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作者指南
稿约
出版伦理规范
同行评议流程
网络首发出版
图表要求
参考文献要求及格式
本刊常用缩略语
退修和校样须知
版面费及发票事宜
审稿指南
审稿须知
审稿指南
审稿流程
同行评议道德规范
诚邀审稿专家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关于我们
出版道德规范
编辑人员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外审专家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部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友情链接
国内外检索库
中国知网
万方
维普
PubMed
WILEY
ELSEVIER
ScienceDirec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国内外相关刊物
贫困所致传染病(英文)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热带医学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Parasitology
Royal Soc Trop Med Hyg
Southeast A sian J TMPH
J Parasitol
Inter J Parasitol
British Med J
Parasit Immunol
J Parasitol Res
Parasitology Research
Trends Parasitol
Acta Trop
Am J Trop Med Hyg
Korean J Parasitol
Malar J
Am J Pub Hlth
相关领导机构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相关编辑协会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
中国期刊协会
上海市期刊协会
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4-04-30
上一期
下一期
特约综述
血吸虫病“十二五”防治规划实施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雷正龙, 周晓农
2014, 32(2): 1-81-85.
摘要
(
)
PDF
(46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回顾了我国血吸虫病在“十二五”的防治成果,特别是2009年以来不同地区血吸虫病疫情逐年下降的特征与防治进展。分析了当前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面临的难点与问题,以及进一步达到传播阻断目标的差距,提出了今后我国消除血吸虫病目标的努力方向与工作重点。
论著
日本血吸虫钙蛋白酶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功能分析
杜晓峰1,徐斌2,刘建1,王吉鹏1,刘牧1,刘秀凤1,马晓琳1,胡薇1,2,鞠川2 *
2014, 32(2): 2-86-95.
摘要
(
)
PDF
(67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表达日本血吸虫钙蛋白酶(Sjcalpain),了解Sjcalpain在尾蚴内的分布及其在尾蚴侵染中的作用。 方法 根据SjCalpain基因全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AB016726)设计引物,PCR分别扩增Sjcalpain的催化位点区域和Ca2+ 结合位点区域的基因片段,克隆入pET-28a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埃希菌(E. coli)BL21(DE3)中进行原核表达,组氨酸标签亲和层析法纯化表达产物。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蛋白表达和纯化情况。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兔多克隆抗体,ELISA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多克隆抗体的效价和特异性。利用免疫荧光定位技术观察Sjcalpain在尾蚴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将尾蚴和钙蛋白酶抑制剂孵育后感染小鼠,计算血吸虫减虫率。 结果 成功构建了Sjcalpain的催化位点/pET-28a和Ca2+结合位点/pET-28a原核表达重组质粒,在E. coli BL21(DE3)中成功表达目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43 000和39 000,与预期大小一致,且均为包涵体表达。组氨酸标签亲和层析成功纯化得到目的重组蛋白。间接ELISA结果显示,多克隆抗体的效价超过1 ∶ 80 000。免疫定位结果显示,Sjcalpain在日本血吸虫尾蚴头部分布较多。尾蚴侵染抑制实验中,钙蛋白酶抑制剂作用组平均获虫19条,对照组平均获虫23条,减虫率为17.4%。 结论 Sjcalpain蛋白产物主要分布在日本血吸虫尾蚴的头部;Sjcalpain被抑制后可以减少入侵宿主的尾蚴数量,说明Sjcalpain在尾蚴感染宿主皮肤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日本血吸虫两种酪氨酸酶的克隆、表达和转录特异性分析
李娜娜1,2,王吉鹏2,3 *,杜晓峰2,3,胡薇2,3
2014, 32(2): 3-95-100.
摘要
(
)
PDF
(59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表达日本血吸虫2种酪氨酸酶SjTYR1和SjTYR2的全长基因,并研究这2种基因在日本血吸虫不同性别和不同发育阶段的转录特异性。 方法 设计特异性引物,从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中扩增出SjTYR1和SjTYR2的全长片段,并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SJ2,验证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E. coli)Rosetta Gami细胞,使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并用组氨酸标签对表达产物进行亲和层析纯化。将纯化后获得的重组蛋白SjTYR1和SjTYR2分别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免疫兔血清。分别以重组蛋白免疫兔血清和日本血吸虫感染兔血清为一抗,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以重组蛋白免疫兔血清为一抗,用Western blotting观察其与日本血吸虫虫体蛋白的反应情况。制备感染后14、16、18、20、22、24、26和28 d雌虫和雄虫的总RNA,利用RT-PCR分析SjTYR1和SjTYR2基因在日本血吸虫不同性别及不同发育时间的转录水平的差异。 结果 构建了重组原核表达载体SjTYR1/pSJ2和SjTYR2/pSJ2,诱导后获得包涵体形式表达的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分别为55 000和56 800,与预测的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相符。纯化后的重组蛋白SjTYR1可被日本血吸虫感染兔血清识别,而SjTYR2则不能。rSjTYR1免疫兔血清与虫体蛋白反应后,可见一条约Mr 100 000的条带,rSjTYR2免疫兔血清不与虫体蛋白反应。在雄虫体内,2种酪氨酸酶均不转录;在雌虫体内,2种酪氨酸酶在感染后24 d内不转录,自24 d开始出现激增,之后逐渐提高,感染后28 d达到相对最大值。 结论 构建了SjTYR1和SjTYR2的重组质粒并表达,2种重组蛋白均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SjTYR1和SjTYR2在血吸虫雌虫中特异表达,且在感染终宿主后24~28 d转录水平升高。
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脏Toll样受体2和6的表达变化
汤娟娟,季小芳,朱郇悯,黄华逸,李孜*
2014, 32(2): 4-101-105.
摘要
(
)
PDF
(44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内Toll样受体1(Toll-like receptor 1,TLR1)、TLR2和TLR6的表达变化。 方法 50只BALB/c小鼠经腹部皮肤贴片法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3)条,分别于感染后5、6、8和12周各剖杀10只,收集小鼠肝脏。另10只鼠感染后6周经灌胃法给予吡喹酮治疗[250 μg/(g·d)×3 d],于感染后8周剖杀收集小鼠肝脏。同时设未感染吡喹酮治疗组和健康对照组,每组10只小鼠。以肝脏总RNA为模板逆转录PCR检测感染不同时期TLR1、TLR2、TLR6的mRNA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时期小鼠肝TLR2和TLR6的蛋白水平。 结果 感染后5、6、8、12周,小鼠肝组织中的TLR1、TLR2、TLR6 mRNA转录水平均升高。感染后6周,吡喹酮治疗组肝组织中的TLR2、TLR6 mRNA水平较单纯感染组下降,而TLR1未见明显变化。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感染后5、6、8、12周,小鼠肝组织中的TLR2、TLR6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感染后6周,吡喹酮治疗组肝组织中的TLR2蛋白水平较单纯感染组明显下降,TLR2阳性表达面积百分比分别为(8.8±3.1)%、(44.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后6周,吡喹酮治疗组肝组织中的TLR6蛋白水平较单纯感染组略微下降,TLR6阳性表达面积百分比分别为(37.4±3.5)%、(48.4±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肝组织中的TRL2、TLR6蛋白水平升高,但TLR6的作用比TLR2弱。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感染小鼠后IFN-γ和IL-4及T细胞的变化
刘向芹1,2,田喜凤1,张瑾2,辛晓芳2,张影2 *
2014, 32(2): 5-106-109.
摘要
(
)
PDF
(35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血吸虫感染小鼠经吡喹酮治疗后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和IL-4的水平,及脾细胞中特异性T细胞数量的变化。 方法 将90只6~8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感染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感染组和治疗组小鼠经腹部感染血吸虫尾蚴(约25条/鼠)。治疗组小鼠于感染后6周经口给予吡喹酮治疗,300 mg/(kg·d)×3 d。分别在治疗后4、6、8和12周,对各组小鼠进行称重,采血并分离血清,ELISA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FN-γ和IL-4水平。无菌取小鼠脾脏,制备脾细胞悬液,经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刺激后,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分别检测分泌IFN-γ和IL-4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水平。 结果 治疗组小鼠体重在治疗后4~12周均显著大于感染组(P<0.05),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LISA结果表明,治疗后4周,治疗组血清中IFN-γ和IL-4水平与感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6、8和12周,治疗组的IFN-γ(0.038±0.013、0.028±0.001和0.027±0.007)和IL-4(0.051±0.020、0.045±0.019和0.043±0.016)水平均显著低于感染组(IFN-γ:0.057±0.004、0.060±0.023和0.052±0.017,IL-4:0.150±0.014、0.148±0.014和0.123±0.017)(P<0.05),而治疗组和感染组的IFN-γ和IL-4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ELISPOT结果显示,在治疗后4周和6周,治疗组脾细胞中IFN-γ特异性淋巴细胞数量与感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8周和12周治疗组细胞数量(39.9±22.8和38.5±6.2)显著低于感染组(141.9±39.3和106.8±28.6)(P<0.05);治疗组脾细胞中IL-4特异性淋巴细胞数量在治疗后4周显著高于感染组(P<0.05),而后开始减少,治疗后8周和12周(111.3±14.3和113.0±44.2)显著低于感染组(220.3±107.1和208.1±17.2)(P<0.05);治疗组和感染组脾细胞中IFN-γ和IL-4特异性淋巴细胞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感染小鼠后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和IL-4水平降低,脾细胞中IFN-γ和IL-4特异性淋巴细胞数量减少。
运用时空扫描统计量分析江苏省高邮市钉螺时空分布
王强1,高金彬2,许静1,黄亚民2,贺泳2,高扬3,杨坤4,钱颖骏1,付青1,李石柱1,周晓农1 *
2014, 32(2): 6-110-115.
摘要
(
)
PDF
(3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高邮市有螺环境的时空分布特征,为制定有针对性的监测方案和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1970-2009年江苏省高邮市历史有螺环境资料,运用SaTScan 9.2软件进行时空扫描聚集性分析,探索有螺环境的时空聚集区域,并采用ArcGIS 10.1软件展示聚集结果。 结果 1970-2009年高邮市历史有螺环境共有720处,其中水网型521处,面积约456.62 ha,主要分布于县域北部的界首、周山以及南部的车逻和八桥等乡(镇);湖沼型199处,面积约4 495.75 ha,分布于高邮湖与卲伯湖间的新民滩,以及与安徽省天长市接壤的乔尖滩。时空聚集性分析显示,历史全部有螺环境存在两个明显的时空聚集区,相对危险度均> 3。其中第1处聚集区为1983-2002年,出现在新民滩;第2处聚集区为1970-1973年,出现在县域北部。按水网地区和湖沼地区进行独立分析,则各存在2处时空聚集区。1970-2009年高邮市共新发现有螺环境244处,其中水网型有螺环境130处,湖沼型有螺环境114处。时空聚集性分析显示,有2个明显的时空聚集区。按水网地区和湖沼地区进行独立分析,则各存在2处时空聚集区。 结论 时空扫描统计量能够探测到有螺环境在二维时空的聚集区域,可为采取有针对性的监测和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5种天然抗原制剂对不同临床状态细粒棘球蚴病患者的诊断效能
焦伟1 *,付承1,刘万里1,王莹1,高春花2,柴君杰1
2014, 32(2): 7-116-122.
摘要
(
)
PDF
(75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细粒棘球绦虫5种天然抗原与不同临床状态的细粒棘球蚴病(CE)患者血清抗体的反应特点。 方法 采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虫体可溶性抗原(EgPS)、细粒棘球蚴囊液粗抗原(EgHF)、磷钨酸-氯化镁沉淀法部分纯化抗原(EgBu)、成虫虫体可溶性抗原(EgAS)和天然抗原B(EgAgB)等5种天然抗原制剂,间接ELISA法检测369例CE患者血清和281名健康体检者血清。对检测结果按照不同临床状态的患者进行分类统计,分析5种天然抗原ELISA检测结果与患者临床状态之间的关系。 结果 EgBu、EgAS和EgAgB ELISA检测结果显示,肝CE患者组血清抗体阳性率[74.1% (212/286),73.4% (210/286)和63.6% (182/286)] 显著高于其他患者组(肾CE和盆腔CE患者)(1/8,2/8和1/8)(P<0.05);除EgAS外,其余4种抗原ELISA检测的其他患者组血清抗体的S/N值(3.10,2.40,1.60,2.38)显著低于肝CE患者血清(3.73,3.65,4.40,3.61)(P<0.05)。复发患者血清EgBu、EgAS和EgAgB ELISA检测结果显示,其阳性率[82.4%(150/182),86.3%(157/182),70.9%(129/182)]和S/N值(4.54,3.23,3.75)均显著高于原发患者血清[67.4%(126/187),63.6%(119/187),57.2%(107/187)和4.20,2.70,3.75)(P<0.05)。EgPS ELISA检测的S/N值和EgAgB ELISA检测的阳性率均随患者手术次数的增加显著升高(P<0.05),≥4次手术时分别高达4.23和11/12。EgAS和EgAgB ELISA检测的阳性率和S/N值随患者体内棘球蚴寄生囊数的增多而升高(P<0.05),寄生囊数≥4个时分别高达90.5%(19/21)、76.2%(16/21)和3.97、4.42。5种抗原ELISA检测的阳性率随棘球蚴寄生囊直径的增大而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EgHF和EgAS ELISA检测的S/N值随囊直径的增大而显著升高(P<0.05),直径≥15.1 cm时分别为3.68和3.69。5种抗原ELISA检测不同影像类型肝CE患者血清的ROC分析显示,CE2阶段ROC曲线下面积达到最高,分别为0.988±0.009、0.957±0.013、0.969±0.011、0.910±0.024和0.894±0.021,此后逐步减少,至CE5阶段EgAgB抗原ROC曲线下面积降为0.267±0.031。除EgAgB外,其他4种抗原ELISA检测不同影像类型肝CE患者血清的阳性率在CE2阶段(97.2%,69/71;93.0%,66/71;88.7%,63/71;85.9%,61/71)略高于CE1阶段,其后迅速下降,至CE5阶段降为56.3%(9/16)、43.8%(7/16)、12.5%(2/16)和12.5%(2/16),EgAgB下降最为显著,降至0;S/N值呈同步下降趋势,至CE5阶段降为2.29、1.50、1.11、0.78和1.11。 结论 EgPS和EgAgB的抗原性、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不同影像类型肝CE患者血清对5种抗原的反应性较好。
刚地弓形虫速殖子培养上清液对人胃癌细胞BGC-823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罗强1,孙黎1 *,田青青1,任鸿2,刘华1,杨翠军1,李鑫1
2014, 32(2): 8-123-127.
摘要
(
)
PDF
(47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刚地弓形虫速殖子培养上清液对人胃癌BGC-82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人胃癌BGC-823细胞(5×104个/ml)接种于细胞培养瓶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弓形虫速殖子(2×107/ml、4×107/ml和8×107/ml)培养24 h后的上清液,对照组加入等体积DMEM培养基。分别于培养24、48和72 h后使用CCK-8法检测BGC-823细胞增殖抑制率。于培养24 h后,加入Hoechst染料,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凋亡情况,以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条带。流式细胞仪检测BGC-823细胞用弓形虫速殖子培养上清液培养24 h后的细胞周期,计算细胞增殖指数(PI),以及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p53和Bcl-2的表达情况。 结果 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弓形虫速殖子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其培养上清对BGC-82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越明显,8×107/ml速殖子培养上清液培养细胞72 h后,抑制率达34.3%。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实验组出现凋亡小体,且凋亡小体的数量随速殖子浓度的升高而增加。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4×107/ml和8×107/ml弓形虫速殖子培养上清液培养24 h后的细胞均出现凋亡条带。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显示,随弓形虫速殖子浓度的增加,其培养上清液所培养的细胞G0/G1期比例升高,S期比例降低,PI值随之降低,8×107/ml组的细胞PI值为0.36,显著低于对照组(0.60)(P<0.05)。速殖子培养上清液培养的细胞p53蛋白表达量上升,Bcl-2蛋白表达量下降,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弓形虫速殖子培养上清能够抑制人胃癌BGC-823细胞的增殖,并可能通过上调p53蛋白和下调Bcl-2蛋白表达,引起人胃癌BGC-823细胞的凋亡。
刚地弓形虫自噬相关蛋白8(TgAtg8)多克隆抗体制备及初步应用
谭峰,华倩倩,李星潘,李相志,梁韶晖*
2014, 32(2): 9-130-134.
摘要
(
)
PDF
(53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制备、评价特异性抗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自噬相关蛋白8(autophagy protein 8, TgAtg8)多克隆抗体。 方法 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弓形虫基因组中自噬相关蛋白的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以刚地弓形虫RH株速殖子cDNA为模板,PCR扩增TgAtg8编码基因,克隆入pGEX-6p-1载体,构建pGEX-6p-1-TgAtg8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BL21。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后,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重组蛋白表达情况。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标签亲和层析法纯化表达产物。以纯化的TgAtg8蛋白为抗原免疫日本大耳白兔,获得特异性抗TgAtg8多克隆抗体。以制备的多克隆抗体作为一抗,进行Western blotting分析和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 结果 双酶切和测序结果证实,原核表达质粒pGEX-6p-1-TgAtg8构建成功。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TgAtg8蛋白在E. coli BL21中获得高效表达,其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约40 000,与理论值相近。Western blotting结果证实,所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能特异性识别融合蛋白TgAtg8和虫株体内天然的TgAtg8蛋白。IFA实验表明,TgAtg8均匀分布于虫体胞浆中,但在自噬诱导培养后,TgAtg8逐渐聚集成颗粒状。 结论 制备的特异性抗TgAtg8多克隆抗体可用于检测虫体内TgAtg8蛋白在弓形虫自噬形成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不同脂肪含量的肌肉食物对丝光绿蝇生长发育的影响
李学博1,郑士立2,王清山3,丁春丽1,李红卫3 *,杨永强4,万立华4
2014, 32(2): 10-135-138.
摘要
(
)
PDF
(40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不同脂肪含量的肌肉食物对丝光绿蝇生长发育的影响。 方法 在28 ℃恒温条件下,分别利用含0%(G0组)、10%(G1组)、30%(G3组)、50%(G5组)和80%(G8组)脂肪质量比的肌肉混合培养基饲养丝光绿蝇初孵幼虫。自幼虫孵化后16 h起,每12 h测量各组幼虫体长和体重,蛹长和蛹重,以及成虫左翅中横脉长度,每次取样10只。计算各组发育历期,统计幼虫及蛹的死亡率和成虫的性别比率。 结果 G1、G3、G5和G8组幼虫的平均最大体长[(13.3±1.2)、(12.0±1.1)、(10.2±0.9)和(8.8±0.8) mm]和平均最大体重[(72.8±6.1)、(62.2±5.7)、(47.2±4.3)和(34.9±5.7) mg]均显著小于G0组[分别为(14.8±1.3) mm和(80.4±8.1) mg](P<0.01),蛹和成虫的个体大小亦显著小于G0组(P<0.01)。G5和G8组幼虫的总发育历期分别为(293.3±22.2) h和(285.2±24.6) h,显著短于G0组[(312.8±20.1) h](P<0.01),其幼虫死亡率[(32.6±5.6)%和(44.3±7.7)%]和蛹死亡率[(28.6±5.5)%和(43.5±6.2)%]则显著高于G0组幼虫死亡率[(5.7±3.3)%]和蛹死亡率[(4.5±1.9)%](P<0.01)。各组成虫的性别比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肌肉食物内脂肪含量增高可使丝光绿蝇幼虫、蛹和成虫个体明显变小,且发育历期缩短,死亡率增高。
云南三大高原湖泊广州管圆线虫动物宿主的初步调查
张霄霄1,崔立云1,曹淑祯1,王菲1,李锟华2,王金勇3,杨毅梅1 *
2014, 32(2): 11-139-142.
摘要
(
)
PDF
(3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云南三大高原湖泊广州管圆线虫动物宿主进行初步调查,分析历年温度对广州管圆线虫的影响。 方法 2012年4月至9月在云南省大理洱海、玉溪抚仙湖和星云湖3大高原湖泊开展广州管圆线虫流行病学调查。用胃蛋白酶消化法或肺检法剖检采集的螺类,调查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感染情况。捕捉到的啮齿类动物鉴别种类后,检查感染情况。对采集到的气象等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利用有效积温等原理构建GIS预测模型。 结果 云南3大湖泊共采集4种螺4 950只,分别为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和方形环棱螺(B. quadrata),共捕获5种鼠类174只,螺和鼠均未检出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或成虫。地理信息系统(GIS)构建的预测分布图显示,随着气温的增高,将导致福寿螺和广州管圆线虫在云南省发育历代数的范围逐年扩大,早期不能发育一代的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完成一代的发育。 结论 本次调查未检出广州管圆线虫,但3大高原湖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已具备广州管圆线虫自然传播的条件。
综述
CD8+ T细胞免疫应答在刚地弓形虫感染免疫中的功能研究进展
吴斌,吕芳丽*
2014, 32(2): 12-143-147.
摘要
(
)
PDF
(51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能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多种温血动物。免疫功能正常的机体感染弓形虫后,大多表现为隐性感染;但免疫功能低下的机体感染弓形虫后,可引起严重的弓形虫病。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在控制弓形虫感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CD8+ T细胞免疫应答在弓形虫感染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蠕虫感染免疫中的作用
许云飞,杨文涛,王春凤,杨桂连*
2014, 32(2): 13-148-151.
摘要
(
)
PDF
(44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是一类有别于Th1和Th2细胞的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CD4+ T淋巴细胞,在维持机体免疫稳态和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蠕虫感染能诱导Tregs产生,Tregs通过抑制局部效应性T细胞的功能,降低蠕虫感染对宿主造成的免疫病理损伤。
树突状细胞在寄生虫感染免疫中的作用
曲凯歌1,赵权1,2,姜晶1,2,杨桂连1 *
2014, 32(2): 14-152-156.
摘要
(
)
PDF
(52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树突状细胞是一种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在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有关树突状细胞在原虫、线虫和吸虫等寄生虫感染免疫中作用的现有研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以期为寄生虫感染免疫调节机制的揭示提供帮助。
信息报道
寄生虫病所2002-2012年获批课题回顾分析
周晓俊,官亚宜*,张敏琦,熊彦红,郑彬
2014, 32(2): 15-159-160.
摘要
(
)
PDF
(16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以下简称寄生虫病所)2002-2012年获批课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十年来,寄生虫病所共获得课题126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6项,占28.6%;省部级课题34项,占27%;国际合作课题36项,占28.6%;其他横向或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项,占15.8%。课题研究性质为基础研究32项,应用研究94项。获批课题负责人年龄以中青年为主,职称以正高和副高为主。
研究简报
湖北钉螺血淋巴细胞的形态及其分类的研究
郑盛邦,周艺彪*,李林瀚,伍劲屹,宋秀霞,姜庆五
2014, 32(2): 16-91-94.
摘要
(
)
PDF
(47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别提取自湖南岳阳市君山区和四川西昌市普格县采集的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的血淋巴细胞,经吉氏染色后观察其形态,鉴定和计数其细胞类型,测量不同类型血淋巴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果显示,根据细胞酸碱性和胞内颗粒性质可将钉螺血淋巴细胞分为5类:嗜酸性大透明细胞、嗜酸性小透明细胞、嗜碱性透明细胞、嗜碱性小颗粒细胞和嗜碱性大颗粒细胞。在5类细胞中,嗜酸性小透明细胞占细胞总数比例最大,在君山钉螺中为36.7%(229/624),在普格钉螺中为31.7%(257/810);其次是嗜碱性透明细胞,在君山钉螺中为23.1%(144/624),在普格钉螺中为24.4%(198/810);嗜碱性大颗粒细胞所占比例最小,分别为9.3%(58/624)和11.6%(94/810)。形态学上,嗜酸性大透明细胞长径最大、核质比最小,嗜酸性小透明细胞次之,碱性细胞长径较小,核质比较大。两地钉螺血淋巴细胞构成和透明细胞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君山钉螺颗粒细胞长径和核质比均小于普格钉螺。
海南省中华按蚊对3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
孙定炜,王善青*,卓开仁,曾林海,李善干
2014, 32(2): 17-127-129.
摘要
(
)
PDF
(29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于2011-2013年在海南省的海口市、三亚市、陵水县、昌江县和琼中县等地采用牛诱法捕获中华按蚊。采用WHO推荐的成蚊滤纸接触筒法测定中华按蚊分别接触4% DDT、0.05%溴氰菊酯和5%马拉硫磷等3种杀虫剂的区分剂量60 min内的击倒率,同时设空白对照组。计算半数击倒时间(KT50)和24 h后死亡率,以区分剂量判定抗性级别。死亡率98%~100%为敏感群体(S级),80%~97%为初步抗性群体(M级),80%以下为抗性群体(R级)。结果显示,琼中县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的24 h死亡率为95.0%,抗性级别为M,其余地区供试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抗性级别为R(死亡率为17.0%~63.0%);海口市、三亚市、陵水县、琼中县和昌江县中华按蚊对DDT的24 h死亡率分别为36.0%、27.0%、24.0%、59.1%和82.0%,抗性级别分别为R、R、R、R和M;海口市、三亚市和陵水县中华按蚊对马拉硫磷的抗性级别为R(死亡率为16.0%~41.0%),而在琼中县和昌江县则为S,死亡率分别为100%和98.0%。
广东口岸首例输入性卵形疟病例的诊断分析
师永霞,黄吉城*,苏锦坤,李小波,郑夔,丁国允
2014, 32(2): 18-156-158.
摘要
(
)
PDF
(30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东发现首例输入性卵形疟病例,该患者在缅甸务工1周,回国入境时有发热等症状。right VIEW疟疾快速胶体金检测卡检测为弱阳性;采血制备厚、薄血片镜检,并提取血样DNA,实时荧光PCR检测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感染情况,检测结果为卵形疟原虫阳性。给予蒿甲醚抗疟治疗,该患者症状好转。
武汉市美洲大蠊体内蠊缨滴虫感染情况调查
杨杰熙,唐悠远,方正明,童贞珍,李雍龙,王婷*
2014, 32(2): 19-161-162.
摘要
(
)
PDF
(18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调查武汉市美洲大蠊感染蠊缨滴虫(Lophomomas blattarum)的情况,解剖镜下分离110只美洲大蠊成虫肠道,用0.6%氯化钠溶液洗涤剪开的肠道,收集洗涤液,涂片并作吉氏染色,显微镜(×1000)下鉴定。结果显示,共44份肠道洗涤液涂片中发现蠊缨滴虫疑似物。虫体呈卵圆形或梨形,体长20~40 μm,一端有成簇的多根鞭毛。经固定、染色后, 可见虫体胞浆呈蓝色;细胞核1个,呈紫褐色,靠近虫体前端;轴柱在虫体前端呈萼状(轴罩),胞核位于其中,轴柱向后延伸至虫体末端,经鉴定确认为副基体门动鞭毛纲超鞭毛目中的蠊缨滴虫。提示武汉市美洲大蠊的蠊缨滴虫感染率为40.0%(44/110)。
云南省腾冲县中小学生肠道线虫感染状况调查
杨源和1,宋建成1,李新和1,李荣兴1,周何军2 *
2014, 32(2): 20-163-164.
摘要
(
)
PDF
(18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3年7月抽取腾冲县固东镇、腾越镇和蒲川乡各1所中学和小学,收集每位学生的粪样。使用碘液直接涂片法和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对肠道寄生虫卵进行检测。共调查1 134名中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12.4%(141/1 134)。蛔虫、鞭虫和钩虫的感染率分别为9.4%(106/1 134)、2.8%(32/1 134)和0.3%(3/1 134)。其中城镇中小学生的感染率(2.2%,8/363)低于乡村的(17.3%,133/771)(P<0.01)。固东镇中小学生的感染率(29.9%,123/412)高于腾越镇的(2.2%,8/363)和蒲川乡的(2.3%,8/35)(P<0.01),中学生的感染率(13.7%,59/432)高于小学生的(11.7%,82/702)(P<0.01)。和2003年相比,腾冲县中小学生总体肠道线虫感染率显著下降。
皖北地区仓储环境孳生粉螨群落组成及季节消长
王慧勇*,李蓓莉,张衍兴,查道德,涂龙霞
2014, 32(2): 21-165-166,封三.
摘要
(
)
PDF
(19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于2012年1~12月每月中旬定点采集皖北地区的储藏物样品,采用避光爬附法和水膜镜检法对粉螨进行分离、鉴定和计数,并分析物种多样性公式。在收集的1 440份样品中,检获粉螨692份,检出率为48.1%,孳生密度为32.1只/g,共分离粉螨34种,隶属于7科19属。一年之中仓储环境孳生粉螨的丰富度指数(Rmargalef)为0.48~3.30,其中8月份最高;多样性指数(H′)为1.29~3.32,其中7月份最高;物种均匀度指数(J)为0.91~0.97,其中3月份最高。粉螨物种数、检出率、孳生密度、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在时序上分布较为一致,物种均匀度指数不规则。仓储环境中粉螨种类较多,污染较为严重,群落组成多样化,且随季节变化。
病例报告
异体输血感染恶性原虫报告1例
李燕菁1 *,谢朝勇1,王伟民2,顾亚萍2,王凌3
2014, 32(2): 22-封二.
摘要
(
)
PDF
(1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
深切怀念李云鹤和孟阳春两位教授
2014, 32(2): 23-85.
摘要
(
)
PDF
(1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沉痛悼念鲁光同志
2014, 32(2): 24-115.
摘要
(
)
PDF
(1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