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5-04-30
    论著
    巨片形吸虫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的克隆、表达和免疫学诊断价值评价
    王月祺1,周岩1,程娜1,陈木新1,艾琳1,刘榆华2,张建国3,罗家军2,许学年1 *
    2015, 33(2):  1-81-85. 
    摘要 ( )   PDF (12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免疫筛选巨片形吸虫成虫cDNA表达文库,并克隆和重组表达巨片形吸虫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TPx),初步评价其免疫诊断价值。  方法  用巨片形吸虫病患者的混合血清免疫学筛选巨片形吸虫成虫λ ZAP cDNA表达文库,取阳性噬菌体进行克隆、测序及序列比对分析。将TPx基因全长片段和N段截短片段分别克隆至原核表达质粒pET28a(+)中,用组氨酸标签亲和纯化柱(Ni-NTA树脂)纯化2种重组蛋白rFgTPx和rFgTPx_nt(N端截短型)。以间接ELISA法,检测27例巨片形吸虫病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15例日本血吸虫病和15例华支睾吸虫病的患者血清,32位健康人血清,评价重组蛋白的免疫诊断价值。  结果  克隆的巨片形吸虫TPx基因,经原核表达、纯化并复性,获得其可溶性重组蛋白rFgTPx和rFgTPx_nt,相对分子质量(Mr)分别为30 000和26 000。以重组蛋白rFgTPx_nt为检测抗原的ELISA检测的敏感性为66.7%(18/27),特异性为96.8%(60/62),总符合率为87.6%(78/89),与日本血吸虫病和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0和1/15。巨片形吸虫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的A450值分别为0.233±0.088和0.129±0.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7,P<0.01)。  结论  筛选并克隆了巨片形吸虫TPx抗原基因,实现原核表达,并证明该重组蛋白作为人体巨片形吸虫病的免疫诊断抗原具有较好的诊断意义,亦有可能具有早期诊断和疗效考核价值。

    中缅边境疟疾主动病例侦查范围与人群带虫者检测结果
    肖回回1,刘娟2,丰俊1,张少森1,蒋伟康1,夏志贵1,周水森1 *
    2015, 33(2):  2-86-90. 
    摘要 ( )   PDF (10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我国中缅边境地区疟疾监测与响应模式中主动病例侦查范围,并了解当前该地区人群中无症状带虫者情况。  方法  2014年7月在云南省盈江县选择存在疟疾本地感染病例的3个自然村作为调查现场。将这些本地感染病例作为线索病例,以其住所为圆心,分别以100 m、300 m、500 m和1 000 m为半径,侦查该范围内当地居住人群。收集每个被调查者耳垂血分别制作厚、薄血片各一张和滤纸血一份,采用显微镜观察和巢式PCR检测其疟原虫感染情况。  结果  共收集278例血样,显微镜观察发现3例无症状带虫者,人群中带虫率为1.1%(3/278);巢式PCR结果发现6例无症状带虫者,人群带虫率2.2%(6/278)。依据巢式PCR结果,不同侦查半径分析表明,300 m半径范围能够发现线索病例周围人群中全部无症状带虫者,其中在101~300 m范围内发现的占66.7%。  结论  在我国中缅边境地区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无症状带虫者,巢式PCR检测方法开展侦查半径为300 m的主动病例侦查能够有效地发现人群中无症状带虫者。

    检测4种人体疟原虫多重PCR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李美,夏志贵,汤林华*
    2015, 33(2):  3-91-95. 
    摘要 ( )   PDF (14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应用新建的多重PCR体系检测4种人体疟原虫。  方法  应用DNAman软件比较分析4种人体疟原虫的18S rDNA基因序列,采用Oligo 6.0软件,在其第5和第6保守区间的变异区设计4条下游引物序列,并以含4种疟原虫18S rDNA部分序列的质粒DNA为模板,检测多重PCR体系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此外,将新建的多重PCR体系与NP-1993体系的第1轮属特异引物组合,形成新的巢式PCR扩增体系(M-Nest体系),并用该体系和新建的多重PCR体系对不同稀释倍数的恶性疟和间日疟患者血样DNA进行扩增,检测这两种体系的敏感性。应用M-Nest体系和NP-1993体系检测广西2013年自加纳疟疾高流行区返乡人员的307份血样,比较两者的检测结果是否一致。最后,应用M-Nest和NP-2002体系对广西2014年1~5月份报告的66份镜检以卵形疟原虫感染为主的血样进行复核,比较两者的检测结果是否一致。  结果  应用新建的多重PCR体系得到的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的扩增片段大小分别为268、446、394和323 bp,且不同原虫的扩增条带恰好位于50 bp DNA标志物条带之间,更易于区分,但不同疟原虫的Tm值较为接近,不易区分和鉴别虫种。新建体系对4种疟原虫18S rDNA基因的最低检出浓度分别为:恶性疟原虫5.58×102  拷贝/μl,三日疟原虫1.56×103 拷贝/μl,卵形疟原虫1.66×103 拷贝/μl,间日疟原虫1.80×102 拷贝/μl。新建体系对恶性疟原虫血样的最低检测浓度为1.43×102~8.84×103 拷贝/μl或5.10×10~4.92×102个原虫/μl,高于间日疟原虫的17.4~69.1 拷贝/μl和13.5~83.2个原虫/μl。与单独的多重PCR体系相比,应用M-Nest检测体系将对疟原虫的最低检测浓度降低了10~100倍。M-Nest体系和NP-1993体系对从加纳返乡的307份血样的检测结果不一致,并且M-Nest体系还检测到2例卵形疟原虫感染,而NP-1993体系则未能检测到该感染。此外,M-Nest体系和NP-2002体系对66份镜检以卵形疟原虫感染为主的血样的复核结果一致。  结论  新建的多重PCR检测体系可同时检测4种人体疟原虫,具有良好的现场适用性。

    华支睾吸虫排泄-分泌产物对小鼠巨噬细胞一氧化氮产生和核转录因子κB活化的影响
    杨庆利1,2,蒋智华2,申继清3,陈颖丹1,周晓农1 *
    2015, 33(2):  4-96-100. 
    摘要 ( )   PDF (26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排泄-分泌产物(ESPs)对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一氧化氮(NO)产生与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化的影响。  方法  用20 μg/ml华支睾吸虫ESPs水溶性浓缩物及其有机溶剂提取物(ESPs-ex)和0.1 μg/ml明尼苏达沙门氏杆菌脂多糖(LPS-SM)分别刺激RAW264.7细胞,未刺激对照组加入等量Hank’s平衡盐缓冲液(HBSS)。实验同时用0.3 mmol/L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抑制剂SMT作为干预。细胞培养18 h后,用Griess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NO2- 浓度。将pNiFty2-SEAP质粒转染至4组刺激后RAW264.7细胞,培养18 h后,检测培养上清液中可溶性胚胎碱性磷酸酶(SEAP)的吸光度(A620值),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内SEAP催化显色情况。  结果  经ESPs-ex和LPS-SM刺激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2- 浓度分别为(14.30±1.62)和(14.10±2.17)μmol/L,均较未刺激对照组[(7.70±0.95)μmol/L]显著增加(P<0.05);加入SMT后,两组NO2- 浓度显著下降,分别为(8.97±0.81)和(4.96±1.36)μmol/L(均P<0.05)。经ESPs刺激后,上清液中NO2- 浓度为(4.06±0.62)μmol/L,较未刺激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加入SMT后,NO2- 浓度为(3.99±0.87)μmol/L,无明显变化(P>0.05)。ESPs刺激后,上清液SEAP的A620值为0.836±0.005,显著高于未刺激对照组(0.097±0.009)(P<0.05);镜下可见细胞内出现广泛、强烈的蓝色显色反应。ESPs-ex和LPS刺激后,上清液SEAP的A620值分别为0.112±0.004和0.116±0.009,略高于未刺激对照组(P>0.05);镜下见部分细胞内出现蓝色显色反应。  结论  华支睾吸虫ESPs能够促进RAW264.7细胞活化NF-κB,其水溶性浓缩物可抑制NO产生,ESPs-ex和LPS-SM可促进NO产生。

    氯硝柳胺在小鼠血浆中的代谢及抗日本血吸虫尾蚴侵袭作用
    涂珍,姜斌,薛剑,陶奕,魏玉芬,张皓冰*
    2015, 33(2):  5-101-104. 
    摘要 ( )   PDF (14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观察氯硝柳胺口服后血药浓度变化,了解药物在小鼠血浆中的代谢情况,并对其抗日本血吸虫尾蚴侵袭的效果进行观察。 方法 将24只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分成8组,每组3只。每鼠灌胃给药0.2 ml/20 g,剂量为120 mg/kg体重。于给药后0.25、0.5、1、2、4、8、16和24 h眼眶采血,收集血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计算药峰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平均滞留时间(MRT)和消除半衰期(T1/2)等药代动力学参数。另取3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5只,分别灌胃给药40、80、120、160和200 mg/kg,余下1组作为对照组。给药1 h后进行尾蚴攻击感染,每鼠(40±2)条。再取35只昆明小鼠,随机分成7组,每组5只,灌胃给药200 mg/kg,余下1组作为对照组。于给药后0.25、1、4、8、12和24 h 进行尾蚴攻击感染,每鼠(40±2)条。各组小鼠均于感染后35 d处死,计数体内血吸虫成虫数,计算减虫率。 结果  120 mg/kg氯硝柳胺灌胃给药后0.25 h,小鼠血药浓度即达到(0.40±0.28)μg/ml,1 h时达到最大值(0.91±0.34)μg/ml,到2 h时已降至(0.49±0.38)μg/ml,之后继续下降,16 h后趋近于0;MRT为(6.78±1.47)h,T1/2为(6.80±7.05)h。氯硝柳胺不同剂量组35 d后检获虫数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 mg/kg氯硝柳胺给药后0.25 h进行尾蚴攻击,35 d后检获虫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减虫率为79.1%,其他各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氯硝柳胺灌胃给药后,血药浓度迅速上升,1 h可达到峰值。200 mg/kg氯硝柳胺给药后0.25 h时对尾蚴侵袭有一定抵抗效果。

    驽巴贝虫和马泰勒虫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张杨1,张玉婷1,王振宝2,波拉提3,李海3,巴音查汗1 *
    2015, 33(2):  6-105-109. 
    摘要 ( )   PDF (14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驽巴贝虫(Babesia caballi)和马泰勒虫(Theileria equi)的双重PCR检测方法。  方法  根据GenBank发表的驽巴贝虫裂殖子mRNA BC48基因保守序列和马泰勒虫核糖体小亚基18 s rRNA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合成2对特异性引物,经优化反应条件,建立双重PCR检测方法,并检测该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用该双重PCR法对采集于伊犁地区马疑似病例全血样品进行检测,并与镜检法、常规PCR和荧光PCR的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建立的双重PCR法可特异性地扩增驽巴贝虫和马泰勒虫的相应目的条带,分别长约155 bp和280 bp,而对其他种属的双芽巴贝虫(B. bigemina)、环形泰勒虫(T. annulata)、瑟氏泰勒虫(T. sergenti)、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犬新孢子虫(Neospora caninum)和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进行扩增未见相应片段。该方法对驽巴贝虫和马泰勒虫的最低检出浓度分别为4.85×105拷贝/μl和4.85×104拷贝/μl。对采集的24份疑似血样进行双重PCR扩增,驽巴贝虫的阳性率为45.8%(11/24),马泰勒虫的阳性率为75.0%(18/24),镜检法、常规PCR和荧光PCR与双重PCR检测的符合率分别为91.7%(22/24)、95.8%(23/24)和95.8%(23/24)。  结论  建立了可同时检测驽巴贝虫和马泰勒虫的双重PCR方法。

    细胞因子IL-4、IL-9和IgE在肠道蠕虫感染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郭爱叶1 *,蔺西萌2,张玉琴2,吴惠3
    2015, 33(2):  7-110-104. 
    摘要 ( )   PDF (9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检测肠道蠕虫感染者外周血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IL-9和IgE的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症状和虫种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7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肠道蠕虫感染者55例,包括蛔虫感染者18例(32.7%)、钩虫感染者8例(14.5%)、鞭虫感染者7例(12.7%)和蛲虫感染者22例(40.0%)。ELISA检测该55例肠道蠕虫感染者治疗前后以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IL-4、IL-9和IgE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症状和虫种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肠道蠕虫感染组药物治疗前外周血中IL-4、IL-9和IgE水平分别为(157.42±41.0)pg/ml、(59.9±21.7)pg/ml和(316.6±129.0)IU/m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的(39.0±23.5)pg/ml、(21.3±12.5)pg/ml和(127.7±117.6)IU/ml(P<0.01);治疗后外周血中IL-4、IL-9和IgE水平显著降低,分别为(98.1±41.7)pg/ml、(38.7±14.1)pg/ml和(253.1±94.0)IU/ml,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55例患者中,消化道出血者IL-9水平为(76.1±23.5)pg/ml,明显高于腹部不适和排便习惯改变者(54.3±22.1)pg/ml(P<0.05),但低于并发过敏性皮炎者(108.5±33.4)pg/ml(P<0.05),3组不同症状患者IgE和IL-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蛲虫、蛔虫、钩虫和鞭虫感染组IL-9水平分别为(120.3±41.0)pg/ml、(90.1±29.7)pg/ml、(77.3±18.3)pg/ml和(62.5±24.3)pg/ml,蛲虫感染组高于蛔虫、钩虫和鞭虫感染组(P<0.01),各虫种感染组IL-4和Ig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蛔虫和钩虫感染者IL-9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鞭虫感染者(P<0.01),3者之间IL-4和Ig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IL-4、IL-9和IgE水平与肠道蠕虫感染明显相关,IL-9水平因感染虫种和临床症状不同存在较大的差异。

    泡球蚴囊液对大鼠肝星状细胞MAPK信号通路5个相关基因的影响
    任宾,樊海宁*,邓勇,王海久,任利
    2015, 33(2):  8-114-117,121. 
    摘要 ( )   PDF (3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泡球蚴囊液对大鼠肝星状细胞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5个相关基因的影响。  方法  采用大鼠肝星状细胞株HSC-T6与不同蛋白浓度的泡球蚴囊液(0.01、0.025、0.05、0.1、0.2、0.4、0.9、1.7、3.4、6.8和13.5 mg/ml)共培养24 h后收集细胞,同时收集对照组(未加泡球蚴囊液干预)细胞,显微镜下观察HSC-T6细胞的形态变化。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大鼠肝星状细胞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的表达情况。  结果  蛋白浓度为13.5 mg/ml泡球蚴囊液与HSC-T6细胞共培养24 h后,大部分细胞发生固缩,呈脱落前兆。6.8 mg/ml囊液组部分细胞固缩,呈脱落前兆;而部分HSC-T6细胞收缩,呈长梭形,细胞生长出许多细长的伪足,是正常状态的2倍以上。3.4 mg/ml囊液组部分细胞呈收缩的长梭形,生长出许多细长的伪足,但大部分细胞仍呈现为贴壁的胞体较大的不规则多边形,且伸出较短的伪足与其他细胞连接成片状。<1.7 mg/ml囊液组与对照组细胞形态上无差异。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泡球蚴囊液浓度>0.4 mg/ml时,ERK1/2、JNK1/2和p38 mRNA水平显著增加;囊液浓度为6.8 mg/ml时,ERK1/2、JNK1/2和p38 mRNA较对照组高表达(P<0.05)。  结论  浓度为6.8 mg/ml的泡球蚴囊液可显著影响大鼠肝星状细胞ERK1/2、JNK1/2和p38 mRNA水平。

    云南三带喙库蚊对DDT和溴氰菊酯的抗药性研究
    姜进勇1,2,周红宁2,郑宇婷2,王剑2,杨锐2,马雅军1 *
    2015, 33(2):  9-118-121. 
    摘要 ( )   PDF (13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云南省三带喙库蚊对DDT和拟除虫菊酯类的抗药性现状和分布。  方法  选择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德宏州芒市、普洱市江城县和孟连县,以及玉溪市元江县为调查点,采集三带喙库蚊成蚊,采用成蚊滤纸接触筒法,测定其对DDT和溴氰菊酯的敏感性,根据校正死亡率判定抗性级别。  结果  云南昭阳、芒市、江城、孟连和元江的三带喙库蚊暴露DDT 1 h,24 h后的死亡率分别为51.1%、86.8%、35.4%、21.0% 和4.6%,KT50的范围为18.76~395.65 min,除芒市为初步抗性(M)外,其余4地均为抗性(R);对溴氰菊酯的死亡率分别为36.9%、59.2%、43.1%、34.1% 和3.3%,KT50的范围为8.69~715.37 min,各调查点均为抗性(R)。  结论  云南省从北到南的三带喙库蚊对DDT和溴氰菊酯同时存在抗性,未来在上述地区使用化学杀虫剂的策略应进行调整。

    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特异性IgG亚型抗体的检测
    张颋1,2,陈英1,张俊瑞3,王东4,鄂正隆3,冯宇4,莫筱瑾1,孙德健1,徐斌1 *,胡薇1
    2015, 33(2):  10. 
    摘要 ( )   PDF (11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用细粒棘球蚴囊液抗原检测甘肃省环县地区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G及其亚型抗体。  方法  采集甘肃省环县地区经B超确诊的37例细粒棘球蚴病患者和29例健康人血清,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棘球蚴囊液抗原的特异性IgG抗体及其亚型IgG1、IgG2和IgG4。应用MedCalc软件,以B超检测结果为金标准,根据ELISA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通过曲线下面积的配对z检验,比较这4种抗体的诊断性能差异,确定最佳诊断阈值。用卡方检验分析并比较棘球蚴囊液抗原用于检测4种抗体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结果  用囊液抗原检测IgG、IgG1、IgG2和IgG4抗体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2、0.919、0.712和0.835,其中IgG1的曲线下面积显著大于IgG和IgG2的面积(P<0.05)。棘球蚴囊液抗原检测这4种抗体的灵敏性分别为54.1%、91.9%、67.6%和75.7%,其中IgG1的灵敏性高于IgG、IgG2和IgG4(P<0.05);特异性分别为89.7%、82.8%、72.4%和89.7%,IgG1的特异性与IgG、IgG2和IgG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IgG4抗体在CEⅠ-Ⅲ型病例中的灵敏性高于CEⅣ-Ⅴ型病例(P<0.05)。  结论  棘球蚴囊液抗原检测血清中IgG1抗体的灵敏性优于其他3种抗体,但特异性与其他3种抗体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研究简报
    人感染曼氏裂头蚴病4例诊治分析
    沈美清*,刘建,杨利群,张红芳,钱华
    2015, 33(2):  11-125-127. 
    摘要 ( )   PDF (9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门诊收治的曼氏裂头蚴病病例,以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病例分析。结果显示,4例患者中3例有活吞泽蛙史、1例有食半生蛙肉和饮生水史。4例患者经寄生虫抗体全套检查,曼氏裂头蚴抗体均呈阳性。另外与病例3一起活吞泽蛙的7人,其中3人曼氏裂头蚴抗体呈阳性。4例患者中2例皮下包块病例行手术摘除,辅以药物治疗;另外2例行单纯药物治疗

    论著
    Th17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在粉尘螨致敏哮喘小鼠中的变化
    吕勤1,杨小猛2,肖小军2,陈思2,杨平常2,刘志刚2,张敏1*
    2015, 33(2):  12-127-129. 
    摘要 ( )   PDF (9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Th17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在粉尘螨致敏哮喘小鼠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  20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哮喘组和健康对照组。哮喘组小鼠于第0、7和14天每鼠腹腔注射200 μl致敏液[含粉尘螨粗浸液提取物50 μg,Al(OH)3 2 mg]致敏。末次免疫后1周采用粉尘螨粗浸液提取物连续进行滴鼻激发,每天1次,每次50 μg,激发7次,健康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PBS[含Al(OH)3 2 mg]处理。末次激发后24 h内处死小鼠,取血清和肺泡灌洗液,无菌取脾脏。ELISA检测血清中IgG1、IgE和肺泡灌洗液中IL-17的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中Th17细胞百分率。  结果  哮喘组小鼠血清中IgG1和IgE水平分别为(0.10±0.01)pg/ml和(1.15±0.10)pg/ml,高于健康对照组的(0.06±0.01)pg/ml和(0.04±0.01)pg/ml(P<0.05);哮喘组小鼠肺泡灌洗液IL-17水平(85.13±2.36)pg/ml高于健康对照组(48.27±4.14)pg/ml(P<0.01);哮喘组小鼠脾脏Th17细胞百分率(5.19±0.68)%高于健康对照组(0.95±0.19)%(P<0.01),且脾脏Th17细胞百分率与肺泡灌洗液中IL-17水平呈正相关(r=0.851,P<0.01)。  结论  粉尘螨致敏哮喘小鼠较健康小鼠肺泡灌洗液IL-17水平和脾脏Th17细胞数量均升高。

    陶氏颚口线虫成虫的扫描电镜观察及基于ITS2和COX1基因的系统发生分析
    李雯雯1,2,任怡静2,李健3,黄维义2,4 *
    2015, 33(2):  13-130-134. 
    摘要 ( )   PDF (25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野猪体内分离的陶氏颚口线虫(Gnathostoma doloresi)成虫体表的超微结构,并基于其核糖体第二内转录间隔区(ITS2)和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X1)基因分析其分子系统发生关系。  方法  用戊二醛和锇酸双固定法固定从野猪胃壁分离的陶氏颚口线虫成虫2条,扫描电镜下观察其体表超微结构。PCR法分别扩增成虫ITS2和COX1基因并测序,测序获得的序列经校正处理后使用BLAST在线工具进行比对,并运用MEGA 6.0软件将所测序列与GenBank中颚口线虫属相关序列进行多重比对,采用邻位相连法构建系统发生树。  结果  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陶氏颚口线虫成虫呈酒瓶状,全身布满小棘;头球呈扁球体状,头部与体部间凹陷成一颈沟,沟内无棘;颈乳突和体中部膨大区域的体棘形状区分明显。所获ITS2和COX1基因序列的长度分别为418和381 bp,与GenBank中陶氏颚口线虫的ITS2(登录号AB181156)和COX1(登录号AB180100)基因的序列一致性分别为99%和98%,提交至GenBank获得登录号分别为JN408329和JN408299。ITS2和COX1种系发生树结果显示,2条陶氏颚口线虫独立分支自展值分别为100%和85%,与刚刺颚口线虫(G. hispidum)也分别构成自展值为99%和93%的独立分支。  结论  本研究为陶氏颚口线虫成虫的扫描电镜形态和系统发生关系提供了资料。

    综述
    碳纳米生物免疫传感器在病原检测中的应用
    陈晓恒1,王淼2,陆绍红1 *
    2015, 33(2):  14-135-141. 
    摘要 ( )   PDF (11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传感器具有操作简单、反应迅速、灵敏度高等特点,在病原检测和医疗诊断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而碳纳米材料(如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和生物感应元件的结合应用,又使得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显著地提升,检测效果也更为突出。本文针对碳纳米生物传感器的特性、在病原检测方面的重要应用和未来的发展进行了综述。

    华支睾吸虫感染与胆管癌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王彩琴,余新炳,李学荣*
    2015, 33(2):  15-142-146. 
    摘要 ( )   PDF (10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我国有1 249多万人感染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国内胆管癌的发病率亦不断增长。100多年前就有研究者提出华支睾吸虫感染与胆管癌的发生有关,并致力于其发生机制的研究,但其具体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因此,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虫体机械损伤、分泌代谢产物的刺激以及机体免疫反应异常、分子和基因突变等方面对华支睾吸虫感染与胆管癌发生发展关系及其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树突状细胞在蠕虫感染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姜晶1,2,赵权2,杨桂连1 *
    2015, 33(2):  16-147-150. 
    摘要 ( )   PDF (9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树突状细胞是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寄生性蠕虫感染不但能促进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诱导机体产生Th2型免疫应答,还能抑制树突状细胞正常功能,诱导免疫逃避。本文对树突状细胞在蠕虫感染免疫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信息报道
    2003-201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标情况分析
    周晓俊,郑彬*,衣凤芸,熊彦红,张敏琦
    2015, 33(2):  17-151-153. 
    摘要 ( )   PDF (9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检索的网络版功能和丁香园网站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搜索工具,手工摘编相关的数据,对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3-2013年的获批项目进行整理,从所获项目数量、学科分类和资助金额的角度进行全面分析,在总结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受资助项目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研究简报
    ELISA检测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弓形虫抗体阳性率
    田梦圆1,黄韵红2,胡云飞2,彭凤涛1,邹彩艳1,李永念1 *
    2015, 33(2):  18-151,153-155. 
    摘要 ( )   PDF (10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ELISA检测贵州省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各150例血样中弓形虫特异性抗体(IgG、IgM)和循环抗原(CAg),计算阳性率。PCR扩增弓形虫529 bp特异性片段。结果显示,白血病患者弓形虫IgG和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6.0%(24/150)和2.7%(4/150),CAg阳性率为2.0%(3/150)。淋巴瘤患者弓形虫IgG和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0%(30/150)和1.3%(2/150),CAg阳性率为0.7%(1/150)。健康人IgG和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4%(7/110)和0.9%(1/110),CAg阳性率为0.9%(1/110)。白血病患者、淋巴瘤患者和健康人之间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间IgG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弓形虫IgM抗体和CAg阳性率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血病患者、淋巴瘤患者和健康人血样中均未扩增出529 bp特异性条带。

    环子孢子蛋白基因检测法对1例间日疟病例的溯源
    刘颖,钱丹,陈伟奇,周瑞敏,杨成运,赵玉玲,许汴利,张红卫*
    2015, 33(2):  19-156-178. 
    摘要 ( )   PDF (10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2014年1例初诊为河南省本地感染的间日疟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与流行病学溯源调查,以明确其感染来源。收集该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分别采用厚薄血膜吉氏染色法、疟疾快速诊断试纸(RDT)法和巢式PCR法检查患者外周血液,并对其环子孢子蛋白(CSP)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患者曾于2013年5月至缅甸停留约1周,同年6月发病,确诊为间日疟,经青蒿琥酯治疗后,疟原虫转阴,症状消失。CSP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该患者前后两次发病时的血样扩增出的CSP序列的中央重复区完全一致,与缅甸分离株(GenBank登录号为ABS95455和ABS95456)的序列一致性分别为95.1%和100%,与2个河南分离株HN3和HN7(登录号为KP888996和KP889000)的序列一致性分别为88.8%和67.1%。推测该病例为输入性间日疟复发病例。

    粉尘螨过敏原β-己糖胺酶的表达、纯化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莫丽华1,刘玉琳2,杨利桃3,范小琴3,刘志刚1,杨平常1 *
    2015, 33(2):  20-159-161. 
    摘要 ( )   PDF (11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合成粉尘螨β-己糖胺酶基因并连接至pET-28a载体,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重组β-己糖胺酶蛋白。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粉尘螨β-己糖胺酶蛋白基本特性。表达菌经诱导后,高效表达出β-己糖胺酶蛋白,SDS-PAGE结果显示表达产物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55 000。粉尘螨β-己糖胺酶基因序列全长1 410 bp,编码469个氨基酸,位于胞外,无信号肽,属亲水性蛋白,其二级结构由14.71%的片层,30.70%的螺旋和54.58%的环组成。

    病例报告
    结肠镜检出人鞭虫感染1 例
    肖红阳1,孙莉2,刘海菊3,沈丹1*
    2015, 33(2):  21-封二. 
    摘要 ( )   PDF (1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