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作者指南
稿约
出版伦理规范
同行评议流程
网络首发出版
图表要求
参考文献要求及格式
本刊常用缩略语
退修和校样须知
版面费及发票事宜
审稿指南
审稿须知
审稿指南
审稿流程
同行评议道德规范
诚邀审稿专家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关于我们
出版道德规范
编辑人员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外审专家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部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友情链接
国内外检索库
中国知网
万方
维普
PubMed
WILEY
ELSEVIER
ScienceDirec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国内外相关刊物
贫困所致传染病(英文)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热带医学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Parasitology
Royal Soc Trop Med Hyg
Southeast A sian J TMPH
J Parasitol
Inter J Parasitol
British Med J
Parasit Immunol
J Parasitol Res
Parasitology Research
Trends Parasitol
Acta Trop
Am J Trop Med Hyg
Korean J Parasitol
Malar J
Am J Pub Hlth
相关领导机构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相关编辑协会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
中国期刊协会
上海市期刊协会
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02年 第2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2-08-3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著
双氢青蒿素与咯萘啶伍用治疗抗性恶性疟的研究
刘德全;林世干;冯晓平;陈文江;陈溥林;吴惠敏;陈昌;柳坚
2002, 20(4): 1-196.
摘要
(
)
PDF
(2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寻找更理想的治疗抗药性恶性疟的联合用药方案。 方法 双氢青蒿素、咯萘啶单用及伍用分别治疗24、25和32例恶性疟现症患者,分别于服药后第14、21及28天随访,以退热时间、原虫消失时间、复燃时间、复燃率、治愈率、配子体携带率、药物副作用发生率等为指标,以双氢青蒿素、咯萘啶标准疗法为对照,进行临床双盲试验,综合评估双氢青蒿素合并咯萘啶疗法。 结果 伍用组退热时间35.7±24.7h与咯萘啶单用组35.8±16.5h相似(P>0.05),显著快于双氢青蒿素单用组52.6±38.9h(P<0.01)。伍用组无性体原虫消失时间23.8±10.1h与双氢青蒿素单用组22.9±6.5h相似(P>0.05),显著快于咯萘啶单用组49.4±20.3h(P<0.01)。伍用组治后配子体出现率、持续时间及密度分别为20.0%、5.7d和4个/μl血,与双氢青蒿素单用组16.7%、3.5d和3个/μl血相似(P>0.05),明显好于咯萘啶单用组60.9%、11.5d和12个/μl血(P<0.01)。3种方案均无明显药物副反应。 结论 双氢青蒿素与咯萘啶伍用保持了两药的优点,克服了两药的不足,是目前治疗抗性恶性疟较为理想的药物组合
杜氏利什曼原虫平原和荒漠疫区分离株LACK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马莹;胡孝素;王雅静;王子龙
2002, 20(4): 2-200.
摘要
(
)
PDF
(2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测定我国平原疫区和荒漠疫区杜氏利什曼原虫分离株活性蛋白激酶 C受体同源物 (L ACK)基因序列 ,并与山丘疫区分离株及国外利什曼原虫分离株进行比较。 方法 应用 RT- PCR扩增 L ACK基因 ,将其克隆入p UC18载体后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序 ,并与 Gen Bank中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结果 用 RT- PCR成功扩增出约95 0 bp的 L ACK基因片段 ,测序结果表明其片段大小均为 94 2 bp,与 Gen Bank中多种利什曼原虫 L ACK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达 97%以上。我国山丘、平原和荒漠 3个不同疫区杜氏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 L ACK基因序列的一致性达95 %以上。 结论 获得了我国平原和荒漠疫区杜氏利什曼原虫 L ACK基因序列。我国 3个不同疫区杜氏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 L ACK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
日本血吸虫SjC21.7核酸疫苗诱导小鼠保护性免疫作用的研究
余传信;朱荫昌;殷旭仁;任建功;司进;许永良;沈林南
2002, 20(4): 3-204.
摘要
(
)
PDF
(3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 2 1.7k Da膜蛋白分子 (Sj C2 1.7)核酸疫苗对 BAL B/ c小鼠的免疫保护性作用。 方法 采用 PCR方法扩增出特异性 Sj C2 1.7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序列 ,在其起始密码子处引入 Kozark序列。将目的基因片段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质粒 pc DNA3.1中 ,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 Sj C2 1.7- pc DNA3.1。 4 8只 BAL B/ c小鼠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和加强组。对照组小鼠的股四头肌注射接种 pc DNA3.1,实验组同法注射重组质粒 Sj C2 1.7- pc D-NA3.1,加强组除注射重组质粒 Sj C2 1.7- pc DNA3.1外 ,同时注射重组质粒 P35 - pc DNA3.1及 P4 0 - pc DNA。每隔 2 wk免疫 1次 ,共免疫 3次。第 3次免疫后第 30天 ,每只鼠感染 4 5± 1条尾蚴 ,4 5 d后剖杀计数各组小鼠成虫数及肝卵数。通过 EL ISA和免疫组化分析观察小鼠免疫学特征的变化。 结果 免疫组化分析显示 ,实验组小鼠股四头肌局部组织有特异性抗原蛋白表达。EL ISA分析表明 ,免疫后实验组和加强组有部分小鼠出现特异性 Ig G抗体。与对照组比较 ,实验组减虫率及减卵率分别为 2 9.9%及 13.8% ,加强组分别为 31.9%及 2 8.0 %。加强组减卵率显著高于实验组(P<0 .0 5 )。 结论 Sj C2 1.7核酸疫苗能诱导 BAL B/ c小鼠产生一定水平的抗血吸虫感染
遥感用于鄱阳湖区钉螺孳生地的监测(英文)
伍卫平;GeorgeDavis;刘红云;EdmundSeto;吕尚标;张晶;华政辉;郭家钢;林丹丹;陈红根;PengGong;冯正
2002, 20(4): 4-208.
摘要
(
)
PDF
(4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结合遥感技术和地面生态学调查数据区分钉螺孳生地并监测其变化。 方法 从鄱阳湖共选择10 0个调查点 ,75个为从鄱阳湖 5 74块草洲中随机抽取。根据历史调查 (1982~ 1984 ) ,其中 5 0个有螺 ,2 5个无螺 ,另2 5个为非钉螺孳生地调查点。将每个调查点 (面积 10 0 0 0 m2 )分成 10 0格 ,从中随机抽取 2 0格 ,在每格的中央置钉螺调查框 (4m2 ) ,收集框内所有钉螺。收集与地面调查同期的 TM卫片。采用非监督分类法对卫片进行分类并结合地面调查结果区分钉螺孳生地。 结果 分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90 .0 %~ 95 .6 %和 6 1.1%~ 6 8.6 %。 1999~ 2 0 0 0年 ,鄱阳湖区估算的钉螺孳生地面积变幅为 6 2 3.4~ 76 2 .8km2。 结论 钉螺孳生地与植被覆盖的区域有关 ,卫片分类能用于区分钉螺孳生地确定其范围并监测其随关键因素的波动而造成的变化。
己酮可可碱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脏TGF- β1和Ⅰ、Ⅱ型胶原表达的影响
熊莉娟;罗端德;曾令兰;李淑莉
2002, 20(4): 5-211.
摘要
(
)
PDF
(2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己酮可可碱 (pentoxifylline,PTX)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 、 型胶原含量的影响。 方法 4 0只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均分 4组 ,对照组不作任何治疗。吡喹酮组 5 0 0mg/ (kg· d)治疗 2 d,高剂量 PTX组 36 0 mg/ (kg· d)治疗 8wk,低剂量 PTX组 180 mg/ (kg· d)治疗 8wk。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和多媒体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 ,观察不同剂量 PTX治疗前后肝脏 TGF-β1和 、 型胶原含量的变化。 结果 PTX对 TGF- β1和 、 型胶原含量的影响与治疗剂量有关 ,高剂量 PTX组 TGF- β1和 、 型胶原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1) ,而低剂量 PTX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结论 高剂量 PTX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可显著降低其肝脏 TGF-β1和 、 型胶原的含量。
谷胱甘肽抑制蒿甲醚的抗血吸虫作用(英文)
翟自立;焦佩英;梅静艳;肖树华
2002, 20(4): 6-215.
摘要
(
)
PDF
(2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对蒿甲醚伍用氯化血红素抗日本血吸虫作用的影响。 方法 将蒿甲醚、氯化血红素、GSH及谷胱甘肽耗竭剂 2 ,4 -二硝基氯苯 (CDNB)单一或伍用加入含 5周龄血吸虫的培养液内 ,温育2 4 h后 ,测定虫体的丙二醛含量 ,并观察培养至 96 h虫体存活情况。感染小鼠经蒿甲醚 30 0 mg/kg治疗后 6、12或 2 4h,测定虫体的 GSH水平。 结果 体外 ,蒿甲醚伍用氯化血红素作用血吸虫 2 4 h后 ,虫丙二醛含量明显升高。培养时间延长 ,虫陆续死亡。GSH对蒿甲醚伍用氯化血红素诱导血吸虫脂质过氧化及杀虫作用具有拮抗作用 ,CDNB则有增强作用。体内 ,蒿甲醚作用血吸虫 6~ 2 4 h,虫体内 GSH水平先降低再明显升高。 结论 GSH可能在血吸虫防御蒿甲醚衍生的毒性过氧化物和自由基攻击中起重要作用。
小鼠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超微结构动态观察
王雪莉;张玲敏;唐福星;郭祖文;吴春云;熊钟瑾
2002, 20(4): 7-219.
摘要
(
)
PDF
(6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过程中几种相关细胞和肝组织超微结构动态变化 ,以探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可能机制。 方法 日本血吸虫尾蚴经皮肤感染小鼠建立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常规方法制作肝组织透射电镜标本并观察。常规 HE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 结果 HE染色显示小鼠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建立成功。电镜观察显示小鼠感染后 6 wk,急性肉芽肿周围的肝细胞发生坏死 ,肝窦内皮细胞窗孔减少 ,贮脂细胞 (FSC)脂滴减少 ,枯否细胞胞浆出现大吞噬体和粗面内质网。 8wk时部分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 ,少数肝细胞间隙增宽 ,间面出现微绒毛。肝窦周隙内充满大量胶原纤维 ,并形成肝窦毛细血管化。FSC胞浆出现含胶原原纤维的分泌泡 ,周围见大量胶原纤维。枯否细胞粗面内质网增加。 10 wk时 FSC转变为肌成纤维细胞。 12 wk时肌成纤维细胞减少 ,成纤维细胞和纤维细胞增加。 结论 FSC被激活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是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发生的关键环节 ,激活的枯否细胞、损伤的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与 FSC的活化密切相关 ,肝窦毛细血管化可能加速肝纤维化的发展。
不同品系小鼠对卡氏肺孢子虫的易感性及其免疫反应的研究
安春丽;苏晓平;A.G.Harmsen
2002, 20(4): 8-222.
摘要
(
)
PDF
(1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不同品系小鼠对卡氏肺孢子虫 (P.c)的易感性及其免疫反应。 方法 以接触传播方式使BAL B/ c和 C5 7BL / 6小鼠 (各 15只 )感染 P.c。观察小鼠与传染源接触 4、5、6 wk后肺内虫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CD4 + T细胞和 CD8+ T细胞及血清 Ig G水平的变化。 结果 与传染源接触 4 wk,小鼠肺内均可检出 P.c,之后 ,BAL B/ c小鼠虫数继续增高 ,5 wk末达高峰。4 wk时 C5 7BL/ 6小鼠虫数无明显变化 ,5 wk时显著少于 BAL B/ c小鼠。两组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内 CD4 + CD6 2 low T细胞和 CD8+ CD6 2 low T细胞数明显增多 ,血清 Ig G抗体水平显著上升。6 wk小鼠肺内 P.c均转阴。 结论 BAL B/ c比 C5 7BL / 6小鼠更易感染 P.c。 BAL B/ c和 C5 7BL / 6小鼠感染 P.c后5 wk可产生有效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并清除肺内感染的 P.c
大链壶菌感染对致倦库蚊幼虫体内元素的影响
潘卫;包怀恩
2002, 20(4): 9-225.
摘要
(
)
PDF
(2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大链壶菌感染对致倦库蚊幼虫体内元素的影响 ,从无机化学角度探讨大链壶菌 (L agenidiumgiganteum)灭蚊的可能机制。 方法 采用原子发射光谱仪 ,测定正常蚊幼虫 (对照组 )与感染大链壶菌后不同时期蚊幼虫 (实验组 )组织与生命活动有关的 18种元素含量的变化。 结果 感染 0 h(即加入大链壶菌块后 30~ 4 8h,幼虫体表布有黑化点 ,为初始感染 ) ,实验组的 Ca、Cu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Co、Cd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感染 2 4 h,实验组和对照组间有 16种元素含量有明显差异 ,其中 Ca、Mg、Na、P、Fe、Zn、Cu、Mn、Cr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K、Mo、Co、Ni、Al、Cd、P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感染 4 8h,除 Sr外 ,17种元素含量与对照组间均有明显差异。 结论 大链壶菌感染蚊幼虫后 ,使多种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元素呈降低趋势 ,而一些重金属等有害元素在体内储积。这可能是影响蚊幼虫正常生命活动以致死亡的重要原因。
实验报道
脑囊尾蚴病患者脑脊液一氧化氮含量分析
文芳;曾非;余绍祖
2002, 20(4): 10-228.
摘要
(
)
PDF
(2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脑囊尾蚴病患者脑脊液 (CSF)一氧化氮 (NO)含量以及细胞学成分变化。 方法 采用 Griess法检测 30例脑囊尾蚴病、2 0例结核性脑膜炎 (TBM)及 2 0名健康人 (对照组 ) CSF的 NO水平 ,同时进行其细胞学成分分析。 结果与结论 Griess法能快速、准确地检测 CSF的 NO含量。脑囊尾蚴病组及 TBM组 CSF的 NO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脑囊尾蚴病组 NO水平明显高于 TBM组 (P<0 .0 5 ) ,并以持续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点。
钉螺在水中运动状态的观察
何昌浩;潘昭汉;张爱华;蔡顺德;潘幼勤;邓伟文
2002, 20(4): 11-231.
摘要
(
)
PDF
(2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钉螺在水体中的运动状态。 方法 采用钉螺生物学与水力学以及河流泥沙工程学相结合的方法 ,观察钉螺运动状态。 结果与结论 钉螺的爬行能力很低 (最大爬速每分钟仅 2 .98cm) ,其在江河沟渠中的自身运动可忽略不计 ,但在阻 /灭螺工程中设计沉降池时必须考虑钉螺的自身运动。钉螺在江河沟渠水流中的运动状态主要表现为 :1吸附于载体随水漂流 ;2作为悬移质随水流推动移行 ,其主要来自湖沼地区大量有螺洲滩随水流启动的、以及沉降在河床床面上的重新启动的钉螺 ,均为 7周龄以下的幼螺 ,因其吸附力较小而易失散。螺龄较大的野外钉螺平均吸附力为其体重的 13倍 ,不易失散。
防治经验
滕州市消灭丝虫病的技术措施
马西稳;张学启;徐玉銮
2002, 20(4): 12-234.
摘要
(
)
PDF
(2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总结滕州市消灭丝虫病的技术措施。 方法 将滕州市 4 0余年丝虫病防治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普查普治、全民食用乙胺嗪药盐 ,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之后 ,对原微丝蚴血症者开展复查复治 ,于 1995年达到了消灭丝虫病的标准。 结论 确立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防治策略 ,落实监测方案 ,可达到消灭丝虫病的目标。
大理市血吸虫病疫情回升及原因分析
李克林;杨光怀;段所胜;夏光辉
2002, 20(4): 13-237.
摘要
(
)
PDF
(1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大理市 199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后 5年间的疫情变化。 方法 收集 1995~ 2 0 0 0年的血吸虫病流行病学数据 ,并进行统计、对比和分析。 结果 1995~ 2 0 0 0年 ,大理市人群粪检阳性率逐年升高 ,每年均有 14岁以下血吸虫病患者和新感染者。 1996~ 1998年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 ,耕牛粪检阳性率处于波动状态。1996年有螺面积扩大 ,1997~ 2 0 0 0年阳性螺点均维持在较高水平 (每年大于 2 0 0点 )。 结论 大理市血吸虫病疫情呈回升趋势 ,可能的原因包括服药率低 ,家畜流动频繁及灭螺不力等。
云南省元江流域现行疟疾预防措施的成本效果分析
2002, 20(4): 14-241.
摘要
(
)
PDF
(2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省元江流域现行疟疾预防措施的成本效果分析
许建卫;杨煌;杨宗强;杨国灿;马信文;汪文仁;顾云安;汪丽波;杨学文;马峻
2002, 20(4): 14-241.
摘要
(
)
PDF
(2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现行疟疾预防措施在元江流域的成本效果。 方法 通过 3个现场干预试验和经济学分析 ,评价预防服药、单一 DDT滞留喷洒和两者综合使用的防疟作用和成本效果。 结果 1对筑路民工每月 1次的哌喹 /磺胺多辛预防服药 ,相对发病率指数为 0 .35 (95 % CI:0 .2 0~ 0 .5 9) ,7~ 11月保护 1人的费用为 6 .6 9元 ,减少 1例疟疾患者的费用为 4 5 9元。 2在河谷高疟村寨 ,10 d1次的氯喹加伯氨喹预防服药 ,相对发病率指数为 0 .2 8(95 % CI:0 .0 8~ 0 .99) ,5个月保护 1人的费用为 5 .30元 ,减少 1例疟疾患者的费用为 30 0元。 3在 5~ 9月 ,1月 1次的乙胺嘧啶/磺胺多辛预防服药组、 4月份 1次的 DDT滞留喷洒组、以及综合使用组的标准发病指数 (SMR)分别为 10 0 %、98%和5 0 % ;保护 1人的费用分别为 1.4 9、2 .4 8和 3.97元 ;单一预防服药组疟疾病例数 ,未能在上一年基础上继续减少 ,DDT滞留喷洒组和综合措施组减少 1例疟疾患者的费用分别为 14 5 35元和 90 8元。 结论 每月 1次的哌喹 /磺胺多辛和 10 d 1次的氯喹加伯氨喹预防服药成本差异不大。每月 1次的哌喹 /磺胺多辛在该地区的效果得到进一步证实。与单一措施相比较 ,综合性措施成本效果最佳 ,但费用昂贵。
网上信息
生物信息学技术在疟原虫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
李军涛;陈守义
2002, 20(4): 15-244.
摘要
(
)
PDF
(2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脂质体介导输送系统在疟疾防治中的应用
张皓冰
2002, 20(4): 16-248.
摘要
(
)
PDF
(3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摘要
江西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重点监测与干预措施的效果观察
李志宏;张昆照;严雨富;龚艳凤
2002, 20(4): 17-249.
摘要
(
)
PDF
(1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报
蠕形螨标本制作方法探讨
李永祥;张辉;刘振忠;郑志红
2002, 20(4): 18-196.
摘要
(
)
PDF
(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虫玻片标本制作中涂片厚度对原虫形态的影响
方正明
2002, 20(4): 19-215.
摘要
(
)
PDF
(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鸡蛋内的异形异形吸虫
李早荣;武国玲;仇锦波
2002, 20(4): 20-225.
摘要
(
)
PDF
(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皮内试验在消灭血吸虫病地区病情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殷安华;徐敏皋;赵玉琪;徐卫达
2002, 20(4): 21-234.
摘要
(
)
PDF
(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庆市梁平县52年疟疾流行趋势与特征分析
张明泽
2002, 20(4): 22-237.
摘要
(
)
PDF
(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山丘内陆村发生急性血吸虫病调查分析
金江;槐玉昌
2002, 20(4): 23-241.
摘要
(
)
PDF
(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种快速、简便检查蠕虫卵的厚涂片法
王国英;都景芳
2002, 20(4): 24-250.
摘要
(
)
PDF
(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颅压型脑囊尾蚴病的外科疗法
祁国英;吴鹏飞;徐鹏;陈久荣;雷鸣;张文萃
2002, 20(4): 25-251.
摘要
(
)
PDF
(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群循环抗原和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罗帮坤;刘德才
2002, 20(4): 26-252.
摘要
(
)
PDF
(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症粪类圆线虫病患者痰液中丝状蚴与成虫形态鉴定
张学妹;常正山;陈韶红;张永年;石尧忠
2002, 20(4): 27-253.
摘要
(
)
PDF
(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嘉兴市居民肠道寄生虫病调查分析
俞文美;王金荣
2002, 20(4): 28-254.
摘要
(
)
PDF
(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省动物弓形虫感染调查
叶玉美;魏德琼;涂育发
2002, 20(4): 29-255.
摘要
(
)
PDF
(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例肺包虫病患者肺功能测定分析
马桂梅;张学军;王辉
2002, 20(4): 30-256.
摘要
(
)
PDF
(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反复发病的疟疾一例报告
杨恒林;张志勇
2002, 20(4): 31-200.
摘要
(
)
PDF
(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卵巢细粒棘球蚴病一例
李荣荣
2002, 20(4): 32-208.
摘要
(
)
PDF
(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型疟死亡一例分析
杨家明
2002, 20(4): 33-208.
摘要
(
)
PDF
(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肾移植患者感染卡氏肺孢子虫一例
招钜泉;刘志江;李小平
2002, 20(4): 34-222.
摘要
(
)
PDF
(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并殖吸虫病6例报告
姚国忠;曾力强
2002, 20(4): 35-228.
摘要
(
)
PDF
(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感染大阴唇一例
刘鸿昌;张春和
2002, 20(4): 36-248.
摘要
(
)
PDF
(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