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5-08-30
    论著
    中华按蚊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14(SRPN14)基因的多态性和进化研究
    冯欣宇1,4,马雅军1 *,徐建农2,梁江涛3,夏爱3
    2015, 33(4):  1-241-246. 
    摘要 ( )   PDF (8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鉴定和定位中华按蚊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14(SRPN14)基因,分析其在不同群体中的多态性,以及进化中的选择压力。  方法  依据中华按蚊基因组测序数据,设计引物,建立扩增SRPN14基因部分片段的体系,荧光原位杂交进行染色体定位。测定采自我国12省(市)18个采集地的中华按蚊群体的SRPN14基因部分片段序列,计算其在群体内与群体间的遗传差异,以及适应性进化的选择压力。  结果  本研究获得的中华按蚊SRPN14基因部分序列长度为429 bp,与冈比亚按蚊SRPN14基因的对应位置在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的序列一致性分别为77%和88%,位于唾腺染色体的2L:23C亚区。采自我国13个群体411个个体中,SRPN14的等位基因数目共204个,其中51个在群体间共享,占25.00%。13个群体的中华按蚊SRPN14等位基因数目范围为11(辽宁群体LN)~33(重庆群体CQ),核苷酸多态性为0.008(LN)~0.024(海南群体HAN)。AMOVA分析结果显示,群体内变异显著大于群体间,群体内变异占总变异的95.79%,群体间差异小,遗传分化指数(FST)值为0.042。中华按蚊各群体SRPN14基因核苷酸同义替换位点数明显多于非同义替换位点数,ω均小于1。  结论  SRPN14基因在中华按蚊群体中存在一定的多态性,其进化受到负选择压力。

    非洲输入性恶性疟病例裂殖子表面蛋白1等位基因型检测
    周水茂,杨燕,吴凯,陈智,徐明星,贾西帅
    2015, 33(4):  2-247-250. 
    摘要 ( )   PDF (4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输入性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MSP1)等位基因型特征。  方法  采集非洲疟疾流行区回国人员中恶性疟现症患者血样,采用巢式PCR方法,用恶性疟原虫MSP1基因特异引物扩增疟原虫虫株MSP1基因第2区与第3区部分片段,并对MSP1等位基因型进行分析。  结果  135例输入性恶性疟患者中检出MSP1等位基因117例,检出率为86.7%。117例扩增阳性的患者中,MAD20、K1、RO33、MAD20+K1、MAD20+RO33、K1+RO33和MAD20+K1+RO33型的检出率分别为6.0%(7/117)、36.8%(43/117)、20.5%(24/117)、6.8%(8/117)、3.4%(4/117)、17.1%(20/117)和9.4%(11/117),其中混合型感染占36.8%(43/135),MSP1等位基因多重感染平均数(MOI)为1.46。MAD20型、K1型和RO33型恶性疟患者中重症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4例单一型和43例混合型感染者中重症患者比例分别为25.7%(19/74)和32.6%(14/43),2种感染者回国前在国外停留的平均天数分别为(241±176)d和(285±216)d,两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非洲输入性恶性疟患者感染的疟原虫MSP1基因的3种基因型和4种混合型均存在,以K1型和RO33型为优势基因型。

    日本血吸虫胰凝乳蛋白酶样蛋白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
    柴日奕1,王吉鹏1,李健1,张瑞祥1,李青1,刘牧1,辛玥1,徐斌2 *,胡薇1,2
    2015, 33(4):  3-251-257. 
    摘要 ( )   PDF (9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日本血吸虫胰凝乳蛋白酶样蛋白(chymotrypsin-like protease)在终宿主体内的基因表达、定位和潜在功能,评估该蛋白在小鼠抗血吸虫感染中的免疫保护力。  方法  利用软件分析日本血吸虫胰凝乳蛋白酶样蛋白(SjCTRL)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FN317561.1)的理化特性,及与其他物种同源基因的种系发生关系。采用整体原位杂交法定位SjCTRL基因转录本在d26成虫中的表达部位。利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方法监测感染后14、18、22和26 d等4个发育时期雌雄虫的SjCTRL基因转录水平。制备SjCTRL-dsRNA,采用体外浸泡法对d26合抱雌雄虫进行RNA干扰,并利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被干扰虫体的形态学变化。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去除跨膜结构的编码基因序列,并克隆至pET-28a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大肠埃希菌(E. coli)BL21(DE3)后进行原核表达。将纯化重组蛋白免疫C57BL/6小鼠,用尾蚴(40±2条/鼠)攻击感染进行动物保护性实验。同时设对照组。感染后35 d收集虫体和肝脏,统计减虫率、每克肝组织减卵率。  结果  原位杂交定位结果显示,该基因转录本位于雌虫后段肠道。SjCTRL基因仅在d26雌虫体内有较高的转录本丰度。SjCTRL-dsRNA干扰后雌虫相应基因转录本的相对表达量降至25.7%(P<0.05),但未有可观察到的形态学变化。构建了pET-28a/SjCTRL重组质粒,诱导表达获得不可溶重组蛋白。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减虫率为25.4%,减卵率为80.5%。  结论初步探明日本血吸虫胰凝乳蛋白酶样蛋白基因仅在d26雌虫的后段肠道高转录,体外干扰可降低SjCTRL基因的转录本水平,该蛋白可一定程度上减少感染日本血吸虫的C57BL/6小鼠的成虫数和肝脏虫卵数。

    血吸虫性肝病合并戊型肝炎老年患者36例临床分析
    余晓,邓敏,张戡,谢新生
    2015, 33(4):  4-258-263. 
    摘要 ( )   PDF (11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老年血吸虫性肝病合并戊型肝炎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  将嘉兴市第一医院36例血吸虫性肝病合并戊型肝炎老年患者(观察组)与38例单纯戊型肝炎老年患者(对照组)的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和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检测结果,及B超测量肝门静脉内径和脾门区脾静脉内径的结果,结合其临床表现、病程和转归情况等进行分析。  结果  74例老年戊型肝炎均为急性起病。血吸虫性肝病合并感染戊型肝炎患者,病情重,易重症化。观察组患者恶心(91.7%,33/36)、呕吐(88.9%,32/36)及皮肤瘙痒(33.3%,12/36)等症状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患者高(P<0.05)。入院时观察组的平均总胆红素(TBIL)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分别为(153.22±29.71)μmol/L和(705.14±356.55)U/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09.89±26.28)μmol/L和(485.74±297.49)U/L](P<0.01或P<0.05),而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则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4个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即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血清Ⅲ型前胶原肽(PⅢ)和Ⅳ型胶原(Ⅳ-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此外,在B超下测量观察组患者的肝门静脉内径和脾门区脾静脉内径,分别为(16.56±3.38)mm和(10.28±3.31)mm,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分别为(14.82±3.48)mm和(8.26±3.27)mm](P<0.01)。观察组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慢,住院时间[(43.7±7.1)d]较对照组[(29.5±5.1)d]显著延长(P<0.01)。  结论  血吸虫性肝病合并戊型肝炎的老年患者肝脏损害较单纯戊型肝炎老年患者严重,需加强监护与治疗。

    户尘螨Ⅱ类变应原Der p2 T细胞表位融合基因的克隆和原核表达
    段彬彬,宋红玉,李朝品*
    2015, 33(4):  5-264-268. 
    摘要 ( )   PDF (28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原核表达、纯化户尘螨(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主要变应原Der p2的T细胞表位融合肽。  方法  将已报道的户尘螨Der p2中编码4个T细胞表位(T1~T4)的核苷酸序列以T1-T2-T3-T4的方式连接,人工合成为嵌合基因,命名为Der p2 T。PCR扩增目的基因Der p2 T,将纯化的扩增片段克隆至pET-28a(+)载体,构建原核重组表达质粒pET-28a(+)-Der p2 T,并进行双酶切验证。大量诱导表达含pET-28a(+)-Der p2 T的E. coli BL-21菌株,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经Ni-NTA亲和层析获得纯化重组蛋白,并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ELISA法检测重组Der p2 T细胞表位融合肽对户尘螨过敏患者血清IgE抗体的结合能力。  结果  双酶切结果表明,构建了原核重组表达质粒pET-28a(+)-Der p2 T。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获得相对分子质量(Mr)为10 000的重组Der p2 T细胞表位融合肽。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纯化了Der p2的T细胞表位融合肽。Der p2 T细胞表位融合肽对粉尘螨哮喘患者的血清IgE结合能力[(37.70±9.89)μg/ml]较Der p2显著降低[(85.89±9.63)μg/ml](P<0.01)。  结论  制备Der p2 T细胞表位融合肽。与Der p2相比,重组Der p2 T细胞表位融合肽对户尘螨过敏患者血清IgE抗体的结合能力明显降低。

    青海省玛沁县棘球蚴病流行情况调查
    马霄1 *,王虎1,韩秀敏1,张静宵1,刘玉芳1,赵延梅1,王永顺1,马俊英1,刘海青1,刚坚2
    2015, 33(4):  6-269-272. 
    摘要 ( )   PDF (4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掌握青海省玛沁县人体棘球蚴病感染状况,为该地区棘球蚴病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包虫病诊断标准(WS257-2006)》,使用B超扫描和间接血凝试验对玛沁县所辖乡镇1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棘球蚴病患病情况和血清学调查。在优云乡、当洛乡和下大武乡采集犬粪,采用ELISA法进行棘球绦虫粪抗原检测。  结果  B超结果显示,玛沁县人群棘球蚴病检出率为7.4%(116/1 561),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检出率分别为5.3%(82/1 561)和2.2%(34/1 561)。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3.8%(307/1 288)。82例细粒棘球蚴病患者中,23例棘球蚴直径>10 cm,占28.1%(23/82),最大径者为18 cm。棘球蚴占位数量≥2个的患者24例,占20.7%(24/116)。玛沁县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分别为5.3%(40/753)和9.4%(76/80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职业人群中家务、僧侣和牧民的棘球蚴病患病率较高,分别为18.0%(11/61)、12.2%(5/41)和11.1%(84/758),不同年龄组中以60岁以上和30~40岁人群棘球蚴病患病率最高,分别为18.2%(24/132)和10.3%(31/302),10岁以下儿童患病率为2.9%(18/628)。玛沁县棘球蚴病患病率最高的3个乡依次为优云乡、昌麻河乡和当洛乡,患病率分别为11.7%(29/247)、9.5%(6/63)和8.4%(54/645)。共采集犬粪199份,其中棘球绦虫粪抗原阳性54份,阳性率为27.1%(54/199),优云乡的阳性率为40.4%(23/57),显著高于其他两乡(P<0.05)。  结论  玛沁县以细粒棘球蚴病为主、多房棘球蚴病为辅的混合流行区,以女性、家务和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较高,地区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优云乡、昌麻河乡和当洛乡。

    云南大理HIV阳性者感染弓形虫表面抗原SAG1和SAG3基因位点的初步分析
    冷丽1,2,陈凌娟3,4,李伟3,和艳红3,罗米5,高菊6,马宁1,申丽洁1 *
    2015, 33(4):  7-273-276. 
    摘要 ( )   PDF (4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分析云南大理HIV阳性者感染弓形虫表面抗原SAG1和SAG3基因位点,鉴定该地区HIV阳性者感染弓形虫的基因型。  方法  自云南省艾滋病防治机构收集大理HIV阳性者全血样品291份,运用巢式PCR技术对血样DNA进行弓形虫SAG1和SAG3基因的扩增,扩增产物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Sau96Ⅰ、HaeⅡ和NciⅠ酶切,并对扩增阳性的产物序列进行测定与分析。  结果  291份HIV阳性者血样中,成功扩增出弓形虫SAG1基因64份,SAG3基因42份,产物分别为390 bp和225 bp。扩增产物经酶切后电泳,结果显示,64份SAG1基因均得到2个片段,分别为350 bp和50 bp,42份SAG3基因均得到约200 bp大小的条带,与弓形虫基因Ⅰ型标准株(RH株)结果一致。从酶切的标本中选择多份进行测序,结果与基因Ⅰ型标准株SAG1基因序列(登录号为GQ253073)和SAG3基因序列(登录号为JX218225.1)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序列一致性分别为99.98%~100%和99.96%~99.98%。  结论  云南大理HIV阳性者感染弓形虫为基因Ⅰ型。

    应用形态学与PCR技术鉴定黄胸鼠和黄毛鼠体内锥虫
    张玲玲1,倪庆翔2,姚立农1,张孝和2,陈华良1,丰燕1,张轩1,余可根1,阮卫1 *
    2015, 33(4):  8-277-280. 
    摘要 ( )   PDF (6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应用形态学和PCR方法对浙江省发现的两例疑似感染锥虫的鼠血样进行鉴定。 方法 采集两例疑似感染锥虫的鼠血样,制作血涂片进行显微镜检查,测量锥虫的相关形态学指标。提取两例鼠血样DNA,应用PCR法扩增锥虫属18S rRNA基因特异性片段。扩增产物测序后,应用NCBI中Blast分析程序对测序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并将测序序列提交至GenBank。 结果  两份疑似感染锥虫的鼠血样分别来源于野外黄毛鼠和室内黄胸鼠。制作血涂片进行显微镜检查,测量锥虫的相关形态学指标。镜下观察发现,血涂片中的锥虫均具备核、鞭毛和动基体等锥虫特征性结构。分离自黄毛鼠和黄胸鼠的锥虫总体长分别为27.50 μm和23.80 μm,游离鞭毛的长度分别为9.60 μm和9.20 μm,核指数分别为0.74和1.05,动基体指数分别为1.40和1.57,属于啮齿动物内寄生的匍锥虫亚属(Herpetosoma)锥虫。应用PCR法扩增锥虫属18S rRNA基因的特异性片段,片段大小约为700 bp,对扩增产物测序后将序列提交至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KP098535和KP098536。分离自黄毛鼠锥虫的18S rRNA基因序列(KP098535)与Trypanosoma rabinowitschae(AY491765.1)、T. blanchardi(AY491764.1)和T. musculi(AJ223568.1)等序列的18S 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均为100%,可以确定其为匍锥虫亚属,但尚不能确定具体种。分离自黄胸鼠锥虫的序列(KP098536)与GenBank中路易斯锥虫(T. lewisi)的18S rRNA基因序列(AB242273.1和AJ009156.1)的同源性为100%,可判定其为路易斯锥虫。 结论  分离自黄胸鼠的锥虫为路易斯锥虫,分离自黄毛鼠的锥虫隶属于匍锥虫亚属,可判为类路易斯锥虫。

    皖浙两省部分地区宠物犬肠道中犬新孢子虫的感染情况
    李文超,刘德义,周力,曹佳彤,梅楠,张衡,陈程,陈涛,韩敏敏,张威,凡自来,顾有方*
    2015, 33(4):  9-283-286. 
    摘要 ( )   PDF (12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安徽省和浙江省宠物犬肠道中犬新孢子虫的感染情况。  方法  2013年4~12月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宣城市宣州区、滁州市凤阳县和明光市、蚌埠市龙子湖区和宿州市泗县,以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宠物门诊采集315份新鲜宠物犬粪样。所有样品处理后先采用基于犬新孢子虫特异基因NCLI-004830的巢式PCR方法进行检测,随后对阳性样品进行PCR扩增和分析其内转录间隔区1(ITS1)序列以进一步验证。  结果  315份粪样中NCLI-004830基因巢式PCR共扩增出5份犬新孢子虫DNA阳性样品,产物大小为420 bp,阳性率为1.6%,滁州和蚌埠宠物犬的阳性率分别为3.4%(3/89)和6.5%(2/31),其余调查点未发现犬感染犬新孢子虫。5份NCLI-004830基因阳性样品的ITS1序列经PCR扩增后,均扩增出137 bp的条带,序列鉴定正确。成年犬和幼龄犬之间,雄性犬和雌性犬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安徽省滁州和蚌埠的宠物犬有犬新孢子虫感染。

    专家论坛
    我国阔鳞按蚊Anopheles ramsayi名称应订正为伪詹氏按蚊Anopheles pseudojamesi(双翅目∶蚊科)
    瞿逢伊
    2015, 33(4):  10-288-289. 
    摘要 ( )   PDF (3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回顾了1927年印度的两种新按蚊(阔鳞按蚊Anopheles ramsayi和伪詹氏按蚊An. pseudojamesi)及其同物异名关系,以发表新种刊物月号[前者为Ind J Med Res(IJMR)4月号,后者为Ind Med Gaz(IMG)5月号]顺序优先,无确实发表日期,选定阔鳞按蚊优先作为有效名称使用,形成命名错案。IMG编者(1936)在该刊发表质疑:提出“IJMR 4月号确切出版日期为5月15日,而IMG 5月号为5月10日”,命名优先应属伪詹氏按蚊,但错案未能改正。Nurul Huda与Harrison(1985)撰文对命名错案事实作了澄清,提出伪詹氏按蚊具有命名优先,提升为种级阶元,订正为有效名称,而阔鳞按蚊应降为次异名,即无效名称。我国蚊类著作中至今仍使用已被分类否定的旧名(阔鳞按蚊),应立即订正为伪詹氏按蚊。

    综述
    过继转移在蠕虫调控过敏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丁忆晗1,周瑞2,杨小迪1*,张莉莉1
    2015, 33(4):  11-290-294. 
    摘要 ( )   PDF (6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寄生蠕虫或其衍生物可通过诱导免疫细胞的活化,释放调节性细胞因子,从而抑制过敏性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大量的动物实验表明过继回输活化的淋巴细胞对免疫失调性疾病具有保护作用,体现出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对过继转移在蠕虫调控过敏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刚地弓形虫毒力调节因子研究进展
    夏菁,彭鸿娟
    2015, 33(4):  12-297-300. 
    摘要 ( )   PDF (3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主要分3种基因型(Ⅰ型、Ⅱ型和Ⅲ型),3型虫株对宿主的毒力具有明显差异。弓形虫棒状体蛋白(rhoptry protein,ROP)中的ROP18、ROP16和ROP5在弓形虫感染过程中会被分泌到宿主细胞内,发挥调节弓形虫毒力的作用,造成不同型虫株间毒力差异,是主要的毒力调节因子。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弓形虫毒力调节因子的研究进行综述。

    震区防病
    云南省沧源县地震灾后疟疾传播风险初步分析与评估
    丰俊*,夏志贵,周水森,夏尚,王强,肖宁,周晓农
    2015, 33(4):  13-301-305. 
    摘要 ( )   PDF (6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云南省沧源县地震后疟疾传播风险和流行潜势。  方法  根据2005-2015年4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网报系统)的疟疾疫情数据和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使用“疟疾防治工作调查表”上报的疟疾疫情数据(年报系统),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云南省沧源县近10年来疟疾疫情和震后流行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网报系统数据显示,2005-2015年4月云南省沧源县共报告疟疾病例799例,间日疟652例,恶性疟127例,未分型20例。其中,2006年报告病例数最多(326例),地震后班老乡报告1例本地恶性疟病例。疟疾病例主要分布在芒卡镇(320例,40.1%)、班老乡(191例,23.9%)、班洪乡(98例,12.3%)和勐懂镇(92例,11.5%)等4个乡(镇)。年报系统数据显示,沧源县2005-2015年4月共报告本地病例519例,占总病例的58.4%;输入性病例370例,占41.6%。除2006年本地病例报告所占比例低于15%,其余年份本地病例均高于65%以上。风险评估数据显示,沧源县西部乡镇疟疾传播风险指数较高,其中芒卡镇和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的疟疾传播风险指数最高。  结论  云南省沧源县由于地震后自然、社会、生物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以及仍然存在传疟媒介,该地存在疟疾传播风险。

    研究简报
    中缅边境疟疾流行情况调查
    李奔福1,蔺应学2,郭祥瑞2,陈立飞2,周代莉2,余国翠2,邹俊2,孙晓东1*
    2015, 33(4):  14-261-263. 
    摘要 ( )   PDF (3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回顾性分析2012-2013年云南省盈江县和缅甸克钦邦第二特区拉咱市疟疾疫情资料,并对双边居民开展带虫率调查。2012-2013年盈江县共报告疟疾病例179例,疟疾年均发病率为2.9/万。其中,输入性病例占77.7%(139/179),本地感染病例占22.3%(40/179);间日疟占79.3%(142/179),恶性疟占20.1%(36/179), 未分型病例占0.6%(1/179)。缅甸拉咱市共报告疟疾病例2 069例,年均发病率为322.5/万。其中间日疟占73.4%(1 519/2 069),恶性疟占20.1%(415/2 069),未分型病例占6.5%(135/2 069)。血片镜检结果显示,盈江县居民未发现带虫者,拉咱市居民带虫率为1.5%(9/589)。

    甘肃省细粒棘球蚴病聚类分析
    余大为1,2,丁国武1*,侯言东2,冯宇2,李凡2
    2015, 33(4):  15-280-282. 
    摘要 ( )   PDF (3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2012年全国细粒棘球蚴病流行情况调查数据库中甘肃省72个县(市、区)细粒棘球蚴病的调查资料,选取人群患病率、家畜感染率和犬棘球绦虫粪抗原阳性率3个指标,采用样本聚类法进行分析。甘肃省人群棘球蚴病患病率为0~1.59%,家畜感染率为0~15.22%,犬粪抗原阳性率为0~16.87%。聚类分析结果显示,72个县(市、区)存在4种流行类型,第一类地区仅包括敦煌市,人群患病率、家畜感染率和犬粪抗原阳性率分别为0.27%、15.22%和16.87%;第二类地区包括4个县(市、区),3个指标分别为0.43%、6.57%和1.83%;第三类地区包括22个县(市、区),3个指标分别为0.22%、1.15%和10.35%;第四类地区包括45个县(市、区),3个指标分别为0.16%、0.58%和1.69%。

    弓形虫TgROP21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史世俊,崔勇,李瑾,王洪法,尹昆,魏庆宽,黄炳成,孙慧,刘功振*
    2015, 33(4):  16-294-296. 
    摘要 ( )   PDF (3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CR扩增弓形虫棒状体蛋白21(TgROP21)全长基因序列,利用SignaIP和TMHMM在线网站预测分析其信号肽、跨膜区;DNAStar软件分析其亲水性、抗原指数;联合运用ExPASY和PRODATA在线网站对TgROP21的功能域及三级结构进行建模。PCR产物可见1条2 022 bp左右的片段,与预期片段大小相同。成功预测出TgROP21的信号肽、跨膜区、亲水性、抗原指数、功能域和三级结构。

    贵州省县级和省级疟疾诊断实验室检测结果比较分析
    黄雨婷*,卢丽丹,佘丹娅,张念恒,黄天谊
    2015, 33(4):  17-307-308. 
    摘要 ( )   PDF (3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贵州省省级疟疾诊断实验室通过PCR法和镜检法对各县级疟疾诊断实验室上报的疟疾网报病例进行复核,以PCR和镜检一致的结果作为判定依据,对县级疟疾诊断实验室镜检结果进行评价。共对89份血样进行复核,PCR检出24份阳性,15份为恶性疟原虫,7份为间日疟原虫,2份为卵形疟原虫,均为输入性病例;省级镜检和PCR结果一致的有21份。县级与省级检测结果的总符合率为79.8%(67/84),县级漏检率为9.5%(2/21),误检率为23.8%(15/63),两级实验室检测的Kappa值为0.6,属于中、高度一致。

    1990-2014年云南保山市疟疾发病的时间分布特征
    李加全,杨和仙
    2015, 33(4):  18-309-311. 
    摘要 ( )   PDF (3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集中度和圆形分布法对保山市1990-2014年报告的疟疾疫情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4年保山市的疟疾发病呈下降趋势,总集中度M=0.36,圆形分布r=0.30,平均角α=148.78°,显示保山市疟疾发病的高峰日为5月31日,流行期为3月2日~8月29日,与当地传疟媒介的季节性消长时间不一致。

    免疫机能正常小鼠感染亚洲带绦虫的实验研究
    刘晓焱,郭光武,陈利红,莫兴泽,余跃生
    2015, 33(4):  19-312-314. 
    摘要 ( )   PDF (7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亚洲带绦虫卵经次氯酸钠孵育4、6和8 min后,分别经皮下注射感染免疫机能正常小鼠(A组,60只)和免疫抑制小鼠(B组,60只),A、B组小鼠根据虫卵孵化时间的不同均分为3组,每组20只。各组小鼠均于感染后第5天开始出现不适,15 d左右背部出现包块,A组7~15 d均有小鼠死亡,B组7~50 d均有小鼠死亡。60 d后剖杀,A1、A2和A3组存活率均为95.0%(19/20),感染率分别为89.4%(17/19)、73.6%(14/19)和47.3%(9/19)。B1、B2和B3组存活率分别为60%(13/20)、55%(11/20)和55%(11/20),感染率为76.9%(10/13)、54.5%(6/11)、45.4%(5/11)。囊尾蚴用15%猪胆汁进行头节翻出,可见囊尾蚴四个吸盘和明显顶突及两圈点状小钩结构。表明免疫机能正常小鼠可代替免疫抑制小鼠用来构建亚洲带绦虫六钩蚴感染模型,次氯酸钠溶液孵化4 min亚洲带绦虫卵感染性最强。

    旋毛虫排泄分泌蛋白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刘英杰1,徐静2,黄红莹1,许国强1
    2015, 33(4):  20-315-317. 
    摘要 ( )   PDF (11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MTT法检测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蛋白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AO/EB荧光染色观察与300 μg/ml排泄分泌蛋白共培养24 h的HepG2细胞的细胞核形态。用75 μg/ml排泄分泌蛋白作用HepG2细胞24 h后,流式细胞术(FCM)分析细胞凋亡率,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cleaved-caspase 9的表达。结果显示,旋毛虫排泄分泌蛋白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300 μg/ml排泄分泌蛋白作用24 h后,HepG2细胞核固缩呈圆珠状凋亡特征。75 μg/ml排泄分泌蛋白作用细胞24 h后,细胞早期和晚期凋亡率分别为17.9%和7.3%,细胞坏死占6.6%;HepG2细胞中cleaved-caspase 9荧光强度明显高于阴性对照。

    病例报告
    重症牛带绦虫感染者1例
    迪丽拜尔·马合木提1,侯秋莲2,高剑2 *,法蒂玛·木特力甫2
    2015, 33(4):  21-286-287. 
    摘要 ( )   PDF (8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藏拉萨市旋毛虫病4例报告
    扎西措姆*,金峰,孙萍
    2015, 33(4):  22-305-306. 
    摘要 ( )   PDF (2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胃镜下发现美洲钩虫感染1例
    赵金红,湛孝东,孙萍
    2015, 33(4):  23-318. 
    摘要 ( )   PDF (15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