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作者指南
稿约
出版伦理规范
同行评议流程
网络首发出版
图表要求
参考文献要求及格式
本刊常用缩略语
退修和校样须知
版面费及发票事宜
审稿指南
审稿须知
审稿指南
审稿流程
同行评议道德规范
诚邀审稿专家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关于我们
出版道德规范
编辑人员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外审专家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部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友情链接
国内外检索库
中国知网
万方
维普
PubMed
WILEY
ELSEVIER
ScienceDirec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国内外相关刊物
贫困所致传染病(英文)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热带医学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Parasitology
Royal Soc Trop Med Hyg
Southeast A sian J TMPH
J Parasitol
Inter J Parasitol
British Med J
Parasit Immunol
J Parasitol Res
Parasitology Research
Trends Parasitol
Acta Trop
Am J Trop Med Hyg
Korean J Parasitol
Malar J
Am J Pub Hlth
相关领导机构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相关编辑协会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
中国期刊协会
上海市期刊协会
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1984年 第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4-05-31
上一期
下一期
苏、鲁、豫、皖、鄂五省疟疾联防工作十周年经验交流会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
钱会霖
1984, 2(2): 64-64.
摘要
(
)
PDF
(1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苏、鲁、豫、皖、鄂五省疟疾联防工作十周年经验交流会于1984年3月31日至4月4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卫生部和五省卫生系统行政领导和疟防专业人员、全国疟疾专题委员会北方疟疾防治技术指导组部分成员,有关科研机构、医
进一步加强丝虫病的防治研究
史宗俊
1984, 2(2): 65-65.
摘要
(
)
PDF
(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78年以来,我国丝虫病的防治工作成绩显著,出现了蓬勃、稳步发展的良好局面。迄1983年底,在全国864个丝虫病流行县、市中已有463个县、市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以生产大队为单位,人群微丝蚴阳性率降至1%以下),防治前原有3,099万丝虫病人,已有2,431万人得到治愈。去年12月卫生部在青岛召开的全国丝虫病防治工作经验交流会,标志着我国
山东省十年来丝虫病防治研究进展
崔子海,许金范,王仲三,李文备,尹舜
1984, 2(2): 66-72.
摘要
(
)
PDF
(5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山东原是我国班氏丝虫病流行最严重的省份,分布于74个县、市,其中22个县、市的微丝蚴阳性率在10%以上,最高为26%。据50年代调查估计,全省约有微丝蚴阳性者和有症状的丝虫病患者500万人。淡色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在鲁南重流行区自然感染率高达37.5~51.9%。50年代末和60年代,曾在部分地区进行防治。1970年以来,在全省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治,对微丝蚴阳性者给予海群生系统治疗,对感染较重的县、社,队继以全民服药或海群生药盐防治。至1983年全省平均微丝蚴阳性率由1970年的4.6%下降为0.1%,约有2/3的大队微丝蚴阳性率已降为0,其余的都在1%以下。据近年来的重点调查,蚊媒自然感染率已
福建省丝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1984, 2(2): 73-77.
摘要
(
)
PDF
(3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别由致倦库蚊和雷氏按蚊嗜人亚种传播的班氏和马来两种丝虫在福建均属夜现周期型。由于两蚊孳生习性的不同,在地理环境中形成明确的两种丝虫病流行区。马来丝虫感染率常高于班氏丝虫,马来丝虫病以较高的肢体发病率为特征,由于其易使人体产生免疫力,导致其微丝蚴率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居住环境、控制蚊媒孳生,则防治丝虫病较易收效。进行蚊媒调查可监测丝虫病的流行态势。福建丝虫病未发现动物传染源,但动物丝虫种类不少,尤其是鸟类丝虫,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提供鉴别。
浙江省妙西公社消灭马来丝虫病现场实验研究
1984, 2(2): 78-82.
摘要
(
)
PDF
(3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妙西公社在消灭马来丝虫病的第一阶段采取二二三滞留喷洒与口服海群生,3年内使人群的微丝蚴率由20.21%降至1%,达到控制丝虫传播。第二阶段采用海群生治疗微丝蚴阳性者的单一措施,普查普治1次后,人群微丝蚴率从1.26%降至0.2%左右,此后一直处于低水平,未发现儿童新感染,该地丝虫传播已告中止。以海群生0.5g/天×3或1g顿服全民服药,对“丝虫反应阳性”者再给予复治,可迅速降低人群微丝蚴率,节省血检普查的人力和物力。对“丝虫反应阳性”者用0,5g/天×4复治1或2个疗程或1g顿服复治4次,可使微丝蚴转阴率达95%左右。
群集解剖法用作丝虫病蚊媒监测的实验观察
王继岳,郑德福,张富南,陈波
1984, 2(2): 82-82.
摘要
(
)
PDF
(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丝虫病流行区在达到基本消灭进入监测阶段后,蚊媒的监测是一项很重要内容。但逐个蚊虫解剖,费力费时,观察数和面均受限制。1978年Suzuki曾报道一种改良贝氏法的群集解剖法,分离丝虫感染期幼虫效果与个体解剖法无异。为观察该法在蚊媒
用单克隆抗体分析约氏疟原虫抗原的研究 Ⅰ.约氏疟原虫红内期与人疟原虫的共同抗原
李文渌,刘尔翔,樊汝恭,毛映红
1984, 2(2): 83-87.
摘要
(
)
PDF
(3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粗提的约氏疟裂殖子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 2/0瘤细胞融合,获得13株分泌抗约氏疟红内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这些McAb分别属于小鼠:IgG_1,IgG_(2a),IgG_(2b)及IgG_3亚类。据免疫荧光观察,13株McAb可分为4类:1.与红内期各发育阶段的原虫能出现荧光反应;2.针对晚期滋养体及裂殖体;3.抗裂殖体及裂殖子;4.单纯抗裂殖子。有5株McAb与人疟原虫发生荧光反应,其中4株只与恶性疟原虫交叉,M_(26-32)则不仅与恶性疟原虫且与间日疟原虫均有强的交叉反应,,表明约氏疟与人的两种疟原虫间有共同抗原,并提示恶性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间也有共同抗原。共同抗原在不同种间的分布和含量不尽相同。用未经固定的感染红细胞加McAb作间接荧光试验,在感染红细胞表面未观察到荧光反应。
鲁南地区班氏丝虫与指状腹腔丝虫在蚊体内感染期幼虫形态的观察
张希增,彭贤文,赵振海,崔子海
1984, 2(2): 87-87.
摘要
(
)
PDF
(10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动物丝虫与人体丝虫在蚊体内发育形态的鉴别方法,以便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开展纵向监测。1982年以来,我们对班氏丝虫与牛指状腹腔丝虫(Setaria digitata)在蚊体内感染期幼虫的形态进行了观察。
弓形虫病的血清学诊断研究 Ⅰ.弓形虫速殖子的纯化
杨惠珍,徐克继
1984, 2(2): 88-90.
摘要
(
)
PDF
(2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参照Tsunematsu(1960)及Petrov(1974)方法,用弓形虫猪株和人株感染小鼠收集腹腔液,经胰蛋白酶消化,G_3砂芯漏斗过滤,离心,制备较纯的虫体抗原,并用冻干法长期保存。对数批感染小鼠的腹腔液在处理前、后分别进行虫体和细胞计数,用伊文思蓝液染色鉴别死活。并测定虫体的得量、纯度,存活率和回收率。弓形虫猪株和人株感染小鼠腹腔液经上述处理后平均每只获虫体分别为(7.9±1.3)×10~6和(7.5±1.7)×10~6,两者得量无显著差异(t=0.55,P0.05);虫体纯度在处理前为0.688±0.18, 处理后为0.993±0.004有显著性差异(t=8.125,P0.01)
广州血管圆线虫对实验动物致病作用的研究
梁浩昆,沈浩贤,李烈,徐秉锟
1984, 2(2): 91-94.
摘要
(
)
PDF
(14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广州血管圆线虫幼虫感染大鼠、、金色仓鼠及小鼠,结果52.1%的大鼠在感染后第24~35天死亡。主要由于幼龄成虫从脑向肺转移引起脑血管损伤,造成严重出血,加上虫体对脑组织的直接损伤。感染后第31天起,虫卵沉着于肺组织,第36天起幼虫移行引起肺泡毛细血管的损伤和机休反应,导致周围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增生,病变广泛时可引起呼吸衰竭,并发感染加速其死亡。
湖北宜昌地区发现肺吸虫卵三例报告
江光锐,樊中丽,王作成
1984, 2(2): 94-94.
摘要
(
)
PDF
(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例1 男,17岁,学生,湖北神农架林区红花公社人。因右侧肢体进行性偏瘫伴抽搐、头痛、呕吐10个月于1975年3月21日入院。体检:神清。心肺正常。肝脾(—)。右侧肢体瘫痪。脑血管和脑室造影疑为左侧额顶叶和左脑室占位性病变。诊断颅内肿瘤,颅
海南岛微小按蚊ANOPHELES(CELLIA)MINIMUS THEOBALD,1901类型的研究
俞渊,李明馨
1984, 2(2): 95-98.
摘要
(
)
PDF
(2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形态特征和行为习性的比较,提出海南岛的微小按蚊可分为两个类型即微小按蚊A型和微小按蚊B型。前者成虫翅纵脉4第1分枝除基、末端外有1~2个淡斑,极少一致暗色;食窦甲一个齿、前面观,丝状物短其末端分叉;幼虫头部颏齿数7极少9:嗜人血为主;对DDT极为敏感。后者成虫翅纵脉4第1分枝除基、末端外一致暗色;食窦甲一个齿、前面观,丝状物细长无繸缘或侧棘其末端不分叉:幼虫头部颏齿数9或11;趋牛血为主;非家栖、对DDT有明显兴奋和逃避行为,是一种近野栖种。
第三脑室猪囊虫寄生致死一例
蜀津
1984, 2(2): 98-98.
摘要
(
)
PDF
(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女性,39岁,陕西凤翔人。住院号3954。主诉反复头昏、头痛2月,剧烈头痛伴呕吐半天。患者于发病前无明显诱因,感头昏及前额和双颞部阵发性刺痛,无畏寒、发热,入院前一周症状加重,因突感眩晕继之频繁呕吐入院。以往有头昏、头痛史,劳
贾第虫包囊的扫描、透射和冷冻蚀刻电镜观察
杜之呜,雷建章,李向印,张玉英,李淑荣,赵玉珍,王丽,刘贵生
1984, 2(2): 99-102.
摘要
(
)
PDF
(21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扫描电镜观察包囊呈椭圆形,9~10×6~7μm大小,囊壁表面凹凸不平。冷冻蚀刻复型法:将包囊壁劈开,显示囊壁为十余层膜结构,各层复型膜表面尚光滑。透射电镜见囊壁厚0.16~0.29μm,其表面凹凸不平,囊壁与滋养体间的空隙内可见横纵切的鞭毛结构。囊内虫体的外界膜下有呈单层排列的空泡结构,细胞质内有两种大小不同的颗粒,近虫体的一端有两个泡状细胞核,基体位于两个细胞核前极之间近中线处,伸出前、后侧和尾鞭毛。平行排列的微管伴有垂直的带状结构,分散在细胞质内。
丝虫性肝脓疡一例
邵良,穆仲康,李承舜
1984, 2(2): 102-102.
摘要
(
)
PDF
(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女性,62岁,安徽省淮北地区人。因持续高热、右上腹胀痛及发现包块1周于1981年1月7日拟诊肝脓疡住院。体检:慢性病容、消瘦、神清。体温38.6℃。脉搏92。血压110/75。巩膜无黄染。右上腹隆起,肝肿大有肋缘下5cm,剑突下6cm,质地
氧电极技术及其在日本血吸虫生化研究中的应用
黄左钺,励正康
1984, 2(2): 103-106.
摘要
(
)
PDF
(11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测定血吸虫的呼吸,我们建立了氧电极测定系统。本文对氧电极测氧的原理,测定系统的组成以及仪器的使用方法和结果计算等作了概括的阐明。同时还介绍了本仪器应用于日本血吸虫生化研究的两个实例。对本仪器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讨论。认为氧电极测定系统在日本血吸虫生化研究上的应用结果是满意的。它显示了简便、快速、灵敏等优点。讨论中还述及了本仪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体外培养发育的观察
郑惠君,陶增厚,程文芳,张晓辉
1984, 2(2): 107-110.
摘要
(
)
PDF
(12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L_3)在沙鼠睾丸细胞系培养液中发育良好,一般在10~14天开始蜕皮进入第四期幼虫(L_4),成双地扭集在睾丸细胞系中最长可活38天,幼虫长度增加32.6%,宽度增加36.8%,可初步分辨雌雄;在鼠肾细胞系培养液中L_3于10~20天开始蜕皮,少数进入L_4,最长可活23天,幼虫长度增加25.9%,宽度增加34.5%,L_3在单纯Earle、Earle加水解乳蛋白及RPMI-1640中,仅能活2~4天。在培养过程中应防止细菌污染,合适的温度和pH亦系培养成功的重要因素。
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残存传染源的调查
彭国鼎
1984, 2(2): 110-110.
摘要
(
)
PDF
(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保靖县原属班氏丝虫病中度流行区,病例遍及每一村庄。1979年开展全民性查治工作,全县共血检137,544人,发现阳性10,116例,微丝蚴阳性率为5.4%。经全民服用3‰海群生药盐5个月,在此基础上,对全部微丝蚴阳性者又采用海群生1.5g一日二次疗法进行治疗。1981年已基本消灭了丝虫病。
中华按蚊体内马来丝虫幼虫的放射性标记
朱素贞,钟永良,刘美涛,张选明,饶忠秀,郑德福,蔡学林,郭大智,苏全君,廖兴玉,宋雪华
1984, 2(2): 111-113.
摘要
(
)
PDF
(2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膜饲吸血法,使中华按蚊同时吸入马来丝虫微丝蚴和标记物(~(35)S-蛋氨酸、~3H-尿嘧啶核苷和~(32)P-磷酸二氢钠)。待微丝蚴发育至第三期幼虫后分离并测定其放射性。结果表明幼虫都成功地获得了标记,但幼虫获得标记物的量并不相同,成蚊和幼虫获得的~(35)S-蛋氨酸标记量均较~(32)P-磷酸二氢钠为高。提示成蚊和幼虫对不同营养物具有选择性。本文为研究马来丝虫幼虫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一个接近自然条件的体内标记方法。
呋喃嘧酮治疗班氏丝虫病中出现频发房性早搏一例
何贻基,吴让庄
1984, 2(2): 113-113.
摘要
(
)
PDF
(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男性,32岁,农民。经血检确诊为班氏丝虫病,过去未经治疗。否认心脏病史。体检:血压112/70。心率67次/分,律齐,无杂音。两肺(—)。肝、脾未扪及。两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无压痛。左侧鞘膜积液。实验室检查:微丝蚴154条/120mm~3。血常
甲苯咪唑对实验性细粒棘球蚴超微结构的影响
陈钦铭,寇星灿,叶于聪,许子俊,王志刚,张荣泉
1984, 2(2): 114-116.
摘要
(
)
PDF
(13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鼠口服甲苯咪唑食饵(含药量500ppm)300天,棘球蚴生发膜远端胞浆空泡化明显增加,微毛消失,细胞器排列紊乱,胞质中微管局限性扩张、破裂,溶酶体增多,高尔基复合体解体,线粒体电子密度增高,粗面内质同出现脱粒现象。棘球蚴外表面见许多大小不等陷窝,形似“溃疡”,提示延长甲苯咪唑疗程可对棘球蚴产生明显的药理效应。
中华按蚊体内指状腹腔丝虫和马来丝虫各期幼虫形态的比较观察
王冠群,倪五一,林国全,潘丽芝,陈樾楠,刘心机
1984, 2(2): 117-119.
摘要
(
)
PDF
(12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状腹腔丝虫与马来丝虫的蜡肠期幼虫除尾部有无尾核可作区分依据外,前者头小,基部国钝呈圆锥状,小尾尖细如钉。感染前期幼虫的大小、食道长短和尾部形态也有区别。指状腹腔丝虫感染期幼虫尾端有3个刺状小乳突,排列如山字形,食道平均占体长3/4,肛比率小于3,而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尾端的3个乳突较大,呈瘤状,食道仅占体长的1/3,肛比率约为4。
肺吸虫病所致高度嗜酸粒细胞性增多症六例报告
邵向云
1984, 2(2): 119-119.
摘要
(
)
PDF
(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我们确诊的126例肺吸虫病人中引起高度嗜酸粒细胞性增多症者6例(4.8%),均突出表现为肝脏损害。6例中除1例为33岁成人外均为小儿、其中4岁与5岁各2例,3岁1例。白细胞总数50,000~75,600,嗜酸61~97%,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24,552
单一海群生药盐防治丝虫病的效果观察
茹学泰,程富川,郑学修,刘文炳,张传文,魏广仁
1984, 2(2): 120-122.
摘要
(
)
PDF
(2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在河南省柘城县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平均微丝蚴率为6.25%的大队单用海群生药盐的观察结果。服药盐毕、药盐后1年和3年的平均微丝蚴率分别为0.2%、0.39%和0.69%。初步表明单纯普服药盐可使中度偏低和低度丝虫病流行区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国家所规定的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
呋喃嘧酮治疗丝虫病的临床研究
任燕芬,王保钧
1984, 2(2): 123-125.
摘要
(
)
PDF
(2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呋喃嘧酮(Furapyrimidone,代号M-170)是我国创制的抗丝虫新药,1978年由国家医药管理局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合成。经中国预防医学中心寄生虫病研究所动物实验治疗和毒性测试,并于1979年
末梢血集体薄膜过滤法在丝虫病低流行区的应用
刘海云,金红,田永年
1984, 2(2): 126-126.
摘要
(
)
PDF
(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改进现有的丝虫病病原学诊断方法,我们在静脉血薄膜过滤法的基础上,探索了末梢血集体薄膜过滤法在丝虫病低流行区的应用价值,经实验室反复试验后,于1982年分别在海安、吴县丝虫病低流行区进行现场调查;此后又应用于江阴、太仓、沙洲、武进、无锡县的防治效果考核。现报告如下:
广西应用海群生药盐防治丝虫病的研究
甘耀成, 潘士贤, 梁善凡, 谢祖英, 麦富珍
1984, 2(2): 127-127.
摘要
(
)
PDF
(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观察海群生药盐对不同丝虫虫种的疗效,摸索适合于不同类型流行区的治疗方案,1973年以来,我们曾在班氏和马来丝虫病流行的7个县13个公社,采用在食盐中人工掺拌海群生粉,配成不同
左旋咪唑三日疗法双疗程治疗班氏丝虫病
张希增,王平
1984, 2(2): 128-128.
摘要
(
)
PDF
(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79年5月,作者等用左旋咪唑三日疗法双疗程治疗59例班氏丝虫病患者。分二组。甲组:左旋咪唑9mm/kg/d,分2次服;乙组:左旋咪唑5mg/kg/d合并海群生10mg/kg,分3次服。疗程均为3天。10天后继续第二疗程。结果:甲组33例和乙组29例的治前微丝蚴密度为87.4条和143.6条。第一疗程后甲组的微丝蚴阴转率和减少率分别为90.9%
建立杜氏利什曼单克隆抗体的初报
翟靖琦,包意芳
1984, 2(2): 128-128.
摘要
(
)
PDF
(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新疆平原地区病人分离的杜氏利什曼“801”株前鞭毛期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与Sp 2/0骨髓瘤细胞融合,融合率为79%,经测定,在杂交瘤细胞内有21%对杜氏利什曼抗原起阳性反应,其中0.2%显示为特异性抗体。选特异性高的杂交瘤细胞
胆道贾第虫病四例报告
佟如三
1984, 2(2): 128-128.
摘要
(
)
PDF
(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院曾收治4例,入院时分别拟诊为胆道蛔虫病、溃疡病、肝炎后遗症及结核性腹膜炎,后经十二指肠引流、胆囊造影确诊为胆道贾第虫病。采用阿的平0.1g,每日3次,连服5天,治疗两个疗程(间隔10~14天)痊愈出院。作者认为本病的诊断依据应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