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琳, 朱继峰, 邱竞帆, 徐志鹏, 张东辉, 陈璐, 何健, 李伟, 杨坤, 季旻珺. 寓全健康理念于血吸虫病防控虚拟仿真项目建设[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1): 81-84. |
[2] |
邹伟浩, 周丽娟, 彭鸿娟, 佟矿. 中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医学寄生虫学的混合式教学[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4): 507-510. |
[3] |
龚志红, 龚红卡, 徐芸, 刘俊朴, 涂永红, 谢慧群. 江西省2011—2020年并殖吸虫病病例回顾性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2): 247-251. |
[4] |
张娟, 夏菁, 张华勋, 朱红, 吴冬妮, 万伦, 曹幕民. 2018—2020年湖北省并殖吸虫感染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 39(5): 600-605. |
[5] |
闫宝龙, 梁韶晖. 《医学寄生虫学》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及应用[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 39(3): 376-379. |
[6] |
濮珏彪1,2,唐莉莉3,殷岑楠1,杜新月1,吴健桦1,赵蔚1,刘登宇3,王兆军1,吴琛耘1*. 华支睾吸虫钙结合蛋白Cs16的重组表达及血清诊断应用的初步评价[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8, 36(3): 12-275-279. |
[7] |
辛奇, 景涛*, 宋晓霞, 高海军, 孙旭东, 吕薇, Nabil Pervaiz, 鲁俊. 细粒棘球绦虫转醛醇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潜在免疫诊断价值的研究[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7, 35(4): 5-333-341. |
[8] |
倪庆翔1*,林小邀2,姚立农3,阮卫3,包长献2,陈祎1,潘琼娇1. 温州市一起家庭聚集性并殖吸虫病调查[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6, 34(5): 17-448. |
[9] |
苏菊香*,蔡连顺,陈光,代月,张慧明,宫梓琳,车世伟. 讨论式教学法在医学寄生虫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6, 34(5): 18-473-475. |
[10] |
许会卿1*,张新钢2. 47例宁波地区儿童并殖吸虫病回顾性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6, 34(3): 21-293-294. |
[11] |
李强1,2,覃大明3 *. 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脑脊髓型并殖吸虫病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5, 33(1): 15-18-20. |
[12] |
陈武朝1,徐慧兰1 *,刘兆春1,2,朱金华2. 湖南省2011年新增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现状调查及救治[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3, 31(5): 3-342-345. |
[13] |
周洪昌, 邵圣文, 徐伯赢. 思维导图在医学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2, 30(6): 14-477-479. |
[14] |
卢艳1,徐斌2,鞠川2,莫筱瑾2,陈绅波2,冯正2,王小宁1,3 *,胡薇2,3. 日本血吸虫含EF-手型结构域钙结合蛋白的克隆表达与免疫诊断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2, 30(3): 1-165-169. |
[15] |
贾林芝1, 马雅军2 *, 曹毅2, 钱锋2, 李翔宇2. 题库命题法下不同专业《医学寄生虫学》试卷结构差异成因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2, 30(2): 14-160-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