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1年 第19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1-10-30
    述评
    2000年全国疟疾形势
    卫生部疟疾专家咨询委员会
    2001, 19(5):  1-259. 
    摘要 ( )   PDF (2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我国间日疟原虫基因型种群结构及其地理分布
    黄天谊;黄亚铭;王小力;黎学铭;张再兴;王善青;王光泽;潘波;黄志彪;付伟忠;刘惠;高琪;张绍清;尚乐园;许国君;沈毓祖;刘涛;李蓬;曾风秀;车莹
    2001, 19(5):  2-264. 
    摘要 ( )   PDF (3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用分子技术调查中国间日疟原虫种群结构与地理分布。 方法 用滤纸血滴法采集我国 10个省 (自治区 )间日疟现症病人血样 ,用套式 、半套式 等位特异PCR基因分型法鉴定其型、族归属及其CSP基因型 ,并作流行病学统计分析。 结果 在 384个间日疟原虫分离株中 ,检出温带族 2 5 8株 ,分为 14个不同的(等位变异 )基因型 ,遍布全国各省 ,其中主带≤ 731bp的基因型仅见于南方 5省 ;热带族 79株 ,分为 5个不同基因型 ,分布于北纬 2 5°以南的 5个省 (自治区 ) ;PV 2型 16株 ,包括 2个基因型 ;另 33个分离株为不同型(族 )或不同基因型虫株的重复 (混合 )感染。 结论 目前我国北纬 2 5°以北各省是单一温带族间日疟原虫分布区 ,北纬 2 5°以南地区是温带族与热带族间日疟原虫重叠分布区 ,其中海南和云南两省局部地区同时尚存在PV 2型 ;温带族内存在地理分布明显不同的 2个基因类群。
    重组日本血吸虫26 kDa GST抗原免疫水牛后抗体动态及免疫保护性效果
    何永康;宋光承;刘述先;罗新松;张新跃;徐裕信;喻鑫玲;杨瑞青
    2001, 19(5):  3-267. 
    摘要 ( )   PDF (2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重组日本血吸虫 2 6kDaGST抗原 (reSjc2 6GST)免疫役用放养水牛 (简称水牛 )后抗体动态及免疫保护性的效果。 方法 试验组 96头水牛 ,用reSjc2 6GST免疫 3次 ,每次间隔 2wk ,3次剂量分别为 0 2、 0 2和 0 1mg。对照组 90头水牛不作免疫 ;观察 2组水牛免疫前及免疫后 2、 5、 9、 12、 15和 2 0个月的抗体水平及血吸虫感染率的变化。 结果 试验组机体产生特异性抗reSjc2 6GST抗体 ,其抗体水平呈明显的梯形升高趋势。试验组免疫后 2 0个月血吸虫感染率比免疫前下降了 62 2 % ,比同期对照组低 67 7%。 结论 用reSjc2 6GST免疫水牛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在免疫后 2 0个月内维持较高水平 ,有一定的抗血吸虫自然感染的保护力。
    噬菌体表达短肽模拟旋毛虫抗原表位及其抗血吸虫保护性免疫研究
    周东明;易新元;曾宪芳;王敏;LarryMcReynolds
    2001, 19(5):  4-271. 
    摘要 ( )   PDF (2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从噬菌体随机肽库中筛选出模拟旋毛虫特异性抗原表位的短肽分子 ,探讨其抗血吸虫的交叉免疫保护效果。 方法 以纯化的旋毛虫感染鼠血清IgG为配基 ,亲合筛选法富集特异性噬菌体 ,随机挑取噬菌体克隆用ELISA检测其特异性 ;混合噬菌体克隆经皮下免疫小鼠 3次 ,攻击感染后第 4 5天剖杀小鼠 ,观察减虫和减卵效果。 结果 经 3轮筛选 ,特异性噬菌体得到了有效的富集 ,第三轮洗脱噬菌体的产量约为第一轮的 15 0倍。随机挑取 2 4个噬菌体克隆经ELISA测定 ,有 2 1个克隆能与旋毛虫感染鼠血清IgG特异性反应。与对照组相比 ,混合噬菌体克隆免疫小鼠的减虫率与减卵率分别为 4 2 8%与 6 6 3% (P <0 0 0 1)。 结论 利用噬菌体随机肽库技术可获得模拟旋毛虫特异性抗原表位的短肽分子 ,这些短肽分子能诱导明显的抗血吸虫的保护性免疫。
    日本血吸虫特异性IgE相关抗原编码基因的克隆和鉴定
    王勇;苏川;张兆松;胡雪梅;沈蕾;刘丰;王荣芝;陈淑贞;李春林;吴观陵
    2001, 19(5):  5-275. 
    摘要 ( )   PDF (2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从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中筛选并克隆日本血吸虫特异性IgE相关抗原编码基因。 方法 用ABC ELISA法从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筛选出高水平抗血吸虫成虫抗原IgE抗体的个体 15人 ,采集血清并混合。混合血清经Protein G柱吸收后 ,用于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的免疫学筛选。PCR扩增阳性克隆插入cDNA片段。序列分析后 ,于该序列第一开读框两端设计引物并分别引入EcoRⅠ和NotⅠ位点 ,PCR扩增并纯化目的基因片段后克隆入质粒载体pGME T ,再亚克隆入表达载体pGEX 6p 1。经IPTG诱导表达 ,对表达产物进行SDS PAGE和Westernblotting鉴定。 结果 阳性克隆插入片段约 12 0 0bp ,第一开读框长 5 0 7bp ,编码 16 9个氨基酸 ,理论分子量为 19 3kDa。DNA序列分析显示 ,与已知序列同源性小于 4 0 %。重组质粒pGEX 6p 1/Sj4 3B能高效表达融合蛋白 ,且能被日本血吸虫特异性IgE抗体识别。 结论 成功构建的重组质粒pGEX 6p 1/Sj4 3B ,Sj4 3B可编码日本血吸虫特异性IgE抗体相关抗原
    叶巢外睾吸虫感染钉螺对钉螺体内日本血吸虫发育的影响(英文)
    叶向群
    2001, 19(5):  6-281. 
    摘要 ( )   PDF (4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在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湖北钉螺体内叶巢外睾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对抗性。 方法 通过叶巢外睾吸虫和日本血吸虫对湖北钉螺的双重感染 ,计算血吸虫的感染率和尾蚴逸出量 ,常规石蜡切片观察钉螺组织学变化。 结果 钉螺在感染血吸虫 37d后再感染外睾吸虫 ,经一定时间后检查发现 ,血吸虫的感染率为 5 2 9% ,显著低于同时单独感染日本血吸虫对照组的感染率 (75 9% ) ;先感染叶巢外睾吸虫 ,经 10、 32、6 0、 10 0和 12 0d不同的时间间隔后再感染日本血吸虫的钉螺 ,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 6 4 %、 6 6 7%、 6 5 2 %、5 6 4 %和 5 7 1% ,而单独感染日本血吸虫对照组钉螺血吸虫感染率为 90 5 % ,经统计检验 ,各双重感染实验组血吸虫与对照组的感染率间差异具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5或P <0 0 1)。对各试验组及对照组钉螺逸出尾蚴试验发现 ,试验组钉螺血吸虫尾蚴逸出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逸出量。组织学观察发现各双重感染组钉螺消化腺萎缩 ,消化腺盲囊间隙只有少量血吸虫子胞蚴 ,血吸虫子胞蚴皱缩、变形及不规则 ,且子胞蚴中只含稀疏的尾蚴胚球 ,有的子胞蚴中已无胚球 ;而单独感染血吸虫的对照组中血吸虫均发育到成熟的子胞蚴或尾蚴。 结论 钉螺体内叶巢外睾吸虫和日本血吸虫之间存
    弓形虫P30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其免疫效果
    龚娅;陈晓光;冯明钊
    2001, 19(5):  7-286. 
    摘要 ( )   PDF (3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构建含弓形虫P30不同表达形式 (膜型、分泌型及细胞内型 )的重组质粒 ,并将其用于免疫小鼠 ,测定抗体水平 ,以期初步筛选出一种对弓形虫感染具有良好保护作用的核酸疫苗。 方法 利用PCR技术和亚克隆技术分别构建弓形虫表膜型P30基因重组质粒 (含完整的P30编码序列 ,包括信号肽及疏水尾 )pcDNA3 P30Mb ,分泌型P30基因重组质粒 (含完整的P30编码序列 ,不包括疏水尾 )pcDNA3 P30Se以及细胞内型P30基因重组质粒 (含完整的P30编码序列 ,但不包括信号肽 )pcDNA3 P30In。将以上 3种重组质粒分别与脂质体混合后免疫小鼠 ,ELISA及免疫印迹测定小鼠血清中特异的IgG抗体。 结果 成功构建了弓形虫P30基因 3种表达形式的重组质粒 ,经双酶切鉴定及DNA序列测定 ,3种重组质粒中的插入片段确为P30的编码基因 ,且读码框架正确 ;抗体测定显示 :3个免疫组均能诱导小鼠产生特异的IgG抗体 ,但各组之间IgG出现的时间及强度有一定的差异。 结论 用编码弓形虫P30抗原的重组质粒进行核酸免疫 ,能诱导免疫小鼠产生特异性的IgG抗体 ;膜型及分泌型免疫小鼠的特异IgG抗体出现的时间早于细胞内型免疫鼠 ,但 4wk后 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阴道毛滴虫粘附大鼠阴道的超微结构与组织化学研究
    陈文列;陈金富;钟秀容;唐昌榕;陈晞;林曦
    2001, 19(5):  8-289. 
    摘要 ( )   PDF (2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阴道毛滴虫与生殖道上皮的关系 ,探讨虫体的致病机制。 方法 应用透射与扫描电镜技术 ,结合光镜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 ,观察在动物模型中虫体对大鼠阴道粘膜的粘附作用。 结果 虫体为PAS阳性 ,成群虫体粘附于阴道的中上段表面的富含粘多糖棱柱状上皮细胞 ;虫体组织蛋白酶阳性 ,常见释放水解酶破坏上皮细胞膜 ;虫体肌动蛋白阳性 ,显示微丝束在阿米巴样虫体内呈网络状。虫体可呈阿米巴样穿钻于上皮细胞间 ,其微丝状伪足可伸入上皮细胞微绒毛间包绕蚕食微绒毛 ,其指状伪足可插入上皮细胞间包绕局部。少量虫体附着在阴道下段粘膜褶皱间的角化上皮。 结论 虫体嗜好寄生阴道穹窿等处 ,是因表层上皮细胞内富含粘原颗粒 ,表面有较多微绒毛。虫体在粘附后释放水解酶消化并吞噬上皮细胞 ,可直接损伤生殖道寄生部位的上皮 ,且大量摄取粘多糖 ,影响阴道自洁 ,继而引起组织炎症。虫体的细胞骨架、细胞衣、多形性伪足和溶酶体 ,分别在变形、粘附、包绕、吞噬与消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我国利什曼原虫RAPD分析
    芦殿梅;胡孝素;乔中东
    2001, 19(5):  9-293. 
    摘要 ( )   PDF (2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我国不同疫区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RAPD分析。 方法 用 7种随机引物 ,扩增来自我国 3个疫区 (得自利什曼病患者、病犬及白蛉 )的利什曼原虫分离株和国际标准株 ,并将扩增产物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 ①来自我国山丘疫区及平原疫区的L d .分离株分别聚为两类 ,两者遗传距离较远 ;②来自新疆荒漠疫区、近荒漠疫区及平原地区的L d .XJ771、L d .XJ90 1和L d .XJ80 1聚在一类 ,表明它们的遗传距离较近 ;③山丘疫区虫株中来自病人和病犬的分离株区别不明显 ,两者同源性高 ,表明犬在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④印度平原型标准株L d .DD8与我国平原疫区虫株聚在一类 ;⑤L infantum与我国山丘疫区的L d .分离株分属于两类 ;⑥L dJed与平原疫区L d .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 ;⑦L infantum与L tropica最早聚合 ,遗传距离最近。 结论 我国不同疫区利什曼原虫分离株在基因水平上存有差异。
    儿童手部清洁卫生与蛔虫感染的关系
    许隆祺;肖东华;周长海;张雪强;兰水根;郑秀香;张文玲;付洁平;叶波;党辉;诸宪祖;黄时兰
    2001, 19(5):  10-297. 
    摘要 ( )   PDF (2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儿童手部清洁卫生与蛔虫感染之间关系。 方法 基线调查中所有蛔虫感染者均予一次性驱虫治疗。实验组开展洗手活动 ,对照组不开展洗手活动。 1年中每 2个月用加藤 (Kato)厚涂片法检查受试者粪便 1次 ,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中 ,试验前蛔虫感染阴性者 ,每次复查的新感染率 (即两组新感染率比较 ) ;试验前蛔虫感染阳性治毕半月复查转阴者 ,每次复查的再感染率 (即两组再感染率比较 )。 结果 每 2个月复查 1次 ,按每次复查累计计算的新感染率与再感染率 ,实验组均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0 1)。 1年后复查 ,蛔虫感染率实验组为 35 2 % ,比项目前的 6 8 3%下降 4 8 5 % ;对照组为 73 7% ,比项目前的 4 1 4 %上升了 78 0 %。 结论 每日用香皂洗手保持手部清洁卫生 ,可以显著降低蛔虫感染率。
    猪囊尾蚴副肌球蛋白cDNA中CpG序列的免疫激活作用
    孙树汉;郭瀛军;王庆敏;陈蕊雯
    2001, 19(5):  11-299. 
    摘要 ( )   PDF (1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猪囊尾蚴副肌球蛋白 (又称为AntigenB ,AgB)cDNA中CpG序列的免疫激活作用。 方法 以pcDNA3 AgB质粒疫苗、CpG序列突变的pcDNA3 AgB′质粒疫苗、pcDNA3载体质粒和AgB蛋白质分别免疫C5 7BL/ 6小鼠 ,2wk后开始用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IgG和IgG2a的效价。 结果 免疫接种的第 2周起实验组IgG与IgG2a效价开始升高 ,至第 4周达到峰值。其中以pcDNA3 AgB组升高最为显著 (P <0 0 5 )。 结论 pcDNA3 AgB核酸疫苗所诱导的小鼠免疫反应 ,不仅具有其表达产物AgB蛋白的抗原作用 ,AgBcDNA中的CpG序列也具有免疫激活作用。
    南京司蛉口甲形态的研讨
    熊光华;金长发
    2001, 19(5):  12-302. 
    摘要 ( )   PDF (1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南京司蛉口甲和色板变化作补充描述。 方法 对南京司蛉批量标本作形态观察 ,对单个饲养的南京司蛉母蛉和子 1代新蛉制成标本作比较观察。 结果 南京司蛉雌蛉口甲齿为 10~ 19个 ,色板形态具有多样性 ,雄蛉口甲齿为 8~ 15个 ,色板多不发育 ,在自然界中司蛉属蛉种口甲齿数不稳定 ,在同种司蛉中齿数的波动有时相差 10个以上。 结论 鉴定时宜用大数量的标本作比较观察 ,为弥补自然界直接采集成蛉标本数少的缺陷 ,最好将司蛉单个饲养 ,观察新羽化子 1代司蛉形态 ,避免同物异名的出现。
    ELISA法检测猬迭宫绦虫抗体的研究
    丁月新;郭丽莉;刘殿武;张普洪;刘树贤
    2001, 19(5):  13-304. 
    摘要 ( )   PDF (1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研制猬迭宫绦虫特异性诊断方法。 方法 将已克隆的编码猬迭宫绦虫幼虫半胱氨酸酶的基因重组到表达载体内 ,制备高纯度的基因工程抗原 ,以此基因工程抗原制成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 ,检测 6例裂头蚴病患者血清。 结果与结论 基因工程抗原能与裂头蚴病患者血清发生很强的特异性反应 ,而不能与囊虫病患者血清发生反应。此方法的建立为裂头蚴病的特异性诊断奠定了基础。
    临床报道
    三氯苯达唑治疗斯氏狸殖吸虫病的初步观察
    胡鹏;刘约翰
    2001, 19(5):  14-307. 
    摘要 ( )   PDF (1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三氯苯达唑对人体斯氏狸殖吸虫病的治疗作用。 方法 用三氯苯达唑治疗 4例斯氏狸殖吸虫病患者 ,随访 6~ 10个月 ,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胸部X线表现及嗜酸性粒细胞等的变化情况。 结果 经治疗后 ,全部患者的症状如皮下游走性包块与体征及胸部X线表现 ,肺部浸润及胸腔积液均消失 ,嗜酸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患者服药过程中及随访时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结论 三氯苯达唑治疗斯氏狸殖吸虫病具有疗效好、疗程短、耐受性极好的优点。
    蒿甲醚伍用伯氨喹治疗恶性疟的研究
    黄建荣;高英起;NganaweiElie
    2001, 19(5):  15-309. 
    摘要 ( )   PDF (1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蒿甲醚伍用伯氨喹治疗恶性疟的疗效和副作用。 方法 在中非共和国选择恶性疟12 1例 ,随机分为两组。伍用组 :口服蒿甲醚 80mg ,qd× 5d ,首日蒿甲醚 16 0mg加服伯氨喹 3片 (含基质 7 5mg ,qd× 3~ 4d)治疗 32例 ;肌注蒿甲醚加服伯氨喹 ,治疗 2 9例 ;对照组 :单用口服蒿甲醚治疗 33例和肌注蒿甲醚治疗 2 7例 ,B组、C组和D组所用剂量与疗程均同A组。上述病例于用药前及后 6、 14、 2 1、及 2 8d各随访1次 ,密切观察病例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变化。 结果 A组、B组、C组和D组病例的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47 6± 15 7)、 (36 9± 10 7)、 (48 5± 18 4 )和 (42 2± 9 5 )h。其临床治愈率依次为 84 4 %、 10 0 %、 90 1和96 3% ,其复燃率依次为 6 3%、 3 4 %、 2 1 2 %和 18 5 %。 4组药物副作用均轻。 结论 蒿甲醚伍用伯氨喹及单用蒿甲醚 (口服或肌注 )对恶性疟治疗作用均良好 ,但联合使用药物能降低恶性疟的复燃率
    3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患儿死亡的原因
    李道宁;何蔼;王轶;梁瑜;李卓雅;孟锦绣;詹希美
    2001, 19(5):  16-311. 
    摘要 ( )   PDF (1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报告 3例广州管圆线虫病婴幼儿死亡的病因。为诊治该病提出建议。方法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组织学的检查和有关资料复习及分析。结果与结论  3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患儿均为临床上误诊、误治和延误救治时机而死亡。及早检查脑脊液、气管冲洗液和粪便等查幼虫和及时治疗有可能挽救患儿。
    综述
    并殖吸虫分类学研究进展
    崔爱利;常正山;冯正
    2001, 19(5):  17-315. 
    摘要 ( )   PDF (2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泡状棘球蚴病
    王迎
    2001, 19(5):  18-317. 
    摘要 ( )   PDF (1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摘要
    油菜籽成分2-羟基-3-丁烯基硫苷的分离、鉴定及杀钉螺试验
    冯新港;易健民;施天益
    2001, 19(5):  19-319. 
    摘要 ( )   PDF (1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带喙库蚊和淡色库蚊胸肌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比活力测定
    张恩英;王仁赉
    2001, 19(5):  20-320. 
    摘要 ( )   PDF (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报
    牡丹江市一次革螨所致皮炎的暴发流行
    刘耕;关国华;王彦玲;姚文丽;朴昌吉
    2001, 19(5):  21-267. 
    摘要 ( )   PDF (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棘球蚴囊液外溢引起过敏性休克病例报告
    郝永存;郝方宁
    2001, 19(5):  22-264. 
    摘要 ( )   PDF (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并殖吸虫病二例
    叶燕青;徐启勇;林宇辉
    2001, 19(5):  23-271. 
    摘要 ( )   PDF (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疟疾性肾炎一例
    董家文;韦彤;胡焕召;代朝富
    2001, 19(5):  24-281. 
    摘要 ( )   PDF (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委内瑞拉输入的美州皮肤利什曼病一例
    杨玥涛;管立人;瞿靖琦;包意芳
    2001, 19(5):  25-307. 
    摘要 ( )   PDF (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