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3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8-04-28
    封面和目录
    目次
    2018, 36(2):  1. 
    摘要 ( )   HTML ( )   PDF (13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8年征稿启事
    2018, 36(2):  25-96. 
    摘要 ( )   HTML ( )   PDF (3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郭玉燕等发表于本刊2017年35卷第3期第280-287页一文的勘误
    2018, 36(2):  26-123. 
    摘要 ( )   HTML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沉痛悼念郑思民同志
    2018, 36(2):  27-封二. 
    摘要 ( )   HTML ( )   PDF (3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消除疟疾的持续挑战:输入性疟疾
    曹俊, 刘耀宝, 曹园园, 朱国鼎, 周水森
    2018, 36(2):  93-96. 
    摘要 ( )   HTML ( )   PDF (175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疟疾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我国自2010年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以来,消除疟疾工作成效显著,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数持续下降。但近年来随着我国外出务工、经商、旅游以及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的人员日益增多,输入性疟疾疫情居高不下。输入性疟疾不仅危害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对巩固我国消除疟疾成果构成严重挑战。本文就我国当前输入性疟疾疫情形势及其防控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对输入性疟疾防控的关键环节和措施进行探讨。

    论著
    河南省输入性恶性疟原虫多药抗性基因1和K13基因的突变分析
    杨成运, 李素华, 张雅兰, 周瑞敏, 刘颖, 钱丹, 赵玉玲, 许汴利, 张红卫, 邓艳
    2018, 36(2):  97-102. 
    摘要 ( )   HTML ( )   PDF (87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河南省2013-2015年输入性恶性疟原虫多药抗性基因1(Pfmdr1)和K13基因进行检测,分析其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采集河南省2013-2015年自非洲返乡的被确诊为输入性恶性疟患者的血样,并收集病例的相关信息。提取患者血样中疟原虫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Pfmdr1和K13基因,对扩增序列进行测序、比对,分析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 386例输入性恶性疟患者以男性青壮年为主,自26个非洲国家返乡,其中病例数居前3位的输入来源国为安哥拉、赤道几内亚和尼日利亚,其病例数分别占总病例数的22.5%(87/386)、13.7%(53/386)和13.2%(51/386)。386份血样均成功扩增出Pfmdr1和K13基因。测序结果显示,Pfmdr1的86和1246位点的突变率分别为23.6%(91/386)和3.1%(12/386),K13基因的突变率为5.4% (21/386)。21份K13基因突变的血样来自于安哥拉、赤道几内亚和尼日利亚等10个国家,未发现C580Y突变。在来自安哥拉和赤道几内亚的血样中检测到2个与青蒿素抗性相关的突变,分别为R539T和P574L,突变率均为0.3%(1/386)。2013-2015年,Pfmdr1的86位点的突变率分别为28.8%(36/125)、23.4% (32/137)和18.6% (23/124),各年份突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438,P < 0.05);1246位点突变率分别为4.0%(5/125)、3.7%(5/137)和1.6%(2/124),各年份突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384,P > 0.05);K13基因的突变率分别为3.2%(4/125)、8.8%(12/137)和4.0%(5/124),各年份突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4.631,P > 0.05)。结论 Pfmdr1的86和1246位点的突变率分别为23.6%(91/386)和3.1%(12/386),K13基因的突变率为5.4%(21/386),发现了与青蒿素抗性相关的R539T和P574L位点突变。

    不同感染来源间日疟原虫抗叶酸类药物相关基因的研究
    董莹, 邓艳, 陈梦妮, 徐艳春, 毛祥华, 王剑, 孙艾明, 薛靖波
    2018, 36(2):  103-111. 
    摘要 ( )   HTML ( )   PDF (301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云南省不同感染来源间日疟原虫抗叶酸类药物抗性相关基因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Pvdhfr)和二氢叶酸合成酶基因(Pvdhps)的突变特点。方法 收集2012年8月-2016年12月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登记报告的云南省间日疟病例血样和流行病学史等信息。提取疟原虫DNA,巢式PCR扩增PvdhfrPvdhps基因并测序,测序序列与GenBank中的间日疟原虫Pvdhfr(登录号为X98123)、Pvdhps基因(登录号为PVX_123230)参比序列比对。用MEGA 5.04、Arlequin 3.5.1分析PvdhfrPvdhps基因的单倍型、期望杂合度(He)、遗传分化指数(Fst)等。用Network 4.6.0、Arc Gis10.1构建单倍型网络进化图和突变型分布图。结果 共收集1 203份疟疾病例血样,缅甸、非洲、云南本地感染病例血样分别为1 060、79和64份。PvdhfrPvdhps基因PCR扩增产物分别测序成功272份和708份。分析结果显示,Pvdhfr基因的272条序列存在53种单倍型,He为0.243,其中云南本地分离株群体的He最高,为0.667;12个位点均为野生型的频率是8.1%(22/272),其余52种单倍型在12个位点上存在单点或双重、三重、四重、五重、六重错义突变的不同突变型。Pvdhps基因的708条序列存在35种单倍型,He为0.153,其中缅甸感染分离株群体的He最高,为0.142;5个位点均为野生型的频率是36.2%(256/708),其余34种单倍型在5个位点形成29种错义突变,产生单点、双重、三重、四重等多种突变型。PvdhfrPvdhps基因均以野生型为起始,再按单重突变到多重突变的路径逐步进化。Pvdhfr基因的野生型和突变型血样中,Pvdhps基因突变型的比例分别为18.2%(4/22)和65.6%(147/224)。PvdhpsPvdhfr基因突变型的血样分别分布在14和9个州(市),且以缅甸感染血样占多数,分别占97.3%(440/452)和95.4%(144/151)。结论 云南省不同感染来源间日疟原虫抗叶酸类药物抗性相关基因PvdhfrPvdhps的突变率、突变程度均高。

    云南省盈江县边境地区按蚊孳生地幼蚊种类构成分析
    陈田木, 周红宁, 罗春海, 曾旭灿, 郭祥瑞, 林祖锐, 涂宏, 王学忠, 张少森, 周水森
    2018, 36(2):  112-118. 
    摘要 ( )   HTML ( )   PDF (117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云南省盈江县边境地区按蚊孳生地幼蚊种类构成。方法 选择盈江县那邦镇卡牙河和平原镇户缺坝为调查点开展按蚊孳生地调查。于2016年6-10月在每个调查点选择缓流、积水、水潭、小型沼泽、水田等孳生地每月开展1次幼蚊构成调查。记录各孳生地水体pH值和面积值,以及Ⅰ龄、Ⅱ龄、Ⅲ龄、Ⅳ龄幼蚊以及蛹的数量。Ⅲ龄后期和Ⅳ龄幼蚊通过形态学鉴定蚊种,蛹饲养至羽化后进行形态学鉴定。采用密度(density, Ds)、种类丰富性指数(species richness index, N)、Simpson多样性指数(Simpson diversity index, D)、Shannon多样性指数(Shannon diversity index, H)、Berger-Parker优势指数(Berger-Parker dominance index, d)、Shannon均衡性指数(Shannon evenness index, E)等6个指标分析按蚊幼蚊种类构成,采用Morisita-Horn相似性指数(Morisita-Horn similarity index, C)分析两乡(镇)幼蚊种类构成相似性。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那邦镇共采集幼蚊标本313份(按蚊268份、库蚊45份),平原镇共采集幼蚊标本81份(按蚊55份、库蚊26份)。那邦镇的主要按蚊幼蚊为中华按蚊(183只,占68.28%)、带足按蚊(33只,占12.31%)和微小按蚊(25只,占9.33%);平原镇则为中华按蚊(27只,占49.09%)、带足按蚊(24只,占43.64%)和迷走按蚊(2只,占3.64%)。盈江县按蚊幼蚊Ds为0.33只/勺,DHdE分别为0.54、1.16、0.65、0.50。那邦镇NHd值较大,E接近0.5,但D略低。两乡(镇)C为0.82(接近1)。那邦镇各月份的DsNH均高于平原镇。积水中的按蚊幼蚊种类丰富,N较大,d较小;DH均最高;E最接近0.5。那邦镇大型水体(面积 > 100 m2)种类更为丰富,多样性DH均较高,d略低,E更接近0.5。偏酸性水体(pH值 < 7)的媒介构成较为复杂。结论 云南边境地区面积较大、偏酸性的积水中按蚊种类多、结构复杂,乡镇间媒介种类构成的相似性较大。

    快速检测美洲钩虫特异抗体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方法的建立与效果评价
    石锋, 杨益, 汪俊云, 杨玥涛, 高春花
    2018, 36(2):  119-123. 
    摘要 ( )   HTML ( )   PDF (144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简便、快速检测美洲钩虫特异抗体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方法并评价其检测效能。方法 将美洲钩虫成虫置液氮中研磨,通过膜蛋白表面活性剂浸泡、再经液氮反复冻融和硫酸铵沉淀提取成虫可溶性抗原。用制备的成虫可溶性抗原作为包被抗原,以胶体金标记G蛋白为检测探针,制备检测钩虫特异抗体的免疫层析试条。用该试条检测美洲钩虫、蛔虫、鞭虫、日本血吸虫和刚地弓形虫等寄生虫感染者的血清以及健康人血清,评价该试条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同时用ELISA进行平行检测,以评价该试条的检测效能。结果 制备了检测钩虫特异抗体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用该试条和ELISA法分别检测美洲钩虫、蛔虫、鞭虫、血吸虫、刚地弓形虫感染者血清95、10、11、10和10份,健康人血清74份。试条和ELISA检测美洲钩虫感染者血清的敏感性分别为88.4%(84/95)和90.5%(86/95),检测74份健康人血清假阳性率分别为4.1%(3/74)和6.8%(5/74);与蛔虫感染者血清的交叉反应分别为2/10和4/10,与鞭虫感染者血清的交叉反应分别为1/11和4/11,试条法与血吸虫和弓形虫感染者血清无交叉反应,ELISA法与血吸虫感染者的交叉反应为1/10,与弓形虫感染者血清无交叉反应。试条法与ELISA法的特异性分别为94.9%(109/115)和88.7%(102/115),检测效能分别为91.9%和89.5%。试条法与ELISA法敏感性、特异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以美洲钩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制备的快速检测美洲钩虫特异抗体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检测美洲钩虫感染者血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白细胞介素-33在过敏性哮喘小鼠体内的变化及作用
    柴强, 宋红玉, 李朝品
    2018, 36(2):  124-129. 
    摘要 ( )   HTML ( )   PDF (125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33(IL-33)在粉尘螨1类变应原(Der f 1)诱导的过敏性哮喘小鼠中的变化及作用。方法 将40只雌性BALB/c小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哮喘组、免疫治疗组、抑制剂组和阴性对照组(PBS组),每组10只。哮喘组、免疫治疗组和抑制剂组分别在第0、7和14天腹腔注射100 μl粉尘螨变应原提取液(含100 μg/ml Der f 1),抑制剂组小鼠同时注射抑制剂(可溶性ST2 100 μl,用于抑制IL-33),PBS组注射等量PBS。第21天起,各组小鼠雾化吸入粉尘螨变应原提取液(0.5 μg/ml),30 min/次,1次/d,连续7 d。免疫治疗组小鼠第25天起于雾化前0.5 h,分别用200 μl的Der f 1蛋白溶液(100 μg/ml)腹腔注射进行免疫治疗,PBS组用PBS代替粉尘螨变应原。第27天雾化吸入后24 h处死小鼠,收集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眼球血,并对BALF中嗜酸粒细胞进行计数,制作肺组织病理切片。ELISA法检测BALF中IL-5、IL-13和γ干扰素(IFN-γ)的含量及血清中特异性IgE和IgG2a水平。结果 除PBS组小鼠外,其他组小鼠自第21天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哮喘症状。自第25天开始,免疫治疗组小鼠的哮喘症状开始缓解。哮喘组和PBS组小鼠BALF中嗜酸粒细胞总数分别为(4.41 ± 0.36) × 105/ml和(0.37 ± 0.08) × 105/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4.50,P < 0.01);免疫治疗组和抑制剂组小鼠的嗜酸粒细胞总数分别为(1.43 ± 0.14) × 105/ml和(2.73 ± 0.33)× 105/ml,均明显低于哮喘组(F = 129.72,P < 0.01)。ELISA检测结果显示,哮喘组、免疫治疗组、抑制剂组和PBS组BALF中IFN-γ的水平分别为(83.06 ± 11.38)、(277.97 ± 22.46)、(175.13 ± 13.41)和(224.77 ± 19.97)pg/ml,免疫治疗组和抑制剂组均明显高于哮喘组(t = 17.31,t = 11.71,P < 0.01)。哮喘组、免疫治疗组、抑制剂组和PBS组小鼠BALF中IL-5水平分别为(208.64 ± 11.55)、(106.87 ± 11.39)、(140.71 ± 14.58)和(90.15 ± 9.49)pg/ml,哮喘组的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F = 97.19,P < 0.01)。哮喘组和免疫治疗组BALF中IL-13水平分别为(308.37 ± 13.67)pg/ml和(175.66 ± 11.79)pg/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抑制剂组小鼠的为(221.12 ± 21.08)pg/ml,明显低于哮喘组(t = 16.44,P < 0.01);PBS组为(97.57 ± 18.38)pg/ml。免疫治疗组与哮喘组相比,小鼠肺部炎性症状均减轻,几乎无炎症细胞。抑制剂组小鼠的支气管周围也有嗜酸粒细胞增多症、上皮细胞脱落和支气管上皮细胞肥大,但较哮喘组要减轻许多。血清IgE抗体水平的检测结果显示,哮喘组、免疫治疗组、抑制剂组和PBS组分别为(31.97 ± 3.48)、(12.86 ± 2.22)、(18.43 ± 2.30)和(9.68 ± 1.27)IU/ml,免疫治疗组和抑制剂组均低于哮喘组(t = -7.77,P < 0.01)。IgG2a抗体水平的变化和IgE相反,哮喘组、免疫治疗组和PBS组分别为(26.94 ± 2.96)、(35.06 ± 2.57)和(10.31 ± 1.48)μg/ml,免疫治疗组高于哮喘组(t = 6.55,P < 0.01)。结论 ELISA检测结果表明IL-33/ST2信号通路在小鼠过敏性哮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云南腾冲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携带者人芽囊原虫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滕雪娇, 储言红, 翟铖铖, 俞英昉, 蔡玉春, 陈韶红, 艾琳, 田利光, 陈家旭
    2018, 36(2):  129-134. 
    摘要 ( )   HTML ( )   PDF (106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云南腾冲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携带者人芽囊原虫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基因型分布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在云南省腾冲市某二级甲等医院收集HIV携带者的粪样,提取粪样人芽囊原虫DNA,PCR扩增人芽囊原虫小亚基核糖体RNA(SSU-RNA)基因,对PCR阳性者测序确认,并构建进化树进行基因分型。采用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HIV携带者人芽囊原虫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收集HIV携带者粪样324份。PCR结果显示,12份粪样扩增出人芽囊原虫SSU-RNA基因的目的条带,大小约1 100 bp,人芽囊原虫检出率为3.7%。进化树基因分型结果显示,ST1型、ST3型、ST4型、ST7型、ST12型人芽囊原虫感染者分别为3、2、3、3、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HIV携带者人芽囊原虫感染有关的影响因素为日常饮用水类型(χ2 = 4.398,P < 0.05)、家中饲养家畜(χ2 = 7.448,P < 0.05)、经常性接触动物(χ2 = 6.276,P < 0.05)、CD4+细胞计数(χ2 = 4.414,P < 0.05)和HIV-RNA病毒载量(χ2 = 11.829,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日常直接饮用自来水(χ2 = 6.595,P < 0.05)、家中饲养家畜(χ2 = 6.740,P < 0.05)、CD4+细胞计数 ≤ 500个/μl(χ2 = 3.864,P < 0.05)、HIV-RNA病毒载量 > 50 copies/ml(χ2 = 9.561,P < 0.05)是HIV携带者感染人芽囊原虫的危险因素。结论 云南腾冲市HIV携带者人芽囊原虫感染率为3.7%,其基因分型有5型,日常直接饮用自来水、家中饲养家畜和免疫功能低下是HIV携带者感染人芽囊原虫的主要影响因素。

    2015年河南省城镇地区人体肠道蠕虫感染现状调查
    张雅兰, 朱岩昆, 陈伟奇, 邓艳, 蔺西萌, 李蓬, 张红卫, 许汴利
    2018, 36(2):  135-139. 
    摘要 ( )   HTML ( )   PDF (60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河南省城镇地区人体肠道蠕虫的感染现状。方法 参考全国第三次人体重点寄生虫病调查方案,于2015年1-5月通过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河南省安阳、鹤壁、焦作等14个地市的37个县(辖区)的62个居委会作为调查点,采集1岁以上常住居民(居住超过6个月以上)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肠道蠕虫感染情况。对有蛲虫感染的家庭进行聚集性分析。结果 共调查15 893人,总感染率为1.09%(174/15 893),标化感染率为1.08%。查出6种肠道蠕虫,均为轻度感染,未发现混合感染情况。其中,蛲虫感染率最高,为0.92%(147/15 893)(χ2 = 117.648,P < 0.01);蛔虫、钩虫和鞭虫的感染率分别为0.07%(11/15 893)、0.06%(10/15 893)和0.03%(4/15 893);粪类圆线虫和华支睾吸虫的感染率均为0.01%(1/15 893)。14个地市中肠道蠕虫感染率最高的是洛阳市,为3.40%(17/500);最低的是三门峡市,为0.20%(1/501)。男性肠道蠕虫感染率为1.03%(77/7 477),女性为1.15%(97/8 4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岁人群肠道蠕虫的感染率最高,为1.64%(31/1 895),不同年龄组人群肠道蠕虫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7.698,P < 0.05);50~岁年龄组感染虫种类型最多,达6种。高中及以上人群的感染率最高,为1.48%(58/3 912),与学龄前儿童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145,P < 0.01),不同文化程度人群间肠道蠕虫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2.135,P < 0.05)。医务人员肠道蠕虫的感染率最高,为4.76%(10/210),均为蛲虫感染;华支睾吸虫和粪类圆线虫感染仅在农民中发现;不同职业人群的肠道蠕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4.534,P < 0.05)。147例蛲虫感染者分布在124户家庭,二项分布拟合分析结果显示,蛲虫感染具有家庭聚集性。结论 河南省城镇地区人群蛲虫感染率较高。

    安徽省涡阳县幼儿园儿童蛲虫感染现状调查
    王小莉, 周琦, 石傲, 李亮, 王媛媛, 胡守锋, 崔洁
    2018, 36(2):  139-143. 
    摘要 ( )   HTML ( )   PDF (83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安徽省涡阳县幼儿园儿童蛲虫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6年6-10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调查涡阳县幼儿园儿童蛲虫感染情况。根据地理位置,将全县划分成东、南、西、北等4个片区,每个片区抽取2~3所日托幼儿园,共10所。以幼儿园为单位,随机抽取小班、中班、大班各1个班,各个年龄组和性别保持相对均衡。在家长知情同意情况下,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儿童蛲虫感染情况,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儿童家庭、学校和个人卫生习惯等情况,分析儿童蛲虫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1 035名儿童,有效问卷1 011份,合格率为97.6%(1 011/1 035)。涡阳县幼儿园儿童的蛲虫总感染率为6.8%(69/1 011)。男、女童的蛲虫感染率分别为8.0%(41/513)和5.6%(28/4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2.231,P > 0.05)。大班儿童的蛲虫感染率最高,为10.1%(36/355);中班、小班儿童的蛲虫感染率分别为6.4%(22/345)和3.5%(11/311),不同年级儿童的蛲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1.534,P < 0.05)。公立、私立幼儿园儿童的蛲虫感染率分别为6.4%(32/497)和7.2%(37/5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229,P > 0.05)。乡(镇)级、县级幼儿园儿童的蛲虫感染率分别为8.0%(53/661)和4.6%(16/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275,P < 0.05)。家庭居住地为农村、城区的儿童蛲虫感染率分别为8.7%(51/585)和4.2%(18/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824,P < 0.05)。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上的儿童蛲虫感染率最低,为5.6%(48/854),母亲文化程度不同的儿童蛲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7.154,P < 0.01);父亲文化程度不同的儿童蛲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3.813,P > 0.05)。饭前不洗手与饭前洗手、咬手指与不咬手指、咬玩具与不咬玩具的儿童蛲虫感染率分别为8.2%(43/524)和5.3%(26/487)、8.3%(35/423)和5.8%(34/588)、9.0%(25/279)和6.0%(44/73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3.263、2.402、2.764,均P > 0.05)。幼儿园消毒频率低与消毒频率高、便后不洗手与便后洗手的儿童蛲虫感染率分别为8.3%(49/589)和4.7%(20/422)、10.9%(37/341)和4.8%(32/6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955,P < 0.05;χ2 = 13.112,P < 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涡阳县幼儿园儿童蛲虫感染的影响因素包括年级、幼儿园所在地、家庭居住地、母亲文化程度、幼儿园消毒频率、便后是否洗手等(均P < 0.05)。结论 涡阳县幼儿园儿童蛲虫感染率较高,大班、乡(镇)级幼儿园、农村、母亲文化程度低、幼儿园卫生消毒频率低、便后不洗手的儿童是蛲虫的易感人群。

    8例脑曼氏裂头蚴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与预后分析
    叶善可, 徐烈, 黄琴, 凌云
    2018, 36(2):  144-147. 
    摘要 ( )   HTML ( )   PDF (176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脑曼氏裂头蚴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测资料、影像学表现和预后。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住院治疗的8例脑曼氏裂头蚴病患者资料(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血清学鉴定为曼氏裂头蚴抗体阳性),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测资料、影像学表现和预后。结果 8例患者均为外地输入性病例,3例曾食未熟蛙肉、蛇肉;3例经常食用街边烧烤,2例原因不详。临床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5例、癫痫3例、伴有肢体无力2例、情志改变1例、智力水平下降1例。治疗前,患者1、4、5、6和7的嗜酸粒细胞偏高,治疗后下降;治疗前,患者2、3和8的嗜酸粒细胞正常,治疗后上升。头颅磁共振(MRI)增强扫描结果显示8例患者病灶呈聚集的多发小环状强化。予吡喹酮[15~20 mg/(kg·d),分2次服用]联合阿苯达唑[15~20 mg/(kg·d),分2次服用]驱虫治疗及对症支持后,5例患者强化病灶消失,均痊愈;3例青少年患者颅内病灶发生迁移,周围可见水肿带,疗效差,仍有反复发作。结论 脑曼氏裂头蚴病患者口服吡喹酮联合阿苯达唑后,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

    葡萄糖酸锑钠长疗程治疗1例利什曼原虫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合并感染患者的追踪观察
    宋世会 桂希恩*
    2018, 36(2):  148-152. 
    摘要 ( )   HTML ( )   PDF (10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报道使用葡萄糖酸锑钠长疗程治疗1例利什曼原虫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合并感染患者的疗效及预后。 方法 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追踪观察患者的疗效及预后。 结果 患者1990年在四川省九寨沟县(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工作。1992年末出现发热、肝脾肿大,被多家医院诊断为“肝硬化”,对症治疗无效,脾脏持续肿大,并出现严重贫血、消瘦。1994年经骨髓穿刺涂片镜检发现利什曼原虫,诊断为内脏利什曼病,给予葡萄糖酸锑钠(五价锑600 mg/d × 6 d,静脉滴注)治疗,病情缓解。2010年8月,患者发现左上腹有包块,伴腹胀,再次行骨髓穿刺涂片镜检,发现利什曼原虫,再次给予葡萄糖酸锑钠(五价锑600 mg/d × 6 d,静脉滴注)治疗,病情缓解。住院期间初筛HIV抗体阳性,经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确认为HIV感染,CD4+ T淋巴细胞仅为42个/μl,诊断为艾滋病(AIDS)。2011年7月,患者开始接受抗HIV常规治疗[拉米夫定(3TC)300 mg/d + 齐多夫定(AZT)600 mg/d + 依非韦伦(EFV)600 mg/d],治疗2个月后出现严重贫血,将AZT更换为替诺福韦(TDF)300 mg/d,长期服用3TC + TDF + EFV。2012年7月25日患者因“腹胀2年”入住本院,入院时呈重度贫血貌,肝脏位于右锁骨中线肋缘下2 cm;脾脏下缘位于脐下7 cm,右缘位于前正中线右侧2 cm。骨髓涂片镜检查见利什曼原虫。继续给予抗HIV治疗(3TC + TDF + EFV),同时给予葡萄糖酸锑钠静脉滴注治疗内脏利什曼原虫感染[第1个疗程:先后给予葡萄糖酸锑钠(五价锑600 mg/d × 4 d,1 200 mg/d × 4 d)治疗,肝脾开始缩小后,改为隔天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锑钠(五价锑600 mg/次 × 22次)]。在第1个疗程结束后1个月和3个月,分别给予1个疗程葡萄糖酸锑钠治疗(五价锑600 mg/次 × 18次)。3个疗程共计给予五价锑42 g治疗。2017年4月(抗利什曼原虫治疗结束后50个月)复诊,骨髓涂片检查未见利什曼原虫,CD4+ T淋巴细胞为249个/μl,HIV-RNA低于检测下限。  结论 对内脏利什曼原虫合并HIV感染的患者给予葡萄糖酸锑钠长疗程及抗HIV治疗,内脏利什曼感染获得治愈,患者预后较好。
      

    信息交流
    英文医学科研论文写作要点评析
    周晓农, 陈瑾, 盛慧锋, 杨频
    2018, 36(2):  153-156. 
    摘要 ( )   HTML ( )   PDF (61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全球卫生学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学工作者撰写英文科研论文,并将其发表在国际英文学术期刊上。本文举例比较分析了英文医学期刊和中文医学期刊在出版模式和获取方式、方法部分的撰写侧重点和审稿方式等方面的不同点,探讨了英文医学科研论文的写作方法。结合实例,本文详细分析研究背景、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等部分的撰写策略与方式,以期对医学研究人员和疾控工作者撰写和发表英文医学科研论文有所帮助。

    棘球蚴病严重程度的Meta分析
    张梦媛, 王立英, 官亚宜, 伍卫平
    2018, 36(2):  156-160. 
    摘要 ( )   HTML ( )   PDF (101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检索中国医院知识仓库、万方数据库、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收集各数据库自创建日期至2016年8月公开发表的关于棘球蚴病临床表现的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利用R 3.2.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计算棘球蚴病分型、脏器出现率、严重程度分级及其构成和病死率。结果共纳入165篇文献,总计18 613例患者。细粒棘球蚴病患者和多房棘球蚴病患者分别占93.74%(17 447/18 613)、5.78%(1 076/18 613)。病灶出现率最高的脏器为肝(63.70%,11 857/18 613),其次为肺(24.13%,4 492/18 613)。棘球蚴病严重程度分为无症状、轻(中)症、重症,分别占6.17%(1 139/18 458)、66.12%(12 204/18 458)、27.71%(5 115/18 458),多房棘球蚴病的严重程度高于细粒棘球蚴病(χ2 = 164.560,P < 0.05)。棘球蚴病术后1年病死率为0.83%(155/18 613),其中多房棘球蚴病术后1年病死率为2.27%(19/842),高于细粒棘球蚴病的0.70%(102/14 587)(χ2 = 24.811,P < 0.05)。提示棘球蚴病以肝为主要病灶器官,多房棘球蚴病的严重程度和病死率均高于细粒棘球蚴病。

    综述
    间日疟原虫入侵红细胞的相关蛋白研究进展
    张馨心, 楚瑞林, 玄英花, 程洋
    2018, 36(2):  161-165. 
    摘要 ( )   HTML ( )   PDF (89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疟原虫入侵途径的多样化以及红细胞表面受体的多样性,间日疟原虫入侵红细胞的过程呈现高度的种特异性。寻找参与疟原虫入侵红细胞的相关分子,探索其入侵机制是疟疾研究领域的重点。间日疟原虫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为从分子水平探索间日疟原虫的入侵机制和疟疾候选疫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达菲结合蛋白、网织红细胞结合蛋白、间日疟原虫色氨酸富集抗原等几种重要的入侵蛋白,对间日疟原虫入侵红细胞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细粒棘球蚴病病原分类学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尚婧晔, 张光葭, 何伟, 喻文杰, 廖沙, 王奇, 陈凡, 李汭芮, 王谦, 钟波, 黄燕
    2018, 36(2):  166-174. 
    摘要 ( )   HTML ( )   PDF (95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细粒棘球蚴病是由棘球属内多个虫种的幼虫感染引起,呈全球性分布的常见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群和动物健康,影响流行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本文从分类学与分子流行病学角度就细粒棘球蚴病致病原的分类、传播、宿主、分布等特征进行综述,以期为细粒棘球蚴病的病原学、分子遗传学、流行病学与防控策略研究提供参考。

    刚地弓形虫toxofilin蛋白的研究进展
    刘功振, 刘源璟, 彭祥云, 寇景轩
    2018, 36(2):  174-177. 
    摘要 ( )   HTML ( )   PDF (72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oxofilin是刚地弓形虫棒状体蛋白家族成员,但该蛋白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结构中不存在棒状体蛋白典型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区。Toxofilin分泌到宿主细胞质中,能与磷酸脂酶2C(PP2C)、肌动蛋白(actin)相互作用,形成toxofilin-actin-PP2C三聚体复合物,被酪蛋白激酶Ⅱ(CKⅡ)和PP2C激活发生磷酸化,在弓形虫入侵细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弓形虫toxofilin的发现及其功能和免疫保护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寄生虫14-3-3蛋白的研究进展
    罗波, 李想, 周必英
    2018, 36(2):  178-183. 
    摘要 ( )   HTML ( )   PDF (91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4-3-3蛋白在寄生虫的生长发育和环境适应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该蛋白可以和许多信号蛋白(包括磷酸酶、激酶和一些跨膜受体等)结合,从而广泛参与调节,如信号转导、新陈代谢、细胞生长、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调控等多种重要细胞生命活动。在寄生虫领域对其进行系统性研究,有助于理解其参与寄生虫生长发育的生物学功能及调控机制。本文从寄生虫14-3-3蛋白的基因鉴定、结构特征、生物学功能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研究简报
    华支睾吸虫成虫体被结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
    石云良, 万孝玲, 蒋智华, 成晓静, 杨益超
    2018, 36(2):  184-186. 
    摘要 ( )   HTML ( )   PDF (127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华支睾吸虫体被的超微结构特征,用华支睾吸虫囊蚴实验感染大鼠(100个囊蚴/鼠),感染后40 d,收集华支睾吸虫成虫,应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虫体体表,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虫体体被结构。扫描电镜下可见,虫体体表有许多结节突起,突起之间有丝状物连接;虫体的感觉乳突突出于表面,大小和分布不均。透射电镜下可见,虫体的表皮由体被、肌层、细胞体层组成。体被表面覆盖许多突起,突起内有线粒体、分泌颗粒和分泌小泡,最外层的突起有脱离虫体的趋势。基质层内有球形和杆状两型分泌颗粒、分泌小泡、线粒体。肌层分布有环形肌和纵行肌2种。细胞体层内细胞核清晰,细胞质内可见两型特征性的分泌颗粒和分泌小泡。细胞体层和体被通过胞质桥相连。

    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1基因鉴别华支睾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的双重PCR法的建立
    蒋智华, 杨庆利, 杨益超
    2018, 36(2):  187-189. 
    摘要 ( )   HTML ( )   PDF (69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别提取华支睾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的基因组DNA,针对两种吸虫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1(COX1)基因设计引物,进行单重和双重PCR扩增。用针对华支睾吸虫的3对引物进行单重PCR扩增,FC1/RC1和FC3/RC3引物分别扩增出328 bp和356 bp的特异性目的条带,而FC2/RC2引物未扩增出任何条带;用针对扇棘单睾吸虫的FH1/RH1和FH2/RH2引物进行单重PCR扩增,分别扩增出200 bp和190 bp的特异性目的条带。用华支睾吸虫FC1/RC1引物,结合扇棘单睾吸虫的FH1/RH1和FH2/RH2引物,分别进行双重PCR扩增,均能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彼此间无干扰。

    蓝氏贾第鞭毛虫核苷二磷酸激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袁义雪1,郑国侠2,王丹丹1,专行1,杜萌1,王云华1*
    2018, 36(2):  190-192. 
    摘要 ( )   HTML ( )   PDF (7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蓝氏贾第鞭毛虫中国C2株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蓝氏贾第鞭虫核苷二磷酸激酶(GlNDPK)基因编码序列,连接至pET28a质粒,转化至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JM109,挑取阳性克隆进行鉴定与测序。将pET28a-GlNDPK转化至E. coli BL21(DE3),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诱导表达,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重组蛋白表达情况。用8 mol/L尿素溶解包涵体并收集上清,镍离子亲和层析进行纯化,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重组蛋白的抗原性。结果显示,PCR扩增获得了长度约1 200 bp的蓝氏贾第鞭毛虫中国C2株GlNDPK基因编码序列。构建的重组质粒pET28a-GlNDPK经PCR鉴定、单酶切鉴定和测序,结果均与预期相符。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40 000,与预期结果大致一致。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该重组蛋白可被His标签抗体识别。提示获得了蓝氏贾第鞭毛虫中国C2株GlNDPK基因编码序列及其重组表达蛋白。

    2010-2016年河南省输入性卵形疟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周瑞敏, 李素华, 钱丹, 杨成运, 刘颖, 赵玉玲, 许汴利, 张红卫
    2018, 36(2):  193-195. 
    摘要 ( )   HTML ( )   PDF (109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河南省2010-2016年输入性卵形疟流行病学特征,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2010-2016年河南省输入性卵形疟疫情信息和调查报告,结合实验室复核结果,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10-2016年,河南省有输入性疟疾1 203例,其中输入性卵形疟115例,占9.6%(115/1 203)。2010-2016年,河南省输入性卵形疟占输入性疟疾的构成比依次为0、1.4%(2/146)、6.4%(10/156)、13.3%(26/197)、13.9%(30/216)、13.0%(24/184)和11.6%(23/198)。115例输入性卵形疟来自于非洲的21个国家,主要输入国为安哥拉(22例,19.1%)、刚果布(17例,14.8%)、赤道几内亚(15例,13.0%)、利比里亚(14例,12.2%)和尼日利亚(13例,11.3%)。发病至确诊为疟疾的时间间隔,最短为当天,最长为59 d。经河南省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复核,卵形疟的初次诊断正确率为51.3%(59/115)。其中,医疗机构和疾控中心卵形疟的初次诊断正确率分别为53.3%(32/60)和49.1%(27/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21,P > 0.05)。省级医疗机构和疾控中心卵形疟的初次诊断正确率高于地市级和县级(χ2 = 20.80、6.15,P < 0.05)。

    新疆棘球蚴病外科救助患者住院及相关费用影响因素分析
    齐新红, 李波霖, 殷雪峰, 蔡焱, 段新宇, 林仁勇, 卢晓梅, 温浩
    2018, 36(2):  196-198. 
    摘要 ( )   HTML ( )   PDF (70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新疆棘球蚴病患者的疾病负担,计算2014-2016年新疆棘球蚴病外科治疗定点医院救治的棘球蚴病手术患者住院及其相关费用,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连续变量的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住院及其相关费用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棘球蚴病外科救助项目手术患者1 448例,年总费用为80 407 344.75元,人均总费用为55 529.93元,中位数为44 740.47元。其中,住院费用为68 803 195.92元,人均费用为47 516.02元,中位数为36 652.37元;相关费用为11 604 148.83元,人均费用为8 013.91元,中位数为7 787.82元。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无医疗保险和住院天数是患者住院及其相关费用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无医疗保险和住院天数是患者住院及其相关费用的主要影响因素(t = 5.302、4.569,P < 0.05)。建议可采取调整项目补助金额、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等措施,减轻患者住院及其相关费用的支出。

    人体感染曼氏迭宫绦虫成虫的病原体鉴定和流行病学分析
    张玲玲, 吴斌, 丰燕, 骆小君, 陈华良, 潘金仁, 阮卫, 姚立农
    2018, 36(2):  199-封三. 
    摘要 ( )   HTML ( )   PDF (80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首诊为带绦虫感染的曼氏迭宫绦虫成虫感染者进行病原鉴定和流行病学分析。收集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诊疗过程等信息资料,询问患者既往饮食史和生活习惯。使用槟榔-南瓜子对患者进行驱虫治疗。显微镜检确认患者排出虫体的头节、孕节、虫卵等形态学特征。采用PCR法扩增阔节裂头绦虫、曼氏迭宫绦虫特异性基因片段,对扩增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并对测序序列进行BLAST分析。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曼氏裂头蚴抗体。患者自述近4年来不时有虫体随粪便排出,无食生肉制品史,但有食用烧烤肉制品史。ELISA结果显示曼氏裂头蚴抗体阴性。驱虫治疗后,患者排出长2.1 m的虫体。虫体头节背腹面可见一纵行的吸槽,孕节片宽度大于长度,虫卵为长椭圆形,有卵盖。根据虫体和虫卵特征,初步判断为假叶目绦虫。PCR扩增出曼氏迭宫绦虫目的基因片段,经BLAST分析,其序列同GenBank中欧猬迭宫绦虫(曼氏迭宫绦虫同物异名)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AP017668.1)同源性为99%。综合患者临床特征、虫体形态、基因检测和序列分析结果,确诊该病例为曼氏迭宫绦虫成虫感染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