60/11 403)、0.6%(67/11 403)、0.2%(17/11 403),结肠小袋纤毛虫、布氏嗜碘阿米巴、肠内滴虫的感染病例数分别为2、1和1例。江河源区-甘南生态区人群原虫感染率最高,为6.5%(148/2 278);四川盆地生态区感染率最低,为0.4%(10/2 289);不同生态区肠道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马尔康县人群原虫感染率最高,为10.2%(102/1 001);甘孜县感染率次之,为6.1%(46/755);不同县(市、区)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男、女肠道原虫感染率分别为1.9%(97/5 247)和2.1%(126/6 1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0~29岁年龄组肠道原虫感染率最高,为2.8%(23/813);≥ 80岁年龄组人群感染率为0;不同年龄组人群肠道原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文盲人群肠道原虫感染率最高,为3.2%(73/2 317);大专、大学以上人群感染率为0;不同文化程度人群肠道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牧民原虫感染率最高,为4.8%(20/421);学生感染率次之,为2.0%(30/1 491);不同职业人群肠道原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藏族人群肠道原虫感染率最高,为5.3%(149/2 381);汉族人群感染率次之,为0.9%(74/7 857);不同民族肠道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四川省江河源区-甘南生态区和马尔康县及文盲、藏族人群的肠道原虫感染率较高,应是今后的重点防治地区和人群。

    氯硝柳胺对斑马鱼幼鱼的神经毒性研究
    朱璧然, 李博, 冯秋珍, 徐云丹
    2019, 37(5):  588-59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5.014
    摘要 ( )   HTML ( )   PDF (682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氯硝柳胺(NIC)对斑马鱼幼鱼的神经毒性。方法 以模式动物斑马鱼为研究对象,将7 200颗发育正常的斑马鱼胚胎随机分为0、5、10、20、40和80 μg/L NIC暴露组,每组设4个平行。各组连续暴露于不同浓度的NIC环境下,至胚胎受精后120 h,期间统计斑马鱼胚胎和幼鱼的存活率、畸形率、孵化率、体质量。暴露结束后收集斑马鱼幼鱼,采用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试剂盒检测幼鱼体内AChE活力,利用ZebraLab行为监测系统观察幼鱼运动速度变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幼鱼微球蛋白前体(mbp)和α-微球蛋白(α-tubulin)mRNA的相对表达量。实验数据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选择Tukey’s多重比较法进行延后检验。结果 与0 μg/L NIC暴露组斑马鱼幼鱼存活率[(86.8 ± 0.2)%]相比,40 μg/L和80 μg/L NIC暴露组幼鱼存活率分别为(81.9 ± 0.8)%和(80.5 ± 0.9)%(P < 0.05,P < 0.01);与0 μg/L NIC暴露组幼鱼畸形率[(3.2 ± 0.3)%]相比,40 μg/L和80 μg/L NIC暴露组幼鱼畸形率分别为(5.7 ± 0.6)%和(6.0 ± 0.4)%(P < 0.05,P < 0.01)。0 μg/L NIC暴露组斑马鱼幼鱼的孵化率为(92.2 ± 2.2)%,体质量为(472 ± 45)ng,不同浓度NIC暴露组幼鱼的孵化率和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0 μg/L NIC暴露组幼鱼AChE活力[838.4 nmol/(mg·min)]相比,40 μg/L和80 μg/L NIC暴露组幼鱼AChE活力分别为1 048.6和1 202.4 nmol/(mg·min)(P < 0.05,P < 0.01)。与黑暗环境中0 μg/L NIC暴露组幼鱼运动速度[(2.7 ± 0.2)mm/s]相比,40 μg/L和80 μg/L NIC暴露组幼鱼运动速度分别为(2.3 ± 0.2)和(2.1 ± 0.2)mm/s(P < 0.05,P < 0.01);与光照环境中0 μg/L NIC暴露组幼鱼运动速度[(1.9 ± 0.1)mm/s]相比,40 μg/L和80 μg/L NIC暴露组幼鱼运动速度分别为(1.5 ± 0.1)和(1.4 ± 0.1)mm/s(P < 0.05,P < 0.01)。与0 μg/L NIC暴露组幼鱼mbpα-tubulin mRNA的相对表达量相比(1.0 ± 0.0),40 μg/L和80 μg/L NIC暴露组幼鱼mbp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 ± 0.1和0.7 ± 0.1(P < 0.05,P < 0.01);α-tubulin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 ± 0.1和0.6 ± 0.1(P < 0.05,P < 0.01)。结论 40 μg/L和80 μg/LNIC暴露可对斑马鱼幼鱼产生神经毒性,降低其存活率、运动速度、mbpα-tubulin mRNA的相对表达量,提高其畸形率和AChE活力。

    信息报道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创刊以来的高被引论文分析
    衣凤芸, 张争艳, 陈勤, 杨帆, 盛慧锋
    2019, 37(5):  593-59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5.015
    摘要 ( )   HTML ( )   PDF (602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创刊以来的高被引论文情况,从中国知网(CNKI)学术文献总库中的中国引文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获取该刊1983-2018年发表的、被引频次≥ 15次的高被引论文515篇,运用文献计量学分析的方法统计分析高被引论文的发表时间、作者、研究内容和方向。结果显示,515篇高被引论文的总被引频次为15 496次,篇均被引频次为30次。研究内容以血吸虫病的高被引论文篇数最多,占27.6%(142/515),研究方向以免疫与诊断方面的论文最多,占75.6%(166/515)。515篇高被引论文中,只有27篇为独著,其他均为合著,合著率为94.8%(488/515)。对高被引论文进行分析可以揭示《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所发表论文的热点趋势,较为客观地反映寄生虫学科的研究动态和关注热点,为研究人员把握研究方向和期刊编辑栏目策划、选题组稿提供参考。

    综述
    并殖吸虫DNA分类技术的研究进展
    胡坤敏, 郑彬, 陈韶红, 艾琳
    2019, 37(5):  598-60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5.016
    摘要 ( )   HTML ( )   PDF (590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并殖吸虫病是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其病原体通过中间宿主溪蟹、蜊蛄等传播,可寄生于人体及多种哺乳动物组织、脏器内,引起并殖吸虫病。我国是并殖吸虫分布最广且种类最多的国家,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并殖吸虫感染病例的报告。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DNA技术的进步,对并殖吸虫的分类和鉴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同DNA检测技术的敏感性、特异性、检测时间和检测成本存在差异,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方法。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并殖吸虫DNA分类技术研究进展,以期为并殖吸虫的分类鉴定提供参考。

    蚊肠道微生物调节蚊媒传染病传播的研究进展
    蔡珍, 余茜, 程功
    2019, 37(5):  603-60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5.017
    摘要 ( )   HTML ( )   PDF (573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蚊是一种吸血昆虫,在人群中通过吸血叮咬的方式感染并传播疟原虫、登革病毒、寨卡病毒等多种病原体,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重大威胁。中肠组织是蚊虫抵抗病原体感染的第一道防线,蚊的中肠组织内栖息着大量的肠道微生物,当被感染病原体的血液进入到蚊的中肠组织后,某些肠道微生物通过分泌蛋白质、小分子等多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病原体感染蚊中肠上皮层的过程,进而调控了病原体在蚊虫体内的复制传播。本综述总结了有关蚊肠道微生物调控蚊媒传染病传播的情况,阐述了不同种类的蚊肠道微生物影响病原体在蚊体内复制传播的机制。

    研究简报
    2012-2017年厦门市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调查
    郭志南, 陈敏, 陈华芳, 陈国伟
    2019, 37(5):  567-57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5.018
    摘要 ( )   HTML ( )   PDF (858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了解厦门市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为制定土源性线虫病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2012-2017年根据《全国第三次人体重点寄生虫病调查方案》要求,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厦门市岛外的翔安、同安、集美、海沧4个区和岛内的湖里、思明2个区,每个区按东、西、南、北4个不同地理方位,各随机抽取4个乡镇(街道),每个乡镇(街道)再抽取4~5个行政村(社区)为调查点,每个点调查50人以上。对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一检),检查肠道蠕虫卵。结果显示,共调查了28乡镇(街道)140个行政村(社区)7 099人,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65%(117/7 099),钩虫和鞭虫的感染率分别为1.62%(115/7 099)、0.03%(2/7 099),未检出蛔虫感染。男、女感染率分别为1.55%(51/3 363)和1.77%(66/3 736)。50岁以上年龄组感染率最高(3.83%,84/2 196),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P < 0.05)。农民感染率最高,为4.95%(87/1 756)。岛内、岛外片区总感染率分别为0.25%(5/2 035)和2.21%(112/5 06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翔安区感染率最高,为3.89%(60/1 544),岛内仅检出钩虫感染,感染率为0.25%(5/2 035),岛外钩虫和鞭虫感染率分别为2.17%(110/5 063)和0.04%(2/5 06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近年来厦门市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岛外农村地区感染率较高。

    2015-2018年杭州市土源性线虫感染调查分析
    金行一, 朱素娟, 徐卫民, 王卫强, 王衡, 汤益, 霍亮亮, 杨洋
    2019, 37(5):  608-61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5.019
    摘要 ( )   HTML ( )   PDF (557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按照浙江省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和实施细则的要求,于2015-2018年分别对杭州市土源性线虫固定监测点建德市,及萧山区、富阳区、桐庐县、临安区和淳安县等5个流动监测点开展调查。共调查7 911人,检出土源性线虫阳性者145例,感染率为1.83%。其中蛔虫和鞭虫感染均为4例,钩虫感染137例,未检出蛲虫感染。总感染率从2015年的2.32%(89/3 829)下降至2018年的0.54%(11/2 044),下降率为76.72%。对137份钩虫镜检阳性粪样采用试管滤纸培养法进行钩蚴培养,阳性率为71.53%(98/137),美洲钩虫、十二指肠钩虫和合并感染分别为80、13和5例。男性和女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2.00%(77/3 845)、1.67%(68/4 066)。> 6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为3.20%(101/3 156),且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χ2 = 63.061,P < 0.01)。职业分布以农民感染率最高,为2.13%(144/6 763)。初中文化程度感染率最高,为2.07%(48/2 313)。100份环境土壤样品中,土壤人蛔虫卵检出率为2.00%(2/100),未检出钩蚴。提示2015-2018年杭州市监测点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

    贵州省两家机构出境务工人员疟疾防控现状调查
    卢丽丹, 安冬, 李杨, 蔡珊, 戴佳芮
    2019, 37(5):  612-61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5.020
    摘要 ( )   HTML ( )   PDF (544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贵州省单位组织出境务工人员疟疾防控情况,提出输入性疟疾防控措施及建议。2017年对贵州省两家机构曾经在境外工作过或有可能派往境外的职工以及公司管理人员进行疟疾知识、态度、行为(KAP)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242人中,曾被外派出境的有182人,占75.2%,其中40人在境外患过疟疾,占22.0%。在出境务工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疟疾患病率最高,为44.4%,不同文化程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工作场所以室外为主者患病率最高,为34.5%,不同工作场所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出境务工人员疟疾防治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与疟疾患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出境务工人员疟疾防治相关态度:认同服抗疟药可预防疟疾者患病率为15.7%,不认同者患病率为42.9%(P < 0.05);出境务工人员疟疾防治相关行为:使用蚊帐者患病率为1.4%,不使用者患病率为35.8%(P < 0.05);使用驱蚊药者患病率为12.1%,不使用者患病率为27.3%(P < 0.05);使用预防性用药者患病率为13.0%,不使用者患病率为59.0%(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疟疾发病的危险因素为未使用蚊账(OR = 69.075,CI = 7.187~663.904)、未预防服药(OR = 17.602,CI = 4.754~65.173),认同抗疟药可预防疟疾是保护因素(OR = 0.119,CI = 0.034~0.423)。出境务工人员预防疟疾相关行为形成率较低,未使用蚊帐和未服用预防药物, 为出境务工人员疟疾发病的危险因素。

    齐齐哈尔地区市售水产品中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盛泽虎, 张硕, 姚金彪, 张帆, 李官蓓, 郭家, 张浩
    2019, 37(5):  616-61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5.021
    摘要 ( )   HTML ( )   PDF (532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齐齐哈尔地区市售水产品中寄生虫的感染情况,于2018年8-11月采集市售淡水鱼、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两栖动物等样品。鱼类标本采用直接压片镜检法查囊蚴,其他标本解剖镜检,检获的囊蚴进行形态学鉴定。共检查淡水鱼7种450尾,囊蚴总感染率为32.4%(146/450);发现5种不同类型的吸虫囊蚴,其中4种经初步鉴定为:华支睾吸虫囊蚴、东方次睾吸虫囊蚴、横川后殖吸虫囊蚴、台湾次睾吸虫囊蚴。7种鱼类囊蚴感染率依次为拉氏秽(75.3%)、鲫鱼(42.2%)、葛氏鲈塘鳢(24.5%)、麦穗鱼(23.6%)、鲤鱼(4.7%)、白条(4.4%)、黄颡(0)。中华圆田螺、河蚌的吸虫感染率分别为8.3%(7/84)、15.0%(3/20)。黑斑侧褶蛙的吸虫感染率为42.9%(6/14),在其肠道内发现短肠重盘吸虫和一种线虫。牛蛙、日本沼虾、螃蟹、口虾蛄的检查结果均为阴性。提示本地区市售水产品中有多种寄生虫感染,居民应注意饮食安全。

    2016-2018年河南省疟疾疫情分析
    杨成运, 钱丹, 鲁德领, 刘颖, 周瑞敏, 李素华, 张红卫, 赵玉玲
    2019, 37(5):  619-62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5.022
    摘要 ( )   HTML ( )   PDF (332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2016-2018年河南省疟疾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数据支持。收集2016-2018年河南省疟疾疫情资料及疟疾病例个案调查资料,应用SPSS 17.0软件对感染虫种、感染国来源、疫情报告情况、三间分布及诊治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6-2018年河南省共报告疟疾病例541例,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中恶性疟405例(74.8%)、间日疟36例(6.7%)、卵形疟76例(14.1%)、三日疟16例(2.9%)、混合感染7例(1.3%)和诺氏疟1例(0.2%)。除1例自云南省盈江县输入外,其余540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主要来自安哥拉(90例)、尼日利亚(71例)、刚果(金)(44例)、喀麦隆(31例)、加纳(29例)、几内亚(28例)、科特迪瓦(26例)、刚果(布)(25例)和赤道几内亚(23例)。河南省18个市均有疟疾病例,病例数居前的6个市依次为洛阳(83例)、郑州(77例)、新乡(53例)、濮阳(40例)、安阳(33例)和许昌(31例)。女性8例(1.5%),男性533例(98.5%);年龄为18~71岁,主要集中在30~50岁(350例,64.7%);职业分布中,以农民为主(223例,41.2%),其次是工人(78例,14.4%)和家务及待业者(62例,11.5%)。全年均有病例报告,5、8和12月疟疾病例数较多。病例发病至就诊的最短时间是0 d,最长时间是154 d,平均时间为2.6 d。就诊当日即被确诊为疟疾的患者有208例(38.4%),3 d内确诊的患者有196例(36.2%),超过3 d确诊的患者有137例(25.3%),超过7 d确诊的患者有66例(12.2%)。患者发病后首选的就诊单位以医疗机构为主(405例,74.9%),其次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6例,23.3%)。初次就诊中有345例(63.8%)患者被确诊为疟疾,确诊单位以省级(187例,34.6%)和地市级(178例,32.9%)医疗机构为主。

    利用红外触发相机观察四川石渠县棘球绦虫宿主动物活动情况
    王奇, 陈顺德, 王谦, 何伟, 喻文杰, 张光葭, 陈凡, 杨柳, 廖沙, 李汭芮, 黄燕, 姚人新, 钟波
    2019, 37(5):  622-62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5.023
    摘要 ( )   HTML ( )   PDF (482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石渠县棘球绦虫终末宿主和中间宿主动物活动特点,于2018年6月和8月采用红外感应触发相机在石渠县俄多玛乡日扎村居民定居点附近选取8户家庭观察人与拴养犬之间的互动情况,以及拴养犬与其他动物之间的互动情况。选取4个观察点观察小型哺乳类动物活动规律。红外相机固定在距离地面100 cm左右的电线杆或围栏上,观察记录6 m以内人或动物的有效活动情况。在放置有红外相机并记录到有高原鼠兔和青海松田鼠活动的范围内采集动物样品,进行物种的分类鉴定。对所采集动物样品的细胞色素b基因(Cyt b)进行PCR扩增,并进行双向测序,在GenBank中通过Blastn进行序列比对。结果显示,8户牧民家庭仅有3户共计277 min的视频得到有效记录,每户仅1条拴养犬,均为藏犬,拴养犬距离户主居住点平均在28 m左右,且拴养犬均在户主庭院围栏外,平均每天喂食1次,未发现人或野犬与拴养犬有接触性动作。在高原鼠兔观察点捕获的动物经鉴定为高原鼠兔,其地面活动开始时间为6 : 46,结束时间为20 : 41;活动高峰期出现在9 : 00、12 : 00、15 : 00和19 : 00左右。在青海松田鼠观察点捕获的动物经鉴定为青海松田鼠,其地面活动开始时间为8 : 06,结束时间为20 : 09,其中19 : 00左右活动最为频繁。人与拴养犬的互动以喂食为主,犬被喂食次数少,增加了其捕食小型哺乳类动物的可能性;高原鼠兔活动开始时间早于青海松田鼠,高原鼠兔全天活动更为频繁。

    病例报告
    婴儿内脏利什曼病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
    代伟, 曹蕾, 张福琴
    2019, 37(5):  513-51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5.024
    摘要 ( )   HTML ( )   PDF (2925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贵州省圆圃棘口吸虫感染1例
    庞冲敏, 杨兴林, 缪峰, 翟慧, 刘兰, 韦家秀, 郑智弦
    2019, 37(5):  626-62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5.025
    摘要 ( )   HTML ( )   PDF (86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