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古尸研究》编辑委员会编湖南医学院.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古尸研究[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0. | [2] | 魏德祥, 杨文远, 马家骅, 等. 江陵凤凰山168号墓西汉古尸的寄生虫学研究[J]. 武汉医学院学报, 1980, 9(3): 1-6. | [3] | 苏德隆. 近年日本血吸虫病研究之进展[J]. 中华医学杂志, 1950, 36(1/2): 35-50. | [4] | 吴光, 许邦宪. 吾国血吸虫病之大概(一)序言[J]. 中华医学杂志, 1941, 27(8): 475-482. | [5] | 许邦宪, 吴光. 吾国血吸虫病之大概(二)分布[J]. 中华医学杂志, 1941, 27(9): 553-564. | [6] | 李赋京. 中国之日本住血吸虫病及其管制[J]. 中华医学杂志, 1948, 34(9): 413-424. | [7] | 甘怀杰, 龚仁济. 浙江衢县防治住血吸虫病工作队之设立经过及现在之工作状态[J]. 中华医学杂志, 1935, 21(12): 1442-1445. | [8] | 佚名. 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卫生防疫和医疗工作的文献选载(一九五一年九月——一九七二年九月) [J].党的文献, 2003(5): 15-27. | [9] | 吴征鉴. 九兵团二十七军日本血吸虫病感染情况之调查及防治之建议[J]. 内科学报, 1950, 2(2): 108-115. | [10] | 王希孟. 上海医务工作者走向人民[J]. 科学通报, 1950, 1(3): 190, 193. | [11] | 李洪河. 20世纪50年代国家对血吸虫病的防治[J].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2, 19(4): 63-70. | [12] | 中共中央防治血吸虫病九人小组办公室. 1957年全国防治血吸虫病统计资料[R]. 1958. | [13] | 中共中央防治血吸虫病九人小组办公室. 1965年防治血吸虫病情况统计[R]. 1966. | [14] | 王环增, 贾义德, 郭京平, 等.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四十年回顾[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1989(6): 344-346. | [15] | 肖树华, 黄一心. 抗蠕虫药吡喹酮的研究与应用[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 [16] | 赖静萍. 党政关系的演进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基于对防治血吸虫病工作领导小组的历史考察[J]. 学海, 2010(1): 149-155. | [17] | 詹仲伟, 陈烽, 毛重喜, 等. 武昌杨园地区732例急性血吸虫病调查[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1991, 3(1): 60. | [18] | 陈贤义, 蔡纪明. 世界银行贷款中国血吸虫病控制项目终期评估报告(1992-2001)[R].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局, 2002. | [19] | 谢朝勇, 杨惠敏, 裘伶, 等. 1998年长江洪水后南京钉螺扩散分析[J]. 实用寄生虫病杂志, 1999, 7(4): 187. | [20] | 王陇德. 认真贯彻条例,促进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转变[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6, 40(4): 219-220. | [21] | 郭爱民. 新中国水利建设5段历史[J]. 地球, 2011(3): 35-37. | [22] | 王亚华, 胡鞍钢. 中国水利发展阶段划分及战略含义(1949-2050年)[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26(5): 99-114. | [23] | 黄兰孙. 抗血吸虫病新药吡喹酮[J]. 医药工业, 1979(6): 22-29. | [24] | 南方十三省、市、自治区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吡喹酮协作组. 抗血吸虫病新药吡喹酮的研究[J]. 中华医学杂志, 1980, 60(3): 129-132. | [25] | 郭家钢. 我国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策略的地位与作用[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6, 18(3): 231-2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