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2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3-08-30
    评述
    2002年全国疟疾形势
    盛慧锋;周水森;顾政诚;郑香
    2003, 21(4):  1-196. 
    摘要 ( )   PDF (3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多房棘球蚴感染宿主CD4~+T淋巴细胞缺失机制的探讨
    李富荣;石佑恩;史大中;DAVuitton;PSCraig
    2003, 21(4):  2-202. 
    摘要 ( )   PDF (4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多房棘球蚴感染宿主CD4~+T淋巴细胞缺失的机制,多房棘球蚴感染与宿主T淋巴细胞亚群凋亡相互关系。方法利用尼龙柱和补体法从多房棘球蚴感染12wk,25wk和正常对照组BALB/c小鼠脾脏分离出纯CD4~+、CDS8~+T细胞,在体外分别经多房棘球蚴抗原(EmAg)、抗CD3抗原(anti-CD3)、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商陆丝裂原(PWM)刺激培养16h,用DNA凝胶电泳分析;透射电镜观察形态学变化;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和碘化丙锭(PI)双染后,流式细胞仪(FCM)分析凋亡细胞数和凋亡发生的细胞周期。结果感染25wk小鼠,CD4~+T细胞DNA电泳图均出现典型“梯形”条带,透射电镜见染色质浓染、胞质出泡、凋亡小体形成;CD8~+T细胞DNA电泳国无梯形带,透射电镜见染色质浓染,电子密度增强。FCM分析,感染12wk小鼠,CD4~+、CD8~+T细胞凋亡数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感染25wk小鼠,CD4~+T细胞凋亡数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也显著高于同组CD8~+T细胞(P<0.01)。凋亡主要发生在细胞周期S期。结论多房棘球蚴寄生宿主后期,可诱导宿主成熟CD4~+T细胞发生活化诱导性死亡(AICD),使宿主处于免疫抑制状态。
    PCR技术监测大蒜素及其与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伍用治疗小鼠弓形虫病的研究
    单连玉;杨秀珍;刘佩梅
    2003, 21(4):  3-206. 
    摘要 ( )   PDF (3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评价大蒜素及其与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SMZco)伍用治疗小鼠弓形虫病的疗效。方法昆明系小鼠147只,以2×10~4RH株弓形虫速殖子感染后随机分成5组,每组35只。A组和B组为大蒜素与SMZco联合用药组:其中A组两药用至7d后停用SMZco,大蒜素继续用至21d;B组两药用至14d后停用SMZ-co,大蒜素继续用至21d;C组为大蒜素单药组连续用药21d;D组为SMZco单药组连续用药7d;E组7只小鼠为未用药对照组。剂量;SMZco400mg/kg每天1次,大蒜素35mg/kg每天1次。于感染后5、10、15、20、25、30、40和50d从各组随机取3只小鼠,眼眶取血以及取肝实质组织分别提取DNA,PCR检测各组疗效。从各治疗组随机取9只小鼠观察其治疗后存活情况。结果实验小鼠感染后5d血样,除大蒜素组有特异性194bp带,其余各组均未见扩增带。感染后10d到观察结束,均未见特异性扩增带。感染后5d到50d,所有肝组织标本均有特异带,感染后5d扩增带较亮,治疗结束后到观察终止,扩增带较弱。分析结果表明,小鼠存活率,联合用药的A组为77.8%,B组为88.9%;C组小鼠在急性期即很快死亡;D组为44.4%。结论大蒜素与SMZco联合应用治疗弓形虫病具有协同作用,大蒜素单药治疗作用不明显,PCR技术可用于监测疗效及检测弓形虫隐性感染状态。
    免疫学抗体检测结合影像学检查诊断脑囊尾蚴病的研究
    廉辰;刘晨;赵学红;余俊霞;郑晓春;李子印
    2003, 21(4):  4-209. 
    摘要 ( )   PDF (2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提出脑囊尾蚴病免疫学抗体检测阳性新的诊断标准,以减少漏诊、误诊。方法对资料完整的1160例脑囊尾蚴病住院病例血清抗体检测结果,结合其CT(1160例)、磁共振(MRI)(538例)影像学表现综合分析。按囊尾蚴寄生部位将其分为脑实质型(1087例占93.7%)、脑室型(42例占3.6%)、脑膜型(22例占1.9%)、混合型(9例占0.8%)等4型。脑实质型根据CT或MRI显示囊尾蚴数又分为轻(1~2个)、中(3~9个)、重度感染(10个以上)等3个亚型。轻度脑实质型(552例,占50.8%)中表现为脑脓肿型441例(40.6%),中度脑实质型433例(39.8%),重度脑实质型102例(9.4%)。所有病例均进行血清抗体检测(IHA,ELISA)。结果IHA检测血清抗体最高凝集效价1:8及以上635例(54.7%),1:8以下525例。ELISA检测阳性700例(60.3%),弱阳性460例(39.7%)。CT或MRI显示轻度脑实质型的552例中,IHA效价1:8以下523例(94.7%),1:8及以上29例(5.3%)。ELISA检测,阳性94例(17%),弱阳性458例(83%)。中度脑实质型433例及重度脑实质型102例,IHA效价均在1:8以上,ELISA检测均为阳性或强阳性。结论血清免疫学检测囊尾蚴抗体效价高低与影像学显示囊尾蚴数量多少呈正相关关系。根据目前使用标准,上述轻度脑实质型的523例(IHA效价1:8以下,占94.7%)以及ELISA检测弱
    我国五省美洲钩虫COI基因序列多态性分析
    李铁华;郭湘荣;胡铃;肖树华;薛海筹;JohnHawdon
    2003, 21(4):  5-213. 
    摘要 ( )   PDF (3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测定和比较四川、海南、云南、湖北、江苏五省美洲钩虫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I)基因序列,分析基因序列的多态性。方法应用PCR技术扩增美洲钩虫COI基因,并进行DNA测序和分子进化分析。结果五省的美洲钩虫COI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7%~99%,但在其PCR扩增获得的595bP的COI基因片段上,共检出19个核苷酸位点上的变异,变异位点上转换明显多于颠换,基因序列差异值为1.34%~2.18%。结论五省的美洲钩虫COI基因序列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但特定碱基位点仍存在一定差异。
    斯氏狸殖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克隆及由体定位
    王英;张锡林;张艳玲;段建华;张敬如;黄复生
    2003, 21(4):  6-217. 
    摘要 ( )   PDF (3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克隆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半胱氨酸蛋白酶cDNA片段,并研究该酶在斯氏狸殖吸虫的表达部位。方法通过RT-PCR方法扩增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半胱氨酸蛋白酶cDNA片段,TA克隆入pUCm-T载体,鉴定、测序;利用DNASIS程序推导其编码氨基酸序列,并比较分析与其相关虫种半胱氨酸蛋白酶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采用地高辛标记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该酶基因在斯氏狸殖吸虫成虫的表达及组织定位。结果经RT-PCR和对阳性克隆鉴定、测序后获得一cDNA序列,长495bp;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序列与相关虫种的半胱氨酸蛋白酶存在较高同源性,组成半胱氨酸催化三联体的半胱氨酸、组胺酸和天冬酰胺残基高度保守。原位杂交结果显示斯氏狸殖吸虫成虫的肠管上皮呈阳性着色。结论克隆获得了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半胱氨酸蛋白酶cDNA片段,该片段包含了与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和空间结构相关的重要基因位点。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半胱氨酸蛋白酶的表达部位主要为肠管上皮。
    H_2O_2体外抗棘阿米巴作用研究
    赵群飞;高学良;钱旻
    2003, 21(4):  7-220. 
    摘要 ( )   PDF (2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检测H_2O_2的抗棘阿米巴(Acanthamoebaspp.)作用。方法自角膜炎患者角膜刮片分离获得棘阿米巴复合体(AcanthamoebaLugdunensis-Acanthamoebaquina)。于培养基(PYG)培养传代。实验前将棘阿米巴用新鲜的PYG培养1d使其活化,配成2.5×10~6/ml细胞悬液加入细胞培养板,实验组各孔分别加入不同浓度H_2O_2,对照组加等量PYG,28℃24h后实验组更换新鲜PYG继续培养3d。取细胞悬液滴片,瑞氏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用定量培养法作棘阿米巴生长曲线,观察其增殖速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观察H_2O_2对棘阿米巴成活率的影响。用乳酸脱氢酶(LDH)测定法测定H_2O_2对棘阿米巴的损伤。结果棘阿米巴滋养体在0.125%H_2O_2作用下,不可逆转地成为包囊,20~120h增殖率为0;1%H_2O_2可使其破裂。结论H_2O_2具有较强的抗棘阿米巴作用,有可能成为预防棘阿米巴角膜炎的理想药物。
    日本血吸虫重组信号蛋白14-3-3的纯化及抗体制备
    李锋;胡敏;沈继龙
    2003, 21(4):  8-223. 
    摘要 ( )   PDF (2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制备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信号蛋白Sj14-3-3的多克隆抗体与单克隆抗体。方法将合Sj14-3-3重组蛋白的凝胶条带冻干磨粉,免疫家兔,制备抗Sj14-3-3多克隆抗血请;用电洗脱纯化的Sj14-3-3免疫BALB/c小鼠,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Sj14-3-3单克隆抗体。测定所得抗体效价及特异性鉴定。结果获得大量纯化的表达产物;制备的多克隆抗血清双扩效价达1:8~1:64。获得1株能稳定分泌抗Sj14-3-3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4D9,单抗亚类为IgG1。此株单抗能与重组Sj14-3-3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结论获得了高度敏感、特异的抗Sj14-3-3多克隆抗血清及稳定分泌抗Sj14-3-3单抗的杂交瘤细胞。
    湖北嗜人按蚊传播疟疾的阈值研究
    夏志贵;汤林华;顾政诚;黄光全;郑香;王漪;黄希平
    2003, 21(4):  9-226. 
    摘要 ( )   PDF (2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研究湖北嗜人按蚊传播疟疾的阈值和潜势,为当地疟疾监测、预警与防治提供科学的评价指标。方法选取湖北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发病率较高的随州市府河镇严家畈村为调查点,于2001年7~8月现场调查媒介按蚊的叮人率、经产蚊比例、人血指数和吸血趋性,调查人群疟疾发病率、原虫率以及疟疾患者发病至接受治疗的平均间隔期,收集观察期间的平均气温数据。根据基本繁殖率概念计算以媒介按蚊临界叮人率为指标的传播疟疾阈值。结果嗜人按蚊趋吸人血的比例为92.6%(63/68),在人房的构成比为91.5%(97/106),人血指数是中华按蚊的12.5倍(0.50/0.04),媒介能量是中华按蚊的6.5倍(0.9448/0.1449),实际叮人率是其临界叮人率(0.2823)的3.5倍(0.98916/0.2823)。疟疾发病率为0.65%(12/1844),小学生原虫率为0.51%(1/198)。结论湖北省试点嗜人按蚊的实际叮人率需要降低71.5%,当地由嗜人按蚊引起的疟疾传播将被阻断。
    临床研究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影响因素分析
    楼雅依;乌文琳;陆其明
    2003, 21(4):  10-229. 
    摘要 ( )   PDF (2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观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门脉高压性胃病(PHG)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资料完整、胃镜检查证实的血吸虫病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的住院患者196例(合并PHG109例)。将PHG的发生率与食管静脉曲张严重程度、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关系作对照。结果食管静脉曲张轻、中、重度患者的PHG发生率分别为47.7%(21/44)、54.8%(23/42)及59.1%(65/110),比较相互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ChildPugh外分级A、B、C级的PHG发生率分别为56.0%(47/84)、53.3%(48/90)及63.6%(14/22),比较相互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未经任何手术治疗的PHG发生率为51.3%(61/119),切脾术后为50.0%(19/38),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切脾+断流术后为70.6%(12/17),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术后为85.0%(17/20),与未经任何手术治疗者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血吸虫病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症中PHG的发生率与食管静脉曲张严重程度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无关。PHG发生率在切脾+断流术、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术后增加,而单纯作切脾术后无显著变化。
    实验报道
    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P30的克隆、表达与纯化
    郑大利;黄清玲;章涛;林建银
    2003, 21(4):  11-233. 
    摘要 ( )   PDF (3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通过分子克隆技术获取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P30蛋白。方法自行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获得P30基因片段,采用EcoRⅠ、XhoⅠ双酶切,定向克隆到载体pThioHis中,转化大肠杆菌Top10,利用酶切、DNA序列分析鉴定阳性克隆,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通过镍结合树脂(ProBond~(TM)Resin)进行纯化,并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blotting)鉴定。结果PCR、酶切、连接的产物经电泳鉴定,均与预期设计相符合。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除一个同义突变,其余均与文献报道相符。IPTG诱导表达后经层析纯化获得46kDa含P30的融合蛋白。结论通过定向克隆、表达与纯化,获得含P30的融合蛋白。
    体外微量法测定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敏感性的影响因素
    冯晓平;刘德全
    2003, 21(4):  12-237. 
    摘要 ( )   PDF (2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体外微量法测定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敏感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现场测试用的培养基和抗疟药涂药板为材料,用实验室连续培养多年的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及恶性疟现症病人含虫血进行测定,观察其各种影响因素。结果4℃保存,安瓿封装液体培养基和冰冻干燥培养基分别在2个月和1年内效果不变,超过上述时间,培养基支持疟原虫生长发育的能力将下降。氯喹板2年内、哌喹板6个月内效果稳定,咯萘啶板和青蒿琥酯板保存期超过3个月,效果将会变化。密封涂药板的胶带纸只可1次启封使用,否则会影响测定结果。制作涂药板的塑料应选择对疟原虫生长发育无影响的原材料。4℃保存的药液超过2wk其浓度会发生变化。用于测定的疟原虫应为同步环状体阶段疟原虫,密度以1000~80000个/μl血为宜,含虫血室温保存不超过1h,4℃保存不超过48h。操作技术需熟练,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否则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结论涂药板、培养基、密封胶带纸、疟原虫及操作技术等均可影响体外微量法测定结果。为体外微量法所用材料及操作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供参考。
    过碘酸钠氧化可溶性虫卵抗原ELISA诊断血吸虫病的研究
    黄跃龙;易新元;曾宪芳;张冉;袁仕善
    2003, 21(4):  13-241. 
    摘要 ( )   PDF (2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改进可溶性虫卵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SEA-ELISA),进一步提高其诊断血吸虫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及疗效考核价值。方法应用过碘酸钠(sodiumPerodate,SP)处理SEA,氧化其糖基化表位,建立SP-SEA-ELISA,检测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并与常规SEA-ELISA进行比较。结果分别用两种方法检测患者血清,其中慢性血吸虫病64例、华支睾吸虫病34例、卫氏并殖吸虫病33例、囊尾蚴病36例,检测健康人血清119例。SP-SEA-ELISA特异性为99.2%,高于SEA-ELISA,敏感性为98.4%,与SEA-ELISA比较无明显降低。用SP-SEA-ELISA及SEA-ELISA检测治疗后12个月的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阴性率为89.0%,明显优于SEA-ELISA(42.1%)。结论过碘酸钠处理SEA,可提高免疫诊断特异性,降低交叉反应,有一定的疗效考核价值。
    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阴道毛滴虫
    田永红;熊承良;官黄涛;庞雪冰;姜昌富
    2003, 21(4):  14-244. 
    摘要 ( )   PDF (2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研究多克隆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法(directimmunofluorescenceassay,DFA)检测阴道毛滴虫的最佳反应条件及临床应用意义。方法确诊为阴道炎的患者取阴道分泌物,经培养收集虫体,稀释成悬液,制作抗原片。取阴道毛滴虫免疫山羊血清,按Marssall氏法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抗体,观察不同抗体稀释度(1:10~1:2560)、不同孵育时间(15,30,45,60,90,120min)、不同封闭剂(1%牛血清白蛋白,10%牛血清白蛋白及10%小牛血清)对DFA检测阴道毛滴虫的影响。对102例阴道炎患者标本分别用培养法、悬滴法和DFA作临床检验。结果抗体稀释度1:160、37℃孵育45min、封闭剂1%或10%牛血清白蛋白为最佳反应条件。检测102例临床标本,3种方法均阳性的16例,均阴性的68例。有13倒悬滴法、3例DFA检测阴性,而另2法阳性。1倒悬滴法阴性,DFA阳性,培养法未能证实。以培养法为标准,DFA敏感性为87.9%,特异性为98.6%。结论DFA可作为悬滴法的一种替代手段用于临床检验。
    综述
    酶组织化学在日本血吸虫及其中间宿主研究中的应用
    杨坤
    2003, 21(4):  15-248. 
    摘要 ( )   PDF (3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内包虫囊破裂导致的并发症
    许斌;栾梅香;温浩
    2003, 21(4):  16-252. 
    摘要 ( )   PDF (3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寄生虫学教学
    医学寄生虫学教学应与时俱进
    朱淮民
    2003, 21(4):  17-255. 
    摘要 ( )   PDF (2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抗击“非典”专栏
    加强人兽共患病研究势在必行
    刘述先
    2003, 21(4):  18-256. 
    摘要 ( )   PDF (1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摘要
    隐孢子虫感染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蔡茹;许礼发;李朝品;王克霞;王健
    2003, 21(4):  19-Ⅰ. 
    摘要 ( )   PDF (1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浦东新区人群肠道蠕虫感染十年消长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
    蔡凤珠;蔡黎;陆敬青
    2003, 21(4):  20-Ⅲ. 
    摘要 ( )   PDF (1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报
    吡喹酮治疗猪带绦虫病60例报道
    张双福
    2003, 21(4):  21-196. 
    摘要 ( )   PDF (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棘球蚴基因工程疫苗的应用
    张渊;马占全;李莲芳;贾德安;李昕
    2003, 21(4):  22-209. 
    摘要 ( )   PDF (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南农垦系统流动人口疟疾发病规律的探讨
    段景山;刘家敬;张宇滨;张世平;陈世裕
    2003, 21(4):  23-213. 
    摘要 ( )   PDF (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网膜移植加引流治疗肝包虫囊肿合并感染20例
    刘海东
    2003, 21(4):  24-233. 
    摘要 ( )   PDF (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旋毛虫肌幼虫囊包不染色标本的制作
    罗新萍;王爱华
    2003, 21(4):  25-241. 
    摘要 ( )   PDF (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江市1995~2002年疟疾发病情况及防治对策
    童学娅;林永祥
    2003, 21(4):  26-244. 
    摘要 ( )   PDF (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431名医学生蠕形螨感染调查
    翁培兰
    2003, 21(4):  27-255. 
    摘要 ( )   PDF (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山东省基本消灭疟疾后567例现症病人分析
    付兆义;缪峰
    2003, 21(4):  28-Ⅳ. 
    摘要 ( )   PDF (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道
    子宫内膜蛲虫异位感染6例报告
    王红卫
    2003, 21(4):  29-202. 
    摘要 ( )   PDF (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喉部铁线虫寄生一例
    李朝品;崔玉宝
    2003, 21(4):  30-206. 
    摘要 ( )   PDF (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尿道蝇蛆病一例报告
    顾维方
    2003, 21(4):  31-252. 
    摘要 ( )   PDF (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