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0年 第1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0-04-30
    论著
    我国昆明按蚊与凉山按蚊rDNA-ITS2序列和形态比较及分类地位的探讨
    马雅军;瞿逢伊;雷心田;董学书
    2000, 18(2):  1-68. 
    摘要 ( )   PDF (3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论证昆明按蚊 (Anopheles kunmingensis)和凉山按蚊 (An. liangshanensis)的分类地位。 [方法 ]比较两种按蚊 r DNA- ITS2序列差异和主要形态特征的变化幅度。 [结果 ]两种按蚊 8个样本 r DNA- ITS2序列同源性为 97.1%~ 99.8%。昆明按蚊雌蚊翅 V5 .2缘缨白斑、后跗 基白环 (斑 )及幼虫头毛 2 - C具叉枝等特征出现率分别为 43% (9/ 2 1)、 89% (17/ 19)及 40 % (4/ 10 ) ,而凉山按蚊则分别为 79% (34 / 43)、 44 % (17/ 39)及 2 0 % (4/ 2 0 ) ;如以不同群体作统计分析 ,各特征出现率波动幅度很大 ,交叉重叠 ;表明两蚊种间缺乏明确与稳定的鉴别特征 ,缺乏实质性的形态差异。 [结论 ]两种按蚊形态特征和分子序列差异极小 ,应属种内变异范围 ,可以确认两者是同一蚊种 ,昆明按蚊为凉山按蚊的同物异名。
    日本血吸虫成虫表膜抗原的诊断效果及疗效考核价值
    张顺科;易新元;舒新华;李忠杰;曾庆仁;周金春;曾宪芳
    2000, 18(2):  2-72. 
    摘要 ( )   PDF (2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成虫表膜抗原 (Sj MAg)检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及考核疗效价值。 [方法 ]采用 Sj MAg- EL ISA检测治疗前、后不同时期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特异性 Ig G、 Ig G4及健康人、并殖吸虫、华支睾吸虫及囊尾蚴病患者血清中的交叉抗体。 [结果 ]Sj MAg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可溶性虫卵抗原(Sj SEA)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用 Sj MAg- EL ISA检测治疗后 12个月患者血清中 Ig G的阴转率为80 .0 % ,显著高于 SEA- EL ISA的 43.3% ,而检测 Ig G4的阴转率为 93.3% ,显著高于 Sj SEA- EL ISA的 6 0 % ,检测治疗后 2 4个月患者血清中 Ig G和 Ig G4的阴转率分别达 92 .9%和 97.6 %。 [结论 ]Sj MAg- EL ISA检测日本血吸虫病具有与 Sj SEA- EL ISA相同的诊断价值和较高的考核疗效价值。
    猪囊尾蚴抗原-B基因cDNA编码区的克隆
    王庆敏;戴建新;张平武;孙树汉
    2000, 18(2):  3-75. 
    摘要 ( )   PDF (1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扩增和克隆猪带绦虫囊尾蚴 Ag B基因的 c DNA编码区。 [方法 ]提取猪囊尾蚴总 RNA中 ,利用 RT- PCR技术扩增出 Ag B基因 c DNA编码区 ,然后将其克隆到载体 p UC118中进行序列分析。 [结果 ]PCR反应产物为单一条带 ,大小为 2 .6 kb。测序结果与澳大利亚株猪囊尾蚴 Ag B序列有 99.8%的同源性 ,二者的氨基酸序列有 99.3%的同源性。 [结论 ]成功地克隆了猪囊尾蚴 Ag B基因 c DNA编码区。
    广藿香挥发油对青蒿酯钠抗伯氏疟原虫的增效作用和对抗青蒿酯钠伯氏疟原虫的逆转抗性作用
    刘爱如;于宗渊;吕丽莉;隋在云
    2000, 18(2):  4-78. 
    摘要 ( )   PDF (2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广藿香挥发油 (B)与青蒿酯钠 (SA)联合用药对伯氏疟原虫 (P.b)正常株 (N)及抗青蒿酯钠株 (R)的抗疟增效作用和对 R的逆转抗性作用。[方法 ]采用 4天抑制试验法对分别感染 N和 R小鼠进行抗疟实验 ,以两药等效剂量配伍 ,用直线回归法计算其抑制原虫 5 0 %的药物剂量 (SD5 0 )。[结果 ]B单独用药 ,N:SD5 0 =87.6 4± 19.5 8(GKD) ,R:SD5 0 =43.2 4± 7.71(GKD) ;SA单独用药 ,N:SD5 0 =0 .88± 0 .0 1(MGKD) ,R:SD5 0 =2 7.6 9± 0 .93(MGKD)。B与 SA联合用药 ,N:B的 SD5 0 =36 .89± 4.5 7(GKD) ,SA的 SD5 0 =0 .39± 0 .0 5 (MGKD) ;R的 SD5 0 =7.40± 1.30 (GKD) ,SA的 SD5 0 =4.2 1± 0 .74(MGKD)。联合用药 B对 SA的增效指数 ,N、R分别为 2 .2和 6 .6 ,B对 R的逆转抗性倍数为 6 .6。相对逆转率为 87.6 %。[结论 ]采用 B和 SA联合用药对 P.b的抑制作用具有增效作用 ,能逆转 R对 SA的抗性及延缓 N对 SA抗性的发生。
    马来丝虫病急性淋巴管、淋巴结炎反复发作的研究
    史宗俊;谢瑾灼;胡杏林;李中兴;任燕芬;孙德建;徐树人;袁以真;沈炳贵
    2000, 18(2):  5-83. 
    摘要 ( )   PDF (3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阐明丝虫与细菌感染对马来丝虫病急性淋巴管、淋巴结炎反复发作的作用。 [方法 ]1逐月访视病人 ,观察急性炎症发作季节消长。2在急性期患者的炎症部位取样作细菌培养 ;在急性发作过后不同时期作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效价测定。3采取有效控制丝虫病传播或乙胺嗪治疗急性炎症史患者 ,观察急性发作的变化。 [结果 ]1发现急性发作高峰与蚊媒传播季节高峰相一致。2在急性发作患者中 ,97例作细菌培养 ,90例为阴性 ;2 5 5例作抗‘O’效价测定 ,初次发作和单纯炎症患者 94.1% (143/ 15 2 )未见效价增高。3在丝虫病传播得到有效控制后 ,急性炎症年发作率 ,初发和单纯炎症史患者迅速显著下降。4仅对急性炎症史者采取抗丝虫成虫治疗未能证实其减少炎症发作的效果。 [结论 ]在马来丝虫病流行区 ,急性淋巴管、淋巴结炎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是 ,丝虫病传播存在 ,患者受到重复感染 ,由感染期幼虫侵入人体后激发所致。
    齿龈内阿米巴的连续培养与致病性研究
    陈金富;刘光英;温旺荣;陈超
    2000, 18(2):  6-86. 
    摘要 ( )   PDF (2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齿龈内阿米巴 (Entamoeba gingivalis,E.g.)的连续培养方法和研究虫体的致病性。 [方法 ]比较不同培养条件下虫体生长繁殖情况 ,调查人群感染 E.g.情况及观察感染 E.g.与唾液中酸性磷酸酶含量的关系 ,大鼠实验观察 E.g.感染与牙周脓肿的关系 ,E.g.体外实验观察甲硝唑的杀虫效果。 [结果 ]虫体最适培养条件为 :改良的 L ES培养基中加含 2 0 %小牛血清的 L ocke液、青霉素、链霉素和米粉 ,p H6 .7于 35℃培养 ,第4天虫体繁殖达高峰 ,可存活 12 0~ 16 8h;E.g.检测阳性的牙周病患者其酸性磷酸酶和脂质过氧化的终产物(MDA)含量高于阴性者 ,牙周脓肿患者 E.g.感染率高于健康人群。E.g.可致大鼠牙周脓肿 ,甲硝唑与绣球花叶(SBF)杀 E.g.有良效。 [结论 ]E.g.在改良的 L ES培养基中生长良好 ,当宿主免疫力低下时 E.g.可致牙周脓肿
    应用同工酶技术研究我国湖北钉螺(腹足纲:麂眼螺超科:圆口螺科)不稳定螺群内的遗传变异(续)(英文)
    张仪;GeorgeM.Davis;刘和香;冯婷
    2000, 18(2):  7-91. 
    摘要 ( )   PDF (3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我国湖北钉螺 (腹足纲 :麂眼螺超科 :圆口螺科 )不稳定螺群内的遗传变异及作为不稳定螺群在哈笛 -温伯期望值中的变化。 [方法 ]同工酶用微量水平淀粉胶电泳进行研究。两次采集于同一地点的同工酶数据按实验时间平均分成 4部分 ,每个部分研究 34个位点 ,每个位点研究 72~ 180个钉螺。 [结果 ]4个部分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平均 1.5~ 1.9个 ;多态位点率 38.2 %~ 17.6 %。平均杂合率低 :0 .0 33~ 0 .0 49与哈笛 -温伯期望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去除第一部分的 10个位点 11个等位基因 ,多态位点数从 19个降至 10个。5个有数量较多等位基因的位点与哈笛 -温伯期望值有显著性差异。Nei氏与 Wright氏的遗传距离分别为 0 .0 0 3± 0 .0 0 1和 0 .0 5 4± 0 .0 0 6。 [结论 ]1在早期实验 ,最初的结果记录中有差错。此差错不能重复。2早期的差错发生在记录位点和较少出现的交互位点上。但这些差错对遗传距离无影响。3Wright氏遗传距离用于相对比较接近的群体的研究。4个部分间 ,Nei氏遗传距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两次采集的螺群 Wright氏遗传距离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原因是长江每年的洪水引起不同地点的钉螺混杂。4主要多态位点不在哈笛 -温伯期望值中 ,与预期的不稳定螺群模型一致。5研究种群遗传

    多克隆与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循环抗原
    裘丽姝;冯正;张永红;李浩
    2000, 18(2):  8-93. 
    摘要 ( )   PDF (1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检测血吸虫病患者的循环抗原。 [方法 ]用多抗与单抗夹心 EL ISA法检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循环抗原。 [结果 ]用于检测 15 0例血吸虫病患者的循环抗原 ,其敏感性平均为 84.7% (72 .0 %~ 91.0 % ) ,40例正常人未出现假阳性反应 ,74例其他寄生虫感染者中 ,有 2例并殖吸虫病患者阳性 ,其余均未出现交叉反应。 [结论 ]多抗与单抗夹心 EL ISA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循环抗原检测方法。
    用于评价小球隐孢子虫卵囊感染力的NMRI乳鼠模型(英文)
    李训德;PhilippeBrasseur
    2000, 18(2):  9-97. 
    摘要 ( )   PDF (1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一定数量的小球隐孢子虫卵囊的感染力。 [方法 ]4日龄 NMRI乳鼠经口腔管饲法接种不同数量的卵囊 ,7d后处死乳鼠 ,取消化道幽门至肛门段并匀成悬液 ,取此悬液置载玻片上 ,石碳酸品红染色 ,相差显微镜查见卵囊的为被感染乳鼠。以各组被感染乳鼠百分率评价卵囊的感染力。 [结果 ]接种 15 0 0或 2 0 0 0的乳鼠均被感染 ;接种 10 0 0、 5 0 0、2 5 0、 10 0和 5 0个卵囊的乳鼠 ,感染率分别为 88%、 74%、 5 1%、 2 8%和 9.5 %。 [结论 ]NMRI乳鼠模型接种卵囊数在 15 0 0~5 0范围内 ,其接种量与感染率呈正相关。该模型可用于评价一定数量小球隐孢子虫卵囊的感染力。
    保护性免疫大鼠感染华支睾吸虫后吡喹酮化疗效果(英文)
    全福实;Hye-JeongLEE;Myung-SookCHUNG;Joon-SangLEE;Han-JongRIM;Kyoung-HwanJOO
    2000, 18(2):  10-102. 
    摘要 ( )   PDF (3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吡喹酮与宿主保护性免疫对华支睾吸虫感染的协同作用。 [方法 ]用粗成虫抗原 (AWAg)和排泄分泌抗原 (ESAg)免疫大鼠或感染 2 0条华支睾吸虫囊蚴获得保护性免疫 ,用 5 0个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大鼠 ,用亚致死量吡喹酮(5 0 mg/ kg)治疗 ,以回收虫体数观察疗效。统计学上显著性差异用 PC- SAS系统的 ANOVA和 Nparlway Kruskal- Wallis检验法。 [结果 ]1在对照组 ,ESAg免疫接种组和 AWAg免疫接种组吡喹酮杀幼虫效果明显高于成虫 ,3组均为 P<0 .0 1。2感染后的减虫率 ,与对照组比较 ,ESAg免疫接种组 (35 .6 % ,P<0 .0 1)和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组 (97.5 % ,P<0 .0 1)较高 ,而在 AWAg免疫接种组 (2 3.4% )较低。吡喹酮的疗效在 ESAg免疫接种组显著增高。 [结论 ]吡喹酮对华支睾吸虫的疗效在大鼠具有获得性免疫的情况下相协性的提高。
    丝虫性乳糜尿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顾祥田;高志刚;沈宝荣;胡桂芝;汤兴兰;马芹
    2000, 18(2):  11-106. 
    摘要 ( )   PDF (1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乳糜尿现症病人和非现症病人的外周血 T-淋巴细胞亚群 (CD3+ 、 CD4+ 和 CD8+ )的变化。[方法 ]采用 SAP法检测待检人群的外周血 T-淋巴细胞亚群。 [结果 ]现症病人的 CD3+、CD4+比非现症病人及健康人对照组显著减少 ,CD8+ 显著升高 ,CD4+ / CD8+ 明显降低 (P<0 .0 0 1) ,而且 CD4+ / CD8+ 的减低与乳糜蛋白尿的轻重程度呈正相关。非现症病人与健康人对照组 CD3+ 、 CD4+ 、 CD8+ 及 CD4+ / CD8+ 均在正常范围 ,无显著差异。 [结论 ]丝虫性乳糜尿患者机体免疫系统的比例失衡 ,免疫调节机能出现异常 ,且呈抑制趋势。
    实验报道
    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节抗原的等电聚焦分析
    李淑萍;陈雅棠;蒋次鹏;邱家闽;余登高
    2000, 18(2):  12-108. 
    摘要 ( )   PDF (1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多房棘球绦虫 (E.m.)原头节粗抗原的组成成分。 [方法 ]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节粗抗原经等电聚焦法分离、制备得到等电点各不相同的组分 ,各组分再通过 SDS- PAGE电泳、考马斯亮蓝染色、凝胶分析仪分析其主要蛋白条带。 [结果 ]所分离的 2 0份组分 p I值范围为 4.0~ 8.5 ,主要蛋白条带有 72 / 73、 6 2 / 6 3、 42 / 44、35 / 36、 34及 2 1/ 2 2 k Da。 [结论 ]建立了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节粗抗原的分离方法并取得预期的分离结果
    棘球蚴感染长爪沙鼠诱发过敏反应的实验观察
    郑宏;温浩;徐志新;张朝霞;尹极峰
    2000, 18(2):  13-112. 
    摘要 ( )   PDF (2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棘球蚴感染长爪沙鼠诱发的过敏反应。 [方法 ]取 5 6只及 48只长爪沙鼠 ,分别腹腔接种感染细粒棘球蚴 E.g.及泡状棘球蚴 E.m.,3个月后分别用羊源新鲜囊液、羊源 E.g.粗制囊液抗原及沙鼠 E.m.抗原经腹腔注射攻击 ,观察其过敏反应。在攻击发敏前后 ,检测 Ig E抗体水平和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directeosinophilic leukocyte count,DEL C)。 [结果 ]沙鼠 E.g.和 E.m.感染率分别为 89.3%和 97.9%。各组过敏反应发生率最低为 6 2 .5 % ,最高为 10 0 %。过敏性休克发生率最低为 12 .5 % ,最高为 12 .7%。沙鼠感染 E.g.和 E.m.后 ,Ig E抗体和 DEL C水平逐渐增高 ,但攻击发敏后 Ig E抗体水平显著降低 ,DEL C显著增多。 [结论 ]E.g.和 E.m.感染沙鼠后 ,采用不同抗原攻击均可出现过敏反应或休克 ;不同抗原引起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和程度不同 ,但在感染E.g.与 E.m.沙鼠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防治经验
    青蒿琥酯对防汛人群预防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效果
    胡水银;刘骏;汪斌;胡贞定;肖长金
    2000, 18(2):  14-114. 
    摘要 ( )   PDF (1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大规模应用青蒿琥酯预防性治疗接触疫水的人群预防血吸虫感染的效果。 [方法 ]在防汛中对 170 31人在接触疫水后第 7天开始口服青蒿琥酯 ,每周 1次 ,每次 30 0 m g,连服 3wk,记录副反应。距末次服药平均 17d后开始查病 ,部分于两个月后随访。 [结果 ]全组无急性血吸虫病发生 ,EL ISA阳性 2 0 4例 (1.2 0 % ) ,COPT>3%者 195例 (1.14% ) ,仅数例有肝功能变化。服药副反应发生率低 ,绝大多数不需特殊处理。 [结论 ]青蒿琥酯预防血吸虫病具有高效、安全及方便等优点 ,是目前比较理想的预防药 ,可推广使用。
    综述
    日本血吸虫疫苗候选抗原的研究进展
    阎玉涛;刘述先
    2000, 18(2):  15-119. 
    摘要 ( )   PDF (4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肉孢子虫及其它成囊球虫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杨照青;左仰贤
    2000, 18(2):  16-124. 
    摘要 ( )   PDF (4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摘要
    阴道毛滴虫病与乳酸杆菌的相关性分析
    赵广明;赵连华;李秀红;韩贵夫;张秀荣
    2000, 18(2):  17-97. 
    摘要 ( )   PDF (1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涧大山区五年防治血吸虫病效果观察
    毕树云;左继茂;赵维宏;杨忠;尹春园
    2000, 18(2):  18-106. 
    摘要 ( )   PDF (1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省元江县疟疾流行病学调查
    范波;李万林;温润生;杨国灿;赵微;杨忠祥;杨学文;杨泰庄
    2000, 18(2):  19-125. 
    摘要 ( )   PDF (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报
    介绍两种简化的日本血吸虫环卵沉淀试验操作方法
    郭向东
    2000, 18(2):  20-83. 
    摘要 ( )   PDF (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抗夹心-ELISA快速诊断隐孢子虫病
    尹继刚;张西臣;陈建宝;丁颖
    2000, 18(2):  21-126. 
    摘要 ( )   PDF (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超诊断华支睾吸虫感染
    苏海庆;李锦球
    2000, 18(2):  22-127. 
    摘要 ( )   PDF (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卫氏并殖吸虫病10例临床分析
    张祖荣
    2000, 18(2):  23-68. 
    摘要 ( )   PDF (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脊液检出牛带绦虫虫卵一例
    陈立敏;常蜀英;王洪波;吴晓虹
    2000, 18(2):  24-72. 
    摘要 ( )   PDF (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脊液检出牛带绦虫虫卵一例
    邱洪流;于俊萍;李长玉
    2000, 18(2):  25-128. 
    摘要 ( )   PDF (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