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作者指南
稿约
出版伦理规范
同行评议流程
网络首发出版
图表要求
参考文献要求及格式
本刊常用缩略语
退修和校样须知
版面费及发票事宜
审稿指南
审稿须知
审稿指南
审稿流程
同行评议道德规范
诚邀审稿专家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关于我们
出版道德规范
编辑人员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外审专家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部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友情链接
国内外检索库
中国知网
万方
维普
PubMed
WILEY
ELSEVIER
ScienceDirec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国内外相关刊物
贫困所致传染病(英文)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热带医学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Parasitology
Royal Soc Trop Med Hyg
Southeast A sian J TMPH
J Parasitol
Inter J Parasitol
British Med J
Parasit Immunol
J Parasitol Res
Parasitology Research
Trends Parasitol
Acta Trop
Am J Trop Med Hyg
Korean J Parasitol
Malar J
Am J Pub Hlth
相关领导机构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相关编辑协会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
中国期刊协会
上海市期刊协会
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2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0-06-3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著
颗粒化日本血吸虫
M
r
22 600抗原对小鼠树突状细胞和CD4
+
CD25
+
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
石磊;周莹;王勇;梁越进;张兆松
2010, 28(3): 1-165.
摘要
(
)
PDF
(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研究颗粒化日本血吸虫Mr 22 600抗原对小鼠树突状细胞(DCs)功能的影响及诱导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 方法 体外实验:分别用Sepharose 4B偶联rSj22.6/26GST抗原与可溶性rSj22.6/26GST抗原负载DCs,流式检测DCs表型变化,混合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检测DCs功能。将不同抗原负载的DCs,与CD4+ T细胞共培养,流式检测观察对CD4+CD25+ Foxp3+ T细胞数量的影响。体内试验:将42只BALB/c小鼠随机分6组(每组6~8只),A组免疫Sepharose 4B偶联rSj22.6/26GST抗原,B组免疫福氏佐剂乳化rSj22.6/26GST抗原,C组免疫rSj22.6/26GST抗原,同时设Sepharose 4B对照组(D组),福氏佐剂对照组(E组)和PBS对照组(F组),各组均为皮下多点免疫50 μg抗原,隔2周加强免疫,共免疫2次。末次免疫后2周处死,无菌取腹股沟淋巴结,制备细胞悬液,流式检测DCs占淋巴结细胞的比例; 同时取脾脏,制备成脾脏单个核细胞,流式检测各免疫组CD4+CD25+ Foxp3+ T细胞占脾细胞的比例。用免疫磁珠分选各免疫组CD4+CD25+ T细胞,与CD4+CD25- T细胞共培养,氚标记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 结果 体外实验结果显示,DCs经可溶性抗原刺激后表面分子CD40、CD80、CD86表达率分别为(43.5±6.2)%、(37.7±0.1)%和(71.4±1.4)%, 经Sepharose 4B偶联抗原刺激后表达率分别为(31.2±5.4)%、(32.0±1.6)%和(63.8±1.0)%, 与可溶性抗原相比,Sepharose 4B偶联rSj22.6/26GST抗原不能有效刺激DCs成熟。Sepharose 4B偶联rSj22.6/26GST抗原负载DCs可诱导CD4+CD25+ 调节性T细胞扩增。体内实验结果显示,Sepharose 4B偶联rSj22.6/26GST抗原免疫小鼠可诱导CD4+CD25+ 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加,且与可溶性抗原组(cpm值为3 558±147)相比,Sepharose 4B偶联rSj22.6/26GST抗原组(cpm值为1 420±335)来源的CD4+CD25+ 调节性T细胞的抑制能力更强。 结论 Sepharose 4B偶联rSj22.6/26GST抗原与可溶性抗原相比,更易诱导CD4+CD25+ 调节性T细胞,诱导的CD4+CD25+ 调节性T细胞具有更强的抑制功能,且这一作用可能与不同性状抗原干预DCs的功能状态有关。
用三苯双脒、吡喹酮和青蒿琥酯临床给药方案治疗感染华支睾吸虫大鼠的研究
薛剑;徐莉莉;强慧琴;张永年;肖树华
2010, 28(3): 2-171.
摘要
(
)
PDF
(2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观察临床应用三苯双脒、青蒿琥酯和吡喹酮的给药方案治疗感染华支睾吸虫大鼠的疗效。 方法 将临床试用于治疗华支睾吸虫感染的三苯双脒、青蒿琥酯和吡喹酮剂量用不同种属动物等效剂量换算法换算为大鼠用的剂量,并按临床药物联合用药方案,设置了以下的剂量疗程,即三苯双脒16或32 mg/(kg·d)×1 d、2 d和3 d(bid),8 或16 mg/(kg·d)×3 d;青蒿琥酯12 mg/(kg·d)×3 d(tid)和16 mg/(kg·d)×3 d(bid);吡喹酮143 mg/(kg·d)×2或3 d (tid),143 mg/(kg·d)×2 d或3 d(bid)和47.7或71.5 mg/(kg·d)×3 d。151只大鼠(每鼠灌胃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50只)分2批,第1批79只大鼠于感染后5周分为13组,每组5~6鼠,其中6组单用三苯双脒、青蒿琥酯或吡喹酮治疗,另7组用三苯双脒与青蒿琥酯或吡喹酮联合治疗,或吡喹酮与青蒿琥酯联合治疗,余8鼠作对照。第2批72只大鼠于感染后6周,分为13组(每组5只),其中7组和6组分别用三苯双脒和吡喹酮的不同剂量疗程治疗,余7鼠作对照。于治疗结束后2 周剖杀小鼠,收集胆管和肝组织内的华支睾吸虫,计算各组的平均虫数和减虫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Mann?鄄Whitney秩和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 第1批试验中,三苯双脒16或32 mg/(kg·d)×3 d(bid),吡喹酮143 mg/(kg·d)×3 d(tid)或143 mg/(kg·d)×3 d(bid)各治疗组的平均虫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减虫率为94.2%~96.0%。感染大鼠用青蒿琥酯12 mg/(kg·d)×3 d(tid)治疗无效,而16 mg/(kg·d)×3 d(bid)则有57.2%的减虫率,其平均虫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三苯双脒16或32 mg/(kg·d)×3 d(bid)与吡喹酮143 mg/(kg·d)×3 d(bid), 或与青蒿琥酯16 mg/(kg·d)×3 d(bid)联合治疗组,各组平均虫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减虫率为94.2%~99.4%,即联合治疗的疗效与三苯双脒和吡喹酮单用组相仿,但显著高于青蒿琥酯单用组。吡喹酮143 mg/(kg·d)×3 d(tid)与青蒿琥酯12 mg/(kg·d)×3 d(tid),或吡喹酮143 mg/(kg·d)×3 d(bid)与青蒿琥酯16 mg/(kg·d)×3 d(bid)联合治疗组的减虫率达93.6%~100%。第2批试验中,三苯双脒16或32 mg/(kg·d)×2 d和3 d(bid)治疗组的平均虫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虫率为86.5%~95.1%,而三苯双脒32 mg/(kg·d)×1 d(bid)治疗组,减虫率仅为73.0%,但8或16 mg/(kg·d)×3 d(qd)的减虫率为88.3%~92.6%,吡喹酮143 mg/(kg·d)×3 d(tid)治疗组的减虫率为96.9%,若同剂量给药2 d的减虫率降至63.2%,而47.7 mg/(kg·d)×3 d(qd)则无效;吡喹酮143 mg/(kg·d)×2 d和3 d(bid)的减虫率相仿,达87.7~95.1%,若同剂量每日顿服,连服3 d则无效。结论 以人用的三苯双脒、吡喹酮和青蒿琥酯的剂量换算为大鼠用的剂量,并按临床用的疗程治疗感染华支睾吸虫的大鼠,除青蒿琥酯外,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其中三苯双脒的疗程可由3 d缩减为2 d。由于单用三苯双脒和吡喹酮已有很高的疗效,故它们之间以及和青蒿琥酯的联合治疗不易显现增效作用。
日本血吸虫童虫表膜结合多肽的亲和筛选与初步鉴定
魏琦;刘彦;曾庆仁;陈欲晓;周军;刘碧源;邹艳;杨胜辉;蔡力汀;李立新;兰玲梅
2010, 28(3): 3-175.
摘要
(
)
PDF
(2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筛选噬菌体十二肽库中与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童虫表膜特异性结合的多肽并鉴定。 方法 利用噬菌体十二肽库与日本血吸虫活童虫靶分子之间的亲和力结合,经3轮吸附-洗脱-扩增,从末次回收的结合噬菌体中随机挑取20个克隆进行测序。根据测序结果,选取出现次数最多的噬菌体克隆作为目标噬菌体,免疫组化检测目的噬菌体,并回输到已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小鼠体内,2.5 h后处死小鼠,回收肝脏和日本血吸虫童虫,分别洗脱与肝脏和童虫结合的噬菌体,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经3轮筛选后,噬菌体回收率从第1轮的0.77×10-8到第3轮的0.75×10-5,说明噬菌体得到了有效富集。DNA测序结果表明,20个噬菌体克隆中的15个克隆呈现QHPRIRKOOOOO序列。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表达该序列的噬菌体能与童虫表膜有效结合;体内回输试验证实,该噬菌体能有效地靶向结合于体内日本血吸虫童虫表膜。 结论 筛选获得的短肽QHPRIRKOOOOO能有效地靶向结合日本血吸虫童虫表膜。
华支睾吸虫Rho GTPase重组蛋白免疫保护效果
谢红艳;胡旭初;徐劲;余新炳
2010, 28(3): 4-179.
摘要
(
)
PDF
(2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探讨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Cs)Rho GTPase重组蛋白的免疫保护效果。 方法 将20只8周龄SD大鼠随机均分为2组,重组蛋白实验组(A组)和PBS对照组(B组)。A组共免疫5次,首次和第2周分别用Cs-Rho GTPase重组蛋白(90 μg/ml)1 ml加等体积福氏完全佐剂和福氏不完全佐剂稀释后背部、足垫多点皮下注射,第4、7和11周分别用Cs-Rho GTPase重组蛋白(90 μg/ml)1 ml腹腔注射。B组用PBS加佐剂免疫小鼠。末次免疫后,即灌胃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50个/只),感染后第21天起每隔3~5 d粪检1次,待查见虫卵后,计数虫卵数,并用乙醚麻醉处死大鼠,剖检胆管和胆囊中华支睾吸虫成虫。采集各次免疫前小鼠尾静脉血,ELISA法测定血清IgG、IgG1和IgG2a抗体水平。统计分析各组平均成虫数、虫卵数及抗体水平差异。 结果 A组检获平均成虫数为(9.2±9.9)条、每克粪便平均虫卵数为(956.8±1 062.5)个,B组分别为(23.25±15.75)条和(3 062.5±2 501.8)个,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清的抗体吸光度(A450值)分别为IgG(0.1、0.45、0.65、0.6、0.65)、IgG1(0.1、0.45、1.1、1.0、1.1)、IgG2a(0.1、0.7、1.1、1.1、1.1),而B组IgG、IgG1和IgG2a吸光度(A450值)均维持在0.1水平,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s-Rho GTPase重组蛋白可诱导SD大鼠产生较好的抗华支睾吸虫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
日本血吸虫内皮分化相关因子-1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鉴定
邓王平;冯正;徐斌;孔娟;胡薇
2010, 28(3): 5-184.
摘要
(
)
PDF
(3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克隆、表达日本血吸虫内皮分化相关因子(endothelial differentiation?-related factor)-1编码基因(SjEDF-1),并研究该基因在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的特异性表达情况。 方法 制备日本血吸虫卵、尾蚴、童虫和成虫等各发育阶段的总RNA,采用RT-PCR方法,以管家基因SjActin为内参,根据SjEDF-1基因全长编码序列 (GenBank登录号为AY336498)的开放阅读框设计引物进行RT-PCR扩增,分析日本血吸虫各发育阶段SjEDF-1基因mRNA表达情况。将SjEDF-1基因亚克隆至载体pET28a,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DE3),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进行诱导表达。用组氨酸标签亲和层析法纯化表达产物,以纯化的重组SjEDF-1蛋白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免疫兔血清。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其免疫原性及该蛋白在日本血吸虫各发育阶段的表达差异。 结果 RT-PCR结果显示,除尾蚴外,在虫卵、童虫、雄虫和雌虫期均扩增出约405 bp的片段。含重组质粒SjEDF-1/pET-28a的转化子细菌,经IPTG诱导,获得以不可溶的包涵体形式存在的重组蛋白,其相对分子质量(Mr)为20 000,与预测的融合蛋白大小相符。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纯化后的重组蛋白SjEDF-1可被日本血吸虫感染兔血清识别,在血吸虫童虫和成虫阶段检测到目的蛋白的表达。 结论 重组蛋白SjEDF-1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在血吸虫童虫和成虫期检测到该蛋白特异表达。
负载GST抗原的树突状细胞疫苗联合CpG ODN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研究
李小红;曹建平;汤林华;徐馀信;刘述先;王胜军;成静
2010, 28(3): 6-189.
摘要
(
)
PDF
(3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研究负载GST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联合非甲基化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寡脱氧核苷酸(CpG ODN)免疫小鼠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作用。 方法 将GST抗原纯化后负载树突状细胞株DC2.4,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GST的负载情况,并进行动物保护性实验。35只C57BL/6小鼠随机均分7组(每组5只),分别作免疫注射:A组为未处理的DC,B组为牛血清白蛋白(BSA)处理的DC,C组为GST负载的DC,D组为GST+CpG ODN共刺激的DC,E组为CpG ODN刺激的DC,F组为GST蛋白,G组为空白对照组。A~E各组DC经0.25%胰蛋白酶消化后用PBS调整密度至107/ml,每鼠皮下注射0.1 ml,每次间隔2周,共免疫3次。F组首次每鼠免疫50 μg GST蛋白加福氏完全佐剂,第2、3次分别免疫50 μg、10 μg GST蛋白加福氏不完全佐剂,均为皮下注射。各组于末次免疫后10 d收集血清,ELISA方法分析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各组小鼠于末次免疫后2周每鼠经腹部感染尾蚴30±1条。6周后剖杀小鼠,计算减虫率。 结果 DC经GST负载后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抗GST的特异荧光,表明抗原已被DC摄取。各组小鼠免疫后,F组抗体水平最高,为2.127 0±0.411 5,另外C组(0.555 2±0.078 9)和D组(0.715 0±0.052 3)的抗体水平均高于G组(0.235 8± 0.088 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后攻击感染,D组小鼠的减虫率最高为53.3%,其次为F组(24.0%)和C组(21.3%),但D组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pG ODN联合GST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疫苗具有一定的抗日本血吸虫感染作用。
腺苷脱氨酶、C型凝集素及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在白纹伊蚊唾液腺中的表达
吴家红;程金芝;陈璐;孙宇
2010, 28(3): 7-193.
摘要
(
)
PDF
(2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了解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 ADA)基因、 C型凝集素(C-lectin)基因和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 serpin)基因在白纹伊蚊唾液腺中的表达情况。 方法 分别制备未吸血雌蚊唾液腺(SG组)和吸血雌蚊唾液腺(BSG组)、雌蚊躯体(无头无唾液腺,C组)和雄蚊组织(无头含唾液腺,M组)的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以β肌动蛋白(β-actin)基因作为内参,根据GenBank公布的ADA、C-lectin和Serpin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分析以上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 与雌蚊躯体和雄蚊组织中相对表达量相比,ADA基因在雌蚊唾液腺中的表达分别提高了545倍和123倍(P<0.01);C-lectin基因在雌蚊唾液腺中的表达分别提高了3 929倍和4 973倍(P<0.01);Serpin基因在雌蚊唾液腺中的表达分别提高了1 911倍和2 978倍(P<0.01)。吸血前后雌蚊唾液腺中ADA、C-lectin和Serpin等3个基因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DA在蚊虫组织中均有表达,在雌蚊唾液腺中高表达;C-lectin和serpin基因在雌蚊唾液腺中特异高表达。
荧光定量PCR检测异尖线虫类病原体
张少雷;王何兰;刘江;倪芳;徐世三;罗大民
2010, 28(3): 8-199.
摘要
(
)
PDF
(3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运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异尖线虫类病原体。 方法 于鱼类内脏中检获6种异尖线虫类幼虫:抹香鲸异尖线虫、简单异尖线虫、内弯对盲囊线虫、带鱼针蛔线虫、灰海鳗对盲囊线虫和台湾海峡鱼类中一优势种对盲囊线虫。提取各虫体DNA,PCR扩增ITS?鄄2序列,测序并进行数据库比对。依据测序结果设计特异引物,常规PCR检验引物特异性。将ITS?鄄2序列扩增产物回收、纯化后经T克隆转入大肠埃希菌DH5α,提取重组质粒,鉴定后作为标准品模板建立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并做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 结果 构建的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循环阈值与模板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在0.998以上。重复性实验中,6种虫体对应的变异系数(cv)最小值为0.18%,最大值为2.80%,试验间平均cv最小值为0.55%,最大值为1.94%,无非特异性扩增,溶解曲线的特异性和重复性良好。灵敏度实验中,可检出的最低模板浓度为1×102拷贝/ μl,比常规PCR灵敏度高100倍。 结论 初步建立了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检测异尖线虫类病原体的方法。
驽巴贝虫病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龚真莉;刘光远;谢俊仁;柴慧萍;张丽艳;李知新;田占成;王路;刘建刚
2010, 28(3): 9-204.
摘要
(
)
PDF
(2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克隆表达驽巴贝虫诊断抗原基因BC48,建立间接ELISA诊断方法。 方法 从感染驽巴贝虫的毛驴血液中提取虫体基因组DNA,利用PCR技术扩增BC48基因,将其克隆入表达载体pET-28a,转化大肠埃希菌感受态细胞,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进行诱导表达,用镍柱亲和层析法纯化蛋白。以该蛋白作为诊断抗原建立间接ELISA诊断方法,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进行评价。 结果 扩增获得1 272 bp的BC48基因片段。重组表达质粒pET-28a-BC48诱导后获得大小约为
M
r
46 000的可溶性融合蛋白,纯化后蛋白浓度为12.98 mg/ml。间接ELISA方法条件优化的结果显示,最佳抗原包被浓度为65 μg/ml,最适血清稀释度为1 ∶ 80,该融合蛋白可特异性地与驽巴贝虫感染血清结合,而不与马泰勒虫感染血清及阴性血清反应。使用该方法与镜检法检测17份散养毛驴血清样品,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17和2/17。 结论 以BC48重组蛋白为抗原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可用于马属动物驽巴贝虫病的检测。
环形泰勒虫中国分离株表面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
党志胜;罗建勋;刘爱红;白启;关贵全;刘志杰;马米玲;李有全;高金亮;山本千寻;殷宏
2010, 28(3): 10-209.
摘要
(
)
PDF
(2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研究环形泰勒虫表面蛋白(TaSP)在中国分离株中的多态性。 方法 将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3个环形泰勒虫分离株在RPMI 1640培养液中进行培养, PCR扩增裂殖体基因组DNA中TaSP基因并进行测序。测序结果用Clustal W2多序列比对软件进行分析,应用在线生物软件进行蛋白质分子组成和基元的预测。 结果 3个中国分离株TaSP氨基酸序列比对表明,被称为高免疫原性区的中央部分(第38-161个氨基酸)无论在长度还是氨基酸序列组成上均呈多态性, 而N-末端(前37个氨基酸)和C-末端(最后154个氨基酸)极端保守。系统进化树和同源百分比分析表明,中国分离株与土耳其分离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与印度、摩洛哥和突尼斯分离株差异较大。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分离株之间TaSP存在变异性。这种变异性引起不同分离株间在某些基元,特别是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的分布和数量上的变化。 结论 环形泰勒虫TaSP在不同的中国分离株中具有多态性。
实验研究
醉鱼草内生真菌LL3026杀螺作用实验研究
韩邦兴;陈钧;郝蕾;周晓坤;韩方岸;李龙根
2010, 28(3): 11-213.
摘要
(
)
PDF
(2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研究醉鱼草(Buddleia lindleyana)内生真菌LL3026(Colletotrichum sp.)发酵液的杀螺作用、活性部位及其热稳定性和光照稳定性。 方法 采用烧杯浸杀法,观察不同时间、不同浓度LL3026发酵液醇浸膏水溶液对湖北钉螺的杀灭作用,同时设1 mg/L氯硝柳胺水溶液和去氯离子水为对照。采用溶剂系统分离法分离LL3026发酵液的不同极性部位,并比较各极性部位的杀螺活性。该菌发酵液醇浸膏水溶液于不同温度(30~100 ℃)、 不同时间(30~150 min)处理后,进行杀螺试验,检测其热稳定性。在25 ℃、不同光照强度(分别照射1~9 d)条件下,测定其光照稳定性。 结果 施药后24、48和72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50.11、3.43和1.55 mg/L。分离LL3026发酵液,获得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相等不同极性部位,其低极性部位的乙醚相杀螺效果最好,24、48和72 h杀螺率均为100%。在80 ℃加热120 min后,发酵液活性物质热稳定性好,杀螺率为100%。3 600 lx强度光照9 d的发酵液的杀螺活性较强,其48 h杀螺率为86.7%。 结论 醉鱼草内生真菌LL3026具有较好的杀螺活性。
浙江省1 060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近况调查及救治
张剑锋;闻礼永;朱明东;严晓岚;陈文;李理;林丽君;俞丽玲
2010, 28(3): 12-217.
摘要
(
)
PDF
(2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了解浙江省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简称晚血患者)近况,开展诊治并为今后的病例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 2007年选择有现症晚血患者分布的杭州、嘉兴、绍兴、金华和衢州等5市24个县(市、区)和其它流行县(市、区),采用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既往血吸虫病史等)、 内科体检(腹水征、肝脾触诊)、 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测(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或斑点金免疫渗滤法或ELISA任选其一)和尼龙绢袋集卵孵化结合沉渣涂片镜检法粪检、腹部超声(肝脾大小、有无腹水及肝纤维化分级)等对历史在册晚血患者和有血吸虫病史患者中的晚血患者进行筛查和确认,对确诊的晚血患者给予对症治疗。 结果 在7市32县(市、区)共确诊晚血患者1 060例,主要分布在水网型流行区,以农民居多,患者家庭经济状况较差。1 060例患者平均年龄(66.3±9.3)岁,以50~80岁年龄组最多,占89.3%。临床分型为巨脾型占71.3%(756/1 060),腹水型占27.6%(292/1 060),结肠增殖型占0.9%(10/1 060),侏儒型占0.2%(2/1 060)。自愿接受内科治疗救助共1 023人,接受救治率为96.5%。对接受救助人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8.1%的患者曾接受过化疗,69.4%的患者曾出现过严重并发症,52.5%的患者伴有其他系统疾病。目前71.1%的患者有自觉症状。内科体检发现65.2%的患者肝肿大并伴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534例未切脾者中有63.5%的患者脾肿大。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测抗体阳性率为15.7%(161/1 023)。用尼龙绢袋集卵孵化结合涂片镜检法粪检均为阴性。38例直肠活检中有24例发现有变性血吸虫虫卵。对1 023例晚血患者给予消除腹水、减轻门脉高压等对症治疗,经过3年救治,有74.3%的患者症状和体征得到缓解,救治效果良好。 结论 浙江省晚血患者病情仍重,50~80岁年龄组为重点,需长期规范救治并给予关怀。
综述
近年来发展抗血吸虫新药的进展
肖树华
2010, 28(3): 13-225.
摘要
(
)
PDF
(3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要】 全球有2亿人感染血吸虫,其治疗仅依赖吡喹酮一种药物是很不相适应的。吡喹酮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无预防作用,故发展抗血吸虫新药倍受关注。本文综述近年来报道的恶二唑-2-氧化物和甲氟喹等抗血吸虫新药的实验研究,阐述这些药物的发展过程,及其抗血吸虫特点。
多糖与恶性疟原虫的分子致病机制
张岩;尹继刚;陈启军
2010, 28(3): 14-230.
摘要
(
)
PDF
(2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要】 在恶性疟原虫与人体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子孢子通过黏附肝内皮细胞受体侵入肝脏,裂殖子通过黏附红细胞表面受体侵入红细胞,感染红细胞利用其表面膜蛋白与人体重要器官的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分子发生黏附,最终导致血流受阻。这些黏附过程均是虫体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带有负电荷的多糖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对恶性疟原虫与人体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研究简报
中草药白头翁对阴道毛滴虫蛋白的影响
闫艳;高兴政
2010, 28(3): 15-233.
摘要
(
)
PDF
(2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要】 采用浓度为0.625 mg/ml白头翁水提液进行体外抗阴道毛滴虫(简称滴虫)实验,药物作用2 h 和4 h后,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白头翁作用后滴虫可溶性蛋白组成和含量变化。结果显示,正常滴虫蛋白图谱共有28条蛋白带。药物作用2 h,与对照组比较,5条蛋白带含量增加,4条蛋白带含量明显降低。药物作用4 h,与对照组比较,5条蛋白带含量增加,5条蛋白带含量明显降低,另出现一条新蛋白带。
人群土源性线虫驱虫不同供药模式的可及性
张倩;李华忠
2010, 28(3): 16-236.
摘要
(
)
PDF
(2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要】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免费领药、免费送药和收费送药等3种不同供药模式获药、服药人数及未服药原因进行调查,对不同供药模式获药率、服药率进行分析比较。免费领药模式海南调查点的获药率和服药率分别为98.4%和94.1%,贵州省调查点分别为93.2%和90.9%。免费送药模式海南省调查点的获药率和服药率分别为97.5%和96.4%,湖南省调查点分别为98.8%和96.5%。收费送药模式贵州省调查点获药率和服药率分别为96.8%和95.6%,四川省调查点获药率和服药率分别为94.4%和91.5%。3种模式未服药原因主要有忘记服药、药物丢失或损坏、身体不适暂未服等。在有组织的人群驱虫工作中,3种模式均可获得较满意的效果,各地可因地制宜予以选择。
艾滋病并发弓形虫脑炎16例分析
赵建荣;张莎;杜建平;王舒;王大勇
2010, 28(3): 17-238.
摘要
(
)
PDF
(2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要】 回顾性分析云南省传染病专科医院2008年8月~2009年8月收治的艾滋病合并弓形虫脑炎患者16例,平均年龄(37.0±11.6)岁。临床表现以头痛(68.8%, 11/16)和发热(62.5%, 10/16)等症状多见, 巴氏征阳性占37.5%(6/16), 81.3%(13/16)患者CD4+细胞计数<200/mm3,血液和脑脊液弓形虫抗体TOXO?鄄IgG阳性率均为62.5%(10/16),弓形虫脑炎CT和磁共振(MRI)检查呈双边、多发病灶伴周围水肿,增强扫描示病灶形状以指环状为主。16例患者给予磺胺嘧啶或磺胺嘧啶+克林霉素治疗,其中10例联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15例病情缓解,1例因感染性休克死亡。
构建间日疟原虫红内期全长cDNA文库
方强;夏惠;袁远英;曹俊;王雪梅;齐文娟;高琪
2010, 28(3): 18-封三.
摘要
(
)
PDF
(2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要】 采集未经治疗的间日疟患者血样,滤去白细胞后浓集含虫红细胞,提取总RNA,用SMART cDNA文库构建试剂盒构建间日疟原虫红内期全长cDNA文库。测定cDNA文库库容,蓝白斑筛选,计算重组率。随机挑选48个菌落,用M13+/-引物进行PCR鉴定插入片段大小。构建的间日疟原虫红内期全长cDNA文库原始库容为1.14×106,重组率为97.2%,重组子插入cDNA片段大小为900~2 500 bp。
病例报告
疑似精索细粒棘球蚴病2例
吕生芳;毛学英;孔海超
2010, 28(3): 20-171.
摘要
(
)
PDF
(1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尸检发现溶组织内阿米巴脑脓肿1例
王唯唯;李飞虹;赵颖海;戴世忠
2010, 28(3): 20-189.
摘要
(
)
PDF
(2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产两性霉素B治愈耐锑剂内脏利什曼病2例
袁巧荣
2010, 28(3): 21-213.
摘要
(
)
PDF
(1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曼氏裂头蚴脑病1例
黄纯臣;李林昕;董强;曹文杰
2010, 28(3): 22-233.
摘要
(
)
PDF
(1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胆囊淋巴结血吸虫病1例
向进见;田夫;李明忠;蒋雪峰;邓世红;胡小苗;张波涛;罗飞
2010, 28(3): 23-236.
摘要
(
)
PDF
(1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
热烈庆祝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成立60周年暨WHO疟疾、血吸虫病和丝虫病合作中心成立30周年
2010, 28(3): 24-封二.
摘要
(
)
PDF
(3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切怀念我国著名医学寄生虫学专家宋昌存研究员
2010, 28(3): 25-封三.
摘要
(
)
PDF
(1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