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2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0-08-30
    论著
    并殖吸虫宿主淡水蟹类两新种记述(十足目∶溪蟹科)
    程由注;林国华;李友松
    2010, 28(4):  1-245. 
    摘要 ( )   PDF (2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调查福建省平和县和尤溪县并殖吸虫宿主溪蟹的自然资源。 方法 采集淡水蟹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调查栖息地和蟹感染并殖吸虫的情况。 结果 采自福建平和县和尤溪县的淡水溪蟹为2新种,漳州华溪蟹Sinopotamon zhangzhouense sp. nov.和尤溪博特溪蟹Bottapotamon youxiense sp. nov.。漳州华溪蟹正模(FJ6031)♂, 头胸甲长35.9 mm,宽42.8 mm,厚18.6 mm;雄性第1腹肢末节末部趋扁,并呈掌心样内凹,末端为两尖指状分左右两叶,背面可辨纵条痕,末节末半部转折向外方;多栖息于水流量小而平缓的浅溪沟中。尤溪博特溪蟹正模(FJ6141)♂,头胸甲长13.3 mm,宽16.6 mm,厚7.2 mm;雄性第1腹肢末节略呈扁状,宽大而发达,呈弯弓样隆起;多栖息于地势较为平坦而水流细小的山坑小沟。漳州华溪蟹的卫氏并殖吸虫和三平正并殖吸虫囊蚴检出率为44.9%(35/78)。尤溪博特溪蟹的斯氏并殖吸虫囊蚴检出率为92.1%(58/63)。 结论 记述淡水溪蟹2新种,漳州华溪蟹和尤溪博特溪蟹,均为并殖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
    日本血吸虫重组抗原SjPGAM-SjEnol的保护性免疫效果评价
    郭凡吉;王艳;李晔;彭金彪;洪炀;邱春辉;陈实;傅志强;石耀军;林矫矫
    2010, 28(4):  2-251. 
    摘要 ( )   PDF (2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日本血吸虫重组表达质粒pET32a-SjPGAM-SjEnol并在大肠埃希菌(E. coli BL21)中表达,观察重组抗原在小鼠抗血吸虫感染中的免疫保护作用。 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SjPGAM和SjEnol富含人源(HLA)Ⅱ类、鼠源(H2?鄄d)Ⅱ细胞结合表位且与宿主同源性较小的肽段,将对应编码的核苷酸序列进行拼接,构建重组质粒pET32a(+)-SjPGAM-SjEnol,并在E. coli BL21中表达。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该重组抗原的抗原性。用小鼠实验评估重组抗原的免疫保护效果,即将55只雄性BALB/c小鼠均分成5组,其中3个试验组分别用重组抗原pET32a?鄄SjPGAM-SjEnol(A组)、 pET28a?鄄SjPGAM(B组)、 pET28a?鄄SjEnol(C组)(各27 μg)与206佐剂混合后免疫小鼠,每次间隔2周,共免疫3次。同时设佐剂对照组(D组)和空白对照组(E组)。末次免疫后2周,每鼠经腹部皮肤分别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2条,感染后6周,经肝门静脉灌注法收集成虫和检测每克肝虫卵数(EPG),计算减虫率和肝脏减卵率。各组小鼠分别于免疫前、各次免疫后1周尾部取血和剖杀时收集血清,应用ELISA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水平。 结果 确定SjPGAM的96~147、SjEnol的233~312肽段为重组片段。PCR扩增出一条含编码这两个肽段的核苷酸序列的重组DNA序列,大小447 bp。获得的重组蛋白pET32a?鄄SjPGAM-SjEnol相对分子质量(Mr)为33 000。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该重组蛋白可被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免疫兔血清识别,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小鼠免疫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A组获得39.7%的减虫率和64.9%的肝减卵率,其减虫率与B组(18.5%)、 C组(14.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减卵率与B组(47.5%)、 C组(30.5%)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ELISA结果显示,第3次免疫后A组的特异性IgG抗体达到较高水平(2.372±0.268), 与D组(0.490±0.138)、 E组(0.220±0.088)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32a-SjPGAM-SjEnol,多表位重组蛋白pET32a- SjPGAM-SjEnol在小鼠抗血吸虫感染中比单一重组抗原pET28a-SjPGAM和pET28a-SjEnol诱导了更高的免疫保护作用。
    牛裂体吸虫线粒体DNA序列和基因排序分析
    肖景莹;蔡连顺;長瀧充;徳弘慎治;JarillaBlancaR.;嶋田雅暁;DavidBlair;吾妻健
    2010, 28(4):  3-256. 
    摘要 ( )   PDF (2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为探讨牛裂体吸虫(Schistosoma bovis)在裂体属内的系统发生位置,测定牛裂体吸虫线粒体基因部分序列,并分析该编码区域的基因序列和基因排序。 方法  以GNT?鄄K法抽提牛裂体吸虫成虫基因组DNA,用兼并和特异引物扩增目的基因。扩增产物经纯化后克隆于pGEM1 T质粒载体,并转化大肠埃希菌。抽提和纯化阳性质粒DNA,并测序。以纯化后的阳性质粒DNA为模板,根据已获得的序列设计内部特异引物,采用引物步移法获得全长目的片段。在GenBank中查找曼氏血吸虫等相关血吸虫线粒体基因序列,作基因排序及比较分析后,以邻接法绘制系统发生树。 结果  测定了牛裂体吸虫线粒体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亚基Ⅳ~Ⅰ基因序列(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dehydrogenase subunit 4-1gene, nad4-nad1),其长度为2 214 bp。分析该编码区基因排序为nad4-trnQ(Gln)-trnK(Lys)-nad3-trnD(Asp)-nad1。牛裂体吸虫在该区域的线粒体基因排序与非洲支系血吸虫相似,与亚洲支系血吸虫有很大的不同;根据牛裂体吸虫与其他8种吸虫部分nad4,nad3,部分nad1和部分nad4+nad3+nad1基因序列比对结果,分别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牛裂体吸虫与埃及血吸虫位于同一簇,归属于非洲血吸虫支系,这与由基因排序推测的牛裂体吸虫的系统发生位置结果相一致。 结论  牛裂体吸虫属于非洲支系而非亚洲支系血吸虫。
    特异性锤头状核酶对蓝氏贾第鞭毛虫丙酮酸激酶mRNA的表达抑制
    冯宪敏;曹利静;王凤云;张西臣;卢思奇
    2010, 28(4):  4-260. 
    摘要 ( )   PDF (2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应用特异性锤头状核酶技术研究蓝氏贾第鞭毛虫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mRNA的表达抑制。 方法 用电击转染的方法将含有针对贾第虫丙酮酸激酶mRNA的核酶pGCV-PKH载体导入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细胞内(A组),同时设单纯电击转染滋养体(B组)和正常培养滋养体(C组)为对照。转染后24、48、72和96 h收集各组虫体,计算滋养体浓度,绘制虫体生长曲线。提取虫体总RNA,分别采用RT?鄄PCR和实时PCR方法检测转染后各组各时间段(24、 48、72和96 h)核酶mRNA和丙酮酸激酶mRNA相对含量的变化,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丙酮酸激酶活性。 结果 虫体生长曲线显示,转染96 h,A组虫体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RT?鄄PCR检测结果表明,A组在转染后24 h即可在贾第虫滋养体细胞内检测到核酶RNA,其水平可持续至转染后96 h。A组在电击转染后24和48 h,丙酮酸激酶mRNA的表达量分别下降至C组的5%(5.00±0.17)和8%(8.00±0.19), 相应的酶活性下降至C组的32%(32.00±0.64)和38%(38.00±0.65)。结论 特异性锤头状核酶显著抑制了蓝氏贾第鞭毛虫丙酮酸激酶mRNA的表达。
    细粒棘球绦虫FABP与Eg95融合基因的表达与抗原性鉴定
    王玲;胡慧霞;曾素祥;武伟华;甘文佳;胡黎平;胡旭初
    2010, 28(4):  5-265. 
    摘要 ( )   PDF (2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细粒棘球绦虫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和Eg95两个保护性抗原基因的融合基因,并研究其重组蛋白的免疫学特性。 方法 以细粒棘球绦虫青海绵羊株保护基因FABP和Eg95的cDNA为模板,通过编码4个甘氨酸残基的连接序列,用非对称聚合酶链反应扩增融合基因FABP·Eg95,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8a(+)中, 在大肠埃希菌BL21(DB3)中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以十二烷基硫酸钠?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进行鉴定。通过Ni?鄄IDA亲和层析获得高纯度目的蛋白,利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重组蛋白的免疫反应性。 结果 获得的融合基因FABP·Eg95长约795 bp,双酶切和测序鉴定结果均显示pET-28a(+)-FABP-Eg95重组质粒构建成功。SDS-PAGE结果表明,重组质粒pET-28a(+)-FABP-Eg95在大肠埃希菌BL21(DB3)中获得高效表达,表达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31 000的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经亲和层析获得目的蛋白。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重组蛋白与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而不与健康人血清和血吸虫病患者血清反应。 结论 FABP·Eg95融合基因构建成功,纯化的重组蛋白具有一定的抗原性。
    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b-Eg95-EgA31疫苗诱导小鼠脾细胞因子变化的研究
    周必英;陈雅棠;李文桂;杨梅
    2010, 28(4):  6-272. 
    摘要 ( )   PDF (2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细粒棘球绦虫(Eg)重组双歧杆菌(Bb)-Eg95-EgA31疫苗免疫和Eg原头节攻击后小鼠脾细胞因子的变化。 方法 56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均分7组,A组和B组分别皮下和肌肉注射5×106蛋白克隆形成单位(CFU)疫苗悬浮于100 μl双歧杆菌液体培养基(MRS)、C组鼻腔内接种5×105 CFU+10 μl MRS、D组经口灌胃5×108 CFU+100 μl MRS、E组(空载体对照组)5×106 CFU Bb(pGEX-1λT)+100 μl MRS、F组为双歧杆菌(Bb)对照组和G组为双歧杆菌液体培养基(MRS)对照组。免疫后8周各组鼠攻击感染50个Eg原头节,感染后25周剖杀小鼠,取脾,分离脾细胞,用Eg粗抗原(EgAg)刺激培养, 同时设伴刀豆球蛋白A(ConA)或脂多糖(LPS)刺激对照和非刺激组。收集脾细胞培养上清液,ELISA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γ干扰素(IFN-γ)、 白细胞介素-12(IL-12)、 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IL-10水平。 结果 A、B、C和D组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水平分别为(137.5±23.2)、(162.5±23.2)、 (250.0±53.5)和(215.0±37.4) pg/ml,均高于MRS对照组(50.0±10.7) pg/ml(P<0.01); IL-12水平分别为 (27.5±4.6)、 (32.5±4.6)、 (45.0±5.4和(35.0±5.4) pg/ml, 均高于MRS对照组(15.0±5.4) pg/ml(P<0.01); TNF-α水平分别为(275.0±46.3)、 (325.0±46.3)、 (450.0±53.5)和(350.0±53.5) pg/ml, 均高于MRS对照组(150.0±53.5) pg/ml (P<0.01); IL-10水平分别为(37.5±4.6)、 (35.0±5.4)、(25.0±5.4)和(32.5±4.6) pg/ml,均低于MRS对照组(45.0±5.4) pg/ml(P<0.05或P<0.01)。 结论 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b-Eg95-EgA31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Th1型保护性免疫应答。
    实验研究
    铁离子对体外培养的阴道毛滴虫生长的影响
    袁玉青;薛长贵
    2010, 28(4):  7-276. 
    摘要 ( )   PDF (2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铁离子对体外培养的阴道毛滴虫生长的影响。 方法 在TYM(trypticase-yeast extract-maltose)培养基(pH 6.0)中,分别加入100、200、300和400 μmol/L铁离子,并设不加铁离子组为对照组,阴道毛滴虫初始浓度为1×105/ml,于37 ℃定量纯培养。采用台盼蓝染色法镜下观察并计数活滴虫数和死滴虫数,绘制生长曲线和存活率曲线,并计算对数生长期内世代时间。通过连续稀释的方法测定在加入200 μmol/L铁离子培养基和对照组培养基中甲硝唑对阴道毛滴虫的最小致死浓度(minimal lethal concentration, MLC)。 结果 在加入100、200、300和400 μmol/L铁离子的培养基中,阴道毛滴虫均于40 h达最高密度,分别为2.9×106、3.2×106、3.1×106和2.8×106/ml,对照组阴道毛滴虫于54 h达最高密度,为2.5×106/ml。400 μmol/L铁离子组阴道毛滴虫的世代时间为(6.8±0.7) h,较100~300 μmol/L铁离子组的世代时间[(4.8±0.3)、 (4.8±0.2)和(5.0±0.4) h]延长(均P﹤0.05), 而100~400 μmol/L铁离子组的世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10.2±3.1) h](均P﹤0.05)。在加入200 μmol/L铁离子的培养基中阴道毛滴虫的甲硝唑最小致死浓度为(23.44±11.56) μg/ml,显著低于对照组[(31.25±15.44) μg/ml](均P﹤0.05)。 结论 阴道毛滴虫在加入100~400 μmol/L铁离子的TYM培养基中生长较快,且甲硝唑对阴道毛滴虫的最小致死浓度较小。
    6种抗蠕虫药物治疗小鼠尖吻蝮蛇舌状虫感染的疗效观察
    徐莉莉;薛剑;张永年;强慧琴;肖树华
    2010, 28(4):  8-279. 
    摘要 ( )   PDF (1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吡喹酮、甲苯达唑、三苯双脒、伊维菌素、蒿甲醚和双氢青蒿素对感染舌状虫小鼠的疗效。 方法 35只小鼠每鼠口服感染40个尖吻蝮蛇舌状虫虫卵25~37周后,分为10组,每组2~8只,其中9组分别用吡喹酮500 mg/(kg·d)×5 d、500 mg/(kg·d)×14 d,甲苯达唑300 mg/(kg·d)×5 d,三苯双脒300 mg/(kg·d)×5 d,伊维菌素8 mg/(kg·d)×3 d、 10 mg/(kg·d)×3 d和15 mg/(kg·d)×14 d、蒿甲醚400 mg/(kg·d)×5 d和双氢青蒿素200 mg/(kg·d)×5 d治疗,余1组不治疗为对照组。治毕后1~3周剖检小鼠,自腹壁和内脏剥离含有若虫的囊包,观察其在生理盐水中的活动情况并计数。 结果 感染尖吻蝮蛇舌状虫的小鼠用吡喹酮、甲苯达唑、三苯双脒、伊维菌素、蒿甲醚和双氢青蒿素治疗,各组的平均若虫数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虫率为8.3%~35.0%。在剖检受治鼠过程中未查见异常的若虫囊包,若虫的形态、色泽、大小和在生理盐水中的活动均与对照组相仿。 结论 吡喹酮、甲苯达唑、三苯双脒、伊维菌素、蒿甲醚和双氢青蒿素在所用的实验条件下对小鼠的尖吻蝮蛇舌状虫若虫感染疗效不佳。
    现场研究
    新疆伽师县内脏利什曼病媒介白蛉调查
    顾灯安;左新平;伊斯拉音·乌斯曼;兰勤娴;金长发;周晓俊;危芙蓉;张仪
    2010, 28(4):  9-283. 
    摘要 ( )   PDF (2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新疆伽师县的白蛉种类、季节消长等生态学特性。 方法 2009年5月中旬至9月上旬,在伽师县卧里托克拉克乡的居民点和野外采集白蛉,鉴定后计算蛉种组成和性别比例,统计白蛉数量和密度,观察白蛉通宵活动情况。解剖白蛉,分析雌蛉生殖营养周期,检查白蛉体内利什曼原虫自然感染情况;以油纸、捕蛉罩等方法调查白蛉栖息地。 结果 捕获白蛉4 540 只,其中99.9%为吴氏白蛉,微小司蛉新疆亚种仅占0.1%。人房处在5月底6月初出现第1个密度高峰,8月中旬出现第2个密度高峰。白蛉的活动主要集中在22:00~次日4:00,午夜0:00达到活动最高峰。生殖营养周期分析表明吴氏白蛉为野生野栖蛉种,主要在户外吸血,有较强的嗜人血习性;在4只白蛉体内查到内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野外(3只)的自然感染率高于人房内(1只)。栖息地调查发现畜圈内墙壁缝隙等处是白蛉的栖息地。 结论 新疆伽师县的优势蛉种为吴氏白蛉,其每年有2个世代,主要栖息在各种隐蔽、恒温的洞穴和缝隙中。
    日本血吸虫重组膜外蛋白rSj29免疫诊断的初步应用
    王萍;任翠平;汪天平;沈际佳
    2010, 28(4):  10-286. 
    摘要 ( )   PDF (1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用重组日本血吸虫相对分子质量(Mr)29 000膜外蛋白(rSj29)作为诊断抗原,探讨其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免疫诊断的价值。 方法 在血吸虫病低度流行区芜湖南陵县弋江镇蒲桥和竞河村现场采血394份,同时采集粪样,用改良加藤法(三送九检)或集卵孵化法检查。制备rSj29和成虫粗抗原(AWA),分别用2种抗原进行间接ELISA(单盲法)和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检测血样。 结果 粪检、IHA、rSj29-ELISA和AWA-ELISA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率分别为4.8%(19/394)、 62.2%(245/394)、68.3%(269/394)和89.9%(354/394)。 rSj29-ELISA和IHA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 P>0.05), 一致率为80.7%(318/394)。IHA、rSj29-ELISA和AWA-ELISA与粪检符合率分别为42.6%(168/394)、 36.0%(142/394)和15.0%(59/394)。 结论 rSj29间接ELISA法对日本血吸虫病有一定诊断价值。
    信息报道
    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获奖科研成果分析
    张国庆;官亚宜;张敏琦;陶苾颖;汤林华
    2010, 28(4):  11-289. 
    摘要 ( )   PDF (2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简称寄生虫病所)建档的获奖科研成果,从一个侧面来反映其科研工作的优势和特点。 方法  查阅和整理寄生虫病所1964-2009年存档的科研成果资料,构建数据库,应用SPSS11.0软件分析获奖科研成果的时间、病种、学科、奖励类型、课题性质、级别和等级的分布。 结果  全所共有78项科研成果先后获得128次奖励,其中省部级占43.6%,国家级占23.1%;病种以血吸虫病(占33.3%)、 疟疾(占28.2%)和内脏利什曼病(占12.8%)为主; 学科分布主要集中于预防医学(占28.2%)、 药学(占18.0%)和生物学(占16.7%);课题性质以应用性研究为主(占82.1%)。 结论  建所60年来, 寄生虫病所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专家论坛
    稚绦与丝绦蚴及对绦虫中文名词审订的建议
    温廷桓
    2010, 28(4):  12-296. 
    摘要 ( )   PDF (3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绦虫发育各期系统拉丁术语词源及其定义,对应中文名词,有若干脱离原义或不贴切。稚绦(metacestode)是绦虫发育幼绦后的时期,词义、定义符合原文, “中绦期、续绦期、感染期”均不达意。丝绦蚴(sparganum)是假叶目全尾蚴的俗名,用作专业术语,发展为集群名sparganum,可以属名对待,长期以来其中译名混称“裂头蚴”,最近有称“无头蚴”,均不妥。全尾蚴名词原义正确而无歧义,应予重新启用,裂头蚴、双槽蚴不符拉丁文术语。钩球蚴是六钩蚴的正名,不应将钩毛蚴叫做钩球蚴。前尾蚴名词比原尾蚴确切,“钩尾”词意比“小尾球”或“小尾”更符合拉丁术语。棘球囊是棘球蚴虫体连同外包宿主炎症组织而形成,名词含义并不混同;原绦头不属“蚴”类。绦头、绦颈、绦体、绦节和绦片可为成绦期结构更贴切的术语。建议审订一个与拉丁名词确切对应的系统中文名词,以利于医学、教学和研究的科学性和学术性。
    综述
    肺孢子虫(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纪念发现百年历史
    刘秋颖;司小北综述;安春丽审校
    2010, 28(4):  13-300. 
    摘要 ( )   PDF (2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9年为发现肺孢子菌的100周年。起初认为它是一种原虫,1988年后将其归类为一种不典型真菌。在肺孢子菌发现后的最初50年里,并未引起注意,但随后发现它对免疫机能低下的人群具有致病性,特别是证明由其所致的肺炎(PCP)是艾滋病(AIDS)的“标志病”后,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极大关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为纪念该病原发现100周年,本文就其生活史和代谢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发现进行综述。
    三种吸虫感染与胆管癌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刘国兴;吴秀萍;王子见;白雪;刘明远
    2010, 28(4):  14-305. 
    摘要 ( )   PDF (2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麝猫后睾吸虫(Opisthorchis viverrini)和猫后睾吸虫(Opisthorchis felineus)所引起的吸虫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在亚洲地区流行较为广泛,人们通过食含有囊蚴的生鱼或虾类而感染。长期且重度感染会造成肝脏机能障碍,如胆结石和胆囊炎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三种吸虫与胆管癌之间存在着病因学联系。本文对他们之间的关系及胆管癌可能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PCR及相关技术在恙虫东方体检测和研究中的应用
    詹银珠;郭宪国;左小华
    2010, 28(4):  15-312. 
    摘要 ( )   PDF (2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PCR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PCR及其相关技术在检测恙虫东方体领域亦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对恙虫病的早期诊断和恙虫东方体的基础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对PCR及其相关技术在恙虫东方体检测和研究中的应用状况进行综述。
    震区防病
    青海玉树地震灾后棘球蚴病传播风险初步评估
    王立英;伍卫平;李石柱;付青;王强;田添;杨诗杰
    2010, 28(4):  16-317. 
    摘要 ( )   PDF (2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玉树地区为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的混合流行区。本文结合玉树地区棘球蚴病的文献资料、2004-2010年4月15日传染病监测网络直报疫情资料和棘球蚴病防治项目有关数据等,对玉树地区棘球蚴病流行情况及其传播的相关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初步评估地震可导致该地区棘球蚴病传播因素加重,如导致牲畜死亡和无主犬的增多,卫生状况较差等,从而增加传播风险。建议对震区应采取具针对性的棘球蚴病预防控制措施。
    研究简报
    中缅边境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分型
    徐贵全;张再兴;李娜;代宏剑
    2010, 28(4):  17-267. 
    摘要 ( )   PDF (1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CSP)基因设计特异分型引物,利用巢式PCR技术(Nested?鄄PCR)对采自中缅边境的间日疟患者血样作分型鉴定。检出的174份血样中,PV-I型热带族占54.6%(95/174)、温带族占35.6%(62/174)、PV-II型占2.9%(5/174)、混和感染占6.9%(12/174)。表明中缅边境的间日疟原虫存在4种基因型,以热带族为优势虫株,缅甸拉咱与云南腾冲间日疟原虫CSP基因型构成无差异(χ2=3.381, P>0.05)。
    环介导恒温扩增法检测卡氏肺孢子菌方法的建立
    张辉;刘雪晴;何荣志;贾天军;张进顺
    2010, 28(4):  18-307. 
    摘要 ( )   PDF (2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建立肺孢子菌肺炎动物模型获取感染卡氏肺孢子菌(Pneumocystis carinii)的大鼠肺组织,用环介导恒温扩增法(LAMP)扩增卡氏肺孢子菌核内核糖体小亚基18s rDNA,扩增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ApalⅠ酶切,观察酶切片段大小。卡氏肺孢子菌核内核糖体小亚基18s rDNA克隆至载体pGEX6p2,筛选阳性克隆。本研究初步建立了检测卡氏肺孢子菌的环介导恒温扩增法。
    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超微结构的观察
    唐贵文;陈艳;刘鲜林;常傲霜
    2010, 28(4):  19-314. 
    摘要 ( )   PDF (2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取黑斑蛙肌肉内的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分别切取新鲜头颈部片段5~7个,经漂洗、固定、脱水、浸透、包埋、切片及染色处理后,透射电镜观察裂头蚴的超微结构。可见裂头蚴的体壁由皮层和实质区组成。微毛位于皮层的外表面,呈尖棘状。基质区内有许多形态各异的颗粒状分泌小体、囊泡、内质网和线粒体,其中线粒体多位于近基膜处。实质区有表层肌、皮层细胞、实质细胞、成石灰小体细胞和排泄系统等分布,并可见皮层细胞形成的胞质连接小管通过基膜伸向基质区。
    刚地弓形虫速殖子与鼠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共培养的实验观察
    李冬娜;梁幼生;周永华;张焕相;沈海英;骆伟;龚唯;诸葛洪祥
    2010, 28(4):  20-320. 
    摘要 ( )   PDF (2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代培养星形胶质细胞,待其长至培养皿的80%时,将星形胶质细胞与弓形虫速殖子(细胞与虫体的比例为1 ∶ 10)共培养0~72 h,吉氏染色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和弓形虫速殖子的变化。共培养1 h,此时定为0点,再培养0~48 h,单磺酰戊二胺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内自噬囊泡的变化。结果发现共培养1 h时,弓形虫速殖子开始进入星形胶质细胞,并出现荧光颗粒;8 h星形胶质细胞内荧光颗粒最多;12 h后显著减少,星形胶质细胞开始被破坏;48 h星形胶质细胞内荧光颗粒消失;72 h大部分星形胶质细胞已被涨破,留下大量增殖的弓形虫速殖子。说明自噬在弓形虫速殖子体外感染星形胶质细胞的过程中是受到抑制的。
    病例报告
    结膜吸吮线虫病2例报告
    李六平
    2010, 28(4):  21-276. 
    摘要 ( )   PDF (1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昆明市输入性内脏利什曼病2例报告
    邓智杰;林嘉
    2010, 28(4):  22-封二. 
    摘要 ( )   PDF (1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放射治疗骨棘球蚴病一例
    包永星;毛睿;谢增如;温浩
    2010, 28(4):  23-封三. 
    摘要 ( )   PDF (1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