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旭, 孙希萌. 旋毛虫感染免疫逃逸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4): 492-496. |
[2] |
郝会囡, 程永康, 张茹, 韩璐璐, 宋艳艳, 龙绍蓉, 刘若丹, 张玺, 王中全, 崔晶. 旋毛虫新生幼虫可溶性抗原的免疫蛋白组学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2): 176-182. |
[3] |
吴晓莹, 胡媛, 曹建平. 寄生虫病表位疫苗研究进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1): 98-102. |
[4] |
邹伟浩, 吴蔚玲, 廖远鹏, 陈敏, 彭鸿娟. 刚地弓形虫抗缓殖子期抗原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应用[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5): 587-593. |
[5] |
李润花, 殷国荣. 刚地弓形虫病多表位疫苗的研究进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5): 661-667. |
[6] |
蔡子涵, 曹颖, 朱逢龙, 李倩, 和艳红, 杨毅梅. 纳米金棒标记技术应用于旋毛虫感染诊断的研究[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 39(5): 652-658. |
[7] |
李淑凝, 李汶霖, 沈海娥, 王洋, 田喜凤. 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体外诱导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形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 39(4): 455-460. |
[8] |
王国英, 陈丹丹, 郑学礼, 李祥会, 张浩, 张军, 滕铁山. 旋毛虫成囊幼虫的感染性与其发育阶段的关系[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0, 38(6): 785-788. |
[9] |
张雨璐, 王洋, 白雪, 唐斌, 胡晓祥, 张春玲, 刘明远, 刘晓雷. 旋毛虫和伪旋毛虫肌幼虫时期排泄分泌产物iTRAQ法蛋白质组学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0, 38(1): 47-53. |
[10] |
王国英, 李祥会. 旋毛虫肌幼虫在小鼠体内发育的实验观察[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9, 37(2): 235-237. |
[11] |
董莹1*,邓艳1,徐艳春1,陈梦妮1,毛祥华1,孙艾明2,王剑1. 不同感染来源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3基因多态性分析及抗原表位预测[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8, 36(3): 3-210-217. |
[12] |
谢自新1,姜洁2,汪文寰3,吕金辉2,冯方方2,张丽芳2,李文姝2*. 弓形虫复合抗原ROP2-SAG1优势表位与人乳头瘤病毒16型晚期结构蛋白L1融合体的构建及其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8, 36(3): 11-266-274. |
[13] |
闫帅, 严萍, 莫筱瑾, 徐斌, 张颋, 胡薇, 詹若挺, 叶萍. 细粒棘球绦虫乳酸脱氢酶B细胞表位的预测及鉴定[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7, 35(6): 554-558. |
[14] |
王钊哲, 许瑞, 洪炀, 林矫矫, 陆珂, 李浩, 陈兆国, 石耀军, 吴思敏, 江嘉欣, 李嘉静, 朱传刚. 刚地弓形虫表面抗原1、2 B细胞表位基因的融合表达和鉴定[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7, 35(6): 575-579. |
[15] |
张浩1*, 马文静2, 何韶衡3. 德国小蠊变应原Bla g 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7, 35(4): 10-362-3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