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作者指南
稿约
出版伦理规范
同行评议流程
网络首发出版
图表要求
参考文献要求及格式
本刊常用缩略语
退修和校样须知
版面费及发票事宜
审稿指南
审稿须知
审稿指南
审稿流程
同行评议道德规范
诚邀审稿专家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关于我们
出版道德规范
编辑人员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外审专家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部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友情链接
国内外检索库
中国知网
万方
维普
PubMed
WILEY
ELSEVIER
ScienceDirec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国内外相关刊物
贫困所致传染病(英文)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热带医学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Parasitology
Royal Soc Trop Med Hyg
Southeast A sian J TMPH
J Parasitol
Inter J Parasitol
British Med J
Parasit Immunol
J Parasitol Res
Parasitology Research
Trends Parasitol
Acta Trop
Am J Trop Med Hyg
Korean J Parasitol
Malar J
Am J Pub Hlth
相关领导机构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相关编辑协会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
中国期刊协会
上海市期刊协会
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1986年 第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86-11-30
上一期
下一期
1985年全国疟疾情况
1986, 4(4): 241-243.
摘要
(
)
PDF
(2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疟疾防治工作 1985年疟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部门继续执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防治原则,重点搞好疟疾高发区和恶性疟流行区的防治,巩固和进一步扩大发热病人血检工作,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现症病人的及时发现和
近年来我国丝虫病防治工作进展
1986, 4(4): 244-245.
摘要
(
)
PDF
(1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1980年以前我国丝虫病的防治情况,本组曾作过报道(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1):1~10,1983)。本文根据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防治研究部门统计到1985年底的资料,综合报告1981年以来我国丝虫病防治工作取得的进展。 一、查治情况 血检普查:大多用3大滴双片(约120μ1)
以改良环境减少人蚊接触及控制传染源的综合措施控制黄淮平原疟疾的研究
刘吟龙,吴开琛,贾家祥,蒋伟康,王克安,潘嘉云,何菊菊,罗曼珍 ,张君炎,张奕功,姜本启,滕明,刘俊旭,邵世才,王玉鹤,张辅世,张品年,周士兰,吴宪,胡诸铮,耿德春,王以超,李敦来
1986, 4(4): 246-250.
摘要
(
)
PDF
(3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寻找从根本上控制黄淮平原疟疾的有效对策,于1980~1985年进行了本研究,取得了预期结果,发病率从18.08%下降至0.045%。阐明了减少人蚊接触可使中华按蚊的叮人率、人血指数及媒介能量明显下降。同时阐明疟疾防治与农业生产及建设文明新村结合起来,是控制疟疾的根本措施。
山丘型地区残存钉螺的原因分析
卢象连
1986, 4(4): 250-250.
摘要
(
)
PDF
(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西省九江县历史钉螺面积93988亩,经过二十多年的积极防治,到1978年实现基本消灭时止,钉螺面积已下降99.99%。此后每年虽坚持复查复灭,但不断有余螺发现,1983年全县共发现34个螺
恶性疟单克隆抗体的调理和细胞毒作用的实验研究
李纪良,李英杰
1986, 4(4): 251-255.
摘要
(
)
PDF
(8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吞噬试验和细胞毒试验,对抗恶性疟原虫红内期McAb的功能特性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在7株McAb中,93A3、94B5、94C3和94D1明显地促进免疫和正常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对疟原虫的吞噬。腹腔细胞与McAb预吸附试验表明,这种作用是McAb的调理作用。92D2、93A3、94B5和94C3等与腹腔细胞有协同抑制疟原虫生长的作用,并能加强效应细胞杀伤疟原虫而发挥细胞毒作用。用“多功能性McAb”纯化相应抗原,制备亚单位疫苗,以及作为诊断试剂开展血清流行病学研究,可能更有意义。
湖北蕲春防治血吸虫病对策的回顾
孙文斌,韩盈周
1986, 4(4): 255-255.
摘要
(
)
PDF
(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县位于湖北的东部,是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历史累计病人21204人,钉螺56829.8亩,湖滩占钉螺面积76.77%,水田占2.36%,沟渠和坑塘占20.87%,分布在3个区、2个镇、1个农场,43个大队,153个生产队范围内。据1956年调查,居民感染率20.67%(3937/19048),5~9岁儿童为
用两种培养基进行体外微量法测定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及甲氟喹敏感性的效果比较
刘德全,任道性,邱持平,刘瑞君
1986, 4(4): 256-259.
摘要
(
)
PDF
(2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2~1983年,在海南岛乐东县应用体外微量法进行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敏感性调查中,比较了世界卫生组织(WHO)供应的标准培养基及国产冻干培养基的效果。所用涂氯喹板及涂甲氟喹板均系WHO提供,测定方法按照WHO标准测试箱内所附使用说明。 结果显示冻干培养基支持恶性疟原虫发育的效果较WHO目前的标准培养基为好。用于测定对氯喹或甲氟喹的敏感性,冻干培养基的成功率均较高,结果可靠,且包装简单,使用方便。
青蒿素对感染伯氏疟原虫红细胞及游离疟原虫表面结构的影响
叶祖光,李泽琳,李桂琴,傅湘琦,侯燕明
1986, 4(4): 260-262.
摘要
(
)
PDF
(9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感染伯氏疟原虫鼠的红细胞及游离疟原虫的表面结构,结果表明1/4感染伯氏鼠疟的红细胞表面结构出现“代谢窗”,游离疟原虫形态与国外有关报道相同。青蒿素对正常红细胞及感染伯氏鼠疟原虫的红细胞表面结构均未见形态学损伤,而游离疟原虫在青蒿素作用的后期显示病理学改变。
咯萘啶对伯氏疟原虫抗氯喹系红内期作用的超微结构观察
吴莉菊
1986, 4(4): 263-266.
摘要
(
)
PDF
(11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感染抗氯喹系伯氏原虫小鼠,ig咯萘啶6mg/kg后15min~24h,用电镜观察红内期形态变化,发现滋养体复合膜最早受损,呈肿胀,形成多层螺纹膜,且进行性加重;随后,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消失、核糖体模糊、核质致密。最后普遍查见小的、破裂的死虫。而经氯喹400mg/kg作用后的RC原虫,绝大多数红内期的超微结构无变化。表明咯萘啶对RC红内期原虫有直接杀灭作用,提示滋养体复合膜的最早受损可能是RC原虫对咯萘啶无交叉抗性的原因。
COP和ELISA在血吸虫病普查中的应用
徐舜年
1986, 4(4): 266-266.
摘要
(
)
PDF
(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县已基本控制了血吸虫病流行,粪检法已很难查出病人.为了查清遗留病人,采用环卵沉淀试验(COP)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于1984年在两个乡进行了普查. 材料和方法 一、基本情况:均为生产水稻和蚕桑为主的平原水网地区,有24个村,37556人,原有钉螺面积169万m~2,11573个病人。1979年以来,已连续六年未查到钉螺。1980年粪检30429人,阳性9例;1981
广谱抗蠕虫新药甲胺苯脒对孕鼠的致畸效应
邱则吟,苏永芳,巫俊侠,罗宇初
1986, 4(4): 267-268.
摘要
(
)
PDF
(1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甲胺苯脒每天60、30、15mg/kg×10(总量相当于临床给药量的60、30及15倍)3个剂量,分别于小鼠妊娠d_6~15每天灌喂1次。另设阴性对照组及阳性对照组(敌枯双每天20mg/kg×10)。于妊娠d_18解剖检查胎仔。结果,甲胺苯脒无论对孕鼠体重、胚胎存活、胚胎发育或胎仔外观、骨骼及内脏等方面,与阴性对照相比,均无明显异常。
氯喹及其对映体、去乙基氯喹与咯萘啶抗恶性疟原虫作用的体外试验研究
符遂,A.Bjorkman,B.Wahlin,D.Ofori-Adjei,O.Ericsson,F.Sjoqvist
1986, 4(4): 269-271.
摘要
(
)
PDF
(2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48小时的体外试验法比较了氯喹(CQ)及其两种对映体((+)-CQ,(-)-CQ),与氯喹的代谢产物去乙基氯喹(desethylchloroquine,DCQ)以及咯萘啶(pyronaridine,PY)对恶性疟原虫两个不同虫株的抑制作用. 上述5个化合物对CQ敏感株的抑制作用相似,对抗CQ株则DCQ的作用较差,而PY的作用显著优于其余4个化合物。
环卵沉淀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在消灭血吸虫病地区的比较应用价值
朱荫昌,李洪兴,朱士新,杨树南,施越云,施光明,吴全中,张崇峙,王熙,陆意琴,蔡德弟,李亚芳,刘韵娟,袁志其,姜元定,童维英
1986, 4(4): 272-276.
摘要
(
)
PDF
(3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择本省8个县、市已达消灭血吸虫病标准的18个村,应用COP和IHA对4361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距基本消灭血吸虫病10~15年的地区,人群的COP反应率和平均环沉率均降到与正常人相似的水平;因此,COP是考核消灭血吸虫病地区病情的一种可取的方法。但有血吸虫病病史者治疗后IHA的GMRT下降较慢,且仍较正常人为高,考核病情的应用价值较COP低。一个地区人群COP的平均环沉率与该地距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时间的长短和有血吸虫病病史人群所占比例间呈多元回归关系,根据三者间的多元回归方程,可得出COP平均环沉率的正常界值范围,为考核该地区是否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提供了参考数据。
斑点ELISA法在血吸虫病诊断中的应用
薛海筹,裘丽姝,张永红,朱震霞
1986, 4(4): 277-279.
摘要
(
)
PDF
(2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介绍用斑点ELISA法诊断血吸虫病的初步结果.对63例确诊血吸虫病患者的敏感性为88.9~96.8%,65例正常人血清均未出现假阳性反应,与肺吸虫及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有一定的交叉反应。斑点ELISA可作为血吸虫病诊断的补充方法.
间接血凝试验考核血吸虫病疗效的价值
吴福东,赵清海,王辉元,叶决明,张玲玲
1986, 4(4): 279-279.
摘要
(
)
PDF
(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间接血凝试验(IHA)诊断血吸虫病,具有简便易行、敏感、特异等优点,关于它的疗效考核价值,各实验室报道不一,为此,我们用该法进行了连续三年的观察. 材料和方法 一、观察对象:观察粪检阳性的早期慢性血吸虫病患者115例,其中男性74例,女性41例,成人
ELISA在丝虫病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
邓珊珊,沈丽英,赵忆,徐荣臻,夏来宝,任西根
1986, 4(4): 280-283.
摘要
(
)
PDF
(2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ELISA检测68例马来丝虫病人和84例班氏丝虫病人的抗体,发现应用马来丝虫成虫可溶性抗原、马来微丝蚴可溶性抗原和犬恶丝虫成虫可溶性抗原三种抗原测得的阳性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根据测得的消光值和获得材料的难易,认为选用马来丝虫成虫可溶性抗原较好。其敏感性为83.3%~92.6%,特异性为98.8%。分别检测5年和10年前治疗过的马来丝虫病人59例和85例,其ELISA理论转阴率分别为67.1%和82.2%。在一个马来丝虫和三个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对四批人群共818名进行了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ELISA阳性检出率以10岁以下儿童为最低。班氏丝虫病流行区ELISA的阳性检出率与血检微丝蚴阳性率呈平行关系。综上所述,认为ELISA作为丝虫病的辅助诊断方法,对考核与监测丝防工作有实用价值。
34例晚期血吸虫病伴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血症的探讨
金国梁,李容,王一心,吴能定,曾一郎
1986, 4(4): 283-283.
摘要
(
)
PDF
(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79年我们发现晚期血吸虫病(下称晚血)患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较高,现着重对34例晚血患者的实验室检测结果结合肝脏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对象与方法 本组病例均来自血吸虫病流行区,均曾有粪孵化阳性且经抗血吸虫病治疗史,本次均因巨脾而作切脾,术中均取肝组织做活检.并在同一地区对40例
吡喹酮和蒿甲醚对不同发育期日本血吸虫体表抗原显露的作用
乐文菊,梅静艳,肖树华
1986, 4(4): 284-287.
摘要
(
)
PDF
(11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间接荧光抗体法(IFA)检测不同发育期血吸虫体表抗原的显露情况表明,吡喹酮对小鼠体内2小时虫有90%出现明显的体表抗原显露;对3~14天虫的作用不明显;对从21~42天虫出现体表抗原显露的虫数逐渐增多,荧光强度亦有所增加。认为不同发育期血吸虫对吡喹酮敏感性的差异,与虫体体表抗原的显露有关。在小鼠体内的7天虫经蒿甲醚作用后,体表抗原显露不明显,但虫体实质组织和肠管均有明显的变化。28天虫出现体表抗原的虫数明显增多。认为蒿甲醚对童虫和成虫有着不同的杀虫机制。
四川、湖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总结表彰会及全国丝虫病防治科研技术指导组扩大会议简讯
孙德建
1986, 4(4): 287-287.
摘要
(
)
PDF
(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6年10月,经卫生部组织考核验收,确认四川、湖南两省已实现全省范围基本消灭丝虫病。四川省有27个县(市)流行丝虫病,据卫生部考核组对乐山、筠连、黔江等3县(市)19个行政村的柚样考核结果,均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湖南省有55个县
爱滋病与机会性肠道原虫感染
薛纯良
1986, 4(4): 288-289.
摘要
(
)
PDF
(1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爱滋病(AIDS)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的简称。自从1981年首先在美国发现至1985年10月底,全世界报道患病例数已达16800人,其中以美国为最多,占报道病例总数的80%。在西印度群岛、地中海、中非共和国和欧洲国家,特别是海地、比利时、丹
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的监测工作
李肖彭,史宗俊
1986, 4(4): 290-291.
摘要
(
)
PDF
(1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监测是预防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它在近代流行病学、卫生学和环境保护等学科中已被广泛应用.疾病监测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和判明疾病的变动趋势和分布,为开展调查研究、制定防治对策或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我国丝虫病防治工作进展很快,至1985年底,全国已有4个丝虫病流行省、自治区,直辖市和76.4%的丝虫病流
肝卵切片免疫酶染色法诊断日本血吸虫病的现场应用
周维立,江桂香,汪美,熊培康,于滋洲,方春富,黄席珍,汪维周,周学章,程崇圯,李允鹤
1986, 4(4): 292-293.
摘要
(
)
PDF
(1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曾报道采用免疫酶染色法诊断日本血吸虫病,在此基础上,我们于1984年将肝卵切片间接免疫酶染色法(LE—IIP)应用于血吸虫病疫区现场,并与成虫抗原皮内试验(ID)、环卵沉淀试验(COP)、间接血凝试验(IHA)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对照,进一步研究其敏感性及特异性. 材料和方法
日本血吸虫虫卵不同发育期的扫描电镜观察
张国芳,陈孝龄,藤怀妹
1986, 4(4): 293-293.
摘要
(
)
PDF
(8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日本血吸虫卵的扫描电镜观察的报道多限于成熟虫卵,我们按照刘绍沧等的方法,从感染血吸虫尾蚴25、30、34、40天家兔肝脏分离不同发育期的日本血吸虫卵包括子宫内卵、初产卵、空泡卵、胚胎卵和毛蚴成熟期卵将各期虫卵于CSF-1A型超声波发生仪内洗5分钟,除去虫卵表面上的附着
湖北省十堰市及均县斯氏狸殖吸虫的扫描电镜观察
单亚丽,王绍基,张光玉,朱名胜,宋明华
1986, 4(4): 294-294.
摘要
(
)
PDF
(8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斯氏狸殖吸虫的体棘属于单生型,还是混生型,尚存在不同看法。本文对十堰市及均县斯氏狸殖吸虫成虫的体棘作扫描电镜观察。 材料和方法 以十堰市花果公社及均县官山公社两地溪蟹体内肺吸虫囊蚴,分别人工感染4只犬(十堰市及均县各2只犬),获得不同虫龄的成虫,观察每只犬不
辽宁庄河、新金两县甲虫自然感染猪巨吻棘头虫幼虫的研究
蔡之宣,张丕哲
1986, 4(4): 295-295.
摘要
(
)
PDF
(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牙锯天牛Dorysthenes paradoxus(下称天牛)自然感染猪巨吻棘头虫Macracanthorhynchushirudinaceus(下称棘头虫)幼虫的报道较多~[1,2],而其它甲虫报告较少~[3,4].大连地区庄河和新金两县人体和猪体棘头虫感染呈地方性流行,为了解其传播媒介,我们于1984年调查了棘头虫的中间宿
云南发现梭形血吸虫
陈德基,范崇正,杨忠,杨洪模
1986, 4(4): 296-296.
摘要
(
)
PDF
(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2年,我们在云南西双版纳进行人体及动物血吸虫的调查时,在景洪、勐腊两县的六个区镇的鱼塘及积水坑中,见到许多印度扁卷螺(Indoplan-orbis exustus).此螺生活于有不流动或微有流动水的环境中(pH 6.0~6.5),尤为塘坑边浅水下的
眼玻璃体内葡萄状囊尾蚴
韩连桂,崔宁,于文杰,莫芳泉,陈丽霞,瞿秀明
1986, 4(4): 297-297.
摘要
(
)
PDF
(5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寄生在人眼玻璃体内的猪囊尾蚴,大都呈圆形或椭圆形。我院1983年发现一例患者玻璃体内寄生葡萄状囊尾蚴,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性,29岁,售货员,半年来,左眼视力减退和眼前有黑影晃动,因黑影增大于1983年10月6日入院。患者有进食米猪肉及生菜史,平日喜
血型与丝虫感染关系的探讨
刘景元,张丽卿,刘心机
1986, 4(4): 298-298.
摘要
(
)
PDF
(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来常有血型与疾病关系的研究报告,但结果常相矛盾。1978年Rifaat等报告AB型的埃及人班氏丝虫感染率最高,认为AB型血缺抗A和B的抗体,有利于微丝蚴的出现.我们于1983年先后在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的晋江县深沪群峰和马来丝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轻型旋毛虫病
杨洪模,王会珍,刘坤,李怀玉,方日新,苏健康,杜振华,张映勋,罗次中,赵旭光
1986, 4(4): 299-299.
摘要
(
)
PDF
(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体旋毛虫病的诊断,过去一直靠活检查出虫体而确诊。活检势必增加病人的痛苦,而且由于食入虫体的数量及自身免疫功能的不同,肌肉中虫体密度低的患者极易漏检。近年来我省此病暴发流行有增加的趋势,急需一种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操作
运送恶性疟病人血液供体外药物敏感性测试的简便方法
曾乔卿
1986, 4(4): 300-301.
摘要
(
)
PDF
(1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现场采集恶性疟病人血液标本(简称含虫血)送到实验室供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和连续培养,至今尚缺乏可靠而简便的方法。Kan等(1982)曾将含虫血加入培养液置冰瓶中,在72小时内送到实验室供测试和培养~[1],但培养基需冷藏保存。1983~
湖南安仁灭疟后期疟疾发病原因分析
肖伟筹,周彤
1986, 4(4): 301-301.
摘要
(
)
PDF
(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仁县地处湘南,32万余人,在灭疟后期的7年(1978~1984)中,发生间日疟62例。其中输血性15例,外源性19例,内源性28例;67.7%的病例见于6~8月份,年龄25~45岁者占59.7%。 值得重视者,占总数30.6%的19例外源性疟疾,17例是20~45岁的成人,来自7省14县(市),显然与经商、做工和旅游等活动有关。输血感染的15例,均发生于1982年同一带虫供血者的血源。
现症病人根治在疟防工作中的重要性
程贞龄,张烈奎
1986, 4(4): 301-301.
摘要
(
)
PDF
(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3年在湖北省广济县江家林村以氯喹伯喹八天疗法治疗60例间日疟现症病人。观察至翌年5月,复发1例(1.7%)。冬春季未进行休止期治疗,发病率亦由1983年的1.17%降至1984年的0.45%,下降幅度为61.5%。 在开展发热病人疟原虫镜检的工作中发现,临
百日咳菌苗配伍抗疟药治疗伯氏鼠疟的增效作用
陈乐义,左胜利,胡明,黄森琪
1986, 4(4): 302-302.
摘要
(
)
PDF
(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udge(1981)报告百日咳杆菌配伍氯喹治疗感染夏氏疟原虫(Plasmodium Chabaudi)免疫小鼠未发生原虫复燃,提示百日咳杆菌有增效作用。我们用百日咳菌苗分别配伍氯喹及蒿甲醚进行了试验。 材料和方法 疟原虫苗制备:取感染伯氏疟原虫小鼠心脏血.按Gwadz法制备虫苗,-20℃保存,于1~2周内
多胺合成抑制剂放线菌酮及冬虫夏草素的抗约氏疟原虫作用
潘星清,周铭贤,郭菁,王静
1986, 4(4): 303-303.
摘要
(
)
PDF
(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献报道疟原虫存在多胺合成代谢的鸟氨酸脱羧酶,还报道该酶的抑制剂二氟甲基鸟氨酸对疟原虫有抑制作用.我们在研究疟原虫多胺代谢时亦观察到人恶性疟Fcc_1株疟原虫存在鸟氨酸脱羧酶活力,并用该酶的抑制剂放线菌酮(Cycloheximide)
湖北省郧阳地区并殖吸虫病的初步调查
孙来乾,黎逢根
1986, 4(4): 304-304.
摘要
(
)
PDF
(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郧阳地区1973年首次报道有肺吸虫病例,1976年从病原学上确定本区内的十埝市为肺吸虫病区,1981年来我们对本区肺吸虫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如下: 概况 郧阳地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与川、陕、豫三省交界。为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东部边缘。大巴山、
贵州清镇输入性间日疟的调查
徐醒民,黄荣锦
1986, 4(4): 305-305.
摘要
(
)
PDF
(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镇县凤凰大队位于东经106°28′,北纬26°34′面积1.5Km~2,海拔1267.3m,属丘陵地区。境内稻田,溪沟纵横交错。卫生条件较差,居民大都无防蚊设备。 1979年7月3日,该大队有4个生产队的37名农民,集体赴黔南三都县周覃区从事挖水沟作业,于
改良吉氏、皂素混合液快速湿片染色检查疟原虫
戴启明
1986, 4(4): 305-305.
摘要
(
)
PDF
(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吉氏、皂素混合液快速湿片染色检查疟原虫,具有染色迅速、操作简便、阳性检出率较高等优点.但该法所用皂素液配制后,极易生长细菌而变浑,对应用颇有影响。为此,笔者用新洁尔灭、尼泊金,石炭酸、甲醛等作防腐效果观察,发现在皂素液内加入适量甲醛有明显防腐作用,实际应用良好,有
陕西省长安县肺吸虫病流行区果子狸自然感染调查
陈培霞,张景栓,吴镜楚,张国琪
1986, 4(4): 306-306.
摘要
(
)
PDF
(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安县位于秦岭北麓,县南部为山区,1962年该县发现肺吸虫病患者,溪蟹体内查出的并殖吸虫囊蚴人工感染家猫所获虫体经陈心陶教授鉴定为斯氏并殖吸虫.1976~1980年,对该县患者较多的地点进行调查,发现果子狸自然感染斯氏狸殖吸虫。
华支睾吸虫尾蚴人工感染麦穗鱼和日本沼虾
吴国宏,李乐福,苏水莲
1986, 4(4): 306-306.
摘要
(
)
PDF
(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淡水虾类能否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各学者报告不一.我们于1984年7~9月间进行了华支睾吸虫尾蚴人工感染麦穗鱼和日本沼虾的实验。 实验用华支睾吸虫尾蚴阳性自然感染纹沼螺取自流行区赣县南塘乡田南村池塘。未成年麦穗鱼和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幼虾取自
贵州省罗甸县人群及服伯喹溶血患者G6PD活性的测定
陈祖府,吴光才
1986, 4(4): 307-307.
摘要
(
)
PDF
(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鉴于在我区服用伯氨喹啉后发生溶血反应的病例不断增多,我们收集了我县近年来发生的96例伯氨喹啉溶血患者和经严格挑选的3936名男性学生作了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活性测定,探讨其溶血发生的原因与G6PD缺乏的关系,并
毛里塔尼亚努瓦克肖特市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范树奇,哈姆地·乌拉德·热杜,贾·马立克,马丽·简安
1986, 4(4): 308-308.
摘要
(
)
PDF
(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努瓦克肖特市是毛里塔尼亚首都,位于西北非撒哈拉大沙漠西部边缘,西面濒临大西洋,人口约35万。为了解该市人体肠道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我们于1982年5~12月对该市不同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作了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对象与方法 对象:有妇幼保健站(PMI)患儿,小学生,中
孵化法常规操作过程中血吸虫虫卵散失的分析
陆惠民,陆意琴,王熙,张菊芳,王佩静,沈蔚霞
1986, 4(4): 309-309.
摘要
(
)
PDF
(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在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地区作病原诊断主要采用孵化法,采用各种综合查病方案时亦都含有此法。本文就孵化法常规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虫卵散失及其方式等进行了探讨。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对象 供实验室研究用的已知阳性病人粪便,取自无锡市郊区未经治疗的患者。现场考查是吴县外垮塘公社普查对象,由当地化验员作粪
长膜壳绦虫病病例报道
1986, 4(4): 310-310.
摘要
(
)
PDF
(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3年11月10日至1986年1月9日,收到长膜亮绦虫病病例报道共五篇。 一、吡喹酮治疗长膜壳绦虫病一例徐文成(上海市闸北区中心医院)常正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 患者女性,59岁,上海市郊农民。因3次粪
第五次中日寄生虫病讨论会在上海市召开
1986, 4(4): 310-310.
摘要
(
)
PDF
(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第五次中日寄生虫病讨论会于今年11月12日至13日在上海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日方代表有10人,我国代表及列席者共62人。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39篇。日方代表10人和我国代表12人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内容丰富,涉及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肺孢子虫病、马丝虫病、弓形虫病以及蛔虫与短膜虫的生化、药理等.双方通过讨论,交流了科研、防治工作中的经验和进展,并建议今后开展和加强相互协作。
蝇蛆病病例报道
1986, 4(4): 311-311.
摘要
(
)
PDF
(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3年7月30日至1986年3月5日,收到蝇蛆病病例报道共7篇。 一,皮肤多发性蝇蛆病一例 矫国钧(内蒙古哲里木盟职业病防治所) 李芳(白求恩医科大学) 患者女性,49岁,鬃尾厂工人。因发热,多处出现游走性肿块和皮疹,伴有疼痛和搔痒8个月而就诊。患者2个月来右耳前、左乳突部、左肩,
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方法标准化讲习班在成都举行
蒋则孝
1986, 4(4): 312-312.
摘要
(
)
PDF
(1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和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方法标准化讲习班》于9月8日至9月22日在成都市举行。讲习班在分析我国寄生虫病的防治取得重大成就后,认为对其他寄生虫病的防治也应重视起来。为了调查全国人体寄生虫病的分布情况,培训技术骨干和制定统一的调查方法,
悼念我国著名寄生虫学家张奎教授
袁吉云
1986, 4(4): 312-312.
摘要
(
)
PDF
(1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著名寄生虫学家张奎教授,因病于1986年8月28日在上海逝世,终年80岁。 张奎教授1929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获硕士学位。1935年在美国衣阿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37年回国,任齐鲁大学生物系教授兼主任,寄生虫学部教授兼主任、理学院院长。1952年调至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院,任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6年第4卷文题索引
1986, 4(4): 313-316.
摘要
(
)
PDF
(2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6年第4卷作者索引
1986, 4(4): 317-319.
摘要
(
)
PDF
(1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