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 2019, Vol. 37 ›› Issue (3): 302-310.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3.011
周青1(), 杨雄峰1, 韩欢欢1, 郭黎姣1, 姜慧娇1, 王小义1, 李林林2, 廖振宇2, 陈雪玲2, 吴向未1,*(
)
Qing ZHOU1(), Xiong-feng YANG1, Huan-huan HAN1, Li-jiao GUO1, Hui-jiao JIANG1, Xiao-yi WANG1, Lin-lin LI2, Zhen-yu LIAO2, Xue-ling CHEN2, Xiang-wei WU1,*(
)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小鼠肝多房棘球蚴中血管新生与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将60只6~8周龄的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小鼠经5%水合氯醛溶液麻醉后开腹,实验组小鼠肝脏注射多房棘球蚴原头节混悬液100 μl(约400个原头节),对照组注射等量PBS,无菌缝合关腹。分别于感染后30、60、90、120 d,肝脏灌注法观察病变组织血管分布和新生情况;尾静脉采血,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表达;实验组取棘球蚴组织和棘球蚴周围肝组织,对照组取相应肝组织,制备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不同感染时间、不同部位肝脏组织中VEGFA、CD34和CD31的表达情况。结果 肝脏灌注法结果显示,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小鼠肝脏棘球蚴组织逐渐增大,周围可见明显的血管分布。ELISA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后30、60、90和120 d,实验组小鼠血清中VEGFA浓度分别为269.00、420.62、539.00和271.73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且均高于相应对照组的VEGFA浓度(194.00、173.00、234.00和127.00 pg/ml)(P < 0.05)。HE染色结果显示,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小鼠棘球蚴组织体积逐渐增大,并伴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结核样肉芽组织形成和纤维组织增生,病变内部区域可见原头节和钙化灶。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感染后棘球蚴组织中均可见VEGFA、CD34和CD31不同程度的表达,阳性染色定位于棘球蚴组织内皮细胞。感染后30、60、90和120 d,棘球蚴组织中VEGFA免疫组织化学评分分别为(1.60 ± 0.52)、(3.10 ± 0.87)、(4.80 ± 1.32)和(2.40 ± 1.07)分,其中感染后30 d与感染后60 d、90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棘球蚴组织与棘球蚴周围组织(VEGFA评分均为0)和对照组(VEGFA评分均为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感染后30、60、90和120 d,棘球蚴组织中微血管密度(CD34-MVD)分别为(38.70 ± 11.06)/HP、(65.50 ± 8.46)/HP、(109.90 ± 9.40)/HP和(56.86 ± 6.64)/H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且均高于棘球蚴周围组织和对照组(P < 0.01)。棘球蚴组织中CD31-MVD分别为(19.80 ± 3.12)/HP、(30.70 ± 2.50)/HP、(47.90 ± 4.77)/HP和(31.10 ± 3.84)/H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且均低于Em周围组织和对照组(P < 0.001)。结论 多房棘球蚴浸润性生长中伴有血管新生,VEGFA的分泌刺激了血管新生,新生血管促进棘球蚴的生长。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