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作者指南
稿约
出版伦理规范
同行评议流程
网络首发出版
图表要求
参考文献要求及格式
本刊常用缩略语
退修和校样须知
版面费及发票事宜
审稿指南
审稿须知
审稿指南
审稿流程
同行评议道德规范
诚邀审稿专家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关于我们
出版道德规范
编辑人员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外审专家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部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友情链接
国内外检索库
中国知网
万方
维普
PubMed
WILEY
ELSEVIER
ScienceDirec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国内外相关刊物
贫困所致传染病(英文)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热带医学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Parasitology
Royal Soc Trop Med Hyg
Southeast A sian J TMPH
J Parasitol
Inter J Parasitol
British Med J
Parasit Immunol
J Parasitol Res
Parasitology Research
Trends Parasitol
Acta Trop
Am J Trop Med Hyg
Korean J Parasitol
Malar J
Am J Pub Hlth
相关领导机构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相关编辑协会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
中国期刊协会
上海市期刊协会
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1-08-3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著
秀丽隐杆线虫C31B8.8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免疫特性分析
孙蕊, 李正宇, 何汉江, 吕志跃, 吴忠道
2011, 29(4): 1-241-246.
摘要
(
)
PDF
(3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表达野生型秀丽隐杆线虫C31B8.8基因,并分析其免疫特性。 方法 提取人工培养的秀丽隐杆线虫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PCR扩增C31B8.8基因,克隆入pMD-18T载体,测序正确后将C31B8.8基因亚克隆入带有组氨酸标签的表达载体pET-30a,转入大肠埃希菌BL21中,经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诱导,表达目的蛋白C31B8.8。用钴离子柱亲和层析法纯化该蛋白。融合蛋白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鉴定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10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抗原免疫组和佐剂对照组,抗原免疫组以纯化的重组C31B8.8蛋白免疫小鼠,抗原免疫剂量为40 g/(只·次),共免疫4次,每周免疫1次。佐剂对照组以PBS代替抗原,同法免疫小鼠。每次免疫前取血,末次免疫后1周眼球采血,分离血清,ELISA检测不同时期血清抗体效价。同时以C31B8.8蛋白和广州管圆线虫Ⅳ期幼虫虫体可溶性蛋白作为抗原进行Western blotting。 结果 DNA测序结果显示重组质粒构建成功,并诱导出重组C31B8.8蛋白。重组蛋白经质谱鉴定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证实为目的蛋白。纯化C31B8.8蛋白免疫小鼠后,与对照组相比,能产生较高的抗体水平。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重组C31B8.8蛋白能被免疫血清识别,且免疫血清与广州管圆线虫Ⅳ期幼虫虫体可溶性抗原存在交叉反应。 结论 秀丽隐杆线虫C31B8.8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重组C31B8.8蛋白免疫小鼠血清与广州管圆线虫Ⅳ期幼虫虫体可溶性抗原存在交叉反应。
左旋精氨酸通过活化树突状细胞增强约氏疟原虫感染DBA/2小鼠的Th1应答效应
潘艳艳, 刘军, 李莹, 延娟, 曹雅明
2011, 29(4): 2-247-251.
摘要
(
)
PDF
(3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左旋精氨酸(L-Arginine,L-Arg)对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17XL,P.y17XL)感染DBA/2小鼠Th1免疫应答的调节效应。 方法 DBA/2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L-Arg组,每组20只,分别给予DBA/2小鼠生理盐水和L-Arg(1.5 g/kg)连续灌胃预处理7 d后,每鼠经腹腔感染1×106个P.y17XL寄生的红细胞(pRBC)。统计两组小鼠红细胞感染率和小鼠存活率。感染后第0、3和5天每组分别处死4只小鼠,取脾组织制备脾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69+T细胞、F4/80+CD36+巨噬细胞、髓样树突状细胞mDCs(CD11c+CD11b+)、浆样树突状细胞pDCs(CD11c+B220+)数量,ELISA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γ干扰素(IFN-γ)的分泌水平,Griess反应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一氧化氮(NO)含量。 结果 与对照组(45%)比较,L?鄄Arg组小鼠的最高红细胞感染率降到20%,自愈时间从22 d缩短到20 d。感染后第3天,L-Arg组小鼠CD4+CD69+T细胞数量[(11.27±0.97)%]、IFN-γ分泌水平[(767.86±20.56) pg/ml]、F4/80+CD36+巨噬细胞数量[(36.46±1.33)%]、 NO产生水平[(78.66±2.89) μmol/L]、 mDCs和pDCs数量[(10.02±0.37)%和(9.01±0.5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3±0.68)%、 (485.84±39.31) pg/ml、(29.61±0.47)%、 (42.51±1.32) μmol/L]、(5.51±0.87)%和(5.60±0.85)%](P<0.05),而感染后第5天均无明显差异。 结论 L?鄄Arg预处理可促进DCs的活化,从而促进DBA/2小鼠于感染早期Th1免疫应答进一步有效建立。
不同的化学连接剂偶联恶性疟原虫Pfs25抗原和绿脓杆菌重组去毒外毒素rEPA
钱锋
2011, 29(4): 3-254-257.
摘要
(
)
PDF
(2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偶联恶性疟原虫Pfs25抗原和绿脓杆菌重组去毒外毒素rEPA,并测试不同化学连接剂的偶联效果。 方法 用化学连接剂NAHT(DL-N-acetylhomocysteine thiolactone)在Pfs25蛋白上加自由巯基,化学连接剂Sulfo-EMCS、EMCH、SBAP和Sulfo-SIAB分别修饰载体蛋白rEPA,通过巯基化的Pfs25和经化学基团修饰的rEPA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形成Pfs25与rEPA的偶联蛋白,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偶联结果。 结果 成功地将Pfs25偶联到rEPA上,构建了偶联蛋白Pfs25-rEPA。对于蛋白的化学基团修饰,伯胺基与NHS(N-hydroxysuccin-imide)酯之间的反应效率要高于以EDC为桥联剂的羧基与酰肼基之间的反应;对于偶联反应,马来酰亚胺基与巯基之间的反应效率要高于卤素乙酰基与巯基之间的反应。 结论 各化学连接剂都能将Pfs25偶联到rEPA上,但偶联效率各不相同,并形成不同样式的偶联蛋白。
秀山海泥浸液对人体蠕形螨的杀灭作用
胡烨, 杨涛, 辛建美, 罗红宇
2011, 29(4): 4-258-263.
摘要
(
)
PDF
(3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秀山海泥浸液体外杀灭皮脂蠕形螨和毛囊蠕形螨的作用。 方法 用改良刮压法取人体皮脂蠕形螨和毛囊蠕形螨, 每份标本含运动活泼的蠕形螨30条以上,均匀涂抹于滴加200 μl海泥浸液(浓度分别为2.5、2.0、1.5、1.0和0.5 kg/L)的载玻片上,10%硫磺乳乳浊液为阳性对照,生理盐水为空白对照,各组实验同时进行;在20 ℃,相对湿度70%条件下,分别于5 min、10 min、20 min、40 min、1 h、2 h、4 h、8 h、12 h和24 h记录虫体死亡情况,镜下观察蠕形螨的活动度及其形态。 结果 1.0~2.5 kg/L的秀山海泥浸液可使两种蠕形螨活动加剧,皮脂蠕形螨皱缩变形、扭动、虫体变短,毛囊蠕形螨足体中央消化管收缩,尾部呈现较快频率的伸缩运动。浓度由2.5 kg/L降至1 kg/L时,皮脂蠕形螨和毛囊蠕形螨的活动活跃度比例分别由79.4%(27/34)、 65.7%(23/35)降至68.9%(26/38)、53.8%(21/39),活跃时间分别由15 min、20 min延长至100 min、104 min。0.5 kg/L的海泥浸液对两种蠕形螨的形态与活动度无明显影响。当秀山海泥浸液浓度由2.5 kg/L降至1.5 kg/L时,两种蠕形螨的全部死亡时间均由2 h延长至8 h。1 kg/L的秀山海泥浸液对皮脂蠕形螨的杀灭率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而对毛囊蠕形螨的杀灭率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浓度降低至0.5 kg/L时,对皮脂蠕形螨和毛囊蠕形螨的杀灭率明显降低,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蠕形螨的最低有效浓度均为1 kg/L。皮脂蠕形螨和毛囊蠕形螨1 h的LC50值(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 913 mg/L与2 131 mg/L。 结论 秀山海泥浸液具有杀灭两种人体蠕形螨的作用,对皮脂蠕形螨的杀灭作用略强于毛囊蠕形螨。
日本血吸虫感染适宜与非适宜宿主的免疫学特征初步研究
卢潍媛, 胡媛, 袁忠英, 李佩, 徐馀信, 沈玉娟, 周何军, 陈盛霞, 曹建平
2011, 29(4): 5-267-271.
摘要
(
)
PDF
(2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3种不同易感性宿主感染日本血吸虫后免疫应答特征的差异,初步探讨适宜和非适宜鼠类宿主感染血吸虫后免疫应答的机制。 方法 C57BL/6小鼠、Sprague Dawley(SD)大鼠和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各12只,均随机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每组6只。C57BL/6小鼠、SD大鼠和东方田鼠的感染组每鼠经腹部皮肤分别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200和1 000条。感染后42 d,剖杀各组动物,观察门脉系统成虫寄生及肝脏肉芽肿情况。收集血清,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鄄10)、γ干扰素(IFN?鄄γ)和血清特异性抗体IgG、IgG2a及IgG1的水平。 结果 感染日本血吸虫后42 d,C57BL/6小鼠和SD大鼠均检获日本血吸虫成虫,并在宿主肝脏发现虫卵肉芽肿,而东方田鼠未检获血吸虫成虫及虫卵,肝脏正常。SD大鼠血清中IL?鄄10的含量[(2.21±0.12) pg/ml]明显高于东方田鼠[(1.64±0.39) pg/ml](P<0.05)和C57BL/6小鼠[(0.10±0.04) pg/ml)](P<0.01),而东方田鼠也显著高于C57BL/6小鼠(P<0.01);SD大鼠血清中IFN?鄄γ的含量[(0.21±0.11) pg/ml]均高于东方田鼠[(0.11±0.03) pg/ml]和C57BL/6小鼠[(0.09±0.02) pg/ml](P<0.05),而C57BL/6小鼠与东方田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D大鼠IgG (1.53±0.31)、IgG1 (1.48±0.44)、IgG2a (0.41±0.11)水平均显著高于东方田鼠各抗体亚类水平(0.48±0.14、0.15±0.03和0.12±0.06)(P<0.01),C57BL/6小鼠IgG (1.21±0.16)和IgG1(0.88±0.31)水平也显著高于东方田鼠(P<0.01),3种鼠血清抗体亚类均以IgG1占优势。未感染组C57BL/6小鼠、SD大鼠及东方田鼠均未检测出IL?鄄10、IFN?鄄γ及抗体亚类IgG、IgG1、IgG2a的表达。 结论 与Th2型免疫应答主要相关的细胞因子IL?鄄10在血吸虫非适宜宿主体内水平显著高于适宜宿主,可能在抗血吸虫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刚地弓形虫感染对大鼠细胞因子和生精细胞的影响
杨瑞
2011, 29(4): 6-274-278.
摘要
(
)
PDF
(3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弓形虫感染对雄性大鼠血清1型T辅助细胞(Th1)和2型T辅助细胞(Th2)细胞因子水平, 以及睾丸的病理损伤和各级生精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 将9~10周龄雄性SD大鼠88只随机分为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每组44只)。感染组腹腔注射弓形虫速殖子1×104个/只, 健康对照组注射等量PBS, 于感染前和感染后第3、6、9、12、……和30天取两组大鼠各4只, 分离血清及取睾丸, ELISA检测血清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 (IL-4)水平变化, 对睾丸进行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测生精小管凋亡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改变。 结果 感染组大鼠感染速殖子后血清IFN-γ迅速升高, 在感染后第6天出现峰值[(518.3±83.6) pg/ml]后迅速降低; 血清IL-4升高缓慢, 于第12天达到峰值[(325.0±38.6) pg/ml]后逐渐降低。 两者在感染后30 d内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 病理学检查发现, 感染组大鼠感染后第6天睾丸生精小管细胞层次紊乱, 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明显减少, 管腔内精子稀少甚至管腔闭合, 感染后30 d内未见明显改善。 感染组大鼠于感染后第3天睾丸细胞的Bax表达即显著增加(P<0.01), 第6天达到峰值(0.547±0.037)后逐渐减少, 15 d后恢复至正常水平。 感染组大鼠睾丸细胞Bcl?鄄2表达无明显变化。 结论 弓形虫可导致生精细胞严重的病理损伤, 在急性期出现Th1细胞因子极化, 伴有精母细胞凋亡蛋白Bax的高表达; Th1/Th2重新平衡后, Bax蛋白表达减少, 但生精过程无明显恢复。
家蝇抗真菌肽-1的cDNA克隆及其编码蛋白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英文)
付萍, 吴建伟, 国果
2011, 29(4): 7-279-284.
摘要
(
)
PDF
(2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家蝇抗真菌肽-1(MAF-1)的cDNA序列并对其编码的蛋白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方法 根据MAF-1的N端30个氨基酸序列设计简并引物,采用RACE法和巢式PCR技术克隆MAF-1的3′端和5′端cDNA序列,获得MAF-1的cDNA序列和氨基酸序列。根据所得MAF-1成熟肽部分的cDNA序列设计引物进行RT-PCR,对序列进行验证并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MAF-1的3′端cDNA序列长度为568 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441 bp,编码蛋白序列共147个氨基酸,3′端非编码区127 bp。经NCBI中Blast比对未找到同源序列,提示该基因为一全新序列,登录到GenBank,获得登录号HM178948。该基因编码的147个氨基酸加上MAF-1的N端未用来设计引物的9个氨基酸,全长共156个氨基酸。由5′RACE获得139 bp cDNA序列,分析所得MAF-1成熟肽的氨基酸序列与前述一致。RT-PCR结果证实了RACE所得MAF-1序列的正确性。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所推导的MAF-1蛋白全长序列进行分析,其理论相对分子质量和等电点均与其实际检测值相近。利用ExPASy的各种分析工具对MAF-1分析得知,该蛋白具有信号肽,富含α螺旋,有3个α螺旋区,亚细胞定位分析其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内。利用PredictProtein分析发现,MAF?鄄1序列中有2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1个N端酰基化位点,并预测MAF-1为非球形蛋白。最后,利用ExPASy中的3D-pssm(Phyre Version0.2)模建了MAF-1的三维空间结构图。 结论 成功克隆了家蝇抗真菌肽-1(MAF-1)的cDNA序列,获知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和生物信息学信息。
西藏墨脱县不同海拔地区按蚊构成调查
武松, 汤林华, 周水森, 黄芳, 许国君, 王多全, 蒋伟康, 卓玛央金
2011, 29(4): 8-285-288.
摘要
(
)
PDF
(2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西藏墨脱县不同海拔自然村按蚊种类和构成。 方法 2010年7月14日~8月17日,选择4种不同高度海拔的6个自然村作为调查点,在高海拔的甘德乡甘德村(海拔1 966 m),中高海拔的达木乡达木村(海拔1 408 m)与珠村(海拔1 510 m),中海拔的墨脱镇墨脱村(海拔1 178 m),低海拔的背崩乡地东村(海拔853 m)和背崩村(海拔831 m),采用人诱、牛诱和灯诱等方法捕获成蚊,成蚊经形态学鉴定后处死,干燥保存带回实验室,多斑按蚊复合体采用多重PCR方法进行具体种型鉴定。 结果 共捕获按蚊5 410只,其中高海拔区捕获按蚊2只,1只为大型按蚊贝氏亚种,另1只形态损伤无法鉴别,但形态学上可排除多斑按蚊复合体;中高海拔区捕获伪威氏按蚊541只(36.9%),威氏按蚊906只(61.7%),带足按蚊21只(1.4%);中海拔区捕获伪威氏按蚊260只(76.3%),威氏按蚊2只(0.6%),带足按蚊79只(23.2%);低海拔区捕获伪威氏按蚊3 265只(90.7%),威氏按蚊19只(0.5%),带足按蚊315(8.8%)。中高、中和低海拔区通宵灯诱蚊虫密度分别为,伪威氏按蚊25.7、28.3和62.8只/夜,威氏按蚊41.5、0.2和0.2只/夜,带足按蚊1.4、11.3和3.6只/夜。 结论 西藏墨脱县按蚊主要由伪威氏按蚊、威氏按蚊和带足按蚊构成;中高海拔地区威氏按蚊比例高于伪威氏按蚊;中、低海拔地区多斑按蚊复合体以伪威氏按蚊为主。
现场研究
广东省啮齿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调查
潘波, 吴军, 阮彩文, 梁文佳, 邓卓晖, 张启明, 黄少玉, 林荣幸, 裴福全
2011, 29(4): 9-289-292.
摘要
(
)
PDF
(2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广东省啮齿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现状,为制定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05-2010年在广东省的粤东、粤西、粤北山区和粤中珠江三角洲等4个地域28个县(市/区)28个乡(镇)56个村(街道), 采用笼捕法捕鼠,进行分类鉴定,剖检鼠类动物的心、肺,查找广州管圆线虫成虫,计算感染率和感染度,并鉴定雌雄成虫。 结果 共捕获鼠类动物2目2科(亚科)4属10种,其中7种鼠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28个县(市/区)调查点捕获的鼠类均发现感染有广州管圆线虫。共剖检鼠类5 820只,总感染率为8.5%(496/5 820),平均感染度为6.1条/鼠。 所调查的4个地域, 以珠江三角洲的鼠类感染率最高, 为9.8%(205/2 084)(χ2=15.25,
P
<0.01); 所捕获的鼠类中, 以褐家鼠的感染率最高, 为16.9%(310/1 835)(χ2=240.91,
P
<0.01); 检获的广州管圆线虫雌虫1 125条, 雄虫1 064条,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5,
P
>0.05)。 结论 广东省的粤东、粤西、粤北山区和粤中珠江三角洲等4个地域28个县(市/区)28个乡(镇)56个村(街道)调查点的鼠类动物均有广州管圆线虫感染。
以犬驱虫为主的防治模式在青南高原棘球蚴病高流行区防治试点的效果
付青, 韩秀敏, 王立英, 扎西松毛, 马霄, 王永顺, 伍卫平
2011, 29(4): 10-293-295.
摘要
(
)
PDF
(2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以犬驱虫为主的防治模式在青南高原棘球蚴病高流行区防治试点的效果,为建立高流行区棘球蚴病的防治模式提供参考。 方法 2008年8月选择青海省称多县歇武镇的4个行政村为试点村,对居民进行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和犬感染情况(粪抗原检测)的基线调查。随后对试点村实行干预,以牧业组为单元,每月15日为固定的犬驱虫日(吡喹酮1~2片/犬),并对村民进行健康宣教、选定并培训防治骨干和动员群众参与防治。2009年10月对试点村进行干预后调查,内容同基线调查,评价干预措施实施后的效果。 结果 干预措施实施后,居民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由76.1%(172/226)提高至98.8%(237/240)(χ2=55.6, P<0.01), 犬粪抗原检测阳性率由32.6%(43/132)下降至4.2%(5/120)(χ2=32.9, P<0.01)。 结论 通过实施干预措施,居民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犬感染率显著下降。
双氢青蒿素哌喹复方片治疗缅甸恶性疟的临床观察
刘慧, 杨恒林, 张军, 李春富, 聂仁华, 王恒业
2011, 29(4): 11-296-298.
摘要
(
)
PDF
(1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双氢青蒿素哌喹复方片对缅甸无并发症恶性疟的疗效。 方法 2007-2008年,分别在缅甸佤邦和克钦邦两个区,选择6~60岁无并发症、原虫无性体密度为500~200 000个/μl的单纯恶性疟病例,使用双氢青蒿素哌喹复方片治疗,成人总剂量8片(每片含双氢青蒿素40 mg,磷酸哌喹320 mg),儿童剂量按年龄递减,疗程3 d。观察患者的退热时间、原虫转阴时间、无性体清除情况和不良反应等。 结果 共完成治疗134例患者,平均退热时间为(25.5±2.8)h,平均原虫转阴时间为(39.5±7.8)h,无性体7 d清除率100%,治后28 d有4例复燃;16例在服药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及胃肠道反应,如头痛、恶心、呕吐和腹泻等轻微症状,停药后即自行消失。 结论 双氢青蒿素哌喹复方片在缅甸治疗无并发症恶性疟效果良好。
临床研究
儿童户尘螨致敏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叶芳, 梁建凤, 楼金吐
2011, 29(4): 12-299-301.
摘要
(
)
PDF
(2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杭州市及其周边地区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中户尘螨的致敏情况。 方法 对临床疑似患有过敏性变态反应性疾病患儿,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对总IgE﹥100 IU/ml,且户尘螨特异性IgE≥0.35 IU/ml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过敏性变态反应性疾病中户尘螨致敏率为41.2%(3 878/9 422),主要是过敏性鼻炎47.8%(1 852/3 878)和哮喘18.5%(716/3 878),一年中7、8和10月为户尘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高发期;其中男性占68.8%(2 668/3 878),女性占31.2%(1 210/3 878),年龄以3岁以上为主。 结论 户尘螨是影响杭州市及其周边地区变态反应性疾病儿童的重要变应原。
综述
蜱总科新分类系统的科、属检索表
陈泽, 李思思, 刘敬泽
2011, 29(4): 13-302-304、309.
摘要
(
)
PDF
(2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世纪末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蜱类系统发生领域的广泛应用,蜱的分类和命名发生了很大变更,然而中国已发表的蜱类科、属检索表描述不全,且依据的分类系统过时。为此,本文以Barker和Murrell(2004)采用的分类系统为基础,编制蜱总科中各科、属检索表,为蜱类的形态鉴定提供依据。
免疫胶体金技术在寄生虫病诊断中的应用
张霄霄, 崔立云, 杨毅梅
2011, 29(4): 14-305-309.
摘要
(
)
PDF
(2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免疫胶体金技术是一种简单、快速、准确诊断病原生物感染的免疫学检测技术。目前此项检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寄生虫病的辅助诊断中。本文就此技术在寄生虫病诊断中的最新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骨桥蛋白与肝棘球蚴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张永国, 张示杰
2011, 29(4): 15-310-313、318.
摘要
(
)
PDF
(2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骨桥蛋白是一种带负电荷、具有亲水性的分泌型磷酸化糖蛋白,由多种组织细胞合成与分泌,存在于体内多种组织和细胞中。该蛋白结构上与多种基质蛋白相似,功能上具有细胞因子的特点,参与了机体多种病理过程。近年来的研究证实,骨桥蛋白在肝棘球蚴的外囊中大量表达,并在其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棘球蚴体外培养技术的应用
倪兴维, 贾万忠, 者永辉, 金科
2011, 29(4): 16-314-318.
摘要
(
)
PDF
(2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棘球绦虫体外培养技术的发展和日趋成熟,该技术被用于棘球蚴病病原生物学特性、感染与致病机制,以及新型药物制剂等方面的研究,从而为该病的有效治疗和控制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指导。本文就棘球绦虫体外培养技术在棘球蚴病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研究简报
儿童并殖吸虫病39例回顾性分析
郭梅, 王卫, 姜建渝
2011, 29(4): 17-251-253.
摘要
(
)
PDF
(2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重庆三峡中心医院2008-2010年收治的39例并殖吸虫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9例患儿,年龄3~10岁,其中多浆膜腔积液25例(64.1%),脑型14例(35.9%)。25例浆膜腔积液患儿中,有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和呼吸音减弱者25例(100%),其中合并化脓性胸膜炎者8例(32.0%),有端坐呼吸、活动受限和心音遥远者23例(92.0%),其中合并化脓性心包炎者2例(8.0%),腹胀20例(80.0%),肝脏肿大23例(92.0%)。14例脑型患儿中,头痛10例(71.4%),呕吐8例(57.1%),抽搐2例(14.3%),肢体强直伴意识障碍1例(7.1%)。39例患儿中,手术结合吡喹酮治疗者8例,单纯吡喹酮治疗者31例。治愈25例(64.1%),好转13例(33.3%),无明显改变1例(2.6%)。
巢式PCR法在疟疾检测及虫种鉴别中的应用
师永霞, 黄吉城, 苏锦坤, 洪烨, 李小波, 郑夔, 幸芦琴, 郭波旋
2011, 29(4): 18-263-266.
摘要
(
)
PDF
(2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疟原虫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SSU rRNA)基因序列设计疟原虫通用型和种特异性的引物,对60份血样进行巢式PCR检测及虫种鉴定,并与血样的吉氏染色镜检结果进行比较。巢式PCR检出40份疟原虫阳性血样,其中22份为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阳性、13份为间日疟原虫(P. vivax)阳性、3份为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混合感染、1份为卵形疟原虫阳性(P. ovale)、1份未能分型。与镜检结果一致的血样为46份,占76.7%(46/60),其中恶性疟原虫阳性18份、间日疟原虫阳性11份和阴性17份。将两种检测结果不一致的血样进行扩增片段序列测定和实时荧光PCR分析,检测结果均与巢式PCR结果一致。卵形疟原虫阳性血样扩增片段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序列与卵形疟原虫SSU rRNA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DQ845247)的对应部分同源性为100%,证实该病例为输入性卵形疟原虫感染病例。
家蝇天蚕素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作用靶点
金小宝, 李小波, 朱家勇, 卢雪梅, 沈娟, 褚夫江, 梅寒芳
2011, 29(4): 19-271-273.
摘要
(
)
PDF
(2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家蝇天蚕素(终浓度50 μmol/L)加入对数生长期的人肝癌BEL?鄄7402细胞中作用12 h,扫描电镜观察天蚕素对人肝癌细胞细胞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绿色荧光素异硫氰酸(FITC)标记天蚕素,运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FITC标记的天蚕素与人肝癌细胞细胞膜的作用。肿瘤细胞经天蚕素作用12 h后,扫描电镜显示细胞膜表面微绒毛大部分消失;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大部分天蚕素与细胞膜结合,细胞内也发现部分天蚕素进入。
日本血吸虫表位肽?鄄DNA颗粒性疫苗对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
汪雪峰, 张荣波, 胡友莹, 杜久伟, 陈晓军, 徐志鹏, 苏川
2011, 29(4): 20-319-320.
摘要
(
)
PDF
(1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已构建的日本血吸虫Sj22.6抗原CTL、Th和B细胞表位肽-DNA颗粒性疫苗(PDDV)及其混合疫苗免疫C57BL/6小鼠。36只小鼠随机均分6组,即18K对照组([K]18-空质粒PDDV)、PBS对照组、C组(C-PDDV)、T组(T-PDDV)、B组(B-PDDV)和C-T-B组(C-PDDV、T-PDDV和B-PDDV等量混合),每鼠分别在第0、3和6周麻醉下经尾脊部皮下注射100 μl PDDV(含10 μg DNA和28 μg肽),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空质粒DNA和[K]18肽或PBS。末次免疫后7 d,脱颈处死,制备脾细胞悬液,经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SWA)刺激后根据3H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3H-TdR)检测脾细胞增殖反应,ELISA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r干扰素(IFN-r)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含量。ELISA结果显示,T组小鼠脾细胞中IFN-r的含量[(76.0±11.2) pg/ml],高于PBS[(13.0±2.1) pg/ml]和18K对照组[(14.0±3.2) pg/ml](P<0.01),T组和C-T-B组小鼠脾细胞中IL-4的水平分别为(152.0±21.1)和(86.0±12.2) pg/ml, 高于其他组(P<0.01或P<0.05)。T组小鼠脾细胞经SWA刺激后,增殖反应明显高于PBS和18K对照组(P<0.01);而C?鄄T?鄄B组小鼠脾细胞的增殖反应与PBS和18K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T-PDDV和C-T-B混合PDDV诱导的免疫应答强于单价的C-PDDV和B-PDDV。
病例报告
人体裂头蚴病1例
秦元华, 冯悦年, 郑莉莉, 崔昱
2011, 29(4): 21-246.
摘要
(
)
PDF
(1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胶囊内镜检查小肠钩虫病9例
陈佳敏, 陈清宇, 陈焰, 杜勤, 蔡建庭*
2011, 29(4): 22-301.
摘要
(
)
PDF
(1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蓝氏贾第鞭毛虫、华支睾吸虫和钩虫合并感染1例
张瑞其, 廖华, 孙涌, 苏水莲
2011, 29(4): 23-封二.
摘要
(
)
PDF
(1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年度征稿、征订
2011, 29(4): 24-278.
摘要
(
)
PDF
(1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