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旭, 孙希萌. 旋毛虫感染免疫逃逸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4): 492-496. |
[2] |
郝会囡, 程永康, 张茹, 韩璐璐, 宋艳艳, 龙绍蓉, 刘若丹, 张玺, 王中全, 崔晶. 旋毛虫新生幼虫可溶性抗原的免疫蛋白组学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2): 176-182. |
[3] |
邹伟浩, 吴蔚玲, 廖远鹏, 陈敏, 彭鸿娟. 刚地弓形虫抗缓殖子期抗原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应用[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5): 587-593. |
[4] |
蔡子涵, 曹颖, 朱逢龙, 李倩, 和艳红, 杨毅梅. 纳米金棒标记技术应用于旋毛虫感染诊断的研究[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 39(5): 652-658. |
[5] |
王国英, 陈丹丹, 郑学礼, 李祥会, 张浩, 张军, 滕铁山. 旋毛虫成囊幼虫的感染性与其发育阶段的关系[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0, 38(6): 785-788. |
[6] |
李芹翠, 陈凤, 顾伟, 杨磊. 云南省65例片形吸虫病临床特点[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0, 38(4): 521-523. |
[7] |
李志丹, 张卫, 王晓玲, 徐斌, 胡薇. 日本血吸虫感染对鸡卵清蛋白诱导的小鼠过敏性气道炎症的影响[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0, 38(3): 271-278. |
[8] |
张雨璐, 王洋, 白雪, 唐斌, 胡晓祥, 张春玲, 刘明远, 刘晓雷. 旋毛虫和伪旋毛虫肌幼虫时期排泄分泌产物iTRAQ法蛋白质组学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0, 38(1): 47-53. |
[9] |
李银龙, 余章科, 李佑兴, 艾丁华, 章萍, 李召军, 林丹丹, 许静. 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后江西省鄱阳湖区血清抗体阳性者管理模式的探讨[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9, 37(6): 665-669. |
[10] |
曾雪梅, 蒋智华, 申继清, 杨庆利. 广西146例华支睾吸虫疑似感染者粪样虫卵和血清IgG抗体的检测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9, 37(6): 730-732. |
[11] |
杨瑞, 熊乙丁, 郭珊珊, 廖业, 夏嫱, 郭锦锦, 杜联峰. 前纤维蛋白多克隆抗体对刚地弓形虫在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中增殖的影响[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9, 37(4): 437-443. |
[12] |
赵正虎, 钱胜南, 万静宜, 唐子茹, 沈双. 刚地弓形虫磷酸丙糖异构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9, 37(3): 311-316. |
[13] |
王国英, 李祥会. 旋毛虫肌幼虫在小鼠体内发育的实验观察[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9, 37(2): 235-237. |
[14] |
刘晓, 李梦梦, 钱锋. 注射抗TLR9抗体无法有效阻断小鼠体内的TLR9活性:谈TLR9在细胞中的分布[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7, 35(5): 485-488. |
[15] |
张浩1*, 马文静2, 何韶衡3. 德国小蠊变应原Bla g 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7, 35(4): 10-362-3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