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2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9-08-30
    论著
    湖北钉螺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研究
    李石柱;王艺秀;刘琴;吕山;王强;吴缨;张仪;周晓农
    2009, 27(4):  1-296. 
    摘要 ( )   PDF (3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测定并分析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 方法 利用特异引物和通用引物分别扩增湖北钉螺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COⅠ)、细胞色素b(Cytb)、16SrRNA(16S)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Ⅲ(COⅢ)基因片段,在此基础上利用长PCR技术扩增上述4个基因间的长片段,纯化克隆后采用引物步移法测序。 结果 湖北钉螺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为15 182 bp(GenBank登记号为FJ997214),为闭合环状分子,A+T含量为67.3%;包括13个蛋白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NA基因和一段72 bp的A+T富集区;蛋白质编码基因均以ATG为启动子,除呼吸链NADH脱氢酶的第一亚单位(ND1)基因以潜在的T作为终止密码子外,其余基因均以典型的TAA或TAG为终止子;基因重叠区有2处,分别为4 bp和7 bp;基因间隔区共21处合计145 bp,长度范围为1~30 bp;22个tRNA中,除2个tRNASer和tRNAGln、tRNAIle以外均能形成典型的二级结构。 结论 获得了湖北钉螺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
    鄱阳湖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治理策略费用-效果/效益分析
    林丹丹;曾小军;陈红根;洪献林;陶波;李宜锋;熊继杰;周晓农
    2009, 27(4):  2-302. 
    摘要 ( )   PDF (2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的费用-效果和费用-效益,为调整和完善血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江西省进贤县选择实施新策略的爱国村和新和村为干预组,以采取常规血吸虫病控制措施的星子县西庙村和渚溪村为对照组。干预组实施“以机代牛、封洲禁牧、改水改厕、沼气池建设”等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措施,并辅以人群查治、健康教育措施(以下简称新策略);对照组实施人、畜查治,健康教育和易感地带灭螺等措施。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常规血吸虫病防治费用、综合治理费用及各项措施的单位费用/效益。对两组进行费用效果和效益的比较分析,并进行效益预测和敏感性分析。 结果 干预组平均每100人、每100头牛、每100只钉螺感染率下降1%的总费用分别为480.01元、6 851.24元和683.63元,分别为对照组的2.70、4.37和20.25倍。虽然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效益费用比(BCR)均小于1,但干预组(0.94)远大于对照组(0.08);敏感性分析显示,干预组BCR在接近1的区域变动,而对照组在0.5以下变动。干预组的总BCR在第4年可达1.13,实现成本回收。 结论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具有更佳的防治效果和远期效益,可产生血防、社会(生态)和经济等三重效益,并具持效作用。
    湖区慢性血吸虫病伤残权重的初步探讨
    许毅从;邹先胜;赵焕虎;冉鹏;段琼红
    2009, 27(4):  3-306. 
    摘要 ( )   PDF (2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发展适合我国慢性血吸虫病疾病负担评价的伤残权重,从而更准确地评估其疾病负担。 方法 以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疾病的六级失能等级标准为依据,评定我国慢性血吸虫病的年龄别和性别平均伤残权重。通过问卷对湖北省阳新县血吸虫病监测点的219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进行调查,全部数据采用EpiData3.1软件建库,应用SAS8.1软件进行分析。分别采用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检验比较性别和年龄别伤残权重,用Nemenyi法对年龄别伤残权重进行两两比较,并通过多因素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伤残权重的影响因素。 结果 我国湖区慢性血吸虫病患者伤残权重均值为0.122。年龄别伤残权重为0.020~0.280,高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确定的0.005~0.006。伤残权重值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2.590,P<0.01)。男、女性伤残权重分别为0.103和0.147,女性明显高于男性(Z=2.405,P<0.05)。多因素累积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伤残权重具有明显的年龄依赖性(OR=1.173,95%可信区间为1.130~1.217),收入水平是重要的保护因子(OR=0.497,95%可信区间为0.319~0.775),而性别是一个混杂因子。 结论 慢性血吸虫病患者每存活一年平均损失近1/8个健康寿命年,该评定结果高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确定值。
    不同种(株)利什曼原虫毒力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
    张仁刚;张洁;敬保迁
    2009, 27(4):  4-311. 
    摘要 ( )   PDF (2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不同种(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的毒力相关基因表达情况。 方法 制备杜氏利什曼原虫、婴儿利什曼原虫、热带利什曼原虫、硕大利什曼原虫和墨西哥利什曼原虫等5种7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的总RNA,采用半定量RT-PCR法,以α-微管蛋白基因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GAPDH)作为阳性对照,根据GenBank公布的GDP甘露糖焦磷酸酶基因(GDPMP)、A2抗原相关蛋白基因(A2rel)、脂磷酸多糖合成蛋白1基因(LPG1)、脂磷酸多糖合成蛋白2基因(LPG2)、动基体膜蛋白11基因(KMP-11)、胱氨酸蛋白酶C基因(CPC)、亲水性酰化表面蛋白B1基因(HASPB1)、胱氨酸蛋白酶2基因(CPB2)、胱氨酸蛋白酶B2.8基因(CPB2.8)和热激蛋白100基因(CLP b)等毒力相关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扩增,分析以上各基因在各种(株)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 各毒力基因在不同种(株)利什曼原虫的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中的表达明显不同,HASPB1基因在7个种(株)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和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中均表达,GDPMPLPG1LPG2CPB2.8CPB2A2rel和CLP基因分别在特定种(株)的前鞭毛体和/或无鞭毛体中表达,CPC基因仅在杜氏利什曼原虫SC10株和硕大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内表达,KMP-11基因在7个种(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或无鞭毛体内均不表达。 结论 毒力相关基因的表达存在种特异性和期特异性。
    猪囊尾蚴特异性抗原的筛选、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方文;包怀恩;肖靓靓;牟荣
    2009, 27(4):  5-317. 
    摘要 ( )   PDF (3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猪囊尾蚴的特异性抗原进行筛选、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方法 四川省雅江县呷拉乡猪带绦虫病患者,口服槟榔-南瓜子驱虫,收集、制备虫卵悬液(8万个/ml)。将6头20 d龄三元杂交乳猪均分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组每猪灌胃虫卵悬液1 ml。40 d后,分别制备实验组心脏血混合血清及对照组心脏血混合血清;收集、制备实验组猪囊尾蚴蛋白,进行双向电泳(2-DE)分析。将凝胶蛋白斑点转移至聚偏氟乙烯膜(PVDF膜),用实验组混合血清及对照组混合血清(均为1 ∶ 10)为一抗,羊抗猪HRP-IgG(1 ∶ 200)为二抗,进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比较两组杂交蛋白点的差异,确定猪囊尾蚴抗原抗体阳性杂交斑点,据此挖取双向电泳与之对应的蛋白点,用电喷雾离子阱型质谱仪(ESI-Trap MS)进行质谱鉴定。搜索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网站信息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 双向电泳凝胶共检测到207±9个蛋白质斑点,相对分子质量为Mr 14 400~94 000,等电点(pI)为3.0~10.0。筛选出7个特异性抗原,其中的4个分别为AF239799-1膜联蛋白(AF239799-1 annexin)、细胞支架肌动蛋白-2(cytoskeletal actin-2)、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和肌动蛋白-1(actin-1)。前1个蛋白已被鉴定为猪带绦虫特异性抗原,后3个蛋白抗原与NCBI网上登录的亚洲带绦虫成虫蛋白一致,为猪囊尾蚴特异性抗原。 结论 共获得3个猪囊尾蚴特异性抗原,即细胞支架肌动蛋白-2、原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1。
    外源性一氧化氮体外杀伤红内期间日疟原虫的实验研究
    方强;夏惠;王雪梅;陆凤;陶志勇;曹俊;孙新;高琪
    2009, 27(4):  6-321. 
    摘要 ( )   PDF (2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外源性一氧化氮(NO)对红内期间日疟原虫的杀伤作用。 方法 采集以早期滋养体期为主,原虫密度>0.5%的患者血样,配成含2%红细胞的虫血混悬液。96孔板中每孔加100 μl虫血混悬液,再加入各组试剂,亚硝基铁氰化钠(SNP,分别为0.02、0.05、0.10、0.20、0.50、1.00 mmol/L),SNP + 血红蛋白(Hb)0.15 mmol/L,SNP + 硫酸亚铁(FeSO4)0.15 mmol/L,SNP + L-半胱氨酸(L-cyst)1.00 mmol/L,SNP + FeSO4 0.15 mmol/L+ L-cyst 1.00 mmol/L,后4组SNP浓度均为1.00 mmol/L,设对照组,每组重复3次,置37 ℃ 5% CO2培养箱中培养。根据虫龄,估计发育至裂殖体时间,提前3 h取空白对照孔涂片镜检,确定终止培养时间,培养终止后吉氏染色,镜检计数成熟裂殖体,计算NO对红内期间日疟原虫的抑制率,统计分析各组对间日疟原虫抑制率的差异。 结果 SNP 0.02 mmol/L组,间日疟原虫抑制率为(0.84±1.69)%,对培养的红内期间日疟原虫无杀伤作用(P>0.05);SNP 0.05 mmol/L组,间日疟原虫抑制率为(12.26±3.04)%,对培养的红内期间日疟原虫存在杀伤作用(P<0.01)。且抑制率随SNP浓度上升而升高。在含有1.00 mmol/L SNP的孔中分别加入Hb、L-cyst、FeSO4和FeSO4+L-cyst与只添加SNP 1.00 mmol/L孔相比,红内期间日疟原虫抑制率自(85.40±2.90)%下降为(5.90±2.90)%、 (25.86±4.02)%、 (30.16±2.75)%和(16.71±2.30)%。结论 外源性NO对体外培养的红内期间日疟原虫有杀伤作用,而Hb、L-cyst和FeSO4可以逆转这种杀伤作用。
    按蚊TEP1基因与硝喹诱导疟原虫卵囊黑化反应的相关性
    张健;徐文岳;段建华;黄复生
    2009, 27(4):  7-325. 
    摘要 ( )   PDF (2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斯氏按蚊TEP1基因与抗疟药硝喹诱导约氏疟原虫卵囊黑化反应的相关性进行初步研究。 方法 斯氏按蚊吸血感染约氏疟原虫后,随机分为两组(各300只),A组喂饲含0.1%硝喹蔗糖水,B组喂饲10%蔗糖水。另设正常对照组(C组),常规蔗糖水饲养。分别于用药后第1、2、3和4天,取各组雌蚊的血淋巴(各50只),提取cDNA模板,设计引物,克隆斯氏按蚊TEP1基因,用荧光定量PCR检测TEP1基因在抗疟药硝喹诱导下的变化;同时解剖各组雌蚊(各25只),光镜观察约氏疟原虫卵囊的黑化情况,分析TEP1基因与抗疟药诱导的黑化反应的关系。结果 成功克隆TEP1基因,推测其氨基酸序列含有TEP分子高度保守的硫酯序列区(GCGEQ)。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抗疟药硝喹可诱导斯氏按蚊TEP1基因表达上调,于诱导后第3天,A组的TEP1基因相对表达量为2.423,是B组(1.036)的2.5倍,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点,光镜观察显示,A组蚊经硝喹诱导后的约氏疟原虫卵囊出现黑化现象,黑化率约14.0%,而B组则未发现有黑化现象。 结论 抗疟药物硝喹可诱导斯氏按蚊TEP1基因上调,该基因与约氏疟原虫卵囊黑化相关。

    实验研究
    王昕;刘巧凤;路睿;徐佳楠;李调英;孙磊;张亚楼;孙力杨;张辉;陈建平
    2009, 27(4):  8-331. 
    摘要 ( )   PDF (3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制备抗泡球蚴组织单克隆抗体,并鉴定其特异性。 方法 运用泡球蚴组织粗抗原免疫小鼠制备免疫脾细胞,运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将其与小鼠骨髓细胞SP2/0融合。采用ELISA和免疫组化方法筛选抗泡球蚴原头节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检测所获细胞株的染色体数目,采用ELISA和免疫组化法鉴定所获抗体的特异性。 结果 获得了一株能稳定分泌的抗泡球蚴原头节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6G2A7F7。染色体数目为98条,为明显的融合细胞核型。所分泌的抗体McAb P325能与泡球蚴中的生发层和原头节特异结合,特别对原头节上的小钩和吸盘表现出很强的结合反应。但与棘球蚴(人源)和水泡带绦虫幼虫(细颈囊尾蚴)组织无特异性结合反应。 结论 制备的杂交瘤细胞能稳定分泌McAb P325,为泡球蚴的细胞分类、免疫组化和抗原研究提供工具和基础。

    地塞米松与ATP联用在体外诱导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细胞凋亡的研究
    康金凤;胡汉华;袁武梅;武贵臻;陈蓉;白山别克·吴汗;艾赛提·卡力
    2009, 27(4):  9-335. 
    摘要 ( )   PDF (3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与三磷酸腺苷(ATP)联用在体外诱导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细胞凋亡的作用。 方法 体外培养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分别设地塞米松(5 mmol/L)组、 ATP(1.6 mmol/L)组、 地塞米松(5 mmol/L)+ATP(1.6 mmol/L)组和空白对照组,显微镜下观察原头节变化。药物诱导8 h后,选取原头节形态改变最明显的一组和空白对照组,透射电镜观察这两组原头节的超微结构,原位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原头节中的凋亡细胞,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该酶活性,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两组原头节的DNA片段。 结果 药物诱导8 h后观察,与对照组相比,地塞米松组和地塞米松+ATP组的原头节均出现团缩、顶突内凹和体积缩小,钙颗粒明显减少且模糊不清,未见原头节活动,其中地塞米松+ATP组原头节的形态改变更明显,故选择该组作为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进行后续试验。透射电镜观察见实验组原头节中实质细胞体积缩小、细胞膜皱缩、细胞基质浓缩、核异染色质凝集呈团块状或新月形边集于核膜下,表现出凋亡细胞的特征。TUNEL法在实验组的原头节中检测到散在的凋亡细胞,对照组则未见凋亡细胞。实验组caspase-3活性约为对照组的12倍。电泳结果显示,实验组DNA中有约150 bp的核小体DNA片段。 结论 地塞米松与ATP联用可在体外诱导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细胞凋亡。

    张壮志;石保新;由弘;赵莉;吐尔洪·依米提;王进成;张文宝;崔德胜;艾尔肯;郭金梁
    2009, 27(4):  10-339. 
    摘要 ( )   PDF (2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多头绦虫膜蛋白(45M)对羊脑多头蚴病的免疫保护效果。 方法 12只新疆哈萨克羊随机均分为免疫组和对照组,免疫组用重组多头绦虫膜蛋白(45M)与佐剂乳化后颈部皮下2点免疫,抗原免疫剂量为50 µg/只,注射体积为1 ml,共免疫4次,每次间隔3周。对照组以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表达物代替免疫抗原同法免疫。定时采集羊血,分离血清。ELISA法检测血清中IgG和IgM的抗体水平。于末次免疫后105 d,免疫组和对照组每羊经口攻击感染5 000个多头绦虫虫卵,感染2周后剖检羊脑多头蚴囊数,计算减囊率。将经孵化激活的六钩蚴分别置于含10%两组免疫攻击感染羊血清的RPMI 1640培养液中培养,观察两组羊血清对多头绦虫六钩蚴的杀伤情况。 结果 免疫组有3只羊感染多头蚴包囊,平均囊荷数为1.5个,囊平均直径为2.2 mm,免疫组减囊率为68.9%。六钩蚴与免疫组羊血清共培养72 h后,90%死亡,被杀伤的六钩蚴出现萎缩,或膨胀致使内部结构模糊。ELISA检测结果显示,在第4次免疫后(第9周),免疫组IgG抗体水平达到最高(2.32±0.76),与对照组(0.70±0.42)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7,P<0.01)。经口感染六钩蚴后(第24周),免疫组IgG和IgM抗体水平(1.53±0.81, 0.90±0.26)仍显著高于对照组(0.64±0.43, 0.43±0.15)(P<0.01)。 结论 重组蛋白45M可引起机体较强的体液免疫反应。
    弓形虫表面抗原SAG4基因的克隆、表达和鉴定
    杨雯;万孝玲;田春林;王卫群;刘晓泉
    2009, 27(4):  11-343. 
    摘要 ( )   PDF (2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弓形虫表面抗原SAG4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和免疫反应性分析。 方法 根据弓形虫RH株SAG4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AF340224.1)设计引物,体外扩增目的基因,并将其克隆至pMD19-T载体,经PCR和双酶切鉴定并测序,亚克隆至pET28a(+)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SAG4重组蛋白的表达情况,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该蛋白与弓形虫慢性感染小鼠血清的免疫反应性。 结果 扩增获得的目的基因片段为537 bp。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重组基因编码产物为弓形虫SAG4抗原,是一种外膜蛋白。重组菌经IPTG诱导后,以包涵体的形式稳定表达SAG4。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表明,诱导表达的蛋白能被弓形虫慢性感染小鼠血清识别,其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18 740。 结论 重组蛋白SAG4有一定的免疫反应性。
    防治经验
    2004-2007年我国内脏利什曼病流行情况
    郑灿军;王立英;许翔;朱雪花;伍卫平
    2009, 27(4):  12-346. 
    摘要 ( )   PDF (1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2004-2007年我国内脏内脏利什曼病的疫情状况。 方法 使用SPSS 12.0软件,对2004-2007年中国疾病疫情监测信息网的内脏利什曼病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04-2007年全国内脏利什曼病累计报告病例1 334例,各年分别为351、320、281和382例。发病率居前3位的是新疆(47.5%,633/1 334)、甘肃(33.2%,443/1 334)和四川(16.9%,226/1 334)。全年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以10岁以下儿童为主(51.27%,684/1 334),3~8月份居多。男女病例之比为1.65 ∶ 1。报告病例的流行县由2004年的43个扩大到2007年的64个。 结论 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区范围呈扩大趋势。
    信息报道
    从文献回顾分析抗蠕虫药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郑琪;陈盈;田利光;周晓农
    2009, 27(4):  13-352. 
    摘要 ( )   PDF (3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已发表的抗蠕虫药物文献进行分析,探讨抗蠕虫药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方法  收集在PubMed数据库上收录的1997-2007年医学专业学术期刊抗蠕虫药物的相关文献,通过一定数据准入标准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并构建Access数据库。对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进行如“研究类型”、 “发表年代”、 “涉及药物”等分类项归类。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应的线性回归和二次回归等统计学分析。 结果 抗蠕虫药物相关论文年度发表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年相关论文发表量增加约6篇;应用性研究为主要研究主题;主要研究病种依次为血吸虫病、丝虫病、蛔虫病、棘球蚴病和钩虫病,其中血吸虫病相关文献数量最多,与其他4种主要蠕虫病的相关文献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研究药物为阿苯达唑、吡喹酮、甲苯咪唑、伊维菌素和乙胺嗪;抗蠕虫药物相关文献在多种医学杂志上发表,发表抗蠕虫药物文献数量第1位和第10位的期刊分别占文献总数的5.52%和 1.63%。 结论 近10年来抗蠕虫药物愈来愈受到重视,但其种类不多,亟需发展新药。

    综述
    隐孢子虫和羊隐孢子虫病的研究进展
    崔彬;菅复春;宁长申;李勉;张龙现
    2009, 27(4):  14-356. 
    摘要 ( )   PDF (2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隐孢子虫病是一种全球性的人兽共患病。羊隐孢子虫病在世界各地均有报道,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本文对羊隐孢子虫病的病原分类、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综述。
    TGF-β1与 IL-13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细胞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李静;王维;沈继龙
    2009, 27(4):  15-360. 
    摘要 ( )   PDF (2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纤维化是由于胶原纤维的产生和分解失衡,肝组织细胞外基质(ECM)过度沉积的结果。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替代激活的巨噬细胞(aaM)和白细胞介素-13(IL-13)在纤维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其中TGF-β1和IL-13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前者通过肝星状细胞(HSC)的TGF-β1-Smads细胞信号转导通路起促进作用,而后者通过JAK-STAT6信号途径促纤维化,作用似乎更加关键。此外,替代激活的巨噬细胞为TGF-β1的重要来源,其本身又受IL-13刺激。因此,本文就IL-13、TGF-β1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细胞信号传导进行综述,以探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新药作用靶点。

    致病性自由生活阿米巴的培养
    彭恒;朱淮民
    2009, 27(4):  16-364. 
    摘要 ( )   PDF (3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致病性自由生活阿米巴病原体的分离培养,对疾病诊断和病原体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该病原体国内外报道的分离培养方法,主要包括样品处理、培养条件、虫株传代、虫株致病性检测和虫株保存方法。
    隐孢子虫卵囊DNA纯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吴亮;章秋霞;李婷婷;陈盛霞;曹建平
    2009, 27(4):  17-367. 
    摘要 ( )   PDF (2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CR技术不仅可检测极微量的隐孢子虫,而且具有高度特异性,在隐孢子虫检测中发挥重要作用。PCR检测中,隐孢子虫卵囊模板DNA的制备尤为重要,需对卵囊进行分离纯化和裂解后才能提取纯化DNA。本文综述目前常用的卵囊分离纯化、裂解和DNA提取纯化的方法。
    研究简报
    淡色库蚊抗敌敌畏和抗氯氰菊酯品系的抗性演变
    李士根
    2009, 27(4):  18-312. 
    摘要 ( )   PDF (1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采用敌敌畏和氯氰菊酯对淡色库蚊敏感品系进行选育,至第42代,抗敌敌畏和抗氯氰菊酯品系的抗性指数分别为亲代的12.2倍和534.3倍。选育停止后经20代常规饲养,抗敌敌畏和抗氯氰菊酯品系的抗性指数分别降至6.1倍和83.3倍。表明淡色库蚊对敌敌畏和氯氰菊酯抗性形成和下降速度均不相同。

    双氢青蒿素和阿奇霉素对小鼠体内弓形虫速殖子超微结构的影响
    尹卫东;高全成;刘向东;唐红炜
    2009, 27(4):  19-327. 
    摘要 ( )   PDF (2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30只昆明小鼠随机均分为3组,即双氢青蒿素治疗组(A组)、双氢青蒿素和阿奇霉素联合治疗组(B组), 以及感染对照组(C组)。每鼠腹腔注射感染2×103个弓形虫速殖子。感染8 h后,A组灌服双氢青蒿素75 mg/(kg·d), 间隔12 h再给药1次;B组同A组,另于感染24 h后灌服阿奇霉素200 mg/(kg·d)1次。A、B两组均连续给药4 d,双氢青蒿素间隔12 h给药1次,阿奇霉素间隔24 h给药1次。C组不给药。治疗后(即于感染96 h后),分别随机从各组取 1只小鼠解剖,抽取腹水,分离弓形虫速殖子。常规制备透射电镜标本,观察其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A、B两组弓形虫速殖子均出现水肿,细胞膜结构模糊,局部断裂或破损。细胞质脂滴增多、形成空泡。而感染对照组未出现上述变化。
    福建省霞浦县发现南海溪蟹属一新种(十足目:溪蟹科)报告
    程由注;李莉莎;张仪
    2009, 27(4):  20-369. 
    摘要 ( )   PDF (1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霞浦南海溪蟹(Nanhaipotamon xiapuense sp.nov),2008年4月采自福建省霞浦县松城镇西郊。正模♂,头胸甲长28.2 mm,宽35.6 mm,厚20.4 mm;配模♀,头胸甲长22.6 mm,宽28.7 mm,厚16.4 mm;霞浦南海溪蟹雄性第1腹肢末端超越腹锁突,未达第5、6胸甲缝,末第2节约为末节长的2.4倍,内末角由外末角下缘向内侧约作﹤90°折转而平展,内末角方圆形,略突出,末端指向腹上方,其形态特征可与近似种台湾南海溪蟹、南日南海溪蟹、永春南海溪蟹鉴别。
    内生真菌JJ18接种江滩土壤灭螺实验研究
    杨逊;陈钧;韩邦兴;代剑平;贝宇飞;韩智义
    2009, 27(4):  21-372. 
    摘要 ( )   PDF (2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钱松内生真菌JJ18(Aspergillus)分别接种到固体培养基(A)、灭菌土壤(B)和未灭菌土壤(C)中,按照WHO的杀螺剂浸泡试验法观察各培养基浸出液的发酵产物对钉螺的杀灭作用,以及JJ18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并设不接种内生真菌JJ18的未灭菌空白土壤组(D)、去氯离子水阴性对照组(E)和氯硝柳胺阳性对照组(F)。采用WHO推荐的浸泡法,用卤虫(Artemia salina)模型观察其急性毒性,以人工海水为对照组,观察A~D组对卤虫的杀灭情况。结果显示,浸泡钉螺24、48、72 h,B组灭螺率分别为(36.67±7.56)%、 (63.33±4.65)%、 (90±0)%, 明显高于D组(30±6.87)%、 (33.33±5.68)%、 (56.67±8.55)% (P<0.05, P<0.01)。内生真菌JJ18在土壤中至少可存活30 d。B组对卤虫的杀虫率为(25.24±3.74)%, 显著低于A组(57.15±8.90)% (P<0.01)。
    浙江宁海并殖吸虫中间宿主感染情况调查
    柳建发;吴燕;汤治元;孟丹;杨淑娟;蒋雯雯
    2009, 27(4):  22-374. 
    摘要 ( )   PDF (2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7年8月在宁海县深圳区俞山村现场捕捉溪蟹和川卷螺,镜检并殖吸虫囊蚴和尾蚴的感染情况。共捕获97只长江华溪蟹(Sinopotamon yangtsekiense),阳性率为11.3%(11/97),平均感染度为1个囊蚴/只。其中, 体重<5 g的20只, 阳性率为10%(2/20), 平均感染度为1个囊蚴/只; 体重>5 g的77只中,5~15 g的阳性率为10.2%(5/49),平均感染度为1个囊蚴/只;15~25 g的阳性率为20.0%(4/20), 平均感染度为1个囊蚴/只,25~35 g的阳性率为0(0/8)。体重>5 g的77只中,雄蟹与雌蟹比例为2.5 ∶ 1,阳性率分别为12.7%(7/55)和9.1%(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0,P>0.05)。采集放逸短沟蜷(Semisulcospira libertina)200只,未发现阳性。
    结膜吸吮线虫实验室感染大绕眼果蝇
    沈继龙;王增贤;罗庆礼;李静;闻慧琴;周银娣
    2009, 27(4):  23-376. 
    摘要 ( )   PDF (1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安徽黄山地区捕捉有绕眼习性的果蝇,将结膜吸吮线虫初产蚴混于果汁中,实验室喂饲感染果蝇,常温饲养20 d后,检查果蝇的感染情况。结果显示,大绕眼果蝇(Amiota magna)和冈田绕眼果蝇(A. okadai)的阳性率分别为30%(30/100)和21.6%(55/255),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8 4, P>0.05)。将采自大绕眼果蝇的结膜吸吮线虫感染期幼虫接种家兔,35 d后在兔结膜囊内检获结膜吸吮线虫成虫及其初产蚴,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结膜吸吮线虫可感染大绕眼果蝇。
    石胡荽有效成分灭螺的初步研究
    倪红;马安宁;张云;耿鹏
    2009, 27(4):  24-378. 
    摘要 ( )   PDF (2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按WHO“杀螺剂实验室终筛方法”,以不同浓度的石胡荽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进行钉螺浸杀实验,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紫外?鄄可见光分光光谱仪初步鉴定各提取物的分子结构。结果表明,大于2.0 g/L的石胡荽水提物和醇提物溶液处理钉螺5 d,钉螺死亡率可达100%。浸杀钉螺4 d后,石胡荽水提物和醇提物的LC50分别为0.50 g/L和0.62 g/L,表明水提物比醇提物的灭螺活性强。石胡荽水提物、醇提物的主要成分为倍半萜内酯类和甾醇类。
    病例报告
    黑龙江省本地感染阔节裂头绦虫1例
    李懿宏;文景山;舒晶;张唯哲
    2009, 27(4):  25-302. 
    摘要 ( )   PDF (1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圳市两例输入性细粒棘球绦虫病例报告
    耿艺介;阮彩文;高世同;黄达娜;李晓恒;张仁利
    2009, 27(4):  26-367. 
    摘要 ( )   PDF (1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胃钩虫感染与胃十二指肠溃疡两例报告
    李浩;张永年;陈韶红;常正山
    2009, 27(4):  27-封二. 
    摘要 ( )   PDF (1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