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作者指南
稿约
出版伦理规范
同行评议流程
网络首发出版
图表要求
参考文献要求及格式
本刊常用缩略语
退修和校样须知
版面费及发票事宜
审稿指南
审稿须知
审稿指南
审稿流程
同行评议道德规范
诚邀审稿专家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关于我们
出版道德规范
编辑人员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外审专家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部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友情链接
国内外检索库
中国知网
万方
维普
PubMed
WILEY
ELSEVIER
ScienceDirec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国内外相关刊物
贫困所致传染病(英文)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热带医学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Parasitology
Royal Soc Trop Med Hyg
Southeast A sian J TMPH
J Parasitol
Inter J Parasitol
British Med J
Parasit Immunol
J Parasitol Res
Parasitology Research
Trends Parasitol
Acta Trop
Am J Trop Med Hyg
Korean J Parasitol
Malar J
Am J Pub Hlth
相关领导机构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相关编辑协会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
中国期刊协会
上海市期刊协会
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4-06-3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著
日本血吸虫酪氨酸激酶TK4保守区编码基因的克隆和分析(英文)
臧炜, 卢潍媛, 徐馀信, 曹建平
2014, 32(3): 1-167-171.
摘要
(
)
PDF
(123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和表达日本血吸虫大陆株酪氨酸激酶(TK4)保守区编码基因,并分析其在日本血吸虫雌、雄虫间的差异表达。 方法 以日本血吸虫大陆株成虫总RNA为模板,经逆转录PCR(RT-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纯化PCR产物与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质粒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ET28a-SjTK4,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下表达重组蛋白rSjTK4并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随后,分别提取日本血吸虫雄虫、雌虫及雌雄混合虫体总RNA后,将其逆转录为cDNA,并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确定TK4基因在雌、雄虫虫体的表达水平。 结果 RT-PCR扩增出一条582 bp的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与SmTK4保守区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1%,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SDS-PAGE分析显示,rSjTK4重组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26 000(含组氨酸标签)。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蛋白具有多个酶活性位点。雄虫和雌虫中TK4的cDNA相对拷贝数分别为0.61±0.29和0.03±0.02,雄虫TK4的mRNA表达量为雌虫的18倍。 结论 日本血吸虫TK4保守区编码基因克隆和表达获得成功,该基因的mRNA在日本血吸虫雄虫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雌虫。
Toll样受体7敲除对日本血吸虫感染早期免疫应答的影响
姜岩岩, 徐馀信, 袁忠英, 沈玉娟, 吴缨, 刘海鹏, 胡媛, 曹建平
2014, 32(3): 2-172-175.
摘要
(
)
PDF
(43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7(TLR7)敲除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 方法 野生型C57BL/6小鼠(WT,n=9)和TLR7-/-敲除小鼠(TLR7
-/-
,n=9)以腹部贴片法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条)。感染后42 d处死小鼠,以胸主动脉灌注法收集虫体(n=6),并取肝脏进行虫卵计数;分别取WT、TLR7
-/-
未感染小鼠,WT、TLR7
-/-
感染小鼠的脾脏(n=3), 制备脾细胞悬液;加入日本血吸虫虫卵(250个/ml)刺激72 h,ELISA法检测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和IL-10水平。 结果 感染后42 d,WT组平均虫荷数为(10.5±3.3)条,每克肝卵数为(38 251.9±4 891.5)个;TLR7
-/-
组平均虫荷数为(9.8±5.2)条,每克肝卵数为(38 160.9± 3 341.0)个,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在未感染的情况下,TLR7
-/-
小鼠脾细胞上清液中的IL-10[(1702.6±572.3)pg/ml]和IL-4[(59.5±10.1)pg/ml]水平远高于WT组小鼠[(595.2±386.3)和(8.3±0.9)pg/ml](
P
<0.05,
P
<0.01)。感染后42 d,TLR7
-/-
组小鼠脾细胞上清液中的TNF-α[(43.7±9.8)pg/ml]和IFN-γ[(215.2±35.4)pg/ml]水平低于WT组[(63.4±22.9)和(383.5±253.3)pg/ml],而IL-4[(63.9±33.9)pg/ml]水平高于WT组小鼠[(23.3±11.5)pg/ml],但TLR7
-/-
组与WT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TLR7
-/-
小鼠在未感染的状态下偏向Th2反应,不影响感染日本血吸虫6周后的免疫应答。
光诱导金丝桃素体外抗日本血吸虫雄虫作用的观察
蔡茹, 佘新平, 王瑜, 龚唯, 张惠琴, 夏超明
2014, 32(3): 3-176-179.
摘要
(
)
PDF
(52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光诱导后的金丝桃素对日本血吸虫雄虫的体外杀伤作用。 方法 80只昆明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由单只阳性钉螺逸出的日本血吸虫尾蚴60~80条,6周后剖检,收集雄虫置入含有3 ml DMEM培养液的平皿内(10条/皿)。每批次实验均分为:金丝桃素提取物或金丝桃素纯品(以下简称金丝桃素)不同浓度(0.1、0.2、0.5、1.0、1.5、2.0和2.5 μmol/L)光照组以及不同浓度非光照组,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各实验均重复2~5次。将金丝桃素提取物或金丝桃素纯品及DMSO液分别加入含有血吸虫的培养皿中,恒温避光共孵育6 h,再分别照射30、60、90和120 min后,37 ℃避光培养过夜(16 h)。次晨,洗涤、更换无药物新鲜培养液,继续避光培养48 h,观察光诱导后的金丝桃素对血吸虫的杀伤作用。选取1.0、2.5和5.0 μmol/L 金丝桃素光照60 min组虫体在解剖镜下观察并摄像;2.0 μmol/L金丝桃素光照60 min组虫体进行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 各浓度金丝桃素纯品光照组的虫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死亡,0.1 μmol/L金丝桃素纯品光照30 min组,虫体死亡率为20%;2 μmol/L金丝桃素纯品光照90 min组和2.5 μmol/L金丝桃素纯品光照60 min组,虫体均100%死亡。相应的金丝桃素纯品各浓度无光照组、DMSO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虫体均100%存活。解剖镜下观察,1.0、2.5和5.0 μmol/L金丝桃素纯品光照60 min组虫体均出现显著的痉挛性麻痹现象,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缩短卷曲、体态僵硬和活动终止等改变;扫描电镜观察,2.0 μmol/L 金丝桃素纯品光照60 min组虫体皮层出现肿胀、空泡形成、破裂、糜烂、剥落和感觉乳突丢失等损害,甚至皮层正常结构完全消失。金丝桃素纯品各浓度光照组的虫体死亡率和形态结构的损伤改变与金丝桃素浓度和光照时间有关。 结论 金丝桃素经光诱导后,具有显著的体外抗日本血吸虫雄虫作用。
湖北省省部联防行动防治血吸虫病成效分析
许静, 张险峰, 高婧, 黄希宝, 张利娟, 李石柱, 曹淳力, 祝红庆, 余晴, 党辉, 鲍子平, 贾铁武, 陈朝, 王立英, 周晓农, 郝阳
2014, 32(3): 4-180-185.
摘要
(
)
PDF
(73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湖北省省部联合防治血吸虫病行动传染源综合防治策略的实施情况及血吸虫病防治成效,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2009-2013年湖北省公安县、汉川市、洪湖市、江陵县、仙桃市和阳新县等6个省部联动联系点(简称联系点)以县为单位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开展情况的相关资料以及疫情相关数据,并于2013年11月在每个联系点选择3个历史疫情较重的行政村开展现场调查,以评价省部联防行动血吸虫病防治成效。在18个抽样村中,对常住居民(6~65岁)用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进行血清学筛查,收集抗体阳性者粪便进行集卵孵化法检测,确定居民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耕牛存栏情况,并用顶管孵化法检测家畜粪便,以了解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对有螺环境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调查法开展钉螺调查,用压碎镜检法观察钉螺感染情况。 结果 对所收集的资料分析显示,2009-2013年6个联系点均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农业、水利、林业和卫生等各项血防措施,耕牛存栏数由2009年初的75 388头下降至2013年底的1 805头,减少了97.5%,家畜血吸虫感染率降至0~0.3%;钉螺面积年际间变化不大,但感染性钉螺面积下降显著,2012-2013年连续2年未查到感染性钉螺;居民血吸虫感染率2013年均降至1%以下。2013年对18个抽样村的调查结果显示,各村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为0~0.8%,均已淘汰全部耕牛,且未查到感染性钉螺。 结论 湖北省省部联防行动有力推动了该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达标进程,但目前疫情尚不稳定,需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巩固防治成果。
阿苯达唑壳聚糖微球抗小鼠细粒棘球蚴药效实验研究
梁闻, 王新春, 吴向未, 张示杰, 孙红, 马欣, 彭心宇
2014, 32(3): 5-188-192.
摘要
(
)
PDF
(60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阿苯达唑壳聚糖微球(ABZ-CS-MPs)治疗感染细粒棘球蚴(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小鼠的效果。 方法 220只雄性昆明小鼠,除20只作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小鼠各腹腔接种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约5 000个,于感染12周后将小鼠随机分为感染对照组(n=20)、ABZ-CS-MPs组、阿苯达唑脂质体(L-ABZ)组和阿苯达唑片剂组,后3组按不同治疗剂量37.5、75.0 和150.0 mg/(kg·次)再分为3小组(每组20只小鼠),每鼠灌胃相应剂量药物,每周3次,每次间隔1 d。感染对照组不作治疗。各组受治鼠于连续治疗12周后处死,称取各鼠细粒棘球蚴的囊湿重,计算各组的囊重抑制率。取各组小鼠肝脏进行大体形态观察。HE染色观察细粒棘球蚴组织病理变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鼠血液和肝组织中阿苯达唑主要代谢产物阿苯达唑亚砜(ABZSX)的浓度。 结果 ABZ-CS-MPs组小鼠棘球蚴囊混浊、实变或钙化程度均较其他治疗组明显。各药物治疗组小鼠棘球蚴囊湿重均显著低于感染对照组[(3.19±2.94)g](
P
<0.05),ABZ-CS-MPs组囊湿重[低剂量至高剂量组分别为(0.28±0.28)、(0.24±0.22)和(0.20±0.19)g]显著低于阿苯达唑片剂组[(0.77±0.74)、(0.55±0.42)和(0.76±0.35)g](
P
<0.05)。ABZ-CS-MPs组小鼠棘球蚴囊重抑制率均为同剂量药物组中最高,低剂量组到高剂量组分别为91.1%、92.6%和93.7%。HE染色结果显示,75.0 mg/(kg·次)ABZ-CS-MPs组细粒棘球蚴组织Ⅰ和Ⅱ级病理变化的小鼠数量最多(15/18)。不同剂量ABZ-CS-MPs组和L-ABZ组细粒棘球蚴组织Ⅰ和Ⅱ级病理变化的小鼠数量均高于同剂量阿苯达唑片剂组(
P
<0.05)。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显示,75.0 和150.0 mg/(kg·次)ABZ-CS-MPs组小鼠血液中的ABZSX浓度[(0.83±0.39)和(0.80±0.50)μg/mL]显著高于同剂量L-ABZ组[(0.34±0.03)和(0.43±0.15)μg/mL]和阿苯达唑片剂组[(0.31±0.02)和(0.40±0.10)μg/mL](
P
<0.05);ABZ-CS-MPs组小鼠肝脏中的ABZSX浓度[低剂量组至高剂量组分别为(0.33±0.06)、(0.45±0.31)和(0.50±0.30)μg/g]显著高于阿苯达唑片剂治疗组[(0.04±0.02)、(0.07±0.04)和(0.04±0.03)μg/g](
P
<0.05),37.5mg/(kg·次)ABZ-CS-MPs组ABZSX浓度高于同剂量L-ABZ组[(0.14±0.19)μg/g](
P
<0.05)。 结论 阿苯达唑壳聚糖微球可明显抑制小鼠细粒棘球蚴囊湿重,并提高阿苯达唑主要代谢产物阿苯达唑亚砜在小鼠血液和肝脏中的浓度。
白纹伊蚊唾液腺重组aegyptin相似蛋白alALP的制备及抗原性分析
李星潘, 曹国梅, 邢翠翠, 华倩倩, 张亮亮, 梁韶晖
2014, 32(3): 6-193-197.
摘要
(
)
PDF
(54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表达白纹伊蚊唾液腺重组aegyptin相似蛋白alALP编码基因并分析其抗原性。 方法 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alALP与aegyptin氨基酸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ABF18122.1)的同源性、二级结构和抗原肽段。提取白纹伊蚊唾液腺总RNA,根据alALP的基因编码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AY826121)设计引物,RT-PCR扩增目的基因,亚克隆至pGEX-6P-1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E. coli)BL21,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重组蛋白表达情况。重组aegyptin相似蛋白(GST-alALP)经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 Sepharose 4B)亲和层析法纯化后,皮下注射免疫BALB/c小鼠,每次免疫剂量60 μg,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2周,制备小鼠抗GST-alALP血清。分别以小鼠抗GST-alALP血清和白纹伊蚊叮咬后小鼠血清为一抗,Western blotting分析GST-alALP蛋白的抗原性。结果 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显示,alALP与aegyptin的氨基酸序列具有65.58%的同源性,二级结构高度相似并具有一段保守的抗原多肽。RT?鄄PCR结果显示,alALP成熟肽基因扩增产物约为762 bp。经双酶切、PCR和测序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GEX-6p-1-alALP构建成功。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经IPTG诱导获得相对分子质量(Mr)约56 000的可溶性重组融合蛋白。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GST-alALP蛋白能被该蛋白免疫的小鼠血清和白纹伊蚊叮咬后的小鼠血清识别。 结论 克隆的alALP成熟肽基因能在原核表达系统中高效表达,且具有抗原性。
大鼠肝泡球蚴病灶浸润增殖区微血管密度与超声造影的相关性研究
宋涛, 李海涛, 杨凌菲, 姚兰辉, 温浩
2014, 32(3): 7-200-204.
摘要
(
)
PDF
(55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大鼠肝泡球蚴病(HAE)模型超声造影特征性表现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评价HAE周边浸润增殖区的造影增强的病理学依据。 方法 采用开腹直视下肝脏穿刺接种泡状棘球蚴组织混悬液的方法(0.2 ml/只,约含原头节800个),建立泡球蚴Wistar大鼠模型30只。接种后3个月B超检查大鼠,记录病灶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和血流情况等。超声造影分析病灶的增强模式和强度。处死大鼠,取病灶组织和周围肝组织制备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HAE病灶的组织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HAE病灶周边浸润增殖区和周围肝组织的微血管中CD34的表达情况,显微镜下计数阳性细胞,并进行染色强度评分。分析MVD与肝泡球蚴病灶浸润增殖区超声增强的相关性。 结果 B超结果显示,30只大鼠中共23只感染成功,获得HAE病灶27个;病灶最大直径为2.24 cm,平均为(0.97±0.48)cm;病灶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内部回声较复杂,周边以中高回声为主,中央多呈低回声,甚至呈无回声,病灶亦可呈蜂窝状;24个病灶周边出现点状血流信号,所有病灶内部均未见明显的血流信号。超声造影结果显示,HAE病灶于超声造影动脉相早期出现周边环状增强者25个,周边环状增强内部出现蜂窝状造影剂充盈缺损区者2个;病灶增强模式表现为快速增强而缓慢消退,即“快进慢退型”。病灶HE染色结果显示,泡球蚴结构基本正常,囊泡群周边形成假结节,大量淋巴细胞形成肉芽肿。免疫组化实验结果表明,HAE病灶周边浸润区微血管呈棕褐色,其CD34阳性表达率为99.2%(118/119),其中强阳性者17.6%(21/119),中度阳性者73.1%(87/119),弱阳性者8.4%(10/119),阴性者0.8%(1/119);周围肝组织内CD34的阳性表达率为25.2%(30/119),无强阳性者,中度阳性者4.2%(5/119),弱阳性者21.0%(25/119),阴性者74.8%(89/119)。MVD与HAE病灶浸润增殖区造影增强超声图像的平均灰阶值和周围肝组织平均灰阶值的比值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HAE病灶浸润增殖超声造影增强的灰阶强度与MVD之间呈正相关(
r
=0.238,
P
<0.05)。 结论 大鼠HAE病灶周边在超声造影后的环状增强区与MVD呈正相关,对了解HAE周边浸润增殖区的微血供状态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广州管圆线虫线粒体COX1基因碱基置换饱和度分析
王敏, 吕山
2014, 32(3): 8-205-209.
摘要
(
)
PDF
(47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检测广州管圆线虫线粒体COX1基因碱基置换饱和度。 方法 收集全国33个采样点的广州管圆线虫成虫130条,对其COX1基因全长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拼接、比对后,利用DnaSP软件分析序列的碱基多样性、单倍型数量和突变位点,根据碱基颠换和碱基转换随遗传距离增加的变化趋势判断COX1基因饱和度。 结果 共获得130个COX1全长序列,长度均为1 577 bp,碱基突变位点为171个,占10.8%,核苷酸多态性为0.02841。突变的空间分布无明显聚集性,均匀分布于整条DNA链上。其中单倍型39个,多态性为0.8114。单倍型两两比较发现,随遗传距离增加,广州管圆线虫的COX1基因碱基转换突变和颠换突变均呈直线上升,且转换数量多于颠换数量,增加速率分别为0.76和0.16,碱基置换未饱和;不同氨基酸密码子位点碱基置换速率差异较大,速率最大的为第三位点,其次为第一位点,最小的为第二位点。后圆线虫总科(Metastrongyloidea)7种线虫的COX1基因饱和度分析显示,遗传距离约为0.15时,碱基颠换数量开始超过转换数量。将本研究所获COX1基因序列与后圆线虫总科COX1基因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碱基转换的比例在6%时出现平台期,而碱基颠换仍直线增加。 结论 广州管圆线虫线粒体COX1基因碱基置换未饱和。
汕头市售海鱼简单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现况调查
陈军华, 徐志霞, 徐光兴, 黄建云, 陈宏辉, 史诗尊, 吴秀阳, 梁晶晶
2014, 32(3): 9-212-216.
摘要
(
)
PDF
(54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汕头市售海鱼简单异尖线虫(Anisakis simplex)幼虫感染情况。 方法 于2013年2~12月随机采集市售海鱼,鉴定鱼种后,解剖镜下分离海鱼内脏和肌肉内的异尖线虫幼虫,光学显微镜下鉴定虫种。统计不同鱼种、不同脏器和不同体重海鱼的简单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情况。 结果 共解剖海鱼52种382尾,鱼种的简单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率为80.8%(42/52),海鱼总感染率为47.4%(181/382),平均感染度为5.5条/尾(995/181),简单异尖线虫幼虫活虫率为100%(995/995)。其中,花腹鲭(4/4)、日本竹荚鱼(9/9)、蓝圆鲹(8/8)、黄笛鲷(9/9)、白姑鱼(4/4)、黄姑鱼(4/4)、深水金线鱼(12/12)、大头狗母鱼(7/7)和眼镜鱼(9/9)等9种海鱼均全部感染简单异尖线虫幼虫,其他依次是鲐鱼(16/18)、奥氏笛鲷(6/7)和焦黄笛鲷(5/6);大甲鲹、孟加拉笛鲷、金焰笛鲷、澳洲刺鲷、黄鳍刺鲷、黑胡椒鲷、黄牙鲷、刺鲳、金钱鱼和黄尾鰤等10种海鱼未检出该幼虫。简单异尖线虫幼虫感染度较高的有焦黄笛鲷(21.0条/尾)、大头狗母鱼(16.7条/尾)、长条蛇鲻(14.0条/尾)和眼镜鱼(10.1条/尾);感染度较低的有金带花鲭、高体水若鲹、游鳍叶鲹、勒氏笛鲷、花尾胡椒鲷、长尾大眼鲷、银方头鱼、白方头鱼、油魣、乌鲳、狮鼻鲳鲹、褐篮子鱼和蓝猪齿鱼,均小于2条/尾。脏器中肠系膜的感染率最高,为34.3%(131/382);胃幽门盲囊的感染度最高,为3.5条/尾;肌肉中未检出该幼虫。体重100~200 g海鱼的感染率最高,为60.2%(74/123);体重301~400 g海鱼的感染度最高,为7.8条/尾。 结论 汕头市售海鱼感染简单异尖线虫幼虫情况较严重。
基于核糖体DNA ITS区和
COX
1基因鉴别华支睾吸虫囊蚴
杨庆利, 申继清, 蒋智华, 杨益超, 李红梅, 陈颖丹, 周晓农
2014, 32(3): 10-217-220.
摘要
(
)
PDF
(52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核糖体DNA ITS区和
COX
1基因,PCR鉴别鱼体内华支睾吸虫囊蚴。 方法 于2013年5月底采集广西横县某水库的麦穗鱼,用消化法从鱼肉组织中分离单个华支睾吸虫囊蚴及其他吸虫囊蚴;PCR检测华支睾吸虫核糖体DNA ITS区和
COX
1基因,并分析检测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结果 分离到不同发育阶段的华支睾吸虫囊蚴并经PCR检测证实。用针对核糖体DNA ITS区和
COX
1基因的PCR均能检测到单个华支睾吸虫囊蚴DNA,其特异性扩增条带大小分别为437/549、156/249和195/166 bp。用核糖体DNA ITS1和ITS2区的通用引物和特异性引物扩增华支睾吸虫囊蚴DNA的阳性数之比分别为0.905和0.952。针对
COX
1基因的特异性扩增均检测到目标DNA,并且扩增条带较亮。用该方法对其他吸虫囊蚴检测的对比试验显示特异性引物均未出现任何非特异性扩增反应;用ITS区通用引物检测其他吸虫囊蚴则显示出严重的非特异性扩增反应。 结论 通过形态观察结合PCR法识别出了不同发育阶段的华支睾吸虫囊蚴。用华支睾吸虫核糖体DNA ITS区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均优于相应通用引物。针对
COX
1基因的特异性PCR检测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与核糖体DNA ITS区的检测结果相当。
定点突变技术鉴定弓形虫微线体蛋白6与醛缩酶的作用位点
郑斌, 尹志奎, 詹希美
2014, 32(3): 11-221-224.
摘要
(
)
PDF
(41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利用定点突变技术鉴定弓形虫微线体蛋白6(MIC6)与醛缩酶的作用位点。 方法 根据GenBank中的弓形虫RH株MIC6基因序列(登录号为AF110270)及C端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将MIC6 蛋白羧基端(MIC6C)348位色氨酸(W348)的密码子碱基突变为缬氨酸(V)的碱基,PCR扩增MIC6C W/V突变体基因片段,克隆至原核表达质粒pGEX-4T-1,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DE3);0.8 mmol/L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GST-MIC6C W/V突变体蛋白,亲和层析法纯化表达产物。以GST-MIC6C W/V突变体蛋白为探针蛋白,GST-MIC6C蛋白为对照蛋白,分别与弓形虫速殖子裂解液进行GST沉降实验,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实验产物。分别以GST-MIC6C W/V突变体蛋白和GST-MIC6C蛋白为探针蛋白和对照蛋白,与弓形虫醛缩酶蛋白液进行GST 沉降实验,SDS-PAGE分析实验产物。 结果 获得了MIC6C W/V突变体基因片段,构建了相应的原核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了GST-MIC6C W/V突变体蛋白。GST-MIC6C W/V突变体蛋白与弓形虫速殖子裂解液的GST 沉降产物中未见蛋白条带,而GST-MIC6C蛋白的沉降产物中可见一蛋白条带,且能被抗醛缩酶抗体特异识别;GST-MIC6C W/V突变体蛋白与弓形虫醛缩酶蛋白液的GST沉降产物中未见蛋白条带,而GST-MIC6C蛋白的沉降产物中可见一蛋白条带。 结论 色氨酸(W348)为MIC6与醛缩酶的作用位点。
隐孢子虫感染昆明小鼠后肠道病理变化及螺旋霉素治疗效果
王东, 张媛媛
2014, 32(3): 12-225-228.
摘要
(
)
PDF
(43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隐孢子虫感染小鼠后的症状、病程和治疗后改善情况,为隐孢子虫病的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 昆明小鼠70只随机分为4组,A组(10只)为健康对照组,实验组(B、C和D组,每组20只)小鼠分别在其饮水上加入地塞米松5.0、7.5和10.0 mg/L,连续2周,制备隐孢子虫感染小鼠模型。免疫抑制后每天观察小鼠的症状,粪检计数隐孢子虫卵囊。2周后处死各组50%小鼠,取小鼠肠黏膜观察隐孢子虫的寄生部位,镜下观察病理变化并测定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水平。剩余小鼠停用免疫抑制剂2周后,粪检阳性的小鼠随机分为治疗组(6只)和对照组(7只),治疗组给与螺旋霉素2 mg/d(溶于1 ml生理盐水中)灌胃治疗,连续10 d,观察小鼠治疗后表现并计数卵囊排出量的变化,对照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 结果 各实验组小鼠免疫抑制第6天粪检隐孢子虫卵囊呈阳性,B组和D组小鼠的每克粪虫卵数分别于第10 d(31.9±2.4)和第12天(70.3±4.0)达高峰,两组之间卵囊排出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各实验组均有小鼠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该虫主要寄生在小肠上段(27/54只)。病理结果显示,D组病变较重,肠黏膜充血、水肿,伴局灶性出血;B和C组仅见少量炎细胞浸润。各实验组肠黏膜肠液sIgA含量均下降,D组[(2.7±0.6)μg/ml]、C组[(3.2±0.8)μg/ml]、B组[(4.9±1.3)μg/ml]与A组[(6.1±1.2)μg/ml]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免疫抑制剂停止应用后,小鼠腹泻、稀便等症状减轻56.7%(17/30只)。免疫抑制剂停用2周后,粪检阳性的小鼠经螺旋霉素治疗后症状改善,治疗组(0)和对照组(11.3±8.1)小鼠卵囊排出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隐孢子虫感染小鼠卵囊排出数量、持续时间和对肠黏膜的损伤程度与免疫状态密切相关,螺旋霉素治疗有效。
综述
中国西部地区带绦虫病流行形势及防治研究进展
龙昌平, 钱颖骏, 李调英, 付青, 王强, 肖宁
2014, 32(3): 13-229-233.
摘要
(
)
PDF
(58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带绦虫病是我国常见的人兽共患病,该病是中国,特别是中国西部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组寄生虫病,其流行程度和造成的疾病负担至今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进一步探索这类寄生虫病的流行规律和防控策略,近年来在流行区开展了较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分子生物学研究和防治工作试点。本文对近10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期为深入开展西部地区带绦虫病的防治及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白细胞介素27在寄生原虫感染免疫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童欣欣, 吕芳丽
2014, 32(3): 14-234-238.
摘要
(
)
PDF
(58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寄生虫感染会激发机体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并引起一些重要细胞因子的变化。本文就白细胞介素27在寄生原虫,如刚地弓形虫、利什曼原虫、疟原虫和克氏锥虫感染免疫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研究简报
多重PCR鉴别我国南疆3种常见蛉种
周正斌, 张仪, 朱淮民, 施文琦, 金长发
2014, 32(3): 15-185-187.
摘要
(
)
PDF
(36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别于我国南疆地区捕获长管白蛉64只、吴氏白蛉66只和亚历山大白蛉20只。本研究基于COⅠ基因序列差异,建立了鉴别我国南疆3种常见蛉种的多重PCR。结果显示,长管白蛉、吴氏白蛉和亚历山大白蛉的PCR产物分别为248、632和395 bp,且多重PCR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完全一致。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2012年儿童棘球蚴病血清学调查
范道勇, 刘涛, 王再跃, 谢小林, 王力
2014, 32(3): 16-197-199.
摘要
(
)
PDF
(33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于2012年5月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随机抽取棘球蚴病流行县11个,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在城区和非城区各抽取2所小学,ELISA检测儿童棘球蚴病血清抗体水平。共检测5 171名儿童,血清抗体阳性率为0.8%(43/5 171);其中,男童2 538人,女童2 633人,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7%(17/2 538)和1.0%(26/2 6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1.581,
P
>0.05);城区儿童2 078人,非城区儿童3 093人,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7%(14/2 078)和0.9%(29/3 0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50,
P
>0.05);少数民族4 273人,汉族898人,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41/4 273)和0.2%(2/8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4.884,
P
<0.05)。2012年甘孜藏族自治州儿童棘球蚴病抗体阳性率较2010年和2011年显著下降(
χ
2=112.945,
P
<0.01)。
广西在校大学生人芽囊原虫分离株基因型的初步研究
战廷正, 刘腾, 石焕焕, 何姗姗, 燕慧, 刘登宇
2014, 32(3): 17-209-211.
摘要
(
)
PDF
(30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广西在校大学生人芽囊原虫分离株基因型构成,于2012年收集53例广西医科大学人芽囊原虫感染者粪便,分离虫体,经体外培养后抽提基因组DNA,用已知的7对STS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53株人芽囊原虫分离株中共发现5种已知基因型。其中,1型(351 bp)4株,占7.6%; 3型(526 bp)17株,占32.1%;4型(338 bp)4株,占7.6%; 6型(317 bp)1株,占1.9%;7型(487 bp)5株,占9.4%。未见基因2型、5型和混合基因型。22株无特异性条带出现,初步认定为未知基因型。
猪带绦虫双歧杆菌表达系统pGEX-TSOL18/B. longum的构建及鉴定
周必英, 刘美辰, 贺莉芳
2014, 32(3): 18-239-241.
摘要
(
)
PDF
(33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全基因合成猪带绦虫TSOL18基因,将该基因定向克隆至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穿梭表达载体pGEX-1λT中,构建重组质粒pGEX-TSOL18,电穿孔法将该质粒导入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构建猪带绦虫双歧杆菌表达系统pGEX-TSOL18/
B. longum
,并通过酶切、PCR和测序鉴定。全基因合成了393 bp的TSOL18基因片段。酶切、PCR和测序鉴定结果证明猪带绦虫双歧杆菌表达系统pGEX-TSOL18/
B. longum
构建成功。
蛇床子素体外对蓝氏贾第鞭毛虫超微结构的影响
李文超, 顾有方, 刘畅, 吴娜, 罗文武, 宫鹏涛, 李赫, 李建华, 张西臣
2014, 32(3): 19-242-244.
摘要
(
)
PDF
(38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含1.345 mg/ml(24 h IC50)蛇床子素的改良TYI-S-33培养基培养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采用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蛇床子素作用后24 h虫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经蛇床子素作用后,鞭毛虫滋养体表面凹凸不平,腹吸盘和中体附近表面有明显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腹吸盘表面细胞膜破裂,细胞内容物外溢、稀疏,出现板层样结构,空泡化严重,细胞核畸形,边缘锯齿状,核内染色质边集,吸盘微管部分结构崩解。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家犬和家畜细粒棘球绦虫感染情况调查
韩菲, 王炳全, 王立杰, 熊军, 席亿, 吴丽文, 马芙蓉, 李凡卡
2014, 32(3): 20-245-246.
摘要
(
)
PDF
(23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3个棘球蚴病流行师开展家犬和家畜细粒棘球绦虫感染情况调查。用犬细粒棘球绦虫抗原检测试剂盒对5 391份犬粪进行检测,其中阳性粪样37份,犬粪抗原阳性率为0.69%。采用剖检和视触诊法在11个棘球蚴病流行师开展家畜调查,共调查家畜11 122头,阳性家畜431头,患病率为3.88%。
病例报告
浙江省首例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
张剑锋, 闻礼永, 朱蓉, 严晓岚, 郭家钢, 钱科, Hanspeter Marti, 周晓农
2014, 32(3): 21-封二.
摘要
(
)
PDF
(1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感染美丽筒线虫病1例
张永年, 李浩, 陈韶红
2014, 32(3): 22-封三.
摘要
(
)
PDF
(1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