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何文文, 伍军, 呼尔查, 阿力木江, 史倩云, 诺明达来, 甘露, 郝蕴伟, 巴音查汗.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新疆银盾革蜱和边缘革蜱生境适应性评价[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1): 68-75. |
[2] |
马俊英, 王虎, 张雪飞, 丁海元, 雷雯, 马霄, 蔡辉霞, 王威, 张青, 张雄英, 刘佳, 詹培珍, 张静宵, 刘玉芳, 刘娜, 赵存哲, 史可梅, 刘培运, 郭帅, 司晓妹. 青海省棘球蚴病防治信息管理平台的应用[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 39(1): 85-88. |
[3] |
孙德建. 我国消除淋巴丝虫病的历史见证[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9, 37(4): 383-387. |
[4] |
胡飞,李宜锋,袁敏,李剑瑛,刘跃民,李召军,林丹丹*. 寄生虫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信息系统的研制及其应用效果[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4, 32(5): 16-398-401. |
[5] |
王强1,高金彬2,许静1,黄亚民2,贺泳2,高扬3,杨坤4,钱颖骏1,付青1,李石柱1,周晓农1 *. 运用时空扫描统计量分析江苏省高邮市钉螺时空分布[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4, 32(2): 6-110-115. |
[6] |
张霄霄1,崔立云1,曹淑祯1,王菲1,李锟华2,王金勇3,杨毅梅1 *. 云南三大高原湖泊广州管圆线虫动物宿主的初步调查[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4, 32(2): 11-139-142. |
[7] |
詹发先*,张绍清,王莉莉,袁方玉,张华勋,董小蓉,李凯杰,余品红. 湖北省淋巴丝虫病的流行、控制与消除历程[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2, 30(1): 14-65-70. |
[8] |
王来根*,胡永勤,唐爱奇,方杭燕,干伟群. 杭州市余杭区慢性淋巴丝虫病患者生命质量调查[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1, 29(2): 20-159-160,封三. |
[9] |
张仪;吕山;杨坤;刘和香;胡铃;李莉莎;邓卓晖;张鸿满;胡锡敏;姚立农;曾小军;李正祥;陈朝0;王立英0;周晓农. 我国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分布首次调查[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9, 27(6): 12-512. |
[10] |
张少森;周水森. 3S技术在研究自然环境因素对疟疾传播影响中的应用[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9, 27(2): 16-170. |
[11] |
黎学铭;杨益超;黄铿凌;许洪波;谢祖英;麦富珍;商少明;苏爱荣;李树林;区方奇;吴钦华;伍卫平;朱雪花;蒋智华. 广西富川县班氏丝虫病传播阻断后残存疫点的发现[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8, 26(6): 2-408. |
[12] |
张贤昌;黄少玉;邓卓晖;欧作炎;伍卫平;骆雄才;陈锡欣;张启明;林荣幸;阮彩文;王金龙;崔惠儿. 广东省输入性丝虫病病例调查[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8, 26(6): 14-411. |
[13] |
段绩辉;罗亨桥;张开仁;张明;曾祥卫;李正祥;彭欣荣;向远银;孙德建;伍卫平. 丝虫病传播阻断后残存传染源的微丝蚴密度消长及传播作用[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7, 25(6): 5-461. |
[14] |
张昆照;李志宏;严雨富;金锦扬;龚艳凤;裘海清;陈都;胡建国. 江西省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流行病学监测[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6, 24(2): 22-159. |
[15] |
程学志;孔德怡;李自创. 山东省邹城市消除丝虫病措施和效果[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6, 24(1): 26-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