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1-12-30
    述评
    2010年全国疟疾疫情分析
    周水森, 王漪, 李雨
    2011, 29(6):  1-401-403. 
    摘要 ( )   PDF (1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用合成多肽分析细粒棘球蚴AgB抗原亚单位的反应性表位
    江莉, 李雄, 张耀光, 马晓疆, 牛新玲, 何艳燕, 冯正
    2011, 29(6):  2-404-409. 
    摘要 ( )   PDF (2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合成多肽分析细粒棘球蚴AgB1、AgB2和AgB4等3个亚单位抗原的主要反应性表位区域。 方法  用ELISA法分析来源于细粒棘球蚴AgB1、AgB2和AgB4亚单位基因序列的5个人工合成多肽KK36、RK30、B4-1、B4-2和B4-3,及上述3个亚单位重组抗原在血清抗体检测中的反应性,共检测细粒棘球蚴病(115例)、多房棘球蚴病(54例)、囊尾蚴病(22例)患者和健康人(18例)血清209份。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合成多肽和重组抗原在血清检测中的诊断效率。 结果  多肽KK36和RK30诊断细粒棘球蚴病的敏感性分别为89.2%和85.0%,特异性为62.5%和59.4%,诊断效率分别为84.8%和80.4%,与AgB1(84.5%)和AgB2(81.2%)抗原诊断效率相近,拟合AgB1和AgB2重组抗原的ROC曲线。来源于AgB4抗原的3个多肽B4-1、B4-2和B4-3检测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诊断效率分别为49.4%、57.9%和77.4%。其中,B4-3的反应性最佳,B4-2也有一定的反应性。 结论  KK36和RK30完整地包含了AgB1和AgB2抗原的反应性表位区域。B4-2和B4-3多肽均含有AgB4抗原的部分表位区域,推测AgB4抗原的表位区域位于序列的中后段。
    抗骨桥蛋白抗体抑制肝泡型棘球蚴侵袭性生长和转移
    张示杰, 张龙, 赵江桥, 张永国, 吴向未, 彭心宇, 曹玉文, 杨宏强, 吕海龙, 孙红, 陈孝平
    2011, 29(6):  3-410-414. 
    摘要 ( )   PDF (3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外源性给予抗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抗体,观察其对肝泡型棘球蚴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 方法  采用开腹直视下肝脏穿刺接种泡型棘球蚴组织混悬液的方法(0.1 ml/只,约含原头节400个),建立肝泡型棘球蚴沙鼠模型180只,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和对照组于接种后当天经尾静脉分别注射0.15 ml抗OPN抗体(效价1 ∶ 32)和沙鼠注射用的兔血清,共注射17次,前7次每次间隔2 d,后10次每次间隔1周。模型组未作处理。上述3组沙鼠分别于感染后1、20、40、60、80和100 d随机各处死10只沙鼠,观察泡型棘球蚴的生长和转移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各组沙鼠肝泡型棘球蚴组织中OPN的表达情况。于感染后100 d乙醚轻度麻醉沙鼠后,摘眼球取血,分离血清,用ELISA测定沙鼠血清中OPN的含量。 结果  感染后1、20、40、60和80 d,实验组与对照组和模型组囊湿重、胸腔淋巴结转移率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后100 d,实验组囊湿重、胸腔淋巴结转移率[(7.28±0.38) g、20%]均低于对照组[(9.70±0.61) g、70%]和模型组[(9.32±0.73) g、70%](P<0.05)。免疫组化SP法结果显示,在肝泡型棘球蚴组织中有OPN不同程度的表达,均定位于细胞浆,呈黄色、棕黄色或棕褐色,主要分布在肝泡型棘球蚴纤维囊壁的生发层。感染后1、20、40、60和80 d,实验组与对照组和模型组比较,骨桥蛋白在肝泡型棘球蚴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后100 d,实验组骨桥蛋白在肝泡型棘球蚴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20%)明显低于对照组(80%)和模型组(80%)(P<0.05),且实验组血清中OPN含量[(30.90±2.25) ng/μl]显著低于对照组[(41.03±2.76) ng/μl]和模型组[(42.39±2.85) ng/μl](P<0.05)。 结论  抗OPN抗体可以降低沙鼠肝泡型棘球蚴组织和血清中OPN的水平,阻断OPN的功能,可抑制泡型棘球蚴的侵袭性生长和转移。
    阿苯达唑微球肝动脉灌注对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的治疗作用
    樊玉祥, 任伟新, 迪力木拉提·巴吾冬, 顾俊鹏, 许晓东, 张海潇, 纪卫政, 姜涛, 温浩
    2011, 29(6):  4-415-418. 
    摘要 ( )   PDF (2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阿苯达唑-PEG6000固体分散体壳聚糖微球经肝动脉灌注治疗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的效果。 方法  将肝泡状棘球蚴病模型大鼠30只,随机均分为3组,即生理盐水对照组(A)、空白微球组(B)和阿苯达唑微球组(C),A、B和C组分别经肝动脉灌注0.3 ml生理盐水、空白微球2.7 mg/kg(溶于0.3 ml生理盐水)、阿苯达唑-PEG6000固体分散体壳聚糖微球2. 7 mg/kg(溶于0.3 ml生理盐水)。于灌注后第1、3、7、14和42天采集大鼠外周静脉血,检测白细胞(WBC)、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值。第42天处死全部大鼠,取肝泡状棘球蚴组织,观察各组病理变化。 结果  各组大鼠白细胞第1天出现暂时性升高[A组(86.11±19.14)×109/L、B组(117.11±21.76)×109/L和C组(118.11±24.52)×109/L],第7天恢复正常[A组(7.85±6.57)×109/L、B组(11.73±4.85)×109/L和C组(8.49±1.36)×109/L]。B、C组在第3天AST、ALT达到最高值[B组AST(193.15±21.57)U/L、ALT(78.39±9.78)U/L;C组AST(189.91±14.06)U/L,ALT(88.43±9.23)U/L)],与A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恢复正常水平[B组AST(109.31±15.48)U/L、ALT(47.86±9.49)U/L;C组AST(105.37±8.16)U/L、ALT(49.53±6.75)U/L],与A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2天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A、B组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结构基本正常,C组病变以生发层坏死为主。 结论  阿苯达唑-PEG6000固体分散体壳聚糖微球经肝动脉灌注治疗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有一定疗效。
    多种药物对体外培养泡球蚴作用的观察
    买合皮热提汗·艾尔肯,王云海,赵晋明,白磊
    2011, 29(6):  5-419-424. 
    摘要 ( )   PDF (2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6种药物单独或联合用药对体外培养泡球蚴的作用。 方法  泡球蚴体外培养5周后,收集囊泡,随机分为17组,每组约120~140个囊泡,分别加入不同药物进行培养,① 单独用药组:阿苯达唑组(1 μg/ml、10 μg/ml)、伊曲康唑组(0.7 mg/ml)、伊维菌素组(1.75 mg/ml)、米替福新组(0.5 μg/ml、2.5 μg/ml和7.5 μg/ml)、硝唑尼特组(0.1 μg/ml、1 μg/ml 和10 μg/ml)、利福平组(10 μg/ml);② 联合用药组:硝唑尼特联合阿苯达唑10 μg/ml+10 μg/ml组、10 μg/ml+1 μg/ml组、1 μg/ml+10 μg/ml组和1 μg/ml+1 μg/ml组;③ 对照组:二甲基亚砜组(2 μl/ml)和空白对照组。培养6周,观察囊泡塌陷情况,对囊泡进行计数,并绘制囊泡曲线。6周后停药,联合用药组连续观察3周、3个月和6个月,观察泡球蚴囊泡生长情况。将各药物组体外培养的泡球蚴接种于雌性BALB/c小鼠,饲养8周后处死并剖检观察小鼠腹腔内有无泡球蚴生长并称重,测试泡球蚴活力。 结果  伊维菌素、米替福新和利福平对泡球蚴无抑制或杀灭作用。阿苯达唑、伊曲康唑、硝唑尼特,及硝唑尼特与阿苯达唑联合用药在体外均能抑制泡球蚴的生长或杀灭泡球蚴(P<0.05),高浓度的硝唑尼特(10 μg/ml)更能迅速、有效地发挥作用。硝唑尼特与阿苯达唑以不同的浓度联合用药,停药后分别连续观察3周、3个月和6个月,各组均无泡球蚴囊泡生长。泡球蚴活力测试发现,单独用药组中,除硝唑尼特(10 μg/ml)组所有小鼠、阿苯达唑组5只小鼠和联合用药组所有小鼠外,其余各组小鼠的腹腔中均有泡球蚴生长。 结论  阿苯达唑、伊曲康唑、硝唑尼特体外对泡球蚴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硝唑尼特和阿苯达唑联合用药可提高抑制效果。
    间质干细胞培养上清对日本血吸虫SEA诱导活化的巨噬细胞株RAW264.7的抑制作用
    徐会娟, 钱晖, 朱伟, 张徐, 严永敏, 张蕾蕾, 毛飞, 许文荣
    2011, 29(6):  6-425-430. 
    摘要 ( )   PDF (3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null
    周期型马来丝虫CPI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免疫学研究
    张赛楠, 方政, 陆施娟, 王慧, 徐邦生
    2011, 29(6):  7-434-438. 
    摘要 ( )   PDF (2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周期型马来丝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BmCPI)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BmCPI,并观察其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应答反应。 方法  以周期型马来丝虫总RNA为模板,逆转录PCR (RT-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与pGEM-T Easy克隆载体连接,筛选出阳性克隆,经PCR和双酶切鉴定后,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构建pcDNA3.1-BmCPI表达载体。将48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分别为健康对照组、空质粒组、pcDNA3.1-BmCPI组和pcDNA3.1-BmCPI/CpG组,分别注射PBS 100 μl、空质粒pcDNA3.1 100 μg、重组质粒pcDNA3.1-BmCPI 100 μg和重组质粒pcDNA3.1-BmCPI 100 μg+佐剂CpG 30 μg,采用左后腿胫前肌注射免疫。每2周1次,共3次,于末次免疫后第4周,用RT?鄄PCR方法检测小鼠注射部位肌肉组织内目的基因转录情况。于末次免疫后第4和第6周,用噻唑蓝(MTT)法检测小鼠T淋巴细胞刺激增殖水平。于末次免疫后第2、4和6周,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4 (IL-4)水平。 结果  成功构建了pcDNA3.1-BmCPI真核表达载体,基因片段大小为621 bp。该真核表达载体免疫小鼠后,从小鼠肌肉组织扩增出目的基因。末次免疫后第4和第6周,2个免疫组小鼠淋巴细胞刺激增殖指数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空质粒组(53.789±1.937、 59.735±4.139和61.975±1.029)(均P<0.05),2个免疫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于末次免疫后第2、4和6周,pcDNA3.1-BmCPI组和pcDNA3.1-BmCPI/CpG组小鼠血清IFN-γ水平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分别为69.544±3.145和106.069±7.518、120.019±5.968和136.229±7.198、149.109±2.700和178.429±1.126,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空质粒组(28.264±1.129、 35.179±1.029和40.110±1.176)(均P<0.05),其中末次免疫后第2和第6周,pcDNA3.1-BmCPI/CpG组IFN-γ水平显著高于pcDNA3.1-BmCPI组(均P<0.05)。于末次免疫后第4和第6周,2个免疫组的IL-4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空质粒组(均P<0.05),2个免疫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pcDNA3.1-BmCPI真核表达载体能在小鼠体内转录,并可诱导免疫应答。
    刚地弓形虫绿色荧光蛋白突变株的构建
    吴亮, 袁异玮, 姜旭淦, 傅行礼, 逯兆喜, 涂国华, 李礼, 陈盛霞, 周红
    2011, 29(6):  8-439-442. 
    摘要 ( )   PDF (2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弓形虫突变株,探讨以其检测宿主细胞感染率的效果。 方法  在人子宫颈癌(HeLa)细胞中培养弓形虫RH株速殖子,电穿孔法向虫体导入质粒ptubP30-GFP/sag-CAT,氯霉素和极限稀释法筛选稳定表达P30-GFP融合蛋白的突变株,RT?鄄PCR法和荧光显微镜检测GFP蛋白在虫体内的表达。HeLa细胞分别感染1×104~1×107个突变株虫体,24 h后,显微镜计数各孔10个高倍镜视野下具有GFP荧光的HeLa细胞数。流式细胞仪检测“纳虫泡”,评估HeLa细胞感染率。 结果  导入ptubP30-GFP/sag-CAT质粒后,经氯霉素筛选获得阳性克隆。RT-PCR检出虫体GFP基因表达,镜下可见GFP荧光聚集于虫体外膜。HeLa细胞感染率随虫体接种量的增多而增加,接种1×104~1×107个虫体24 h后,具有GFP荧光的HeLa细胞数分别为(14±6)、(133±45)、(332±93)和(443±90)个;流式细胞仪检测HeLa细胞感染率分别为(0.49±0.09)%、(8.76±0.50)%、(21.02±1.49)%和(39.00±3.47)%。 结论  构建了刚地弓形虫GFP荧光蛋白突变株,为检测虫体在宿主细胞内的增殖提供了新途径。
    山东荣成八代按蚊分类地位的探讨
    周晓俊, 施文琦, 张仪, 岳爱萍
    2011, 29(6):  9-443-446. 
    摘要 ( )   PDF (2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山东荣成八代按蚊的分类地位。 方法  于2009年8月底在山东荣成西郊王家村采集饱血八代按蚊,饲养得子代,对子代成蚊进行形态学鉴定。抽提各型成蚊足的DNA,PCR扩增rDNA?鄄ITS2片段后测序,并用DNAstar7.1软件对所获荣成八代按蚊的rDNA?鄄ITS2序列与文献记录的山东荣成八代按蚊(YSD,AY306128)、四川省八代按蚊(YSC,AY170925)、辽宁省八代按蚊(YLN,AY170923)和韩国八代按蚊(YK,AF146749)的相关序列进行多重比对。 结果  共采集饱血八代按蚊56只,其中7只顺利产卵,饲养共获得子代成蚊354只,包括八代按蚊型(Y型,成蚊翅脉端白斑和V5.2顶繸白斑均有)240只、近黑按蚊型(P型,两者均无)8只和杂合型(H型,两者其一)106只。亲本和子代成蚊各型间rDNA-ITS2段序列(JN865249,JN865246,JN865247,JN865248)同源性为98.7~100%,与四川省八代按蚊、辽宁省八代按蚊和韩国八代按蚊的rDNA-ITS2段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5%~99.3%、98.7%~99.6%和98.7%~100%,而与原山东荣成八代按蚊同源性仅为67.1%~68.5%。 结论  山东荣成的八代安蚊形态具有Y型、P型和H型等不同翅斑形态表型,但其rDNA-ITS2序列特征均与近黑按蚊近缘,可推断当地有近黑按蚊分布。
    合肥地区奶牛源隐孢子虫的分离与鉴定
    孙涛, 刘维, 王菊花, 薛秀恒, 赵长城, 李培英
    2011, 29(6):  10-447-452. 
    摘要 ( )   PDF (2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离合肥地区奶牛源隐孢子虫,并鉴定其种类。 方法  采集安徽省合肥市某奶牛场285头成年母牛粪样,采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测牛粪中隐孢子虫卵囊,并分离纯化隐孢子虫阳性粪样中的卵囊,抽提其基因组DNA作为模板,根据隐孢子虫18S rRNA和HSP70基因设计引物,用PCR和巢式PCR方法扩增目的片段,对巢式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并运用DNAStar软件对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构建系统进化树。 结果  两种方法检测均为阳性的粪样有5份,感染率为1.8%(5/285)。隐孢子虫卵囊呈椭圆或卵圆形,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分离的隐孢子虫卵囊大小为7.37 μm×6.13 μm,形状指数(长/宽)为1.20;改良抗酸染色法检获的隐孢子虫卵囊大小为7.58 μm×6.20 μm,形状指数为1.22。巢式PCR扩增出的18S rRNA和HSP70基因片段分别为250 bp和325 bp。合肥奶牛源隐孢子虫5株分离株18S rRNA基因与安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andersoni) DQ989573序列一致性最高,两者在系统进化树上为同一分支。这5株分离株的HSP70基因序列与安氏隐孢子虫AY954892和DQ989576序列一致性最高,且在系统进化树上为同一分支。 结论  合肥市某奶牛场分离的奶牛源隐孢子虫为安氏隐孢子虫。
    实验研究
    湖北钉螺凝集素分离纯化及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周书林, 彭怀明, 李朝品, 刘辉, 赵劲松, 操治国
    2011, 29(6):  11-453-457. 
    摘要 ( )   PDF (2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离、纯化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体内凝集素,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 方法  用饱和度为0~40%的硫酸铵对钉螺腹足部软体组织匀浆液进行分离,对其沉淀物先后采用Sephadex G-75凝胶过滤层析和Sepharose 4B亲和层析进行纯化。采用Brandford法测定纯化后凝集素的蛋白质含量,红细胞凝集试验测定其凝集活性,并计算比活力。用十二烷基硫酸钠?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凝集素的纯化效果,并测定其亚基相对分子质量。利用Sephadex G-75凝胶层析测定钉螺凝集素的相对分子质量。 结果  饱和度为0~40%硫酸铵对钉螺凝集素组织匀浆液进行分离,比活力从组织匀浆液的21.74 titer/mg提高到了61.93 titer/mg。经Sephadex G-75凝胶层析和Sepharose 4B亲和层析,钉螺凝集素的比活力分别提高到75.89 titer/mg和963.86 titer/mg。对凝胶过滤层析和亲和层析纯化后的凝集素进行SDS-PAGE分析,可见单一清晰条带,凝集素亚基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Mr 53 000。凝胶层析测定钉螺凝集素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M 78 000。 结论  盐析法、凝胶层析和亲和层析联合应用可对湖北钉螺凝集素进行有效的分离纯化。湖北钉螺凝集素为单亚基蛋白。
    临床研究
    两例输入性皮肤利什曼病的诊断与病原体鉴定
    杨玥涛, 张敏, 高春花, 石锋, 管立人, 汪俊云
    2011, 29(6):  12-461-464. 
    摘要 ( )   PDF (2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两例疑似皮肤利什曼病进行病原学诊断,并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虫种进行鉴定。 方法  两例皮肤病患者,分别曾在阿尔及利亚(病例1)和沙特阿拉伯(病例2)务工,表皮均有多个面积较大的溃疡。取皮损处组织涂片、染色、镜检,皮损处组织液置NNN培养基培养,查找原虫。取含利什曼原虫的培养液,离心收集原虫,用2对利什曼原虫种特异性引物ITS1?鄄ITS2和K13A?鄄K13B分别扩增利什曼原虫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和动基体DNA的基因片段,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Blast序列分析。 结果  病例1患者的皮损组织涂片镜检未查见利什曼原虫,皮损处组织液经NNN培养基培养10 d后查见前鞭毛体;病例2患者的皮损组织涂片镜检发现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皮损处组织液培养8 d后查见前鞭毛体。引物ITS1-ITS2从分离于2例患者的利什曼原虫均扩增出约330 bp的片段,与硕大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major)相应序列同源性均为100%;引物K13A-K13B均扩增出约120 bp的片段,与硕大利什曼原虫相应序列同源性均为96%。4个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JF831924~JF831927。 结论  两例皮肤病患者均确诊为输入性皮肤利什曼病,病原体均为硕大利什曼原虫。
    综述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与基因转录调控
    张霞, 巨红妹, 李雅杰
    2011, 29(6):  13-465-468. 
    摘要 ( )   PDF (2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 (silence information regulator 2,Sir2)家族是一类保守的去乙酰化酶蛋白家族,广泛存在于古细菌到哺乳动物的多种生物中,具有依赖NAD+的去乙酰化酶和ADP-核糖转移酶活性。Sir2在染色质沉默、基因调控、代谢调节和细胞寿命调节等众多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主要是通过去乙酰化酶活性以及与其他蛋白相互作用从而调节染色质结构、修饰转录相关因子,实现对基因转录的调节。本文重点对Sir2参与基因转录调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弓形虫转基因学研究进展
    张彦雷, 张厚双, 周金林
    2011, 29(6):  14-469-472. 
    摘要 ( )   PDF (2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转基因技术在弓形虫的运用加速了对弓形虫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本文对转基因弓形虫载体的构建、转基因方法和转基因弓形虫技术在弓形虫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加以综述。
    血吸虫感染调节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杜久伟, 汪雪峰
    2011, 29(6):  15-473-476,479. 
    摘要 ( )   PDF (2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吸虫感染可下调Th1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和Th2细胞介导的过敏性疾病。新近研究发现,致病性CD4+ T细胞亚群、Th17细胞也参与多种自身免疫等病理性疾病的发病,血吸虫感染也可下调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Th17细胞反应。本文综述了血吸虫感染下调自身免疫或过敏性疾病中Th1、Th2、Th17细胞的反应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新视野
    识别疟色素的模式识别受体
    钱锋, 徐沪济
    2011, 29(6):  16-477-479. 
    摘要 ( )   PDF (2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疟色素是疟原虫消化宿主血红蛋白产生的副产物,能激发宿主的先天性炎症反应。然而对于疟色素是如何被宿主模式识别受体识别,各个研究者的实验结果和结论不尽相同。本文综述了近期该研究领域的一些进展。
    教学研究
    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赵金红, 唐小牛, 高锡银, 王少圣, 李朝品
    2011, 29(6):  17-430-433. 
    摘要 ( )   PDF (2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适应当前高校“以人为本,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一体”的实验教学新理念,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分析当前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探索与总结本医学寄生虫学教研室在实验教学改革中的新举措。
    研究简报
    N-乙酰半胱氨酸对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组织中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范志刚, 李凯杰, 张玲敏
    2011, 29(6):  18-457-460. 
    摘要 ( )   PDF (2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90只小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18只)、感染对照组(18只)、长期服药组1(18只)、长期服药组2(18只)、短期服药组1(9只)和短期服药组2(9只),共6组。除正常对照组外,余各组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30条。于感染的同时给长期服药组1和长期服药组2小鼠分别灌胃200 mg/kg、400 mg/kg 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溶于0.2 ml蒸馏水),2次/d,共56 d;短期服药组1和短期服药组2小鼠在感染的第42天开始分别灌胃200 mg/kg、400 mg/kg NAC (溶于0.2 ml蒸馏水),2次/d,共14 d。正常对照组和感染对照组小鼠于感染同时灌胃0.2 ml生理盐水,2次/d,共56 d。正常对照组、感染对照组、长期服药组1和长期服药组2小鼠分别在感染后第42天和56天各处死9只;短期服药组1和短期服药组2于感染后第56天全部处死。观察各组小鼠肝组织中日本血吸虫单个虫卵肉芽肿个数和面积、血清和肝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表明,小鼠肝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程度为“+”级单个虫卵肉芽肿个数以长期服药组1最少,平均为3.04±0.25个,其次为短期服药组1,平均为4.87±0.19个。长期服药组2小鼠肝组织中MDA的水平(9.2~9.3 nmol/mg)显著低于长期服药组1(12.15~12.20 nmol/mg)(P<0.05)。长期服药组1和短期服药组1小鼠肝组织SOD活性处在同一水平[170.00~190.00 U/(g·pro)](P>0.05),长期服药组2小鼠第42天也处于这一水平(P>0.05),但第56天与短期服药组2在同一水平(P>0.05)。因此,NAC可减缓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组织中单个虫卵肉芽肿形成,调节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组织内MDA含量和SOD活性。
    宁海县幼儿园儿童蛲虫感染现状调查
    顾敏霞, 徐志强
    2011, 29(6):  19-480-481. 
    摘要 ( )   PDF (1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浙江省宁海县各类幼儿园儿童蛲虫感染现状,于2009年4月~2010年11月对宁海县各乡镇(街道) 39所日托幼儿园入园儿童进行蛲虫感染调查。儿童晨间入园时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检查,每人1次。共检查儿童6 257名,检出蛲虫感染460例,感染率为7.4%(460/6 257)。其中男童感染率为7.7%(260/3 359),女童感染率为6.9%(200/2 898);不同年级中,小班学生感染率最低(4.6%, 77/1 667),大班学生感染率最高(9.7%,252/2 594),3个不同年级感染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6.8,P<0.01);公办幼儿园儿童蛲虫感染率(6.5%, 255/3 927)低于民办幼儿园(8.8%,255/2 330)(χ2=11.4,P<0.01);城镇幼儿园儿童蛲虫感染率(12.4%, 199/1 611)明显高于农村幼儿园(5.6%, 261/4 646)(χ2=79.7,P<0.01)。提示,宁海县幼儿园儿童蛲虫感染率较高,各类幼儿园间感染率有差异。
    病例报告
    广州管圆线虫病1例
    陈健, 柯雪梅, 刘行可, 郭志南
    2011, 29(6):  20-414. 
    摘要 ( )   PDF (1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1年首次遴选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2011, 29(6):  21-封二. 
    摘要 ( )   PDF (7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荣获2009-2010年度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一等奖
    2011, 29(6):  22-封二. 
    摘要 ( )   PDF (7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第五届全国热带医学与寄生虫学学术研讨会简讯
    2011, 29(6):  23-403. 
    摘要 ( )   PDF (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海市寄生虫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纪要
    2011, 29(6):  24-468. 
    摘要 ( )   PDF (1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被忽视的热带病:全球影响与防治对策》译书出版
    2011, 29(6):  25-Ⅲ. 
    摘要 ( )   PDF (1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刊2011年第29卷文题索引
    2011, 29(6):  26-Ⅰ-Ⅲ. 
    摘要 ( )   PDF (4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刊2011年第29卷作者索引
    2011, 29(6):  27-Ⅳ-Ⅵ. 
    摘要 ( )   PDF (1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