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作者指南
稿约
出版伦理规范
同行评议流程
网络首发出版
图表要求
参考文献要求及格式
本刊常用缩略语
退修和校样须知
版面费及发票事宜
审稿指南
审稿须知
审稿指南
审稿流程
同行评议道德规范
诚邀审稿专家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关于我们
出版道德规范
编辑人员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外审专家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部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友情链接
国内外检索库
中国知网
万方
维普
PubMed
WILEY
ELSEVIER
ScienceDirec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国内外相关刊物
贫困所致传染病(英文)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热带医学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Parasitology
Royal Soc Trop Med Hyg
Southeast A sian J TMPH
J Parasitol
Inter J Parasitol
British Med J
Parasit Immunol
J Parasitol Res
Parasitology Research
Trends Parasitol
Acta Trop
Am J Trop Med Hyg
Korean J Parasitol
Malar J
Am J Pub Hlth
相关领导机构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相关编辑协会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
中国期刊协会
上海市期刊协会
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2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5-04-3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著
重组白细胞介素-4增强日本血吸虫组织蛋白酶B核酸疫苗诱导小鼠的保护力
陈欲晓;王林纤;唐连飞;张顺科;章洁;曾宪芳;易新元
2005, 23(2): 1-68.
摘要
(
)
PDF
(2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摇探讨重组白细胞介素-4(IL-4)真核表达质粒增强日本血吸虫组织蛋白酶B DNA疫苗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效果。 方法 将小鼠IL-4 基因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以构建小鼠重组IL-4表达质粒, 并联合日本血吸虫组织蛋白酶B的表达质粒DNA (VR1012-Sj31)肌注免疫小鼠,设重组IL-4表达质粒、组织蛋白酶B表达质粒和2种空载体质粒对照组。免疫组化检测IL-4和组织蛋白酶B在小鼠肌细胞内的表达,末次免疫3周后攻击感染,用减虫率及减卵率表示保护力。 结果 重组IL-4和组织蛋白酶B DNA均在小鼠肌细胞表达,重组IL-4和组织蛋白酶B DNA联合免疫小鼠,产生43.2% 的减虫率和76.6% 的减卵率,与组织蛋白酶B DNA单独免疫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01,
P
<0.05 )。 结论 重组IL-4 能提高日本血吸虫组织蛋白酶B 核酸疫苗的抗血吸虫保护力作用,具有佐剂的免疫效应。
中国台湾孔头舌虫新种的发现及其致病特征
裘明华;马国钧;范秉真;吕森吉
2005, 23(2): 2-72.
摘要
(
)
PDF
(3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摇探讨中国台湾孔头舌虫新种(
Porocephalus taiwana
sp. nov.)的形态与致病特征及新病种的病原学诊断方法。 方法 用患者稀便用粪便沉淀浓集法收集粪中若虫鉴定虫种,并结合临床资料作统计分析,以确定此新种所致疾病的临床特征。 结果 发现了舌形虫病的一种致病新种,即为台湾孔头舌虫,其所致的疾病称台湾孔头舌虫病。根据本例的发现,提出传统的内脏舌形虫病可分为2个亚型,成囊亚型和脱囊亚型。根据其病理学特征,本病例属于脱囊型内脏舌形虫病。 结论 描述了台湾孔头舌虫新种,其所致的台湾孔头舌虫病属于一种新型脱囊亚型性内脏舌形虫病。
旋毛虫在小鼠先天性传播的初步研究
王中全;韩化敏;崔晶
2005, 23(2): 3-77.
摘要
(
)
PDF
(2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摇研究旋毛虫在小鼠的先天性传播并观察母鼠抗旋毛虫抗体对攻击感染的保护作用。 方法 将昆明小鼠分为受孕后感染组和感染后受孕组,子鼠出生后1 d内剖杀,检查旋毛虫幼虫;将正常母鼠所产子鼠由感染旋毛虫的母鼠喂养,21 d后宰杀,检查旋毛虫幼虫。用间接ELISA检测感染母鼠所产子鼠出生后不同时间的血清抗旋毛虫抗体,观察母鼠抗旋毛虫抗体对攻击感染的免疫保护。 结果 受孕后7 d感染旋毛虫的母鼠所产的6只子鼠中有2只感染旋毛虫;感染旋毛虫后8 d和22 d受孕雌鼠所产子鼠的感染率分别为20%(2/10)和25%(2/8),从子鼠检获的旋毛虫均是未成囊的幼虫。交叉哺乳实验表明正常母鼠所产的30只子鼠未见旋毛虫感染。感染母鼠所产27只子鼠出生后1、7、24及40 d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0%、100%、77.8%及14.8%,子鼠出生后40 d攻击感染的减虫率为62.0%;感染母鼠所产子鼠血清被动转移小鼠的减虫率55.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1)。 结论 旋毛虫在小鼠可经胎盘传播,母鼠的抗旋毛虫抗体对子鼠抗攻击感染可能具有部分保护作用。
微小按蚊A、C的PCR和同工酶鉴别比较研究
郑彬;汤林华;马雅军;王学忠;周水森;施文琦
2005, 23(2): 4-81.
摘要
(
)
PDF
(2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摇比较PCR和同工酶两种鉴别微小按蚊A、C亲缘种的方法。 方法 将现场采集后经形态初步鉴定为微小按蚊的样本,经PCR产物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与乌头按蚊和杰普尔按蚊区分,等位基因特异扩增法(PCR-ASA)进一步鉴别微小按蚊A和C。再将用此方法鉴别后的微小按蚊羽化24 h内单只虫体样本,采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加以辨别区分。 结果 经测序验证,PCR方法可以简单明确地将微小按蚊A、C加以鉴别。几种用于鉴别的同工酶中,只有酯酶(EST)同工酶对微小按蚊A、C具鉴别意义。 结论 对于微小按蚊A、C的鉴别,PCR方法明显优于同工酶方法。
日本血吸虫Mr 23 000抗原与白细 胞介素-12多价DNA疫苗诱导小鼠保护性免疫的研究
卜玲毅;石佑恩;甘燕;朱晓华;宁长修;朱红刚
2005, 23(2): 5-85.
摘要
(
)
PDF
(2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能共同表达日本血吸虫Mr 23 000膜抗原(Sj23)与白细胞介素-12(IL-12)的多价DNA疫苗PV-IL12-Sj23诱导BALB/c小鼠免疫保护作用。 方法 在多价DNA疫苗PV-IL12-Sj23和PV-IL12的基础上,构建空白质粒PV和仅表达Sj23的质粒PV-Sj23。50只BALB/c小鼠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注射多价DNA疫苗PV-IL12-Sj23、表达Sj23的质粒PV-Sj23、表达IL-12质粒PV-IL12、空白质粒PV和生理盐水,100 μg/只,免疫1次。4周后每只鼠攻击感染40±2条尾蚴,42 d后剖杀,计数成虫及肝内虫卵数。 结果 成功地构建了空白质粒PV和只表达Sj23的质粒PV-Sj23及多价DNA疫苗PV-IL12-Sj23。PV-IL12-Sj23组和PV-Sj23组分别获得了45.5%和27.2%的减虫率,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减卵率分别为58.4%和33.9%。 结论 多价DNA疫苗PV-IL12-Sj23可诱导BALB/c小鼠产生较显著的抗血吸虫免疫保护作用,且保护性效果比单价DNA疫苗PV-Sj23好。
日本血吸虫149个表达序列标签和18个全长cDNA的获取和分析
曾桥;肖建华;万志刚;张愉快;刘传爱;杨秋林
2005, 23(2): 6-89.
摘要
(
)
PDF
(5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从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中分离、鉴定和分析表达基因序列,为日本血吸虫病的防治提供侯选疫苗和药物靶点。方法构建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随机挑取重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将获取的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 EST)登录GenBank;对某些感兴趣的序列进行步移法测序获取全长cDNA,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登录。结果随机挑取382 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获得149个EST,同源性比较发现,部分序列与血吸虫的生活史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性别序列有一定的同源性。共获取18个日本血吸虫全长cDNA,大部分为管家基因,其中部分可作为日本血吸虫的候选疫苗分析和药物靶点。结论EST技术有助于快速、经济地获取日本血吸虫表达序列。
全血金标免疫渗滤法快速检测棘球蚴病的现场应用
陈新华;温浩;张朝霞;冯晓辉;张静萍;张金辉;马旭东;郑树森
2005, 23(2): 7-92.
摘要
(
)
PDF
(2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摇建立一种检测全血标本的棘球蚴病现场快速诊断方法。 方法 制备检测棘球蚴病抗体的全血金标免疫渗滤法(DIGFA)快速诊断试剂盒,以土豆凝集素与全血混合达到快速凝血的目的,并对1 678名流行区健康体检者、38例棘球蚴病患者、52名非流行区健康体检者、40例其他肝肺占位患者做棘球蚴病全血现场诊断试验,评价其作为初筛棘球蚴病普查手段的实际应用价值。 结果 全血DIGFA对1 678份流行区体检者阳性检出率为8.46%,其中肝脏B超及胸部透视阳性检出率为3.04%,对比免疫学检查142例阳性结果和影像学检查51例阳性结果:影像学检查阳性51例中有43例全血DIGFA为阳性,对其余8例影像学检查阳性而全血DIGFA阴性体检者进行16个月随访,经CT检查或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肝棘球蚴坏死(3例)、肝钙化(2例)、肝囊肿(2例)、肝癌(1例)。而免疫学检查阳性的142例体检者中43例B超为阳性,对其余99例全血DIGFA阳性而影像学检查阴性的体检者进行16个月随访,发现肺部棘球蚴3例(随访仍在继续,数据统计截止到2003年6月)。对临床手术和病理检查确诊的38例棘球蚴病患者的阳性检出率为89.5%,对52份非流行区无狗羊接触史的健康体检者全血血样阳性检出率为0,与40例其他非棘球蚴性肝肺占位疾病(肝囊肿10例、肝血管瘤10例、肝癌10例、肺结核6例、肺癌4例)全血血样无交叉反应。随机抽取各组全血标本190例分别提取全血和血清标本,进行全血DIGFA、血清DIGFA和血清ELISA单盲法检测,三者检测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 棘球蚴病全血快速诊断试剂盒操作简便和快速,适合普查和流行病学调查。
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 DNA与改良痘苗病毒组合疫苗诱导小鼠抗体应答
李淑梅;李珣;薛采芳;缪军;雷俊川;刘忠湘;王宪锋
2005, 23(2): 8-96.
摘要
(
)
PDF
(2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摇探索DNA与改良痘苗病毒(MVA)组合免疫对增强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MSP1)抗体应答的作用。 方法 以人工合成MSP1全基因为基础分别构建DNA免疫质粒VR1020/190和重组MVA,单用VR1020/190或与表达质粒GM-CSF共同对小鼠进行初始免疫后,用重组病毒追加强化,采用DNA/MVA组合方案免疫BALB/c小鼠,ELISA测定血清IgG及其亚类水平,经腹腔接种转基因伯氏疟原虫Pb-PfM19进行攻击。 结果 DNA免疫能有效诱导小鼠产生抗MSP1-190抗体,其终点稀释度为1∶2 500,GM-CSF质粒共免疫组抗体的终点稀释度为1∶11 150,抗体亚类的测定表明GM-CSF质粒显著促进了IgG1类抗体应答, MVA追加可使单独免疫组和共免疫组抗体分别增加53和10倍;两实验组产生了水平相近的抗19 000抗体(1∶32 000),其含量占血清中MSP1总IgG的1/4-1/3。经转基因伯氏疟原虫Pb-PfM19攻击后小鼠的存活时间并没有明显延长(
P
>0.05)。 结论 采用合成MSP1全基因进行DNA/MVA组合免疫可诱导小鼠产生显著的抗体应答,抗体的详细特性和保护作用正在进一步研究中。
日本血吸虫极低密度脂蛋白结合蛋白重组抗原的免疫保护性研究
干小仙;曾肖芃;王越;丁建祖;沈慧英;沈丽英;樊晋江;
2005, 23(2): 9-99,1.
摘要
(
)
PDF
(2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摇探讨日本血吸虫极低密度脂蛋白结合蛋白(SVLBP)重组抗原的免疫保护性及其作为候选疫苗的潜在价值。 方法 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克隆菌大量表达SVLBP重组抗原,以镍-次氮基三乙酸琼脂糖树脂(Ni-NTA)亲和层析法纯化制备SVLBP重组抗原;将纯化的重组抗原加福氏佐剂经皮下免疫C57BL/6小鼠,每隔2周免疫1次,在第3次免疫后10 d,经腹部皮肤攻击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35±1条,感染后45 d剖杀,计数检获虫数和每克肝虫卵数(LEPG)。小鼠在免疫前和攻击感染后分别采眶窦血,用ELISA测定特异性IgG及其亚群抗体水平。 结果 相对于佐剂对照组,免疫组小鼠的减虫率为33.4%,减卵率为47.6%;免疫后小鼠产生高水平的特异性IgG(>1:6 400);抗体亚类检测结果显示,免疫组小鼠 IgG2a、IgG2b、IgG1明显高于免疫前和佐剂对照组。 结论 日本血吸虫皮层蛋白SVLBP重组抗原能诱导小鼠产生一定的保护性免疫,是潜在的疫苗候选抗原分子。
弓形虫不同分离株致密颗粒蛋白基因的序列分析及其在大肠埃希菌中的表达
郑斌;郑焕钦;何蔼;李卓雅;曹爱莲;张瑞琳;詹希美
2005, 23(2): 10-105.
摘要
(
)
PDF
(3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摇分析弓形虫不同分离株致密颗粒蛋白7(dense granule protein,GRA7)基因的异同及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致密颗粒蛋白。 方法 从弓形虫不同分离株(RH株、ZS2株和GT株)的基因组中特异地扩增出GRA7基因,将目的基因定向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转化大肠埃希菌JM109并测序。利用互联网上的在线工具CLUSTALW进行序列分析。异丙基-B-D-硫代半乳糖苷(IPTG)体外诱导pGEX-4T-1/GRA7重组质粒菌的表达,对表达的目的蛋白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别以抗抗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抗体、人抗弓形虫阳性血清为一抗进行Western blotting分析。以纯化的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ELISA 法检测抗弓形虫阴性、阳性血清。 结果 弓形虫不同分离株GRA7的基因序列相同;pGEX-4T-1/GRA7重组质粒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了目的蛋白,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该蛋白为GST融合蛋白,且能被人抗弓形虫阳性血清所识别;ELISA结果表明该蛋白能与人抗弓形虫阳性血清、兔抗弓形虫阳性血清特异结合,而与抗弓形虫阴性血清无反应。 结论 弓形虫不同分离株GRA7基因具有高度保守性;GRA7基因在大肠埃希菌中以GST融合蛋白的形式得到表达,且该重组蛋白具有一定免疫反应性。
实验报道
异尖线虫Ⅲ期幼虫在不同条件下生存试验及人工感染大鼠观察
黄维义
2005, 23(2): 11-109.
摘要
(
)
PDF
(13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了解异尖线虫Ⅲ期幼虫(L
3
)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方法观察异尖线虫L
3
在不同的溶液、温度下的生存时间及感染大鼠后引起的病理变化。结果L3在-20 ℃10 h后被杀死,在4~10 ℃能生存8个月以上。37 ℃时幼虫非常活跃,40 ℃以上可在短时间内死亡。腌制鱼生的配料不能杀死虫体。异尖线虫L3感染大鼠试验证实:约15%~25%的L
3
2 d 内可能钻入消化道壁或腹腔,3 d后不再构成危险,7~10 d自行死亡,不能发育为成虫。动物空腹时易感染。病理学研究显示,初次感染以异物反应为特征,再次感染以过敏反应为特征。结论 异尖线虫L
3
对外界环境有较强抵抗力,感染陆地哺乳动物后能在体内移行,但不能继续发育。
抗重组日本血吸虫P38抗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吴锦雅;周晓红;陈晓光
2005, 23(2): 12-113.
摘要
(
)
PDF
(2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摇在大肠埃希菌中可溶性表达日本血吸虫P38(SjP38)抗原分子,并以其纯化产物为抗原,制备抗SjP38单克隆抗体(McAb)。 方法 将pET32(a)-P38重组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在1 mmol/L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诱导下表达,超声破菌后获得可溶性表达产物,通过镍柱一步法纯化,以纯化的重组SjP38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McAb,用ELISA和有限稀释法筛选出高分泌滴度McAb杂交瘤细胞株,测定其免疫球蛋白亚类及其效价,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分析其特异性。 结果 筛选出能稳定分泌抗重组SjP38单克隆抗体的8株杂交瘤细胞株,均为IgG1; Western blotting 分析显示8株单抗能与日本血吸虫虫卵抗原中的天然P38发生特异性结合。 结论 制备的抗P38杂交瘤细胞株能分泌高滴度、高特异性的McAb。
防治经验
中药材工作者肺部螨感染调查和治疗
夏惠;胡守锋;陈兴保;茹秀英;邵兴义
2005, 23(2): 13-116.
摘要
(
)
PDF
(2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摇调查中药材工作者肺螨症的患病情况, 观察甲硝唑治疗肺螨症的疗效。 方法 采用询问病史、痰检螨虫、血检嗜酸粒细胞、ELISA检测血中螨抗体水平和X线胸片检查, 以确诊痰螨感染和肺螨症人数。统计不同工种、年龄、工龄及性别的感染和患病率。痰螨感染者用甲硝唑治疗(剂量为0.8 g/d, 2次分服, 共2个疗程,每疗程7 d, 间隔7~10 d)。统计痰螨阴转率和肺螨症治疗有效率。 结果 调查327人, 痰螨阳性121例, 感染率为37.0%。其中肺螨症患者 (即有呼吸道症状, 嗜酸粒细胞增高或抗体阳性, X胸片异常者)共41例, 患病率为12.5%。不同工种人群的痰螨感染率和患病率不同,以中药材中转库人群最高,分别为51.8%和18.6%。其次是中药厂人群,分别为40.7%和15.7%。两组感染率和患
病率均明显高于中药材库和中药店人群(
P
<0.01)。中年及工龄较长人群患病率较高(
P
<0.05)。不同性别间痰螨感染率和患病率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05)。甲硝唑治疗痰螨阴转率为88.4%,治疗肺螨症患者有效率为92.3%。 结论 中药材工作人群是呼吸道螨感染和肺螨症高发人群之一, 应加强防护。甲硝唑是治疗肺螨症的有效药物。
综述
恶性疟原虫药物抗性相关的分子标记及其在药物抗性监测中的应用
官亚宜综述;汤林华审校
2005, 23(2): 14-120.
摘要
(
)
PDF
(2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吸虫病环境因素研究中空间变量的选择与分析
陈朝;周晓农
2005, 23(2): 15-124.
摘要
(
)
PDF
(2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摘要
亚洲带绦虫实验感染家猪的肝脏病理学观察
汪敏;包怀恩;戎聚全;莫兴泽;牟德英
2005, 23(2): 16-125.
摘要
(
)
PDF
(1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报
重庆市土源性线虫抽样调查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晏维;蒋诗国;李继艮;赖杰;吴成果;肖鹏
2005, 23(2): 17-127.
摘要
(
)
PDF
(1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昆明地区人体寄生虫感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车忠民;李建荣;吴俊;雷黎辉;马蔚然;王苏明
2005, 23(2): 18-128.
摘要
(
)
PDF
(1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阴虱眼睫毛寄生一例
陆建红;陈国军;邓德勇;董长林
2005, 23(2): 19-77.
摘要
(
)
PDF
(1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泌尿系感染铁线虫一例报告
杨增茹;包东武;梁晓燕
2005, 23(2): 20-81.
摘要
(
)
PDF
(1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胃肠蝇蛆病一例报告
苏水莲;陈桂凤;张瑞其;廖华
2005, 23(2): 21-89.
摘要
(
)
PDF
(1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艾滋病合并华支睾吸虫和艾美球虫感染一例
田春林;胡文庆
2005, 23(2): 22-109.
摘要
(
)
PDF
(1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柏氏禽刺螨致皮炎2例
王新彩;刘润芳
2005, 23(2): 23-127.
摘要
(
)
PDF
(1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