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96年 第1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6-11-30
    试剂条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者经尿液排泄的循环趋阴极抗原
    陆萍,钱宗立
    1996, 14(4):  253-256. 
    摘要 ( )   PDF (1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感染宿主尿内排泄抗原的简易免疫学试验。方法:用经改良的兼具dot-ELISA和酶标板-ELISA优点的试剂条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了家兔及人宿主尿样本中的日本血吸虫肠相关趋阴极循环抗原(CCA)。结果:10只高感染兔尿样经透析冻干保存达10年,复原后检测均呈强阳性反应,滴度可达512-1,12只经相同处理的正常兔尿,仅1只出现8-1以下的弱反应。58例采自四川省的感染者和60例正常对照者尿液的CCA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3.1%和96.7%。与板-ELISA比较,检出率相仿而呈现一定的互补效应,互补检出率为58.6%。兔尿样内加入适量捕获单抗,反应强度即出现剂量依
    日本血吸虫磷酸丙糖异构酶小鼠免疫试验
    缪应新,刘述先
    1996, 14(4):  257-261. 
    摘要 ( )   PDF (1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从日本血吸虫大陆株成虫分离的天然磷酸丙糖异构酶抗原(SjcTPI)免疫小鼠后对尾蚴攻击感染的保护性作用。方法:采用丙酮沉淀法从日本血吸虫大陆株成虫中提取天然的TPI抗原,并以所提纯的SjcTPI抗原加福氏佐剂经皮下和肌肉注射免疫NIH小鼠,攻击感染后6wk收集小鼠血清并计数成虫负荷及肝、肠组织虫卵数。同时设有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SWAP)免疫对照组和攻击感染对照组。结果:天然SjcTPI抗原免疫小鼠后减虫率为21.4%-25.0%,肝组织减卵率达57.8%-60.3%;ELISA法检测TPI免疫小鼠血清抗TPI抗体OD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小鼠的OD值(P<0.05)。结论:天然的SjcT
    吸毒者与正常人群弓形虫病血清学的调查
    张乘宜,陈学文,杨俊美,段国英,赵月华,马东风,陆新民,梁竺
    1996, 14(4):  261-261. 
    摘要 ( )   PDF (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们于1991-1992年采用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吸毒(海洛因)成瘾者、住院病人和正常人群进行了弓形虫病血清学抗体检测。结果弓形虫抗体总阳性率为4.9%、而吸毒者、住院病人及正常人群的血清阳性率依次为10.6%...
    日本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减毒尾蚴免疫小鼠淋巴细胞表型的动态
    石佑恩,吕芳丽
    1996, 14(4):  262-265. 
    摘要 ( )   PDF (1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宿主经照射减毒血吸虫尾蚴免疫后能获得显著的抗攻击感染的抵抗力。本文探讨紫外线减毒尾蚴免疫小鼠淋巴细胞表型的动态变化。方法:小鼠分别感染减毒日本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尾蚴(500条/只),对照组分别感染两种正常尾蚴(200条/只),免疫后第3、5、7、10、14和21d各组剖杀6-7只,摘取两侧腋窝淋巴结和脾脏分离细胞,采用双染色免疫荧光标记的单抗及FACScan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表型分析。结果:免疫小鼠腋窝淋巴结细胞总数增加,第10d达高峰,其中尤以T细胞显著,而T细胞总数增加主要是由于CD+4T细胞的增加,而不是CD+8T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免疫组的反应是非常显著。结论:CD+4T细胞在紫
    新疆克拉玛依地区几株利什曼原虫分离物的同源性分析
    汪俊云,瞿靖琦,管立人,任灏远
    1996, 14(4):  266-269. 
    摘要 ( )   PDF (1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确定新疆克拉玛依皮肤利什曼病患者和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体内利什曼原虫的种。方法:通过酶切电泳及DNA杂交的方法对当地病人体内和蛉体内的利什曼原虫以及参考虫株的nDNA及kDNA的同源性分析,研究克拉玛依病人和蛉体内利什曼原虫的基因型。结果:经nDNA基因型分析,表明病人与蛉体内原虫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同源性大。结论:当地皮肤利什曼病的病原体为婴儿利什曼原虫,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为该病的媒介。
    含弓形虫P30基因插入昆虫杆状病毒的研究
    陈晓光,刘国章,江静波
    1996, 14(4):  270-273. 
    摘要 ( )   PDF (1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将弓形虫ZS1株主要表膜抗原(P30)基因插入到昆虫杆状病毒基因组中,为在昆虫细胞或昆虫体内表达及生产P30作准备。方法:先将P30基因亚克隆到转移载体质粒pSX-IVVI+X3中,然后用此重组载体质粒DNA与亲本株病毒DNA共转染培养的草地夜蛾细胞,经空斑纯化筛选出重组病毒株。结果:已得到含P30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TnNPV-P30。结论:本文已将弓形虫ZS1株P30基因亚克隆到昆虫杆状病毒TnNPV中。
    夏氏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膜表面抗原Pc90的cDNA特征 Ⅱ.免疫阳性克隆Pc90-1的DNA序列分析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乔中东
    1996, 14(4):  274-279. 
    摘要 ( )   PDF (2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对表达Pc90的cDNA克隆进行鉴定和分析并在大肠杆菌中予以表达。方法:将2.5kbp的克隆(Pc90-1)分别双向经外源性核酸酶Ⅲ删除,以制备亚克隆,末端终止法测序,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结果:经DNA序列分析,这个克隆全长2581bp,翻译大约61kDa的蛋白(532个氨基酸),开放阅读框到1596bp,随后是2个连续的终止码。值得注意的是3-末端的非翻译区相对较长。Pc90-1在第100到355个氨基酸之间有一个明显的重复区。将Pc90-1的各亚克隆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仅得到一约35kDa的融合蛋白。Pc90-1的DNA序列与其它已知序列无同源性。Pc90-1的酸性等电点及潜在的磷酸根结合位点均与前人报道的Pc90的特征相符。结论:Pc90-1可能表达Pc90蛋白。
    福建省安溪县以微小按蚊为媒介的疟疾暴发
    汪忠土,李清山,谢颖轩
    1996, 14(4):  279-279. 
    摘要 ( )   PDF (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溪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属低山丘陵地带。近30年来未发现当地感染的疟疾患者,仅有个别输入性疟疾的散发病例。随着闽南金三角的开发和流动人口的增加,1994年在城关地区发生了由外地民工疟疾病例引起的疟疾局部暴发。在调查的305例病例中,男性185例,女性...
    湖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慢性丝虫病的抽样调查
    段绩辉,唐来仪,白晓蓉,李正祥,邹义洲,石帮龙,王文彪,肖和平,文鸿旺,姚本旺,雷友忠,彭正贵,唐学平,黄正华,易祥,李发宇,黄太成
    1996, 14(4):  280-284. 
    摘要 ( )   PDF (1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了解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慢性丝虫病的患病情况。方法:在原班氏丝虫病流行区、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和两种丝虫病混合流行区的55个县、市,分层随机抽样调查12个县(市)108个村,对10岁以上居民进行询问病史和体检。结果:在调查的111127人中共查见慢性丝虫病患者470例,患病率为0.4%,其中象皮肿者157例(0.1%)、鞘膜积液者208例(0.2%)、乳糜尿者105例(0.1%)。基本消灭丝虫病前、后慢性丝虫病患病例数分别为386例(0.4%)和84例(0.07%)。新患病例原班氏丝虫病流行区73例(0.1%);两种丝虫病混合流行区11例(0.04%)。结论:湖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马来丝虫病流行
    贵州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监测
    郑惠君,陶增厚,程文芳,陈宪,方仁丽,宋群峰,徐秀菽,王世海,张思淼,何国柄
    1996, 14(4):  285-289. 
    摘要 ( )   PDF (1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如何巩固丝虫病防治成果,观察丝虫病的消长规律,达到消灭丝虫病。方法:从1977—1995年47个原流行县开展病原学、媒介和血清学纵、横向监测。结果:贵州省47个县连续12—18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已连续4—18年未发现微丝蚴阳性者,6—16年蚊媒监测无人体幼丝虫感染,血清学(IFAT)监测,平均人群抗体阳性率从1985年的23.5%降至1992年的5.7%,与非流行区人群水平相似。分析认为,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只需对薄弱环节及时补课,不必再进行大面积查治,一般残存的马来和班氏微丝蚴血症者分别于1—3年及3—14年转阴,达到消灭丝虫病。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监测时间,马来丝虫病地区5
    江西省波阳县感染性钉螺分布的调查
    熊玉霞,陈晓珍
    1996, 14(4):  289-289. 
    摘要 ( )   PDF (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西省波阳县1982—1991年用等距离设框抽样法系统抽样并解剖钉螺,观察其感染情况,对鄱阳湖草滩的感染性钉螺分布进行了纵向观察,结果为:查出有感染性钉螺分布的草滩面积达7618.7万m2,占有螺草滩总面积的48%,其地理分布为沿湖岸线连成片状,查出...
    血吸虫病抽样调查居民感染率及感染者例数推算方法的探讨
    王延安,华政辉,伍卫平,党辉,郭家钢,严红华,祝红庆,郑江
    1996, 14(4):  290-293. 
    摘要 ( )   PDF (1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血吸虫病抽样调查居民感染率及感染者例数的推算方法。方法:结合多重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的特点,应用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原理,对居民感染率及感染者例数的统计方法进行理论推导。结果:得出各流行省及其不同类型未控制流行区的居民感染率及感染者例数的1套理论计算公式。结论:推算方法简明、合理,有实际应用价值。
    新生儿蝇蛆病两例报告
    张锐锋
    1996, 14(4):  293-293. 
    摘要 ( )   PDF (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例1男婴,20d,安徽省肖县人。左外耳道出血不止1d就诊,患儿发育正常,左外耳道可见未凝固血液,在清除外耳道积血时发现14条蝇蛆,肉眼观察其外观分7节,长5mm,白色。经局部止血,静脉给予青霉素160U/d治疗7d天出院,随访半年蝇蛆病无复发。例2女...
    云南、四川省有螺无病地区钉螺对日本血吸虫易感性研究(英文)
    华政辉,郑江,盛湘玲,蒙先洪,任翠仙,周贤坤
    1996, 14(4):  298-298. 
    摘要 ( )   PDF (1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为阐明大山区(云南和四川省)有钉螺而无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简称:有螺无病地区)钉螺在流行病学中的意义及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大山区4个有代表性有螺无病村的钉螺,以所在省的日本血吸虫毛蚴在实验室进行群体感染,钉螺与毛蚴比例分别为1∶40和1∶90。结果:4个有螺无病村的钉螺均能为日本血吸虫毛蚴感染,其中,四川省两个有螺无病村钉螺体内的日本血吸虫毛蚴可发育至尾蚴阶段。结论:云南、四川省有螺无病地区钉螺在适宜的环境和一定数量的传染源的条件下可以为所在省的血吸虫毛蚴感染,大山区有螺无病地区为潜在的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应加强对这类地区日本血吸虫传染源输入的监测工作。
    韶关市郊鼠类弓形虫感染血清学初步调查
    叶灿义,姚承中,邹学华,张冠英
    1996, 14(4):  298-298. 
    摘要 ( )   PDF (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猫科动物是弓形虫唯一终末宿主,而猫又是鼠类的天敌,为了探索鼠类在维持弓形虫的生活周期的作用,我们用间接血凝实验方法在韶关市郊进行鼠类弓形虫感染的血清学调查报告。材料与方法1抗原采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生产的弓形虫抗原致敏冻干绵羊红血球。批号为...
    酒渣鼻组织病理学的光镜和电镜观察
    杨黎青,徐菱,徐昌泰,徐银维
    1996, 14(4):  299-302. 
    摘要 ( )   PDF (1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了解3型酒渣鼻病的不同病理学和超微结构的变化,及其与人体蠕形螨寄生的关系。方法:收集14例3型酒渣鼻活检和手术材料,作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在3型酒渣鼻病理组织中可见在扩张的毛囊和增生的皮脂腺中有人体蠕形螨寄生,在真皮浅层有不同程度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在痤疮型和鼻赘型中,尚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增生,其基膜变薄或呈分层状增厚,肥大细胞有脱颗粒现象。结论:皮炎型酒渣鼻病的发病与人体蠕形螨寄生有关,另两型酒渣鼻发病机理复杂,除了与人体蠕形螨寄生有关外,与细菌感染也有关。不仅有细胞、体液免疫参与,而且可能与Ⅲ型、Ⅳ型变态反应有关。
    血吸虫病抗体的快速测定
    严自助,王文,吕再婴,吴缨
    1996, 14(4):  302-302. 
    摘要 ( )   PDF (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抗体检测是血吸虫病诊断、鉴别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监测的重要手段。环卵沉淀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间接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已被广泛应用。特别是酶联免疫试验由于其方法的敏感、特异已被国内外公认,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规划署推荐的方法,整个反...
    大链壶菌对蚊幼虫作用的组织学观察
    包怀恩,苏晓庆,郎书源,邹复珍
    1996, 14(4):  303-306. 
    摘要 ( )   PDF (1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观察灭蚊真菌大链壶菌感染蚊幼虫后两者的组织形态学变化以了解该真菌致死蚊幼虫的机理。方法:用真菌实验室感染蚊幼虫后取不同感染程度和时间的蚊幼虫作常规组织切片,H.E.染色,然后以正常蚊幼虫为对照,用比较组织学方法观察受染蚊幼虫和菌体的组织学变化。结果:在较早的Ⅰ度感染蚊幼虫,可见蚊头,胸部组织间隙有较细的、不分隔的大链壶菌营养型菌丝体,后者进而在血体腔内大量繁殖,并侵入肌肉、脂肪体、胃、肠等组织和细胞内,被入侵处的组织发生破坏和消失;Ⅱ度感染的蚊幼虫体内,可见蚊组织被严重破坏甚至消失,菌丝体发育为生殖型,即菌丝出现分隔,变粗变短或形成圆形、卵圆形或串珠状的孢子体。感染时间较长时蚊体内正常结构大部分消失,而此时菌丝体和孢子体内的原生质和核也已消失,只剩下中空的细胞壁管道。结论:认为大链壶菌对蚊幼虫组织的直接入侵和破坏是该菌致蚊幼虫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接种大剂量约氏疟原虫子孢子对大鼠肝脏超微结构的影响
    黄复生,王兴相,张文军,况明书,曹小东
    1996, 14(4):  307-309.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研究大剂量接种子孢子悬液后宿主肝脏的早期急性细胞反应。方法:观察一次大剂量接种9×106个约氏疟原虫子孢子悬液,30min后的肝脏超微结构。结果:枯否氏细胞吞噬活性增加,胞浆内可见许多大小不等的吞噬复合体;肝窦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肿胀、粘集,形成微血栓;部分肝实质细胞受损,线粒体空泡化,胞浆内形成灶性溶解性坏死。结论:子孢子接种30min肝脏即有急性炎症细胞反应,有部分子孢子被枯否氏细胞杀伤,肝细胞线粒体退变是引起部分原虫退变的原因之一。
    吡喹酮与甲苯达唑药盐治疗福建棘隙吸虫病的疗效比较
    程由注,许国防,冯珍海,郭忠福,林金祥,方彦炎
    1996, 14(4):  310-313. 
    摘要 ( )   PDF (1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用吡喹酮与甲苯达唑药盐治疗福建棘隙吸虫病的效果。方法:对109例粪检福建棘隙吸虫卵阳性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用吡喹酮(A)5mg/kg;(B)2.5mg/kg顿服与甲苯达唑(C)总剂量800mg,80mg/d,连服10d;(D)总剂量400mg,40mg/d,连服10d(药盐)治疗,于治后1wk和4wk复查,以虫卵阴转率和减少率为评价疗效。结果:4wk后上述4组阴转率依次为100%、92.3%、85.2%和71.4%;虫卵减少率为84.8%—100%,A、B组疗效显著优于D组。结论:吡喹酮(2.5—5mg/kg)疗效高,疗程短,服药简便,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甲苯达唑疗效尚可,在伴有肠
    钩虫感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高广汉,许汴利,郑贵明
    1996, 14(4):  313-313. 
    摘要 ( )   PDF (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0年7-9月在淮阳县3个自然村采用加藤法观察人群钩虫感染率和感染程度,用贝氏分离法检查土壤中含钩虫卵数、钩虫幼虫数,用饱和硝酸甘油离心法检查蔬菜瓜类表面的钩虫卵数,以了解钩虫感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结果共检查1421人,其感染率为54.6%,...
    咯萘啶与磺胺多辛-乙胺嘧啶单剂及两天疗法加伯氨喹治疗恶性疟的效果
    黄在松,蒙锋,符式刚
    1996, 14(4):  314-317. 
    摘要 ( )   PDF (1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在海南省多重抗性恶性疟流行区,观察咯萘啶加伯氨喹与磺胺多辛-乙胺嘧啶加伯氨喹两种方案治疗恶性疟的效果。方法:采用咯萘啶与磺胺多辛-乙胺嘧啶各500mg、1000mg、50mg单剂口服以及3药各800mg、1000mg、50mg2d分服,同时各加伯氨喹45mg2d分服,治疗恶性疟各50例。结果: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39.8±27.2h和42.1±20.5h,原虫无性体转阴时间分别为46.9±13.3h和51.0±14.2h,24h减虫率分别为80%和78%。28d治愈率皆为100%。药物副反应较轻,一般不需特殊处理,但两组各有3例发生溶血反应,心电图有窦性心动过缓或伴窦性心律不齐。结论:表明
    疟疾患者毛细血管血白细胞内疟色素的检出情况
    和春桐
    1996, 14(4):  317-317. 
    摘要 ( )   PDF (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疟疾患者毛细血管血白细胞内有时查见疟色素,早在19世纪已有报道。为了进一步证实其辅助诊断价值,作者对近两年前来我院就诊的云南独龙江乡居民及缅甸边民发热病人,经血涂片镜检确诊为恶性疟21例、间日疟90例、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感染2例,疟原虫品种不明者7例...
    中华按蚊的幼虫白纹和幼虫黑纹品系
    孙延昌,王培义,李桂萍
    1996, 14(4):  318-319. 
    摘要 ( )   PDF (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媒介蚊虫种内变异株的发现和选育,对蚊虫的遗传、生态和防治的研究有其重要价值。为今后开展蚊虫的遗传防制,选育出一些单因子遗传的形态变异标记品系非常必要。1990—1992年在山东中华按蚊室内种群中成功地分离出一个幼虫白纹和一个幼虫黑纹,并通过初步的杂交...
    鼻腔蝇蛆病一例
    陈小宁,王庆林,赵小娟,郎志峰
    1996, 14(4):  319-319. 
    摘要 ( )   PDF (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女性,37岁,农民,家住河北省承德县安匠乡。患者因头痛、头晕,伴癫痫发作两年多,于1994年12月10日来本院附属医院就诊。患者近两年来,头痛、头晕、有时发冷发热、经常流鼻涕、打喷嚏,并伴有癫痫发作5—6次。每次癫痫发作后在患者身边、衣服和被子...
    日本血吸虫超氧化物歧化酶保护性免疫力的研究
    常惠玲,王琴美,王鸣杰
    1996, 14(4):  320-321. 
    摘要 ( )   PDF (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一种重要的氧自由基清除剂,广泛存在于生物体,由于它能专一地清除超氧阴离子,酶的特性与功能受到了重视。曼氏血吸虫的SOD活力与抗原性已经受到关注[1],而日本血吸虫的SOD是否具有抗原性与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力,国内外文献未...
    江南稻田区浙江省德清县疟疾传播动力学研究
    施恒华,蒋妙根,吴开琛,刘吟龙,关德海,桑柏林,姚润林,罗曼珍
    1996, 14(4):  322-323. 
    摘要 ( )   PDF (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南广大稻田区,主要传疟媒介中华按蚊种群数量很大,但近年来,多数地区的疟疾发病率平稳。而在黄淮平原和江汉平原以中华按蚊为媒介的某些新稻田区或“旱改水”地区,尽管采取了较严密的防治传染源的措施,但疟疾发病率却不稳定。为了探讨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1979...
    福建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监测与流行病学动态分析
    林国全,杨发柱,陈谘
    1996, 14(4):  323-324. 
    摘要 ( )   PDF (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福建省原为我国丝虫病流行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防治前全省平均微丝蚴阳性率为8.73%,经30年多年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后,于1988年经卫生部组织考核验收,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的要求。1989年制定了全省丝虫病监测技术方案,转入全面、系统的基本消灭丝...
    疟疾病例被动侦查中兼职人员的费用分配模型
    官亚宜,伍卫平,陈耀祥
    1996, 14(4):  325-325. 
    摘要 ( )   PDF (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费用分析是卫生经济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费用-效益分析的基础。如何计算卫生事业重要投入之一的人力,是卫生经济学研究常常面临的问题。本文运用卫生经济学基本原理,结合我国疟疾监测的具体实践,构建了疟疾病例被动侦查中兼职人员的费用分配模型。1研究对象在...
    先天性疟疾病例的临床分析
    沈文娟,葛加美
    1996, 14(4):  326-326. 
    摘要 ( )   PDF (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组患儿均系在1994年8月-1995年10月于非洲马里某医院产科病房出生。25例中,男10例,女15例,均为足月儿。发病时间于出生后3d16例,4-6d9例。发病季节以6-9月的雨季为多,计18例,旱季7例。诊断标准生活在疫区,当疟疾发病高峰季节,...
    云南省大理州对输入疟疾病例的管理情况
    柯春荣,陈白云,詹世明,王兰仙,赵宗孟
    1996, 14(4):  327-327. 
    摘要 ( )   PDF (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理州12个县(市)均为历史疟区,经多年抗疟工作,平均年发病率从50年代的79.66降至80年代的0.94。1988—1992年内源病例共135例;输入病例723例,占84.3%。内源疫情控制的同时,由于改革开放,人口流动频繁,输入病例逐年增多。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