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93年 第1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3-02-28
    DNA杂交鉴定血吸虫种株的研究
    曾宪芳,David Rollinson,Tina K Walker,易新元
    1993, 11(1):  1-5. 
    摘要 ( )   PDF (6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曼氏血吸虫及日本血吸虫成虫基因组DNA经内切酶BglII、BamHI、XbaI、或EcoRI消化后,与~(32)P标记的pSM889探针杂交,或经EcoRI消化后与pSM389探针杂交。上述两种情况下的杂交带型在两种血吸虫之间均有明显区别。日本血吸虫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及云南隔离群成虫基因组DNA经EcoRI消化后与探针pSM389的杂交带型显示各隔离群间主带相同,而次要带则有不同程度的区别。其中湖南、湖北及浙江隔离群的次要带型互相接近,而江西及云南隔离群的次要带型与前3个隔离群有明显区别,它们二者之间亦显著不同。本工作表明非主要杂交带型可作为日本血吸虫种下分类的依据。
    蛲虫寄生阑尾两例报告
    沈浩
    1993, 11(1):  5-5. 
    摘要 ( )   PDF (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阑尾炎为儿外科常见病,而小儿急性阑尾炎又以学龄期儿童多见。虽然阑尾切除术后送病理检验已成常规,但送检组织中多种人体寄生虫的结构往往被忽略。由于儿童的蛲虫感染率高于成人,且阑尾又为蛲虫主要寄生场所,因此对阑尾切片中蛲虫的组织学观察,对探讨诱发儿童阑尾炎的病因也有所启发。
    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品系的研究——Ⅻ.五地隔离群血吸虫DNA杂交
    谢觅,何毅勋,裘丽姝,陈伟
    1993, 11(1):  6-8. 
    摘要 ( )   PDF (5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pSM889为探针,对分布于中国大陆安徽、湖北、广西、云南、四川5地日本血吸虫自然隔离群的雄虫DNA进行了杂交,分析其长度多态性差异。经限制性内切酶EcoRI和BamHI酶切的杂交图谱分析,结果表明其强杂交带虽相同,但在EcoRI酶切的杂交图谱中,分子量分别在4.4-9.6kb和2.3-4.4kb的上述5地隔离群的弱杂交带上却呈现明显的差别。这表明5地自然隔离群日本血吸虫的DNA结构发生了某些变异,此结果进一步为中国大陆境内日本血吸虫存在品系差别提供了分子生物学的依据。
    McAb斑点-ELISA直接法检测利什曼病犬循环抗原的应用
    许永湘,瞿靖琦,王秀珍,黎世涛,汪俊云,包意芳,杨玥涛
    1993, 11(1):  8-8. 
    摘要 ( )   PDF (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McAb斑点-ELISA直接法检测黑热病病人循环抗原已获得了较满意的结果,1990年5月我们试用McAb斑点-ELISA直接法,检测四川省汶川县113头犬的血清循环抗原,调查当地犬利什曼病的感染情况。
    日本血吸虫感染对小鼠肝药物代谢酶的影响
    王捷,邱则吟,谢婉,吴幼瑜
    1993, 11(1):  9-11. 
    摘要 ( )   PDF (2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观察了日本血吸虫感染对小鼠肝药物代谢酶的影响。结果,感染20、40和60条血吸虫尾蚴6wk的小鼠,其成巴比妥钠的催眠时间分别为53±9、100±64和172±93min,表明随感染度的增加而明显延长。体外实验观察到各感染度小鼠的肝苯胺羟化酶(Aniline hydroxylase,AH)、氨基比林N-脱甲荃酶(Aminopyrine N-demethylase,APD)的活性和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含量均明显降低。即使相同感染度不同病程也显示不同差异,感染30条尾蚴8wk小鼠的肝AH、APD活性和P-450含量比感染4wk小鼠明显降低,分别为对照的32.7%、13.7%和7.7%。说明日本血吸虫感染能明显降低小鼠肝药物代谢酶活性,其影响程度随感染度和病程不同而呈现明显差异。
    用体外培养的细粒棘球蚴生发细胞筛选抗包虫药物的研究
    冯建军,肖树华,郭惠芳,沈炳贵,焦伟
    1993, 11(1):  12-16. 
    摘要 ( )   PDF (7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外培养的细粒棘球蚴生发细胞经甲苯达唑(Meb)1.0阿苯达娃(Alb)2.5和吡喹酮(Pra)10.0μg/ml分别作用48、24和72h后,细胞的增殖均明显被抑制,且作用强度与体内疗效试验的结果相一致,即MebAlbPra。另11个化合物用体外培养的生发细胞测试时,生发细胞的增殖被抑制与否,亦与感染小鼠体内疗效试验的结果相吻合。初步认为体外培养的生发细胞可用以初筛抗包虫药物。
    淡色库蚊越冬过程中血淋巴游离氨基酸的变化
    苏天运,王梅英,王仲文,苏寿(氵氏),叶炳辉
    1993, 11(1):  17-20. 
    摘要 ( )   PDF (2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淡色库蚊越冬过程中,测出其血淋巴含18~19种游离氨基酸。越冬期淡色库蚊除胱氨酸和脯氨酸浓度(0.2067±0.0058nmol/μl、36.5467±0.4654nmol/μl)高于越冬前期(0.1563±0.0021nmol/μl、22.2467±1.3537nmol/μl)外,其余各氨基酸及总氨基酸均显著下降;越冬后期与越冬期相比,各氨基酸及总氨基酸均显著升高,其中天门冬氨酸(0.4300±0.0520nmol/μl)、谷氨酸(3.9600±0.0794nmol/μl)、丙氨酸(22.9067±1.2860nmol/μl)、胱氨酸(1.0167±0.0551nmol/μl)和脯氨酸(4
    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后的远期监测
    潘士贤,吕先纲,谢祖英,麦富珍,李惠扬,杨小春,李文晃,刘庆雄,庞一平,文超福,冯延新,黄荣彪
    1993, 11(1):  21-24. 
    摘要 ( )   PDF (2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采用海群生对象治疗加流行村全民服药和对象治疗加食用海群生药盐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后的纵向和横向监测结果。两种不同措施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已监测9~11年,人群微丝蚴率均在逐年下降,前6年仍可检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以后连续5年未再发现微丝蚴阳性,蚊媒调查亦未发现幼丝虫自然感染,IFAT检测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为1.4~5.5%,降至非丝虫病流行区抗体水平,证明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认为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后监测年限以10年左右为宜,并需连续3年以上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和感染蚊,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降至当地非流行区水平,可以确认丝虫病已达到消除。
    恶性疟原虫FCC1/HN株185 kDa和82/41 kDa保护性抗原的超微结构定位
    吴莉菊,刘尔翔,朱滋杨,缪为民
    1993, 11(1):  25-28. 
    摘要 ( )   PDF (11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LR White树脂低温包埋感染人恶性疟原虫FCC1/HN株的红细胞,用保护性单克隆抗体F6-D3和F6-C2并结合蛋白A-胶体金探针免疫标记恶性疟原虫红内期185kDa和82/41kDa蛋白。结果表明单克隆抗体F6-D3识别的185kDa蛋白定位于游离的和细胞内的裂殖子表面以及未成熟裂殖体的细胞质、质膜及带虫泡膜。而单克隆抗体F6-C2识别的82/41 kDa蛋白则定位于未成熟裂殖体及成熟裂殖子的棒状体中。从超微结构上表明185 kDa和82/41 kDa保护性抗原分别为恶性疟原虫FCC1/HN株的裂殖子表面抗原和裂殖子棒状体抗原。
    人呼吸道发现蠊缨滴虫一例报告
    陈树鑫,孟昭霞
    1993, 11(1):  28-28. 
    摘要 ( )   PDF (2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女性,35岁。因咳嗽8月余,伴粘液泡沫痰,于1988年6月18日就诊。4年前妊娠期间,曾因肺上野片状阴影,诊断为吕佛氏综合症。用中、西药治疗一年余始缓解。患者8个月前体检,胸部X片见两肺纹理增粗。白细胞10.5×10~9/L,嗜酸粒细胞13%。用多种抗菌素治疗无效,用强的松、抗组织胺药物治疗后,症状可暂时缓解。本次就诊后,取新鲜
    鼠疟原虫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后的早期超微结构演化
    严共华,王贵杰
    1993, 11(1):  29-32. 
    摘要 ( )   PDF (13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讨疟原虫红内早期超微结构的演化,用透射电镜观察了伯氏和约氏疟原虫。裂殖子入侵后被围于内陷红细胞膜所构成的纳虫泡中,起初停留于浅层红细胞浆内,造成该处表面隆起。虫体浑圆,顶端结构很快消失,球形体与核和线粒体分离并萎缩。分离了的线粒体略显舒展,内质网扩大。核变长弯形,核周隙有部分地扩大。双层内膜渐与外膜分离,断裂、卷曲、以至消失。最后变成单层质膜的滋养体。早期滋养体的组织结构仍较精细,以后密度逐渐减低。胞浆内有个别多角形的大内质网池,质膜下出现小食物泡。然后虫体变扁平,边缘卷起,包围红细胞浆,终至封口融合,形成一个大食物泡;接着在其旁出现消化泡和色素粒。长成更大的中期滋养体。
    美克耳憩室穿孔引起尿道排蛔虫一例
    姜贞,郭佩茹,侯生才
    1993, 11(1):  32-32. 
    摘要 ( )   PDF (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克耳憩室常可引起憩室溃疡、穿孔,导致腹膜炎或由于憩室索带与腹壁或腹腔脏器粘连,压迫引起肠梗阻。但憩室-膀胱穿孔,引起尿道排出蛔虫尚属罕见。现报道我们最近所遇一例。
    伊维菌素和海群生治疗班氏丝虫病免疫学观察
    郑惠君,陶增厚,程文芳,王世海,程式之,叶阳明,罗来凤,陈晓芮,高根宝,WillyF.Piessens
    1993, 11(1):  33-37. 
    摘要 ( )   PDF (3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双盲法以单剂量伊维菌素和标准疗程海群生(DEC)各治疗30例班氏丝虫病,曾经海群生3-4疗程治疗后微丝蚴复现的患者、治疗前和服药后1、2、8、14、30、90、180、和360d检测血清中微丝蚴和成虫的抗原和抗体水平。 结果发现:治疗后1-2d,血清HC_(11),ES_(34)抗原水平呈短暂上升,抗ES抗体水平则明显下降。14d,抗ES、抗成虫抗体均明显升高。90d后ES_(34)、HC_(11)抗原下降、ES_(34)降至接近正常水平。但微丝锄复现者有回升趋势。伊维菌素组回升更为明显,表明治疗后血清ES_(34)、HC_(11)监测可能有助于考核药物杀灭成虫的疗效。治疗后初期的抗原上升、抗体下降,似反映有免疫复合物形成可能与副作用的出现有关。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免疫印迹技术分析弓形虫蛋白质与抗原的研究
    姜昌斌,杨惠珍,杨鹤萍,杨杨,徐克继
    1993, 11(1):  38-40. 
    摘要 ( )   PDF (5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应用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及免疫印迹技术,对我们分别引进或从畸胎中分离所得的弓形虫株——RH株、Z-2株、CN株和SH1、2、3、4、5、8株的蛋白质和抗原成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蛋白质的主要区带方面,9株弓形虫比较接近,而在部分区带上有所不同;用高滴度的针对RH株的抗弓形虫抗体分析9株弓形虫抗原成份,可见有一些共同的抗原成份。
    日本血吸虫保护性免疫机制研究——细胞免疫应答
    武华,许绶泰
    1993, 11(1):  41-44. 
    摘要 ( )   PDF (2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应用辐照致弱日本血吸虫童虫疫苗,冷冻辐照致弱童虫苗和速冻致死童虫苗免疫雌性C_(57)BL/6小鼠,免疫后对3种免疫模型进行保护力的动态测定及平行研究细胞免疫应答的动态变化。测定结果及相关分析表明,细胞免疫应答在日本血吸虫保护性免疫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γ射线控制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性的效果
    段芸芬,宋昌存,寿干城,朱华,石军帆,符锦康,章秋岳
    1993, 11(1):  45-49. 
    摘要 ( )   PDF (3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0-0.20 kGy钴-60γ射线对含华支睾吸虫囊迹的鱼体和从鱼体中分离所得的囊蚴(离体囊蚴)分别进行照射,观察照射囊蚴在宿主(动物)体内发育的能力。囊蚴以灌胃法感染豚鼠或大鼠。用粪检虫卵和尸剖动物检查虫体的生物学方法,判定控制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性的最小有效剂量。结果表明,照射离体囊蚴的最小有效剂量为0.05kGy。照射鱼体组织内囊蚴的半数致死量为0.05kGy,最小有效剂量为0.15kGy。我国北方、中部和南方的该虫株囊蚴对钴-60γ射线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认为用钻-60γ射线0.15kGy剂量可完全控制鱼体中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感染性,因而辐照技术可作为预防医学中的一种方法。
    日本血吸虫精子发育与支持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
    周述龙,杨孟祥,孔楚豪,李瑛,梁浩麟,方萍,雷森林
    1993, 11(1):  50-52. 
    摘要 ( )   PDF (1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观察日本血吸虫雄虫睾丸精子发育及支持细胞的超微结构。首次报道血吸虫精子发育及日本血吸虫生殖细胞的结构;精原细胞、精母细胞的特点。根据精细胞的形状、核质浓缩程度、线粒体的分布、顶体样结构的形成、残余体的结集与消失及周身微管的存在等特征,将精细胞分为Sda、Sdb、Sdc、Sdd 4型。它们镶嵌于支持细胞胞质之间,构成十分复杂的画面。文中介绍了顶体样结构及残余体的内容物,并对其由来与性质进行了讨论。
    应用免疫印迹技术和ELISA对猪囊尾蚴抗原对比分析
    王凯慧,徐之杰,甄殿魁
    1993, 11(1):  53-56. 
    摘要 ( )   PDF (4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SDS-PAGE、ELIB,ELISA等方法,对猪囊尾蚴的水溶性抗原(Ag-W)和尿素溶性抗原(Ag-u)进行对比分析。发现Ag-w和Ag-u分别有14条和9条主带被囊尾蚴病病人血清所识别;有10条和4条主带被包虫病病人血清所识别;有8条和4条主带被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所识别。ELISA检测显示、血清1:400稀释时,囊尾蚴病病人血清(60例)。Ag-w和Ag-u的阳性率分别为86.6%和96.9%,华支睾吸虫病病人血清(24例)和正常人血清均为阴性。包虫病人血清(30例)分别为46.6%和16.6%。表明两种抗原虽有与其它寄生虫产生交叉反应的成份,但Ag-u明显少于Ag-w,Ag-u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优于Ag-w。用Ag-u代替Ag-w进行囊尾蚴病的免疫学诊断,可提高诊断效价。
    凶小库蚊应氏亚种在山东省荣成市发现
    许锦江,俞渊,王世平,倪振国
    1993, 11(1):  57-59. 
    摘要 ( )   PDF (2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作者等于1991年8月在山东省荣成市进行的蚊类初步调查结果。共采集到蚊虫4属8种,其中凶小库蚊应氏亚种(Culex modestus inatomii Kamimura et Wada,1974)和八代接蚊(Anopheles yatsushiroensis Miyazaki,1951)分别为我国和山东省的新记录。文内对上述两种蚊虫的形态和分类作了简要的讨论。
    山西襄垣县黑热病三例
    王敬爱,张琪,姜贞
    1993, 11(1):  59-59. 
    摘要 ( )   PDF (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0年3月至1991年3月,我院收治了来自襄垣县黑热病三例。 例1,男,2岁。因发热2周入院。呈双峰热,体温达40℃,热前伴寒战。体温39℃,脉搏160次/min,呼吸36次/min。急性病容。肝右肋下锁中线4cm,脾平脐。血红蛋白35g/l,白细胞1.4×10~9/l。骨髓涂片查见利杜体。
    弓形虫感染鼠尿中循环抗原的检测
    金武官,杨惠珍,姜昌斌,徐克继,钱宗立
    1993, 11(1):  60-62. 
    摘要 ( )   PDF (2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快速ELISA检测弓形虫感染鼠的尿液,在轻、中、重三个感染组分别在感染后第5、4、3d检测到弓形虫循环抗原。实验结果显示弓形虫循环抗原的浓度与感染天数相平行,这在国内为首次报道。用免疫印迹法分析感染小鼠尿中弓形虫循环抗原,其特异区带为75、67、55、43、30、28、22 kDa。
    细粒棘球蚴生发细胞特异性抗原的ELIB分析
    冯建军,汪俊云,翟靖琦,肖树华
    1993, 11(1):  63-65. 
    摘要 ( )   PDF (4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SDS-PAGE和免疫印渍试验(EITB),证明体外培养的细粒棘球蚴生发细胞和囊液含有特异性抗原,分子量为52kDa和38kDa,而囊壁则含有此2种抗原。生发细胞的52kDa抗原可识别感染小鼠和包虫病患者血清的特异性抗体,而对囊虫病人和正常人血清则无反应条带。
    抗猪囊尾蚴单克隆抗体的初步研究
    李淑红,杜军,连建安
    1993, 11(1):  66-68. 
    摘要 ( )   PDF (2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对囊尾蚴病的免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单克隆抗体(McAh),我们应用杂交瘤技术,通过对骨髓瘤细胞NS-1与用猪囊尾蚴囊液抗原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融合试验及反复筛选和多次克隆化,建立了3株分泌抗猪囊尾蚴抗原的McAb杂交瘤细胞株1D_4、4E_(11)和4E_(12)。其分泌的抗体具有很强的种的特异性,与细粒棘球蚴和肥颈绦虫囊尾蚴抗原均不发生交叉反应。免疫球蛋白亚类鉴定表明3株均属IgGI。经蛋白质转移电泳试验(Western blot)确定,与所获McAb发生特异反应的抗原是猪囊尾蚴头节囊壁(SCW)抗原分子量为25kDa和17kDa的蛋白组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992年在医学寄生虫学方面的资助项目
    童道玉
    1993, 11(1):  68-68. 
    摘要 ( )   PDF (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预防医学与免疫学科共受理医学寄生虫学方面的自由申请项目26项,其中原虫学11项,蠕虫学7项,医学昆虫学8项。经过专家评审,共资助6项,资助率为23.1%,平均每项资助4.17万元。今年平均资助强度较去年明显提高,但是申请项目数较去年大为减少(1991年申请项目数为58项)。这值得大家注意。此外,在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中批准资助3项。现将这些资助项目公布于后,供大家参考:
    6种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组织化学观察
    杨元清,管立人,张超威
    1993, 11(1):  69-69. 
    摘要 ( )   PDF (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往,作者等对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内的化学物质及酶类的定位等曾作过一些观察,这对其在动物宿主体内寄生时生理功能的了解有一定意义。本文系在前文基础上,对6种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内的生化物质,作了组织化学定位及含量或活力的观察,希冀作为了解其在昆虫宿主体内寄生时生理意义的参考。
    A-LPS对小鼠某些寄生虫感染的免疫预防作用
    许成文,张国利,水野直人,西山利正,宇野贵子,荒本恒治
    1993, 11(1):  70-71. 
    摘要 ( )   PDF (1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A-LPS(Lipopolysaccharide from Achromobac-tor Stennohalis)是一种低毒性的免疫性剂,它是从冬虫夏草生长的土壤中分得的Achromobactor Stenno-halis Space 720菌丝体培养液中提取的有效成份。上海医学工业研究院自1984年起通过免疫学及药理学研究证明A-LPS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具有一定的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毒副作用小,无刺激及过敏等不良反应,并进行肝炎的临床治疗
    田螺体内寄生吸虫幼虫的调查
    扬光友,赖从龙
    1993, 11(1):  72-72. 
    摘要 ( )   PDF (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曾多次报道人体感染棘口吸虫(Echino-stomatidae)病例,为了进一步弄清吃田螺与人体感染棘口吸虫的关系,我们于1989年4—7月对雅安市郊的中国圆田螺Cipangpaludina chinensis(Gray)和中华圆田螺C.cathayensis(Heude)体内寄生吸虫幼虫的种类作了调查。
    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病人的血液流变学检测
    龚尚红,任习翠,吕松林,袁军,黄连贵
    1993, 11(1):  73-74. 
    摘要 ( )   PDF (1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内外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与血液流变学关系已作了大量研究,而血吸虫病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尚未见报道。作者于1989年对本站开始收治的住院晚期血吸虫病脾肿大(以下简称晚血)患者的全血比粘度(ηb)、血浆比粘度(ηp)、红细胞压积(HCT)、血沉(ESR)、纤维蛋白原(Fbg)、血糖(BS)、胆固醇(CH)、β-脂蛋白(β-LP)、甘油三酯(TG)进行了测定分析,对部分血液流变学因子的病理改变机制作了初步探讨。
    第八届中日寄生虫病学术研讨会在东京召开
    孙洁
    1993, 11(1):  74-74. 
    摘要 ( )   PDF (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第八届中日寄生虫病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6月3日至5日在日本东京中央大学骏河台纪念馆召开。参加会议的有中、日双方代表团及美、澳、泰的特邀代表。会上提出27篇学术报告,涉及16个寄生虫虫种(原虫5个、吸虫3个、绦虫4个、线虫4个)。中方代表的学术报告包括:1.血吸虫感染中的循环阴极抗原和抗体的
    一例旋毛虫病患者的横纹肌病变
    郭梗,邹恒茹,奚纯厚,董德武,郭士明
    1993, 11(1):  75-75. 
    摘要 ( )   PDF (2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一例旋毛虫幼虫侵入人体后所致的横纹肌病变。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22岁。主诉2wk前开始腹泻,每d3-4次为黄褐色稀便,持续4-5d后减轻。10d前因畏寒、发热、眼睑水肿,全身肌肉酸痛而入院。体检:T.39.8℃,P130次/min,BP12/8kPa。眼睑水肿,结膜充血,全身肌肉压痛,以三角肌、腓肠肌及股四头肌为重。入院后第3d,取左侧三角肌活检,病理报告
    间接血凝法从愈后绦虫病患者中早期发现脑囊虫病的观察
    廉辰,郑万忠
    1993, 11(1):  76-76. 
    摘要 ( )   PDF (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绦虫病患者往往并发脑囊虫病,前者易于诊断治疗,后者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尤其是无临床症状的脑囊虫病患者更不易诊断。我们应用间接血凝(IHA)法,对治愈后绦虫病患者进行动态观察。对IHA持续阳性者作进一步检查。证实该方法对早期发现脑囊虫病有重要参考价值。
    广西玉林地区流动人口疟疾监测效果
    卢耀娟,梁炯明
    1993, 11(1):  77-77. 
    摘要 ( )   PDF (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玉林地区历史上是高疟区,微小按蚊和中华按蚊是主要传疟媒介。经过多年的防治,至1978年发病率已降至0.088‰。但由于流动人口逐年增多,每年有大量的传染源输入,对巩固灭疟成果造成威胁,1980年容县六林村曾因传染源输入扩散导致恶性疟暴发。为了及时发现和治疗输入性传染源,1983年以来,对流动人口采取疟疾监测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